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顶出机构和注塑模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280640.1

文献号 : CN10577393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国利黄清刚胡作寰吴长江熊向军彭时坤吴尚

申请人 : 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和注塑模具,其中,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模具模脚上的导向件、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第一顶针板的支架以及铰接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与所述导向件配合;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模具的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导向件驱动所述第一拉钩摆动,所述第二顶针板被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运行并完成二次顶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结构稳定,易加工。

权利要求 :

1.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模具模脚上的导向件、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第一顶针板的支架以及铰接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与所述导向件配合;所述导向件为凸轮结构或者具有导向槽的结构,所述第一拉钩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件配合的摆臂,所述导向件的导向机械力作用在所述摆臂上,带动所述第一拉钩灵活转动,以完成对双顶针板的锁紧以及解锁;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模具的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导向件驱动所述第一拉钩摆动,所述第二顶针板被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运行并完成二次顶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间隙设置的两块限位块,所述间隙形成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具有直线段和倾斜段,所述第一拉钩远离其铰轴方的位置有伸至与所述导向槽中的摆臂,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摆臂沿所述直线段移动,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倾斜段迫使所述第一拉钩摆动,并将所述第二顶针板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移动并完成二次顶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为凸轮结构,所述凸轮结构的凸轮面具有直线段和倾斜段,所述第一拉钩有伸至与所述凸轮面相接触的摆臂,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一拉钩的摆臂与凸轮面弹性相抵的弹性复位件;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摆臂沿所述直线段移动,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倾斜段迫使所述第一拉钩摆动,并将所述第二顶针板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移动并完成二次顶出。

4.如权利要求2或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拉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块,所述摆臂通过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拉钩连接。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开设有一通槽,所述第一拉钩远离钩扣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通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内设置有压缩弹簧及弹簧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通槽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弹簧座与所述第一拉钩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通槽的两槽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拉钩相对所述通槽的侧壁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拉钩,所述第一拉钩勾扣于所述第二拉钩。

10.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脚、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

说明书 :

