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339853.7

文献号 : CN1057559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治斌程慧林罗红春罗九林李闻郭亚娟

申请人 :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架桥机包括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后支腿横梁,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上架设有两根主梁,所述两根主梁上设有两根纵移横梁,纵移横梁上设有横移小车。架桥机的滑靴式后支腿升起,运梁车将待架U形梁运输到架桥机内部,滑靴式后支腿下放支撑于已架设U形梁上;横移小车将待架U形梁吊起,位于纵移横梁的中间,纵移横梁移动到待架孔位处;横移小车横向移动到设计孔位处,下放待架U形梁到设计位置处;同样的方法架设另外一侧的U形梁。可以自动适应双线U形梁间距和轨道间距的变化,能够在正线和岛式车站之间连续不间断地运输和架设U形梁,大幅提高架梁的综合效益。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所述架桥机包括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后支腿横梁,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上架设有两根主梁,所述两根主梁上设有纵移系统,所述纵移系统包括两根纵移横梁,所述纵移横梁的两端通过行走轮架设在两根主梁上,所述纵移横梁上设有横移小车,所述横移小车上设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包括吊杆,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滑靴式支腿,所述滑靴式支腿与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之间滑动设置,所述后支腿横梁上的滑靴式支腿设有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所述架桥机的滑靴式后支腿升起,运梁车将待架U形梁运输到架桥机内部,滑靴式后支腿下放支撑于已架设U形梁上;

所述横移小车将待架U形梁吊起,位于纵移横梁的中间,所述纵移横梁移动到待架孔位处;

所述横移小车横向移动到设计孔位处,下放待架U形梁到设计位置处;

同样的方法架设另外一侧的U形梁;

之后,将运梁车移动到架桥机内部,将纵移横梁支顶于运梁车上,并通过所述吊杆将主梁吊起,使滑靴式前支腿和滑靴式中支腿脱离被支撑点,滑靴式后支腿升起,将架桥机驮运到下一孔位处,调整架桥机的滑靴式前支腿、滑靴式中支腿和滑靴式后支腿的宽度到适合位置,然后开始架设下一孔U形梁,如果下一孔U形梁的跨度发生变化,移动中支腿横梁,使之满足架设下一孔的需要。

说明书 :

