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以及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62355.1

文献号 : CN10576468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新山聪井上政广太田和重野尻裕对马齐

申请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将显示装置贴合在玻璃板等透明支承体时的贴合作业容易进行、且可抑制显示品质的下降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本发明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具备: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透明面材2,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的周缘部、第二面2b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遮光部3,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的第一粘接层4,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形成区域的面积比第一粘接层4的形成区域小的第二粘接层5。

权利要求 :

1.一种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其特征在于,具备玻璃板,和

设于所述玻璃板的第一面的周缘部、第二面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遮光部,和设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粘接层,和设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第二面的、形成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形成区域的第二粘接层,所述玻璃板的厚度为大于0.2mm~2.0mm,所述遮光部设于所述第二面的周缘部,以遍及所述遮光部所包围的区域和与部分所述遮光部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粘接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设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第一面的整个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以及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剪切弹性模量为102~105Pa。

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和

贴合于所述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第一面的透明支承体,和贴合于所述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第二面的显示装置本体;

所述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具备:

玻璃板,和

设于所述玻璃板的第一面的周缘部、第二面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遮光部,和设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第一面的第一粘接层,和设于所述玻璃板的所述第二面的、形成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形成区域的第二粘接层;

所述透明支承体藉由所述第一粘接层贴合于所述玻璃板,所述显示装置本体藉由所述第二粘接层贴合于所述玻璃板,所述玻璃板的厚度为大于0.2mm~2.0mm,所述遮光部设于所述第二面的周缘部,以遍及所述遮光部所包围的区域和与部分所述遮光部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二粘接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固定于所述玻璃板的第二面中的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支承所述显示装置本体的一部分的支承构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固定于所述遮光部。

说明书 :

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液晶显示装置以保护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为目的,在显示面板上贴合具备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以下,将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装置简称为有机EL显示装置。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具有在与显示面板贴合时显示面板和粘接层之间气泡不易残存的特性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148990号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近年,研究了以其显示面向着外侧的方式将显示装置贴合在店铺的橱窗、办公室的壁面玻璃等使用方式。如果采用该形态,则由于行人可从店铺或办公室的外部通过玻璃看到显示而可将显示装置用于招牌、广告等。但是,如果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示装置贴合在玻璃上,则必须在透明面材的与设有粘接层的侧为相反侧的面上进一步配置粘接材料。在该情况下,除了显示装置的贴合作业麻烦之外,有时还难以将显示装置固定在玻璃上。此外,根据贴合的方式,有时显示品质下降。而且,在贴合在壁面玻璃等上的情况下,还要求施工容易性以及原状恢复容易性等。
[0008]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将显示装置贴合在玻璃板等透明支承体时的贴合作业容易进行、且可固定显示装置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此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具备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显示品质优良的显示装置。
[0009]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0]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具备: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透明面材,和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第一面的周缘部、第二面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遮光部,和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一面的第一粘接层,和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二面的、形成面积小于上述第一粘接层的形成面积的第二粘接层。
[001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中,上述第一粘接层优选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一面的整个区域。
[00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中,优选:上述遮光部设于上述第二面的周缘部,以遍及上述遮光部所包围的区域和与部分上述遮光部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置上述第二粘接层。
