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工具、光纤单元制造方法以及光缆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65768.5

文献号 : CN1057937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梶智晃竹田大树盐原悟山中正义

申请人 : 株式会社藤仓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成形工具、光纤单元制造方法以及光缆制造方法。本发明在引导光纤束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包裹。本发明的成形工具的特征在于,具备:(A)引导管,其引导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以及(B)带成形部,其是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该带成形部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和螺旋部,该螺旋部是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C)上述引导管的出口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A)引导管,其引导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以及(B)带成形部,其是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该带成形部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和螺旋部,该螺旋部是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C)上述引导管的出口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上述引导管的下游侧的前端被倾斜地切割而形成椭圆形状的开口部,从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游端的出口到下游侧形成有前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管的上述出口被配置于比上述螺旋部的下游侧的端部靠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部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内径比上述引导管的外径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部的外表面被配置成与上述螺旋部的内侧的边缘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部被配置于比上述引导管的外径小的内径的上述螺旋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部被配置于比上述引导管的外径小的内径的上述螺旋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弯曲部的边缘形成有抑制上述压包带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折回,在上述螺旋部不形成上述折回。

8.一种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是用压包带包裹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的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进行如下步骤:准备成形工具,该成形工具具备引导上述光纤束的引导管、以及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

使上述引导管引导上述光纤束并且供给上述光纤束;

向上述成形工具的弯曲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

向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即螺旋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以及从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上述引导管的出口,向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中供给上述光纤束,上述引导管的下游侧的前端被倾斜地切割而形成椭圆形状的开口部,从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游端的出口到下游侧形成有前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从上述螺旋部排出上述压包带。

10.一种光缆的制造方法,是具有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以及包裹上述光纤束的压包带的光缆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进行如下步骤:准备成形工具,该成形工具具备引导上述光纤束的引导管、和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

使上述引导管引导上述光纤束并且供给上述光纤束;

向上述成形工具的弯曲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

向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即螺旋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以及从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上述引导管的出口向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中供给上述光纤束,上述引导管的下游侧的前端被倾斜地切割而形成椭圆形状的开口部,从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游端的出口到下游侧形成有前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从上述螺旋部排出上述压包带。

说明书 :

