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外单元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62941.6

文献号 : CN1057454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本幸子仓守哲丈藤田浩辉森本耕治

申请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空调室外单元,其可实现将单元高度降低的紧凑化,可确保相对于加湿转子的充分的吸附风量,并且维护性优异。加湿转子(63)包括:吸湿区域(61),其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和散湿区域(62),其通过被加热而使吸湿区域(61)吸附的水分散出。该板状的加湿转子(63)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设置。空气流路使空气流从室外风扇(39)的下游流到加湿转子(63)的吸湿区域(61)。

权利要求 :

1.一种空调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室外单元具备:

主体外壳(40),其在前面侧具有安装有喇叭口的前板(46),并且,该主体外壳具有供空气流通过上述喇叭口而从前面侧向外部吹出的送风机室(S1);

室外热交换器(33),其配置在上述送风机室;

风扇(39),其配置在上述送风机室,用于产生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朝向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侧流动的空气流;

加湿单元(60),其具有板状的加湿转子(63),该加湿转子包括:吸湿区域,其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和散湿区域,其通过被加热而使上述吸湿区域吸附的水分散出,该加湿转子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设置;以及空气流路,其用于使空气流从上述风扇的下游流到上述吸湿区域,在上述加湿单元中,上述风扇和上述加湿转子并排配置,上述吸湿区域面向上述主体外壳的前表面的没有上述前板的部分而露出于上述主体外壳的外部,通过上述空气流路使空气流在上述吸湿区域中从前方朝向后方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该空调室外单元还具备格栅(80),该格栅被安装在上述主体外壳的前表面并具有闭塞面,该闭塞面用于在上述风扇的下游将上述风扇产生的空气流的一部分以向上述空气流路引导的方式进行分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

上述格栅具有风向引导件,该风向引导件设置在上述闭塞面的后表面,由上述风向引导件围绕而使上述空气流路沿上述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单元,其中,该空调室外单元还具备电气部件箱(50),该电气部件箱收纳用于驱动上述风扇的电气部件,上述风扇配置在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侧,

上述加湿转子配置在比上述电气部件箱靠上述主体外壳的前面侧的位置。

说明书 :

空调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加湿转子的空调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有一种空调室外单元,其在收纳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等的室外单元之上搭载有与室外单元分体的、用于对室内进行加湿的加湿单元。在这样的空调室外单元中,由于加湿单元搭载在室外单元之上,因此空调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大,因而存在空调室外单元的产品尺寸大这样的问题。
[0003] 作为针对于此的对策之一,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1692号公报)公开的空调室外单元中,通过使加湿单元具备的各部件向室外单元上部移动而内置于室外单元来抑制空调室外单元的高度尺寸,从而可实现具备加湿功能并且缩小了产品尺寸的空调室外单元。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5] 另外,通常,空调室外单元的内部被分成配置压缩机等的机械室和配置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等的送风机室。这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调室外单元中,作为加湿单元具备的部件之一的、从外部空气中吸附水分并且使吸附的水分散出的转子沿水平面配置。并且,该转子整体位于送风机室,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前方。当转子被这样配置时,有时室外热交换器的一部分被加湿单元堵塞。这样,由于外部空气难以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加湿单元堵塞的部分,因此,有可能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0006]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的空调室外单元。
[0007]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8]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具备:主体外壳,其具有供空气流从前面侧向外部通过的送风机室;风扇,其配置在送风机室,用于产生朝向主体外壳的前面侧流动的空气流;板状的加湿转子,该加湿转子包括:吸湿区域,其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和散湿区域,其通过被加热而使吸湿区域吸附的水分散出,该加湿转子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设置;以及空气流路,其用于使空气流从风扇的下游流到吸湿区域。
