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107816.3

文献号 : CN10567415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马啟唐鐘炜竣林苏逸林俊良

申请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底板、一光源、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及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光源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位在配置在反射底板上,且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罩覆光源。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两侧墙。至少一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亮度调整结构邻近具有穿孔的侧墙。穿孔在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穿孔的法线与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亮度调整区段中。

权利要求 :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反射底板;

一光源,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

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并罩覆该光源,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部及连接于该顶部的两侧墙,其中该两侧墙倾斜地且相对地朝向该反射底板,至少一该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以及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邻近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其中该穿孔在该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该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该亮度调整区段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更包含多个穿孔,其中最靠近该反射底板的该穿孔对该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最远离该反射底板的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该亮度调整区段为A’与B’之间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包含多个孔洞、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一粗糙面或其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设置于该反射底板,该亮度调整结构包含位在该亮度调整区段内该反射底板的多个孔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区段的该些孔洞具有多种尺寸,且该些孔洞之间存在多种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设置于该反射底板,其中该亮度调整结构包括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或是一粗糙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该至少一侧墙的一底部,该底部设置于该反射底板上,且该亮度调整结构配置在该底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配置于该底部的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并且该些穿孔中具有吸光层。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该至少一侧墙的一底部,该底部设置于该反射底板上,其中该亮度调整区段部分位在该底部且部分位在该反射底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吸光油墨层或吸光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该顶部以及该侧墙为一平面、一弧面或一曲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光学膜层,位在该反射底板、该光源与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上方。

13.一种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顶部;

两侧墙,分别连接于该顶部,其中该两侧墙倾斜地且相对地由该顶部向下延伸,至少一该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

至少一底部,连接于该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以及

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位于该底部,其中该穿孔在该底部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底部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该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该亮度调整区段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该穿孔的该侧墙更包含多个穿孔,其中最靠近该底部的该穿孔对该底部的正投影处为A’,在该侧墙上穿过最远离该底部的该穿孔的法线与该底部的交会处为B’,其中该亮度调整区段为A’与B’之间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包含多个孔洞、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一粗糙面或其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孔洞且该些孔洞具有多种尺寸,且该些孔洞之间存在多种间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并且该些穿孔中具有吸光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底部平行,且该侧墙与该底部之间具有一锐角。

说明书 :