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U形梁架设施工领域,架桥机和运梁车等U形梁架设施工装备仅适用于架设站间的正线上下行线路等间距的情形,还没有能够自动同时适应正线线间距、岛式车站线间距及连接二者的过渡段线间距的U形梁架设方法。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本发明的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所述架桥机包括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后支腿横梁,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上架设有两根主梁,所述两根主梁上设有纵移系统,所述纵移系统包括两根纵移横梁,所述纵移横梁的两端通过行走轮架设在两根主梁上,所述纵移横梁上设有横移小车,所述横移小车上设有起吊装置,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滑靴式支腿,所述滑靴式支腿与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之间滑动设置,所述后支腿横梁上的滑靴式支腿设有升降装置,包括步骤:
[0006] 所述架桥机的滑靴式后支腿升起,运梁车将待架U形梁运输到架桥机内部,滑靴式后支腿下放支撑于已架设U形梁上;
[0007] 所述横移小车将待架U形梁吊起,位于纵移横梁的中间,所述纵移横梁移动到待架孔位处;
[0008] 所述横移小车横向移动到设计孔位处,下放待架U形梁到设计位置处;
[0009] 同样的方法架设另外一侧的U形梁。
[0010] 之后,将运梁车移动到架桥机内部,将纵移横梁支顶于运梁车上,并通过吊杆将主梁吊起,使滑靴式前支腿和滑靴式中支腿脱离被支撑点,滑靴式后支腿升起,将架桥机驮运到下一孔位处,调整架桥机的滑靴式前支腿、滑靴式中支腿和滑靴式后支腿的宽度到适合位置,然后开始架设下一孔U形梁,如果下一孔U形梁的跨度发生变化,移动中支腿横梁,使之满足架设下一孔的需要。
[0011]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可以自动适应双线U形梁间距和轨道间距的变化,能够在正线和岛式车站之间连续不间断地运输和架设U形梁,不必另外占用社会道路,不必采用另外一套架设装备和架设方法,大幅提高架梁的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横桥向前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横桥向中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横桥向后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1主梁、2前支腿横梁、3滑靴式前支腿、4中支腿横梁、5滑靴式中支腿、6纵移横梁、7纵移系统、8横移小车、9吊杆、10后支腿横梁、11滑靴式后支腿、12已架U形梁、13待架U形梁。
[0017]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19] 本发明的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0020] 所述架桥机包括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后支腿横梁,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上架设有两根主梁,所述两根主梁上设有纵移系统,所述纵移系统包括两根纵移横梁,所述纵移横梁的两端通过行走轮架设在两根主梁上,所述纵移横梁上设有横移小车,所述横移小车上设有起吊装置,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滑靴式支腿,所述滑靴式支腿与所述前支腿横梁、中支腿横梁和后支腿横梁之间滑动设置,所述后支腿横梁上的滑靴式支腿设有升降装置,包括步骤:
[0021] 所述架桥机的滑靴式后支腿升起,运梁车将待架U形梁运输到架桥机内部,滑靴式后支腿下放支撑于已架设U形梁上;
[0022] 所述横移小车将待架U形梁吊起,位于纵移横梁的中间,所述纵移横梁移动到待架孔位处;
[0023] 所述横移小车横向移动到设计孔位处,下放待架U形梁到设计位置处;
[0024] 同样的方法架设另外一侧的U形梁;
[0025] 之后,将运梁车移动到架桥机内部,将纵移横梁支顶于运梁车上,并通过吊杆将主梁吊起,使滑靴式前支腿和滑靴式中支腿脱离被支撑点,滑靴式后支腿升起,将架桥机驮运到下一孔位处,调整架桥机的滑靴式前支腿、滑靴式中支腿和滑靴式后支腿的宽度到适合位置,然后开始架设下一孔U形梁,如果下一孔U形梁的跨度发生变化,移动中支腿横梁,使之满足架设下一孔的需要。
[0026] 本发明的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在轨距变化的情形下也能够连续不间断地架梁。
[0027]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
[0028] 架桥机的主梁由前支腿系统、中支腿系统和后支腿系统来支撑,三个支撑系统的支腿可以随着轨距的变化自动实现横向移动,使支腿可以支撑于相应的桥墩或者已经架设的U形梁上。
[0029] 后支腿提起或者折叠,运梁车把待架U形梁运输到架桥机的后半部分下方,后支腿支撑于已经架设的梁体上。
[0030] 主梁上有两根纵移横梁,纵移系统可以使纵移横梁沿着主梁纵向移动,纵移横梁上的横移小车起吊待架U形梁,横移小车置于纵移横梁的中间位置,待纵移横梁移动到待架设孔位时,横移小车横向移动,下放待架U形梁到设计位置。
[0031] 具体实施例:
[0032] 如图1至图4所示,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由1主梁、2前支腿横梁、3滑靴式前支腿、4中支腿横梁、5滑靴式中支腿、6纵移横梁、7纵移系统、8横移小车、9吊杆、10后支腿横梁、11滑靴式后支腿、12已架U形梁、13待架U形梁等组成。
[0033] 具体步骤,如图5所示:
[0034] 1.架桥机的滑靴式后支腿升起,运梁车将待架U形梁运输到架桥机内部,滑靴式后支腿下放支撑于已架设U形梁上。
[0035] 2.横移小车将待架U形梁吊起,位于纵移横梁的中间。纵移横梁移动到待架孔位处。
[0036] 3.横移小车横向移动到设计孔位处,下放待架U形梁到设计位置处。
[0037] 4.同样的方法架设另外一侧的U形梁。
[0038] 5.将运梁车移动到架桥机内部,将纵移横梁支顶于运梁车上,使滑靴式前支腿和滑靴式中支腿脱离被支撑点,滑靴式后支腿升起,将架桥机驮运到下一孔位处,调整架桥机的前支腿、中支腿和后支腿的宽度到适合位置,然后开始架设下一孔U形梁。如果下一孔U形梁的跨度发生变化,移动中支腿系统,使之满足架设下一孔的需要。
[003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概括为:
[0040] (1)自适应变轨距的U形梁架桥机架梁方法,可以自动适应双线U形梁间距和轨道间距的变化,能够在正线和岛式车站之间连续不间断地运输和架设U形梁,不必另外占用社会道路,不必采用另外一套架设装备和架设方法,大幅提高架梁的综合效益。
[0041] (2)符合桥梁工程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