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构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62178.7

文献号 : CN1057227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江村雅彦箕作真鉴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和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车身侧部构造(1)的后列板(20)具有: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面部(22);使上表面侧在安装面部(22)与延伸面部(23)之间弯曲而倾斜状地延伸并保持支承刚性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用于将安装面部(22)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部(26、27);用于将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无间隙地堵塞的堵塞部(28)。堵塞部(28)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另外,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具有: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供所述下纵梁的后端抵接的轮罩;和安装在所述轮罩上的列板,所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具有与所述下纵梁的截面内连通的贯穿孔,所述列板具有: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并且安装于所述轮罩的一对安装部;和用于堵塞所述贯穿孔的堵塞部,所述堵塞部配置于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列板具有:安装于所述轮罩的安装面部;从所述安装面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面部;和在所述安装面部与所述延伸突出面部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加强突起部,所述堵塞部配置于所述加强突起部的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突起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堵塞部的附近的第一加强突起部和相对于该第一加强突起部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二加强突起部,所述第一加强突起部的所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向所述堵塞部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突起部的所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朝向与所述安装部的上端以及所述堵塞部的上端大致同等的高度位置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纵梁由下纵梁外部件和下纵梁内部件构成为闭合截面,所述下纵梁外部件由上表面部、与该上表面部相对的下表面部、和将所述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连结的侧面部而形成为“コ”字型截面,所述下纵梁内部件与所述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的车宽内侧端部接合,并且,所述贯穿孔以及所述堵塞部配置成为与所述下纵梁的所述下表面部大致同等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所述下纵梁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的下纵梁装饰件,所述轮罩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面部;和从该第一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面部,所述下纵梁具有在后端与所述第二面部重合的重合面部,所述重合面部具有点焊于所述第二面部的焊接部,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所述焊接部的覆盖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所述下纵梁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的下纵梁装饰件,所述轮罩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面部;和从该第一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面部,所述下纵梁具有在后端与所述第二面部重合的重合面部,所述重合面部具有点焊于所述第二面部的焊接部,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所述焊接部的覆盖部。

说明书 :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列板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在车辆行驶时,当行驶风与旋转的车轮直接接触时,对车轮的前方施加压力,并且产生乱流而空气在与车轮相比后方的车辆下部等紊乱,因此针对车辆的空气阻力以及升力变大,油耗变高,产生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噪声等的问题。因此,在车轮的前方设置列板(整流板),从而以使与车轮接触的行驶风向车轮的左右释放的方式进行整流,降低了针对车辆的空气阻力以及升力。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供下纵梁后端抵接的后内挡泥板的下部,贯穿设置了涂敷了抗蚀剂的喷嘴的穿插孔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从所述孔朝向下纵梁截面内穿插喷嘴,并通过喷嘴对下纵梁截面的内侧涂敷抗蚀剂。另外,虽然没有公开,但设置有封闭后内挡泥板的所述孔的垫圈。