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提供较佳光学品质的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用于电子产品中提供显示功能的显示面板(display panel)已为设计者关注的焦点。显示面板的种类众多,而可依据电子产品的设计选用。其中,部分种类的显示面板本身不具有发光功能,而需在其下方配置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提供光源,以达到显示功能。
[0003] 所述背光模块通常包括组装框架、光源以及平面光学调控板。依据光源与平面光学调控板的相对关系,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入式背光模块。以直下式背光模块为例,其将光源与平面光学调控板配置于组装框架内,其中光源位在平面光学调控板的下方,使其所发出的光线通过平面光学调控板的引导与调整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传递方向或分布方式后射出背光模块外。然而,虽然背光模块中已有平面光学调控板来调整光线的传递方向或分布方式,但仍然会有些微亮暗分布不均的(mura)现象。因此,如何能够使背光模块能够发出亮度均匀的光线,一直是本领域所欲探讨的目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能够提供亮度较为均匀的光线。
[0005] 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底板;一光源,配置在反射底板上;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反射底板上并罩覆光源,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部及连接于顶部的两侧墙,其中两侧墙倾斜地且相对地朝向反射底板,至少一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以及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邻近具有穿孔的侧墙,其中穿孔在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穿孔的法线与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亮度调整区段中。
[000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具有穿孔的侧墙更包含多个穿孔,其中最靠近反射底板的穿孔对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最远离反射底板的穿孔的法线与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其中亮度调整区段为A’与B’之间的区域。
[000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包含多个孔洞、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一粗糙面或其组合。
[000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设置于反射底板,亮度调整结构包含位在亮度调整区段内反射底板的多个孔洞。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区段的这些孔洞具有多种尺寸,且这些孔洞之间存在多种间距。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设置于反射底板,其中亮度调整结构包括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或是一粗糙面。
[001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至少一侧墙的一底部,底部设置于反射底板上,且亮度调整结构配置在底部上。
[00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配置于底部的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并且这些穿孔中具有吸光层。
[001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包括连接于至少一侧墙的一底部,底部设置于反射底板上,其中亮度调整区段部分位在底部且部分位在反射底板。
[00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吸光油墨层或吸光胶层。
[001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顶部以及侧墙为一平面、一弧面或一曲面。
[001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光学膜层,位在反射底板、光源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上方。
[0017] 本发明的一种立体光学调控组件,包括:一顶部;两侧墙,分别连接于顶部,其中两侧墙倾斜地且相对地由顶部向下延伸,至少一侧墙包括至少一穿孔;至少一底部,连接于具有穿孔的侧墙;以及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位于底部,其中穿孔在底部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穿孔的法线与底部的交会处为B,其中A与B之间的区域为一亮度调整区段,至少一亮度调整结构配置于亮度调整区段中。
[0018] 具有穿孔的侧墙更包含多个穿孔,其中最靠近底部的穿孔对底部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最远离底部的穿孔的法线与底部的交会处为B’,其中亮度调整区段为A’与B’之间的区域。
[001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包含多个孔洞、一吸光油墨层、一吸光胶层、一粗糙面或其组合。
[002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孔洞且这些孔洞具有多种尺寸,且这些孔洞之间存在多种间距。
[002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亮度调整结构为多个穿孔,并且这些穿孔中具有吸光层。
[002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顶部与底部平行,且侧墙与底部之间具有一锐角。
[0023] 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4]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0025] 图1B是依照图1A的背光模块沿A-A线段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6] 图1C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7] 图2是图1B的背光模块的反射底板在亮度调整区段的俯视示意图。
[0028] 图3A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9] 图3B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0] 图4是具有不同形式的亮度调整区段的多种背光模块的实验结果图。
[0031] 其中,附图标记:
[0032] A、A’、B、B’:位置
[0033] 100、100b、200、200b:背光模块
[0034] 112、112b、212:亮度调整区段
[0035] 114、214:反射底板
[0036] 116、216a:孔洞
[0037] 120:光源
[0038] 125:立体光学调控组件
[0039] 130:立体光学调控结构
[0040] 132:顶部
[0041] 134、234:侧墙
[0042] 135:穿孔
[0043] 136、236:底部
[0044] 137:开孔
[0045] 140光学膜层
[0046] 218、218b、237:亮度调整结构
[0047] 216b:吸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49]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依照图1A的背光模块沿A-A线段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包括反射底板114、多个光源120、多个立体光学调控组件125及光学膜层140(在图1A中为了清楚表示出其他元件,因此图1A隐藏了光学膜层140,而将光学膜层140标示于图1B)。在图1A中,这些立体光学调控组件125平行地配置于反射底板114上,各立体光学调控组件125包括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及多个亮度调整结构116,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呈长条状,在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两旁分别有两排亮度调整结构116。当然,立体光学调控组件125的数量、在反射底板114上的排列方式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及亮度调整结构116之间的配置关系并不以此为限制。
