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及墓葬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682532.2

文献号 : CN1057564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董高情

申请人 : 上海技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及墓葬系统,包括墓葬池、位于墓葬池的墓葬墙、驱动连接墓葬墙的升降装置,可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本发明所述的升降式墓葬,因墓葬墙上具有可循环使用若干墓葬格,且所述墓葬墙还可以垂直升降,这样本发明就具有了极大的容积率和循环率,可实现殡葬用地的循环高效利用,解决了殡葬用地紧缺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1设置一墓葬池,并在所述墓葬池底部设置排水沟以及基座;

1.2在所述基座上修建墓葬墙,在所述墓葬墙上设置若干墓葬格,将一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墓葬墙底部;

1.3准备升降装置,将所述升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所述底板驱动连接,使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还包括沿所述墓葬池边侧设置排水沟以及在所述墓葬池底部设置与所述排水沟连通的积水井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2中修建了若干所述墓葬墙以及设置了若干与所述墓葬墙匹配的升降装置,所述修建的若干墓葬墙平行排列放置在所述墓葬池的基座上,所述每个升降装置均与对应的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进行升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每个墓葬墙的顶部设置方槽的步骤,所述每个方槽之间相互拼扣以防雨水落入所述墓葬池,所述方槽的两端开设有引水槽用以将雨水排到所述墓葬池外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的底板两侧的蜗杆套、由马达和涡轮蜗杆变速箱驱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用以旋入所述蜗杆套中,所述蜗杆被驱动后实现所述墓葬墙的垂直升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堵墓葬墙两侧均有设置在所述墓葬池池壁上的用以防止所述墓葬墙升降时摇摆的导轨,所述导轨由导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墓葬池的池壁上,所述导轨上端装有限制所述墓葬墙升降行程的定位块。

7.一种升降式墓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墓葬池,包括设置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排水沟以及位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基座;

墓葬墙,所述墓葬墙放置在所述墓葬池底部的基座上,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上的若干墓葬格、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所述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

所述每堵墓葬墙两侧均有设置在所述墓葬池池壁上的用以防止所述墓葬墙升降时摇摆的导轨,所述导轨由导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墓葬池的池壁上,所述导轨上端装有限制所述墓葬墙升降行程的定位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墓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墓葬池还包括沿所述墓葬池边侧设置的排水沟、设置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与所述排水沟连通的积水井。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墓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墓葬系统包括若干所述墓葬墙以及若干与所述墓葬墙匹配的升降装置,所述若干墓葬墙平行排列放置在所述墓葬池的基座上,所述每个升降装置均与对应的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进行升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墓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墓葬墙的顶部还设置有方槽,所述每个方槽之间相互拼扣以防雨水落入所述墓葬池,所述方槽的两端开设有引水槽用以将雨水排到所述墓葬池外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墓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的底板两侧的蜗杆套、由马达和涡轮蜗杆变速箱驱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用以旋入所述蜗杆套中,所述蜗杆被驱动后实现所述墓葬墙的垂直升降。

说明书 :

