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丝用矫正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70609.4

文献号 : CN1058488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根岸功治东武志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摘要 :

焊丝用矫正装置(1)具备由多个矫正辊(12)构成的两组辊组(13a、13b),通过使焊丝(W)通过两组辊组(13a、13b)来矫正该焊丝(W)的弯曲,构成辊组(13a、13b)的多个矫正辊(12)以夹着供焊丝(W)通过的矫正路径(T)进行对置的方式沿着该焊丝(W)的通过方向隔开规定的配置间隔进行配置,并且,两组辊组(13a、13b)配置为,夹着矫正路径(T)的对置方向彼此不同,且由小径辊构成矫正辊(12),由此抑制对焊丝(W)造成的不良影响而良好地矫正焊丝(W)。

权利要求 :

1.一种焊丝用矫正装置,其具备两组由多个矫正辊构成的辊组,并使焊丝通过两组所述辊组,由此矫正该焊丝的弯曲,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辊组的多个矫正辊以夹着供所述焊丝通过的矫正路径进行对置的方式,沿着该焊丝的通过方向隔开规定的配置间隔进行配置,并且两组所述辊组配置为,夹着所述矫正路径的对置方向彼此不同,所述矫正辊由小径辊构成,并且所述矫正辊由内轮、外轮与配备在所述内轮以及外轮之间的滚动体构成,所述辊组是不允许构成该辊组的所述矫正辊的配置位置的变更的无调整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丝用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构成为,包含所述矫正辊的辊径相对于所述焊丝的线径之比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的矫正辊,[公式1]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d:焊丝的线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丝用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构成为,包含所述矫正辊的辊径相对于所述焊丝的线径之比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的矫正辊,[公式2]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d:焊丝的线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焊丝用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构成为,包含以使所述辊径相对于多个所述矫正辊的配置间隔之比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的方式配置的矫正辊,[公式3]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L:矫正辊的配置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焊丝用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由五个所述矫正辊构成。

说明书 :

焊丝用矫正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矫正焊丝的弯曲、扭转的焊丝用矫正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弧焊等金属焊接中,进给至焊炬的焊丝在电弧热的作用下发生熔融并消耗。因此,必须与焊炬中的消耗量相应地将焊丝连续地进给至焊炬。
[0003] 该焊丝从卷绕于卷盘(spool)的状态或收纳于包装(pack)的状态被抽出并进给至焊炬,但所抽出的焊丝带有卷痕而发生弯曲或扭转。这样带有卷痕的焊丝在矫正卷痕的矫正装置的作用下被矫正为直线状,之后向焊炬进给。
[0004] 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于矫正焊丝的弯曲、扭转的矫正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矫正器具备三个以上的将四个以上的辊以夹持焊丝通路的方式交错配置而成的矫正单元。该三个以上的矫正单元在焊丝输送方向上串联配置。利用各矫正单元的由第一辊、第二辊以及第三辊构成的焊丝入口侧的第一辊组对焊丝赋予塑性变形区域的弯曲。使利用由第二辊、第三辊以及第四辊构成的第二辊组以下的辊组对焊丝赋予的塑性变形量依次下降,利用出口侧的最终的辊组对焊丝赋予弹性变形区域的弯曲。三个以上的该矫正单元配置为,具有其辊轴方向绕焊丝轴在90度以上的范围内分布的角度差。
[0005] 在先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4443号公报
[0008]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这种现有的矫正器中,为了良好地进行焊丝的矫正,存在增大矫正单元中的辊的按压深度的趋势。但是,当增大辊的按压深度(换言之,由辊造成的焊丝的压入量)时,以该压入量的大小为原因而使焊丝损伤,尤其是在药芯焊丝中,产生内置的焊剂泄漏这样的问题。另外,当辊的压入量较大时,由于对焊丝向使其从辊的槽脱离的方向施加力,因此,也产生焊丝从辊的槽内脱落进行扭转这样的问题。