[0009] 关于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加湿转子沿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设置,与沿水平面配置加湿转子的形态相比,能够增大室外热交换器与加湿转子的距离,能够防止由于外部空气难以流向室外热交换器而导致的性能降低。
[0010] 另外,这里所说的加湿转子沿垂直的面配设包括:加湿转子的主面相对于垂直的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加湿转子的主面相对于垂直的面倾斜±15°程度配置的情况。
[0011]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还具备格栅,该格栅被安装在主体外壳的前表面并具有闭塞面,该闭塞面用于在风扇的下游将风扇产生的空气流的一部分以向空气流路引导的方式进行分流。
[0012] 关于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由于通过风扇下游的格栅的闭塞面进行向空气流路引导的分流,因此,能够利用风扇的下游产生的空气压将空气流推入到用于使空气流流向吸湿区域的空气流路。
[0013]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格栅具有风向引导件,该风向引导件设置在闭塞面的后表面,由风向引导件围绕而使上述空气流路沿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
[0014] 关于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利用风向引导件使空气流路沿风扇的旋转方向延伸,能够将通过闭塞面分流的空气流高效率地向空气流路引导。
[0015]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为: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中,还具备电气部件箱,该电气部件箱收纳用于驱动风扇的电气部件,风扇配置在主体外壳的前面侧,加湿转子配置在比电气部件箱靠主体外壳的前面侧的位置。
[0016] 关于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通过将电气部件箱配置在加湿转子的后面侧而将加湿转子配置在主体外壳的前面侧,从而能够将加湿转子配置在风扇的附近,因而容易将空气流向吸湿区域引导。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0019]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容易确保在吸湿区域中通过加湿转子的吸附风量。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能够提高吸附风量。
[0021]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外单元,容易将空气流向吸湿区域引导,容易确保吸附风量。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的回路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的主视图。
[0024] 图3是将格栅及前板等卸下的图2的空调室外单元的主视图。
[0025] 图4是将格栅及前板、顶板等卸下的图2的空调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0026] 图5是将格栅及顶板等卸下的图2的空调室外单元的平面图。
[0027] 图6是图2中的I-I线剖视图。
[0028] 图7是加湿单元的分解图。
[0029] 图8是加湿单元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30] 图9是格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1)整体结构
[0032] 如图1所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单元30的空调装置10除了具备空调室外单元30以外还具备空调室内单元20。在空调装置10中,设置在室内的空调室内单元20和设置在室外的空调室外单元30被联络配管12连接起来。
[0033] 该空调装置10具有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除湿运转、加湿运转和换气运转等多个运转模式,也可以将这些运转模式适当地组合起来。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为了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中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在室外空气(下面,有时也称为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进而,制冷剂通过联络配管12而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与空调室外单元30之间移动,从而热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与空调室外单元30之间移动。
