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045612.1

文献号 : CN10567269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鹏刚边兆伟张风亮贠作义史继创

申请人 :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所施工高层建筑由下至上设置有多个楼层,相邻两个楼层之间均通过楼板进行分隔,上下相邻两个楼板之间通过剪力墙进行支撑,对所施工高层建筑中需进行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之前,采用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且支撑过程如下:一、支撑装置类型确定:对支撑装置的类型进行确定;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墙楼置换用支撑装置或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二、支撑位置确定:对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三、支撑:按照步骤二中所确定的支撑位置,对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支撑简便、支撑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混凝土置换区域周侧混凝土楼板进行可靠支撑,经济实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所施工高层建筑由下至上设置有多个楼层,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均通过楼板进行分隔,所述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板,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通过剪力墙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对所施工高层建筑中需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之前,采用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且支撑过程如下:步骤一、支撑装置类型确定: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是否需要同步加固,对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进行确定:当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需要同步加固时,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否则,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

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包括第一上横梁(1-2)、位于第一上横梁(1-2)正下方的第一下横梁(1-3)和左右两个能在第一上横梁(1-2)与第一下横梁(1-3)之间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呈对称布设,第一上横梁(1-2)和第一下横梁(1-3)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独立支撑装置或组合支撑装置;

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包括第二下横梁(2-3)、两个对称布设于第二下横梁(2-3)左右两侧上方的第二上横梁(2-2)和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二下横梁(2-3)与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且能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呈对称布设,所述第二下横梁(2-3)和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二下横梁(2-3)、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和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组合支撑装置包括前后两个分体式支撑装置,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每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均包括第三下横梁(3-3)、位于第三下横梁(3-3)正上方的第三上横梁(3-2)和连接于第三下横梁(3-3)与第三上横梁(3-2)之间且能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所述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三下横梁(3-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均为矩形钢管且其横截面尺寸均相同;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以及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均留有用于对所述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

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三者均为高度可调节立柱,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由下立柱(1-1-1)、位于下立柱(1-1-1)正上方的上立柱(1-1-2)、连接于下立柱(1-1-1)与上立柱(1-1-2)之间的连接套筒(1-1-3)和带动连接套筒(1-1-3)进行旋转的手动旋转机构组成,所述手动旋转机构安装在连接套筒(1-1-3)的中部;所述上立柱(1-1-2)和下立柱(1-1-1)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的外径相同,所述上立柱(1-1-2)下部和下立柱(1-1-1)上部与连接套筒(1-1-3)之间均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所述连接套筒(1-1-3)的上部内侧为供上立柱(1-1-2)下部安装的上螺纹孔且其下部内侧为供下立柱(1-1-1)上部安装的下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均为单线螺纹且二者的螺距相同;

所述上立柱(1-1-2)顶端安装有一个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1-1-1)底端安装有一个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所述下滑移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组装式滑移件;所述组装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钢板(4-1)和两个对称安装在水平钢板(4-1)前后两侧的侧挡板(4-2),两个所述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且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中部均开有一个供定位杆(5)安装的第一安装孔(6);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钢板(4-1)固定在上立柱(1-1-2)顶端,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钢板(4-1)固定在下立柱(1-

1-1)底端;两个所述侧挡板(4-2)呈平行布设,所述定位杆(5)呈水平布设且其与侧挡板(4-

2)呈垂直布设;

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一上滑移件和第一下滑移件,所述第一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一上横梁(1-2)上且能沿第一上横梁(1-2)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一下横梁(1-3)上且能沿第一下横梁(1-3)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一上横梁(1-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一下横梁(1-3)的前后两侧;

所述独立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二上滑移件和第二下滑移件,所述第二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二上横梁(2-2)上且能沿第二上横梁(2-2)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二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二下横梁(2-3)上且能沿第二下横梁(2-3)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二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二上横梁(2-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二下横梁(2-3)的前后两侧;

