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取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777536.9

文献号 : CN1056102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村上比吕子小松贵如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取出装置,能够通过单独的盖抑制雨水等浸入电力取出部。电力取出装置(15)具备从主体伸出的伸出壁(17)以及覆盖伸出壁(17)和电力取出部(16)的盖(18)。盖(18)具备盖壁(36)和盖周壁(37)。上盖周壁(51)相对于壳体(13)隔着间隔配置,通过上盖周壁(51)和壳体(13)在上伸出壁(31)的上方形成水导入口(45)。另外,在盖壁(36)形成有中央排出口(67)和中央引导部(76)。中央排出口(67)在与水导入口(45)连通的状态下,在上伸出壁(31)的下方开口。并且,中央引导部(76)从中央排出口(67)的下缘(67c)伸出至上伸出壁(31)的下方。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力取出装置,该电力取出装置设于电源装置上并取出电力,其特征在于,该电力取出装置具备:伸出壁,其设于所述电源装置的主体上,以围绕所述电力取出装置的电力取出部的方式伸出;以及盖,其覆盖所述伸出壁和所述电力取出部,

所述盖具有:

盖壁,其覆盖所述电力取出部,并且外周缘与所述伸出壁的前缘对置;以及盖周壁,其从该盖壁的外周缘沿着所述伸出壁伸出,相对于所述主体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所述伸出壁的上方形成水导入口,所述盖壁具有:

水排出口,其与所述水导入口连通,并且在所述伸出壁的下方开口;以及水引导部,其从该水排出口的下缘伸出至所述伸出壁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壁具有突部,该突部从所述水引导部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伸出壁重合的部位向所述伸出壁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引导部从所述伸出壁朝向所述水排出口形成为下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壁中的与所述电力取出部的插座对应的部位开有贯穿插入口,所述盖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电线密封部,所述电线密封部覆盖所述贯穿插入口并且具有能够使与所述插座连接的电线贯穿插入的缝隙或重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壁中的与所述电力取出部的插座对应的部位开有贯穿插入口,所述盖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电线密封部,所述电线密封部覆盖所述贯穿插入口并且具有能够使与所述插座连接的电线贯穿插入的缝隙或重合部。

说明书 :

电力取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电力转换装置等电源装置上并具有电力取出部的电力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源装置的电力取出装置中,公知以下这样的电力取出装置:在电源装置的主体上设有用于取出电力的取出部(以下称为电力取出部),电力取出部被盖覆盖,盖由门覆盖。通过将盖用门覆盖,能够利用门抑制雨水等附着在盖上。
[0003] 由此,能够抑制雨水经由盖浸入到电力取出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359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 但是,专利文献1的电力取出装置为了抑制雨水等浸入到电力取出部,必须有盖和门这两个部件。由此,零件数量增多,这妨碍了控制成本。
[0009]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单独的盖抑制雨水等浸入电力取出部的电力取出装置。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设于电源装置上并取出电力的电力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力取出装置具备:伸出壁,其设于所述电源装置的主体上,以围绕所述电力取出装置的电力取出部的方式伸出;以及盖,其覆盖所述伸出壁和所述电力取出部,所述盖具有:盖壁,其覆盖所述电力取出部,并且外周缘与所述伸出壁的前缘对置;以及盖周壁,其从该盖壁的外周缘沿着所述伸出壁伸出,相对于所述主体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所述伸出壁的上方形成水导入口,所述盖壁具有:水排出口,其与所述水导入口连通,并且在所述伸出壁的下方开口;以及水引导部,其从该水排出口的下缘伸出至所述伸出壁的下方。
