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脱困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260941.8

文献号 : CN1057996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敬医陈雪丹叶孟蜍

申请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属于机动车辆使用安全性技术领域。所述机动车辆脱困系统设置在机动车辆的底部的脱困系统存放区,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包括彼此连接的驱动装置和在机动车辆被困时通过驱动装置抬升机动车辆的充气设备,驱动装置与机动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在机动车辆被困时控制系统控制驱动装置启动并将充气设备推出脱困系统存放区,之后充气设备充气抬升机动车辆,当机动车辆被抬升至预定高度后,控制系统控制驱动装置对机动车辆进行旋转以离开被困区域。本发明提供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是在现有汽车底盘上增加车身升起系统,通过充气设备进行充气将汽车抬升并结合旋转等技术将汽车打滑轮胎带离打滑路线。

权利要求 :

1.一种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动车辆脱困系统设置在机动车辆的底部的脱困系统存放区,所述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包括彼此连接的驱动装置和在所述机动车辆被困时通过驱动装置抬升所述机动车辆的充气设备,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机动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在机动车辆被困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启动并将充气设备推出所述脱困系统存放区,之后充气设备充气抬升所述机动车辆,当所述机动车辆被抬升至预定高度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机动车辆旋转而离开被困区域;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前液压顶杆、后液压顶杆和旋转电机轴,所述前液压顶杆、所述后液压顶杆和所述旋转电机轴均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充气设备连接,在使用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旋转电机轴旋转以带动所述机动车辆旋转而离开所述被困区域;

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充气设备的上方,

在使用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液压顶杆和所述后液压顶杆伸长以实现将所述充气设备推出所述脱困系统存放区,在使用完成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液压顶杆和所述后液压顶杆收缩以实现将所述充气设备收入到所述脱困系统存放区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设备包括充气袋和电机,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充气袋和所述旋转电机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电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充气袋连接,在使用时,所述电机控制所述充气袋充气而抬升所述机动车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袋包括气囊、充气泵、第一紧固带和第二紧固带,所述充气泵容纳在所述气囊中,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分别缠绕在所述气囊的相对两侧,在所述气囊充气时,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均处于松弛状态,在所述气囊放气时,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均处于收紧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均与所述旋转电机轴连接,在所述气囊充气时,所述电机反向工作并释放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使所述第一紧固带和第二紧固带处于松弛状态,在所述气囊放气时,所述电机正向工作并收缩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使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处于收紧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中还设置有用于抽出所述气囊中的气体的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所述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液压顶杆、所述后液压顶杆和所述旋转电机轴通过旋转轴承固定板彼此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液压顶杆、后液压顶杆和旋转电机轴沿所述机动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其特征在,所述旋转电机轴的旋转角度设置在0~360°的范围内。

说明书 :