[0010] 此外,若焊丝与辊的接触长度变长,则产生摩擦的接触面积也变大,因此,产生向焊丝的表面施加的镀层剥落、涂敷的润滑剂或油脱落这样的问题。
[0011] 对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焊丝造成的不良影响而良好地矫正焊丝的焊丝用矫正装置。
[0012] 解决方案
[0013]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对以下的技术方案进行研究。
[0014] 本发明所涉及的焊丝用矫正装置具备两组由多个矫正辊构成的辊组,并使焊丝通过两组所述辊组,由此矫正该焊丝的弯曲,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辊组的多个矫正辊以夹着供所述焊丝通过的矫正路径进行对置的方式,沿着该焊丝的通过方向隔开规定的配置间隔进行配置,并且两组所述辊组配置为,夹着所述矫正路径的对置方向彼此不同,所述矫正辊由小径辊构成。
[0015]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辊组构成为,包含所述矫正辊的辊径相对于所述焊丝的线径之比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的矫正辊。
[0016] [公式1]
[0017]
[0018]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0019] d:焊丝的线径。
[0020]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辊组构成为,包含所述矫正辊的辊径相对于所述焊丝的线径之比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的矫正辊。
[0021] [公式2]
[0022]
[0023]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0024] d:焊丝的线径。
[0025]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辊组构成为,包含以使所述辊径相对于多个所述矫正辊的配置间隔之比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的方式配置的矫正辊。
[0026] [公式3]
[0027]
[0028]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0029] L:矫正辊的配置间隔。
[0030]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辊组由五个所述矫正辊构成。
[0031]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辊组是不允许构成该辊组的矫正辊的配置位置的变更的无调整型。
[0032] 发明效果
[0033] 根据本发明的焊丝用矫正装置,能够抑制对焊丝造成的不良影响而良好地矫正焊丝。

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简要说明从包装抽出的焊丝向焊接机器人的焊炬进给的过程的简要图。
[0035] 图2A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的主视图。
[0036] 图2B是从上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的俯视图。
[0037] 图3是从焊丝用矫正装置的正面观察使焊丝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的状态的图。
[0038] 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的第一辊组放大示出的放大图。
[0039] 图5是概念性示出矫正辊的配置与焊丝的压入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非用于将本发明的结构仅限于该具体例。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非仅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公开内容。
[0041]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1之前,参照图1,针对向焊炬20进给的焊接用焊丝W的矫正过程进行说明。图1是简要说明从包装3抽出的焊丝W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1而向焊接机器人2的焊炬20进给的过程的简要图。
[0042] 参照图1,实心的实芯焊丝、作为在内部的空心部分装入有焊剂的药芯焊丝的包皮焊丝(wrap wire)以及无缝焊丝等焊接用焊丝W例如被卷成轮状而以卷绕的状态收纳在包装3中,并从包装3的上端被抽出。从包装3抽出的焊接用焊丝W例如向设于焊接机器人2的臂前端的焊炬20进给,但在焊炬20的近前处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焊丝用矫正装置1。
[0043] 焊接用焊丝W通过焊丝用矫正装置1,由此消除因收纳在包装3内而引起的卷痕、扭转,成为不存在卷痕、扭转的大体直线状的焊丝W。成为直线状的焊丝W借助进给装置4向进行电弧焊等的焊炬20进给,在焊炬20的前端发生熔化而用作焊接材料。
