充气轮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792195.2

文献号 : CN1055995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藤冈刚史

申请人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挥优异的排泥性能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其在胎面部(1)形成多个花纹块(4),所述花纹块(4)由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且呈环状的多个主沟槽(2)、及与这些主沟槽(2)交叉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沟槽(3)构成。花纹块(4)在构成横沟槽(3)的侧面(18)的角部区域具有突起(19)。

权利要求 :

1.一种充气轮胎,其是在胎面部形成多个花纹块的充气轮胎,所述花纹块由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且呈环状的多个主沟槽、及与这些主沟槽交叉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沟槽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为中心花纹块,该中心花纹块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俯视所述胎面部时,切除由相互平行的一组长边和相互平行的一组短边包围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四角,所述中心花纹块中,在所述平行四边形的角部中、因接地而发生弹性变形时变形量大于其他部分的角部由第一突出部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构成所述横沟槽的侧面具有第一突起。

2.一种充气轮胎,其是在胎面部形成多个花纹块的充气轮胎,所述花纹块由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且呈环状的多个主沟槽、及与这些主沟槽交叉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沟槽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纹块为大致矩形状,因接地而发生弹性变形时变形量大于其他部分的对角位置的一组角部形成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在构成所述横沟槽的侧面具有第二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下端位于横沟槽的槽底的上方侧,其上端位于从所述横沟槽的槽底至深度尺寸的1/2以上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在所述花纹块的侧面的突出范围,使所述突起相对于所述横沟槽的深度尺寸的比例R1满足30%≤R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宽度尺寸从所述花纹块的侧面朝向突出的方向逐渐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就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而言,所述突起的突出尺寸相对于从所述花纹块的侧面的最大突出位置上的所述横沟槽的宽度尺寸的比例R2满足20%≤R2≤60%。

说明书 :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已知如下充气轮胎,即,在胎面中心部(tread  center portion)的宽度方向沟槽的至少一个的槽壁形成有突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但是,所述突起仅在耐夹石子性能方面、即可防止路面的小石等夹入至沟槽部的性能方面上是有效的。如果使用这样的轮胎在泥泞地等行驶时,则存在泥等侵入至沟槽部使其堵塞的忧虑。此时,轮胎的牵引性能(traction performance)会恶化,或在转弯(cornering)时发生横向滑动。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486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发挥优异的排泥性能的充气轮胎。
[0009] 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0]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
[0011] 其是在胎面部形成有多个花纹块(block)的充气轮胎,所述花纹块由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且呈环状的多个主沟槽、及与这些主沟槽交叉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沟槽构成,其特征在于,