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及墓葬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殡葬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及墓葬系统 。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已有墓葬技术:传统墓碑墓葬、壁葬、埋葬地(骨灰直接入土)、海葬等。这些墓葬的缺点:1)传统墓碑墓葬,占地大、绿化覆盖差、容积率低、祭扫高峰存安全隐患、价格高等。2)壁葬,祭扫高峰存安全隐患、容积率中等、价格逐年提高等。3)埋葬地(骨灰直接入土),无墓碑,祭扫高峰存安全隐患,因骨灰很快腐烂而造成迁墓困难等。4)海葬,现有海葬技术污染环境,无法满足人们“入土为安”的惯性思维。无追思怀念先人的纪念物等。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及墓葬系统,以解决目前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 1.1 设置一墓葬池,并在所述墓葬池底部设置排水沟以及基座;
[0006] 1.2 在所述基座上修建墓葬墙,在所述墓葬墙上设置若干墓葬格,将一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墓葬墙底部;
[0007] 1.3 准备升降装置,将所述升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所述底板驱动连接,使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
[0008]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1.1还包括沿所述墓葬池边侧设置排水沟以及在所述墓葬池底部设置与所述排水沟连通的积水井的步骤。
[0009]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1.2中修建了若干所述墓葬墙以及设置了若干与所述墓葬墙匹配的升降装置,所述修建的若干墓葬墙平行排列放置在所述墓葬池的基座上,所述每个升降装置均与对应的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进行升降。
[0010]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每个墓葬墙的顶部设置方槽的步骤,所述每个方槽之间相互拼扣以防雨水落入所述墓葬池,所述方槽的两端开设有引水槽用以将雨水排到所述墓葬池外侧。
[0011]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的底板两侧的蜗杆套、由马达和涡轮蜗杆变速箱驱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用以旋入所述蜗杆套中,所述蜗杆被驱动后实现所述墓葬墙的垂直升降。
[0012]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每堵墓葬墙两侧均有设置在所述墓葬池池壁上的用以防止所述墓葬墙升降时摇摆的导轨,所述导轨由导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墓葬池的池壁上,所述导轨上端装有限制所述墓葬墙升降行程的定位块。
[0013]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升降式墓葬系统,包括:
[0014] 墓葬池,包括设置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排水沟以及位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基座;
[0015] 墓葬墙,所述墓葬墙放置在所述墓葬池底部的基座上,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上的若干墓葬格、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
[0016]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所述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
[0017]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墓葬池还包括沿所述墓葬池边侧设置的排水沟、设置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与所述排水沟连通的积水井。
[0018]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墓葬系统包括若干所述墓葬墙以及若干与所述墓葬墙匹配的升降装置,所述若干墓葬墙平行排列放置在所述墓葬池的基座上,所述每个升降装置均与对应的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进行升降。
[0019]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每个墓葬墙的顶部还设置有方槽,所述每个方槽之间相互拼扣以防雨水落入所述墓葬池,所述方槽的两端开设有引水槽用以将雨水排到所述墓葬池外侧。
[0020]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的底板两侧的蜗杆套、由马达和涡轮蜗杆变速箱驱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用以旋入所述蜗杆套中,所述蜗杆被驱动后实现所述墓葬墙的垂直升降。
[0021]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每堵墓葬墙两侧均有设置在所述墓葬池池壁上的用以防止所述墓葬墙升降时摇摆的导轨,所述导轨由导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墓葬池的池壁上,所述导轨上端装有限制所述墓葬墙升降行程的定位块。
[0022] 本发明所述的升降式墓葬,因墓葬墙上具有可循环使用若干墓葬格,且所述墓葬墙还可以垂直升降,这样本发明就具有了极大的容积率和循环率,可实现殡葬用地的循环高效利用,解决了殡葬用地紧缺的问题。本发明的有益之处至少包括:
[0023] 1、符合中华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大大降低墓穴费用,降低广大老百姓过世后安身之处的支出。
[0024]  2、大大提高了墓葬容积率和土地使用率。
[0025] 3、利用集中焚烧器物与祭扫场所,方便祭扫统一管理和集中焚烧冥币、纸钱等。大大提高祭扫安全性,预防公共活动突发事件的发生。
[0026]  4、能大力促进殡葬改革,破除丧葬陋习。
[0027]  5、节约大量土地,能灵活运用于各种城市规划建设中。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所述升降装置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发明所述方槽的立体图;