成形工具、光纤单元制造方法以及光缆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成形工具、光纤单元制造方法以及光缆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有在加工成螺旋状(圆筒状)的压包带(press-wrapping tape)的内侧配置了多个光纤的光缆。在专利文献1中,使压包带穿入具备螺旋状槽孔的成形工具,该槽孔具有重叠部,来将压包带成形为螺旋状。
[0003] 此外,在专利文献2、3中,也公开有使压包带成形的成形工具(也称为带成型机)。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1175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71581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2916号公报
[0007] 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压包带重整成型成螺旋状后,为了在压包带的内侧收纳光纤束,需要暂时打开螺旋状的压包带的成型(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0034段)。但是,若打开重整成螺旋状的压包带,则压包带的成型直径扩大。其结果,光缆芯、光缆的小径化变得困难,或存在在压包带与光纤束之间产生间隙,而在压包带上形成褶皱(wrinkle)使光纤的传输特性降低的可能性。
[0008]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带状的压包带搭载有光纤带线芯的状态下,使压包带通过带成型机逐渐缩径,用压包带包围光纤带线芯。但是,在这样的方法中,由于光纤束未被引导,所以在将压包带成形为螺旋状来包裹光纤束时,存在从光纤束突出的光纤被压包带的重叠部夹住而断线、或光纤从压包带突出的可能性。其结果,存在使光纤的传输特性降低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引导光纤束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包裹。
[0010]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主要的发明是一种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A)引导管,其引导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以及(B)带成形部,其是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该带成形部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和螺旋部,该螺旋部是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C)上述引导管的出口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
[0011] 针对本发明的其它特征,通过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变得清楚。
[0012]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引导光纤束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包裹。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光缆1的剖视图。
[0014] 图2是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的说明图。
[0015] 图3是光缆1的制造装置10的工序图。
[0016] 图4A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形工具30的图。图4B是成形工具30的侧视图。
[0017] 图5A是成形工具30的立体图。图5B是向成形工具30供给光纤束2和压包带3的情况的说明图。
[0018] 图6A是从上方观察螺旋部55的图。图6B是从下方观察螺旋部55的图。
[0019] 图7A以及图7B是图6A的A-A剖视图。图7A是没有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图7B是有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的状态下(制造光缆1时)的剖视图。
[0020]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说明图。图8B是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C是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0021] 图9A是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较大时的说明图。图9B是压包带3产生了褶皱3B时的说明图。
[0022] 图10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说明图。图10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说明图。图10C是图10B的B-B剖视图。
[0023] 图11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根据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变得清楚。
[0025] 一种成形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A)引导管,其引导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以及(B)带成形部,其是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该带成形部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和螺旋部,该螺旋部是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一边沿着上述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C)上述引导管的出口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
[0026] 根据这样的成形工具,能够在引导光纤束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包裹。
[0027] 优选上述引导管的上述出口被配置于比上述螺旋部的下游侧的端部靠上游侧。另外,优选上述螺旋部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内径比上述引导管的外径小。由此,能够缩小压包带与光纤束之间的间隙。
[0028] 优选上述引导管的下游侧的前端被倾斜地切割而形成椭圆形状的开口部,从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游端的出口到下游侧形成有前端部。由此,能够缩小压包带与光纤束之间的间隙。
[0029] 优选上述前端部的外表面被配置成与上述螺旋部的内侧的边缘对置。由此,能够抑制光纤进入重叠部。
