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01220.6

文献号 : CN10565575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竹内忍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竹内技术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背化及窄间距化且连接强度较高的基板连接器。基板连接器(1)具备具有多个排针接触件(4)的排针(2)和具有多个排母接触件(6)的排母(3)。排针接触件(4)具有排针侧接触部(4b)。排母接触件(6)具有长圆环状的排母侧接触部(6b)。将板状的排针侧接触部(4b)压入该长圆环状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并通过卡合部(4d)使其卡合而获得牢固的连接强度。排针(2)和排母(3)能够以排针本体(5)的承接部(5d)及排母本体(7)的侧缘(7b)为轴转动而进行拆装。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板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排针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的排母,使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以规定的姿态相对,通过在连接方向上推压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具备绝缘性排针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针本体并与所述排母侧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针接触件,所述排母,具备绝缘性排母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母本体并与所述排针接触件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所述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所述排母侧突出并与所述排母接触件相接触的排针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针本体突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接触件,具备与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接触的排母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母本体突出并与所述其他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所述贯穿孔内,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与所述贯穿孔接触并连接,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从侧面观察时向所述排针侧弯曲。

2.一种基板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排针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的排母,使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以规定的姿态相对,通过在连接方向上推压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具备绝缘性排针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针本体并与所述排母侧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针接触件,所述排母,具备绝缘性排母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母本体并与所述排针接触件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所述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所述排母侧突出并与所述排母接触件相接触的排针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针本体突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接触件,具备与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接触的排母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母本体突出并与所述其他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所述贯穿孔内,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与所述贯穿孔接触并连接,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在轴方向视图中从所述贯穿孔的中心弯曲成V字状或者U字状。

3.一种基板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排针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的排母,使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以规定的姿态相对,通过在连接方向上推压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具备绝缘性排针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针本体并与所述排母侧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针接触件,所述排母,具备绝缘性排母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母本体并与所述排针接触件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所述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所述排母侧突出并与所述排母接触件相接触的排针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针本体突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接触件,具备与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接触的排母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母本体突出并与所述其他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所述贯穿孔内,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与所述贯穿孔接触并连接,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俯视观察时向所述排母接触件的宽度方向弯曲。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较长的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具有与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或者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的背面卡合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贯穿孔的轴方向端部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排针接触件,在所述排针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在所述排针本体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2列,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排针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较长的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相比形成为较厚,当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两内周面接触。

7.一种基板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排针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的排母,使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以规定的姿态相对,通过在连接方向上推压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具备绝缘性排针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针本体并与所述排母侧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针接触件,所述排母,具备绝缘性排母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母本体并与所述排针接触件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所述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所述排母侧突出并与所述排母接触件相接触的排针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针本体突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接触件,具备与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接触的排母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母本体突出并与所述其他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所述贯穿孔内,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与所述贯穿孔接触并连接,所述贯穿孔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较长的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俯视观察时向宽度方向弯曲,并在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两内周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俯视观察时向所述排母接触件的宽度方向弯曲,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俯视观察时向与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相同的方向弯曲,并在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两内周面接触。

