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子标签和智能终端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427756.3

文献号 : CN1058694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苏漪魏雷陈红芬潘志强宋满徐曼青

申请人 : 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将电子标签的标识作用与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发信功能相结合,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车辆定位与管理之中,使用电子标签唯一标识一台车辆,通过将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方式,利用智能终端对车辆与驾驶员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服务器,来实现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对车辆与驾驶员准确有效的管理。在从较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的车辆管理方式中维护困难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的同时,该管理方法还将对车辆的管理与对驾驶员的管理相结合,提高了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将电子标签的标识作用与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发信功能相结合,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车辆定位与管理之中,使用电子标签唯一标识一台车辆,通过将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方式,利用智能终端对车辆与驾驶员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服务器,来实现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对车辆与驾驶员准确有效的管理;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驾驶员上班时通过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智能终端上的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进行签到开始工作,获取当日的工作任务,此时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显示该驾驶员在线;

步骤二、驾驶员根据从服务器端获取的要求,前往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到达指定车辆周围一定范围内时,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即可与车辆上的电子标签进行自动连接并进行绑定,此时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显示该车辆在线,记录定位位置与时间信息即为初始信息并自动上传;

步骤三、当车辆开始移动时,每移动指定距离,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自动进行定位并尝试将定位信息上传至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服务器;

步骤四、若车辆管理检查系统上传定位信息失败,则自动将定位位置与时间信息缓存至智能终端本地数据库中,间隔指定时间自动重新发送;

步骤五、当驾驶员与车辆绑定之后,若驾驶员工作结束之前两者进行分离,则车辆管理检查系统自动记录两者分离的时间,当两者重新绑定时,自动将分离时间的记录上传至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服务器;

步骤六、当驾驶员到达指定目的地,准备离开指定车辆前,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智能终端上的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中进行操作,车辆管理检查系统将该车辆当前的定位位置与时间记录为结束信息并上传至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服务器,之后与该车辆的电子标签断开绑定,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标识该车辆下线;

步骤七、当驾驶员当天的全部工作任务结束准备下班时,在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上进行操作,车辆管理检查系统显示该驾驶员下线;

驾驶员智能终端与车辆电子标签绑定仅在车辆周围一定范围内有效;当驾驶员靠近车辆指定范围内时,与车辆上的电子标签进行自动连接,离开指定范围内时自动断开并记录时间。

说明书 :