[0012]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盖壁具有突部,该突部从所述水引导部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伸出壁重合的部位向所述伸出壁突出。
[0013]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水引导部从所述伸出壁朝向所述水排出口形成为下坡。
[0014]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盖壁中的与所述电力取出部的插座对应的部位开有贯穿插入口,所述盖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电线密封部,所述电线密封部覆盖所述贯穿插入口并且具有能够使与所述插座连接的电线贯穿插入的缝隙或重合部。
[0015] 发明的效果
[0016]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电源装置的主体上设置伸出壁,利用伸出壁围绕主体的电力取出部。此外,由盖覆盖伸出壁和电力取出部。该盖具有盖壁和盖周壁,由盖周壁和盖主体在伸出壁的上方形成水导入口。
[0017] 并且,盖壁具有水排出口和水引导部,使水排出口与水导入口连通,并且在伸出壁的下方开口。此外,使水引导部从水排出口的下缘伸出至伸出壁的下方。
[0018] 因而,从水导入口浸入的雨水(水)流入伸出壁与盖周壁之间,流入的雨水被引导至伸出壁的前端。被引导至前端的雨水从前端向水引导部滴下,滴下的雨水被引导至水排出口。被引导至水排出口的雨水从水排出口向外部排出。
[0019] 由此,能够通过单独的盖抑制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从而能够控制成本。
[0020] 并且,从水导入口浸入的雨水从水排出口向外部排出,由此不需要使用密封部件将装置主体与盖之间密封。由此,可以不需要密封部件,从而能够进一步控制成本。
[0021] 此处,例如,在利用密封部件使电源装置的主体与盖之间密封从而抑制雨水浸入的情况下,必须以良好的精度形成主体和盖的形状。因此,妨碍了主体和盖(即电源装置)的成本控制,并非优选。
[0022] 与此相对,技术方案1的电力取出装置构成为:在主体与盖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抑制雨水向电力取出部浸入。因而,能够某种程度上抑制主体和盖的形状的精度。由此,主体和盖的制造变得容易,从而能够进一步控制电源装置的成本。
[0023]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水引导部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伸出壁重合的部位上设置突部,并使突部向伸出壁突出。因而,能够利用突部防止从伸出壁的前端向水引导部滴下的雨水向电力取出部侧浸入。
[0024] 由此,能够切实地将向水引导部滴下的雨水引导至水排出口,并从水排出口向外部排出。
[0025]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水引导部从伸出壁朝向水排出口形成为下坡。因而,能够利用水引导部防止从伸出壁的前端向水引导部滴下的雨水向电力取出部侧浸入。
[0026] 由此,能够切实地将向水引导部滴下的雨水引导至水排出口,并从水排出口向外部排出。
[0027]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盖壁开有贯穿插入口,并使用能够弹性变形的电线密封部覆盖贯穿插入口。并且,在电线密封部形成缝隙或重合部,使电线贯穿插入缝隙或重合部。
[0028] 由此,在未使得电线贯穿插入电线密封部的缝隙或重合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电线密封部覆盖贯穿插入口,从而能够抑制雨水从贯穿插入口浸入电力取出部。
[0029] 另一方面,在将电线贯穿插入电线密封部的缝隙或重合部的情况下,电线密封部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将电线与电线密封部之间的间隙抑制得较小。
[0030] 由此,能够抑制雨水从电线与电线密封部之间的间隙浸入电力取出部。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电力取出装置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0032]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
[0033] 图3是示出从图2的电力取出装置卸下盖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34] 图4是以局部剖切的状态示出图3的盖的立体图。
[0035] 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视图。