[001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中,上述第一粘接层以及上述第二粘接层的剪切弹性模量优选102~105Pa。
[0014]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和贴合于上述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第一面的透明支承体,和贴合于上述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第二面的显示装置本体;上述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具备: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透明面材,和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第一面的周缘部、第二面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遮光部,和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一面的第一粘接层,和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二面的、形成面积小于上述第一粘接层的形成面积的第二粘接层;上述透明支承体藉由上述第一粘接层贴合于上述透明面材,上述显示装置本体藉由上述第二粘接层贴合于上述透明面材。
[0015]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第一粘接层和上述透明支承体、以及上述第一粘接层和上述透明面材的界面密合力优选大于上述第二粘接层和上述显示装置本体、以及上述第二粘接层和上述透明面材的界面密合力。
[0016]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第一粘接层和上述透明支承体的界面密合力优选小于上述第一粘接层和上述透明面材的界面密合力。
[0017]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优选还具备固定于上述透明面材的第二面中的上述第二粘接层的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支承上述显示装置本体的一部分的支承构件。
[0018]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遮光部可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一面,上述支承构件可固定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二面。
[0019]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遮光部可设于上述透明面材的上述第二面,上述支承构件可固定于上述遮光部。
[0020] 发明的效果
[0021] 如果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则可提供将显示装置贴合在玻璃板等透明支承体时的贴合作业容易进行、且可固定显示装置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如果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则可提供具备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显示品质优良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平面图。
[0023]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0024] 图3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0025] 图4是图3的B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26]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剖面图。
[0027] 图6是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第一实施方式]
[0029] 以下,使用图1~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 为了便于观察各构成要素,在以下的各图面中根据构成要素有时以尺寸的比例尺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示。
[0031] 本说明书中的“透明”是指将面材和显示装置本体的显示面藉由粘接层无空隙地贴合后、可透过面材几乎不发生光学扭曲地辨别显示装置本体的整体或部分显示图像的形态。因此,即使从显示装置本体入射至面材的光的一部分被面材吸收、反射,或由于光学相位的变化等而导致面材的可见光透射率低,只要能够透过面材几乎不发生光学扭曲地辨别显示装置本体的图像则可称为“透明”。
[0032] <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
[0033]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平面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
[0034]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具备:具有第一面2a和第二面2b的透明面材2、遮光部3、第一粘接层4、第二粘接层5、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遮光部3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的周缘部。第一粘接层4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第二粘接层5具有比第一粘接层4小的形成面积,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
[0035] (透明面材)
[0036] 透明面材2是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的芯材,是在后述的显示装置本体贴合于透明支承体时介于显示装置和透明支承体之间的板状的构件。作为透明面材2的例子,可例举玻璃板、树脂板等。除了对来自显示装置本体的射出光或反射光的透明性高以外,从具有耐光性、低双折射性、高平面精度、耐表面擦伤性、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作为透明面材2最优选使用玻璃板。作为透明面材2,从具有对使构成第一粘接层4以及第二粘接层5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的光而言的高透射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玻璃板。
[0037] 作为玻璃板的例子,可例举钠钙玻璃等玻璃材料。而且作为玻璃板,更优选铁成分更低、蓝色少的高透射玻璃(作为俗称也称为白板玻璃)。为了提高安全性,也可以使用强化玻璃作为表面材。尤其在使用薄玻璃板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实施了化学强化的玻璃板。在藉由第一粘接层4将透明面材2贴合于透明支承体时,有时透明面材2的整体或其一部分弯曲,从此时防止透明面材2的破损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实施了化学强化的玻璃板。树脂板的例子,可例举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透明性高的树脂材料。
[0038] 可对透明面材2实施用于提高与第一粘接层4以及第二粘接层5的界面粘合力的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例举用硅烷偶联剂处理透明面材2的表面的方法,利用由火焰燃烧器产生的氧化焰来形成氧化硅薄膜的方法等。
[0039] 透明面材2的形状只要根据与所要贴合的显示装置本体的平面形状相合来确定即可,如图1所示,其一例为矩形。透明面材2的厚度从机械强度、透明性等方面出发,如果是玻璃板,则优选厚度为0.2~2.0mm左右。为了不使观察者强烈地感到有显示被拉向深处的感觉(即进深感),透明面材2的厚度更优选0.2~0.7mm左右。如果是树脂板,则透明面材2的厚度优选0.1~1.0mm左右。为了不使观察者强烈地感到显示的进深感,透明面材2的厚度更优选0.1~0.3mm左右。