9.一种基板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排针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的排母,使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以规定的姿态相对,通过在连接方向上推压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具备绝缘性排针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针本体并与所述排母侧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针接触件,所述排母,具备绝缘性排母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母本体并与所述排针接触件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所述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所述排母侧突出并与所述排母接触件相接触的排针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针本体突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接触件,具备与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接触的排母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母本体突出并与所述其他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所述贯穿孔内,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与所述贯穿孔接触并连接,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所述排针接触件的轴倾斜,所述贯穿孔,在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长,宽度比俯视观察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的倾斜宽度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针侧接触部,具有与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或者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的背面卡合的卡合部。

11.如权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排针接触件,在所述排针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并设置成相邻的排针接触件的排针侧接触部的倾斜为互相相反。

12.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排母接触件,在所述排母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所述排母本体,在相邻的所述排母接触件之间设置有凹槽或者贯穿槽。

13.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本体及所述排针本体,整体形成为长方体状,

在所述排母本体或者所述排针本体的一个本体上,设置有使另外一个本体转动而能够拆装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的承接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母本体或者所述排针本体的一个本体上,在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向另外一个本体突出并与另外一个本体卡合的两端卡合部,所述两端卡合部为在使所述排针或者所述排母转动而拆装时不与所述另外一个本体产生干涉的倒角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凹凸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形成为在轴方向视图中为V字状或者所述电路基板侧较窄的梯形状。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上,在轴方向上形成有单个或者多个凹凸形状。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上,在轴方向上形成有单个或者多个凹凸形状。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为板状,形成有连通表面和背面的连通孔。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为板状,形成有连通表面和背面的连通孔。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为板状,在轴方向视图中形成为倒U字状或者倒V字状。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或者所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为板状,在轴方向视图中形成为倒U字状或者倒V字状。

说明书 :

基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电路基板彼此的基板连接器以及包含基板连接器的电子器件用接触件。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将印刷线路板等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的基板连接器,众所周知的是一种具备具有多个排母接触件的排母和具有分别与每个排母接触件相连接的多个排针接触件的排针的基板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专利文献1的基板连接器中,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排母侧突出的多个柱状的插入部。另外,排母接触件具备从与插入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与插入部相接触的第一至第三弹簧片部。并且,排针和排母通过将每个排针接触件的插入部插入到对应的每个排母接触件的第一至第三弹簧片部之间而实现连接。
[0004] 当插入部插入到第一至第三弹簧片部之间时,第一及第二弹簧片部与插入部接触并发生挠曲,第三弹簧片部受插入部推压,从而第一至第三弹簧片与插入部牢固接触。通过该牢固的接触,可以获得排母接触件和排针接触件间良好的电连接。
[0005] 据此,第一至第三弹簧片部,在与排针接触件的插入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发生挠曲,并从该方向与插入部接触。因此,与各弹簧片部在插入部的突出方向上挠曲自如的情况相比,插入部的突出方向,即在排母及排针的连接方向上的基板连接器的尺寸减小,实现了基板连接器的低背化。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27713号公报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然而,随着近年来移动设备等的高性能化和致密化,要求有更为高度的低背化和接触件的窄间距化。这一点,专利文献1的基板连接器由于排母接触件的弹簧片部具有相对于排针接触件的插入部在与其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发生挠曲而接触的结构,故在该正交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对实现窄间距化不利。
[0009] 另外,专利文献1的基板连接器,由于当排针接触件的插入部插入到弹簧片部之间时,第一及第二弹簧片部与插入部接触而发生挠曲,从而第三弹簧片部受排针接触件推压,所以结构复杂。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的基板连接器,难以实现进一步的低背化及窄间距化。
[0010] 另外,如果单纯地进行窄间距化,则每个接触件的宽度也变窄,每个接触件的刚性降低,因此存在连接强度降低的问题。
[0011] 鉴于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板连接器,其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进一步的低背化及窄间距化。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基板连接器,其即使在进行窄间距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较高的连接强度。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基板连接器的电子器件用接触件,其能够较容易地实现窄间距化。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的基板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排针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的排母,使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以规定的姿态相对,并通过在连接方向上的推压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具备绝缘性的排针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针本体并与所述排母侧相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针接触件,所述排母具备绝缘性的排母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排母本体并与所述排针接触件相连接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所述排针接触件具备向所述排母侧突出并与所述排母接触件相接触的排针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针本体突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接触件具备与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接触的排母侧接触部和从所述排母本体突出并与所述其他电路基板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与所述贯穿孔接触并连接。
[0013] 在本发明中,排母接触件在排母侧接触部上具有贯穿孔,所述排针接触件的排针侧接触部通过所述贯穿孔弹性接触而连接。因此,由于排母接触件不需要专利文献1中的弹簧片部的构造,故能够使排母接触件的宽度变窄。
[0014]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也可以在侧视图中向所述排针侧弯曲。
[0015] 这样,通过排母侧接触部向排针侧弯曲,当连接排针及排母时,排针侧接触部首先与排母侧接触部的弯曲部分抵接。该弯曲部分,如果被压向排针侧接触部,则以排母接触件在轴方向视图中的排针侧接触部的未弯曲部分作为中心向宽度方向呈圆弧状扩大。因此,该形状的排母侧接触部,由于与平板状的结构相比在宽度方向上易于扩大,故能够使排针和排母顺利地连接。
[0016]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也可以在轴方向视图中从所述贯穿孔的中心弯曲成V字状或者U字状。
[0017] 根据该结构,当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贯穿孔时,排母侧接触部的向排针侧弯曲的部分首先与排针侧接触部抵接,如果被进一步压向排针侧接触部,则从排母接触件在轴方向视图中的排针侧接触部的中心向宽度方向呈圆弧状扩大。因此,该形状的排母侧接触部,由于与平板状的结构相比在宽度方向上易于扩大,故能够使排针和排母顺利地连接。
[0018]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也可以在平面图中向排母接触件的宽度方向弯曲。根据该结构,与排母侧接触部未弯曲的形状相比,能够延长贯穿孔的长度。据此,能够减弱排母侧接触部与排针侧接触部的连接强度,故在排母接触件与排针接触件的连接强度过高的情况下,能够将其调整为适当的连接强度。
[0019]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贯穿孔为在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较长的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具有与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或者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的背面卡合的卡合部,也可以是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贯穿孔的轴方向端部卡合的结构。