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三上滑移件和第三下滑移件,所述第三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三上横梁(3-2)上且能沿第三上横梁(3-2)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三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三下横梁(3-3)上且能沿第三下横梁(3-3)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三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三上横梁(3-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三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三下横梁(3-3)的前后两侧;

所述第一上滑移件与第一上横梁(1-2)之间、所述第一下滑移件与第一下横梁(1-3)之间、所述第二上滑移件与第二上横梁(2-2)之间、所述第二下滑移件与第二下横梁(2-3)之间、所述第三上滑移件与第三上横梁(3-2)之间以及所述第三下滑移件与第三下横梁(3-3)之间均通过定位杆(5)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上均由左至右开有多个供定位杆(5)安装的第二安装孔(7),所述第二安装孔(7)为圆孔;

步骤二、支撑位置确定:对所述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

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对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为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且其支撑于位于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楼板之间,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之间;

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根据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和需加固楼板上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对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所述需加固楼板为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的楼板,所述需加固楼板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为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并且,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之间,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所留的置换通道上方;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组合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之间,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所留的置换通道上方;

步骤三、支撑: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支撑装置的类型,并按照步骤二中所确定的支撑位置,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

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通过旋转连接套筒(1-1-3)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的长度进行调节,并将所述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之前,先通过所述手动旋转机构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1-1-1)向上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下移动,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收缩,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小于两个所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所述支撑装置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然后,通过所述手动旋转机构反向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1-1-1)向下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上移动,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伸长,使所述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支撑完成后,所述支撑装置距所述需加固剪力墙内侧壁的间距不大于1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支撑完成后,对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当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需要同步加固时,还需对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组合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的间距;

步骤一中进行支撑装置类型确定时,还需对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需进行加固的待加固区域的宽度进行确定;当所述待加固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的间距时,所述待加固区域为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否则,将所述待加固区域由前至后划分为多个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对所述需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时,由前至后对多个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分别进行混凝土置换,过程如下:步骤A、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混凝土置换:先按照步骤一至步骤二中所述的方法,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并将所述支撑装置支撑于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内侧;再对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步骤B、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混凝土置换:先将步骤A中所述的支撑装置向前平移至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内侧;再对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步骤C、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B,直至完成所述待加固区域的全部混凝土置换过程。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定位杆(5)的前后两端均装有一个限位螺母(8),两个所述限位螺母(8)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挡板(4-2)外侧。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之间的间距为180mm~220mm。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手动旋转机构为十字形构件(9),所述十字形构件由两根位于同一水平上的直杆连接而成,所述十字形构件位于连接套筒(1-1-3)中部,两根所述直杆的外端均伸出至连接套筒(1-1-3)外侧,且连接套筒(1-1-3)的前后左右四个侧壁上均开有供所述直杆穿出的通孔。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两个所述侧挡板(4-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为矩形钢板,所述水平钢板(4-1)为矩形钢板;两个所述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之间均通过合页(10)进行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下立柱(1-1-1)的长度小于上立柱(1-1-2)的长度,所述下立柱(1-1-1)的长度为1m~1.1m,所述上立柱(1-1-2)的长度为1.4m~1.5m;所述下立柱(1-1-1)和上立柱(1-1-2)的外径均为Φ110mm~Φ130mm且其壁厚均为9mm~11mm;所述连接套筒(1-1-3)的长度为250mm~350mm且其壁厚为9mm~11mm;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的长度为1.1m~1.3m;

所述第二上横梁(2-2)的长度为550mm~650mm,所述第二下横梁(2-3)的长度为1.1m~

1.3m;

所述第三上横梁(3-2)的长度小于第三下横梁(3-3)的长度,所述第三上横梁(3-2)的长度为550mm~650mm,所述第三下横梁(3-3)的长度为750mm~850mm;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的横截面宽度均为110mm~130mm且其横截面高度均为

110mm~130mm。

说明书 :