[0036] 图6是沿图1的6-6线的剖视图。
[0037] 图7是沿图2的7-7线的剖视图。
[0038] 图8的(a)是沿图2中的8a-8a线的剖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中的8b的放大图。
[0039] 图9的(a)是沿图2中的9a-9a线的剖视图,图9的(b)是图9的(a)中的9b的放大图。
[0040] 图10的(a)和(b)是对本发明的在电力取出装置中将流入水导入口的雨水从中央排出口向外部排出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0041] 图11是对本发明的将流入水导入口的雨水从右排出口向外部排出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0042] 图12是对本发明的在电力取出装置中抑制雨水从下方浸入电力取出部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0043] 图13是对本发明的在电力取出装置中抑制雨水从右侧浸入电力取出部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0044] 图14是示出变形例1的将水排出口形成为山形的例子的立体图。
[0045] 图15是示出变形例2的使下伸出壁的下表面倾斜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6] 图16是示出变形例3的使电线密封部的密封部件重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7] 标号说明
[0048] 10:电源装置;
[0049] 11:主体;
[0050] 15:电力取出装置;
[0051] 16:电力取出部;
[0052] 17:伸出壁;
[0053] 17a:伸出壁的前缘;
[0054] 18:盖;
[0055] 28:输出插座(插座);
[0056] 31:上伸出壁(伸出壁);
[0057] 31a:上伸出壁的前端;
[0058] 36:盖壁;
[0059] 36a:盖壁的外周缘;
[0060] 37:盖周壁;
[0061] 38、95:电线密封部;
[0062] 45:水导入口;
[0063] 47:缝隙;
[0064] 57、91:水排出口;
[0065] 58:水引导部;
[0066] 59:上突部(突部);
[0067] 61:贯穿插入口;
[0068] 65:电线;
[0069] 67、92:中央排出口;
[0070] 67C:中央排出口的下缘(水排出口的下缘);
[0071] 76:中央引导部;
[0072] 97: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73]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的方式在下面进行说明。
[0074] 【实施例】
[0075] 对实施例的电力取出装置15进行说明。
[0076] 如图1所示,电源装置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直流/交流转换装置:主体11,其将燃料电池车辆等产生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取出装置15,其设置于主体11;以及用于牵引的把手21和用于携带的手柄22,它们设置于主体11。
[0077] 以下,作为产生直流电力的装置,以燃料电池车辆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为例进行说明。
[0078] 如图2、图3所示,电力取出装置15具备设于主体11上的电力取出部16、围绕电力取出部16而伸出的伸出壁17、以及覆盖电力取出部16的盖18。
[0079] 主体11具备:转换单元12(参照图1),其连接于电力取出部16的多个输出插座28;以及壳体13,其收纳转换单元12。
[0080] 壳体13具有:开口部24,其在与电力取出部16对应的部位形成为大致矩形;以及一对盖支承部15,它们形成在开口部24的上方。在壳体13上形成有开口部24,由此,电力取出部16经由开口部24向壳体13的外部露出。
[0081] 电力取出部16具备设于转换单元12的壁部上的电力取出板27以及设于电力取出板27上的多个输出插座(插座)28。家庭用电气部件、室外用照明等的插头29(参照图6)连接于输出插座28。
[0082] 此外,燃料电池车辆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的插头与主体11的输入插座(未图示)连接。
[0083] 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燃料电池车辆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产生直流电力,产生的直流电力被导入转换单元12(参照图1)。被导入的电力由转换单元12转换为交流,转换后的电力被导入输出插座28。
[0084] 被导入输出插座28的电力经由插头29和电线65(参照图6)被导入家庭用电气部件、室外用照明部件。即,交流电力从电力取出部16被导入家庭用电气部件、室外用照明部件。