[0020] 根据该结构,由于贯穿孔为长孔,故贯穿孔的轴方向端部与其他贯穿孔周围的部分相比刚性较高。因此,通过使排针侧接触部的卡合部卡合到该贯穿孔的轴方向端部,能够提高排针接触件和排母接触件的结合强度。
[0021]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结构中,多个所述排针接触件在所述排针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在所述排针本体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2列时,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排针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设置。
[0022] 根据该结构,排针侧接触部的卡合部处于一同朝向外侧、或者一同朝向内侧的状态。当卡合部一同朝向外侧时,如果向排母按压排针,则会起到将2列的排母侧接触部一同推向外侧的作用。当卡合部一同朝向内侧时,如果向排母按压排针,则会起到将2列的排母侧接触部一同压向内侧的作用。即,由于2列排针的卡合部被组合并作为1组卡合部而发挥作用,故能够提高排针接触件和排母接触件的结合强度。
[0023]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贯穿孔为在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较长的长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相比形成为较厚,当所述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时,可以是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两内周面接触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排母侧接触部的贯穿孔内压入有排针侧接触部,故能够进一步提高两者的结合强度。
[0024] 另外,在本发明中,当所述贯穿孔为在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较长的长孔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在平面图中向宽度方向弯曲,当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也可以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两内周面相接触。根据该结构,排针侧接触部和长孔的内周面在多个位置上接触,故连接的可靠性得到提高,也能够提高排母接触件与排针接触件的连接强度。
[0025]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所述排母侧接触部形成为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比宽度方向长的板状,在平面图中使其向排母接触件的宽度方向弯曲,使所述排针侧接触部向与在平面图中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相同的方向弯曲,并在插入至所述贯穿孔时,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两内周面相接触。根据该结构,也可以根据排针侧接触部的曲率和贯穿孔的曲率,将两者的接触点设为3点接触,或者通过4点以上接触。
[0026]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排针侧接触部在平面图中相对于所述排针接触件的轴倾斜,所述贯穿孔在所述排母接触件的轴方向长度比所述排针侧接触部长,宽度比在平面图中所述排针侧接触部的倾斜宽度窄。
[0027] 在这里,排针侧接触部的倾斜宽度是指连接在平面图中倾斜的排针侧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位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根据该结构,当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排母侧接触部的贯穿孔时,首先在排针侧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上最突出的部位与排母侧接触部的表面相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进一步推入排针侧接触部,则排针侧接触部通过弹性变形而减小倾斜,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贯穿孔。
[0028] 在这种状态下,产生排针侧接触部欲通过弹性而复位的复位力,因此始终按压贯穿孔的内周面。因此,可以提高排针接触件和排母接触件的结合强度。
[0029] 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结构中,具有所述排针侧接触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或者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的背面卡合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贯穿孔的宽度方向的内周面或者所述排母侧接触部的背面卡合。
[0030] 根据该结构,在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贯穿孔的状态下,由于在弹力的基础上产生与卡合部的卡合力,故能够进一步提高排针接触件和排母接触件的结合强度。
[0031] 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结构中,当多个所述排针接触件在所述排针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时,将相邻的排针接触件的排针侧接触部的倾斜设置成互相相反。
[0032] 根据该结构,当倾斜的排针侧接触部插入至贯穿孔时,在排母侧接触部以及排针侧接触部产生弯矩。然而,如果相邻排针接触件的排针侧接触部的倾斜为互相相反,则由于相邻的排针侧接触部及排母侧接触部的弯矩被抵消,故排针及排母作为整体产生的弯矩是很微小的。
[0033]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中,当多个所述排母接触件在所述排母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时,在所述排母本体的相邻所述排母接触件之间设置有凹槽或者贯穿槽。
[0034] 根据该结构,当排针侧接触部插入排母侧接触部的贯穿孔时两者虽然接触,但此时排母侧接触部变形使其向宽度方向扩大。然而,由于在相邻的排母接触件之间设置有凹槽或者贯穿槽,故排母侧接触部的变形被该凹槽或者贯穿槽吸收。因此,能够抑制排母本体作为整体的变形。
[0035]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母本体及所述排针本体作为整体形成为长方体状,在所述排母本体或者所述排针本体的一个本体上,设置有使另外一个本体转动而能够拆装所述排针及所述排母的承接部。
[0036] 在以往的基板连接器中,当连接排针和排母以及拆卸两者时,必须使排针和排母平行移动。这是因为如果相对于一个使另外一个转动而进行连接或者拆卸,则连接器会损坏。然而,实际上难以使两者平行移动,或多或少相对于一个使另外一个转动而进行连接,有时还会损坏连接器。
[0037] 在本发明中,在排母本体或者排针本体的一个本体上,设置能够使另外一个本体转动的承接部,相对于一个使另外一个转动而可以进行连接等。根据该结构,在排母和排针的连接及拆卸时,由于在承接部上施加有另外一个本体的负荷而使其被压向电路基板侧,故能够降低施加于排针本体及排母本体的力。因此,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减小排针本体以及排母本体的损坏的可能性。
[0038] 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排母本体或者所述排针本体的一个本体上,在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向另外一个本体突出而与另外一个本体卡合的两端卡合部,所述两端卡合部,具有当使所述排针或者所述排母转动而拆装时不与所述另外一个本体干涉的倒角形状。
[0039] 根据该两端卡合部,由于排针本体及排母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通过两端卡合部而卡合,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器整体的连接强度。另外,两端卡合部,由于具有当使排针或者排母转动而拆装时也不与其他本体干涉的倒角形状,故能够顺利地进行排针和排母的拆装。
[0040]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作为具有基板连接部的电子器件用接触件,在所述基板连接部,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凹凸形状。较为理想的是,作为该凹凸形状,所述基板连接部的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形成为在轴方向视图中为V字状或者所述电路基板侧较窄的梯形状。在这里,电子器件包含基板连接器,电子器件用接触件包含上述发明中的排针接触件及排母接触件。另外,本发明中的基板连接部,包含上述发明中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以及排母侧基板连接部。
[0041] 根据该结构,当基板连接部被焊接在电路基板的图案中时,膏状焊料被所述凹凸形状吸收而减少在宽度方向上的挤出量。另外,在该状态下,即使膏状焊料熔融,熔融的焊料也很难在宽度方向上展开,故难以产生相邻接触件彼此间的架桥。因此,对窄间距化的连接器的接触件尤为有效,能够广泛地用作与电路基板焊接的众多电子器件用接触件。
[0042]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作为具有基板连接部的电子器件用接触件,在所述基板连接部的与所述电路基板相对的面上,在轴方向上形成有单个或者多个凹凸形状。这样,不仅形成为在轴方向视图中为V字状或者所述电路基板侧较窄的梯形状,通过在轴方向上形成单个或者多个凹凸形状,能够进一步减少膏状焊料的挤出量。
[0043]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用接触件中,所述基板连接部为板状,且形成有连通表面和背面的连通孔。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用接触件中,所述基板连接部为板状,且形成为在轴方向视图中为倒U字状或者倒V字状。
[0044] 在具有所述连通孔的基板连接部载置于涂覆在电路基板的图案中的膏状焊料上时,膏状焊料通过所述连通孔而向基板连接部的表面侧挤出。另外,在所述基板连接部形成为在轴方向视图中为倒U字状或者倒V字状的情况下,当基板连接部载置于涂覆在电路基板的图案中的膏状焊料上时,膏状焊料被推入基板连接部的形状的内部。根据这些结构,能够减少基板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的膏状焊料的挤出量。

附图说明

[0045]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通过基板连接器而连接的状态的图;
[0046] 图2中,A是排针的平面图,B是A的B-B线剖面图,C是A的侧视图,D是A的部分放大图,E是D的E-E线剖面图;
[0047] 图3中,A是排针接触件的侧视图,B是排针接触件的前视图,C是排针接触件的平面图,D是排针接触件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0048] 图4中,A是排母的平面图,B是A的部分放大图,C是B的C-C线剖面图,D是B的D-D线剖面图,E是A的E-E线部分剖面图;
[0049] 图5中,A是排母接触件的平面图,B是排母接触件的侧视图,C是排母接触件的前视图;
[0050] 图6中,A及B是表示连接排针和排母时的过程的说明图;
[0051] 图7中,A是表示将排母载置于电路基板的状态图,B是表示熔融的焊料的状态图,C及D是表示将现有的排母载置于电路基板的状态图;