[0032] 图5为图4方槽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34]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发明所述升降式墓葬,包括墓葬池,墓葬墙,升降装置,方槽17,附属设施组成。所述墓葬池由池外排水沟1,墓葬池2,池壁3,池内排水沟4,积水井5,墓葬墙基座6组成,池外排水沟1建造于墓葬池池壁3外围,墓葬墙基座6建于墓葬池2中,池内排水沟4建于池壁3与墓葬墙基座6之间,积水井5建于池内排水沟4两角,池内排水沟4将渗水引入积水井5,定期用抽水泵抽出。所述墓葬墙组由墓葬墙7,墓葬格8,底板9,导轨
10,导轨固定杆11组成,墓葬格8排列在墓葬墙7上,底板9焊死在墓葬墙7底部,底板9两侧各开有圆孔并焊上蜗杆套12,每组墓葬墙7两侧都有导轨10,导轨10由导轨固定杆11固定于池壁3上,防止墓葬墙7升降摇时晃,导轨上端装有定位块13,限制墓葬墙7升降行程。所述升降装置组由蜗杆14,涡轮蜗杆变速箱15,马达16组成,升降装置组为可拆卸组件,每当墓葬墙需要升起时,把蜗杆14沿导轨10滑入底板9两侧的蜗杆套12上并旋转入蜗杆套12中,蜗杆14装上涡轮蜗杆变速箱15和马达16,然后由两组马达16同时带动涡轮蜗杆变速箱15及蜗杆
14,达到升起墓葬墙的功能。所述方槽17放在墓葬墙7顶部,并相互紧密拼扣,方槽17两端制作一引水槽18,方槽17两端扣于池壁3上,防止雨水进入墓葬池2,方槽17内可种植草皮、鲜花等小型绿色植物,大大提高绿化覆盖率。所述附属设施由刻名碑19,电子墓碑20,文化建筑21,集中焚烧器物22等组成,附属设施按实际地理情况建于升降墓葬设施周围,起到提高墓葬文化品位、纪念追思亲人、集中焚烧降低安全隐患等目的。升降墓葬设施所具有的极大容积率能使所出售的墓葬格8顺利进入使用循环,产权到期的墓葬格8骨灰由公墓方通知使用方一起实施集中深埋,每年由所属公墓统一实施公祭,空出来的墓葬格8又可再次出售,以此方法使殡葬用地能循环利用,解决了殡葬用地紧缺的问题。
[0035] 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式墓葬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6] 1.1 设置一墓葬池,并在所述墓葬池底部设置排水沟以及基座;
[0037] 1.2 在所述基座上修建墓葬墙,在所述墓葬墙上设置若干墓葬格,将一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墓葬墙底部;
[0038] 1.3 准备升降装置,将所述升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所述底板驱动连接,使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
[0039]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1.1还包括沿所述墓葬池边侧设置排水沟以及在所述墓葬池底部设置与所述排水沟连通的积水井的步骤。
[0040]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步骤1.2中修建了若干所述墓葬墙以及设置了若干与所述墓葬墙匹配的升降装置,所述修建的若干墓葬墙平行排列放置在所述墓葬池的基座上,所述每个升降装置均与对应的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进行升降。
[0041]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每个墓葬墙的顶部设置方槽的步骤,所述每个方槽之间相互拼扣以防雨水落入所述墓葬池,所述方槽的两端开设有引水槽用以将雨水排到所述墓葬池外侧。
[0042]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的底板两侧的蜗杆套、由马达和涡轮蜗杆变速箱驱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用以旋入所述蜗杆套中,所述蜗杆被驱动后实现所述墓葬墙的垂直升降。
[0043]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每堵墓葬墙两侧均有设置在所述墓葬池池壁上的用以防止所述墓葬墙升降时摇摆的导轨,所述导轨由导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墓葬池的池壁上,所述导轨上端装有限制所述墓葬墙升降行程的定位块。
[0044]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升降式墓葬系统,包括:
[0045] 墓葬池,包括设置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排水沟以及位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基座;
[0046] 墓葬墙,所述墓葬墙放置在所述墓葬池底部的基座上,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上的若干墓葬格、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
[0047]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墓葬墙底部的所述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上进行升降。
[0048]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墓葬池还包括沿所述墓葬池边侧设置的排水沟、设置于所述墓葬池底部的与所述排水沟连通的积水井。
[0049]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墓葬系统包括若干所述墓葬墙以及若干与所述墓葬墙匹配的升降装置,所述若干墓葬墙平行排列放置在所述墓葬池的基座上,所述每个升降装置均与对应的所述墓葬墙底部的底板驱动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墓葬墙在所述墓葬池的垂直方向进行升降。
[0050]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每个墓葬墙的顶部还设置有方槽,所述每个方槽之间相互拼扣以防雨水落入所述墓葬池,所述方槽的两端开设有引水槽用以将雨水排到所述墓葬池外侧。
[0051]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墓葬墙的底板两侧的蜗杆套、由马达和涡轮蜗杆变速箱驱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用以旋入所述蜗杆套中,所述蜗杆被驱动后实现所述墓葬墙的垂直升降。
[0052]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每堵墓葬墙两侧均有设置在所述墓葬池池壁上的用以防止所述墓葬墙升降时摇摆的导轨,所述导轨由导轨固定杆固定于所述墓葬池的池壁上,所述导轨上端装有限制所述墓葬墙升降行程的定位块。
[0053]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