[0040] (遮光部)
[0041] 遮光部3是为了贴合显示装置本体时不使显示装置本体的图像显示区域以外的区域(即图像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区域)被观察到,而隐藏与显示装置本体连接的柔性印刷配线板等配线构件等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遮光部3设于透明面材2的2个面2a、2b中的第二面2b,该第二面2b是贴合显示装置本体的一侧的面。于是遮光部3如图1所示,从透明面材2的法线方向观察,遮光部3以框状形成于沿着矩形的透明面材2的4边的周缘部。遮光部3的内侧的开口区域在贴合显示装置本体时与显示装置本体的图像显示区域几乎一致。
[0042] 在透明面材2为玻璃板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含有黑色颜料的陶瓷印刷等印刷法形成遮光部3,则遮光性高,因而优选。在使用化学强化玻璃板作为透明面材2的情况下,可通过使用有机类材料作为遮光油墨来使印刷时的透明面材2的烧成温度下降。但是,遮光部3可不一定通过印刷法来形成。例如,可使另外制作的遮光部3和透明面材2贴合。另外,可使用各种薄膜形成法或透明面材的表面改性处理法来形成遮光部3。
[0043] (第一粘接层)
[0044] 第一粘接层4是用于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贴合于例如窗玻璃等透明支承体的粘接层。第一粘接层4设于透明面材2的2个面2a、2b中的第一面2a,该第一面2a是与透明支承体贴合的一侧的面。第一粘接层4可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的一部分,但优选设于第一面2a的整个区域。其理由是,如果将第一粘接层4设于第一面2a的整个区域,则在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被牢固地贴合于透明支承体的同时,难以辨别存在第一粘接层4的区域和不存在第一粘接层4的区域的边界。第一粘接层4由使后述的液状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的透明树脂构成。另外,透明面材1和第一粘接层4之间可设有接触感应器(没有图示)。
[0045] 第一粘接层4的剪切弹性模量优选在102~105Pa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3~104Pa的范围内。如果第一粘接层4的剪切弹性模量在102Pa以上,则容易维持第一粘接层4的形状。2
此外,如果第一粘接层4的剪切弹性模量在10 Pa以上,则可将透明面材2、以及粘贴设置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粘接层5的构件充分固定在透明支承体上,在贴合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和透明支承体时,第一粘接层4不易由于贴合时的压力等而变形,因而优选。另一方面,如果第一粘接层4的剪切弹性模量在105Pa以下,则即使在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和透明支承体的贴合时产生气泡,该气泡也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不易残留,因而优选。
[0046] 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优选0.1~2.0mm左右,更优选0.2~0.8mm。如果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在0.1mm以上,则第一粘接层4有效地缓冲来自透明支承体侧的外力导致的冲击等,可保护显示装置本体。此外,即使透明支承体和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之间混入了不超过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的异物,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对光透射性能的影响少。如果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在2.0mm以下,则透明面材2容易藉由第一粘接层4贴合于透明支承体,显示装置的整体的厚度不需要变厚。
[0047] 作为第一粘接层4的原料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是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性化合物(II)、光聚合引发剂(C2)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液状组合物。非固化性低聚物(D)是具有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时不与组合物中的固化性化合物(II)发生固化反应的羟基的低聚物。
[0048] (固化性化合物(II))
[0049] 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固化性化合物(II)由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时发生固化反应的1种以上的固化性化合物构成。固化性化合物的至少1种是具有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时不发生反应的羟基的化合物(IIa)。固化性化合物(II)如果含有化合物(IIa),则在使固化性化合物(II)单独进行固化反应而得的固化物中存在羟基。该羟基的存在对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非固化性低聚物的稳定化有贡献。因此,具有在固化时不发生反应的羟基的化合物(IIa)只要在固化反应后存在未反应的羟基即可,例如即使化合物(IIa)的羟基的一部分发生固化反应,只要其他部分不发生固化反应、以未反应的状态残留即可。
[0050] 具有在固化时不发生反应的羟基的化合物(IIa)只要是在具有有助于固化反应的固化性基团的同时具有羟基的化合物即可,可以是单体,也可以是具有重复单元的低聚物。从容易调整未固化时的光固化性组合物的粘度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具有固化性基团和羟基的单体作为化合物(IIa)。
[0051] 固化性化合物(II)优选包括1种以上具有固化性基团且数均分子量为1000~100000的低聚物(A’)、和1种以上具有固化性基团且分子量为125~600的单体(B’)。如果使用该种固化性化合物(II),则容易将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调整为优选范围。在该情况下,作为单体(B’)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使用具有固化性基团以及羟基、分子量为125~600的单体(B3)。
[0052] 作为低聚物(A’)或单体(B’)的固化性基团,可例举加成聚合性的不饱和基团(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等)、不饱和基团与巯基的组合等。其中,从固化速度快的方面以及可得到透明性高的第一粘接层4的方面考虑,优选选自丙烯酰氧基以及甲基丙烯酰氧基的至少1种基团。
[0053] 低聚物(A’)中的固化性基团和单体(B’)中的固化性基团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分子量较高的低聚物(A’)中的固化性基团的反应性容易比分子量较低的单体(B’)中的固化性基团低。因此,有单体(B’)的固化先进行、组合物整体的粘性急剧增高,固化反应变得不均质之虞。为了缩小两者的固化性基团的反应性的差别而得到均质的第一粘接层4,更优选低聚物(A’)的固化性基团为反应性较高的丙烯酰氧基,单体(B’)的固化性基团为反应性较低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为了缩短固化反应所必需的时间,提高第一粘接层4的粘接力,优选低聚物(A’)和单体(B’)的固化性基团均为丙烯酰氧基。
[0054] (低聚物(A’))
[0055] 低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100000,优选10000~70000。如果低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在该范围内,则容易将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粘度调整为上述范围。低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为通过GPC测定而得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另外,GPC测定中,在出现未反应的低分子量成分(单体等)的峰值的情况下,将该峰值排除在外而算出数均分子量。