[0044] 此时,当焊丝W残留有卷痕、扭转时,焊丝W以弯曲的状态向焊炬20的前端进给,因此,产生焊丝W的前端从焊炬20的前端位置偏移这样的、所谓“焊丝抖动”。当产生该“焊丝抖动”时,无法使焊丝W在正确的焊接位置熔融,难以实现较高的焊接品质。对此,为了抑制“焊丝抖动”而实现较高的焊接品质,将焊丝W矫正为直线状的焊丝用矫正装置1实现非常重要的作用。
[0045] 在图1中,焊丝用矫正装置1(以下称为矫正装置1)设于焊接机器人2的机械臂上的位置P1,但也可以设于刚从包装3抽出焊丝W后的位置P2,还可以设于包装与焊接机器人之间的位置P3。矫正装置1在设置于任何位置的情况下,为了不易受到由设置空间的大小、形状而引起的制约,都期望是小型的。尤其是,在设于位置P1等的机械臂上的情况下,尤其期望矫正装置1是小型的,以使得不限制焊接机器人2的可动区域。
[0046] 另外,无论是实芯焊丝还是药芯焊丝,为了避免焊丝W的损伤,均期望在矫正装置1中减小焊丝W的压入量。此外,大多情况下在焊接用焊丝W的表面上涂敷有润滑剂、油,根据用途有时也在表面上实施镀层。因此,期望矫正装置1具有与焊接用焊丝W的表面的接触尽量少的结构,以使得在矫正焊接用焊丝W的过程中,除了压入量小之外,不使涂敷的润滑剂、油脱落,并且不损伤镀层。
[0047] 以下,参照图2A以及图2B,对矫正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8] 图2A是从正面观察矫正装置1的主视图,图2B是示出从朝向纸面时的上方观察图2A所示的矫正装置1的状态(即,矫正装置1的上表面侧的状态)的俯视图。
[0049] 参照图2A,矫正装置1具备:框架10;设置在框架10的两端的两个引导管(引导体)11a、11b;由多个矫正辊12构成的两组辊组、即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以及支承各个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并固定于框架10的两个台座、即第一台座14a和第二台座14b。
该矫正装置1使焊丝W通过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来矫正该焊丝W的弯曲。
[0050] 框架10是具有长方形的平板面的板状构件,在该平板面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相对于该平板面大体垂直设置的大致完全相等的平板状的两个壁板15a、15b。两个壁板15a、15b被设置为,相对于平板面朝向相同的方向大体成为垂直,并且彼此对置而大体成为平行。
[0051] 引导管(引导体)11a、11b是呈管体且具有沿着该管体的长度方向的贯通孔的构件。引导管11a、11b的贯通孔是具有与焊丝W的线径(焊丝直径d)相比足够大的直径的孔。
[0052] 如图2A所示,引导管11a、11b以使彼此的贯通孔的轴心大体一致的方式贯穿壁板15a、15b并保持于壁板15a、15b。引导管11a保持于壁板15a,引导管11b保持于壁板15b。
[0053] 从框架10的外部(例如,朝向图2A的纸面而从右侧)通过了一方的引导管11a的贯通孔的焊丝W朝向另一方的引导管11b大体呈一直线状通过框架10内,并穿过另一方的引导管11b的贯通孔而向框架10的外部送出。此时,焊丝W在框架10内通过的通路是图2A和图2B中单点划线所示的直线,称为矫正路径T。
[0054] 第一辊组13a以及第二辊组13b分别由后述的五个矫正辊12构成,该五个矫正辊12以夹着矫正路径T对置的方式,沿着该焊丝W的通过方向隔开规定的配置间隔进行配置。在说明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结构之前,对矫正辊1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55] 矫正辊12是具有厚度比焊丝W的焊丝直径d大的圆板形状、且能够以该圆板形状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构件。
[0056] 在本实施方式中,矫正辊12由具有内轮(内圈)、外轮(外圈)以及滚动体的滚动轴承等轴承构成。
[0057] 因此,矫正辊12仅由构成具有内轮(内圈)、外轮(外圈)以及滚动体的轴承的构件构成,沿着矫正辊12的旋转轴心的外圈的厚度比焊丝的焊丝直径d大。在矫正辊12的外圈的外周面,沿着该外圈的周向、即沿着该外圈的旋转方向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槽。以下,将该槽称为矫正槽G。
[0058] 矫正槽G的形状是任意的,为圆弧、U状以及V状等。相对于矫正槽G的槽底,矫正槽G的上端位于比焊丝W与矫正槽G的壁面接触的位置足够靠上方的位置,该矫正槽G的开口宽度优选为比焊丝W的焊丝直径d稍大的程度。若将矫正槽G的开口宽度形成为比焊丝直径d稍大的程度,则矫正槽G的上端能够作为抑制矫正槽G内的焊丝W的过度摇晃及振动的按压部而发挥作用。
[0059] 相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矫正辊12,以往的矫正辊通过将形成矫正槽的环状构件(环)组装于轴承的外圈而实现一体化,从而由环和轴承这两个构件构成。因此,在以往的矫正辊中,不仅存在矫正辊大型化的趋势,还可能伴随着使用而使环相对于外圈的组装位置偏移。
[0060] 如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辊12那样,若采用仅由构成轴承的构件构成、且在外圈上直接形成矫正槽G的简单结构,则能够使矫正辊12小型化,并且无需制作以往的环,也不会花费确保以及维持该环的组装精度所需的工时。
[0061] 参照图2A,对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进行说明。
[0062] 首先,第一辊组13a通过使用五个上述的矫正辊12、并将该五个矫正辊12配置为各矫正辊12的矫正槽G的形成方向(矫正辊12的旋转方向)沿着矫正路径T的形成方向而构成。以下说明该五个矫正辊12的配置。
