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箱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56946.8

文献号 : CN1056368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舆水长典志村宏八木亮一

申请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摘要 :

将用于从外部向储存液体的储液箱室(230)注入液体的注入口(132)设于车辆的一侧,具有从注入口(132)向车辆的另一侧延伸的连通路(231),并形成有将连通路(231)与储液箱室(230)连通的连通口(232),在储液箱室(230)的上部形成有面部(222),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该面部随着从车辆的一侧向另一侧的连通口(232)靠近而变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储液箱,其将用于从外部向储存液体的储液箱室注入液体的注入口设于车辆的一侧,具有从该注入口向车辆的另一侧延伸的连通路,并形成有将该连通路与所述储液箱室连通的连通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液箱室的上部,形成有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随着从车辆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所述连通口靠近而变高的面部,在所述储液箱室的上部形成有顶壁部,所述面部形成于比顶壁部更向下方凹陷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箱,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有所述注入口的上部构成体;

设有所述储液箱室的下部构成体;

将所述上部构成体与所述下部构成体固定在一起而形成储液箱主体,所述面部形成于所述上部构成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以高度位置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向后侧变高的方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上的最高液面显示线形成于比所述面部更靠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上的最高液面显示线形成于比所述面部更靠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

说明书 :

储液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车辆并储存液体的储液箱。
[0002]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3-228333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0003] 存在设于车辆并储存液体的储液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863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在维护时等,要求能够使液体良好地注入的储液箱。
[0009]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液体良好地注入的储液箱。
[0010]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储液箱构成为将用于从外部向储存液体的储液箱室注入液体的注入口设于车辆的一侧,具有从该注入口向车辆的另一侧延伸的连通路,并形成有将该连通路与所述储液箱室连通的连通口。在所述储液箱室的上部形成有面部,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该面部随着从车辆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所述连通口靠近而变高。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所述储液箱室的上部形成有顶壁部,所述面部形成于比顶壁部更向下方凹陷的位置。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储液箱还具备:设有所述注入口的上部构成体;设有所述储液箱室的下部构成体。将所述上部构成体与所述下部构成体固定在一起而形成储液箱主体。所述面部形成于所述上部构成体。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所述连通口形成于所述储液箱室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所述面部以高度位置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向后侧变高的方式倾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述储液箱上的最高液面显示线形成于比所述面部更靠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
[0016] 发明效果
[0017] 根据上述储液箱,能够使液体良好地注入。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储液箱及主缸的侧视图。
[0019]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去除了盖的储液箱及主缸的将一部分剖开的侧视图。
[0020]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储液箱的储液箱主体的俯视图。
[0021]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0022] 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0023] 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
[0024]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储液箱的下部构成体的俯视图。
[0025]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储液箱的上部构成体的仰视图。
[0026]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储液箱中的与图3的C-C剖面相当的剖视图。
[0027]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储液箱的储液箱主体的俯视图。