[0004]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将以后轮罩周围的整流效果为目的的后列板设置在后轮罩的后内挡泥板的前部下端的车辆的下部车身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后列板使用螺栓和夹子紧固固定于后轮罩和后挡泥板。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30588号公报(图5)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6000号公报(图1、图2)

发明内容

[0009]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汽车的车身构造需要设置用于确保刚性而堵塞喷嘴穿插孔的垫圈。因此,存在零件数增加,且成本/组装工时增加的课题。
[0010]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辆的下部车身构造中,存在下述的课题。
[0011] 考虑将用于堵塞设置于内挡泥板的孔的贯穿孔堵塞部与列板一体化,减少零件数以及组装工时。这种情况,如果列板的刚性不够,则贯穿孔堵塞部会挠曲。当该贯穿孔堵塞部挠曲时,由该挠曲导致泥、水等从贯穿孔堵塞部侵入下纵梁截面内,成为产生锈蚀等的原因。还考虑使列板的板厚提高来提高刚性,但存在重量以及成本增加的课题。
[0012]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
[0013]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车身侧部构造具有:在车身侧部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供上述下纵梁的后端抵接的轮罩;和相对于上述轮罩安装的列板,上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轮罩具有与上述下纵梁的截面内连通的贯穿孔,上述列板具有: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并且相对于上述轮罩安装的一对安装部;和用于堵塞上述贯穿孔的堵塞部,上述堵塞部配置于上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0014]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列板上设置堵塞轮罩的贯穿孔的堵塞部,从而能够废除为了确保轮罩的贯穿孔部分的刚性而安装的垫圈。通过废除垫圈,能够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
[0015] 另外,通过将贯穿孔以及该贯穿孔的堵塞部配置于一对安装部之间,能够确保代替垫圈的堵塞部的刚性,即使将贯穿孔的堵塞部与列板一体化,列板也不会挠曲。因此,由于列板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侵入下纵梁截面内,能够抑制锈蚀等的产生。
[0016] 另外,由于也不需要提高列板的板厚,所以也能够抑制重量/成本增加。
[0017] 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列板具有:安装于上述轮罩的安装面部;从上述安装面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面部;和在上述安装面部与上述延伸突出面部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加强突起部,上述堵塞部配置于上述加强突起部的附近。
[0018]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列板的安装面部与延伸突出面部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加强突起部,能够抑制安装面部向与延伸突出面部侧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能够抑制列板向堵塞部从贯穿孔分离的方向变形。因此,由于后列板20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11a的侵入。
[0019] 上述加强突起部具有配置于上述堵塞部的附近的第一加强突起部和相对于该第一加强突起部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二加强突起部,上述第一加强突起部的上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向上述堵塞部的下方延伸,上述第二加强突起部的上述安装面部侧的端部朝向与上述安装部的上端以及上述堵塞部的上端大致同等的高度位置延伸。
[0020]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第一加强突起部抑制堵塞部的安装面部向与延伸突出面部侧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加强突起部抑制安装面部向车宽方向挠曲的方向挠曲变形。因此,由于列板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的侵入。
[0021] 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下纵梁由下纵梁外部件和下纵梁内部件构成为闭合截面,上述下纵梁外部件由上表面部、与该上表面部相对的下表面部、和将上述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连结的侧面部而形成为“コ”字型截面,上述下纵梁内部件与上述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的车宽内侧端部接合,并且,上述贯穿孔以及上述堵塞部配置成为与上述下纵梁的上述下表面部大致同等高度。
[0022] 根据这样的构成,将贯穿孔以及堵塞部配置于与下纵梁下面的高度同等高度位置,从而能够使从贯穿孔通过而进行作业的蜡涂敷喷嘴和膜厚测定用的检测器具相对于下表面水平地穿插。因此,能够提高蜡的涂敷作业的精度和膜厚测定的精度。
[0023] 上述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上述下纵梁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的下纵梁装饰件,上述轮罩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面部;和从该第一面部的车宽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面部,上述下纵梁具有在后端与上述第二面部重合的重合面部,上述重合面部具有点焊于上述第二面部的焊接部,上述下纵梁装饰件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上述焊接部的覆盖部。
[0024] 根据这样的构成,下纵梁装饰件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轮罩与下纵梁之间的焊接部的覆盖部,从而即使将该焊接部设置于面向车宽方向的部位,也能够通过下纵梁装饰件的覆盖部遮掩,能够使外观性提高。