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目前,高层建筑大多采用的是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框剪结构也称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框剪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现如今,框架结构与框剪结构已得到广泛应用。
[0003] 目前,在剪力墙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多采用置换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剪力墙加固。实际施工时,有时还需对需加固剪力墙所支撑的楼板进行同步加固,如楼面荷载较大时或楼板强度不足时,并且多采用置换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加固。在混凝土置换前,需对剪力墙置换区域周侧的混凝土楼板进行支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满堂脚手架进行支撑,此方法施工流程复杂,投入成本高、不经济,且脚手架利用率低,使用方式不灵活。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支撑简便、支撑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混凝土置换区域周侧混凝土楼板进行可靠支撑,经济实用。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所施工高层建筑由下至上设置有多个楼层,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均通过楼板进行分隔,所述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板,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通过剪力墙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对所施工高层建筑中需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之前,采用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且支撑过程如下:
[0006] 步骤一、支撑装置类型确定: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是否需要同步加固,对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进行确定:当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需要同步加固时,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否则,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
[0007] 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包括第一上横梁、位于第一上横梁正下方的第一下横梁和左右两个能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一竖向支撑立柱,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呈对称布设,第一上横梁和第一下横梁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08] 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独立支撑装置或组合支撑装置;
[0009] 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包括第二下横梁、两个对称布设于第二下横梁左右两侧上方的第二上横梁和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二下横梁与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之间且能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二竖向支撑立柱,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呈对称布设,所述第二下横梁和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二下横梁、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和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0] 所述组合支撑装置包括前后两个分体式支撑装置,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每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均包括第三下横梁、位于第三下横梁正上方的第三上横梁和连接于第三下横梁与第三上横梁之间且能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三竖向支撑立柱,所述第三上横梁和第三下横梁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三下横梁、第三上横梁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1] 所述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二下横梁、第三上横梁和第三下横梁均为矩形钢管且其横截面尺寸均相同;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之间以及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之间均留有用于对所述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
[0012] 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第二竖向支撑立柱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三者均为高度可调节立柱,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由下立柱、位于下立柱正上方的上立柱、连接于下立柱与上立柱之间的连接套筒和带动连接套筒进行旋转的手动旋转机构组成,所述手动旋转机构安装在连接套筒的中部;所述上立柱和下立柱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的外径相同,所述上立柱下部和下立柱上部与连接套筒之间均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所述连接套筒的上部内侧为供上立柱下部安装的上螺纹孔且其下部内侧为供下立柱上部安装的下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均为单线螺纹且二者的螺距相同;
[0013] 所述上立柱顶端安装有一个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底端安装有一个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所述下滑移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组装式滑移件;所述组装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钢板和两个对称安装在水平钢板前后两侧的侧挡板,两个所述侧挡板与水平钢板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且二者中部均开有一个供定位杆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钢板固定在上立柱顶端,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钢板固定在下立柱底端;两个所述侧挡板呈平行布设,所述定位杆呈水平布设且其与侧挡板呈垂直布设;
[0014] 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一上滑移件和第一下滑移件,所述第一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一上横梁上且能沿第一上横梁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一下横梁上且能沿第一下横梁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第一上横梁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第一下横梁的前后两侧;