[0052] 图8中,A~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0053] 图9中,A及B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排针接触件和排母接触件的状态的图;
[0054] 图10中,A~C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排母接触件的图;
[0055]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连接状态的图;
[0056] 图12中,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排针的平面图,B是排针的侧视图,C是A的C-C线剖面图;
[0057] 图13中,A~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类型的排针接触件的图;
[0058] 图14中,A~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类型的排针接触件的图;
[0059] 图15中,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母的平面图,B是A的B-B线部分剖面图,C是A的C-C线剖面图;
[0060] 图16中,A及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的图;
[0061] 图17中,A及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母与排针相抵接的状态的图,C及D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母与排针连接状态的图;
[0062] 图18中,A是表示排母本体和排母接触件的详细部分的剖面图,B是表示A的排母的制造过程的图;
[0063] 图19中,A~C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代替图13中A~C的排针接触件14A使用的排针接触件14A’的图;
[0064] 图20中,A~C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代替图中14A~C的排针接触件14B使用的排针接触件14B’的图;
[0065]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即排针接触件的形状的图;
[0066] 图22是表示排针及排母的基板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的其他实例的图;
[0067] 图23中,A~F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排针的说明图;
[0068] 图24中,A~D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排母的说明图;
[0069] 图25中,A及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针和排母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0070] 图26中,A~D是表示电子器件用接触件的其他形状的说明图。
[0071] 符号说明
[0072] 1、11                        基板连接器
[0073] S1、S2                       电路基板
[0074] 2、12                        排针
[0075] 3、13                        排母
[0076] 4、4’、14、24                 排针接触件
[0077] 4b、14b、24b                  排针侧接触部
[0078] 4c、14c、24c、34c、44c         排针侧基板连接部
[0079] 6、6’、6”                    排母接触件
[0080] 6b、16b、26b                  排母侧接触部
[0081] 6c、16c、26c、36c、46c         排母侧基板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是用于连接电路基板S1、S2的基板连接器。基板连接器1由排针2和排母3构成。排针2,具备金属制的排针接触件4和绝缘性合成树脂制的排针本体5。
[0083] 排母3,也同样具备金属制的排母接触件6和绝缘性合成树脂制的排母本体7。在图1所示的状态中,排针接触件4与排母接触件6接触,电路基板S1、S2彼此电连接。
[0084] 图2A是排针2的平面图。多个排针接触件4,在排针本体5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另外,该多个排针接触件4,在排针本体5的宽度方向(在图2A中为上下方向)上设置成2列。
[0085] 如图2E所示,排针接触件4,具有嵌入并固定于排针本体5的排针侧本体4a和从排针侧本体4a向排母3侧突出的排针侧接触部4b以及从排针侧本体4a向排针本体5的侧面方向突出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
[0086] 如图2D所示,排针侧接触部4b,在平面图中形成为扁平的椭圆状。另外,如图2E所示,在排针接触件4的长度方向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侧设置有卡合部4d。
[0087] 如图1及图2E所示,排针侧本体4a,被弯曲加工成在侧视图中为大致曲柄状。该排针侧本体4a,通过嵌入成形与排针本体5一体成形,其大部分嵌入于排针本体5。如图3B所示,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在与电路基板S1焊接的面上实施了倒角4e,与电路基板S1相对的面形成为梯形状。
[0088] 如图2D所示,2列的排针接触件4,对称地配置于排针本体5的宽度方向(在图2D中为上下方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2列的排针接触件4的卡合部4d,配置于朝向排针本体5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另外,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从排针本体5的两侧向外侧突出。
[0089] 排针本体5,由成形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合成树脂形成。另外,在排针本体5中,形成有插入排母本体7的凹入部5a,在其周围形成有与排母本体7的外周面抵接的周壁5b、5c。
[0090] 在排针本体5的长度方向上的周壁两侧的端部,具有与排母3的排母本体7(参照图4d)的厚度几乎相同的高度。在周壁5b中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高度降低。当进行排母3和排针2的连接及拆卸时,该周壁5b和凹入部5a的交界部分,形成为与下述排母本体7的侧缘7b抵接的承接部5d。
[0091] 另外,在排针本体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本发明的两端卡合部即卡止爪5e。当排针2安装于排母3时,该卡止爪5e与设置于排母本体7的卡合孔7a卡合,两者牢固结合。如图2E所示,该卡止爪5e在宽度方向上的角部形成为圆弧状的倒角5f。
[0092] 图4A是排母3的平面图。多个排母接触件6,在排母本体7的长度方向上并排排列设置。该多个排母接触件6,在排母本体7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成2列。
[0093] 图4C是图4B的C-C线剖面图。如图4C所示,排母接触件6,具有嵌入并固定于排母本体7的排母侧本体6a和从排母侧本体6a沿着排母本体7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排母侧接触部6b以及从排母侧本体6a向排母本体7的侧面方向突出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
[0094] 如图4B及图5A所示,排母侧接触部6b,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在中央部分设置有贯穿孔即长孔6d的长圆环状。另外,如图4C等所示,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在剖面图中在排针接触件4侧实施了倒角6e。
[0095] 如图1所示,长孔6d的长度,与排针接触件4的排针侧接触部4b的长度相比较长。另一方面,长孔6d的宽度与排针侧接触部4b的宽度相比形成为略窄的尺寸。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两者的宽度差大约为0.03mm。
[0096] 如图5C所示,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与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相同,在与电路基板S2焊接的面上实施了倒角6f,与电路基板S2相对的面形成为梯形状。
[0097] 排母本体7,由成形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合成树脂形成。另外,在排母本体7中,形成有与排针本体5的卡止爪5e卡合的卡合孔7a。排母本体7的宽度形成为与排针本体5的凹入部5a的宽度几乎相同的宽度。另外,如图4C所示,排母本体7的侧缘7b,倒角成圆弧状。
[0098] 如图4D所示,在与多个排母接触件6之间,在剖面图中为V字状的槽7c形成于排母本体7的表面和背面。如图4B所示,该V字状的槽7c,形成为与排母接触件6的长孔6d的轴方向上的长度几乎相同的长度。
[0099] 下面,参照图6A及6B,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的安装及拆卸进行说明。
[0100] 首先,使排针2和排母3相对,并使排针2向排母3侧移动。此时,如图6A所示,使排针本体5的承接部5d向排母本体7的侧缘7b移动并与其抵接。从该状态,若以承接部5d为支点使排针2转动而使其接近排母3,则位于图6A的左侧的排针接触件4首先与排母接触件6抵接。
[0101] 此时,排针侧接触部4b的卡合部4d的前端与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的轴方向端部6g相抵接,但该前端主要通过排针侧接触部4b的弹性越过长孔6d的轴方向端部6g,与排针侧接触部4b卡合。
[0102] 如图6B所示,若从该状态以承接部5d作为支点使排针2转动而使其进一步地接近排母3,则位于图右侧的排针接触件4与排母接触件6抵接。然后,排针侧接触部4b的卡合部4d的前端通过弹性越过长孔6d的轴方向端部6g,与排针侧接触部4b卡合。
[0103] 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将排针2压向排母3侧,则排针侧接触部4b插入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内。此时,由于前端部形成为顶端变窄的形状,所以排针侧接触部4b的宽度,与长孔6d的宽度相比较窄,但在图6B中的位置上,排针侧接触部4b的宽度与长孔6d相比较宽。
[0104] 因此,在图6B的状态下,排母侧接触部6b通过插入长孔6d的排针侧接触部4b而在宽度方向(在图4B中为左右方向)上扩展。这样,若排母侧接触部6b在宽度方向上扩展,则夹持于一对排母接触件6的部分的排母本体7被压缩。
[0105] 然而,由于在排母接触件6之间的排母本体7上形成有V字状的槽7c,故被该排母接触件6压缩而产生的排母本体7的形变被V字状的槽7c所吸收。因此,在排母本体7整体,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0106]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故若排针2和排母3连接,则处于在每个排母接触件6的长孔6d内压入有排针侧接触部4b的状态,两者牢固连接。
[0107]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排针本体5的承接部5d及排母本体7的侧缘7b作为支点,能够使排针2相对于排母3转动而连接。据此,2列的排针接触件4及排母接触件6之中,首先一列相连接,然后另外一列相连接。
[0108] 因此,排针本体5及排母本体7所承受的负荷,与一次性地连接2列接触件时相比减为1/2,减轻了每个本体所承受的负荷。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中,虽然每个排针接触件4及排母接触件6的连接强度较高,但能够顺利地进行排针2和排母3的连接。