[0028] 图11是图10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第1实施方式]
[0030] 基于附图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储液箱。本实施方式的储液箱11搭载于四轮汽车等车辆。储液箱11如图1所示那样安装于主缸12而被载置于车辆。在此,图1所示的姿态是储液箱11及主缸12的车载状态下的姿态。储液箱11及主缸12以图1中的左侧成为车辆的前进时的前侧的方式被载置于车辆。注意,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是车辆前进时的前后左右。
[0031] 主缸12是构成对车轮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制动主缸。储液箱11储存液体。储液箱11将液体供给到主缸12。主缸12根据驾驶员的制动操作等而产生向轮缸导入的制动液压,该轮缸设于车轮并产生制动力,这点并未图示。本实施方式的主缸12是在前后具有两个液压室、以便能够在两个系统的制动管路中产生制动液压的串列型主缸,这点并未图示。
[0032] 主缸12以相对于水平稍向前上方倾斜的姿态安装于车身侧。在主缸12中,在上部的前侧形成有安装凸台部14,在上部的后侧形成有安装凸台部15。这些安装凸台部14、15各自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并且相对于水平稍向前上方倾斜。如图2所示,在安装凸台部14上,相对于上表面垂直地形成有安装孔16。在安装凸台部15上,也是相对于上表面垂直地形成有安装孔17。储液箱11安装于这些安装孔16、17。在该安装状态下,储液箱11内与主缸12内的各液压室连通。
[0033] 储液箱11具有有着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图1~图6所示的储液箱主体18和能够相对于储液箱主体18进行拆装的合成树脂制的图1所示的盖19。储液箱主体18通过使作为一体成形品的上部构成体20与作为一体成形品的下部构成体21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一起而一体化地构成。
[0034] 如图4所示,下部构成体21具有中间底部23、从中间底部23的前部向下方突出的前侧下方突出部24和从中间底部23的后部向下方突出的后侧下方突出部25。另外,下部构成体21具有如图1所示那样主要从中间底部23的左右方向一侧即左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26和如图4所示那样主要从中间底部23的左右方向相反侧即右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27。而且,下部构成体21具有后端的后端壁28、前部的中间前壁29、前部的前底部30、前部的倾斜壁31、前端的前端壁32、上端的接合凸缘部33、下部的加强板部34、图1所示的连结用板部35和图4所示的连结用板部36。下部构成体21以后端壁28及前端壁32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姿态载置于车辆。
[0035] 如图2所示,前侧下方突出部24具有载置于主缸12的前侧的安装凸台部14的上表面上的前侧载置底部38。后侧下方突出部25具有载置于主缸12的后侧的安装凸台部15的上表面上的后侧载置底部39。
[0036] 由于这些前侧载置底部38及后侧载置底部39在各自的下表面载置在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安装凸台部14、15的上表面上,因此这些前侧载置底部38及后侧载置底部39各自的下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向前上方倾斜。在前侧载置底部38的中间位置,形成有相对于前侧载置底部38向垂直下方突出的安装凸台部42。在后侧载置底部39的中间位置,也形成有相对于后侧载置底部39向垂直下方突出的安装凸台部43。
[0037] 在安装凸台部42的中央,形成有将储液箱主体18的内外贯通的连通孔44。在安装凸台部43的中央,也形成有将储液箱主体18的内外贯通的连通孔45。储液箱主体18在安装凸台部42、43处安装于主缸12的安装凸台部14、15的上述安装孔16、17。主缸12的各液压室能够经由这些安装凸台部14、15的安装孔16、17而连通。
[0038] 如图4所示,前侧下方突出部24具有从前侧载置底部38的前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50、从前侧载置底部38的后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51和从前侧载置底部38的右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52。在前侧载置底部38的左侧的缘部,如图1所示,连结有上述侧壁26的下部。换言之,如图7所示,由前壁部50、后壁部51、侧壁部52及侧壁26包围的范围成为前侧载置底部38,在该范围内形成有安装凸台部42。
[0039] 后侧下方突出部25具有如图4所示那样从后侧载置底部39的前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55、从后侧载置底部39的后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56、如图1所示那样从后侧载置底部39的左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57和如图4所示那样从后侧载置底部39的右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58。换言之,如图7所示,由前壁部55、后壁部56、侧壁部57及侧壁部58包围的范围成为后侧载置底部39,在该范围内形成有安装凸台部43。如图1所示,在中间底部23的前侧下方突出部24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之间的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安装液位指示开关60的开关安装部61。
[0040] 侧壁26具有后壁部65、后倾斜壁部66、中间壁部67、前倾斜壁部68、前壁部69和前端壁部70。后壁部65从后端壁28的左侧的端缘部沿前后方向并且沿铅直方向向前方延伸。如图7所示,后倾斜壁部66从后壁部65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即右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中间壁部67从后倾斜壁部66的前端缘部起以与后壁部65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前倾斜壁部68从中间壁部67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前壁部69从前倾斜壁部68的前端缘部起以与中间壁部67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如图1所示,前端壁部70从前壁部69的上端部起以与其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向前方延伸。中间壁部67的下部及前倾斜壁部68的下部构成了前侧下方突出部24。在前倾斜壁部68的外表面上,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水平地形成有表示最低的液面水平的最低液面显示线71。在该最低液面显示线71的上侧,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表示此为最低的液面水平的“最小”这一文字的显示部72。