[0056] 作为低聚物(A’),从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性、第一粘接层4的机械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每1分子平均具有1.8~4个固化性基团的低聚物。作为低聚物(A’),可例举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聚氧化烯多元醇的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多元醇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从通过氨基甲酸酯链的分子设计等能够对固化后的树脂的机械特性、与面材的密合性等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整的角度考虑,优选氨基甲酸酯低聚物(A2)。
[0057] 氨基甲酸酯低聚物(A2)优选使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得到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后,使预聚物的异氰酸酯基与单体(B2)反应的方法来合成。作为多元醇、或多异氰酸酯,可例举公知的化合物,例如可例举国际公开第2009/016943号文本中记载的作为氨基甲酸酯类低聚物(a)的原料而记载的多元醇(ⅰ)、或二异氰酸酯(ⅱ)等,可将其纳入本说明书中。
[0058] 低聚物(A’)的含有比例在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100质量%)、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中,优选20~90质量%,更优选30~80质量%。如果低聚物(A’)的比例在20质量%以上,则第一粘接层4的耐热性良好。如果低聚物(A’)的比例在90质量%以下,则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性、透明面材2与第一粘接层4的密合性良好。
[0059] (单体(B’))
[0060] 单体(B’)的分子量为125~600,优选140~400。如果单体(B’)的分子量在125以上,则使用减压手段可抑制形成第一粘接层4时单体的挥发。如果单体(B’)的分子量在600以下,则透明面材2与第一粘接层4的密合性良好。作为单体(B’),从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性、第一粘接层4的机械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每1分子具有1~3个固化性基团的单体。单体(B’)的含有比例在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100质量%)、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中,优选10~80质量%,更优选20~70质量%。
[0061] 单体(B’)优选包含具有固化性基团和羟基的单体(B3)。单体(B3)对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稳定化有贡献。此外,如果含有单体(B3),则容易获得透明面材2与第一粘接层4的良好的密合性。作为具有羟基的单体(B3),特别优选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或丙烯酸-4-羟基丁酯。单体(B3)的含有比例在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100质量%)、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中,优选10~60质量%,更优选20~50质量%。如果单体(B3)的含有比例在10质量%以上,则容易充分得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稳定性提高、以及透明面材2与第一粘接层4的密合性提高的效果。
[0062] 单体(B’)优选包含下述的单体(B4)。以质量比计,如果单体(B4)的含量比具有羟基的单体(B3)的含量多,则在减压气氛下将显示装置本体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贴合后,将其重新置于大气压气氛下时,有第一粘接层4中产生的气泡消失为止的时间变短的倾向。另一方面,如果含有单体(B4),则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所需的时间有变长的倾向。
[0063] 单体(B4)由选自具有碳数8~22的烷基的丙烯酸烷基酯,以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1种以上构成。作为单体(B4),可例举丙烯酸正癸酯、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异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二烷基酯等,优选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单体(B4)的含有比例在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100质量%)、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中,优选5~50质量%,更优选15~40质量%。如果单体(B4)的含有比例在
5质量%以上,则容易得到单体(B4)的充分的添加效果。
[0064] (光聚合引发剂(C2))
[0065] 作为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所含的光聚合引发剂(C2),可例举乙酰苯类、缩酮类、苯偶姻或苯偶姻醚类、氧化膦类、二苯酮类、噻吨酮类、或醌类等光聚合引发剂,优选氧化膦类、或噻吨酮类的光聚合引发剂,从光聚合反应后抑制着色的角度考虑,特别优选氧化膦类。在进行利用高强度的光照射的光聚合反应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乙酰苯类的光聚合引发剂则可提高固化速度,因而优选。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光聚合引发剂(C2)的含量相对于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0.01~10质量份,更优选0.1~5质量份。
[0066] (非固化性低聚物(D))
[0067] 非固化性低聚物(D)是具有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时不与组合物中的固化性化合物(II)发生固化反应的羟基的低聚物。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每1分子的羟基数优选0.8~3个,更优选1.8~2.3个。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每1个羟基对应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400~8000。如果每1个羟基对应的数均分子量为400以上,则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极性不会过高,容易获得与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固化性化合物(II)的良好的相容性。如果每1个羟基对应的数均分子量为8000以下,则由于源自固化性化合物(II)的羟基和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羟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容易获得在固化后使非固化性低聚物(D)稳定化的效果。推测相互作用中有氢键参与。非固化性低聚物(D)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0068] 作为具有羟基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例子,可例举高分子量的多元醇等,优选聚氧化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或聚碳酸酯多元醇。作为聚氧化烯多元醇,可以例举聚氧乙烯二醇、聚氧丙烯二醇、聚氧丙烯三醇、或聚氧四亚甲基二醇等聚氧化烯二醇。