[0085] 该电力取出部16被伸出壁17围绕。伸出壁17从壳体13的开口部24的开口周缘24a向壳体13的外部(即盖18)伸出。
[0086] 具体而言,伸出壁17具有:上伸出壁31,其从开口周缘24a的上部大致水平地伸出;下伸出壁32,其从开口周缘24a的下部大致水平地伸出;左伸出壁33,其从开口周缘24a的左侧部伸出;以及右伸出壁34,其从开口周缘24a的右侧部伸出。
[0087] 通过上伸出壁31、下伸出壁32、左伸出壁33以及右伸出壁34,伸出壁17沿着开口周缘24a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换言之,伸出壁17以围绕电力取出部16的方式在电力取出部16的周围伸出。
[0088] 电力取出部16和伸出壁17被盖18覆盖。
[0089] 盖18具有覆盖电力取出部16的盖壁36、从盖壁36的外周缘36a沿着伸出壁17伸出的盖周壁37、设于盖壁36上的多个电线密封部38以及设于盖周壁37的上盖周壁51上的连结部39。
[0090] 连结部39通过一对支承销4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一对盖支承部15。在一对支承销41上安装有螺旋弹簧42,利用螺旋弹簧42的弹簧力,将盖18保持在关闭位置P1。在该状态下,电力取出部16和伸出壁17被盖18覆盖。
[0091] 如图4、图5所示,盖周壁37从盖壁36的外周缘36a沿着伸出壁17伸出。盖周壁37与伸出壁17(同参照图3)同样地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
[0092] 盖周壁37被配置成,在盖18保持于关闭位置P1(参照图2)的状态下,从外周侧围绕伸出壁17。
[0093] 在盖周壁37以从外周侧围绕伸出壁17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盖周壁37的前缘37a相对于主体11的壳体13的正面13a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盖周壁37的前缘37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形成间隙44。
[0094] 盖周壁37具有上盖周壁51、下盖周壁52、左盖周壁53以及右盖周壁54(参照图2)。
[0095] 上盖周壁51从盖壁36的上部沿着上伸出壁31伸出,并配置在上伸出壁31的上方。下盖周壁52从盖壁36的下部沿着下伸出壁32伸出,并配置在下伸出壁32的下方。
[0096] 另外,左盖周壁53从盖壁36的左侧部沿着左伸出壁33伸出,并配置在左伸出壁33的左侧。右盖周壁54从盖壁36的右侧部沿着右伸出壁34(参照图3)伸出,并配置在右伸出壁34的右侧。
[0097] 此处,为了容易理解结构,在盖周壁37的前缘37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的间隙44中,将上盖周壁51的前缘51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的间隙作为水导入口45进行说明。
[0098] 即,水导入口45配置在比上伸出壁31靠上方的位置。
[0099] 返回图3,盖壁36以覆盖电力取出部16的方式形成,并且,盖壁36的外周缘36a以与伸出壁17的前缘17a对置的方式形成为俯视呈大致矩形。
[0100] 此外,盖壁36的下部36b以朝向电力取出部16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由此能够防止握着手柄22(参照图1)的手碰到盖壁36的下部36b。
[0101] 如图3、图5所示,盖壁36具有:电线贯穿插入部55,其从中央36c延伸至下端36d;卷边56,其沿着电线贯穿插入部55设置;水排出口57,其沿着外周缘36a的上周缘形成;水引导部58,其从水排出口57伸出至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以及突部59,其设于水引导部58。
[0102] 如图3、图4所示,电线贯穿插入部55具有多个贯穿插入口61和肋板62,所述多个贯穿插入口61从盖壁36的中央36c延伸至下端36d,所述肋板62沿着各贯穿插入口61的周缘形成。
[0103] 多个贯穿插入口61在盖壁36中的与多个输出插座28对应的部位开口。具体而言,贯穿插入口61形成为俯视呈大致U字形,上端部61a形成为半圆弧形,下端部61b开口。
[0104] 肋板62沿着贯穿插入口61的周缘而形成,由此肋板62形成为俯视呈大致U字形。肋板62向相对于盖壁36正交的方向伸出,上半部62a从盖壁36向外部侧伸出。
[0105] 在贯穿插入口61的周缘形成有贯穿插入肋板62,由此贯穿插入口61附近通过贯穿插入肋板62得以增强。由此,盖壁36(即盖)的刚性由贯穿插入肋板62确保。
[0106] 电线密封部38通过粘合剂等接合在大致U字形的肋板62的内壁上,贯穿插入口61被电线密封部38覆盖。
[0107] 作为一个例子,电线密封部38由作为汽车等的密封部件而使用的弹性部件形成。在电线密封部38形成有能够贯穿插入电线(缆线)65(参照图6)的缝隙47。