[0034] 为了进行这样的热交换和热的移动,空调装置10具有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在该空调装置10中,主要连接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电动阀34和室内热交换器21,形成供制冷剂在这些部件中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室内热交换器21设置在空调室内单元20,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和电动阀34设置在空调室外单元30。并且,将空调室内单元20和空调室外单元30实质地连接起来的液体制冷剂配管14和气体制冷剂配管16在联络配管12中穿过。
[0035] 此外,在加湿运转和换气运转中,为了向室内提供湿气及外部空气,空气经联络配管12中的供气管道18而从空调室外单元30向空调室内单元20移动。特别是,在加湿运转中,为了将较多地含有水分的湿度高的空气从空调室外单元30向空调室内单元20提供,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从外部空气中积极地摄入水分。为此,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加湿单元60,该加湿单元60具有从外部空气中摄入水分的功能。另外,图1中实线及虚线所示的箭头示出了空气的流动。
[0036] (1-1)制冷剂回路的动作
[0037] 制冷剂回路的动作与以往的相同,关于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对制冷时和制热时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首先,在制冷时,四路切换阀32被连接成图1所示的实线的状态。因此,在压缩机31中被压缩而排出的制冷剂经四路切换阀32而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33。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夺去热的制冷剂被送到电动阀34。进而,高压液体状的制冷剂通过电动阀34膨胀而变化成低压状态。在电动阀34中膨胀的制冷剂经过滤器35后通过液体关闭阀37和液体制冷剂配管14而进入室内热交换器21。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夺取热后温度上升的制冷剂经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和气体关闭阀38而被送到四路切换阀32。在制冷时是四路切换阀32将气体关闭阀38与储存器36连接起来的状态,因此,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16而从室内热交换器21被送到空调室外单元30的制冷剂经储存器36被送到压缩机31并被吸入到压缩机31。
[0038] 在制热时,四路切换阀32被连接成图1所示的虚线的状态。因此,在压缩机31中被压缩而排出的制冷剂经四路切换阀32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21。进而,沿与制冷时相反的路径从室内热交换器21出来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31。即,在制热时,制冷剂按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气体制冷剂配管16、室内热交换器21、液体制冷剂配管14、电动阀34、室外热交换器33、四路切换阀32、储存器36和压缩机31的顺序循环。
[0039] (2)具体结构
[0040] (2-1)空调室内单元20的结构
[0041] 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中,除了室内热交换器21以外,如图1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下游侧设置有通过马达驱动的室内送风机22。采用例如横流式风扇作为室内送风机22。例如,在空调室内单元20是被安装于墙壁的壁挂式的情况下,当室内送风机22被驱动后,从空调室内单元20上部的吸入口23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1而从空调室内单元20下部的吸入口24被吹出。
[0042] 此外,在空调室内单元20的内部,供气管道18的供气口25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空间。供气管道18与加湿单元60连接,从加湿单元60经供气管道18被送来的空气从供气口25被提供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空间。在湿度高的空气从加湿单元60被送来的状态下室内送风机22被驱动后,从空调室内单元20的吹出口24吹出的调和空气由于从供气口25提供的湿度高的空气而变成高湿度的空气。与此同时,若采用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冷凝器,则在空调室内单元20中可同时进行加湿运转和制热运转。
[0043] (2-2)空调室外单元30的结构
[0044] (2-2-1)空调室外单元30的结构的概要
[0045] 如图1所示,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主体外壳40。主体外壳40的内部被分隔板43分成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进而,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被分隔板43遮蔽,从而空调室外单元30构成为:避免风从送风机室S1绕入到机械室S2中。
[0046] 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除了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上述的设备及加湿单元60以外,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前方配设有室外风扇39。另外,如图1所示,室外风扇39和室外热交换器33配置在送风机室S1中,压缩机31、四路切换阀32、电动阀34和储存器36配置在机械室S2中。