[0069] 聚氧化烯多元醇的每1个羟基对应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400~8000,更优选600~5000。作为聚酯多元醇,可以例举具有乙二醇、丙二醇、或1,4-丁二醇等脂肪族二元醇的残基和戊二酸、己二酸、或癸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的残基的脂肪族类聚酯二元醇。作为聚碳酸酯多元醇,可以例举具有1,6-己二醇等的二元醇残基的脂肪族聚碳酸酯二元醇或脂肪族环状碳酸酯的开环聚合物等脂肪族聚碳酸酯二元醇。
[0070] 聚酯多元醇或聚碳酸酯多元醇的每1个羟基对应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400~8000,更优选800~6000。本说明书中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数均分子量根据按照JISK1557-1(2007年版)测定的羟值A(KOH mg/g)和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1分子内的羟基的数B由下述式(1)算出。
[0071] 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分子量=56.1×B×1000/A…(1)
[0072] 从固化后的第一粘接层4的弹性模量更容易变低的角度考虑,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优选使用聚氧化烯多元醇,特别优选聚氧丙烯多元醇。此外,可以将聚氧丙烯多元醇的氧化丙烯基的一部分用氧化乙烯基取代。例如,从相容性的角度考虑,低聚物(A’)优选使用聚氧化烯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作为原料所合成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且非固化性低聚物(D)优选聚氧化烯多元醇。
[0073]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未固化时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稳定、且抑制非固化性低聚物(D)从固化后的第一粘接层4分离,低聚物(A’)和非固化性低聚物(D)优选具有相同结构或结构类似的分子链。具体而言,作为合成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低聚物(A’)时的原料,优选使用多元醇等具有羟基的化合物(以下也称为含羟基化合物),并且使用相同的含羟基化合物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例如,低聚物(A’)是使用聚氧化烯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作为原料所合成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的情况下,优选使用聚氧化烯多元醇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
[0074] 或者,在作为低聚物(A’)的原料的含羟基化合物与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使用的含羟基化合物不相同的情况下,优选使两者的分子链具有相同的重复单元等、具有部分相同的结构且两者的极性为同等程度。极性的调整方法例如可例举通过导入极性基团来提高极性的方法、用氧乙烯基来置换一部分氧丙烯基来提高极性的方法、通过使每一个羟基对应的分子量变小来提高极性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也可以组合使用。
[0075] 例如,在低聚物(A’)是使用将氧化丙烯基的一部分用氧化乙烯基取代后的聚氧丙烯多元醇(a’)和多异氰酸酯作为原料所合成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不具有氧化乙烯基且每1个羟基对应的分子量小于上述多元醇(a’)的聚氧丙烯多元醇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
[0076] 作为最优选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一例,可例举包含下述成分的组合物:使将氧化丙烯基的一部分用氧化乙烯基取代而得的聚氧丙烯二醇和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而得到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后,使该预聚物与单体(B2)反应而得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A2)作为低聚物(A’)而含有;与氨基甲酸酯低聚物(A2)的原料相同,将氧化丙烯基的一部分用氧化乙烯基取代而得的聚氧丙烯二醇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而含有;和作为单体(B’)的具有羟基的单体(B3)。
[0077] 这样,如果低聚物(A’)部分地具有与非固化性低聚物(D)相同的分子结构,则组合物中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相容性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单体(B’)具有羟基,通过固化性化合物(II)的固化后的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和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分子结构中的羟基的相互作用,非固化性低聚物(D)可在固化物中稳定存在。
[0078] 作为其它的例子,也可以是包含下述成分的组合物,也能够获得非固化性低聚物(D)在组合物中的良好的相容性,可使非固化性低聚物(D)稳定地存在于固化物中,上述组合物中的成分为:氧化丙烯基的一部分用氧化乙烯基取代而得的聚氧丙烯二醇和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而得到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后,使该预聚物与单体(B2)反应而得的氨基甲酸酯低聚物(A2)作为低聚物(A’)而含有;没有用氧化乙烯基取代且比氨基甲酸酯低聚物(A2)的原料的聚氧丙烯二醇的分子量小的聚氧丙烯二醇作为非固化性低聚物(D)而含有;和作为单体(B’)的具有羟基的单体(B3)。
[0079] 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有助于在减压气氛下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和透明支承体贴合后,将其重新置于大气压气氛下时,产生于透明支承体和第一粘接层4的界面的气泡消失所需要的时间的缩短。如果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含量过少,则无法获得规定的效果,如果过多,则第一粘接层4的固化有不充分之虞。如果第一粘接层4的固化不充分,则有时从固化后的第一粘接层4剥离第一保护膜6变得困难。因此,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含量优选在全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中,在10~70质量%的范围内,以不产生不利、且考虑到与其他成分的平衡的方式进行设定。
[0080] 例如,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具有羟基的单体(B3)和具有烷基的单体(B4)、在单体(B3)的含量(质量基准)为1时单体(B4)的含量为0.6~2.5、不含有链转移剂的情况下,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含量在全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中优选30~70质量%,更优选40~70质量%。