[0015] 所述独立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二上滑移件和第二下滑移件,所述第二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二上横梁上且能沿第二上横梁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二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二下横梁上且能沿第二下横梁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二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第二上横梁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第二下横梁的前后两侧;
[0016] 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三上滑移件和第三下滑移件,所述第三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三上横梁上且能沿第三上横梁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三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三下横梁上且能沿第三下横梁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三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第三上横梁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三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分别位于第三下横梁的前后两侧;
[0017] 所述第一上滑移件与第一上横梁之间、所述第一下滑移件与第一下横梁之间、所述第二上滑移件与第二上横梁之间、所述第二下滑移件与第二下横梁之间、所述第三上滑移件与第三上横梁之间以及所述第三下滑移件与第三下横梁之间均通过定位杆进行连接;
[0018] 所述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二下横梁、第三上横梁和第三下横梁上均由左至右开有多个供定位杆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圆孔;
[0019] 步骤二、支撑位置确定:对所述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
[0020] 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对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为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且其支撑于位于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楼板之间,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之间;
[0021] 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根据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和需加固楼板上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对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所述需加固楼板为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的楼板,所述需加固楼板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为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并且,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之间,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之间所留的置换通道上方;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组合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竖向支撑立柱之间,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之间所留的置换通道上方;
[0022] 步骤三、支撑: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支撑装置的类型,并按照步骤二中所确定的支撑位置,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
[0023] 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通过旋转连接套筒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的长度进行调节,并将所述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0024]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之前,先通过所述手动旋转机构旋转连接套筒,并带动下立柱向上移动且上立柱向下移动,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收缩,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小于两个所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所述支撑装置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然后,通过所述手动旋转机构反向旋转连接套筒,并带动下立柱向下移动且上立柱向上移动,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伸长,使所述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0025]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支撑完成后,所述支撑装置距所述需加固剪力墙内侧壁的间距不大于1m。
[0026]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支撑完成后,对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当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需要同步加固时,还需对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0027]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组合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之间的间距;
[0028] 步骤一中进行支撑装置类型确定时,还需对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需进行加固的待加固区域的宽度进行确定;当所述待加固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之间的间距时,所述待加固区域为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否则,将所述待加固区域由前至后划分为多个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对所述需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时,由前至后对多个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分别进行混凝土置换,过程如下:
[0029] 步骤A、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混凝土置换:先按照步骤一至步骤二中所述的方法,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并将所述支撑装置支撑于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内侧;再对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0030] 步骤B、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混凝土置换:先将步骤A中所述的支撑装置向前平移至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内侧;再对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0031] 步骤C、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B,直至完成所述待加固区域的全部混凝土置换过程。
[0032]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定位杆的前后两端均装有一个限位螺母,两个所述限位螺母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挡板外侧。