[0047] (2-2-2)主体外壳40
[0048] 图2是室外空调单元的主视图。如图2所示,空调室外单元30的主体外壳40具备前板46、顶板48和底板49。在前板46形成有圆形的吹出口44。并且,吹出口44的前面侧被格栅80覆盖,构成为避免室外风扇39的螺旋桨39b与处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外部的物体接触。该格栅80被安装于主体外壳40的前板46。
[0049] 图3是将主体外壳的一部分部件等卸下而使加湿单元露出的空调室外单元的主视图。在图3的空调室外单元30中,格栅和前板的一部分等被卸下。图4是将外壳等的一部分部件卸下而使加湿单元露出的空调室外单元的立体图。在图4的空调室外单元30中,电气部件箱的主体、格栅和顶板等被卸下。在图4中,在从图3的状态进一步被卸下的前板的一部分所在之处示出有假想面F1。图5是顶板被卸下而加湿单元露出的状态的空调室外单元的平面图。另外,图5中所记载的箭头示出了通过加湿转子中的作为吸湿区域而起作用的部分的空气的流动。图6是图2中的空调室外单元的I-I线剖视图。
[0050] 如图4所示,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40的侧面由左侧板45和右侧板47构成。从正面观察空调室外单元30时,左侧板45处于主体外壳40的左侧,右侧板47处于主体外壳40的右侧。左侧板45具有成型成格子形状的多个开口45a,能够从左侧方将外部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
33引导。右侧板47构成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右端至主体外壳40的右侧面的主体外壳4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和右侧面整体。此外,在右侧板47形成有成为通过后述的散湿区域的散湿路径的入口的吸入口72(参照图1)。
[0051] 如图5所示,将主体外壳40的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分开的分隔板43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右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如图6所示从底板49向上方延伸。特别是,分隔板43的后部从底板49延伸到顶板48。此外,在分隔板43的前部和中央部形成有从上缘切口到大致中央部的开口部43a以便供加湿单元60等嵌入(参照图4和图6)。并且,分隔板43的前端部被安装成与前板46接触。在分隔板43的开口部43a配置有加湿单元60的一部分和电气部件箱50的一部分。电气部件箱50以内部成为闭合空间的方式形成长方体形状,内部收纳有用于对空调室外单元30具备的各种设备进行控制的电气部件(未图示)。电气部件箱50配置在加湿单元60的后部。另外,图6所示的压缩机31等设置在分隔板43的对面侧、即机械室S2。
[0052] (2-2-3)室外热交换器33
[0053] 如图4和图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33俯视观察时呈L型的形状。即,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第一部分33a,其与主体外壳40的左侧板45正对;以及第二部分33b,其与主体外壳40的背面正对。此外,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从底板49到达顶板48的高度。并且,室外热交换器33具有:多个翅片(未图示),它们沿高度方向较长地延伸;以及传热管(未图示),其贯通翅片而水平地被安装。传热管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两端部折返多次而沿高度方向配置多列。
[0054] (2-2-4)室外风扇39
[0055] 室外风扇39是螺旋桨式风扇,并且是将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背面侧(后方侧)经过室外热交换器33而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向空调室外单元30的正面侧(前方侧)吹出的风扇。如图6所示,室外风扇39具有风扇马达39a和被风扇马达39a驱动的螺旋桨39b。因此,螺旋桨39b的旋转轴与风扇马达39a的驱动轴结合。螺旋桨39b被配置成其一部分进入到被喇叭口
46a围绕而成的空间内。喇叭口46a的周缘的板状部46b以使得环状的喇叭口46a配置在吹出口44的周围的方式被安装于前板46。风扇马达39a被风扇马达座39c(参照图6)支承。风扇马达座39c被安装于底板49和前板46。
[0056] (2-2-5)加湿单元60
[0057] 图7是加湿单元的分解图。图8是将加湿单元的一部分放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加湿单元60具有通过吸湿区域61的吸湿路径和通过散湿区域62的散湿路径,吸湿路径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散湿路径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
[0058] 此外,在空调室外单元30中,加湿单元60的上端的位置被配置成处于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顶部)33t大致相同的高度(参照图4和图6)、或者低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安装于空调室外单元30时,加湿单元60的上端与框架70的上端一致。此外,在加湿单元60被安装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状态下,后述的加湿转子63的上端处于比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低的位置。另外,只要空调室外单元30的产品尺寸是不过大的程度,则加湿转子63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高度位置的关系不限于此。例如,加湿转子63的上端的高度既可以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的高度一致,也可以处于稍高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上端33t的位置(例如,高出室外热交换器33的高度的约10%的位置)。