[0041] 如图4所示,侧壁27具有后壁部75、侧方延伸壁部76、中间壁部77和倾斜壁部78。后壁部75从后端壁28的右侧的端缘部沿前后方向并且沿铅直方向向前方延伸。侧方延伸壁部76从后壁部75的前端缘部起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即右方延伸,后壁部75的该前端缘部是后壁部75的从下部至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前端缘部。中间壁部77从侧方延伸壁部76的延伸前端缘部起以与后壁部75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倾斜壁部78从中间壁部77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即左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在中间壁部77的外表面上,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水平地形成有表示最低的液面水平的最低液面显示线79。在该最低液面显示线79的后侧,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表示此为最低的液面水平的“最小”这一文字的显示部80。
[0042] 另外,如图7所示,侧壁27具有后倾斜壁部81、中间壁部82、前倾斜壁部83、前壁部84和图4所示的突出底部85。后倾斜壁部81从后壁部75的上端部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即右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如图7所示的中间壁部82从后倾斜壁部
81的前端缘部起以与后壁部75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前倾斜壁部83从中间壁部82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即左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前壁部84从前倾斜壁部83的前端缘部起以与中间壁部82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图4所示的突出底部85从中间壁部77的上缘部向右方水平地延伸,将图7所示的后倾斜壁部81、中间壁部82及前倾斜壁部
83的下端缘部相连。
[0043] 如图4所示,中间前壁29从中间底部23的前缘部起以与后端壁28平行的方式向上方延伸。中间前壁29以将图1所示的侧壁26的前壁部69及图4所示的侧壁27的倾斜壁部78的前缘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
[0044] 前底部30从中间前壁29的上缘部向水平前方延伸。前底部30以将图1所示的侧壁26的前端壁部70及图4所示的侧壁27的前壁部84的下缘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
[0045] 倾斜壁31从前底部30的前缘部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倾斜壁31以将图1所示的侧壁26的前端壁部70及图4所示的侧壁27的前壁部84的前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
[0046] 前端壁32从倾斜壁31的前缘部向铅直上方延伸。前端壁32以将图1所示的侧壁26的前端壁部70及图4所示的侧壁27的前壁部84的前端缘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
[0047] 如图7所示,接合凸缘部33从侧壁26、侧壁27、后端壁28和前端壁32的连续的上缘部的整周向水平方向外侧突出,配置于水平的同一平面内。
[0048] 图1所示的加强板部34在中间前壁29与前底部3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以将中间前壁29与前底部30连结的方式沿铅直方向形成。加强板部34的前表面以与倾斜壁31大致相同的角度向前上方倾斜。
[0049] 连结用板部35形成为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态将前侧下方突出部24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连结。在该连结用板部35上形成有使向主缸12安装用的销90插入的插入孔91。图4所示的连结用板部36与连结用板部35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连结用板部36将前侧下方突出部24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连结。在连结用板部36上形成有与连结用板部35相同的插入孔92。
[0050] 如图7所示,在下部构成体21的内部,形成有浮动引导壁95、内侧壁96、内侧壁97、分隔壁100、肋101、延伸壁102、通路形成壁103、通路形成壁104和突出壁105。
[0051] 浮动引导壁95具有沿着铅直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形状。浮动引导壁95立设于中间底部23的前侧下方突出部24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之间的位置。用于检查液量不足的图2所示的浮动磁体107被可升降地插入到该浮动引导壁95的内侧。设于开关安装部61的液位指示开关60通过浮动磁体107的靠近来检测出液量达到规定值以下。如图7所示,在浮动引导壁95上,面向侧壁27的后壁部75的内表面而形成有缺口部108。
[0052] 内侧壁96具有侧壁部110和连结壁部111,侧壁部110以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的侧壁部57的内表面成同一平面的方式立设于中间底部23,连结壁部111以将侧壁部110的与后端壁28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浮动引导壁95连结的方式立设于中间底部23。侧壁部110与侧壁26的后壁部65平行,并沿与后端壁28垂直的方向配置。侧壁部110以其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与后端壁28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且侧壁部110的前端侧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的前壁部55的内表面相比延伸形成至更靠前方的位置。连结壁部111与后端壁28的内表面及后侧下方突出部25的前壁部55平行。
