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接触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03292.7

文献号 : CN1058498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堤贵志渡边胜昭代岛英树椎木翔太

申请人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连结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的卡扣部的磨损所导致的振动的加剧的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包括:用于内置操作用电磁铁的第一框架(11A);用于内置触点机构的第二框架(11B);和卡扣部(37),其由在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中的一者上形成的嵌合突起部(26)和在另一者上形成的与嵌合突起部(36)嵌合的钩部(26)构成。钩部(26)包括:在第一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框架中任一者的开放端突出形成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和在该可挠性突出板部顶端形成的与嵌合突起部(36)嵌合的嵌合部(36d),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具有弹性,以使得随着嵌合部(26b)与嵌合突起部(36)之间的磨损的进行,使嵌合部(26b)嵌入嵌合突起部(36)里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内置操作用电磁铁的第一框架;用于内置触点机构的第二框架;和卡扣部,其由在所述第一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框架中的一者上形成的嵌合突起部和在另一者上形成的与所述嵌合突起部嵌合的钩部构成,所述钩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框架中任一者的开放端突出形成的可挠性突出板部;和在该可挠性突出板部的前端形成的与所述嵌合突起部嵌合的嵌合部,所述可挠性突出板部具有弹性,以使得随着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嵌合突起部之间的磨损的进行,使所述嵌合部嵌入所述嵌合突起部的内侧,所述钩部的嵌合部形成为梯形,包括:从所述可挠性突出板部的前端向基部侧逐渐突出的倾斜面;从该倾斜面的内侧端与所述可挠性突出板部平行地向所述基部侧延长的平坦面;从该平坦面的所述基部侧端部向外侧延伸至所述可挠性突出板部的嵌合面;和与所述嵌合面的外侧连接的圆弧面,所述嵌合突起部包括:当所述嵌合突起部与所述钩部嵌合时,与所述钩部的嵌合部中的倾斜面与平坦面的边界接触,而使所述可挠性突出板部向外侧弯曲的倾斜面;与所述嵌合突起部的该倾斜面的外侧端部连接的平坦面;和从所述嵌合突起部的该平坦面的与所述嵌合突起部的倾斜面相反一侧的端面向内侧延伸的嵌合面,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以所述钩部的所述嵌合面与所述圆弧面的边界位置和所述嵌合突起部的所述平坦面与所述嵌合面的棱线接触的方式连结,所述钩部在没有与所述嵌合突起部嵌合的自由状态下,与所述钩部嵌合于所述嵌合突起部的情况相比更向内侧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形成有所述钩部的一者,由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注塑成形,利用注塑成形后的残留应力引起的所述钩部向内侧的倾倒,使所述钩部具有弹性。

说明书 :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内置操作用电磁铁的第一框架和内置触点机构的第二框架连结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种电磁接触器,提案有专利文献1及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中,用螺栓连结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一框架为组装有操作用电磁铁的固定铁芯、操作线圈等的下部框架,第二框架为组装有触点机构、触点支承架和操作用电磁铁的可动铁芯等的上部框架。
[0003] 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电磁铁接触器中,在作为收纳固定铁芯的下部框架的第一框架与作为收纳可动铁芯和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的上部框架的第二框架的接合部,设置将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结合的紧固线弹簧,用该紧固线弹簧连结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6437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98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中,利用螺栓紧固或者使用紧固线弹簧来连结作为下部框架的第一框架和作为上部框架的第二框架。
[0010] 因此,能够利用螺栓或者紧固线弹簧将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牢固地固定,但是,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连结必须使用螺栓或紧固线弹簧,存在部件数量增加这样仍未解决的课题。
[0011] 近几年,通过将用玻璃等纤维强化后的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注塑成形而形成电磁接触器的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并且通过卡扣将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结合。
[0012] 但是,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难以确保韧性,由于为了使可动触头与电磁接触器自身的固定触头接触分离而将操作电磁铁从励磁状态转换为非励磁状态的释放状态时所产生的振动,卡扣部的磨损加剧,在卡扣部产生松动,存在不能确保耐久性这样仍未解决的课题。