[0025] 另外,由于能够通过起模对轮罩进行成型,所以需要将轮罩以与轮罩内部件和轮罩外部件独立的方式构成,能够减少零件数和组装工时。而且,通过提高轮罩的成型性从而能够提高贯穿孔的布局自由度。
[0026] 发明效果
[0027]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废除垫圈而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并能够确保贯穿孔的堵塞部的刚性而抑制列板的挠曲。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立体图。
[0029] 图2是从左侧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左侧的列板的安装构造部分的立体图。
[0030] 图3是图2的A-A向视剖视图。
[0031] 图4是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图2的A-A向视的列板的主视图。
[0032] 图5是从车辆的前方观察图2的A-A向视的列板的后视图。
[0033] 图6是图7的C-C向视剖视图。
[0034] 图7是图6的B-B向视剖视图。
[0035] 图8是说明在图2的A-A向视中除去了列板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起模的说明图。
[0036] 图9是说明比较例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起模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
[0038] (实施方式)
[0039] 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进行详细地说明。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说明方向的情况是基于从车辆的驾驶员看到的前后左右上下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是同义的。
[0040]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是左右对称构造,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车辆的左侧的构造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的构造的说明。
[004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1的车辆C为例如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FR(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四轮驱动的乘用车等。
[0042] 车身侧部构造1是形成车辆C的侧部的构造,主要具有:设置于车身侧部且覆盖朝向后轮侧的面的后轮罩11;向后轮罩11的前方延伸的下纵梁12;以覆盖下纵梁12的外侧面(车外侧)的方式设置的的下纵梁装饰件13;从下纵梁装饰件13的后端部的覆盖部13a以包围后轮罩10的方式延伸配置的半圆形状的护罩14;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后列板20。
[0043] <后轮罩>
[0044] 图2所示那样,下纵梁12的后端部抵接在后轮罩11上。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后轮罩11具有能够进入下纵梁12的截面内的贯穿孔11a。
[0045] 后轮罩11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面11b、和从该第一面11b的车宽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面11c而构成为大致L字截面。
[0046] 后轮罩11的第一面11b具有:用于通过带台阶螺栓30安装于后列板20的安装部26的安装部11d;和用于通过夹子31卡定于后列板20的安装部27的安装部11e。安装部11d、11e是用于穿插带台阶螺栓30或者夹子31的贯穿孔。
[0047] 后轮罩11的第二面11c具有与下纵梁12(参照图2)的后端部的重合面12a重合且与重合面12a一同被点焊的焊接部50(参照图8)。
[0048] <后列板>
[0049] 后列板20是与后轮罩11的下底面相比向车身下方垂下并对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进行整流的部件。
[0050] 后列板20为树脂部件,具有: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面部22;从安装面部22的下端向后方(车辆前方)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面部23;在从车宽方向看时从延伸突出面部23的后端部向车身下方垂下的列板主体部21;在安装面部22与延伸突出面部23之间向上面侧弯曲(鼓出)而倾斜状地延伸且保持支承刚性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作为用于将安装面部22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开口部的安装部26、27;和用于堵塞后轮罩
11的贯穿孔11a的堵塞部28(参照图3、图5)。
[0051] 如图3、图5所示那样,堵塞部28为从安装面部22向后轮罩11侧(车辆前方)突出的筒状凸部。堵塞部28以无间隙地嵌插于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的方式与贯穿孔11a的形状(在此为圆形)相配合地形成为圆筒形状。
[0052] 堵塞部28配置在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而设置为一对的安装部26、27之间。堵塞部28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0053] 第一加强突起部24的安装面部22侧的端部朝向堵塞部28延伸,且配置于堵塞部28的下方。
[0054] 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安装面部22侧的端部朝向与安装部26、27以及堵塞部28同等的高度位置延伸,且相对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0055] 车宽外侧的安装部26通过带台阶螺栓30相对于配置于下纵梁12的后端部的后轮罩11的安装部11d螺栓紧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通过带台阶螺栓30螺栓紧固的螺母15(参照图3),但也可以使用不需要螺母15的螺旋螺栓。