[0108] 如图6所示,将插头29连接于输出插座28,由此电线65贯穿插入电线密封部38的缝隙47中。电线65贯穿插入缝隙47中,由此电线密封部38弹性变形。
[0109] 电线密封部38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使得电线65与缝隙47之间不产生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水(尤其是雨水)从电线65与缝隙47之间浸入电力取出部16。
[0110] 以下,作为水的代表例,以雨水为例进行说明。
[0111] 在插头29连接于输出插座28的状态下,插头29被盖18覆盖。由此,插头29被盖18保护,电力取出装置15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0112]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未使电线65(参照图6)贯穿插入电线密封部38的缝隙47中的情况下,保持缝隙47闭合的状态。
[0113] 由此,能够通过电线密封部38覆盖贯穿插入口61,从而能够抑制雨水从贯穿插入口61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6)。
[0114] 返回图3、图4,多个贯穿插入口61在与多个输出插座28对应的部位开口,贯穿插入口61被电线密封部38覆盖。由此,能够同时使用多个输出插座28,从而能够提高电力取出装置15的使用便利性。
[0115] 卷边56沿着电线贯穿插入部55的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设在上半部62a的外侧。卷边56以朝向电力取出部16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剖面大致弯曲的形状。
[0116] 由此,贯穿插入口61附近通过卷边56而增强,盖壁36(即盖)的刚性通过卷边56进一步良好地得以确保。
[0117] 并且,卷边56沿着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设置,由此能够使沿着盖壁36的正面引导至卷边56的雨水沿着卷边56下降。因此,能够避开电线贯穿插入部55而使盖壁36的表面的雨水下降。
[0118] 此外,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从盖壁36向外部侧伸出,由此能够通过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防止盖壁36的正面的雨水浸入贯穿插入口61。
[0119] 这样,卷边56沿着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设置,并且,各肋板62的上半部62a从盖壁36向外部侧伸出,由此能够防止盖壁36的正面的雨水浸入贯穿插入口61。
[0120] 如图2所示,水排出口57形成在卷边56的上方。水排出口57具有:中央排出口67,其沿着盖壁36的外周缘36a的上外周缘形成为直线状;左排出口68,其沿着外周缘36a的左外周缘的上端形成;以及右排出口69,其沿着外周缘36a的右外周缘的上端形成。
[0121] 多个肋板71隔开间隔地形成在中央排出口67。
[0122] 如图5所示,中央排出口67与盖周壁37的上盖周壁51和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的水导入口45连通。具体而言,上盖周壁51以与上伸出壁31重合的方式配置在上伸出壁31的上方,由此,在上盖周壁51与上伸出壁31之间形成空间73。中央排出口67经由该空间73与水导入口45连通。
[0123] 并且,中央排出口67在从上伸出壁31的前端31a向外方偏离的位置且在比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靠下方的位置处开口。即,中央排出口67配置在中央排出口67的下方。
[0124] 如图2、图7所示,水排出口57的右排出口69从中央排出口67的右端部67b向下方延伸,形成在比伸出壁17的右伸出壁34靠盖壁36的中央侧(即左侧)的位置。
[0125] 水排出口57的左排出口68与右排出口69同样地从中央排出口67的左端部67a向下方延伸。左排出口68是与右排出口69左右对称的开口,以下省略详细说明。
[0126] 水引导部58从水排出口57伸出至伸出壁17。
[0127] 水引导部58具有设于中央排出口67处的中央引导部76、设于左排出口68处的左引导部(未图示)以及设于右排出口69处的右引导部78。
[0128] 如图5所示,中央引导部76从中央排出口67的下缘67c以上坡的方式伸出至上伸出壁31的下方。换言之,中央引导部76从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向中央排出口67形成为下坡。中央引导部76配置在空间73的下方。