[0030] 优选将上述前端部被配置于比上述引导管的外径小的内径的上述螺旋部的内侧。由此,能够缩小压包带与光纤束之间的间隙。
[0031] 优选在上述弯曲部的边缘形成有抑制上述压包带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折回,在上述螺旋部不形成上述折回。由此,能够缩小压包带的重叠部的间隙。
[0032] 一种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是用压包带包裹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的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行如下步骤:准备成形工具,该成形工具具备引导上述光纤束的引导管、以及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使上述引导管引导上述光纤束并且供给上述光纤束;向上述成形工具的弯曲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向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即螺旋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以及从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上述引导管的出口向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中供给上述光纤束。
[0033] 根据这样的光纤单元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引导光纤束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包裹。
[0034] 优选在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从上述螺旋部排出上述压包带。由此,由于在被从螺旋部排出后也保持压包带包裹光纤束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光纤束从压包带露出。
[0035] 一种光缆的制造方法,是具有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纤束、以及包裹上述光纤束的压包带的光缆的制造方法,该方法进行如下步骤:准备成形工具,该成形工具具备引导上述光纤束的引导管、和一边沿着供给方向引导上述压包带,一边将上述压包带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带成形部;使上述引导管引导上述光纤束并且供给上述光纤束;向上述成形工具的弯曲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使带状的上述压包带逐渐弯曲;向比上述弯曲部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即螺旋部引导上述压包带,并且将通过上述弯曲部弯曲了的上述压包带的两端部重叠来使上述压包带成为螺旋状,并且使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的外径逐渐变细;以及从被配置于比上述弯曲部的上述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上述引导管的出口向螺旋状的上述压包带中供给上述光纤束。
[0036] 根据这样的光缆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引导光纤束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包裹。
[0037] 优选在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从上述螺旋部排出上述压包带。由此,由于从螺旋部排出后也保持压包带包裹光纤束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光纤束从压包带露出。
[0038] (参考说明)光缆1
[0039] 图1是光缆1的剖视图。光缆1具有光纤束2、压包带3、以及外护套5。
[0040] 光纤束2由多个光纤2B构成。在这里,通过对4个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集线,来形成光纤束2。1个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由4芯构成,光纤束2一共由16根光纤2B构成。
[0041] 图2是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的说明图。所谓的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是连结邻接的光纤2B间的连结部2C在光纤2B的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分别间歇地配置的光纤带2A。
[0042] 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由并列的3芯以上的光纤2B(光纤线芯)构成。连结相互邻接的2芯的光纤2B间的多个连结部2C二维地间歇地被配置于长边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连结部2C例如是通过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连结邻接的2芯光纤2B间的部位。邻接的2芯光纤2B间的连结部2C以外的区域为非连结部。在非连结部,邻接的2芯光纤2B彼此互不约束。由此,能够将光纤带2A卷成筒状(束状)、或折叠收纳,并能够将光纤2B高密度地安装于光缆1。
[0043] 此外,光纤束2并不限于构成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例如,也可以代替由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构成,而由多个(例如16根)单芯的光纤2B构成。另外,构成光纤束2的光纤2B的根数并不限于16根。
[0044] 压包带3是包裹光纤束2的部件。在光缆1内,压包带3为螺旋状,具有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重叠的重叠部3A。有关以这样的方式使压包带3成形的方法后述。
[0045] 压包带3使用聚酰亚胺带、聚酯带、聚丙烯带、聚乙烯带等。此外,作为压包带3能够利用无纺布。在该情况下,无纺布使用将聚酰亚胺、聚酯、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为带状的材料。此外,无纺布也可以是附着/涂覆有吸水粉末等的材料、实施了相应的表面加工的材料。压包带3也可以是在无纺布上贴合了聚酯薄膜等薄膜的部件。
[0046] 也有将光纤束2被压包带3包裹的结构称为光纤单元4的情况。光纤单元4具备多个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3,压包带3包含多个光纤束2,也有每一个光纤束2被捆束材料(识别部件)捆绑的情况。
[0047] 外护套5是以将光纤单元4(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3)收纳在内部的方式包覆光纤单元4的部件。外护套5设置有加强件6以及撕裂线7。加强件6是抵抗外护套5的收缩,抑制由于外护套5的收缩而对光缆1施加的形变、弯曲的部件。一对加强件6以夹住压包带3的方式,被设置于外护套5的内部。撕裂线7是在光缆1的分支作业时将光缆1的外护套5沿长边方向撕开时使用的部件。在这里,一对撕裂线7在与连结一对加强件6的线正交的线上,以夹住压包带3的方式,被设置于外护套5的内部。