[0012] 所述花纹块在构成所述横沟槽的侧面的角部区域具有突起。
[0013] 根据该结构,接地的花纹块发生弹性变形,而在其角部区域发生特别大的形状变化。在角部区域形成有突起,随着突起的弹性变形发生较大位置移动。因此,即使在泥泞地上行驶时泥等侵入至横沟槽内,也能过通过突起有效地扒出。即,排泥性能优异。
[0014] 优选地,所述突起的下端位于横沟槽的槽底的上方侧,其上端位于从所述横沟槽的槽底至深度尺寸的1/2以上的范围。
[0015] 根据该结构,突起的下端部分不易阻碍花纹块的弹性变形,从而难以限制伴随花纹块的弹性变形而发生的突起的位移。另外,通过使突起的上端位于横沟槽内的上方侧,能够提高排泥性能。
[0016] 优选地,设定所述突起在所述花纹块的侧面的突出范围,使所述突起相对于所述横沟槽的深度尺寸的比例R1满足30%≤R1≤80%。
[0017] 根据该结构,伴随花纹块的弹性变形而发生的突起的位移所带来的可移动容量能够进一步增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排泥性能。
[0018] 优选地,所述突起的宽度尺寸从所述花纹块的侧面朝向突出方向逐渐变小。
[0019] 根据该结构,即使排泥时力作用于突起本身,也不易产生龟裂(crack)等,从而能够长期维持良好的排泥性能。
[0020] 优选地,就所述突起而言,所述突起的突出尺寸相对于从所述花纹块侧面的最大突出位置上的所述横沟槽的宽度尺寸的比例R2满足20%≤R2≤60%。
[0021]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伴随花纹块的弹性变形而发生的突起的位移量设定在适宜排泥的范围。
[0022] 优选地,所述花纹块的角部区域是突出部的侧面,所述突出部具有从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边突出、且尺寸小于所述边的宽度尺寸。
[0023] 根据该结构,通过花纹块的弹性变形能够使角部区域的变形量充分变大。因此,可以增大突起的位移量,从而确保所期望的排泥性能。
[0024] 发明的效果
[0025]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用于构成花纹块的横沟槽的侧面的角部区域形成有突起,因此通过由接地而引起的花纹块的弹性变形来能够使突起的位移量增大。因此,排泥性能优异,即使泥等侵入至横沟槽内,也能通过突起有效地排出。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本实施方案中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
[0027] 图2是图1的中心花纹块(center block)的放大图。
[0028] 图3是图1的中间花纹块(mediate block)的放大图。
[0029] 图4是图1的中心花纹块及中间花纹块的局部剖视图。
[0030] 附图标记说明
[0031] 1…胎面部
[0032] 2…主沟槽
[0033] 3…横沟槽
[0034] 4…花纹块
[0035] 5…中心花纹块
[0036] 6…中间花纹块
[0037] 7…胎侧花纹块
[0038] 8…长边
[0039] 9…短边
[0040] 10…第一切除边
[0041] 11…第二切除边
[0042] 12…第一切除部
[0043] 13…第三切除边
[0044] 14…第四切除边
[0045] 15…第五切除边
[0046] 16…第二切除部
[0047] 17…第一突出部
[0048] 18…侧面
[0049] 19…第一突起
[0050] 20…第一封口槽
[0051] 21…第一沟槽
[0052] 22…第二沟槽
[0053] 23…第一边
[0054] 24…第二边
[0055] 25…第三边
[0056] 26…第四边
[0057] 27…第五边
[0058] 28…第六边
[0059] 29…第七边
[0060] 30…第二突出部
[0061] 31…第二封口槽
[0062] 32…第二突起
[0063] 33…突部
[0064] 34…第一突部
[0065] 35…第二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本质上仅为例示,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另外,附图为示意性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使用的不同。
[0067] 图1是本实施方案中的胎面部1的局部展开图。在胎面部1形成有: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且呈环状的多条主沟槽2;以及与这些主沟槽2交叉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横沟槽3。此处,主沟槽2为锯齿状(zigzag-shape),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四条(仅示出一侧的第一沟槽2a及第二沟槽2b,其他两条省略图示)。另外,横沟槽3相对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倾斜而设置。并且,通过主沟槽2和横沟槽3形成多个花纹块4。
