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切换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725555.2

文献号 : CN1057204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建屏季昌国刁嘉赵洲隋晓雨朱跃邢晨胡晓虎吴寒朱骞寇建董超相怡徐海滨马延会

申请人 : 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华正清圆(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号切换装置,包括: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滑道,壳体(1)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仪器接口(3),壳体(1)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传感器接口(4);滑块(2),可滑动地设置在滑道内,且滑块(2)能够使仪器接口(3)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电连通。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传感器探头布置比较多时,需逐个将传感器信号线与仪器连接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信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滑道,壳体(1)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仪器接口(3),壳体(1)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传感器接口(4);

滑块(2),可滑动地设置在滑道内,且滑块( 2) 能够使仪器接口(3)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电连通;

所述滑块(2)包括:

外壳(27),具有通孔;

金属触点(21),具有凸起部,金属触点(21)设置于外壳(27)内并能够沿外壳(27)的轴线方向滑动,且所述凸起部能够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外壳(27)的外部,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连通;

复位原件,与金属触点(21)连接,并驱动金属触点(21)运动;

导线(26),一端与所述金属触点(21)连通,另一端与仪器接口(3)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原件包括:绝缘片(22)、第一弹簧(23)和位置转化组件,绝缘片(22)与金属触点(21)远离凸起部的一侧端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3)的一端与绝缘片(22)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3)的另一端与位置转化组件抵接,位置转化组件具有使金属触点(21)被第一弹簧(23)压紧的锁定位置和金属触点(21)能够自由滑动的解锁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转化组件包括第一楔块(24)和第二楔块(25),其中,所述第一楔块(24)的楔形面与第二楔块(25)的楔形面相互抵接,且第一楔块(24)相对于第二楔块(25)中心对称,在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楔块(25)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楔块(24)的顶面平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滑块(2)还包括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二楔块(25)的底面抵接,一端与外壳(27)的内壁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滑块(2)还包括按压杆,一端与第二楔块(25)的顶面固定,一端能够穿过外壳(27)侧壁并置于外壳(27)外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仪器接口(3)与检测仪器相连,传感器接口(4)与传感器相连。

说明书 :