[0053] 内侧壁97具有侧壁部112和连结壁部113,侧壁部112以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的侧壁部58的内表面成同一平面的方式立设于中间底部23,连结壁部113以将侧壁部112的与后端壁28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浮动引导壁95连结的方式立设于中间底部23。侧壁部112与侧壁27的后壁部75平行,并沿与后端壁28垂直的方向配置。侧壁部112在前后方向上与后端壁28隔开间隔,且侧壁部112与后侧下方突出部25的前壁部55的内表面相比形成至更靠与后端壁28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结壁部113与后端壁28的内表面及后侧下方突出部25的前壁部55平行。
[0054] 分隔壁100以将侧壁27的后壁部75的与后端壁28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浮动引导壁95连结的方式立设于中间底部23。分隔壁100配置于连结壁部113的前侧,并与连结壁部113平行。在分隔壁100与连结壁部113之间,配置有浮动引导壁95的上述缺口部108。肋101将侧壁26的后壁部65与浮动引导壁95连结,并从中间底部23向铅直上方延伸。肋101与分隔壁100配置于同一平面。
[0055] 延伸壁102以从浮动引导壁95的前部的侧壁26侧的位置向前方延伸的方式立设于中间底部23及前侧下方突出部24的前侧载置底部38,且延伸壁102还与前侧下方突出部24的后壁部51相连。延伸壁102由基端壁部115和前端壁部116构成,基端壁部115以与侧壁26的中间壁部67平行的方式从浮动引导壁95延伸,前端壁部116从基端壁部115的与浮动引导壁95相反的一侧起以与侧壁26的前倾斜壁部68平行的方式延伸。前端壁部116在前后方向上与前侧下方突出部24的前壁部50隔开间隔。
[0056] 通路形成壁103在前侧下方突出部24的前侧及侧壁27侧立设于中间底部23。通路形成壁103具有基端壁部118、中间倾斜壁部119和前端壁部120。基端壁部118从侧壁26的前壁部69起以与前侧下方突出部24的前壁部50的内表面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延伸。中间倾斜壁部119从基端壁部118的与侧壁26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27的前倾斜壁部83平行的方式延伸。前端壁部120从中间倾斜壁部119的与基端壁部118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前侧下方突出部24的侧壁部52的内表面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延伸。
[0057] 前端壁部120在前后方向上与分隔壁100隔开间隔。
[0058] 通路形成壁104在通路形成壁103的前侧及侧壁27侧立设于前底部30及突出底部85。通路形成壁104具有基端壁部123、中间倾斜壁部124和前端壁部125。基端壁部123从侧壁26的前壁部69的前端壁部70侧的端部起以与中间前壁29的内表面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延伸。中间倾斜壁部124从基端壁部123的与侧壁26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27的前倾斜壁部83平行的方式延伸。前端壁部125从中间倾斜壁部124的与基端壁部12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27的中间壁部77的内表面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延伸。上述前端壁部120的后端壁28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前端壁部125的后端壁28侧的端部更靠后端壁28侧的位置。
[0059] 突出壁105以与侧壁27的中间壁部77成同一平面的方式立设于突出底部85。突出壁105从侧壁27的后倾斜壁部81的内表面起以与前端壁部125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延伸。突出壁105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壁部125隔开间隔。
[0060] 浮动引导壁95、内侧壁96、内侧壁97、分隔壁100、延伸壁102、通路形成壁103、通路形成壁104和突出壁105全部的上表面均与接合凸缘部33的上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肋101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它们。
[0061] 如图4所示,上部构成体20具有顶壁部130、在顶壁部130的前方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131和从上方突出部131向前上方倾斜地突出的注入口132。另外,上部构成体20具有图1所示的侧壁133、图4所示的侧壁134、后端壁135、前端壁136和下端的接合凸缘部137。侧壁133以从顶壁部130及上方突出部131的左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侧壁134以从顶壁部130及上方突出部131的右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后端壁135以从顶壁部130的后缘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前端壁136以从上方突出部13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上部构成体20也以后端壁135及前端壁136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姿态被载置于车辆。
[0062] 如图1所示,上方突出部131具有从前端壁136起以与前端壁136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140、从侧壁133的前部起以与侧壁133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141、从图4所示的侧壁134的前部起以与侧壁134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142和从顶壁部130的前缘部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143。另外,上方突出部131具有将前壁部140、侧壁部141及侧壁部142的上缘部相连的前下后上的倾斜部144和将后壁部143、侧壁部141及侧壁部142的上缘部相连的水平的上板部145。