[0059] 加湿单元60主要具备加湿转子63、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并且,圆板状的加湿转子63包括:吸湿区域61,其吸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和散湿区域62,其通过被加热而使吸湿区域61吸附的水分散出。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针于散湿区域62而配置。此外,加湿转子63、加热器71和涡轮风扇75被固定于框架70。更具体而言,加热器71和加湿转子63被固定于支承板73,支承板73被安装于框架70的正面侧(参照图7和图8)。此外,涡轮风扇75被安装于框架70的与安装有支持板73的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侧(参照图7和图8)。
[0060] 并且,在加湿单元60设置有构成吸湿路径的一部分的单元引导件69。单元引导件69从加湿转子63的外周缘或其附近朝向前板46侧延伸。另外,关于单元引导件69的形状,只要是从加湿转子63的外周缘或其附近朝向室外热交换器33延伸的形状,则不特别限定。在该单元引导件69的前侧,与吸湿区域61对置地形成有吸气口61a,在后侧形成有排气口61b。
[0061] (2-2-5-1)加湿转子63
[0062] 加湿转子63是一个圆盘状的吸湿散湿部件,作为吸湿区域61而起作用的部分位于送风机室S1的室外热交换器33与前板46之间,作为散湿区域62而起作用的部分位于机械室S2的前板46与电气部件箱50之间。加湿转子63是通过沸石等的烧制而形成的蜂窝结构的沸石转子。加湿转子63被安装成以圆盘的中心为旋转轴旋转,通过传递到齿轮65a的转子驱动马达65的动力被驱动旋转,其中,齿轮65a设置于加湿转子63的周围。
[0063] 形成加湿转子63的沸石等吸附剂具有这样的性质:例如在常温下从空气中吸湿,被加热器71等加热成高温而成为高于常温的温度,从而进行散湿。即,加湿转子63中的暴露于高温空气中的区域成为从外部空气中吸附水分的吸湿区域61,采用加热器71使加湿转子63被加热的区域成为使吸附的水分散出的散湿区域62。
[0064] 此外,加湿转子63配置成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加湿转子63的主面沿与室外风扇39使空气流流动的前后方向垂直的面(例如前板46)配设。另外,加湿转子的主面沿垂直的面配设是指,包括:加湿转子的主面相对于垂直的面完全未倾斜的情况至加湿转子的主面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倾斜±15°程度配置的情况。这里说明的加湿转子63的主面是相对于垂直的面完全未倾斜的示例。通常,若沿与室外风扇39使空气流流动的前后方向垂直的面配设加湿转子的主面,则加湿转子成为宽度方向(厚度方向)沿前后延伸的纵置的配置,以免沿前后方向占地。
[0065] 如图4所示,加湿转子63以使得吸湿区域61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散湿区域62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的方式配置在分隔板43的开口部43a。如图5所示,俯视时,吸湿区域61位于送风机室S1的室外热交换器33与前板46之间,与室外风扇39并排地配置加湿单元60。此外,如图3所示,从正面观察,在室外风扇39的右斜上方,与室外风扇39相邻地配置加湿单元60。加湿单元60的吸湿区域61面对主体外壳40的没有前板46的部分并且露出到主体外壳40的外部。由于这样配置,因此主体外壳40的内部相对于主体外壳40的外部而成为负压,因而能够从主体外壳40的外部将用于加湿的空气送到吸湿区域61。
并且,能够采用设置于格栅80的闭塞面81(参照图2)并使用被室外风扇39从主体外壳40吹出到外部的空气流而从主体外壳40的外部将空气流推入到吸湿区域61。
[0066] (2-2-5-2)加热器71
[0067] 加热器71与加湿转子63中的作为散湿区域62而起作用的部分对置地设置。加热器71是在图7所示的筒状的壳体71a中设置有电热线(未图示)而成的结构,通过电热线对从吸入口72(参照图1)被吸入而被送到加湿转子63的外部空气进行加热。在加湿转子63中,在被加热的空气穿过加湿转子63的蜂窝结构的开口时,从加湿转子63散湿,从而被涡轮风扇75吸入的空气被加湿。
[0068] 如图7所示,加热器71被安装在加热器支承部件74。加热器支承部件74具有半圆状的基部74a和从基部74a的周缘部立起设置的外壁部74b,侧方(加湿转子63侧)敞开。并且,加热器71以被加热器支承部件74覆盖的方式被安装于基部74a。加热器支承部件74构成散湿路径的一部分。另外,加热器71的壳体和加热器支承部件74由金属板形成。此外,加热器71设置在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隔着加湿转子63而配置在与电气部件箱50相反的一侧。
[0069] (2-2-5-3)涡轮风扇75
[0070] 涡轮风扇75生成从空调室外单元30朝向空调室内单元20的空气流。此外,涡轮风扇75配置成隔着加湿转子63而与加热器71对置,并如图3及图5所示地设置在机械室S2。
[0071] 涡轮风扇75具有风扇马达75a、被风扇马达75a驱动的叶轮75b和收纳叶轮75b的风扇外壳75c。涡轮风扇75的叶轮75b的旋转轴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延伸,涡轮风扇75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不占地的纵置的配置。此外,涡轮风扇75的吸入部76开口于后方。此外,涡轮风扇75的排出部77开口于下方。并且,在排出部77连接有加湿导管78,在加湿导管78安装有供气管道18。因此,从涡轮风扇75的吸入部76吸入的空气经加湿导管78而被引导到供气管道18,并经过供气管道18而从空调室内单元20的吹出口24被吹出。