[0033]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的间距为180mm~220mm。
[0034]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手动旋转机构为十字形构件,所述十字形构件由两根位于同一水平上的直杆连接而成,所述十字形构件位于连接套筒中部,两根所述直杆的外端均伸出至连接套筒外侧,且连接套筒的前后左右四个侧壁上均开有供所述直杆穿出的通孔。
[0035]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两个所述侧挡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为矩形钢板,所述水平钢板为矩形钢板;两个所述侧挡板与水平钢板之间均通过合页进行连接。
[0036] 上述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下立柱的长度小于上立柱的长度,所述下立柱的长度为1m~1.1m,所述上立柱的长度为1.4m~1.5m;所述下立柱和上立柱的外径均为Φ110mm~Φ130mm且其壁厚均为9mm~11mm;所述连接套筒的长度为250mm~350mm且其壁厚为9mm~11mm;
[0037] 所述第一上横梁的长度为1.1m~1.3m;
[0038] 所述第二上横梁的长度为550mm~650mm,所述第二下横梁(2-3)的长度为1.1m~1.3m;
[0039] 所述第三上横梁的长度小于第三下横梁的长度,所述第三上横梁的长度为550mm~650mm,所述第三下横梁的长度为750mm~850mm;
[0040] 所述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二下横梁、第三上横梁和第三下横梁的横截面宽度均为110mm~130mm且其横截面高度均为110mm~130mm。
[004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42] 1、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投入成本较低。
[0043] 2、所采用的支撑装置包括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和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两种类型,其中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包括独立支撑装置和组合支撑装置两种类型,各支撑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并且使用操作方式灵活,能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支撑需求。
[0044] 3、所采用的支撑装置使用操作简便且支撑方便,能简便、快速进行支撑,并且通过旋转连接套筒对竖向支撑立柱进行伸缩,满足两个楼板之间的支撑需求。
[0045] 4、所采用的支撑装置使用效果好且使用方式灵活,能多次重复使用,并且结构整体性能好,支撑效果好,承载能力高。同时,由于第一竖向支撑立柱与第一上横梁和第一下横梁之间、第二竖向支撑立柱与第二上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之间以及第三竖向支撑立柱与第三上横梁和第三下横梁之间均通过组装式滑移件进行连接,因为能简便、快速对两个第一竖向支撑立柱之间、两个第二竖向支撑立柱之间以及两个第三竖向支撑立柱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宽度混凝土置换区域的支撑需求。
[0046] 独立支撑装置使用时,由于两个第二上横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两个第二上横梁之间留有用于对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因而通过两个第二上横梁的空间能对楼板上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并且,通过对两个第二上横梁进行左右移动,能对置换通道的位置和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0047] 组合支撑装置使用时,由于两个第三上横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两个第三上横梁之间留有用于对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因而能通过两个第三上横梁的空间能对楼板上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并且,通过对两个第三上横梁进行左右移动,能对置换通道的位置和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0048] 5、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能简便、快速对混凝土置换区域周侧混凝土楼板进行可靠支撑,所采用的支撑装置能多次重复使用,平移及拆装方便。
[0049]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支撑简便、支撑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混凝土置换区域周侧混凝土楼板进行可靠支撑,经济实用。
[0050]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51]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0052] 图2为本发明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0054] 图4为本发明独立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5为本发明分体式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6] 附图标记说明:
[0057] 1-1—第一竖向支撑立柱; 1-2—第一上横梁;    1-3—第一下横梁;
[0058] 1-1-1—下立柱;         1-1-2—上立柱;      1-1-3—连接套筒;
[0059] 2-1—第二竖向支撑立柱; 2-2—第二上横梁;    2-3—第二下横梁;
[0060] 3-1—第三竖向支撑立柱; 3-2—第三上横梁;    3-3—第三下横梁;
[0061] 4-1—水平钢板;         4-2—侧挡板;        5—定位杆;
[0062] 6—第一安装孔;         7—第二安装孔;      8—限位螺母;
[0063] 9—十字形构件;         10—合页。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如图1所示的一种高层建筑剪力墙混凝土置换用支撑方法,所施工高层建筑由下至上设置有多个楼层,相邻两个所述楼层之间均通过楼板进行分隔,所述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板,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板之间通过剪力墙进行支撑;对所施工高层建筑中需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之前,采用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且支撑过程如下:
[0065] 步骤一、支撑装置类型确定: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是否需要同步加固,对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进行确定:当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需要同步加固时,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否则,所采用支撑装置的类型为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
[0066]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包括第一上横梁1-2、位于第一上横梁1-2正下方的第一下横梁1-3和左右两个能在第一上横梁1-2与第一下横梁1-3之间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呈对称布设,第一上横梁1-2和第一下横梁1-3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和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67] 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独立支撑装置或组合支撑装置;