[0063] 在朝向图2A的纸面时的上下方向上,第一辊组13a的五个矫正辊12各自在单点划线所示的矫正路径T的上方配置有两个矫正辊12(12a、12b),在下方配置有三个矫正辊12(12c、12d、12e)。上方的两个矫正辊12沿着矫正路径T隔开规定的轴心间隔2L进行配置,下方的三个矫正辊12也是相同的。另外,上方的矫正辊12和下方的矫正辊12c以彼此通过矫正槽G从正反方向夹着矫正路径T的方式对置。
[0064] 此时,五个矫正辊12分别配置为,并非与夹着矫正路径T对置的矫正辊12在相对于矫正路径T垂直的方向上对置,而是在相对于矫正路径T倾斜的方向上对置。即,上方的两个矫正辊12(12a、12b)分别配置为,在与下方相邻的矫正辊12(12c、12d、12e)的轴心间隔2L的大体中央对应的位置朝向矫正路径T。换言之,下方的三个矫正辊12(12c、12d、12e)配置为,在与相邻的矫正辊12(12c、12d、12e)的轴心间隔2L的大体中央对应的位置,上方的两个矫正辊12(12a、12b)与矫正路径对置。
[0065] 如上所述,配置有五个矫正辊12的第一辊组13a被第一台座14a支承。第一台座14a例如是由与框架10相同的材质构成的长方体的构件,在一个侧面与框架10相接而固定于该框架10。第一台座14a在与同框架10相接的面相反一侧的侧面即支承面A1(即,与同框架10相接的面平行的侧面)上支承第一辊组13a。
[0066] 第一辊组13a的各矫正辊12借助贯穿内轮(内圈)且与预先设于第一台座14a的支承面A1的螺孔螺合的螺栓B而被支承在该支承面A1上。此时,各矫正辊12也可以在与该支承面A1之间夹着从支承面A1保持一定距离的垫片S而支承在支承面A1上。在使用垫片S的情况下,利用与支承面A1的螺孔螺合的螺栓B的头部和与支承面A1相接的垫片S来夹住矫正辊12的内圈,因此将各矫正辊12支承在第一台座14a的支承面A1上。
[0067] 若使用适当长度的垫片S来保持各矫正辊12,则通过将第一台座14a固定于框架10,能够将第一辊组13a配置在相对于矫正路径T的上述位置。
[0068] 图2B是示出从朝向纸面时的上方观察图2A所示的矫正装置1的状态的图,但如图2B所示,第一辊组13a的各矫正辊12配置为矫正槽G与矫正路径T大体重叠。
[006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构成第一辊组13a的各矫正辊12相对于第一台座14a固定在规定位置,并且第一台座14a固定在框架10的规定位置,因此,构成第一辊组13a的各矫正辊12的配置位置在框架10内被固定。因此,第一辊组13a可以说是不允许框架10内的各矫正辊12的配置位置的变更的无调整型。
[0070] 第二辊组13b与第一辊组13a同样地由五个矫正辊12构成,并且被支承在与第一台座14a大体相同的结构的第二台座14b的支承面A2上。即,第二辊组13b具有与第一辊组13a大体相同的结构,与第一辊组13a同样为无调整型,构成第二辊组13b的各矫正辊12以通过矫正槽G在彼此面对的方向上夹着矫正路径T的方式对置。
[0071] 第二辊组13b与第一辊组13a的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即,第二辊组13b配置为,第二辊组13b的各矫正辊12夹着矫正路径T进行对置的方向(对置方向)与第一辊组13a的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不同。具体而言,第二辊组13b的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是相对于第一辊组13a的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而大体旋转了90°的朝向。
[0072]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辊组13b的配置,支承第二辊组13b的第二台座14b通过与支承第二辊组13b的支承面A2邻接的侧面与框架10相接,并且以与第一辊组13a相邻的方式固定于框架10。
[0073] 如图2B所示,第二辊组13b的各矫正辊12夹着矫正路径T在相对于该矫正路径T倾斜的方向上对置,如图2A所示,矫正槽G配置为与矫正路径T大体重叠。即,在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中,各矫正辊12相对于矫正路径T的配置大体相同。
[0074] 参照图3和图4,对具备上述的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矫正装置1与通过矫正路径T的焊丝W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3是从矫正装置1的正面观察使焊丝W通过了图2A所示的矫正装置1的状态的图。图4是将矫正装置1的第一辊组13a放大示出的放大图。
[0075] 如图3所示,例如,从框架10的外部通过了一方的引导管11a的贯通孔的焊丝W沿着矫正路径T通过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并朝向另一方的引导管11b大体呈一直线状通过框架10内,穿过另一方的引导管11b的贯通孔而向框架10的外部送出。通过了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焊丝W从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各辊组的五个矫正辊12交替地受到正反方向的按压力。