[0013]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现有例的尚未解决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连结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卡扣部的磨损所引起的松动的产生的电磁接触器。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方式在于,包括,用于内置操作用电磁铁的第一框架;用于内置触点机构的第二框架;和卡扣部,其由在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中的一者上形成的嵌合突起部和在另一者上形成的与嵌合突起部嵌合的钩部构成。钩部包括:向第一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框架中任一者的开放端突出形成的可挠性突出板部;和在该可挠性突出板部的前端形成的与嵌合突起部嵌合的嵌合部,可挠性突出板部具有弹性,以使得随着嵌合部与嵌合突起部之间的磨损的进行(加剧),使嵌合部嵌入到嵌合突起部的里侧。
[0016] 发明效果
[0017] 根据本发明,即使构成用来连结内置操作用电磁铁的第一框架与内置触点机构的第二框架的卡扣部的钩部的嵌合部与嵌合突起之间的磨损加剧,也能够维持钩部的嵌合部与嵌合突起部的嵌合状态,并且能够提高将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卡扣结合时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外观立体图。
[0019] 图2是图1的正面图。
[0020] 图3是图2的Ⅲ-Ⅲ线上的截面图。
[0021] 图4是图2的Ⅳ-Ⅳ线上的截面图。
[0022] 图5是表示将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6是表示第一框架的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c)是平面图。
[0024] 图7是表示第二框架的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c)是平面图。
[0025] 图8是表示卡扣部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7] 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10,如图1所示,例如通过将混入有玻璃纤维等的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注塑成形而形成的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相互连结。
[0028]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框架11A内置有例如用交流电磁铁构成的操作用电磁铁12。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二框架11B内置有利用操作电磁铁12进行开、关驱动的触点机构
13。
[0029] 第一框架11A具有收纳操作用电磁铁12的有底角筒状部21。该有底角筒状部21从正面看,如图6(a)所示,包括:中央部的宽幅部21a;和窄幅部21b及21c,在该宽幅部21a的一方的相对侧壁例如上下侧壁以与宽幅部21a连通的方式,形成为以宽幅部21a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上下线对称。而且,在夹着宽幅部21a的窄幅部21b及窄幅部21c间的底面安装有E字状的固定铁芯22,突出部22a~22c朝向前方且连结部22d与底面接触。
[0030] 如图4及图6所示,在该固定铁芯22的中央突出部22b安装有卷绕了励磁线圈23a的卷轴23。在该卷轴23一体地形成有线圈端子25,线圈端子25固定于从第一框架11A的一个窄幅部21b向外侧突出的端子座24。
[0031] 另外,在第1外框11A的宽幅部21a的另一方的相对侧壁例如左右侧壁的前端,如图3及图4所示,在窄幅部21b以及21c侧的两端部形成分别向前方延伸的例如4个钩部26。
[0032] 如图8(a)的放大图所示,这些钩部26包括:从宽幅部21a的前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可挠性的较宽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和形成于该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顶端内侧的嵌合部26b。
[0033] 嵌合部26b包括:随着从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前端向后方即向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基部侧去厚度逐渐增厚的倾斜面26c;从该倾斜面26c的后端略向后方延伸的平坦面
26d;嵌合面26e,其从该平坦面26d的后端向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延伸,并与可挠性突出板部
26a成直角,且延伸至嵌合部26b的一半厚度左右;和由与该嵌合面26e的外侧连接的R倒角构成的圆弧面26f,嵌合部26b的断面形成为梯形。
[0034] 此处,在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注塑成形时,钩部26与第一框架11A的开放端面形成为一体,且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厚度薄,因此,因注塑成形后的残留应力,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倒向内侧而倾斜地延长。
[0035] 因此,如后所述,为了使钩部26与嵌合突起部36嵌合,使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向外侧弯曲而与嵌合突起部36嵌合。因此,对可挠性突出板部26a施加使嵌合部26b向嵌合突起部36的里侧施力的弹性。
[0036] 另外,在第一框架11A的有底角筒状部21的底部四角形成有具有安装孔的安装板部27。
[0037] 如图7(a)~(c)所示,第二框架11B具有角筒部30,角筒部30的与第一框架11A连结的连结部侧的形状具有与第一框架11A的有底角筒状部21相同的形状。该角筒部30与有底角筒状部21同样,具有宽幅部31a和与该宽幅部31a连通的窄幅部31b及31c。