[0050] 图1B中撷取图1A中的其中一个光源120及一个立体光学调控组件125以说明上述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1B所示,反射底板114具有亮度调整区段112,更明确地说,亮度调整结构116包含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内反射底板114的多个孔洞。当然,亮度调整结构116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116也可以是吸光油墨层、吸光胶层、粗糙面或其组合。下面将会在其他段落中提到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定义。
[0051] 光源120配置在反射底板114上且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以外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或其他适当的光源。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配置在反射底板114上且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以外区域,并且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罩覆光源120上方。
[0052] 在本实施例中,由图1B来看,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包括顶部132、连接于顶部132的两侧墙134及分别连接两侧墙134的两底部136,用以构成光学调控空间。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侧墙134与底部136分别为平面,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与底部均与反射底板114平行,且底部136设置于反射底板114上。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两侧墙134倾斜地且相对地朝向反射底板114设置,两侧墙134对称,且两侧墙134与反射底板114或底部136之间分别夹有锐角。
[0053] 当然,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也可以是不平行于反射底板114,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两侧墙134也可以是不对称的,而与底部136或反射底板114之间夹有不同的角度。此外,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与侧墙134也分别可以为具有弧面、曲面或是不规则形状的表面形式。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也可以省略贴附于反射底板114上的底部136。设计者可视需求调整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形式(未绘示)。
[0054] 此外,侧墙134包括至少一穿孔135。需说明的是,在图1B中为了线条简洁仅示意性地在侧墙绘示了一个穿孔135,以说明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定义。实际上,侧墙134可以具有多个穿孔135。此外,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不仅在侧墙具有穿孔135,在顶部132也同样地具有贯穿的通孔,以供光源120所发出的部分光线能够直接穿出顶部132。
[0055] 更精确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为高反射率的立体多孔反射结构,其内侧表面具有高反射性的功能,其可调整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传递方向与分布方式。举例而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可以具有数量不同或面积不同的多个通孔(未绘示),使顶部132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透光量。同样地,侧墙134也可以具有数量不同或面积不同的多个穿孔135,而使侧墙134的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透光量。
[0056] 例如,在对应光源120上方的区域,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具有数量较少或面积较小的通孔,以容许较低的透光量。相对地,在未对应光源120的其他区域,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部132具有数量较多或面积较大的通孔,以提供较高的透光量。同样地,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侧墙134在较靠近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直射的部位具有数量较少或面积较小的穿孔135,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侧墙134在较远离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直射的部位具有数量较多或面积较大的穿孔135(图式中为了简洁仅绘示一个穿孔135以方便在下文定义亮度调整区段112,但实际上穿孔135的数量、位置、尺寸并不以图式为限制)。藉此,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可先通过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调整其分布型态之后才往外传递,以提升光线的均匀性。
[0057]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本身可靠着自身的结构而自行站立在反射底板114上,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不需使用额外的间隔件来支撑。相较于传统上设置在光源上方的平面光学调控板需要靠多个间隔件来维持其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可省去间隔件,而可节省材料与模具的成本。此外,相较于平面光学调控板,本实施例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还提供了侧墙134的穿孔135来调整靠近光源120的两侧的光线分布。
[0058] 此外,光学膜层140位在反射底板114、光源120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上方。光学膜层140例如是棱镜片(prism film)、扩散片(diffusion film)、增亮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偏光片(polarizer film)等,以调整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的传递方向或分布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去光学膜层140的设计。
[0059] 需注意的是,由于光源120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会直接穿透顶部132的通孔与侧墙134的穿孔135,一部分的光线会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而射向反射底板114。由于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的此类光线为一次反射,光线的能量较强,所以射到反射底板114之后再被反射底板114反射会造成背光模块100的亮区,而导致背光模块100所发出的光线亮暗不均。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此原因所造成的亮暗不均的问题,特别在会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而射向反射底板114的光线所照射到的区域(也就是亮度调整区段112)作特殊的设计,来降低被此区域反射的光线的亮度,以避免被此区域反射的光线过亮而使得背光模块100的亮度不均。
[0060] 此处先界定亮度调整区段112的范围,在图1B中,以侧墙134仅具有一个穿孔135为例,若在侧墙134上穿孔135对反射底板114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134上穿过穿孔135的法线与反射底板114的交会处为B,其中亮度调整区段112为A与B之间的区域。图1C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图1C的背光模块100b中,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符号表示,请参阅图1C,侧墙134包括多个穿孔135,在侧墙134上最靠近反射底板114的穿孔135对反射底板114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134上穿过最远离反射底板114的穿孔135的法线与反射底板114的交会处为B’,而可得到对应的亮度调整区段112b(也就是A’与B’之间的区域)。