[0068] 如图4所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包括第二下横梁2-3、两个对称布设于第二下横梁2-3左右两侧上方的第二上横梁2-2和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二下横梁2-3与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且能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呈对称布设,所述第二下横梁2-3和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二下横梁2-3、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和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69] 所述组合支撑装置包括前后两个分体式支撑装置,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如图5所示,每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均包括第三下横梁3-3、位于第三下横梁3-3正上方的第三上横梁3-2和连接于第三下横梁3-3与第三上横梁3-2之间且能进行左右平移的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所述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第三下横梁3-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中第三下横梁3-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的数量均为一个;
[0070]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均为矩形钢管且其横截面尺寸均相同;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以及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均留有用于对所述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
[0071] 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和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三者均为高度可调节立柱,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由下立柱1-1-1-1、位于下立柱1-1-1-1正上方的上立柱1-1-2、连接于下立柱1-1-1-1与上立柱1-1-2之间的连接套筒1-1-3和带动连接套筒1-1-3进行旋转的手动旋转机构组成,所述手动旋转机构安装在连接套筒1-1-3的中部;所述上立柱1-1-2和下立柱1-1-1-1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的外径相同,所述上立柱1-1-2下部和下立柱1-1-1-1上部与连接套筒1-1-3之间均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所述连接套筒1-1-3的上部内侧为供上立柱1-1-2下部安装的上螺纹孔且其下部内侧为供下立柱1-1-1-1上部安装的下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上螺纹孔与所述下螺纹孔均为单线螺纹且二者的螺距相同;
[0072] 所述上立柱1-1-2顶端安装有一个上滑移件,所述下立柱1-1-1-1底端安装有一个下滑移件,所述上滑移件与所述下滑移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组装式滑移件;所述组装式滑移件包括水平钢板4-1和两个对称安装在水平钢板4-1前后两侧的侧挡板4-
2,两个所述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进行连接且二者中部均开有一个供定位杆5安装的第一安装孔6;所述上滑移件的水平钢板4-1固定在上立柱1-1-2顶端,所述下滑移件的水平钢板4-1固定在下立柱1-1-1-1底端;两个所述侧挡板4-2呈平行布设,所述定位杆5呈水平布设且其与侧挡板4-2呈垂直布设;
[0073] 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一上滑移件和第一下滑移件,所述第一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一上横梁1-2上且能沿第一上横梁1-2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一下横梁1-3上且能沿第一下横梁1-3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一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一上横梁1-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一下横梁1-3的前后两侧;
[0074] 所述独立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二上滑移件和第二下滑移件,所述第二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二上横梁2-2上且能沿第二上横梁2-2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二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二下横梁2-3上且能沿第二下横梁2-3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二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二上横梁2-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二下横梁2-3的前后两侧;
[0075] 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所述上滑移件和所述下滑移件分别为第三上滑移件和第三下滑移件,所述第三上滑移件卡装于第三上横梁3-2上且能沿第三上横梁3-2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三下滑移件卡装于第三下横梁3-3上且能沿第三下横梁3-3进行左右移动,所述第三上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三上横梁3-2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三下滑移件的两个所述侧挡板4-2分别位于第三下横梁3-3的前后两侧;
[0076] 所述第一上滑移件与第一上横梁1-2之间、所述第一下滑移件与第一下横梁1-3之间、所述第二上滑移件与第二上横梁2-2之间、所述第二下滑移件与第二下横梁2-3之间、所述第三上滑移件与第三上横梁3-2之间以及所述第三下滑移件与第三下横梁3-3之间均通过定位杆5进行连接;
[0077]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上均由左至右开有多个供定位杆5安装的第二安装孔7,所述第二安装孔7为圆孔;
[0078] 步骤二、支撑位置确定:对所述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
[0079] 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根据需加固剪力墙上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对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为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且其支撑于位于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楼板之间,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之间;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为需进行混凝土置换的区域;
[0080] 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根据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和需加固楼板上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对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位置进行确定;所述需加固楼板为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的楼板,所述需加固楼板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为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并且,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之间,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所留的置换通道上方;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组合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之间,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所留的置换通道上方;