[0129] 该中央引导部76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的下方。在中央引导部76的前端76a形成有上突部(突部)59a。中央引导部76的前端76a是在上下方向上与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重合的部位。
[0130] 即,上突部59a从中央引导部76的前端76a向伸出壁17的上伸出壁31突出。
[0131] 这样,通过将中央引导部76配置在空间73的下方,从电力取出装置15的外侧浸入水导入口45的雨水经由空间73被引导至中央引导部76。并且,引导至中央引导部76的雨水被引导至水排出口57的中央排出口67,并从中央排出口67向外部排出。
[0132] 此处,中央引导部76从上伸出壁31向中央排出口67形成为下坡。因而,能够通过中央引导部76防止从上伸出壁31的前端31a向中央引导部76滴下的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
[0133] 此外,在中央引导部76的前端76a形成有上突部59a。上突部59a设于比上伸出壁31的前端31a靠上伸出壁31的位置。因而,能够通过上突部59a防止从上伸出壁31的前端31a向中央引导部76滴下的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
[0134] 并且,上突部59a设于比前端31a靠上伸出壁31的位置。即,上突部59a避开雨水的流路而设置。因而,能够使上突部59a不阻挡从空间73被引导至中央引导部76的雨水的流动。
[0135] 由此,能够将被引导至中央引导部76的雨水良好地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并从中央排出口67向外部排出。
[0136] 这样,通过电力取出装置15,能够将向中央引导部76滴下的雨水可靠地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并使引导的雨水从中央排出口67向外部排出。通过使雨水从中央排出口67向外部排出,能够抑制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
[0137] 如图2、图7所示,右引导部78从中央引导部76的右端部76b向下方延伸。右引导部78从右排出口69的内缘69a伸出至伸出壁17的右伸出壁34。该右引导部78配置在比伸出壁
17的右伸出壁34靠盖壁36的中央侧(即左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右伸出壁34隔着规定间隔而配置。
[0138] 在右引导部78的前端78a形成有右突部(突部)59b。右引导部78的前端78a是在左右方向上与右伸出壁34重合的部位。
[0139] 即,右突部59b从右引导部78的前端78a向右伸出壁34突出。
[0140] 此处,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的右端部67b的雨水被沿着右引导部78向下方引导,并从右排出口69的下端69b向外部排出。
[0141] 左引导部和左突部是与右引导部78和右突部59b左右对称的部位,以下省略详细说明。
[0142] 通过左引导部和左突部,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的左端部67a的雨水被沿着左引导部向下方引导,并从左排出口68的下端68a向外部排出。
[0143] 中央引导部76的上突部59a、右引导部78的右突部59b以及左引导部的左突部形成为连续的状态。由这样连续的上突部59a、右突部59b以及左突部形成水引导部58的突部59。
[014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能够将从电力取出装置15的外侧浸入水导入口45的雨水从水排出口57(即中央排出口67、左排出口68和右排出口69)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通过单独的盖18抑制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因此能够控制电力取出装置15(即电源装置10)的成本。
[0145] 并且,通过使从水导入口45浸入的雨水从水排出口57向外部排出,不需要使用密封部件将主体11的壳体13与盖18之间密封。由此,可以不需要密封部件,从而能够进一步控制成本。
[0146] 如图8所示,在盖18保持在关闭位置P1的状态下,下盖周壁52配置在下伸出壁32的下方。因而,下盖周壁52和下伸出壁32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重合的状态。
[0147] 在下伸出壁32的前端32a设有下突部81。下突部81从下伸出壁32的前端32a朝向下盖周壁52向下方突出。下突部81相对于下盖周壁52隔着间隔而配置,在下突部81与下盖周壁52之间形成有间隙82。
[0148] 此外,在盖18保持于关闭位置P1的状态下,在下盖周壁52的前缘52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形成有间隙44。
[0149] 由此,能够使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的雨水从间隙82、间隙44向外部排出。此外,还能够利用下突部81阻挡流入下盖周壁52与下伸出壁32之间的雨水的流动。