[0063] 注入口132呈筒状,并从倾斜部144垂直地延伸,由此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如图2所示,注入口132的内周部成为注入路148。该注入路148将储液箱主体18的内外贯通。在图1所示的侧壁部141的外表面上,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水平地形成有表示最高的液面水平的最高液面显示线149。在该最高液面显示线149的上侧,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表示此为最高的液面水平的“最大”这一文字的显示部150。在图4所示的侧壁部142的外表面上,也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水平地形成有表示最高的液面水平的最高液面显示线151。在该最高液面显示线151的上侧,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表示此为最高的液面水平的“最大”这一文字的显示部152。最高液面显示线149、151形成于比顶壁部130更靠上侧的位置。
[0064] 如图1、图3所示,侧壁133具有后壁部155、后倾斜壁部156、中间壁部157、前倾斜壁部158和前壁部159。后壁部155从后端壁135的左侧的端缘部沿前后方向并且沿铅直方向向前方延伸。后倾斜壁部156从后壁部155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即右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中间壁部157从后倾斜壁部156的前端缘部起以与后壁部155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前倾斜壁部158从中间壁部157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右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前壁部159从前倾斜壁部158的前端缘部起以与中间壁部157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
[0065] 如图3所示,侧壁134具有后壁部165、后倾斜壁部166、中间壁部167、前倾斜壁部168和前壁部169。后壁部165从后端壁135的右侧的端缘部沿前后方向并且沿铅直方向向前方延伸。后倾斜壁部166从后壁部165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即右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中间壁部167从后倾斜壁部166的前端缘部起以与后壁部165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前倾斜壁部168从中间壁部167的前端缘部起以越向前侧越位于左右方向的内侧即左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前壁部169从前倾斜壁部168的前端缘部起以与中间壁部
167平行的方式向前方延伸。
[0066] 接合凸缘部137从上述侧壁133、侧壁134、后端壁135和前端壁136的连续的下缘部的整周向水平外侧突出,配置于水平的同一平面内。
[0067] 如图8所示,在上部构成体20的内部,形成有浮动引导壁175、内侧壁176、内侧壁177、突出壁178、分隔壁180、延伸壁182、通路形成壁183、通路形成壁184和突出壁185。
[0068] 浮动引导壁175具有沿着铅直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形状。浮动引导壁175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在浮动引导壁175上,在侧壁133侧形成有缺口部187,在侧壁134侧也形成有缺口部188。突出壁178呈十字状地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突出壁178配置于浮动引导壁175的中心位置。
[0069] 内侧壁176具有侧壁部190和连结壁部191,侧壁部190以与侧壁133的后壁部155平行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连结壁部191以将侧壁部190的与后端壁135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浮动引导壁175连结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侧壁部190沿着与后端壁135垂直的方向,并在前后方向上与后端壁135隔开间隔。连结壁部191与后端壁135平行。浮动引导壁175的缺口部187配置在连结壁部191的与后端壁135相反的一侧。
[0070] 内侧壁177具有侧壁部192和连结壁部193,侧壁部192以与侧壁134的后壁部165平行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连结壁部193以将侧壁部192的与后端壁135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浮动引导壁175连结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侧壁部192沿着与后端壁135垂直的方向,并在前后方向上与后端壁135隔开间隔。连结壁部193与后端壁135平行。
[0071] 分隔壁180以将侧壁134的后壁部165的与后端壁135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浮动引导壁175连结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分隔壁180配置于连结壁部193的前侧,并与连结壁部193平行。在分隔壁180与连结壁部193之间配置有浮动引导壁175的缺口部188。
[0072] 延伸壁182以从浮动引导壁175的前部的侧壁133侧的位置向前方延伸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延伸壁182由基端壁部195和前端壁部196构成,基端壁部195从浮动引导壁175延伸并且与侧壁133的中间壁部157平行,前端壁部196从基端壁部195的与浮动引导壁175相反的一侧起以与侧壁133的前倾斜壁部158平行的方式延伸。