[0038] 另外,如图5所示,角筒部30的窄幅部31b及31c没有连通的相对侧面板部30a及30b在连结部侧的相反侧延伸。在这些相对侧面板部30a及30b的延伸端部的中央部之间架设有连结板部30c。在该连结板部30c的下侧,形成平行地分隔相对侧面板部30a及30b之间的多个、例如3个隔壁31,而设置有主电路电源端子部32a和辅助端子部33a。
[0039] 另外,在连结板部30c的上侧,形成平行地分隔相对侧面板部30a及30b之间的多个例如3个隔壁34,而设置有主电路负载侧端子部32b和辅助端子部33b。
[0040] 另外,在相对侧面板部30a及30b,在与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6相对的四处,分别形成从下端侧开放侧面的凹部35,在这些凹部35底部的下端侧分别形成有形成于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6的嵌合部26b从外侧与其进行卡合的嵌合突起部36。
[0041] 再者,凹部35如图8所示,在将钩部26的嵌合部26b卡止在嵌合突起部36的状态下,在前端侧形成有插入工具用空间部。在该插入工具用空间部中插入一字螺丝刀,这样能解除钩部26的嵌合部26b与嵌合突起部36的卡止状态。
[0042] 各嵌合突起部36如图8(a)的放大图所示,包括:与凹部35的后端面在同一个面的后端面36a;随着从该后端面36a的外侧端部向前方去在外侧厚度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倾斜面36b;从该倾斜面36b的外侧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平坦面36c;和从该平坦面36c的前端向凹部
35的底面侧延伸的嵌合面36d。
[0043] 而且,由形成于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6与形成于第二框架11B的嵌合突起部36构成卡扣部37。
[0044] 另外,在连结板部30c的背面侧形成消弧室38,用来保持可动触头39a的触点支承架39以能够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该消弧室38内。在该触点支承架39的背面侧,如图3所示,经由连结弹簧40a连结有与固定铁芯22相对的可动铁芯40,在该可动铁芯40与第一框架11A的卷轴23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复位弹簧。
[0045] 另外,以覆盖连结板部30c的上表面、正面以及下表面的方式配置消弧罩41。
[0046] 而且,第一框架11A与第二框架11B如图8(c)所示,在将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6与第二框架11B的嵌合突起部36嵌合的状态下连结形成一体。
[0047] 此处,第一框架11A与第二框架11B的连结,使从第一框架11A突出的线圈端子25成为与第二框架11B的主电路电源侧端子部32a和辅助端子部33a相对的状态,使形成于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6与形成于第二框架11B的嵌合突起部36相对。
[0048] 此处,钩部26在没有与第二框架11B的嵌合突起部36嵌合的自由状态下,如图8(a)所示,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因注塑成形时的残留应力以规定角度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在此状态下,嵌合部26b的倾斜面26c与第二框架11B的嵌合突起部36的后端面36a跟倾斜面36b的棱线相对。
[0049] 此处,在使钩部26与嵌合突起部36嵌合从而将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连结的情况下,不存在钩部26的嵌合部26b与嵌合突起部36的干扰。在此情况下,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成为与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侧面在同一个面的状态,如图8(b)所示,设定为跟与钩部26的嵌合面26e连接的圆弧面26f相比,嵌合突起部36的平坦面36c与嵌合面36d的棱线位于前方侧的嵌合部26b内。
[0050] 然后,在使钩部26与嵌合突起部36相对的状态下,使第二框架11B向第一框架11A侧移动,由此,钩部26的倾斜面26c与嵌合突起部36的后端面36a跟倾斜面36b的棱线接触。另外,使第二框架11B向第一框架11A侧移动,由此,钩部26的倾斜面26c与平坦面26d的棱线与嵌合突起部36的倾斜面36b接触,由此,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向外侧弯曲。
[0051] 之后,钩部26的平坦面26d与嵌合突起部36的平坦面36c抵接(接触),然后钩部26的嵌合面26e与嵌合突起部36的嵌合面36d卡止。此时,在嵌合突起部36的嵌合面36d没有发生磨损的状态下,如图8(c)所示,钩部26的嵌合面26e与圆弧面26f的边界位置与嵌合突起部36的平坦面36c跟嵌合面36d的棱线接触,在可挠性突出板部26a例如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连结。
[0052] 但是,如果在图8(c)的钩部26与嵌合突起部36的嵌合状态下操作电磁接触器10,则在操作用电磁铁12的励磁线圈23a处于非通电状态,且操作用电磁铁12处于非励磁状态的情况下,可动铁芯40被未图示的复位弹簧向前方施力。在此状态下,被触点支承架39所支承的可动触头39a处于从固定触头离开的释放状态。
[0053] 如果在该释放状态下将操作用电磁铁12的励磁线圈23a通上交流电,使操作用电磁铁12处于励磁状态,则可动铁芯40抵抗复位弹簧,被固定铁芯22吸引。因此,经由连结弹簧40a与可动铁芯40连结的触点支承架39的可动触头39a接触固定触头,而主电路电源侧端子部32a及辅助端子部33a和主电路负载侧端子部32b及辅助端子部33b电连接而成为通电状态。
[0054] 在该通电状态下,断开对操作用电磁铁12的励磁线圈23a通电的交流电,由此,固定铁芯22的吸引力消失,可动铁芯40因复位弹簧返回前方的释放位置。此时,可动铁芯40因复位弹簧返回释放位置时产生振动,该振动传递到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由此,在作为两者的接合部的钩部26的嵌合面26e及圆弧面26f与嵌合突起部36的嵌合面36d的接触部产生磨损。
[0055] 反复该通电状态和释放状态,由此,钩部26的嵌合面26e及圆弧面26f与嵌合突起部36的嵌合面36d之间的磨损加剧。