[0072] (2-2-6)格栅80
[0073]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格栅的立体图。在格栅80中有闭塞面81、格挡纵横地交织而形成有多个开口的格子状部82、和用于安装于前板46的安装框83。此外,在闭塞面81的后表面形成有风向引导件84,该风向引导件84用于将空气流向加湿单元60的吸湿区域61引导。风向引导件84由上部肋84a和下部肋84b构成。
[0074] 如图2所示,在格栅80被安装于主体外壳40的状态下,闭塞面81的左端到达吹出口44的一部分。换言之,吹出口44的右侧的一部分与闭塞面81对置。因此,从吹出口44吹出的空气流的一部分被闭塞面81遮蔽。被闭塞面81遮蔽的空气流的多数被风向引导件84向吸湿区域61引导。
[0075] 上部肋84a从正面观察时从吹出口44的右斜上的位置朝向右斜上方延伸,下部肋84b从吹出口44的右斜下的位置开始向右延伸而逐渐向上改变方向。格栅80的安装框83具有与上部肋84a及下部肋84b大致同样的高度,当安装格栅80后,格栅80的周围的安装框83和上部肋84a及下部肋84b与前板46接触。因此,吹出口44和吸湿路径的吸气口61a通过由前板46、风向引导件84和闭塞面81围绕而成的空间被连接。由该风向引导件84围绕的空间沿室外风扇39的旋转方向(从正面观察逆时针方向)延伸。因此,朝向图3中的箭头A1方向推入空气。
[0076] (3)加湿运转时的空气流
[0077] 下面,对加湿运转时的空气流进行说明。另外,在空调装置10中,加湿运转与制热运转组合地进行。因此,在加湿运转时,压缩机31和室外风扇39进行驱动。此外,在加湿运转时,加湿转子63借助于转子驱动马达65的动力按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加热器71是接通状态,涡轮风扇75是运转状态。另外,由于加湿转子63旋转,因此,通过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加湿转子63的吸湿将被吸附的水分随着加湿转子63的旋转而运送,通过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的加湿转子63的散湿将被吸附的水分脱去,从而散湿区域62的周围的空气被加湿。此外,从正面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转子6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当作为吸湿区域61发挥作用的部分旋转而来到与加热器支承部件74对置的位置时作为散湿区域62发挥作用。
[0078] 由于在加湿运转时室外风扇39进行驱动,因此,外部空气从室外热交换器33的背面侧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3而被吸入,并生成向空调室外单元30的正面侧吹出的空气流。从吹出口44被吹出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在由前板46、风向引导件84和闭塞面81构成的空间流动而向吸湿区域61被引导。到达吸湿区域61的空气从前方朝向后方通过吸湿区域61,并进入送风机室S1而经喇叭口46a从吹出口44被吹出。此时的空气流的路径成为例如图4中的箭头A2或图5中的箭头A3或图6中的箭头A4所示的路径。
[0079] 此外,在加湿运转时,由于涡轮风扇75进行驱动,因此从空调室外单元30朝向空调室内单元20的空气流、即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生成经加湿转子63和加热器71而向供气管道18吹出的空气流。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首先绕入到加湿转子63的后方,并从后方朝向前方地通过加湿转子63而到达加热器71。进而,到达加热器71的外部空气经加热器71使外部空气被加热后进入到加湿转子63,并从前方朝向后方通过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的加湿转子63的部分。此时,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的加湿转子63的部分被暴露在借助于加热器71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中,从而进行散湿。进而,穿过加湿转子63的空气经形成于框架70的吸入部76而被涡轮风扇75吸入,并经加湿导管78而向供气管18吹出。这样被加湿转子63加湿的空气经供气管18而被引导到空调室内单元20。
[0080] 另外,在该加湿单元60中,加湿转子63中的位于送风机室S1的部分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此外,在位于机械室S2的加湿转子63中,位于比加热器71靠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除此以外的部分作为再热区域64(参照图3)起作用。再热区域64是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最初通过加湿转子63的部分。由于加湿转子6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加湿转子63上的任意部位按吸湿区域61、散湿区域62、再热区域64的顺序更换加湿转子63的功能。由于再热区域64为刚刚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的部分,因而为高温。因此,从吸入口72被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再热区域64,从而被再热区域64的热加热。此外,再热区域64由于外部空气通过而被冷却,通过加湿转子63的旋转,然后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