[0081] 链转移剂也有助于气泡消失为止的时间的缩短。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在相对于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的100质量份为1质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链转移剂,在单体(B4)的含量比单体(B3)少的情况下,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含量在全部层状部形成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优选40~70质量%,更优选50~70质量%。
[0082] 在单体(B3)的含量(质量基准)为1时单体(B4)的含量为1~4、且在相对于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的100质量份为1质量份以下的范围内含有链转移剂的情况下,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含量在全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优选5~55质量%,更优选10~50质量%,进一步优选20~40质量%。如果添加单体(B4)或链转移剂,则固化速度有变慢的倾向,所以从该角度考虑,它们的含量以少为宜。在单体(B3)的含量(质量基准)为1时单体(B4)的含量的质量比低于0.6、且不含有链转移剂的情况下,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含量优选40~70质量%,更优选50~70质量%。
[0083] (添加剂)
[0084] 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除固化性化合物(II)、非固化性低聚物(D)和光聚合引发剂(C2)以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阻聚剂、光固化促进剂、链转移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自由基捕集剂等)、抗氧化剂、阻燃剂、粘合性促进剂(硅烷偶联剂等)、颜料、染料等各种添加剂,优选含有阻聚剂、光稳定剂、或抗氧化剂等。特别是通过以少于聚合引发剂的量含有阻聚剂,能改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稳定性,还能够调整固化后的层状部的分子量。此外,通过含有抗氧化剂可提高固化后的光固化性树脂的稳定性。这些添加剂的总量相对于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5质量份以下。
[0085] 添加剂中,在能获得良好的固化速度方面,优选不含链转移剂,或者只含有少量的链转移剂。如果含有链转移剂,则有在透明支承体和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的贴合时产生的气泡消失为止的时间变短的倾向,可减少为了得到使气泡良好地消失的效果所需要的非固化性低聚物(D)的添加量。作为含有链转移剂时的添加量,相对于全部固化性化合物(II)、即低聚物(A’)和单体(B’)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1质量份以下,更优选0.5质量份以下。
[0086] 作为使用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来形成第一粘接层的方法,例如可例举使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光固化后涂布于透明面材、或将未固化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涂布于透明面材后使其光固化来形成第一粘接层的方法等。
[0087] (第二粘接层)
[0088] 第二粘接层5用于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与显示装置本体贴合。第二粘接层5设于透明面材2的2个面2a、2b中的第二面2b,该第二面2b是与显示装置本体贴合的一侧的面。第二粘接层5具有比第一粘接层4小的形成面积。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一粘接层4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的整个区域,第二粘接层5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的部分区域。即,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具有设有第二粘接层5的区域和没有设置第二粘接层5的区域。
[0089] 第二粘接层5的构成材料可与第一粘接层4的构成材料相同,也可与第一粘接层4的构成材料不同。为了使第二粘接层5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贴合,优选以不对显示面板带来不良影响的方式、在更轻微的贴合压力下不残留空隙地进行贴合。为此,可增加固化性化合物中的非固化成分的含量,或调整链转移剂的含量。此外,为了穿透第一粘接层4、以及透明面材2的外部光线入射第二粘接层5中,可含有比第一粘接层4少的紫外线吸收剂。第二粘接层5的厚度可与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相同,也可与第一粘接层4的厚度不同。第二粘接层5的剪切弹性模量可与第一粘接层4的剪切弹性模量相同,也可与第一粘接层4的剪切弹性模量不同。由于第二粘接层5与显示装置直接接触,因此在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的在透明面材对显示面的粘贴时有损害显示图像的均匀性之虞的情况下,优选第二粘接层5的构成材料使用可形成弹性模量更小的粘接层的材料、或增加第二粘接层5的厚度。
[0090] 在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中,以遍及框状的遮光部3所包围的区域和与部分遮光部3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置第二粘接层5。由于第二粘接层5和与显示装置本体的图像显示区域相对应的部分贴合,因此也可仅设置于遮光部3所包围的区域,即比遮光部3更内侧的区域。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二粘接层5与部分遮光部3在平面上重叠的情况下,第二粘接层5与部分遮光部3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作为将第二粘接层5和遮光部3位置对齐时的定位余地(alignment margin,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ジン)发挥作用。因此,即使第二粘接层5和遮光部3的位置对齐有稍许偏离,第二粘接层5也容易形成于遮光部3所包围的区域内。藉此,在将显示装置本体以足够高的强度固定于透明面材2的同时,第二粘接层5的边缘隐藏在遮光部3中,不会发生由于第二粘接层5的边缘被看到而导致的显示品质的下降。
[0091] (第一保护膜以及第二保护膜)
[0092] 第一保护膜6和第二保护膜7用于在未使用时保护第一粘接层4或第二粘接层5,在使用时从第一粘接层4或第二粘接层5被剥离。因此,对于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要求不与第一粘接层4或第二粘接层5牢固地密合。从该观点出发,作为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优选将由聚乙烯、聚丙烯或氟类树脂等构成的与第一粘接层或第二粘接层的密合性较低的基材膜作为与第一粘接层4或第二粘接层5接触的保护膜使用。
[0093] 对于对丙烯酸树脂板进行的剥离速度300mm/分钟下的180度剥离试验中的50mm宽的试验体,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的粘接面的粘接力优选0.01~1N,进一步优选0.02~0.6N。第一保护膜6或第二保护膜7的合适厚度根据使用的树脂的种类而不同,在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较柔软的膜的情况下,优选0.03~0.2mm,更优选0.06~0.1mm。如果厚度在0.03mm以上,则可在从粘接层剥离保护膜时抑制保护膜的变形。如果厚度在0.2mm以下,则在剥离时保护膜容易翘曲,容易剥离。
[0094] 为了使从第一粘接层4以及第二粘接层5的剥离更容易,还可在不对第一粘接层4以及第二粘接层5带来不良影响的范围内,在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上涂布有机硅等脱模剂。优选使用比透明面材2大的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以从第一粘接层4以及第二粘接层5剥离时容易保持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的端部。