[0109] 另外,由于形成有卡止爪5e在宽度方向上的角部为圆弧状的倒角5f,故即使在如上所述一样使排针2或者排母3转动并连接时,由于卡止爪5e不与卡合孔7a干涉,故能够顺利地连接排针2和排母3。
[011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安装有排针2和排母3的状态下,2列排针接触件4的卡合部4d,设置于朝向排针本体5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因此,2列的一对卡合部
4d,形成为与一组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的轴方向端部6g卡合的形状,连接强度增大。
[0111] 下面,对从排母3拆卸排针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中,在从排母3拆卸排针2时,也以排母本体7的一个侧缘7b作为支点进行拆卸,以使排母3或者排针2转动。
[0112] 如图6B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中,以排母本体7的一个侧缘7b作为支点,能够使排针2转动,以使排针本体5的图6B中的右侧部分向上方移动。据此,图6B中左侧的排母本体7通过排针本体5被压向电路基板S2侧,排针本体5也通过其反力而被压向电路基板S1侧。据此,能够防止排母接触件6以及排针接触件4从每个基板中脱落。
[0113] 另外,在使排针2转动而拆卸时,由于从2列中的一列排针接触件4及排母接触件6卸下,故与一次性地拆卸两列时相比,可以用较小的力完成拆卸,减少对排母3及排针2的影响。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能够防止排母3及排针2的损坏。
[0114]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针侧接触部4b的卡合部4d与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的轴方向端部6g卡合。该轴方向端部6g离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较接。排母侧基板连接部
6c,由于焊接于电路基板S2,故相对于电路基板S2被牢固地固定。因此,在将排针侧接触部
4b的卡合部4d从排母侧接触部6b的轴方向端部6g拔出时,能够减小施加于排母本体7的负荷。
[0115]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及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与电路基板焊接的面形成为梯形状。排针2及排母3,在电路基板S1及S2上采用膏状焊料并通过回流焊法进行焊接。
[0116] 如果对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母3安装在电路基板S2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电路基板S2的电路图案Pa上涂覆膏状焊料C。膏状焊料C均匀地涂覆在电路图案Pa的表面。在该状态下,若将排母3载置于电路基板S2的规定位置,如图7A所示,则排母接触件6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呈挤出膏状焊料C的形状。
[0117]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母3中,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的电路基板S2侧的面通过倒角6f形成为梯形状。据此,如图7A所示,被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挤出的膏状焊料C的量减少了倒角6f部分的量。在该状态下,如果电路基板S2及排母3在回流焊炉(未图示)内被加热,则如图7B所示,膏状焊料C熔融成为C’,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和电路图案Pa相连接。
[0118] 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在现有的连接器103中,由于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06的端面为长方形状,故被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06挤出的膏状焊料C的量增多。因此,如图7D所示,如果电路基板S2及连接器103在回流焊炉内被加热,则存在相邻的膏状焊料C’彼此形成架桥的危险。
[0119]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电路基板S2上的膏状焊料C在宽度方向上的挤出量较少,故可以防止在回流焊炉内被加热时与相邻的排母接触件6的膏状焊料C’形成架桥。这一点,在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c中也相同。
[0120] 另外,如图3C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排针接触件4的排针侧接触部4b的形状在平面图中形成为扁平的椭圆状,但不仅限于此,如图3D所示,也可以作为具有在平面图中为长圆状的排针侧接触部4b’的排针接触件4’。另外,如下述第二实施方式,对于排针侧接触部4b,也可以加工成相对于排针接触件4的轴方向在平面图中倾斜。
[0121]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排母本体7的槽7c在剖面图中形成为V字状,但不仅限于此形状,也可以是U字状或长方形状的槽。另外,也可以设为贯穿排母本体7的贯穿槽。另外,如图2D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一对排针侧接触部4b的卡合部4d,设置为在排针本体5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为朝向内侧,还可以设置为朝向相同方向。
[0122] 下面,参照图8及图9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一变形例,排母侧接触部6b的形状和排针本体5及排母本体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形状不同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0123] 如图8B所示,第一变形例的排母接触件6’的排母侧接触部6b’,在侧视图中弯曲成山形。在该第一变形例中,排母侧接触部6b’在侧视图中如等腰三角形那样以顶点为中心向左右弯曲成直线状。
[0124] 通过这样弯曲,设置于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的一部分内周面通过因弯曲引起的材料的变形而向内部突出。因此,当排针侧接触部4b插入到长孔6d’时,由于通过该变形并突出的部分夹持排针侧接触部4b,故提高了排针2及排母3的连接强度。
[0125] 另外,如图8C所示,第一变形例的排针本体5的端部,在左右的周壁5c上设置有与设置于排母本体7的端部的卡合槽7a’卡合的卡止爪5e’。在该卡止爪5e’上,形成有当与排母本体7相连接时易于插入排母本体7的端部的倒角部5f’。
[0126] 下面,参照图9A及9B,对在该第一变形例中排针2与排母3连接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图9A及9B仅图示排针接触件4及排母接触件6’,省略了对其他排针本体5及排母本体7等的描述。
[0127] 如图9A所示,若排针接触件4与排母接触件6’接近,则在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内插入有排针侧接触部4b的前端部。在该状态下,仅仅排针侧接触部4b的前端部分与排母侧接触部6b’的顶部6h接近。
[0128] 从该状态,若排针接触件4与排母接触件6’进一步接近,则排针侧接触部4b的顶部和设置于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的倒角部6e抵接,排针侧接触部4b一边将排母侧接触部6b’扩展一边插入其内部。
[0129] 此时,如图9B所示,排母侧接触部6b’,处于顶部6h向左右扩展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设置于排母本体7的V字状的槽7c吸收因排母侧接触部6b’的变形而产生的排母本体7的形变。
[0130] 这样,第一变形例中的排母接触件6’,排母侧接触部6b’向排针2侧弯曲。因此,从排母接触件6’的轴方向看,当排针侧接触部4b插入排母侧接触部6b’的长孔6d’时,排母侧接触部6b’的顶部6h呈圆弧状扩大。据此,与平板状的排母侧接触部6b相比变形量增大,使排针侧接触部4b的插入变得容易。
[0131] 另外,在上述第一变形例中,排母侧接触部6b’为在侧视图中如等腰三角形那样以顶点为中心向左右弯曲成直线状的形状,但如果向排针2侧弯曲,则也可以弯曲成圆弧状。
[0132] 下面,参照图10A~10C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基板连接器,排母接触件6”的排母侧接触部6b”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具体地说,如图10C所示,排母侧接触部6b”通过冲压加工从轴方向上看弯曲加工成扁平的V字状。
[0133] 在该第二变形例中,排母侧接触部6b”加工成上述形状,长孔6d”的宽度与平板的状态相比变窄。其他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6相同。
[0134] 在这里,在每个接触件的窄间距化的影响下,用于加工长孔的冲头(未图示)的宽度变得非常窄,有时难以保证该冲头的强度。然而,若是该第二变形例,预先使用宽度较宽的冲头来加工长孔,并将其加工成V字状,从而能够形成所期望宽度的长孔6d”。
[0135] 在该第二变形例中,加工平板状的排母侧接触部作为上述形状,但通过进一步加工成侧视图中的山形,也能够形成为如第一变形例的排母侧接触部6b’那样的形状。
[0136] 下面,参照图11~图2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11进行说明。
[0137] 图11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来连接电路基板的状态。如图11所示,基板连接器11,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S1的排针12和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S2的排母
13。通过排针12和排母13的连接,两电路基板S1及S2实现电连接。
[0138] 图12A是排针12的平面图,图12B是排针12的侧视图。如图12A及图12B所示,排针12,具备在长度方向上向垂直方向排列的导电性的多个第一类型的排针接触件14A和多个第二类型的排针接触件14B以及支撑这些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绝缘性排针本体15。
[0139] 在这里,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排列,由向排针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列构成。每个列,通过以规定的间距P交替地设置排针接触件14A及14B而构成。间距P,例如,相当于
0.35mm。另外,相对于一个列的排针接触件14A及14B,另外一个列的排针接触件14A及14B分别相对。每个排针接触件14A及14B,除了规定部分,由构成排针本体15的绝缘性树脂所包覆。
[0140] 排针本体15,具有规定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高度)的大致板状的形状。排针本体15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分别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每个列的长度方向及每个列之间的间隔的方向一致。每个排针接触件14A及14B,沿着排针本体15的宽度方向而设置。
[0141] 与排针本体15的排母13相对的一侧即排母侧,在连接排针12和排母13时,由与排母13相对的凹入部15a和围住凹入部15a周围的周壁15b、15c构成。在连接排针12和排母13时,在由周壁15b、15c形成的凹入部15a上,嵌合有排母13。
[0142] 排针本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周壁15c,具有与排母13的排母本体17(参照图15B)的厚度相同的高度。周壁15b的中间部分,高度降低,拆卸与上述凹部嵌合的排母13时能够方便实现。