[0068] 花纹块4包括: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的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中心花纹块5;配置在该中心花纹块5的两侧的中间花纹块6(省略一侧的图示);以及进一步地配置在该中间花纹块6的外侧的胎侧花纹块(side block)7(省略一侧得图示)。
[0069] 如图2所示,中心花纹块5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俯视胎面部1时,切除由相互平行的一组长边8和相互平行的一组短边9包围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四角。位于对角位置的两组角部之中,在一侧的一组角部形成有:与用于构成各角部的短边9平行的第一切除边10;以及相对于平行于长边8的直线而倾斜的第二切除边11(以下,将从原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切除形成为第一切除边10及第二切除边11的区域记作第一切除部12)。两外,切除另一侧的一组角部,得到锯齿状的三个边(第三切除边13、第四切除边14及第五切除边15)(以下,将从原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切除形成为这些三个边的区域记作第二切除部16)。
[0070] 通过第一切除部12及第二切除部16,在中心花纹块5形成位于对角位置的一组的第一突出部17。即,通过第二切除边11、短边9、第三切除边13、第四切除边14、及第五切除边15,形成宽度比其他部分窄的第一突出部17。
[0071] 如图4所示,中心花纹块5的侧面18构成为,随着朝向主沟槽2及横沟槽3的槽底而逐渐向槽内突出的倾斜面。侧面18的上端部分以从中心花纹块5的表面平滑地到达侧面18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的凸状。另外,侧面18的下端部分以从侧面18平滑地到达槽底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的凹状。在中心花纹块5的侧面18形成有第一突起19。
[0072] 如图2所示,第一突起19形成于构成中心花纹块5的角部(第一突出部17)的侧面18中的、构成横沟槽3的侧面18的角部区域。此处,角部区域是指用于构成第一突出部17的侧面18,所述第一突出部17是,在中心花纹块5因接地而发生弹性变形时变形量大于其他部分的部位。具体而言,第一突起19是,与第一突出部17的第三切除边13及第四切除边14的边界部分对应的区域,即横跨与第三切除边13及第四切除边14对应的侧面18二者而形成。如此地,由于将第一突起19形成在变形量大的第一突出部17,因此能够使第一突起19的位移量变大。
[0073] 第一突起19的下端位于横沟槽3的槽底的上方侧。因此,在中心花纹块5接地而发生弹性变形时,第一突起19不会阻碍其变形。另外,从该下端至上方侧的规定区域(下端部)以相对于侧面18平滑地连续的方式,构成为截面呈圆弧的凹状(R形状)的弯曲面。并且,设定下端部的曲率半径R,使得中心花纹块5接地而发生弹性变形时应力集中,从而不产生龟裂。
[0074] 另一方面,第一突起19的上端位于,从横沟槽3的槽底至超过沟槽深度的1/2位置的上侧。因此,通过中心花纹块5的弹性变形,使第一突起19的位移量变得充分。另外,从第一突起19的上端至下方侧的规定区域(上端部)与下端部相同地,以相对于侧面18平滑地连续的方式,构成为截面呈圆弧的凹状(R形状)的弯曲面。
[0075] 如此,由于第一突起19设定有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因此,第一突起19随着中心花纹块5的弹性变形而充分地位移,从而即使泥等堵塞在横沟槽3内,也能够确切地排除。
[0076] 另外,第一突起19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设定为,相对于横沟槽3的沟槽深度W的比例R1(=h/W)满足30%≤R1≤80%。如果第一突起19的长度不足30%,则第一突起19伴随中心花纹块5的弹性变形的位移区域变狭,从而不能充分地发挥排泥性能。另一方面,如果第一突起19的长度超过80%,则不能确保下端位置和槽底之间的充分距离。因此,存在形成于第一突起19的下端部的弯曲面的R尺寸变小,中心花纹块5发生弹性变形时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的忧虑。
[0077] 另外,第一突起19的宽度尺寸形成为随着从两侧面18突出而逐渐变狭。第一突起19以如下方式设定最突出的最大突出位置的宽度尺寸。即,第一突起19的突出尺寸p相对于从花纹块4的侧面18至最大突出位置的横沟槽3的宽度尺寸w的比例R2(=p/w)设定为满足
20%≤R2≤60%。如果第一突起19的突出比例不足20%,则第一突起19的位移量变得不充分,从而无法获得所期望的排泥性能。另一方面,如果第一突起19的突出比例超过60%,则横沟槽3内被第一突起19堵塞,从而依然无法获得所期望的排泥性能。