[0150] 如图9所示,在盖18保持在关闭位置P1的状态下,右盖周壁54配置在右伸出壁34的右侧。因而,右盖周壁54和右伸出壁34被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重合的状态。
[0151] 在右伸出壁34的前端34a设有右突部84。右突部84从右伸出壁34的前端34a朝向右盖周壁54向右方突出。右突部84相对于右盖周壁54隔着间隔而配置,在右突部84与右盖周壁54之间形成有间隙85。
[0152] 此外,在盖18保持于关闭位置P1的状态下,在右盖周壁54的前缘54a与壳体13的正面13a之间形成有间隙44。
[0153] 通过在右伸出壁34的前端34a设置右突部84,能够利用右突部84阻挡流入右盖周壁54与右伸出壁34之间的雨水的流动。
[0154] 返回图4,伸出壁17的左伸出壁33和盖周壁37的左盖周壁53是与伸出壁17的右伸出壁34和盖周壁37的右盖周壁54左右对称的开口,以下省略详细说明。
[0155] 另外,作为抑制雨水浸入电力取出装置15的手段,也考虑了例如利用密封材料使图3所示的主体11的壳体13与盖18之间密封。但是,在该情况下,为了确保壳体13与盖18之间的密封性,必需以良好的精度形成壳体13与盖18的形状。
[0156] 因此,妨碍了壳体13和盖18(即电力取出装置15)的成本控制,并非优选。
[0157] 因此,将电力取出装置15构成为,在主体11的壳体13与盖18之间形成间隙44的状态下,抑制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因而,能够某种程度上抑制壳体13和盖18的形状的精度。
[0158] 由此,壳体13和盖18的制造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控制电力取出装置15(即电源装置10)的成本。
[0159] 接下来,基于图10~图13对保护电力取出部16避免雨水的例子进行说明。
[0160] 首先,基于图10、图11,对使流入上盖周壁51与壳体13之间的水导入口45的雨水向电力取出装置15的外部排出的例子进行说明。
[0161] 如图10的(a)所示,雨水从盖18(即上盖周壁51)的上方向水导入口45滴下。滴下至水导入口45的雨水如箭头A所示流入水导入口45。
[0162] 如图10的(b)所示,流入水导入口45的雨水沿着上伸出壁31,如箭头B所示被引导至前端31a。被引导至前端31a的雨水从前端31a如箭头C所示向水引导部58滴下,滴下的雨水被引导至水排出口57(即中央排出口67)。
[0163] 被引导至水排出口57的雨水如箭头D所示从中央排出口67向外部排出(也参照图10的(a))。
[0164] 如图10的(a)所示,被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的右端部67b的雨水沿着右引导部78下降。
[0165] 如图11所示,沿着右引导部78下降后的雨水如箭头E(也参照图10的(a))所示,从水排出口57的右排出口69(尤其是下端69b)向外部排出。
[0166] 返回图10的(a),被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的左端部67a的雨水也与被引导至中央排出口67的右端部67b的雨水同样地,如箭头F所示从水排出口57的左排出口68(尤其是下端68b)向外部排出。
[0167] 因而,雨水不会滞留在中央排出口67的左端部67a或右端部67b,而是良好地向外部排出。
[0168] 这样,能够使从盖18的上方流入水导入口45的雨水从水排出口57向盖18的外部良好地流出。
[0169] 由此,能够抑制从盖18的上方流入水导入口45的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从而能够保护电力取出部16避免雨水。
[0170] 接着,基于图12对抑制雨水从电力取出装置15的下方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的例子进行说明。
[0171] 如图12所示,在下伸出壁32的前端32a设有下突部81。因而,能够利用下突部81阻挡如箭头G所示流入下盖周壁52与下伸出壁32之间的雨水的流动。
[0172] 由此,能够利用下突部81抑制流入下盖周壁52与下伸出壁32之间的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
[0173] 此外,在下突部81与下盖周壁52之间形成有间隙82。由此,能够使浸入电力取出部16侧的雨水如箭头H所示从间隙82和间隙44向外部排出。
[0174] 接着,基于图13对抑制雨水从电力取出装置15的右侧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的例子进行说明。
[0175] 如图13所示,在右伸出壁34的前端34a设有右突部84。因而,能够利用右突部84阻挡如箭头I所示流入右盖周壁54与右伸出壁34之间的雨水的流动。
[0176] 由此,能够利用右突部84抑制流入右盖周壁54与右伸出壁34之间的雨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