[0048] 此外,外护套5也可以不具有加强件6以及撕裂线7。也可以在外护套5的内侧没有加强件6以及撕裂线7的任意一方或两方。另外,也可以在外护套5的内侧配置其它部件。
[0049] 在这里,被收纳于外护套5的光纤单元4是一个,但被收纳于外护套5的光纤单元4也可以是多个。
[0050] 图3是光缆1的制造装置10的工序图。
[0051] 将4个间歇固定型的光纤带2A供给至集合器11。将通过集合器11集线后的光纤束2供给至成形工具30的引导管40(后述)。另外,将卷成盘的压包带3供给至成形工具30的带成形部50(后述)。如后所述,在成形工具30中,通过在引导光纤束2的同时将其用压包带3包裹来形成光纤单元4(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3),并将光纤单元4供给至挤出机12。
[0052] 向挤出机12供给光纤单元4、两根加强件6、以及两根撕裂线7。挤出机12将加强件6和撕裂线7从各自的供给源抽出,并且使光纤单元4前行,并且在光纤单元4的周围包覆外护套5。由此,制造图1所示的16芯的光缆1。制造出的光缆1被卷绕成鼓(未图示)。
[0053] 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形工具30
[0054] 图4A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形工具30的图。图4B是成形工具30的侧视图。图5A是成形工具30的立体图。图5B是向成形工具30供给光纤束2和压包带3的情况的说明图。对图5B的压包带3标注阴影。
[0055]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那样定义各方向。即,将与向成形工具30供给的光纤束2平行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从成形工具30来看光纤束2的供给源侧设为“后”,将相反侧设为“前”。此外,根据光纤束2的供给方向(从后向前的方向:光纤供给方向),也有将供给源侧称为“上游”,将供给目的地侧称为“下游”的情况。另外,将成形工具30的带状的压包带3的宽度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从前侧观察时的右侧设为“右”,将相反侧设为“左”。另外,将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成形工具30的后侧的引导管40侧设为“上”,将带成形部50侧设为“下”。此外,根据压包带3的供给方向(带供给方向),将压包带3的供给源侧称为“上游”,将供给目的地侧称为“下游”。
[0056] 成形工具30是用于引导光纤束2并且将其用压包带3包裹的工具。成形工具30具有引导管40以及带成形部50。
[0057] 引导管40是沿着光纤供给方向引导光纤束2的管状的部件。在这里,引导管40由金属管构成,但也可以是其它材质。在引导管40的后侧有光纤束2的入口42(供给口),在引导管40的前侧有成为光纤束2的排出口的出口43(参照图8A)。
[0058] 在引导管40内,由于通过引导管40的内壁捆绑光纤束2,所以光纤束2的直径不会变宽。另外,从引导管40的出口43出来之后的光纤束2的直径也为与引导管40的内径大致相同程度。这样,引导管40具有抑制光纤束2的直径变宽的功能。
[0059] 假设在没有引导管40的状态下将光纤束2包入压包带3,则存在光纤2B被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重叠部3A夹住、或从压包带3突出的可能性,其结果,使光纤2B的传输特性降低,在最差的情况下存在光纤2B断线的可能性。这样,引导管40也具有抑制光纤2B进入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重叠部3A的功能。
[0060] 带成形部50是一边沿着带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3,一边将压包带3从带状成形为螺旋状的部件。带成形部50从带供给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依次设置有引导部51、弯曲部53以及螺旋部55。此外,在从上面观察带成形部50时,将比左右的边缘交叉的位置X(参照图4A)靠上游侧的部位称为弯曲部53,将比位置X靠下游侧的部位称为螺旋部55。
[0061] 引导部51是将带状的压包带3引导到弯曲部53的部位,具有压包带3、以及相同程度的宽度的引导面51A。
[0062] 引导部51以越靠后侧压包带3越远离光纤束2的方式弯曲地形成。由此,能够分离地配置光纤束2的供给源和压包带3的供给源。将光纤2B的供给路线设为直线的理由是为了抑制光纤2B的传输特性的降低。
[0063] 在引导部51的左右的边缘形成有折回51B。通过该折回51B,约束引导部51上的压包带3的左右方向(左右方向)的边缘。另外,在引导部51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形成有抑制部51C。抑制部51C将压包带3夹入与引导部51的引导面51A之间,从而能够防止压包带3从引导面51A上浮。此外,对被供给至带成形部50的压包带3赋予反张力,通过该反张力也能够防止压包带3的上浮。
[0064] 在这里,引导部51被设置于带成形部50的上游侧,但也能够不设置引导部51,而是由弯曲部53和螺旋部55构成带成形部50。但是,设置了引导部51的一方,向弯曲部53供给压包带3变得流畅。
[0065] 弯曲部53是一边沿着带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3,一边使带状的压包带3逐渐弯曲的部位。弯曲部53的内表面53A是引导部51的引导面51A的延长面。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弯曲部53的剖面是C字形,沿着弯曲部53的内表面53A,带状的压包带3逐渐弯曲成C字形。若从上面观察弯曲部53,则如图4A所示,左右的边缘越靠前侧越接近。
[0066] 由于弯曲部53是比左右的边缘交叉的位置X(参照图4A)靠上游侧的部位,所以弯曲部53的上侧开放。在该开放的区域,配置有引导管40。引导管40在比位置X(参照图4A)靠上游侧的两个位置,被固定于带成形部50。引导管40的上游侧的固定部41位于引导部51的折回51B的上表面。由此,能够不与引导部51的引导面51A接触地固定引导管40。另外,引导管40的下游侧的固定部41是弯曲部53的左右的边缘在上侧接近的部位。由此,能够不与弯曲部53的内表面53A接触地固定引导管40。此外,引导管40的出口43侧的端部比下游侧的固定部41向下游侧突出,并被插入螺旋部55。由此,能够将引导管40的出口43配置于比位置X(参照图4A)靠下游侧。
[0067] 在弯曲部53的左右的边缘也形成有折回53B。通过该折回53B,限制弯曲部53内的压包带3向供给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移动。弯曲部53的折回53B是引导部51的折回51B的延长。
[0068] 在比引导管40的下游侧的固定部41靠下游侧未形成弯曲部53的折回53B。但是,由于在比其靠上游侧压包带3的两边缘继续被约束,所以即使没有折回53B,也能够防止压包带3在弯曲部53、螺旋部55偏离。
[0069] 图6A是从上方观察螺旋部55的图。图6B是从螺旋部55的下方观察的图。图7A以及图7B是图6A的A-A剖视图。图7A是没有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图7B是有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的状态下(制造光缆1时)的剖视图。