[0095] (显示装置)
[0096] 图3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图3的B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将背光17部分简化记载。
[0097]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具备显示装置本体11、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以及透明支承体12。透明支承体12贴合于设有第一粘接层4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的第一面1a。显示装置本体11贴合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的第二面1b。第一实施方式中,透明支承体12是例如用于店铺或办公室等的窗玻璃。显示装置本体11是液晶显示装置。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是自图2示出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剥离第一保护膜6和第二保护膜7而得的。透明面材2藉由第一粘接层4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显示装置本体11藉由第二粘接层5贴合于透明面材2。另外,也可使用在透明面材2的透明支承体12侧设有接触感应器(没有图示)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在该情况下,可通过从透明支承体12的外侧进行触摸来操作显示装置10。
[0098] 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本体11具备液晶面板14,一对偏光板15、16,背光17(照明装置),框架18,盒19。液晶面板14具备一对玻璃基板21、22,和密封于这些玻璃基板21、22之间的液晶(图示略)。液晶面板14的驱动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例举水平取向(In-Plane Switching)等水平电场方式的液晶面板。一对玻璃基板21、22由具备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以下,简称TFT。)的TFT元件基板、和具备彩色滤光片的彩色滤光片基板构成。
[0099] 一对偏光板15、16以在液晶面板14的两面夹持液晶面板14的方式贴合。另外,有时还在各偏光板15、16与液晶面板14之间配置相位差板等光学膜。在一对偏光板15、16中,通过位于与背光17相反侧的偏光板16藉由第二粘接层5贴合于透明面材2,液晶面板14被固定在透明支承体12上。
[0100] 背光17具备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23、导光板24、根据需要使用的棱镜片、光扩散片等1块或多块光学膜25、镜子26。从发光元件23射出的光射入导光板24,在内部导光过程中被镜子26反射,再藉由光学膜25向着液晶面板14射出。光学膜25具有使从导光板24射出的光的强度均匀化、改变视野角、改善光的利用效率的功能。因此,根据需要有间隔地配置光学膜25和液晶面板14。
[0101] 由于液晶面板14较为轻量,因此仅藉由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将液晶面板14的图像显示区域的部分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而被透明支承体12支承。但是,如果液晶面板14尺寸较大,则背光17的重量也大,即使液晶面板12和背光17被固定,有时仅将液晶面板14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就难以使透明支承体12支承整个显示装置本体11。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示装置本体11的构成要素中,背光17优选被支承液晶面板14的支承体以外的其他透明支承体12所支承。
[0102] 作为将背光17支承于透明支承体12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背光17通过剖面为L字状的支承构件28(角铁)被固定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详细而言,用于固定背光17的支承构件28通过双面粘接带29被固定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上的遮光部3。背光17固定于框架18,框架18固定于盒19。盒19通过螺栓30固定于支承构件28。通过以上结构,背光17藉由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固定于透明支承体12。
[0103] 作为将显示装置本体11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的步骤,只要是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剥离第一保护膜6,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后剥离第二保护膜7,在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上贴合显示装置本体11即可。或者,也可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剥离第二保护膜7,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贴合于显示装置本体11后剥离第一保护膜6,将贴合有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的显示装置本体11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在对透明支承体12贴合时,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或者贴合有显示装置本体11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有时一边整体或局部地弯曲一边被贴合。在该情况下,从弯曲的容易度出发,优选仅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先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者。
[0104] 另一方面,有时希望将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的显示装置本体11从透明支承体12剥离。在该情况下有时也一边弯曲一边将贴合物剥离,优选先将显示装置本体11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剥离,之后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从透明支承体12剥离。因此,第一粘接层4和透明支承体12、以及第一粘接层4和透明面材2的界面密合力优选比第二粘接层5和显示装置本体11、以及第二粘接层5和透明面材2的界面密合力大。此外,优选将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剥离后,第一粘接层4不残留在透明支承体12上,透明支承体12、即窗玻璃可恢复为贴合显示装置本体11前的状态。因此,第一粘接层4和透明支承体12的界面密合力优选比第一粘接层4和透明面材2的界面密合力小。为了实现这样的密合力大小关系,作为第一粘接层4、以及第二粘接层5的构成材料,可通过固化性化合物中的单体(B3)与单体(B4)的比例、非固化成分和链转移剂的含量进行调整。在被粘体为玻璃板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大相对于单体(B4)的单体(B3)的比例、或抑制非固化成分的含量来增大界面密合力。此外,还可通过提高链转移剂的含量来增大对玻璃面的密合力。
[0105] (作用以及效果)