[0073] 通路形成壁183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具有基端壁部198、中间倾斜壁部199和前端壁部200。基端壁部198从前壁部159的与前端壁13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起以与前端壁136平行的方式延伸。中间倾斜壁部199从基端壁部198的与侧壁13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134的前倾斜壁部168平行的方式延伸。前端壁部200从中间倾斜壁部199的与基端壁部198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134的中间壁部167平行的方式延伸。前端壁部200在前后方向上与分隔壁180隔开间隔。
[0074] 通路形成壁184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具有基端壁部203、中间倾斜壁部204和前端壁部205。基端壁部203处于基端壁部198的前端壁136侧并从侧壁133的前壁部159起以与前端壁136平行的方式延伸。中间倾斜壁部204从基端壁部203的与侧壁13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134的前倾斜壁部168平行的方式延伸。前端壁部205从中间倾斜壁部204的与基端壁部20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起以与侧壁134的中间壁部167平行的方式延伸。
上述前端壁部200的后端壁135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前端壁部205的后端壁135侧的端部更靠后端壁135侧的位置。
[0075] 突出壁185以沿着侧壁134的中间壁部167的方式立设于顶壁部130的内表面。突出壁185从侧壁134的后倾斜壁部166的内表面起以与前端壁部205成同一平面的方式延伸。突出壁185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壁部205隔开间隔。
[0076] 浮动引导壁175、内侧壁176、内侧壁177、分隔壁180、延伸壁182、通路形成壁183、通路形成壁184和突出壁185全部的下表面均与接合凸缘部137的下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
[0077] 如图5所示,顶壁部130具有水平配置的主板部210和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的倾斜板部211。如图3所示,倾斜板部211构成为具有板部212和板部213,板部212呈大致矩形形状,且在前后方向上较长,面积较大,板部213呈大致矩形形状,且在前后方向上较短,面积较小。板部212和板部213配置于同一平面。倾斜板部211在俯视时具有L字状的形状。倾斜板部21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从中间壁部167至前倾斜壁部168的范围内,形成为整体与侧壁134分离、且在板部213局部通往侧壁133侧的形状。
[0078] 如图5所示,倾斜板部211从通路形成壁184的位置越过通路形成壁183形成至分隔壁180的附近位置。倾斜板部211以与通路形成壁184的基端壁部203相连的部分的高度位置最低且从基端壁部203起越靠近后端壁135则高度位置越高的方式倾斜。如图6所示,倾斜板部211以在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不论左右位置如何高度位置都一定的方式倾斜。另外,如图5所示,倾斜板部211的后端壁135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与主板部210的高度位置一致。
[0079] 顶壁部130具有从倾斜板部211的缘部向上方立起并与主板部210相连的图3所示的立壁部214~219。立壁部214是从板部212、213的前缘部立起的部分,与前端壁136平行,并通往侧壁133侧。立壁部215是从板部212的侧壁134侧的前部立起的部分,并与前倾斜壁部168平行。立壁部216是从板部212的侧壁134侧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及后部立起的部分,并沿着中间壁部167。立壁部216以越向后侧越缩小其与中间壁部167的距离的方式稍微弯曲。立壁部217是从板部213的后缘部立起的部分,与立壁部214平行,并通往侧壁133侧。立壁部218是从板部212的侧壁133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立起的部分,并与中间壁部157平行。立壁部219是从板部212的侧壁133侧的后部立起的部分,并与立壁部215大致平行。
[0080] 顶壁部130的板部212的后缘部与主板部210相连而形成与主板部210的边界部220。该边界部220与立壁部214平行。如图5所示,利用倾斜板部211及立壁部214~219,在顶壁部130形成了比主板部210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221。另外,在将主板部210中的、与后述的连通路231对应的部分作为连通路顶板部210A的情况下,凹部221形成为比连通路顶板部
210A更向下方凹陷。这样,通过形成凹部221而形成后述的面部222,能够从上部构成体20的外观上识别为形成有面部222,使得储液箱18的制造效率提高。另外,在成形上部构成体20时,能够使倾斜板部211为一定的厚度,能够抑制散热(熱ひけ)等导致的变形,使得储液箱制造的精度提高。
[0081] 图8所示的阴影表示倾斜板部211的内侧的面部222。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该面部222是通过在顶壁部130的上表面侧形成凹部221而在顶壁部130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形成的凸部226的突出侧的前端面。与倾斜板部211相同,该面部222也是配置于同一平面,并且也是以与通路形成壁184的基端壁部203相连的部分的高度位置最低且从基端壁部203起越靠近后端壁135则高度位置越高的方式倾斜。如图6所示,面部222以在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不论左右方向位置如何高度位置都一定的方式倾斜。另外,如图5所示,面部222的后端壁
135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与水平的主顶面225一致,该水平的主顶面225为主板部210的内表面。注意,面部222虽然通过使倾斜板部211形成比主板部210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221而构成,但也可以不形成凹部221而是使顶壁部130为平面,并形成面部222。
[0082] 如图8所示,面部222由L字状的面223和大致五边形形状的面224组成,面223配置于通路形成壁183与通路形成壁184之间,面224配置于通路形成壁183的与通路形成壁184相反的一侧。面223形成于基端壁部198、203间的全部范围、中间倾斜壁部199、204间的全部范围、以及前端壁部200、205间的全部范围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前端壁部205重叠的部分的全部范围内。面223的后端壁135侧的端缘部223a是通过形成图3所示的倾斜板部211的边界部220而出现的部分,与后端壁135平行。