信号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信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号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风力发电设备金属部件的定期状态监测实施中,需要布置大量的传感器。在定期监测时,需要给这些传感器输入激发信号,并接收传感器的反馈信号用以判断部件的状态。现有的方法通常是每次信号采集时,由人携带传感器和相应的设备直接接触到工件进行信号采集;或者是将大量传感器信号线接到0米平台,每次采集信号时手动逐个与信号发射/接收设备相连。前一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操作人员需要逐层爬到风力发电设备的各个部位,同时需要停机,影响正常的发电;后一种方法由于信号线数量庞大,逐个与设备相接过程中,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容易出错。
[0003] 特别在感器探头布置比较多时,在定期的信号发射/接收中需要逐个将传感器信号线与连接仪器,劳动强度大,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信号线多时容易出错。
[0004]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切换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传感器探头布置比较多时,需逐个将传感器信号线与仪器连接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该信号切换装置包括:
[0006] 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滑道,壳体1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仪器接口3,壳体1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传感器接口4;
[0007] 滑块2,可滑动地设置在滑道内,且滑块2能够使仪器接口3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电连通。
[00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块2包括:
[0009] 外壳27,具有通孔;
[0010] 金属触点21,具有凸起部,金属触点21设置于外壳27内并能够沿外壳27的轴线方向滑动,且所述凸起部能够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外壳27的外部,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连通;
[0011] 复位原件,与金属触点21连接,并驱动金属触点21运动;
[0012] 导线26,一端与所述金属触点21连通,另一端与仪器接口3连通。
[001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原件包括:绝缘片22、第一弹簧23和位置转化组件,绝缘片22与金属触点21远离凸起部的一侧端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3的一端与绝缘片22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3的另一端与位置转化组件抵接,位置转化组件具有使金属触点21被第一弹簧23压紧的锁定位置和金属触点21能够自由滑动的解锁位置。
[00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转化组件包括第一楔块24和第二楔块25,其中,所述第一楔块24的楔形面与第二楔块25的楔形面相互抵接,且第一楔块24相对于第二楔块25中心对称,在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楔块25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楔块24的顶面平齐。
[0015]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块2还包括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二楔块25的底面抵接,一端与外壳27的内壁抵接。
[0016] 在一个实施例中,滑块2还包括按压杆,一端与第二楔块25的顶面固定,一端能够穿过外壳27侧壁并置于外壳27外部。
[0017] 在一个实施例中,仪器接口3与检测仪器相连,传感器接口4与传感器相连。
[001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号切换装置,因该装置上设置了一个仪器的外接接口,和多个传感器的外接接口,中间通过一个滑块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在通过检测仪器对多个传感器进行检测时,不需要人工一一插拔,只需要通过滑动滑块就可以使得仪器与不同传感器相连,实现对不同传感器的逐一测量。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传感器探头布置比较多时,需逐个将传感器信号线与仪器连接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0]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滑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滑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24] 在本例中,提供了一种信号切换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
[0025] 壳体1,在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滑道,壳体1的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仪器接口3,壳体1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传感器接口4;
[0026] 滑块2,可滑动地设置在滑道内,且滑块2能够使仪器接口3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电连通。
[0027] 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号切换装置,因该装置上设置了一个仪器的外接接口,和多个传感器的外接接口,中间通过一个滑块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在通过检测仪器对多个传感器进行检测时,不需要人工一一插拔,只需要通过滑动滑块就可以使得仪器与不同传感器相连,实现对不同传感器的逐一测量。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传感器探头布置比较多时,需逐个将传感器信号线与仪器连接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0028] 具体的,如图2所示,上述的滑块2可以包括:
[0029] 外壳27,.具有通孔;
[0030] 金属触点21,具有凸起部,金属触点21设置于外壳27内并能够沿外壳27的轴线方向滑动,且所述凸起部能够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外壳27的外部,可选择地与多个传感器接口4中的任一个连通;
[0031] 复位原件,与金属触点21连接,并驱动金属触点21运动;
[0032] 导线26,一端与所述金属触点21连通,另一端与仪器接口3连通。
[0033] 下面对上述复位原件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复位原件包括:绝缘片22、第一弹簧23和位置转化组件,绝缘片22与金属触点21远离凸起部的一侧端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3的一端与绝缘片22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3的另一端与位置转化组件抵接,位置转化组件具有使金属触点21被第一弹簧23压紧的锁定位置和金属触点21能够自由滑动的解锁位置。
其中,如图2所示,上述位置转化组件可以包括第一楔块24和第二楔块25,其中,所述第一楔块24的楔形面与第二楔块25的楔形面相互抵接,且第一楔块24相对于第二楔块25中心对称,在所述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二楔块25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楔块24的顶面平齐。
[0034] 上述滑块2还可以包括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二楔块25的底面抵接,一端与外壳27的内壁抵接,为了使得使用者便于操作,滑块2还包括按压杆,一端与第二楔块25的顶面固定,一端能够穿过外壳27侧壁并置于外壳27外部,当使用者抬起按压杆的时候,滑块不易滑动,具有固定滑块、稳定信号输出的作用,如果使用者按下按压杆,则滑块滑动顺畅。
[0035] 为了使得使用者便于滑动,可以将滑块2设置成如图3所示的样子,手放在上面较窄部分便可以移动滑块2。
[0036] 上述的仪器接口3是与检测仪器相连的接口,上述传感器接口4是与传感器相连的接口,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检测仪器连在仪器接口3上,将待测的传感器依次连在传感器接口4上,测量的时候,移动滑块2便可以实现对多个传感器的测量。
[0037] 下面将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对上述信号切换装置进行说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0038] 在本例中,在该信号切换装置的一端设置多个传感器接口,在布置传感器时,将所有信号线接到该装置的传感器接口端,信号切换装置的另一端留有1个设备接口,通过信号切换开关(即滑块)逐个将传感器端与设备导通,该信号切换装置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信号采集效率,同时在信号采集过程中不需要停机,不影响发电。通过该信号切换装置的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信号线的插拔等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
[0039] 如图1所示,信号切换装置包括:金属外壳1、触点滑块2、仪器接口3和传感器接口4,分别对应上述说明中提及的壳体1、滑块2、仪器接口3和传感器接口4.。
[0040] 下面对图1中的触点滑块2、仪器接口3和传感器接口4进行具体说明:
[0041] 1)触点滑块2
[0042] 通过触点与滑块接触后导通仪器与相应的传感器接口,触点滑块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金属触点21绝缘片22弹簧23被动楔块24主动楔块25导线26和滑块外壳27,其中:
[0043] 金属触点21,通过导线26与仪器接口3内侧连接导通信号,金属触点端头与传感器接口4内侧连接导通信号;
[0044] 绝缘片22,用于隔绝金属触点21与弹簧23的连接,防止信号干扰;
[0045] 弹簧23,当金属触点21与图1中的探头接口4接触时,弹簧23提供一个压紧力,使两者接触紧密;
[0046] 被动楔块24,通过与主动楔块25配合调节弹簧23的压紧力;
[0047] 主动楔块25,调节主动楔块25与被动楔块24的接触,用于改变调节弹簧23的压紧力,当主动楔块25按下时,降低弹簧23的压紧力,使滑块滑动顺畅,当主动楔块25未按下时,主动楔块25在弹簧的作用下,增加弹簧23的预紧力,滑块不易滑动,具有固定滑块、稳定信号传输的作用;
[0048] 导线26,连接金属触点21与仪器接口3;
[0049] 滑块外壳27,具有绝缘效果,起到封装滑块内部结构的作用。
[0050] 2)传感器接口4,用于连接传感器信号线。
[0051] 3)仪器接口3,用于连接信号采集设备,即检测设备。
[0052] 具体实现的时候,在转换器(即上述信号切换装置)上只有一个仪器接口,转换器通过仪器接口3与检测仪器连接输入信号,在转换器上设置有多个探头接口,可以连接多个不同类型的探头,通过滑块来选择使用哪个探头(即上述传感器),转换器通过探头接口4与不同探头连接接收信号。具体操作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0053] 步骤1:布置传感器,将传感器信号线与接口3连接,将信号切换装置放置在易于接触和使用的位置;
[0054] 步骤2:使用信号线将检测仪器与信号切换装置上的仪器接口4相连;
[0055] 步骤3:滑动触点滑块2,使传感器逐个依次与检测仪器导通,实施发射/接收信号;
[0056] 步骤4:在信号采集完成后,将信号线摘下,收起设备,完成一次检测。
[0057] 通过上述一对多的触点—滑块式信号切换装置可以实现信号的快速切换、效率比较高,且操作简单,不容易出错。
[0058]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提供了一种信号切换装置,因该装置上设置了一个仪器的外接接口,和多个传感器的外接接口,中间通过一个滑块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在通过检测仪器对多个传感器进行检测时,不需要人工一一插拔,只需要通过滑动滑块就可以使得仪器与不同传感器相连,实现对不同传感器的逐一测量。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传感器探头布置比较多时,需逐个将传感器信号线与仪器连接而导致的劳动强度大,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技术效果。
[005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