二次顶出机构和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和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二次顶出分型控制结构,非机械式有:磁力开闭器、尼龙开闭器,存在扣紧力小、结构强度不足、受大载荷锁模易断裂及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只能应用在中小型模具上;另外,部分机构中采用弹簧等易失效的驱动装置,也存在结构强度不足、可靠性低等问题;
同时,还存在部分结构占据空间大,安装复杂等问题。部分采用油缸结构控制二次分型顶出的结构,紧扣力较大,但存在模具结构复杂以及油缸价格昂贵的问题,并且还需要配套油嘴/油管/感应电路/油泵等设施,增加模具与注塑成本,同时产生油污,造成不清洁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顶出机构,旨在提供一种紧扣力大,可靠性好、稳定性高、结构简单、易安装、可大载荷锁模的二次顶出机构。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模具模脚上的导向件、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第一顶针板的支架以及铰接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与所述导向件配合;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模具的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导向件驱动所述第一拉钩摆动,所述第二顶针板被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运行并完成二次顶出。
[0005] 优选地,所述导向件包括间隙设置的两块限位块,所述间隙形成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具有直线段和倾斜段,所述第一拉钩远离其铰轴方的位置有伸至与所述导向槽中的摆臂,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摆臂沿所述直线段移动,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倾斜段迫使所述第一拉钩摆动,并将所述第二顶针板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移动并完成二次顶出。
[0006] 优选地,所述导向件为凸轮结构,所述凸轮结构的凸轮面具有直线段和倾斜段,所述第一拉钩有伸至与所述凸轮面相接触的摆臂,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一拉钩的摆臂与凸轮面弹性相抵的弹性复位件;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摆臂沿所述直线段移动,所述第一拉钩勾扣在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倾斜段迫使所述第一拉钩摆动,并将所述第二顶针板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移动并完成二次顶出。
[0007] 优选地,所述摆臂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拉钩。
[0008] 优选地,还包括定位块,所述摆臂通过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拉钩连接。
[0009] 优选地,所述支架开设有一通槽,所述第一拉钩远离钩扣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通槽内。
[0010] 优选地,所述通槽内设置有压缩弹簧及弹簧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通槽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弹簧座与所述第一拉钩抵接。
[0011] 优选地,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通槽的两槽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拉钩相对所述通槽的侧壁抵接。
[0012] 优选地,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的第二拉钩,所述第一拉钩钩扣于所述第二拉钩。
[0013]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模脚、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及二次顶出机构,其中,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模具模脚上的导向件、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第一顶针板的支架以及铰接于所述支架上的第一拉钩,所述第一拉钩与所述导向件配合;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拉钩钩扣在模具的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二顶针板随所述第一顶针板移动,当所述第一拉钩随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所述导向件驱动所述第一拉钩摆动,所述第二顶针板被释放,所述第二顶针板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顶针板继续运行并完成二次顶出。
[0014]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机械导向的杠杆锁紧结构以及机械力驱动顶针板解锁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控制机构卡死失效的现象,且其紧扣力大,结构简便,稳定性强,可靠性高,使用寿命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 图1为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发明二次顶出机构的剖视图;
[0020] 图5为本发明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标号说明:
[0022]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导向件 11a、11b、11c 限位块
111 导向槽 112、112’ 倾斜段
113、113’ 直线段 21 支架
211 通槽 212 通槽壁
22 第一拉钩 23a、23b 摆臂
24 定位块 25 钩扣
26 转轴 27 压缩弹簧
28 弹簧座 29 限位件
30 第二拉钩 200 模脚
400 第一顶针板 500 第二顶针板
[0023]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6]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 本发明提出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0028] 一般注塑生产情况下,模具的前后模打开后,从模具中取出成品,需要有顶出机构将其从模具中顶出脱模。无论顶出机构是采用单个或者多个部分组成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脱模需要,或者是量产等要求,如果在一段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段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称为二次顶出,或二段顶出。在二次顶出结构中有一种是双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本发明使用在该双顶针板结构上。本发明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的模脚200上的导向件10、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第一顶针板400的支架21以及铰接于支架21上的第一拉钩22,第一拉钩22远离支架21的一端带有钩扣25,第一拉钩22与导向件10配合;一次顶出的过程中,第一拉钩22勾扣在模具的第二顶针板500的一侧,第二顶针板500随第一顶针板400移动,当第一拉钩22随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导向件10驱动第一拉钩22摆动,并将第二顶针板500释放,第二顶针板500停止移动,第一顶针板400继续运行并完成二次顶出。