[0056] 车宽内侧的安装部27通过夹子31卡定于配置于下纵梁12的后端部的后轮罩11的安装部11e。
[0057] <下纵梁>
[0058] 如图6所示那样,下纵梁12为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的中空构造的车架部件。
[0059] 下纵梁12由下纵梁外部件41和下纵梁内部件42构成闭合截面15。下纵梁外部件41具有:上表面41a;与该上表面41a相对的下表面41b;将上表面41a以及下表面41b连结的侧面41c;形成上表面41a的车宽外侧端部的上凸缘41d;和形成下表面41b的车宽外侧端部的下凸缘41e,下纵梁12形成为帽状截面。
[0060] 下纵梁内部件42具有:上表面42a;与该上表面42a相对的下表面42b;将上表面42a以及下表面42b连结的侧面42c;形成上表面42a的车宽内侧端部的上凸缘42d;和形成下表面42b的车宽内侧端部的下凸缘42e,下纵梁内部件42形成为帽状截面。然后,上凸缘41d与上凸缘42d接合,下凸缘41e与下凸缘42e接合。
[0061] 如图8所示那样,下纵梁12具有与后轮罩11的第二面11c的后端部重合且与第二面11c一同点焊的重合面12a。
[0062] 如图7所示那样,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以及后列板20(参照图3)的堵塞部28以与下纵梁外部件41的下表面41b成为大致同等高度的方式配置。
[0063] <下纵梁装饰件>
[0064] 如图8所示那样,车身侧部构造1具有将第二面11c与重合面12a进行点焊的焊接部50。焊接部50将第二面11c与重合面12a重合而通过点焊接合。此外,点焊以图中的×标记所示。
[0065] 如图2所示那样,下纵梁装饰件13以覆盖下纵梁12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下纵梁装饰件13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焊接部50的覆盖部13a。
[0066] 另外,后轮罩11通过冲压模70成型,冲压模70沿图8的箭头方向起模。
[0067] 以下,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身侧部构造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68] 如图3、图7、图8所示那样,后轮罩11具有能够进入下纵梁12的截面内的贯穿孔11a。贯穿孔11a是从贯穿孔11a通过而进行作业的蜡涂敷喷嘴60或用于供膜厚测定用的检测器具(省略图示)穿插的开口部。贯穿孔11a在这些操作工序结束后变为不需要。
[0069] 通过形成贯穿孔11a,该部分的后轮罩11的刚性稍微降低,该刚性降低导致经由一对安装部26、27安装的后列板20挠曲。在以往,通过垫圈堵塞这样的贯穿孔来确保刚性。
[0070]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1如图3、图5所示那样,在后列板20上形成用于将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无间隙地堵塞的堵塞部28。堵塞部28以无间隙地嵌插于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的方式与贯穿孔11a的形状(在此为圆形)相配合而形成为圆筒形状。堵塞部28配置于彼此沿车宽方向分离规定距离地设置的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因此,通过堵塞部28堵塞的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也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
[0071] 通过该构成,在后列板20上设置堵塞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的堵塞部28,从而能够废除为了确保轮罩的贯穿孔部分的刚性而安装的垫圈。通过废除垫圈,能够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
[0072] 另外,将贯穿孔11a以及该贯穿孔11a的堵塞部28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从而能够确保代替垫圈的堵塞部28的刚性,即使将贯穿孔11a的堵塞部28与后列板20一体化,后列板20也不会挠曲。因此,由于后列板20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11a侵入下纵梁12截面内,能够抑制锈蚀等的产生。
[0073] 另外,由于也不需要提高后列板20的板厚,所以也能够抑制重量/成本增加。
[007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列板20如图3、图4、图5所示那样,采用如下的构成:在安装于后轮罩11的安装面部22与延伸突出面部23之间设置倾斜状地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堵塞部28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0075] 通过该构成,通过在后列板20的安装面部22与延伸突出面部23之间倾斜状地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能够抑制安装面部22向与延伸面部23侧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且能够抑制后列板20向堵塞部28从贯穿孔11a分离的方向变形。因此,由于后列板20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从贯穿孔11a的侵入。
[0076]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列板20如图3、图4、图5所示那样,具有配置于堵塞部28的附近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和相对于该第一加强突起部24沿车宽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二加强突起部25,第一加强突起部24如图5的虚线所示那样,采用如下构成:安装面部22侧的端部朝向堵塞部28的下方延伸,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安装面部22侧的端部朝向与安装部26以及堵塞部28的上端同等的高度位置延伸。
[0077] 通过该构成,能够通过第一加强突起部24抑制堵塞部28的安装面部22向与延伸突出面部23侧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加强突起部25抑制安装面部22朝向向车宽方向挠曲的方向挠曲变形。因此,由于后列板20不会挠曲,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11a侵入。