一种基于电子标签和智能终端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标签和智能终端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车辆的定位与管理问题,属于信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中对电子智能化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中需要对车辆进行管理,目前传统的车辆管理方式通常是,在企业所需使用或者租用的车辆上安装车载GPS定位装置,该装置一般是通过GSM网络用短信的方式将卫星定位信息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端对短信电文进行解读从而实现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车辆的位置。
[0003] 这种车辆管理的方式通常依赖于车载GPS定位装置的好坏,若发生故障,不仅维护困难且成本较高,这往往给企业对车辆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车载GPS定位装置通常不具备本地缓存记录功能,若驾车行驶在信号位置较弱的区域路段,则往往容易导致不能实时掌握该车辆所有发生过的动向,不利于对车辆进行准确及时的管理。另外,车载GPS定位装置只能起到一定的对车辆位置进行监督的功能,无法判断行车人员是否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往往还需另一套针对驾驶员的管理系统,管理起来较为繁琐。
[0004] 因此,我们就迫切地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企业日常车辆定位与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该方法将电子标签的标识作用与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发信功能相结合,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车辆定位与管理之中,从较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的车辆管理方式中维护困难且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该管理方法还将对车辆的管理与对驾驶员的管理相结合,提高了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效率。本发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日常运营中车辆定位与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0006]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将电子标签的标识作用与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发信功能相结合,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车辆定位与管理之中,使用电子标签唯一标识一台车辆,通过将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方式,利用智能终端对车辆与驾驶员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服务器,来实现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对车辆与驾驶员准确有效的管理。
[0007] 本发明中的电子标签主要是指可以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具有唯一电子编码的电子元件。电子标签具有体积小易封装、序列号唯一难以复制、寿命长易维护、感应效果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将其应用到对车辆的管理之中。通过将电子标签附着在企业日常运营所需使用的车辆上,利用智能终端读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并通过与其独特的序列号绑定的方式,可以轻松地实现对车辆唯一性的标识与管理。同时,由于电子标签只是对车辆的唯一标识,不具有定位、发信等复杂的功能,成本低廉、易于维护。
[0008] 本发明中的智能终端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辆中控系统等等,通过在智能终端上安装车辆管理检查系统的App(包括ios和Android)来对企业日常运营中使用的车辆与驾驶员进行管理。智能终端具有定位与发信的功能,在将其与电子标签绑定后,可以实时地对车辆进行定位,有网络信号时系统App可以实时向服务器发送车辆的定位、行驶路线与时间等信息,在信号较弱的路段可以自动将定位信息缓存在智能终端本地数据库中,待有信号时再及时进行上传。
[0009] 基于以上两点,本发明提出的车辆管理方法就能够从较大的程度上,实现对车辆与驾驶员及时准确的管理,防止由于车载GPS定位设备难以维护而造成的车辆管理不便的情况,确实有效地起到企业日常运营所需的对车辆与驾驶员进行管理的目的。
[0010]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将电子标签的标识作用与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发信功能相结合,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车辆定位与管理之中,使用电子标签唯一标识一台车辆,通过将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方式,利用智能终端对车辆与驾驶员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服务器,来实现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对车辆与驾驶员准确有效的管理。在从较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的车辆管理方式中维护困难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的同时,该管理方法还将对车辆的管理与对驾驶员的管理相结合,提高了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效率。
[0011] 该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其包含的主要步骤如下:
[0012] 步骤(1)驾驶员上班时通过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上的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进行签到开始工作,获取当日的工作任务,此时系统显示该驾驶员在线;
[0013] 步骤(2)驾驶员根据从服务器端获取的要求,前往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到达指定车辆范围内,系统App即可与车辆上的电子标签进行自动连接并进行绑定,此时系统显示该车辆在线,记录定位位置与时间等信息即为初始信息并自动上传;
[0014] 步骤(3)当车辆开始移动时,每移动指定距离(可根据企业要求设定),系统App自动进行定位并尝试将定位信息上传至系统服务器;
[0015] 步骤(4)若系统上传定位信息失败,则自动将定位位置与时间等信息缓存至智能终端本地数据库中,间隔指定时间自动重新发送;