[0081] (4)特征
[0082] (4-1)
[0083]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转子63沿与室外风扇39(风扇的示例)吹出的空气流的朝向垂直的前板46(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的示例)设置。加湿转子63在送风机室S1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在机械室S2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进而,空气流通过由前板46、风向引导件84和闭塞面81围绕而成的空间(空气流路的示例)从室外风扇39的下游被引导向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部分。即,为了省去吸附风扇用马达,室外风扇39兼用作用于向吸湿区域61送风的送风单元。这样,即使将室外风扇39兼用作向吸湿区域61送风的送风单元,也能够通过由前板46、风向引导件84和闭塞面81围绕而成的空间确保充分的吸附风量。此外,与沿前板
46配置加湿转子63以沿水平面配置加湿转子的形态相比,能够增大室外热交换器33与加湿转子63的距离,能够防止由于外部空气难以流向室外热交换器33而导致的性能降低。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室外热交换器33性能降低。
[0084] (4-2)
[0085]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安装在主体外壳40的前表面的格栅80的闭塞面81的一部分覆盖吹出口44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通过室外风扇39的下游的闭塞面81进行向空气流路引导的分流。这样,能够利用室外风扇39产生的空气压将空气流推入到用于使空气流流向加湿转子63中的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部分的空气流路。其结果是,容易确保通过吸湿区域61的吸附风量。
[0086] (4-3)
[0087]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被风向引导件84围绕的空间沿室外风扇39的旋转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利用风向引导件84将通过闭塞面81分流的空气流高效率地向空气流路引导,能够提高吸附风量。
[0088] (4-4)
[0089]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气部件箱50配置在加湿转子63的后面侧,将加湿转子63配置在主体外壳40的前面侧。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将加湿转子63配置在格栅80的附近,因此容易将空气流向加湿转子63中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部分引导,容易确保吸附风量。
[0090] (5)变形例
[0091] (5-1)变形例A
[00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转子63呈圆盘状的形状,但用于本发明的加湿转子的形状只要是板状,则是怎样的形状均可。此外,能够用于本发明的一个板状的吸湿散湿部件除了可以采用由上述的单体的板状的吸湿散湿部件构成的加湿转子63那样的结构以外,也可以采用多个同一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吸湿散湿部件组合而构成一个板状的加湿转子的结构。
[0093] (5-2)变形例B
[009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60配置成这样:加湿转子63中的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部分全部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但是,位于送风机室S1的吸湿区域61也可以是吸湿区域61的一部分。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60配置成这样:加湿转子63中的作为散湿区域62起作用的部分全部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机械室S2。但是,位于机械室S2的散湿区域62也可以是散湿区域62的一部分。
[0095] (5-3)变形例C
[009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60配置成这样:加湿转子63中的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部分全部位于空调室外单元30的送风机室S1。但是,加湿转子63中的作为吸湿区域61起作用的部分也可以全部配置在机械室S2。在该情况下,格栅80被延长到加湿单元60的吸湿区域61移动的位置。由此,空气流从室外风扇39的下游通过由前板46、风向引导件84和闭塞面81围绕而成的空间(空气流路的示例)而被引导到配置于机械室S2的吸湿区域61。
[0097] 标号说明
[0098] 30:空调室外单元
[0099] 33:室外热交换器
[0100] 39:室外风扇
[0101] 40:主体外壳
[0102] 50:电气部件箱
[0103] 60:加湿单元
[0104] 63:加湿转子
[0105] 61:吸湿区域
[0106] 62:散湿区域
[0107] 68:吸入管道
[0108] 69:单元引导件
[0109] 80:格栅
[0110] 84:风向引导件
[0111] S1:送风机室
[0112] 现有技术文献
[0113] 专利文献
[011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1692号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