[0076] 参照图4所示的第一辊组13a的放大图可知,焊丝W通过与第一辊组13a的五个矫正辊12依次接触,从而交替地受到朝向图4的纸面时来自上方的按压力和来自下方的按压力,沿上下方向略微弯曲。此外,焊丝W在第二辊组13b中交替地受到来自与在第一辊组13a中受到的按压力的方向相差大约90°的方向、即相对于焊丝W的通过方向来自右方的按压力和来自左方的按压力,沿左右方向略微弯曲。
[0077] 如此,通过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而交替地向上下或左右弯曲的焊丝W在通过了第二辊组13b时大体成为直线状,并朝向矫正装置1的外部被抽出。
[0078] 在关于上述的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说明中,主要对沿着矫正路径T的方向上的各矫正辊12的配置(位置关系)进行了叙述,但关于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即各矫正辊12相对于矫正路径T的对置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并没有详细说明。以下,针对包含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在内的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结构进一步详细说明。
[0079] 参照图5,针对包含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关系)在内的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概念性示出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中的矫正辊12的配置与焊丝W的压入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0080] 如图5所示,关于作为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结构的各矫正辊12的对置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使用相邻的矫正辊12的轴间距离2L、矫正辊12的辊径2r、焊丝W的焊丝直径d、以及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这四个参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结构、即参数的选定、组合以及数值范围是本申请的发明人从尝试了各种组合的实验结果中获得的见解。
[0081] 相邻的矫正辊12的轴间距离2L是该相邻的矫正辊12的旋转中心、即轴心之间的距离,将轴间距离2L的一半作为矫正辊12的配置距离L。矫正辊12的辊径2r是从矫正辊12的轴心到矫正槽G的底(槽底)为止的距离的两倍,是矫正槽G的底(槽底)所形成的圆的直径。因此,从矫正辊12的轴心到矫正槽G的底为止的距离成为辊半径r。
[0082] 在图5中,焊丝W与槽底接触,但有时在槽形状为V状等而使槽底的曲率大于焊丝W外周的曲率的情况等,槽底与焊丝W不接触。在该情况下,将从矫正辊12的轴心到矫正槽G内的焊丝W为止的最短距离设为辊半径r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辊径2r而采用在以往的矫正装置中没有使用的20mm以下的较小值,将具有该20mm以下的辊径2r的矫正辊称为小径辊。
[0083] 焊丝W的焊丝直径d是焊丝W的线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焊丝直径d而假定为1.2mm以上且1.6mm以下。
[0084] 如图5所示,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是沿着矫正路径T观察夹着上述矫正路径T进行对置的两个矫正辊12的槽底时的、表示该矫正辊12的重叠量的值。当沿着矫正路径T观察时,两个矫正辊12的槽底以朝向矫正路径T侵入的方式重叠,由于矫正辊12啮合有该重叠的量,因此,将矫正辊12的重叠量称为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
[0085] 此时,若对置的两个矫正辊12的槽底以朝向矫正路径T侵入的方式重叠,则啮入量δ取得正值,若在矫正路径T中处于大体平行的相同线上,则啮入量δ为0(零)。此外,当对置的两个矫正辊12的槽底既没有在矫正路径T中处于大体平行的相同线上并且也没有如上述那样重叠时,这两个矫正辊12的槽底成为与该相同线分离而彼此隔开间隔的状态,因此,啮入量δ以与该间隔对应的距离的量而取得负值。
[0086] 以上,如图5所示,焊丝W的压入量(δ+d)为啮入量δ和焊丝直径d之和。
[0087] 使用上述的四个参数来规定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中的矫正辊12的配置。
[0088] 首先,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可以包含矫正辊12的辊半径r相对于焊丝W的线径d之比满足以下的式(1)所示的范围的程度的小径的矫正辊12。
[0089] [公式4]
[0090]
[0091]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0092] d:焊丝的线径。
[0093] 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更优选包含矫正辊12的辊半径r相对于焊丝W的线径d之比满足以下的式(2)所示的范围的程度的小径的矫正辊12。
[0094] [公式5]
[0095]
[0096]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0097] d:焊丝的线径。