[0078] 在中心花纹块5的表面中央部形成有第一封口槽20。第一封口槽20包括:在与中心花纹块5的两长边8平行的中心线上延伸的第一沟槽21;以及在与两短边9平行的中心线上延伸的第二沟槽22。第一沟槽21长于第二沟槽22,二者形成为相同宽度相同深度。另外,第一沟槽21与第二沟槽22在中央部相互正交,并且各沟槽的中心线的交叉点与中心花纹块5的重心位置一致。进一步地,第一沟槽21和第二沟槽22的两端部以在中心花纹块5的侧面18不开口的方式,在表面内终止(封口)。由此,能够在从第一封口槽20的各位置至中心花纹块5的外缘之间确保充分的距离。另外,第一沟槽21的两端部分配合第一突出部17的形状而弯曲,所述第一突出部17由第一切除部12及第二切除部16形成。
[0079] 如图3所示,中间花纹块6为大致矩形状,其一半由第一边23、第二边24、第三边25、第四边26,第五边27、第六边28及第七边29构成,剩余一半形成在以重心位置作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在对角位置的一组角部形成有第二突出部30。第二突出部30由第二边24至第六边28构成。如图1所示,第二边24和第三边25分别平行于所述中心花纹块5的第一切除边10和第二切除边11。在中间花纹块6的中央部形成有第二封口槽31。第二封口槽31沿着第一边23配置在中心线上,其两端分别朝向第二突出部30的突出方向弯曲。
[0080] 如图4所示,中间花纹块6的侧面18与所述中心花纹块5相同地,构成为随着朝向主沟槽2及横沟槽3的槽底而逐渐向槽内突出的倾斜面。侧面18的上端部分以从中间花纹块6的表面平滑地到达侧面18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的凸状。另外,侧面18的下端部分以从侧面18平滑地到达槽底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的凹状。在中间花纹块6的侧面18形成有第二突起32。
[0081] 即,第二突起32分别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0的第四边26,所述第二突出部30形成在中间花纹块6的对角位置。各第二突起32分别朝向经由横沟槽3而相邻配置的各中间花纹块6的第六边侧突出。另外,与所述第一突起19相同地设定各第二突起32的下端位置、上端位置、上下方向的长度、宽度尺寸、从侧面18突出的尺寸等。
[0082] 在主沟槽2的槽底的中心线上形成有多个突部33。在中心花纹块5和中间花纹块6之间的第一主沟槽5a形成有第一突部34,所述第一突部34具有沟槽宽度的大致一半的宽度尺寸。第一突部34具有:在第一主沟槽5a的直线部分所形成的直线状的突部;在弯曲部分所形成的弯折形状的突部。另外,在中间花纹块6和胎侧花纹块7之间的第二主沟槽5b形成有第二突部35,所述第二突部35具有沟槽宽度的大致1/10的宽度尺寸。第二突部35全部构成为直线状。如果在行驶中有石头等异物侵入至主沟槽2内,则这些突部33能够起到防止损伤槽底,或将其从主沟槽2排出的作用。
[0083] 接着,对所述结构的充气轮胎的操作进行说明。
[0084] 当安装所述结构的充气轮胎,并行驶在泥泞地等行驶困难的道路时,泥等会侵入至主沟槽2或横沟槽3。主沟槽2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延伸,因此容易将泥等向外部排出。另一方面,以横沟槽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状态,难以将侵入的泥等向外部排出。当中心花纹块5及中间花纹块6接地时,会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形状改变。在中心花纹块5及中间花纹块6中,在变形量最大的第一突出部17及第二突出部30分别设置有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32。因此,能够充分增大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32的位移量。从而,即使泥等侵入至横沟槽3内,也能够通过位移量较大的第一突起19及第二突起32来确实地将泥排出。
[0085]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所述实施方案所记载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0086] 在所述实施方案中,以如下方式形成了第一突起19,即,横跨与构成中心花纹块5的第一突出部17的一部分的第三切除边13相对应的侧面18、和与第四切除边14相对应的侧面18而形成第一突起19,但是,也可以设定为仅跨越与第三切除边13相对应的侧面18,或者仅跨越与第四切除边14相对应的侧面18。另外,在与构成中间花纹块6的第二突出部30的一部分的第四边26相对应的侧面18,形成了第二突起32,但是,也可以形成于与第五边27相对应的侧面18。另外,花纹块4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因此,只要突起形成于构成横沟槽3的侧面18的、花纹块4的角部区域,花纹块4就可以是可采用的任意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