[007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纵梁12如图6所示那样,由下纵梁外部件41和下纵梁内部件42构成为闭合截面。下纵梁外部件41由上表面41a、与该上表面41a相对的下表面41b、和将上表面41a以及下表面41b的车宽外侧端部连结的侧面41c而形成为“コ”字型截面,下纵梁内部件42与上表面41a以及下表面41b的车宽内侧端部接合。另外,在图7中用虚线所示那样,贯穿孔11a以及堵塞部28配置成为与下纵梁12的下表面41b大致同等高度。
[0079] 通过该构成,通过将贯穿孔11a以及堵塞部28配置成为与下纵梁12下表面41b的高度同等的高度位置,从而能够将从贯穿孔11a通过而进行作业的蜡涂敷喷嘴60和膜厚测定用的检测器具(省略图示)相对于下表面41b水平地穿插。因此,能够提高蜡的涂敷作业的精度和膜厚测定的精度。
[0080]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1如图8所示那样,具有以覆盖下纵梁12的外侧面41c(参照图7)的方式设置的下纵梁装饰件13,后轮罩11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面11b和从该第一面11b的车宽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面11c而构成为大致L字截面。另外,下纵梁12具有在后端与第二面11c重合且与第二面11c一同点焊(参照图8的×标记)的重合面12a。
[0081] 车身侧部构造1如图8所示那样,具有将第二面11c与重合面12a点焊的焊接部50,下纵梁装饰件13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焊接部50的覆盖部13a。
[0082] 通过该构成,即使如右上图那样将后轮罩11与下纵梁12之间的焊接部50设置在面向车宽方向的部位,也能够通过下纵梁装饰件13的覆盖部13a遮掩,能够使后轮罩11的成型性提高,且能够提高外观性。
[0083]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比较图。如图9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将与从下纵梁112以及后轮罩外部件114的车宽外侧且从后端向车宽内侧延伸的面向前后方向的各焊接凸缘112a、114a设为焊接部150(参照图9的×标记),从车宽外侧观察时,难以观察到焊接部150,认为能够使外观性得到提高。
[0084]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焊接凸缘112a、114a成为对冲压模71造成干扰的咬边(undercut)截面形状,所以难以向图9的箭头所示的起模方向起模。因此,在比较例中,需要将分别独立形成的后轮罩内部件113和后轮罩外部件114组合来构成后轮罩111。
[0085] 在图9的比较例中,不但零件数和组装工时增加,而且变得难以在后轮罩内部件113以及后轮罩外部件114的接合部上设置贯穿孔111a。因此,例如如图9所示那样,贯穿孔
111a的布局自由度下降,难以在后轮罩111的一对安装部111d、111e之间设置贯穿孔111a。
[0086]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纵梁装饰件13具有从车宽外侧覆盖焊接部50的覆盖部13a,从而能够通过覆盖部13a覆盖将第二面11c与重合面12a进行点焊的焊接部50,能够废除图9的比较例那样的下纵梁112以及后轮罩外部件114的各焊接凸缘112a、114a。由此,如图8的箭头所示那样,由于能够通过起模对后轮罩11进行成型,所以不需要如图9的比较例那样使后轮罩111与后轮罩内部件113和后轮罩外部件114独立地构成。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和组装工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轮罩11的成型性提高从而贯穿孔11a的布局自由度变高,能够在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设置贯穿孔11a。
[0087]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有后轮罩11、下纵梁12、下纵梁装饰件13、和安装于后轮罩11的后列板20。另外,后列板20具有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面部22、使上表面侧在安装面部22与延伸突出面部23之间弯曲而倾斜状地延伸并保持支承刚性的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用于将安装面部22相对于后轮罩11安装的安装部26、27、和用于将后轮罩11的贯穿孔11a无间隙地堵塞的堵塞部28。堵塞部28配置于一对安装部26、27之间,另外配置于第一加强突起部24以及第二加强突起部25的附近。
[0088] 通过该构成,能够废除以往为了确保后轮罩11的贯穿孔部分的刚性而安装的垫圈,能够减少零件数、成本、组装工时。另外,即使废除垫圈,也能够确保堵塞部28的刚性,能够抑制后列板20的挠曲。由于后列板20不会弯曲,所以能够抑制泥、水等从贯穿孔11a侵入下纵梁12截面内,能够抑制锈蚀等的产生。另外,由于也不需要提高后列板20的板厚,所以也能够抑制重量/成本增加。
[0089] 以上,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自不必说能够适当地变更。
[0090]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应用于配置于后轮罩的后内挡泥板的前部下端的后列板的例子,也可以应用于配置于前轮罩的内挡泥板的前部下端的列板,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0091] 附图标记说明
[0092] 1 车身侧部构造
[0093] 11 后轮罩
[0094] 12 下纵梁
[0095] 13 下纵梁装饰件
[0096] 13a 覆盖部
[0097] 11a 贯穿孔
[0098] 11e 安装部
[0099] 12a 重合面
[0100] 20 后列板
[0101] 21 列板主体部
[0102] 22 安装面部
[0103] 23 延伸面部
[0104] 24 第一加强突起部(加强突起部)
[0105] 25 第二加强突起部(加强突起部)
[0106] 26、27 安装部
[0107] 28 堵塞部
[0108] 30 带台阶螺栓
[0109] 41 下纵梁外部件
[0110] 41a 上表面
[0111] 41b 下表面
[0112] 41c 侧面
[0113] 42 下纵梁内部件
[0114] 50 焊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