[0098] 当使用满足式(1)或式(2)的程度的小径的矫正辊12时,与使用以往的大径的矫正辊时相比,能够将矫正辊12对焊丝W的按压力确保得足够大。因此,即便在减小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矫正焊丝W。另外,若使用小径的矫正辊12,则能够减少在矫正辊12的矫正槽G中与焊丝W的表面接触的距离(接触长度)。由此,能够将矫正辊12的矫正槽G与焊丝W的表面之间产生摩擦的接触面积抑制得较小,能够抑制从焊丝W的表面剥离的镀层、润滑剂以及油的量。
[0099] 另外,若能够减小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则能够减小焊丝W的压入量(δ+d),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中的焊丝W的弯曲,能够避免焊丝W的损伤。
[0100] 除了式(1)或式(2)之外,关于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相对于焊丝W的线径d之比,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也可以满足以下的式(3)所示的范围。
[0101] [公式6]
[0102]
[0103] 其中,δ:矫正辊的啮入量;
[0104] d:焊丝的线径。
[0105] 若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处于满足式(3)的范围,则相对于焊丝直径d的焊丝W的压入量(δ+d)被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向从矫正槽G脱离的方向对焊丝W施加的力。因此,能够避免焊丝W在矫正槽G内脱离而扭转这样的问题,进而能够良好且可靠地矫正焊丝W。
[0106] 此外,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也可以包含以辊半径r相对于矫正辊12的配置间隔L之比满足以下的式(4)所示的范围的方式配置的矫正辊12。
[0107] [公式7]
[0108]
[0109] 其中,r:矫正辊的辊半径;
[0110] L:矫正辊的配置间隔。
[0111] 除了式(1)~式(3)之外,若包含配置为满足式(4)的矫正辊12的配置间隔L的矫正辊12在内而构成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则能够将各矫正辊12的配置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非常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如下的矫正装置1:非常小型,并且在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中抑制焊丝W的弯曲且能够适当地压入该焊丝W进行矫正。
[0112]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由于矫正辊12的啮入量δ例如不足1.00mm而非常小,因此,有时为了良好地矫正焊丝W,要求以0.01mm为单位来调整矫正辊12的位置。由于难以利用人的手来进行以0.01mm为单位的矫正辊12的位置调整,并且伴随着使用而使矫正辊12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具备上述的无调整型的第一辊组13a和第二辊组13b的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1可以说是非常有用的。
[0113] 然而,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点上皆为例示,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内容。尤其是在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动作条件、测定条件、各种参数、构成物的尺寸、重量、体积等能够采用在不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内、通常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假定的值。
[0114] 例如,第一辊组13a借助第一台座14a进行配置,第二辊组13b借助第二台座14b进行配置。但是,例如关于第一辊组13a,即便不使用第一台座14a,只要在框架10上形成螺孔,并使垫片S的长度足够长,则通过使螺栓B与框架10的螺孔直接螺合,则能够将第一辊组13a配置在相对于矫正路径T的上述位置。
[0115] 另外,将焊丝W的焊丝直径d设为1.2mm以上且1.6mm以下,但焊丝直径d并不限于该数值范围,可以是任意的。
[0116] 附图标号说明
[0117] 1    焊丝用矫正装置
[0118] 2    焊接机器人
[0119] 3    包装
[0120] 4    进给装置
[0121] 10   框架
[0122] 11a、11b  引导管(引导体)
[0123] 12(12a~12e)  矫正辊
[0124] 13a  第一辊组
[0125] 13b  第二辊组
[0126] 14a  第一台座
[0127] 14b  第二台座
[0128] 15a  壁板
[0129] 15b  壁板
[0130] A1、A2  支承面
[0131] G    矫正槽
[0132] S    垫片
[0133] T    矫正路径
[0134] W    焊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