[0083] 如图8所示,面224从基端壁部198向与基端壁部203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从前端壁部200向与前端壁部205相反的一侧延伸。面224的后端壁135侧的端缘部224a形成为与后端壁135平行。面224的前后方向位置与端缘部223a一致。与端缘部223a相同,端缘部224a是通过形成图3所示的倾斜板部211的边界部220而出现的。
[0084] 如图8所示,面224的侧壁133侧的端缘部224b在比延伸壁182更靠前端壁部200侧的位置与前端壁部200平行。端缘部224b是通过形成图3所示的立壁部218而出现的部分。另外,如图8所示,面224的端缘部224a、224b间的端缘部224c以与端缘部224a、224b这两者呈钝角的方式交叉地倾斜。端缘部224c是通过形成图3所示的立壁部219而出现的部分。端缘部224a、224b、224c不与浮动引导壁175、延伸壁182、分隔壁180及突出壁185重叠。
[0085] 通过焊接等将图7所示的下部构成体21的接合凸缘部33与图8所示的上部构成体20的接合凸缘部137接合而形成储液箱主体18。此时,后端壁28与后端壁135、前端壁32与前端壁136、后壁部65与后壁部155、后倾斜壁部66与后倾斜壁部156、中间壁部67与中间壁部
157、前倾斜壁部68与前倾斜壁部158彼此分别使水平方向的位置在整个长度上重合而接合。另外,前壁部69及前端壁部70与前壁部159使水平方向的位置在整个长度上重合而接合。另外,后壁部75与后壁部165、后倾斜壁部81与后倾斜壁部166、中间壁部82与中间壁部
167、前倾斜壁部83与前倾斜壁部168、前壁部84与前壁部169彼此分别使水平方向的位置在整个长度上重合而接合。
[0086] 另外,浮动引导壁95与浮动引导壁175、侧壁部110与侧壁部190、连结壁部111与连结壁部191、侧壁部112与侧壁部192、连结壁部113与连结壁部193、分隔壁100与分隔壁180、基端壁部115与基端壁部195彼此分别使水平方向的位置重合而接合。另外,前端壁部116与前端壁部196、基端壁部118与基端壁部198、中间倾斜壁部119与中间倾斜壁部199、前端壁部120与前端壁部200、基端壁部123与基端壁部203、中间倾斜壁部124与中间倾斜壁部204、前端壁部125与前端壁部205彼此分别使水平方向的位置在整个长度上重合而接合。另外,突出壁105与突出壁185彼此以使前端位置一致的方式使水平方向的位置重合而接合。
[0087] 储液箱主体18的由通路形成壁104、184、突出壁105、185、前壁部69、159、前倾斜壁部68、158、中间壁部67、157、后倾斜壁部66、156、后壁部65、155、后端壁28、135、后壁部75、165包围的部分成为储存液体的储液箱室230。另外,由前端壁32、136、前壁部84、169、前端壁部70及前壁部159、前壁部69、159、前倾斜壁部83、168、中间壁部82、167、后倾斜壁部81、
166、通路形成壁104、184、突出壁105、185包围的部分构成从车辆前侧的注入口132向车辆后侧延伸的连通路231,注入口132是为了从外部向储液箱室230注入液体而设置的。储液箱室230经由连通孔44与主缸12的副液压室连通,储存用于向主缸12的副液压室供给的液体。
[0088] 连通路231的下端由前底部30的朝向上方的内表面和高度位置与其对齐的突出底部85的朝向上方的内表面形成。并且,通路形成壁104、184与突出壁105、185之间构成了将连通路231与储液箱室230连通的连通口232。如图4所示,连通口232的上端部由顶壁部130的主板部210的朝向下方的内表面形成,下端部由突出底部85的朝向上方的表面形成。如图5所示,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成为储液箱室230的上部的顶壁部130的上述面部222以随着从车辆前侧向后侧的连通口232靠近而变高的方式倾斜。
[0089] 从图8所示的注入口132注入、通过连通路231而从连通口232导入到储液箱室230的液体被向图7、图8所示的处于通路形成壁103、183与通路形成壁104、184之间且由下端部低于连通口232的中间底部23的内表面形成的通路233导入。与此同时,该液体经由通路形成壁103、183与分隔壁100、180之间的中间口234被向包含前侧下方突出部24内在内的室235导入。在此,室235也是储存液体的储液箱室,与主缸的主液压室连通,但在说明时仅称为“室”。如图4所示,中间口234的上端部由顶壁部130的主板部210的朝向下方的内表面形成,下端部由中间底部23的朝向上方的内表面形成,这点并未图示。如图7、图8所示,中间口
234比连通口232更偏向后侧而设置。液体若将该室235的前侧下方突出部24内的部分填满,则通过通路236,被导入到包含后侧下方突出部25内在内的室237中,通路236处于前倾斜壁部68、158、中间壁部67、157、后倾斜壁部66、156及后壁部65、155与延伸壁102、182、浮动引导壁95、175及内侧壁96、176之间且下端部由中间底部23的内表面形成。液体若将该室237的后侧下方突出部25内的部分填满,则通过通路238,并经由缺口部108导入到浮动引导壁
95、175内的室239,通路238处于后壁部75、165及分隔壁100、180与内侧壁97、177之间且下端部由中间底部23的内表面形成。
[0090] 储液箱室230在比连通口232更靠前侧的位置形成有通路233,另外在比中间口234更靠前侧的位置形成有室235,因此即使在制动时液体向前方移动,也能够抑制向连通路231内导出的液体的量。
[0091] 也就是说,虽然若向连通路231内导出的液体的量较多,则有时会从盖19与储液箱主体18的间隙中渗出液体,但是能够抑制出现这种状态。
[0092]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储液箱中,即使注入所允许的最大量的液体,也会在储液箱的顶壁部与液面之间形成间隙。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储液箱11提高了液体的储存效率,因此若将液体注入至液面与所允许的最高液面显示线149一致,则液体与顶壁部130接触。在该情况下,若从注入口132注入液体,直至液面与最高液面显示线149一致,则在顶壁部130的顶面平坦的情况下,若例如因安装公差等而导致顶面向前上方发生哪怕些许倾斜,则有可能在比储液箱室230的连通口232更靠前侧的通路233与室235中积存空气。也就是说,存在不能使液体良好地注入到储液箱室中的可能性。
[0093] 与此相对,如图8中阴影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储液箱11使设于储液箱室230的上部的面部222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以随着从车辆前侧向后侧的连通口232靠近而变高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注入液体时能够使处于储液箱室230中的空气从连通口232良好地排出,能够减少比储液箱室230的连通口232更靠前侧的通路233与室235中积存的空气的量。也就是说,能够使液体良好地注入储液箱室230,能够储存更多的液体。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液体的储存效率而实现进一步的紧凑化。另外,由于能够减少积存于储液箱室230的空气的量,因此改善了液体储存状态下的储液箱室230的外观。