[0016] 步骤(5)当驾驶员与车辆绑定之后,若驾驶员工作结束之前两者进行分离(该绑定只在车辆周围一定范围内有效),则系统自动记录两者分离的时间,当两者重新绑定时,自动将分离时间的记录上传至服务器;
[0017] 步骤(6)当驾驶员到达指定目的地,准备离开指定车辆前,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上的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中进行操作,系统将该车辆当前的定位位置与时间记录为结束信息并上传至系统服务器,之后与该车辆的电子标签断开绑定,系统标识该车辆下线;
[0018] 步骤(7)当驾驶员当天的全部工作任务结束准备下班时,在系统App上进行操作,系统显示该驾驶员下线。
[0019] 有益效果:作为企业日常运营中的车辆管理方法,本发明主要利用电子标签和智能终端相绑定的管理方法进行设计。它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车辆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和创新之处:
[0020] (1)本发明利用电子标签唯一标识一辆车,通过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方式,利用智能终端的定位与发信功能,对车辆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上传至系统服务器之中。
[0021] (2)本发明中对车辆进行管理所需使用到的设备成本低廉且易于维护。本发明中使用到的电子标签只具有唯一标识一辆车的功能,而将传统车载GPS定位装置所具有的定位与发信功能转移到驾驶员所使用的手机等智能终端上,企业只需对轻便小巧使用寿命较长的电子标签进行维护即可,大大节约了维护成本。
[0022] (3)本发明将驾驶员与车辆置于同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传统的车辆管理方法中,只考察车辆,不考察驾驶员,容易出现拉私活、找人代驾等行为,而本发明中,由于车辆上的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序列号、驾驶员使用的智能终端具有唯一的设备码,可以实现一一对应功能,能从较大的程度上准确有效地对驾驶员与车辆进行管理。
[0023] (4)本发明可以将驾驶员与车辆进行动态调配。驾驶员上班时从系统服务器获取工作任务,智能终端上的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可以确保该驾驶员只能与当次工作任务智能的车辆的电子标签相绑定,不同的任务可以与不同的车辆相绑定。
[0024] (5)本发明可以在管理车辆的同时,对驾驶员的考勤进行一定的监督。驾驶员所使用的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可以保持在智能终端的后台实时刷新,当驾驶员靠近车辆指定范围内时,与车辆上的电子标签进行自动连接,离开指定范围内时自动断开并记录时间,并将两者分离时间作为对驾驶员考勤的参考上传至系统服务器;若该系统App被强制终止,该终止操作也会被记录并上传至服务器。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0026] 图2是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整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车辆管理方法,将电子标签的标识作用与智能终端的定位和发信功能相结合,应用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车辆定位与管理之中,使用电子标签唯一标识一台车辆,通过将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的方式,利用智能终端对车辆与驾驶员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服务器,来实现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对车辆与驾驶员准确有效的管理。在从较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的车辆管理方式中维护困难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的同时,该管理方法还将对车辆的管理与对驾驶员的管理相结合,提高了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效率。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1、图2,对本发明中提出的方法进行清晰、详细的描述:
[0028] 1.安装电子标签
[0029] 首先,要将电子标签与车辆进行绑定。基于现有技术,目前我们推荐使用的电子标签为轻薄小巧的蓝牙贴片,将其固定在企业日常所需使用的车辆上,并确保其除了被暴力拆解外,难以被取下与替换,而暴力拆解后,该电子标签失效。
[0030] 因为电子标签的使用寿命长,并且驾驶员的正常工作需要与电子标签进行绑定,若电子标签失效,驾驶员可以及时上报要求更新。同时,由于电子标签成本低廉,个别失效的重新安装即可,无需安排专人进行定期的检修与维护,大大节约了维护成本。
[0031] 2.绑定智能终端
[0032] 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被正确安装之后,想要及时有效地将车辆定位信息上传至系统服务器,还需将电子标签与智能终端相绑定。
[0033] 驾驶员使用的智能终端具有唯一的设备号,车辆管理检查系统App在驾驶员使用之初就记录下该智能终端的设备号,同一个驾驶员工号下只允许登记最多不超过指定数量的智能终端设备,间隔指定时间可以进行修改,并且同一个设备不允许登记在多名驾驶员名下,这样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确保系统中的驾驶员是本人在线。
[0034] 当驾驶员接受工作任务之后,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工作任务所指定的车辆信息,驾驶员前往车辆所在位置,在达到该车辆所在区域指定范围内时,车辆检测管理系统App自动将驾驶员的智能终端与标识该车辆身份的电子标签相绑定,系统显示该车辆上线,并保持在后台实时刷新确认两者绑定情况。当驾驶员完成工作任务,即到达目的地之后,经系统确认之后,断开该驾驶员与该车辆之间的绑定,系统显示该车辆下线。
[0035] 在驾驶员未完成工作任务之前,即驾驶员未到达指定的目的地之前,若驾驶员离开该车辆指定的距离范围时,该车辆下线,同时系统开始自动计时,记录驾驶员与车辆两者相分离的时间,当下一次驾驶员与该车辆自动连接绑定时,将两者分离时长记录上传至服务器;若记录过程中系统App被强制终止,当再次恢复使用时,也将该强制终止记录上传至系统服务器,以供企业管理人员对驾驶员的考勤情况进行参考。
[0036] 3.上传定位信息
[0037] 在驾驶员与车辆绑定之初,系统自动上传当时的定位位置和时间等信息,记录为初始位置并显示该车辆上线;当车辆开始移动时,每移动指定的间隔位置(可以按照企业要求指定),系统自动上传当时的定位位置和时间等信息至服务器;当驾驶员到达目的地的指定位置,即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时,系统自动上传当时的定位位置和时间等信息,记录为结束位置并显示该车辆下线。
[0038] 若系统上传过程中,遇到信号不好的路段,定位信息未能及时上传,则自动缓存至智能终端本地数据库中,间隔一段时间后自动重新上传,直至上传成功。
[0039] 以上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的技术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