[0029] 具体地,第一拉钩22和支架21都是矩形钢制结构,两者的铰接方式如通过转轴26铰接。该导向件10可以是凸轮结构,也可是导向槽的结构或者其他导向功能结构。对应的第一拉钩22上设置有与导向件10配合的被导向受力结构,如摆臂等。导向件10的导向机械力作用在摆臂上,带动第一拉钩22灵活转动,以完成对双顶针板的锁紧以及解锁。第一拉钩22的复位可以通过导向件10的机械力迫使复位,也可采用弹性件进行复位。
[0030] 本发明的实施例1:导向件10包括间隙设置的两块限位块(11a,11b),间隙形成导向槽111,导向槽111具有倾斜段112和直线段113,第一拉钩22远离其铰轴方的位置有伸至与导向槽111中的摆臂23a。分型顶出控制工作过程如下: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摆臂23a沿直线段113移动,第一拉钩22勾扣在第二顶针板500上,第二顶针板500随第一顶针板400移动,当第一拉钩22随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倾斜段112迫使第一拉钩22摆动,并将第二顶针板500释放,第二顶针板500停止移动,第一顶针板400继续移动并完成二次顶出。复位过程如下:双顶针板沿原来的轨道运行,运行到一次顶出工位时,轨道的导向机械力迫使第一拉钩22复位,钩扣于第二顶针板500上。
[0031] 本发明的实施例2:参照图2,导向件10为凸轮结构,凸轮结构的凸轮面具有倾斜段(112’)和直线段(113’),第一拉钩22有伸至与凸轮面相接触的摆臂23b,支架21内设置有弹簧复位件(未标示)。分型顶出控制工作过程如下:一次顶出的过程中,摆臂23b沿直线段(113’)移动,第一拉钩22钩扣在第二顶针板500上,第二顶针板500随第一顶针板400移动,当第一拉钩22随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倾斜段(112’)驱动摆臂23a迫使第一拉钩22摆动,并将第二顶针板500释放,第二顶针板500停止移动,第一顶针板400继续移动并完成二次顶出。复位过程如下:双顶针板沿原来的轨道运行,运行到一次顶出工位时,支架21内的弹簧复位件(未标示)的机械力迫使第一拉钩22复位,钩扣于第二顶针板500上。
[0032] 本发明通过采用整体钢制的结构,并采用机械力驱动转动及杠杆式相结合的结构,使得该分型二次顶出结构可以承载达4吨载荷的能力,同时,载荷的锁紧力大,整体结构可靠性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结构本身也简便,加工易。
[0033] 进一步地,摆臂23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拉钩22。
[0034] 具体地,因为摆臂22的作用是带动第一拉钩22转动,实现双顶针板的锁紧及解锁,故,摆臂23可以设置在第一拉钩22的两端或者中间的位置,从杠杆原理来讲,设置在两端时,所需要的力较小。并且从加工的角度来看,摆臂23选择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拉钩22上,比较节省材料。
[0035] 本发明结构可以节省材料的成本,提高模具装配的效率。
[0036] 进一步地,该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定位块24,摆臂23通过定位块24与第一拉钩22连接。
[0037]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定位块24,摆臂23通过定位块24与第一拉钩22连接。定位块24与摆臂23可转动连接,并与第一拉钩22固定连接。该定位块24的形状为圆柱型,在其本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与导杆适配的可转动的套管(未标记),套管(未标记)与摆臂23套接,套管(未标记)可以在定位块的本体上360°自由转动;同时,定位块24与第一拉钩22可拆卸连接固定。
[0038] 本发明结构更为稳定、牢固,可有效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0039] 进一步地,参照图3,支架21开设有一通槽211,第一拉钩22远离钩扣的一端铰接在通槽211内,通槽211内设置有压缩弹簧27及弹簧座28;压缩弹簧27的一端与通槽211抵接,另一端通过弹簧座28与第一拉钩22抵接。
[004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架21开设有一通槽211,通槽211呈U型,支架21与U型面相互垂直的另一面呈L型,第一拉钩22远离钩扣的一端连接在通槽211内。通槽211内设置有压缩弹簧27及弹簧座28。压缩弹簧27是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弹簧座28为柱状结构。在通槽211内设置有与压缩弹簧27适配的盲孔(未标记),弹簧座28的一端也设置有盲孔(未标记),压缩弹簧27的一端置于支架21的盲孔(未标记)中,另一端置于弹簧座28的盲孔(未标记)中。弹簧座28与第一拉钩22抵接的一端呈弧形,使得第一拉钩22转动时,弹簧座28的弧形面端可以与第一拉钩22很好的过渡连接。工作模式为:二次顶出完成后,摆臂23沿着导向槽111做反向运行,第一拉钩22转动到起始位置,压缩弹簧27进一步将第一拉钩22弹性顶出并转动一定角度,使得钩扣25可以与第二顶针板500扣合到位,完成二次顶出机构的复位工作。
[0041] 本发明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拉钩卡死,机械稳定性强,产品的使用寿命也会提高。
[0042] 进一步地,参照图3,该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限位件29,限位件29与通槽211的两槽壁连接,并与第一拉钩22相对的通槽211的侧壁抵接。
[004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架21与第一拉钩22铰接处还设置有限位件29,限位件29与通槽211的槽底相对设置,限位件29与通槽211的两槽壁212连接,第一拉钩22连接支架21的一端位于限位件29及支架21之间。限位件29通过螺栓与支架21的槽壁212进行连接并固定。限位件29与支架21连接的一侧面与第一拉钩22与通槽211相对的侧壁抵接。
[0044] 本发明通过采用增加限位块来防止拉钩转动过位,有效保护机构的稳定性。
[0045] 进一步地,参照图3,该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第二顶针板500的第二拉钩30,第一拉钩22钩扣于第二拉钩30。
[0046] 具体地,本发明中,该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二拉钩30,第二拉钩30与第二顶板针500可拆卸连接。在第二顶针板500与钩扣25相对的一面,设置有槽(未标记),第二拉钩30通过螺栓连接在该槽(未标记)内,第二拉钩30的一侧面与钩扣25的扣面相对设置。使用时,将第二拉钩30安装到第二顶针板500的槽(未标记)内,支架21将第一顶针板400连接锁紧,第一拉钩22与第二拉钩30扣合,将第二顶针板500与第一顶针板400锁紧到一块。二次顶出机构运行到一定行程后,导向件10的斜面段112驱动第一拉钩22转动,转动一定角度后,第一拉钩22与第二拉钩30脱钩,实现一次顶出,第一顶针板400继续运行,完成二次顶出。
[0047] 本发明通过增加第二拉钩与顶针板衔接,可以有效防止第一拉钩与顶板针的卡死。
[0048]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参照图5,该注塑模具包括模脚200、第一顶针板400、第二顶针板500及和二次顶出机构。该二次顶出机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注塑模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模具模脚上的导向件10、可拆卸连接于模具第一顶针板的支架21以及铰接于支架21上的第一拉钩22,第一拉钩22与导向件10配合;一次顶出的过程中,第一拉钩22钩扣在模具的第二顶针板
500上,第二顶针板500随第一顶针板400移动,当第一拉钩22随第一顶针板400和第二顶针板500运动至二次顶出工位时,导向件10驱动第一拉钩22摆动,第二顶针板500被释放,第二顶针板500停止移动,第一顶针板400继续运行并完成二次顶出。
[004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