[0081] 步骤三、支撑: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支撑装置的类型,并按照步骤二中所确定的支撑位置,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
[0082] 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通过旋转连接套筒1-1-3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的长度进行调节,并将所述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0083]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组合支撑装置中的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
[0084]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之前,先通过所述手动旋转机构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1-1-1向上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下移动,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收缩,使所述支撑装置的高度小于两个所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所述支撑装置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然后,通过所述手动旋转机构反向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1-1-1向下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上移动,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伸长,使所述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
[0085] 并且,步骤三中支撑完成后,所述支撑装置距所述需加固剪力墙内侧壁的间距不大于1m。
[0086]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支撑完成后,对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当需加固剪力墙上方所支撑楼板需要同步加固时,还需对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0087] 实际对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和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市,均采用常规的混凝土置换方法进行置换。实际施工时,先凿除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或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的混凝土,再对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或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支模并浇筑混凝土,完成混凝土置换过程。
[0088]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当所述支撑装置的类型为所述剪力墙置换用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之间的间距;当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为所述组合支撑装置时,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的间距;
[0089] 步骤一中进行支撑装置类型确定时,还需对所述需加固剪力墙上需进行加固的待加固区域的宽度进行确定;当所述待加固区域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的间距时,所述待加固区域为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否则,将所述待加固区域由前至后划分为多个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对所述需加固剪力墙进行混凝土置换时,由前至后对多个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分别进行混凝土置换,过程如下:
[0090] 步骤A、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混凝土置换:先按照步骤一至步骤二中所述的方法,对所述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并将所述支撑装置支撑于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内侧;再对第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0091] 步骤B、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混凝土置换:先将步骤A中所述的支撑装置向前平移至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内侧;再对下一个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进行混凝土置换;
[0092] 步骤C、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B,直至完成所述待加固区域的全部混凝土置换过程。
[009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6为长条形孔。
[0094]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定位杆5的前后两端均装有一个限位螺母8,两个所述限位螺母8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挡板4-2外侧。
[0095] 并且,所述定位杆5的长度为175mm~180mm。
[0096] 实际加工时,步骤一中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之间的间距为180mm~220mm。
[0097]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之间的间距为200mm。
[0098]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手动旋转机构为十字形构件9,所述十字形构件由两根位于同一水平上的直杆连接而成,所述十字形构件位于连接套筒1-1-3中部,两根所述直杆的外端均伸出至连接套筒1-1-3外侧,且连接套筒1-1-3的前后左右四个侧壁上均开有供所述直杆穿出的通孔。
[0099] 实际加工时,所述直杆为圆柱形钢棒,且两根所述直杆焊接固定为一体。
[0100]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两个所述侧挡板4-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均为矩形钢板,所述水平钢板4-1为矩形钢板;两个所述侧挡板4-2与水平钢板4-1之间均通过合页10进行连接。
[0101] 实际加工时,步骤一中所述下立柱1-1-1-1的长度小于上立柱1-1-2的长度,所述下立柱1-1-1-1的长度为1m~1.1m,所述上立柱1-1-2的长度为1.4m~1.5m;所述下立柱1-1-1-1和上立柱1-1-2的外径均为Φ110mm~Φ130mm且其壁厚均为9mm~11mm;所述连接套筒1-1-3的长度为250mm~350mm且其壁厚为9mm~11mm;
[0102]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的长度为1.1m~1.3m;
[0103] 所述第二上横梁2-2的长度为550mm~650mm,所述第二下横梁2-3的长度为1.1m~1.3m;
[0104] 所述第三上横梁3-2的长度小于第三下横梁3-3的长度,所述第三上横梁3-2的长度为550mm~650mm,所述第三下横梁3-3的长度为750mm~850mm;
[0105] 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的横截面宽度均为110mm~130mm且其横截面高度均为110mm~130mm。
[0106]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立柱1-1-1和上立柱1-1-2的外径均为Φ121mm且其壁厚均为10mm。所述下立柱1-1-1的长度为1054mm,所述上立柱1-1-2的长度为1454mm。所述连接套筒
1-1-3的长度为300mm且其壁厚为10mm。所述第一上横梁1-2的长度为1.2m,所述第二上横梁
2-2的长度为600mm,所述第二下横梁2-3的长度为1.2m,所述第三上横梁3-2的长度为
600mm,所述第三下横梁3-3的长度为800mm。所述第一上横梁1-2、第一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的横截面宽度和横截面高度均为