机动车辆脱困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使用安全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机动车辆脱困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实现了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而现代人随着生活品质的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个性化,这样驾车越野、自驾游已经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简单且快乐的生活方式。当驾驶爱车驶入未知的旅途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对天气和周围环境的不了解,使得汽车被困于例如泥泞之地。
[0003] 当汽车被困于泥泞地或者沙地时,通常驾车人员会通过缓慢驱动汽车以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进行紧急处理。而当采用上述方法无法实现脱困时,需要通过借助外力或者绞盘等方式实现脱困,这样在进行汽车脱困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损耗。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脱困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机动车辆脱困系统,所述机动车辆脱困系统设置在机动车辆的底部的脱困系统存放区,所述机动车辆脱困系统包括彼此连接的驱动装置和在所述机动车辆被困时通过驱动装置抬升所述机动车辆的充气设备,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机动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0006] 在机动车辆被困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启动并将充气设备推出所述脱困系统存放区,之后充气设备充气抬升所述机动车辆,当所述机动车辆被抬升至预定高度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机动车辆旋转而离开被困区域。
[0007]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前液压顶杆、后液压顶杆和旋转电机轴,所述前液压顶杆、所述后液压顶杆和所述旋转电机轴均与所述控制系统和所述充气设备连接,[0008] 在使用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旋转电机轴旋转以带动所述机动车辆旋转而离开所述被困区域。
[0009]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充气设备的上方,
[0010] 在使用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液压顶杆和所述后液压顶杆伸长以实现将所述充气设备推出所述脱困系统存放区,
[0011] 在使用完成后,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液压顶杆和所述后液压顶杆收缩以实现将所述充气设备收入到所述脱困系统存放区中。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设备包括充气袋和电机,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充气袋和所述旋转电机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电机轴的另一端与充气袋连接,
[0013] 在使用时,所述电机控制所述充气袋充气而抬升所述机动车辆。
[0014] 具体地,所述充气袋包括气囊、充气泵、第一紧固带和第二紧固带,所述充气泵容纳在所述气囊中,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分别缠绕在所述气囊的相对两侧,[0015] 在所述气囊充气时,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均处于松弛状态,在所述气囊放气时,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均处于收紧状态。
[001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均与所述旋转电机轴连接,[0017] 在所述气囊充气时,所述电机反向工作并控制所述旋转电机轴释放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使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处于松弛状态,[0018] 在所述气囊放气时,所述电机正向工作并控制所述旋转电机轴收缩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使所述第一紧固带和所述第二紧固带处于收紧状态。
[0019] 进一步地,在所述气囊中还设置有用于抽出所述气囊中的气体的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所述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0020] 进一步地,所述前液压顶杆、所述后液压顶杆和所述旋转电机轴通过旋转轴承固定板彼此固定连接。
[0021] 进一步地,所述前液压顶杆、所述后液压顶杆和所述旋转电机轴沿所述机动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
[0022]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电机轴的旋转角度设置在0~360°的范围内。
[0023]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是在现有汽车底盘上增加车身升起系统,通过充气设备进行充气将汽车抬升,并结合旋转等技术将汽车打滑轮胎带离打滑路线,实现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及时自救。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是图1所示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的俯视图;
[0026] 图3是图1所示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收回至脱困系统存放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其中,100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驱动装置,11前液压顶杆,12后液压顶杆,13旋转电机轴,14旋转轴承固定板,20充气设备,21充气袋,211气囊,212充气泵,213第一紧固带,214第二紧固带,215抽真空传感器,22电机,200机动车辆,210脱困系统存放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9] 参见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0。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0设置在机动车辆200的底部的脱困系统存放区210,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0包括彼此连接的驱动装置10和在机动车辆200被困时通过驱动装置10抬升机动车辆的充气设备20,驱动装置10与机动车辆200的控制系统连接。在机动车辆200被困时,控制系统控制驱动装置10启动并将充气设备10推出脱困系统存放区210,之后充气设备20充气而抬升机动车辆200,当机动车辆200被抬升至预定高度后,控制系统(未示出)控制驱动装置10带动机动车辆200旋转而使机动车辆200离开被困区域。
[0030] 结合图1至图3所示,驱动装置10设置在充气设备20的上方,且驱动装置10包括前液压顶杆11、后液压顶杆12和旋转电机轴13,旋转电机轴13设置在前液压顶杆11和后液压顶杆12之间,前液压顶杆11、后液压顶杆12和旋转电机轴13通过旋转轴承固定板14彼此固定连接,旋转轴承固定板14沿机动车辆200的纵长方向设置,且前液压顶杆11、后液压顶杆12和旋转电机轴13沿机动车辆200的高度方向设置,前液压顶杆11、后液压顶杆12和旋转电机轴13均与控制系统(未示出)和充气设备20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控制系统与前液压顶杆11、后液压顶杆12和旋转电机轴13可以通过有线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
[0031] 当机动车辆通过充气设备20抬升至预定高度时,控制系统控制旋转电机轴旋转机动车辆离开被困区域。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中,旋转电机轴13的旋转角度设置在0~360°的范围内,该旋转角度适用于两驱型机动车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旋转角度可以设置为30°、45°、60°或者120°,本示例仅是一种说明性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示例的一种限制。
[0032]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充气设备20包括充气袋21和电机22,电机22分别与充气袋21和旋转电机轴13的一端连接,旋转电机轴13的另一端与充气袋21连接。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充气袋21包括气囊211、充气泵212、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充气泵212容纳在气囊211中,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分别缠绕在气囊211的相对两侧。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均与旋转电机轴13连接。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中,充气泵212上还设置有充气传感器,控制系统通过充气传感器所检测的结果停止充气泵212充气。在气囊211中还设置有用于抽出气囊211中的气体的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215,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215彼此相连,且真空泵和抽真空传感器215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0033] 下面通过对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0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说明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0的具体结构。
[0034] 当机动车辆200在泥泞地或者沙地车轮打滑被困时,在机动车辆200的脱困系统存放区210(例如底盘)中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100通过机动车辆200中的控制系统(例如控制开关)开启并工作。首先,驱动装置10的前液压顶杆11和后液压顶杆12接收到来自于控制系统的工作信号彼此伸长以推动旋转轴承固定板14,从而将充气设备20推离出脱困系统存放区210,同时旋转电机轴13推动充气袋21和电机22等部件向地面施加压力,由此起到对车身的作用力。
[0035] 在充气设备20推理出脱困系统存放区210之后,电机22反转工作以带动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释放,使气囊211的工作行程处于最大范围,此时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处于松弛状态。之后电机22控制充气泵212工作向气囊211中充入气体。当气囊211中的气体充满后,机动车辆200的车身整体被升高,使得机动车辆的前后轮均充分离开地面。此时,充气泵212内置的充气传感器检测到气囊211已达到充气最大值,并将该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之后控制系统控制充气泵212停止充气。
[0036] 同时,控制系统将发出可以旋转机动车辆200的信号,驾驶人员根据该信号和身边环境,手动调整旋转电机轴13的旋转角度,例如可以通过旋转方向盘选定旋转角度,也可以通过控制系统设定旋转角度,且旋转角度的范围可以设定在0~360°之间,此旋转角度适合两驱的车辆使用。当旋转电机轴13旋转到驾驶人员预设定的角度后,机动车辆200的车轮位于全新的路面上,即车轮离开了被困区域,这样当车轮接触新的地面后就有足够的摩擦力和空间将车辆开出陷车地。
[0037] 在旋转电机轴13将机动车辆200旋转到驾驶人员预设定的角度后,旋转电机轴13将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抽真空的信号传递至真空泵,真空泵接收到信号以后启动抽真空的工作。同时,电机22正向(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进行收缩工作,此时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处于收紧状态。当电机22将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瞬时针旋转到最大紧固范围时,且此时气囊211通过抽真空传感器215检测到没有气体或者气体余量符合预定值时,将停止抽真空的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将停止抽气的信号传递至真空泵,真空泵停止工作。带气囊211收缩至初始状态时,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辅助将气囊进行收回。当电机22将第一紧固带213和第二紧固带214顺时针旋转到最大紧固范围时,停止工作。同时将停止工作信号传递给前液压顶杆11和后液压顶杆12。控制系统控制前液压顶杆11和后液压顶杆12收缩,将充气设备20收缩到初始位置,即正常行车时候的收缩位置。
[0038]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机动车辆脱困系统是在现有汽车底盘上增加一套车身升起系统,通过充气设备进行充气将汽车抬升,并结合旋转等技术将汽车打滑轮胎带离打滑路线,实现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及时自救。
[00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