[0177] 接下来,基于图14~图16对变形例1~3进行说明。
[0178] (变形例1)
[0179] 如图14所示,变形例1将实施例的水排出口57替换为水排出口91。实施例的水排出口57中,中央排出口67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
[0180] 与此相对,变形例1的水排出口91中,通过较高地配置中央排出口92的中央92a,从而中央排出口92形成为山形。
[0181] 中央排出口92的中央92a形成为山形,由此,能够将被引导至中央排出口92的雨水如箭头J所示引导至盖18的左右侧。由此,能够使从中央排出口92排出的雨水避开盖18的电线贯穿插入部55(参照图2)。
[0182] (变形例2)
[0183] 如图15所示,变形例2将下伸出壁32的下表面替换为下表面32b。实施例的下伸出壁32的下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
[0184] 与此相对,变形例2的下伸出壁32的下表面32b倾斜。
[0185] 具体而言,下伸出壁32的下表面32b从下突部81至壳体13的正面13a形成为下坡。因而,能够将附着在下伸出壁32的下表面32b上的雨水如箭头K所示沿着下表面32b引导至壳体13的正面13a。
[0186] 由此,能够将下盖周壁52与下表面32b之间的雨水从间隙44向外部良好地排出。
[0187] (变形例3)
[0188] 如图16所示,变形例3将电线密封部38替换为电线密封部95。为了使电线65(参照图6)贯穿插入,实施例的电线密封部38形成有缝隙47。
[0189] 与此相对,变形例3的电线密封部95被配置成一对密封部件96重合的状态。
[0190] 即,电线密封部95利用粘接剂等接合于肋板62的内壁,并具有一对密封部件96。
[0191] 一对密封部件96被配置成各端部96a彼此重合的状态。由彼此重合的各端部96a形成了重合部97。
[0192] 由此,一对密封部件96的端部96a间(即重合部97)可靠地闭合,贯穿插入口61被一对密封部件96覆盖。
[0193] 一对密封部件96与电线密封部38同样地,由作为汽车的密封部件而使用的弹性部件形成。
[0194] 此处,一对密封部件96以能够将电线65贯穿插入各端部96a间的方式重合。将电线65(参照图6)贯穿插入各端部96a间,由此一对密封部件96弹性变形。
[0195] 一对密封部件96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使得电线65与端部96a之间不产生间隙。由此,能够抑制雨水从电线65与端部96a之间浸入电力取出部16(参照图3)。
[0196] 另外,本发明的电力取出装置并不受前述的实施例限定,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等。
[0197]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电源装置10,例示了直流/交流转换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电源装置10应用于发电机等其他装置中。
[0198]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保护电力取出装置15避免雨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雨水,也可以保护电力取出装置15避免其他的水。
[0199] 进而,在所述实施例中,对由中央排出口67、左排出口68以及右排出口69形成水排出口5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由中央排出口67形成水排出口57。
[0200]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使中央引导部76从上伸出壁31朝向中央排出口67形成为下坡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中央引导部76水平地形成。
[0201]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在中央引导部76的前端76a形成上突部59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不在中央引导部76的前端76a设置上突部59a。
[0202] 此外,所述实施例中所示的电源装置、主体、电力取出装置、电力取出部、伸出壁、盖、输出插座、上伸出壁、盖壁、盖周壁、电线密封部、水导入口、缝隙、水排出口、水引导部、上突部、贯穿插入口、电线、中央排出口、中央引导部以及重合部等的形状、结构不限于所示例的,可以适当地变更。
[020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04] 本发明适合应用于具备电力取出装置的电源装置,该电力取出装置设于电力转换装置等上,并取出由电力转换装置转换为交流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