[0070] 螺旋部55是比弯曲部53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图4A的位置X)靠下游侧的螺旋管状的部位。螺旋部55的内表面是弯曲部53的内表面的延长面,沿着带供给方向引导压包带3。在这里,通过将构成引导部51的金属板的前侧加工成螺旋管状,来构成螺旋部55(以及弯曲部53)。另外,在比左右的边缘交叉的位置X(参照图4A)靠下游侧,以右侧的边缘为内侧,左侧的边缘为外侧的方式,形成有螺旋部55。
[0071] 如图7A所示,在螺旋部55,以两端部重叠的方式形成有重叠部55A。在该重叠部55A,内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不与外侧的端部的内表面接触,而是形成有间隙。如图7B所示,压包带3的一部分(压包带3的重叠部3A)通过该间隙。通过像这样将压包带3穿过具有重叠部
55A的螺旋部55,使压包带3沿着螺旋状的内表面成形,以压包带3的两端部重叠的方式成形,将压包带3成形为具有重叠部3A的螺旋状。
[0072] 螺旋部55为尖端细的螺旋管,越靠前侧外径逐渐变细。由此,若将压包带3供给至下游侧,则以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外径逐渐变细的方式成形。而且,从螺旋部55的前端排出成形为螺旋状的压包带3并将其供给至挤出机12。
[0073] 由于压包带3被从尖端细的螺旋部55排出,所以越接近前端包裹率(压包带占据圆周的比例:例如若压包带是1周则为100%,若是2周(双重)则为200%)越提高,被从螺旋部55排出之后的压包带3比螺旋部55的内表面的外形更细一些(压包带3集拢)。由此,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缩小,能够使光纤单元4(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3)细径化,并能够实现光缆1的细径化。
[0074] 此外,从螺旋部55排出的压包带3被赋予有张力。由于压包带3在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下从尖端细的螺旋部55排出,所以在被从螺旋部排出后也保持压包带包裹光纤束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光纤束从压包带露出。
[0075] 在螺旋部55未设置有被设置于引导部51、弯曲部53的左右的边缘的折回。因此,能够缩小螺旋部55的外侧的边缘与内侧的边缘的间隙(参照图7A以及图7B:重叠部55A的间隙),能够缩小被成形为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重叠部3A的间隙。通过缩小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外侧的边缘与该内侧的压包带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螺旋状的压包带3难以打开。另外,通过缩小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内侧的边缘与该外侧的压包带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光纤束2的光纤2B难以进入压包带3的重叠部3A,其结果,能够抑制光纤2B的传输特性的降低。
[0076]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说明图。在图中,用细线表示螺旋部55的外形,并且使螺旋部55透明,用粗线表示引导管40的外形。
[0077] 如图所示,引导管40的出口43被配置于比弯曲部53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X靠下游侧,在螺旋部55中被配置于比压包带3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即,引导管40被插入螺旋部55,并被插入形成有重叠部3A的螺旋状的压包带3。因此,在从引导管40的出口43排出光纤束2时,成为光纤束2被压包带3包裹的状态。换言之,将光纤束2供给至形成为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中心。其结果,光纤2B难以进入压包带3的重叠部3A。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无需用于重整成型为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加热机构(例如加热器),所以能够减少制造装置的结构,并能够实现低成本化/节省空间化。
[0078]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管40的出口43被配置于比螺旋部55的前端(下游侧的端部)靠上游侧。由此,能够使螺旋部55的前端的内径(与螺旋部55的内表面的内切圆的最大直径)变细。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引导管40的出口43配置于比螺旋部55的前端靠上游侧,能够使螺旋部55的前端的内径比引导管40的外径细。由此,能够缩小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
[0079] 图8B是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一变形例中,引导管40的出口43被配置于与螺旋部55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在第一变形例中,引导管40的出口43被配置于比弯曲部53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X靠下游侧,在螺旋部55中被配置于比压包带3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因此,光纤2B难以进入压包带3的重叠部3A。
[0080] 另一方面,在第一变形例中,螺旋部55的前端的内径必须比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外径大。因此,难以缩小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但是,由于螺旋部55为尖端细的螺旋管,所以被从螺旋部55排出之后的压包带3稍微集拢,能够缩小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
[0081] 图8C是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二变形例中,引导管40的出口43被配置于比螺旋部55的前端靠下游侧。在第二变形例中,也能够起到光纤2B难以进入压包带3的重叠部3A的效果。另一方面,在第二变形例中,由于引导管40从螺旋部55的前端向下游侧突出,所以即使螺旋部55为尖端细的螺旋管,由于被从螺旋部55排出之后的压包带3未集拢,所以难以得到缩小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的效果。
[0082] 第二实施方式