[0056] 在嵌合突起部36的平坦面36c与嵌合面36d的棱线部明显产生该磨损,该棱线部因磨损而半径逐渐增大成为圆弧面。在此情况下,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原来如图8(a)所示,由于向内侧倾斜延伸而产生弯曲,所以,因磨损的加剧,如图8(b)所示,利用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弹力,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向内侧弯曲,成为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外侧表面与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侧面在同一个面的状态。
[0057] 另外,如果钩部26与嵌合突起部36之间的磨损加剧,则如图8(d)所示,成为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倾斜的状态。在成为该状态后,成为嵌合部26b的倾斜面26c与平坦面26d的棱线部与凹部35的底面接触的状态,限制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进一步倾斜。
[0058] 像这样,即使钩部26与嵌合突起部36之间的磨损加剧,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也会与该磨损相应地,利用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弯曲所产生的弹力而倾斜,钩部26的嵌合部26b与嵌合突起部36的里侧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钩部26的嵌合面26e与圆弧面26f的棱线部与嵌合突起部36的平坦面36c与嵌合面36d的棱线部之间产生隙缝。
[0059] 因此,在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连结使用卡扣结合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抑制因长期使用导致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之间的连结状态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在使电磁接触器10处于释放状态时在第一框架11A与第二框架11B之间产生的振动声。
[0060] 这样结果是,能提高电磁接触器10的耐久性,不必如前述的现有例那样,设置连结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紧固线弹簧或者螺栓,利用卡扣部就能够可靠地连结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减少部件数量,从而能够降低电磁接触器的制造成本。
[0061] 而且,在使钩部26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向内侧倾斜的情况下,由于利用了使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注塑成形后的残留应力所引起的倾倒,所以为了使可挠性突出板部26a倾斜无需进行特别的设计,也无需设计用来抑制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残留应力所引起的倾斜的形状。
[0062]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没有产生磨损的状态下的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弯曲状态如图8(c)所示向外侧弯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上述,在没有产生磨损的状态下如图8(b)所示,既可以使可挠性突出板部26a的外侧表面成为与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侧面在同一个面的状态,也可以使可挠性突出板部26a位于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侧面的略靠近内侧的位置。总之,可挠性突出板部26a此外向外侧弯曲的状态即可。
[006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交流电磁作为操作用电磁铁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使用无极直流电磁铁和有极直流电磁铁。在此情况下,也可以经由连结弹簧将柱塞与触点支承架39连结。
[006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框架11A上形成钩部26,在第二框架11B形成嵌合突起部3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在第一框架11A形成嵌合突起部36,在第二框架11B形成钩部26。
[0065] 另外,钩部26以及嵌合突起部36的配置组数并不限于四组,也可以设置三组、五组以上的任意组数。
[006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交流电磁铁作为操作用电磁铁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使用无极直流电磁铁或者有极直流电磁铁。在此情况下,只要经由连结弹簧将柱塞与触点支承架39连结即可。
[0067]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框架11A形成钩部26,在第二框架11B形成嵌合突起部3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在第一框架11A形成嵌合突起部36,在第二框架11B形成钩部26。
[0068] 另外,钩部26以及嵌合突起部36的配置组数并不限于四组,也可以设置三组、五组以上的任意组数。
[0069] 符号说明
[0070] 10…电磁接触器、11A…第一框架、11B…第二框架、12…操作用电磁铁、13…触点机构、21…有底角筒状部、22…固定铁芯、23…卷轴、25…线圈端子、26…钩部、26a…可挠性突出板部、26b…嵌合部、26c…倾斜面、26d…平坦面、26e…嵌合面、26f…圆弧面、30…角筒部、32a…主电路电源侧端子部、32b…主电路负载侧端子部、33a、33b…辅助触点部、35…凹部、36…嵌合突起部、36a…后端面、36b…倾斜面、36c…平坦面、36d…嵌合面、37…卡扣部、39…触点支承架、40…可动铁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