[0061] 图2是图1B的背光模块的反射底板在亮度调整区段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的光线会落入亮度调整区段112中,因此,反射底板114在亮度调整区段112设有这些亮度调整结构116(孔洞),而使落入亮度调整区段112中的一部分光线能够通过亮度调整结构116,而仅有一部分的光线能够被反射底板114反射。藉此,降低被亮度调整区段112反射的光线亮度,而避免亮区产生。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底板114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的这些亮度调整结构116的尺寸与间距可以依据需求调整为不同尺寸与不同间距,并不以图式为限制。亦即,亮度调整结构116可为具有同一尺寸与相等间距(未绘示)。
[0062] 请回到图1B,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底部136的一部分会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上。底部136的上表面具有反射功能,且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上的部分同样地具有多个开孔137,开孔137的位置对应于亮度调整结构116的位置。穿透侧墙134的其中一部分光线穿出于底部136的开孔137以及反射底板114的亮度调整结构116而不被反射底板114反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底部136也可以不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上,就不需要在底部136上设有开孔137。
[0063]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藉由将射至亮度调整区段112的部分光线导出吸收或分散,而降低被亮度调整区段112反射的光线量,以避免亮区的形成。换句话说,在反射底板114中,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反射率会小于其他部位的反射率,而使得亮度调整区段112反射出较少的光线。
[0064] 需说明的是,上面仅是其中一种亮度调整区段112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散光或吸光的设计来调整被顶部132反射之后直接穿过侧墙134的穿孔135的光线被反射底板114反射的亮度。
[0065] 图3A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3A,图3A的背光模块200与图1B的背光模块1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B中,亮度调整结构
116为孔洞,反射底板114是通过位在亮度调整区段112的亮度调整结构116,让照射至亮度调整区段112的一部分光线直接穿过亮度调整结构116,而不被反射底板114反射,图3A则是利用吸光元件作为亮度调整结构218,以吸光的方式,减少光反射量。
[0066] 在图3A中,亮度调整区段212内设置有亮度调整结构218,亮度调整结构218包括吸光层,例如是吸光油墨层或是吸光胶层。亮度调整结构218可配置在反射底板214上且位在亮度调整区段212内。同样地,若底部236的一部分位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上,底部236的此部分也可以具有亮度调整结构218,如吸光层237。穿透侧墙234的一部分光线会被亮度调整结构218吸收而不往远离反射底板214的方向射去。当然,亮度调整结构218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218是配置在反射底板214与底部236的区域,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218也可以仅直接覆盖底部236,亦即整个亮度调整区段212配置在底部236的范围内。
[0067]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亮度调整结构218也可以包括粗糙面,穿透侧墙234的一部分光线被亮度调整218元件漫射或散射而不往远离反射底板214的方向射去。也就是说,光线在亮度调整区段212的散射率高于在反射底板214的其他区域的散射率。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射底板组件210也可以包括具有孔洞的反射底板214以及具有吸光层或是粗糙面的亮度调整结构218,让照射至亮度调整区段212的一部分光线直接穿过孔洞、一部分光线被吸收、漫射或散射,而只让一部分的光线被反射底板214反射而往光学膜层射去。同样地,底部236的位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上的此部分也可以包括粗糙面或是开孔来漫射光线或是使光线穿透。
[0068] 图3B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图3B的背光模块200b中,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符号表示,请参阅图3B,图3B的背光模块200b与图3A的背光模块200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3A中,亮度调整结构218是吸光层,例如是吸光油墨层或是吸光胶层。在图3B中,亮度调整结构218b包括了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中位在反射底板214的孔洞216a以及位在至少一部分的孔洞216a内的吸光层216b,且亮度调整结构218c包括了在亮度调整区段212中位在底部236上的孔洞236a以及位在至少一部分的孔洞216a内的吸光层236b。未填有吸光层236b的孔洞216a的下方同样地具有
216a。照射至亮度调整区段212的一部分光线穿过孔洞216a、236a,一部分光线被位在孔洞
216a、236a内的吸光层吸收216b、236b。
[0069]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一部分的孔洞216a、236a也可以不贯穿反射底板214或底部236而于孔洞216a、236a的底面形成粗糙面,而使得一部分光线穿过贯穿反射底板214的孔洞216a,一部分光线被未贯穿反射底板214或底部236的孔洞216a、236a底面的粗糙面漫射。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对应于底部236的孔洞236a的反射底板214的表面也可以是粗糙面,而使贯穿底部236的孔洞236a的光线漫射。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00、100b、200、200b藉由将反射底板114、214或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底部136、236在亮度调整区段112、
112b处设有亮度调整结构116或者在亮度调整区段212处配置有能够吸光或是散光的亮度调整结构218、218b,光源所发出的一部分光线穿透侧墙134、234之后射至亮度调整区段
112、112b、212而被穿出、吸收或漫射,仅一部分的光线能够被反射底板114、214或底部136、
236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114、210射去,而降低被亮度调整区段112、112b、212反射的光线量,以避免亮区的形成,进而增加背光模块100、100b、200所射出光线的亮度的均匀性。
[0070] 图4是具有不同形式的亮度调整区段的多种背光模块的实验结果图。请参阅图4,此处采用两种背光模块来进行实验,第一种是未在反射底板上设有孔洞或是未具有亮度调整结构的背光模块。第二种是采用具有亮度调整结构的背光模块,且亮度调整结构包括散射图样,例如多个穿孔所构成的散射图样。由图4的此两种背光模块的实验结果可知,在x轴正负30毫米至70毫米的范围中,第一种背光模块会在x轴的位置约是正负30毫米处有一明显的照度峰值,换句话说,此区域会有亮纹出现。相较于第一种背光模块,第二种具有亮度调整结构且亮度调整结构包括散射图样的背光模块能够使x轴正负30毫米至70毫米中不同位置的亮暗程度较为接近,而较能够发出亮度较为均匀的光线。
[007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藉由能够自行站立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反射底板上并罩覆光源,而不需利用额外的间隔件来支撑,能有效节省成本与组装工序。相较于平面光学调控板,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还提供了侧墙的穿孔来调整靠近光源的两侧的光线分布。此外,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在侧墙上最靠近反射底板的穿孔对反射底板的正投影处为A,在侧墙上穿过最远离反射底板的穿孔的法线与反射底板的交会处为B。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线若被顶部反射后直接穿过侧墙的穿孔,而射向反射底板,会落在A与B之间的亮度调整区段中,此类光线属一次反射,光线的能量较强,其后再被反射底板反射出背光模块,会造成背光模块的亮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藉由在A与B之间的亮度调整区段设有特殊设计,如此一来,在此部分被顶部反射、穿透侧墙之后射至亮度调整区段的光线之中,其中一部分的光线会穿出反射底板或是被亮度调整结构吸收、漫射或散射,而不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也就是说,射至亮度调整区段的光线仅有一部分会被反射底板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而降低被反射底板在亮度调整区段处所反射的光线的亮度,以减少背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存在亮度不均的程度。
[0072]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