120mm。
[0107]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下立柱1-1-1和上立柱1-1-2的外径、长度和壁厚、连接套筒1-1-3的长度和壁厚以及第一上横梁1-2、第二上横梁2-2、第二下横梁2-3、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的长度、横截面宽度和横截面高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0108]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挡板4-2的长度均为150mm且其宽度为130mm,所述水平钢板4-1的长度和宽度均为150mm。
[0109] 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侧挡板4-2和水平钢板4-1的长度和宽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0110] 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根据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将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支撑于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并支撑于位于需加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楼板之间。支撑之前,通过十字形构件9旋转连接套筒1-1-3,且连接套筒1-1-3旋转过程中带动下立柱1-1-1和上立柱1-1-2同步进行旋转,此时下立柱1-1-1向上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下移动,以对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进行收缩,并使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的高度小于两个所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并向前移动至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随后,通过十字形构件9反向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1-1-1向下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上移动,以对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进行伸长,并使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这样便完成所述墙板置换用支撑装置的支撑过程。
[0111] 采用所述独立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留有用于对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该置换通道为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之间的通道。实际进行支撑时,根据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并结合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将所述独立支撑装置支撑于需加固剪力墙上的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并支撑于位于需加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楼板之间,且使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置换通道上方。支撑之前,通过十字形构件9旋转连接套筒1-1-3,且连接套筒1-1-3旋转过程中带动下立柱
1-1-1和上立柱1-1-2同步进行旋转,此时下立柱1-1-1向上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下移动,以对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进行收缩,并使所述独立支撑装置的高度小于两个所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所述独立支撑装置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并向前移动至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随后,通过十字形构件9反向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1-1-1向下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上移动,以对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进行伸长,并使所述独立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这样便完成所述独立支撑装置的支撑过程。同时,通过对两个所述第二上横梁2-2进行左右移动,能对所述置换通道的位置和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0112] 采用所述组合支撑装置进行支撑时,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的第三上横梁3-2之间留有用于对楼板进行混凝土置换的置换通道,该置换通道为相邻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之间的通道。实际进行支撑时,根据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并结合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位置,将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分别支撑于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且二者分别位于所述墙体混凝土置换区域的两侧,两个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均支撑于位于需加固剪力墙上下两侧的两个楼板之间,且所述楼板混凝土置换区域位于所述置换通道上方。支撑之前,通过十字形构件9旋转连接套筒1-1-3,且连接套筒1-1-3旋转过程中带动下立柱1-1-1和上立柱1-1-2同步进行旋转,此时下立柱1-1-1向上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下移动,以对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进行收缩,并使所述组合支撑装置的高度小于两个所述楼板的竖向间距;之后,将所述组合支撑装置竖向放置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并向前移动至所述混凝土置换区域内侧;随后,通过十字形构件9反向旋转连接套筒1-1-3,并带动下立柱
1-1-1向下移动且上立柱1-1-2向上移动,以对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进行伸长,并使所述组合支撑装置紧固支撑于两个所述楼板之间,这样便完成所述组合支撑装置的支撑过程。同时,通过对相邻两个所述第三上横梁3-2进行左右移动,能对所述置换通道的位置和宽度进行相应调整。另外,由于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小,因而支立空间受限小,能简便、快速完成支撑,并能在两个支撑点分别布设所述分体式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并形成联合支撑体系,使用方式灵活且支撑效果好,尤其适用于楼面荷载较大的场合。
[0113] 支撑完成后,进行混凝土置换。因而,实际操作简便,通过旋转连接套筒1-1-3对所述高度可调节立柱进行伸缩,满足两个所述楼板之间的支撑需求。由于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与第一上横梁1-2和第一下横梁1-3之间、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与第二上横梁2-2和第二下横梁2-3之间以及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与第三上横梁3-2和第三下横梁3-3之间均通过所述组装式滑移件进行连接,因为能简便、快速对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支撑立柱1-1之间、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支撑立柱2-1之间以及两个所述第三竖向支撑立柱3-1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宽度混凝土置换区域的支撑需求。
[011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