[0094]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部构成体20上形成倾斜面部211而构成面部222。即,将面部222一体成形于上部构成体2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倾斜面部211做成与上部构成体20及下部构成体21分体的倾斜面部件,并将倾斜面部件夹入到储液箱18的上部构成体20及下部构成体21之间来构成面部222。
[0095] [第2实施方式]
[0096] 接着,基于图9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9是与图3的C-C剖面相当的剖视图。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面部222以这样一种方式倾斜地形成:在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不论左右方向位置如何,高度位置都一定。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面部222对应的面部322不仅在前后方向上倾斜地形成,在左右方向上也倾斜地形成。
[0097] 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倾斜板部311(与倾斜板部211对应)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高度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倾斜板部311的车辆左右方向的高度位置以与形成凹部321(与凹部221对应)的立壁部318(与立壁部218对应)相连的部分的高度位置最低、且越靠近前端壁部205则高度位置越高的方式倾斜。
[0098] 另外,与倾斜板部311相同,面部3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高度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也是相同的。另一方面,面部322的车辆左右方向的高度位置以与形成凹部321的立壁部318相连的部分的高度位置最低、且越靠近前端壁部205则高度位置越高的方式倾斜。即,面部322以基端壁部203与立壁部318相连的部分的高度位置最低、且越靠近连通口232则高度位置越高的方式倾斜。换言之,面部322以高度位置从与连通口232对应的部分的对角位置向连通口232变高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利用面部322使空气迅速从连通口232排出,减少比储液箱室330(与储液箱室230对应)的连通口232更靠前侧的通路233与室235中积存的空气的量。也就是说,能够使液体良好地注入储液箱室330,能够储存更多的液体。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液体的储存效率而实现进一步的紧凑化。另外,由于能够减少积存于储液箱室330的空气的量,因此改善了液体储存状态下的储液箱室330的外观。
[0099] [第3实施方式]
[0100] 接着,基于图10及图11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储液箱主体418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储液箱主体18进行了局部变更而成的,具体而言,其上部构成体420是对上部构成体20进行了局部变更而成的。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面部222而利用比主板部210更向下方凹陷的凹部221形成倾斜板部211。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形成比主板部410(与主板部210对应)更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401,在该台阶部401形成有倾斜板部411(与倾斜板部211对应)、凹部421(与凹部221对应)及连通路顶板部410A(与连通路顶板部210A对应)。并且,在倾斜板部411的内部形成有与面部222对应的面部422(与面部222对应)。如图11所示,倾斜板部411、凹部421及面部422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倾斜板部211、凹部221及面部222相同的构造。并且,凹部421相比于连通路顶板部410A凹陷形成。然而,凹部421形成于比主板部410更靠上方的位置。
[0101]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利用面部422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10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面部222、322、422形成为倾斜面,但只要随着从车辆的一侧向另一侧的上述连通口靠近而变高即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面部222、322、422构成为曲面、阶梯状面。
[0103] 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储液箱将用于从外部向储存液体的储液箱室注入液体的注入口设于车辆的一侧,具有从该注入口向车辆的另一侧延伸的连通路,并形成有将该连通路与所述储液箱室连通的连通口。在所述储液箱室的上部形成有面部,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该面部随着从车辆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所述连通口靠近而变高。由此,面部使空气良好地从连通口排出而减少积存于储液箱室的空气的量。也就是说,能够使液体良好地注入储液箱室。
[0104] 另外,在所述储液箱室的上部形成有顶壁部,所述面部形成于比顶壁部更向下方凹陷的位置。另外,储液箱是将设有所述注入口的上部构成体与设有所述储液箱室的下部构成体固定在一起而形成的,所述面部形成于所述上部构成体。另外,所述连通口形成于所述储液箱室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所述面部以高度位置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向后侧变高的方式倾斜。另外,所述储液箱上的最高液面显示线形成于比所述面部更靠铅直方向上侧的位置。
[0105] 工业实用性
[0106] 根据上述储液箱,能够良好地注入液体。
[0107] 附图标记说明
[0108] 11   储液箱
[0109] 132  注入口
[0110] 222  面部
[0111] 230  储液箱室
[0112] 231  连通路
[0113] 232  连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