[0143] 在凹入部15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连接排针12和排母13时用于将排母13固定于排针12的排针侧卡合部15d。排针侧卡合部15d具有以下功能,即,与排针本体15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从排针本体15的凹入部15a以L字状突出的形状,并与下述排母侧卡合部17d(参照图15)卡合而将排母13固定于排针12。
[0144] 图12C是图12A的C-C线剖面图。如图12C所示,排针接触件14A及14B,均具备与电路基板S1(参照图11)的电路图案连接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和向排母侧突出的排针侧接触部14b。排针接触件14A及14B,除了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及与其相邻的部分和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侧的主要部分,由排针本体15的树脂所包覆。
[0145] 排针本体15,通过以排针接触件14A及14B作为嵌入材料的嵌入成形而形成。排针侧接触部14b和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由在形成排针本体15后实施的电镀所包覆。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为使电路基板S1侧的面能够与电路基板S1的电路图案相连接,与排针本体15的电路基板S1侧的面相比略微向电路基板S1侧突出。
[0146] 图13A是排针接触件14A的平面图,图13B是其侧视图,图13C是从其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一侧观察的前视图。如图13A所示,排针侧接触部14b,其横截面为大致长方形状,在其前端侧中该长方形状的长边侧的两侧面为与排母接触件接触的面。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侧,形成有为辅助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至下述排母侧接触部16b(参照图16A)的内侧而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的倒角部14f。
[0147] 排针侧接触部14b,具有插入至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部16b时,从排母侧接触部16b突出的(参照图17C)前端部14g。排针侧接触部14b,在通过上述嵌入成形来形成排针本体15时,作为从排针接触件14之中的排针本体15露出的部分。
[0148] 排针侧接触部14b,具有与对应于前端部14g的部分的基端侧相邻,而作为宽度变窄的狭小部分的缩颈部分14h。缩颈部分14h,在前端部14g从排母侧接触部16b突出时,使下述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弹性变形部分抵消。
[0149] 另外,排针侧接触部14b,相对于沿着排针本体15的宽度方向从排针接触件14A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一侧朝向前端侧的方向,以沿着排针本体15的厚度方向的轴作为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仅倾斜规定的锐角θ。确定锐角θ的値或所述倒角部14f的倾斜度,以使排针侧接触部14b一边产生适当的上述弹性变形一边适当地插入至排母侧接触部16b的内侧。
[0150] 图14A是排针接触件14B的平面图,图14B是其侧视图,图14C是从其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一侧观察的前视图。在图14A~14C中,对与图13A~13C中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记了相同的符号。排针接触件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也具有与排针接触件14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相同的结构。
[0151] 只是,排针接触件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与排针接触件14A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倾斜方向不同。即,排针接触件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相对于沿着排针本体15的宽度方向而从排针接触件14B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一侧朝向前端侧的方向,以沿着排针本体15的厚度方向的轴作为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倾斜规定的锐角θ。
[0152] 图15是排母13的平面图,图15B是其B-B线剖面图。如图15A及图15B所示,排母13,具备在其长度方向上以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情况相同间距P排列的导电性的多个排母接触件16和支撑这些排母接触件16的绝缘性排母本体17。
[0153] 排母接触件16,具有对应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双方的形状,以20个构成1列,在排母本体17上设置成2列。每个列的排母接触件16的朝向互相对称。每个排母接触件16,除了规定部分,由构成排母本体17的绝缘性树脂所包覆。
[0154] 排母本体17,形成为具有规定的长度、宽度及厚度(高度)的大致板状的形状,并且可以与所述凹入部15a嵌合。排母本体17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分别与排母接触件16排列的列方向及每个列的分离方向一致。排母接触件16,沿着排母本体17的宽度方向而延伸。
[0155] 在排母本体17的两端部,为了在连接排针12和排母13时将排母13固定于排针12上,设置有与排针12的排针侧卡合部15d卡合的排母侧卡合部17d。每个排母侧卡合部17d,在排针12和排母13被推压至相互连接方向时,为使其能够与对应的排针侧卡合部15d卡合,具有朝向与排针侧卡合部15d相反的L字型的截面形状。
[0156] 在排母本体17上,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的多个开口17e。每个开口17e,分别设置于对应于每个排母接触件16的下述电镀部16f(参照图16A)的位置。
[0157] 图15C是图15A的C-C线剖面图。如图15C所示,排母接触件16,除了规定部分之外,由排母本体17的树脂所包覆。排母本体17,通过以排母接触件16作为嵌入材料的嵌入成形来形成。
[0158] 图16A是排母接触件16的平面图,图16B是其侧视图。如图16A所示,排母接触件16,具备在其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为与排母本体17的板面平行的平板状且为环状的排母侧接触部16b和与电路基板S2(参照图11)的电路图案相连接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
[0159] 排母侧接触部16b,在内侧具有对应于排针接触件14A或者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的每个排针侧接触部14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即,在环状的排母侧接触部16b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16d,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内壁构成排母侧接触面16e。
[0160] 排母接触件16,除了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及与其相邻的部分和长孔16d的周围的电镀部16f之外,由排母本体17的树脂所包覆。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及电镀部16f,通过以排母接触件16作为嵌入材料的嵌入成形来形成排母本体17后,通过电镀所包覆。
[0161] 如图11所示,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为使其电路基板S2一侧的面能够与电路基板S2的电路图案相连接,与排母本体17的电路基板S2一侧的面相比略微向电路基板S2侧突出。排母侧接触部16b,位于排母本体17的两板面之间。排母接触件16,为了使排母侧接触部16b设置于该位置,在排母侧接触部16b和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之间弯曲成曲柄状。
[0162] 如上所述,排针侧接触部14b,相对于排针本体15的宽度方向仅倾斜规定的锐角θ。因此,在连接方向上将排母13压向排针12而进行连接之前的姿态下,每个排针侧接触部
14b,处于相对于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沿着连接方向在轴线周围仅倾斜锐角θ的状态。
[0163] 每个排针侧接触部14b,在连接方向上将排母13压向排针12时,通过其倒角部14f使锐角θ的倾斜度变小而弹性变形,插入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部16b。该弹性变形为排针侧接触部14b沿着该连接方向的轴线的周围扭转的弹性变形。通过伴随有该弹性变形的插入动作,排针侧接触部14b与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接触,建立了排针12和排母13的电连接。
[0164] 如图15B及图18A所示,为了吸收由于此时将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排母侧接触部16b而在排母本体17产生的形变,在排母本体17的两板面上每个相邻的排母接触件16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在排母本体17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V字状的槽17c。
[0165] 槽17c,在所述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至排母侧接触部16b之后,防止每个相邻排母接触件16之间的排母本体17部分隆起。另外,替代槽17c,也可以设置作为贯穿排母本体17的贯穿槽的狭缝,并通过该狭缝发挥与槽17c相同的功能。
[0166] 图18A是图15B的部分放大图。如图18A所示,在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接触部16b的侧面和排母本体17之间,设置有间隙17f。间隙17f,具有将排针接触件14A或者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参照图13、图14)插入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之间时吸收排母侧接触部16b的变形,防止在排母本体17上产生形变的功能。间隙17f的宽度,例如可以设定为0.01mm。
[0167] 另外,在排母侧接触部16b的两侧与排母本体17相接触的厚度方向两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倾斜面16g。倾斜面16g,相当于在剖面图中为圆弧状或者直线状的部分。另外,倾斜面16g,可以是对排母接触件16通过在两面不产生毛刺的冲压加工即所谓的平推法而形成时产生的“塌边”。
[0168] 间隙17f,嵌入排母接触件16,能够在注射成形排母本体17时形成。即,如图18B所示,在注射成形时,将嵌套21插入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接触面16e之间且仅将排母侧接触部16b扩大两侧的间隙17f的量同时注射成形材料。