[008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位置,需要螺旋部55的内径比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外径大。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螺旋部55的内径被引导管40的外径限制,难以实现细径化。其结果,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增大,光纤单元4(光纤束2以及压包带3)变粗(参照图9A)。在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较大的状态下,在包覆外护套5时,若从外侧紧固光纤单元4,则存在压包带3产生褶皱3B(参照图9B),由该褶皱3B对光纤2B施加压力,给光纤2B的传输特性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0084]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倾斜地切割引导管40的前端的方式构成,并实现螺旋部55的细径化。
[0085] 图10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说明图。图10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配置的说明图。在图10B中,用细线表示螺旋部55的外形,并且使螺旋部55透明,用粗线表示引导管40的外形。图10C是图10B的B-B剖视图(比开口部44的中间位置靠下游侧的剖视图)。图10C的用虚线示出的圆表示引导管40的外形。
[0086] 如图10A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倾斜地切割引导管40的前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椭圆形状的开口称为“开口部44”。由于通过了引导管40的光纤束2从开口部44的上游端露出,所以将开口部44的上游端的位置称为引导管40的“出口43”。另外,将处于比出口43靠下游侧的引导管40的部位(尖锐的部位)称为“前端部45”。
[0087] 如图10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管40的出口43也被配置于比弯曲部53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X靠下游侧,在螺旋部55中被配置于比压包带3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交叉的位置靠下游侧。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光纤2B也难以进入压包带3的重叠部3A。
[0088]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引导管40的出口43的位置,需要螺旋部55的内径(与螺旋部55的内表面的内切圆的最大直径)比引导管40的外径大。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比开口部44的中间位置靠下游侧(例如,如图10B的B-B的位置),前端部45的宽度比引导管
40的出口43的外径小,所以在该部位(比开口部44的中间位置靠下游侧的前端部45),能够使螺旋部55的内径比引导管40的外径小。
[0089] 如图10C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管40的前端部45被配置于比引导管40的外径(图中的虚线)小的内径的螺旋部55的内侧。由此,能够通过引导管40的前端部45引导光纤束2并且使螺旋部55的细径化。其结果,能够缩小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
[0090] 而且,如图10C所示,引导管40的前端部45被配置于螺旋部55的内侧的边缘(或者螺旋状的压包带3的内侧的边缘)与光纤束2之间。换言之,引导管40的前端部45的外表面以与螺旋部55的内侧的边缘对置的方式配置,以便遮挡光纤2B向螺旋部55的重叠部55A(或者压包带3的重叠部3A)的侵入。由此,即使在光纤束2从引导管40的出口43露出后,也能够抑制光纤2B进入压包带3的重叠部3A。另外,若光纤2B进入螺旋部55的重叠部55A,则存在光纤2B被螺旋部55损伤,在最差的情况下存在光纤2B断线的可能性,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抑制这样的光纤2B的损伤。
[0091] 图11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一变形例中,引导管40的前端部45的最下游端被配置于与螺旋部55的前端相同的位置。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参照图8B)的情况不同,即使将引导管40的最下游端配置于与螺旋部55的前端相同的位置,也能够使螺旋部55的前端的内径变细,并能够进行螺旋部55的细径化。
[0092] 图11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二变形例中,引导管40的前端部45的最下游端被配置于比螺旋部55的前端靠下游侧。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参照图8C)的情况不同,通过将开口部44的中间位置设为比螺旋部55的前端靠上游侧,能够使螺旋部55的前端的内径比引导管40的外径细。
[0093] 然而,优选螺旋状的压包带3是1.5周以上(包裹率是150%以上)。这是因为若压包带3因在通过挤出机12(参照图3)对成为外护套5的树脂挤出成形时的热而收缩,而压包带3的包裹率比150%少,则在中间后分支时在除去了外护套5时存在光纤2B从收缩的压包带3跃出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由于在实施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后,能够实现使包裹率成为150%以上(能够形成1.5周以上的螺旋状的压包带3),所以能够大幅度地抑制在中间后分支后光纤2B从压包带3露出。
[0094]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从螺旋部55的前端向下游侧突出的前端部45是尖端细形状。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情况不同,被从螺旋部55排出之后的压包带3集拢,能够起到缩小压包带3与光纤束2之间的间隙的效果。
[0095]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通过对压包带3赋予张力,在被从螺旋部排出后也保持压包带包裹光纤束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光纤束从压包带露出。
[0096] 其它
[0097] 上述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方式,并不是用于限定并解释本发明的方式。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宗旨地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当然包含其等价物。
[0098]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99] 1…光缆;2…光纤束;2A…间歇固定型光纤带;2B…光纤;2C…连结部;3…压包带;3A…重叠部(压包带);3B…褶皱;4…光纤单元;5…外护套;6…加强件;7…撕裂线;10…制造装置;11…集合器;12…挤出机;30…成形工具;40…引导管;41…固定部;42…入口,43…出口;44…开口部;45…前端部;50…带成形部;51…引导部;51A…引导面;51B…折回;
51C…抑制部;53…弯曲部;53A…内表面;53B…折回;55…螺旋部;55A…重叠部(螺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