[0106]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中,在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上设置用于与透明支承体12贴合的第一粘接层4,在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上设置用于贴合显示装置本体11的第二粘接层5。因此,在将显示装置本体11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时,不需要在透明面材2上重新配置粘接材料等,可容易地进行显示装置本体11的贴合作业。
[0107] 此外,如果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则由于在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1具备围绕图像显示区域周围的遮光部3,因此可不重新设置遮光部地隐藏与液晶面板14连接的配线构件等。尤其,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遮光部3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因此遮光部3和图像显示面的进深方向的距离近。因此,相对于由遮光部3构成的画框部分,显示不会显得在深处,可防止由于画框部分和图像显示面的阶差而导致的显示的辨别性的下降。
[0108] 认为例如也可以以遮光部3覆盖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的整个区域的程度来形成较大的第二粘接层5,通过第二粘接层5来固定支承构件28的结构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但是,为了使在贴合第二粘接层5和显示装置本体11时产生的气泡容易消失,可以将第二粘接层5的剪切弹性模量调整为比以往通常的粘接层低。因此,很难通过第二粘接层5来固定支承背光17的重量的支承构件28。从这方面出发,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的靠近中央的部分形成第二粘接层5、使遮光部3暴露的基础上,通过双面粘接带29来将支承构件28固定于遮光部3上。其结果是,可牢固地固定包括背光17的显示装置本体11。
[0109] [第二实施方式]
[0110] 以下,使用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1] 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透明面材中,形成有遮光部的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0112] 图5以及图6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图1~图4共通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0113]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具备透明面材2、遮光部3、第一粘接层4、第二粘接层5、第一保护膜6、以及第二保护膜7。遮光部3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的周缘部。第一粘接层4以在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的整个区域内覆盖遮光部3的方式被设置。第二粘接层5具有比第一粘接层4小的形成面积,设于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形成有第二粘接层5的区域的面积以及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从透明面材2的法线方向透过透明面材2进行观察时、以遍及框状的遮光部3所包围的区域和与部分遮光部3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的方式设置第二粘接层5。其他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14] 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32具备显示装置本体11、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以及透明支承体12。透明支承体12贴合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的第一面31a。显示装置本体11贴合于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的第二面31b。第二实施方式中透明支承体12也是例如用于店铺或办公室的窗玻璃,显示装置本体11例如为液晶显示装置。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是自图4示出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31剥离第一保护膜6和第二保护膜7而得的。透明面材2藉由第一粘接层4贴合于透明支承体12。显示装置本体11藉由第二粘接层5贴合于透明面材2。
[0115] 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得到可容易地进行显示装置本体的贴合作业、可抑制显示的辨别性的下降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116] 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遮光部3形成于透明面材2的第一面2a而将用于支承背光17的支承构件28直接贴合在透明面材2的第二面2b上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构件28不藉由遮光部3、而是直接贴合在构成透明面材2的玻璃板或树脂板的表面。因此,与藉由遮光部3将角铁28固定在透明面材2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可提高角铁28和透明面材2的密合力,可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本体的固定的可靠性。
[0117]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加以各种改变。
[0118]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的遮光部,可例举围绕矩形的透明面材的全部4边的框状的遮光部的例子,但也可以不一定是围绕全部4边的框状的遮光部。例如,也可使用沿着对置的上下或左右的2边配置的遮光部。此外,作为构成显示装置的透明支承体,可例举用于店铺或办公室等的窗玻璃的例子,但例如可将隔开室内的玻璃隔断等可动式构件作为透明支承体来代替窗玻璃,在其上贴合显示装置本体。
[0119] 此外,作为显示装置本体,对图3~6中液晶显示器进行了具体说明,但在液晶显示器以外,也可以使用有机EL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电子纸显示器等。另外,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以及显示装置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个数、配置、材料等不受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可进行适当变更。
[0120]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121] 本发明可用于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电子纸显示器等各种显示装置以及将其贴合于透明支承体时所使用的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
[0122] 另外,在这里引用2013年11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36910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的所有内容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揭示。
[0123] 符号说明
[0124] 1、31…带粘接层的透明面材,2…透明面材,3…遮光部,4…第一粘接层,5…第二粘接层,10、32…显示装置,11…显示装置本体,12…透明支承体,14…液晶面板,17…背光(照明装置),28…支承构件(角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