[0169] 并且,在成形材料固化后,拔出嵌套21。此时,通过排母接触件16的弹性,排母侧接触部16b,在宽度方向上仅收缩两侧的间隙17f的量。据此,形成有间隙17f。另外,在相对于间隙17f而在排母本体17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排母本体17的内壁与对应的倾斜面16g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0170] 下面,对拆装排针12和排母13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于排针12在图12A显示一侧的面,使排母13在图15A显示一侧的面相对,使排母本体17的两端部嵌合于排针本体15中的周壁15b、15c。据此,每个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与对应的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接触部16b接触,形成与其长孔16d相对的状态。
[0171] 图17A及图17B表示相对于此时的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的位置关系。在图17A中,示出了从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一侧观察到的位置关系,在图17B中示出了从排针侧接触部14b一侧观察到的位置关系。
[0172] 如图17A所示,排针侧接触部14b,相对于排母侧接触面16e仅倾斜规定的锐角θ,故在从排针侧接触部14b一侧观察到的位置关系中,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部14g的角部,从排母侧接触面16e的长孔16d挤出。即,在维持该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处在无法将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长孔16d的状态。
[0173] 下面,将排针12及排母13互相推压至厚度方向,即连接方向。此时,每个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的每个倒角部14f,与长孔16d的排针侧接触部14b一侧的端缘(排母侧接触面16e的排针侧接触部14b一侧的端缘)接触并滑动。据此,在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部,有在上述规定角度θ变小的方向上扭转的力产生作用,故排针侧接触部14b产生在沿着连接方向的轴线的周围扭转的弹性变形。
[0174] 据此,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部14g,以可插入长孔16d的姿态,插入长孔16d,排针侧接触部14b的每个排针侧接触部14b中倒角部14f以外的部分,也处于与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面16e滑动的状态。
[0175] 与此同时,排母侧接触部16b变形并在宽度方向上扩大。此时,由于该变形被间隙17f吸收,故抑制了因该变形引起的排母本体17的形变。另外,此时,由于在排母侧接触部
16b的倾斜面16g和排母本体17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17f,故排母侧接触部16b的角部不会卡在内壁上而阻碍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扩大。
[0176] 在排针侧接触部14b继续向长孔16d插入,排母本体17的排针12一侧的板面与排针本体15的凹入部15a接触时,处于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部14g从排母侧接触部16b突出的状态。即,排针侧接触部14b的缩颈部分14h,到达长孔16d的连接方向一侧的端缘(排母侧接触面16e的连接方向一侧的端缘),每个缩颈部分14h的一侧端缘,与长孔16d的排母侧接触面16e接触。
[0177] 图17C及图17D表示该缩颈部分14h与排母侧接触面16e接触的状态。如图17C及图17D所示,一旦达到该状态,则上述弹性变形略微得到恢复,扭转略微消除。据此,每个排针侧接触部14b,难以从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部16b的长孔16d拔出,牢固地固定在排母侧接触部
16b。
[0178] 另外,在达到该状态的同时,排母本体17的每个排母侧卡合部17d卡合在排针本体15的每个排针侧卡合部15d上,在排针本体15上固定有排母本体17。
[0179] 据此,完成排针12和排母13的电连接。在解除该连接的情况下,在对应于排针本体15的周壁15b的高度降低的部分的排母本体17的侧面上施加力,通过将排母本体17从排针本体15拉开,能够较容易地从排针12将排母13分离,解除连接。
[018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排母接触件16,具有在内侧仅设置具有排母侧接触面16e的环状排母侧接触部16b以及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简单的结构。另外,排针接触件
14A及14B,也可以仅具有仅设置具有排针侧接触部14b及倒角部14f的排针侧接触部14b以及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的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较容易地实现基板连接器11的进一步的低背化及窄间距化。
[0181] 另外,排针接触件14A、14B及排母接触件16,除了主要部分,其余部分由排针本体15或者排母本体17的树脂所包覆。据此,在提高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排针本体15的支撑强度以及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本体17的支撑强度的同时,可维持相邻排针接触件14A及14B间以及排母接触件16间的良好的绝缘性。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进一步的低背化及窄间距化。
[0182] 另外,排针接触件14A及14B以及排母接触件16,由于除了必要的部分之外均由树脂包覆,故即使在排针12或者排母13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S1及S2的状态下尘埃进入排针12和排母13之间,也不会损害绝缘性。
[0183] 另外,在相邻排母侧接触部16b之间的排母本体17的部分,设置有槽17c,其用于吸收因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接触部16b引起的排母本体17部分的形变。据此,能够防止该排母本体17部分的鼓出,并且还能够使该插入顺利地进行。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促进窄间距化。
[0184] 另外,排母本体17,在通过以排母接触件16为嵌入材料的嵌入成形来形成之后,通过电镀包覆排母接触件16的电镀部16f,故仅仅对电镀部16f容易地形成电镀膜,能够大幅度地削减电镀材料的成本。
[0185] 对于排针本体15也同样,由于在通过以排针接触件14A及14B为嵌入材料的嵌入成形来形成之后,对排针侧接触部14b及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实施电镀,故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0186] 另外,排针侧接触部14b以及与其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每个排母侧接触面16e,在排针12及排母13的连接方向上被按压时,相互滑动而产生相对于排针侧接触部14b使其扭转的弹性变形,同时使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部分之间。通过该插入,排针侧接触部14b与排母侧接触面16e相对而实现电接触。因此,仅通过在连接方向上使排针12及排母13相互推压就能够建立相互间的连接。并且,以极其简单的结构,能够在实现低背化及窄间距化的同时,使其实现。
[0187] 另外,排针侧接触部14b,在其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前端部14g从排母侧接触部16b突出时,具有可部分地消除所述弹性变形的缩颈部分14h,故能够将排针侧接触部14b牢固地固定在排母侧接触部16b。因此,不受来自外部的振动及冲击的影响,能够牢固地维持排针接触件14A及14B与排母接触件16的电连接。
[0188] 另外,因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弹性变形引起的轴线周围的扭转的方向,在相邻的排针接触件14A及14B之间为相反的方向。据此,由使每个排针侧接触部14b产生弹性变形的力引起的在每个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周围产生的形变的方向,在相邻的排针接触件14A及14B上为相反的方向。因此,由于所述形变在局部被抵消,故能够防止排针12产生较大的形变或偏离。另外,由于在每个排母接触件16的周围产生的形变也同样在局部被抵消,故能够防止排母13产生较大的形变或偏离。
[0189] 另外,由于在排母侧接触部16b的侧面和排母本体17之间设置有间隙17f,故通过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扩大能够抑制排母本体17的形变。另外,由于在排母侧接触部16b设置有倾斜面16g,故能够使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扩大顺利地进行,并且能够使排针12和排母13的连接顺利地进行。
[0190] 另外,在排针接触件14A或者14B的排针侧接触部14b插入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之间时,排针侧接触部14b产生扭转的弹性变形,排母侧接触部16b产生扩大的弹性变形。因此,在使排针侧接触部14b弹性扭转的角度减少的同时,能够使排针侧接触部14b顺利地插入排母侧接触面16e之间。
[0191] 另外,由于排针接触件14A、14B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以及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电路图案Pa一侧的横截面为八边形,故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基板连接部挤出的膏状焊料C的量。因此,在回流焊工序中,能够防止相邻基板连接部的熔融焊料C’连通而产生短路。
[0192] 下面,参照图19至图2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9A~19C表示可代替图13A~13C的排针接触件14A使用的排针接触件14A’。图20A~20C表示可代替图14A~14C的排针接触件14B使用的排针接触件14B’。在图19及图20中,对与图13及图14中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记了与图13及图14相同的符号。另外,图21是表示该变形例的主要部件即排针接触件形状的图。
[0193] 如图19所示,排针接触件14A’中的排针侧接触部14b’,作为排针侧接触面,具有不存在图13B的排针接触件14中的缩颈部分14h那样的缩颈的排针侧接触部14b’。即,如图19B所示,排针侧接触部14b’,排针侧接触部14b的宽度,在其前端部14g,在其基端侧变窄,但从该部分开始,未形成葫芦状的缩颈,而以直线状扩大。
[0194] 在图20的排针接触件14B’的情况下,其排针侧接触部14b’,也具有与排针接触件14A’相同的结构。关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其他部分,与图13及图14的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相同。在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情况下,也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相同,与排母接触件16相连接。
[0195] 根据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由于不存在排针接触件14A及14B所具有的缩颈部分14h,故利用图17A~D如上所述的弹性变形的恢复量,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情况相比较少。然而,由于不存在缩颈部分14h,故对于插入排母接触件16的排母侧接触面16e之间时产生的扭转的排针侧接触部14b的抵抗性,与排针接触件14A及14B的情况相比较高。
[0196]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对排针接触件14A及14B或者排母接触件16的规定部分实施的电镀,也可以在排针本体15或者排母本体17的成形前进行。
[0197] 另外,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及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横截面的形状,不仅限于八边形状,也可以是图22A那样的大致V字状,图22B那样的菱形形状,图22C那样的心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图22D那样的六角形状或者其他多边形状。即,只要是在排针侧基板连接部
14c或者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电路图案Pa一侧,形成有能够保持膏状焊料C并使其停留的凹凸形状的形状即可。
[0198] 在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或者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横截面的形状为V字状或心形的情况下,通过用V字状的模具冲压加工对应于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或者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构件部分,可较容易地加工出这些形状。
[0199] 另外,也可以采用电烙铁手动连接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或者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与电路图案Pa。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排针侧基板连接部14c或者排母侧基板连接部16c的横截面的形状具有如上所述那样能够保持焊料并使其停留的凹凸形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采用回流焊法进行连接时相同的防止短路的效果。
[0200] 另外,也可以使排针侧接触部14b构成为与排针本体15的宽度方向平行,使排母侧接触部16b的排母侧接触面16e相对于排母本体17的宽度方向倾斜。
[0201] 即,排针侧接触部14b及对应的排母侧接触面16e,在将排针12及排母13压向连接方向时,通过相互的滑动,使排针侧接触部14b产生沿着连接方向的轴线周围扭转的弹性变形,同时构成为相互相对而电接触即可。
[0202] 下面,参照图23~图2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具体说明。如图23A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针接触件24,具有嵌入并固定于排针本体5(参照图1)的排针侧本体24a和从排针侧本体24a向排母3侧突出的排针侧接触部24b以及从排针侧本体24a向排针本体5的侧面方向突出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24c。
[0203] 如图23C所示,排针侧接触部24b,在平面图中向其宽度方向弯曲。该弯曲形状,在对排针接触件24从原材料进行冲裁时通过冲压而形成。另外,如图23A所示,排针接触件24的长度方向(在图23A中为左右方向)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24c一侧设置有卡合部24d。
[0204] 如图23E所示,排针侧基板连接部24c,在电路基板S1(参照图1)的焊接面上实施了凹凸加工。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排针侧基板连接部24c的轴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楔形的槽24e,膏状焊料的容量进一步地增多。另外,如图23F所示,该楔形的槽24e,也可以形成为横穿排针侧基板连接部24c的表面。
[0205] 在这里,图23D的排针接触件24’,是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圆弧状部分的曲率,与图23C所示的排针接触件24相比较大地形成的变形例。排针接触件24、24d的其他结构,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排针接触件4相同的结构。
[0206] 如图24A~24D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26,具有嵌入并固定于排母本体7(参照图1)的排母侧本体26a和从排母侧本体26a沿着排母本体7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排母侧接触部26b以及从排母侧本体26a向排母本体7的侧面方向突出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26c。
[0207] 如图24A所示,排母侧接触部26b呈在平面图中在中央部分设置有长孔26d的长圆环状,且向宽度方向弯曲的形状。弯曲部分的中心6i,在本实施方式中呈直线状弯曲的形状。据此,排母侧接触部26b的长孔26d,也在中央部分形成为直线状弯曲的形状。
[0208] 如图24B所示,排母侧基板连接部6c,与排针侧基板连接部24c相同,在电路基板S2(参照图1)的焊接面上形成有多个楔形的槽26f。另外,如图24A等所示,对排母侧接触部26b的长孔26d实施了倒角26e。
[0209] 在这里,图24C的排母接触件26’,排母侧接触部26b’及长孔26d’的弯曲形状,并非是图24A那样的弯曲形状,而是形成为圆弧状弯曲的形状的变形例。排母接触件26、26’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6的结构相同。
[0210] 下面,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板连接器中,对排针接触件24、24’和排母接触件26、26’的连接状态,参照图25进行说明。图25A表示图23C所示的排针接触件24和图24A所示的排母接触件26的连接状态。
[0211] 在图25A所示的实例中,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圆弧状部分的曲率,与排母侧接触部26b的长孔26d的曲率相比减小。据此,在图25A中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左侧部分与排母接触件26的长孔26d的弯曲部分接触,在图25A中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右侧部分与排母接触件26的长孔26d的内周面在两处相接触。
[0212] 图25B表示图23D所示的排针接触件24’和图24C所示的排母接触件26’的连接状态。在图25B所示的实例中,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圆弧状部分的曲率,与排母侧接触部26b’的长孔26d’的曲率相比增大。
[0213] 据此,在图25B中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左侧部分与排母接触件26’的长孔26d’的内周面在两处相接触,在图25B中排针侧接触部24b’的右侧部分与排母接触件26’的长孔26d’的内周面在两处相接触。
[0214]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由于排针侧接触部24b、24b’及排母侧接触部26b、26b’一同向宽度方向弯曲,故两者为多点接触,能够提高导通的可靠性,还能够提高连接强度。
[0215]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组合排针接触件24和排母接触件26’,也可以组合排针接触件24’和排母接触件26。另外,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排针接触件24及24’,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6、6’、6”进行组合,还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16进行组合。另外,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母接触件26及26’,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排针接触件4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排针接触件14进行组合。
[0216]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0A~C所示,也可以将排母接触件26、26’的排母侧接触部26b、26b’弯曲成从其轴方向看为V字状或者U字状。
[0217] 下面,参照图26对作为电子器件的连接器的基板连接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6A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针接触件4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的变形例34c。该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形成为板状,并且,冲压加工成在轴方向视图中为较浅的U字状。另外,在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形成有连通其表面和背面的连通孔34d。
[0218] 根据该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当载置于涂覆在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的膏状焊料(未图示)上时,由于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形成为在轴方向视图中为较浅的U字状,故在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的宽度方向上挤出的膏状焊料的量减少。此外,连通孔34d部分的膏状焊料,从连通孔34d向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的表面侧挤出。据此,能够减少向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的宽度方向挤出的膏状焊料的量,故即使是窄间距的连接器,也能够防止接触件之间的焊料的架桥。
[0219] 图26B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母接触件6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的变形例36c。该排母侧基板连接部36c形成为板状,并且,冲压加工成在轴方向视图中为较浅的V字状。另外,在排母侧基板连接部36c,形成有连通其表面和背面的连通孔36d。该排母侧基板连接部36c,与上述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相同,也能够防止接触件之间的焊料的架桥。
[0220] 图26C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针接触件4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的变形例44c。该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4c形成为板状,并且,冲压加工成在轴方向视图中为倒U字状。图26D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排母接触件6的排母侧基板连接部的变形例46c。该排母侧基板连接部46c形成为板状,并且,冲压加工成在轴方向视图中为倒V字状。
[0221] 根据上述形状的排针侧基板连接部44c及排母侧基板连接部46c,当载置于涂覆在电路基板的电路图案的膏状焊料上时,由于与电路基板相对的面凹陷为倒U字状或者倒V字状,故膏状焊料被挤入到其凹陷部的内部,从每个连接部的宽度方向挤出的量减少。因此,通过该结构,也能够防止接触件之间的焊料的架桥。
[0222] 另外,上述变形例中的每个形状,并非仅限于排针接触件或者排母接触件,只要是印刷线路板上焊接的电子器件的接触件,可以适用于任何形状。另外,对于U字状或V字状的形状,也可以对弯曲量或角度的做适当变更。此外,在具有连通孔34d、36d的形状的情况下,排针侧基板连接部34c及排母侧基板连接部36c也可以是平板状,弯曲加工的朝向也可以如图26C或图26D那样为相反的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