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958528.4

文献号 : CN1058891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竹本心路

申请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在轴流风扇的轴向前方配置静翼单元。静翼单元具有:从旋转轴线的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整流叶片;以及切换整流叶片的位置的切换机构。切换机构两级以上地切换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从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以及旋转分量若与静翼单元的各整流叶片相撞,则该直进分量以及旋转分量与整流叶片的姿势相应地变换方向。因此,通过切换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所述仰俯角,能够变更气流的扩散或聚集的程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静翼单元,其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同轴配置,调整从所述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所述静翼单元具有:

多个整流叶片,其从所述旋转轴线的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切换机构,其切换所述多个整流叶片的位置,所述静翼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两级以上地切换所述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所述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所述切换机构具有:

固定基部;

可动环,其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地连接于所述固定基部;以及连接部,其连接于所述整流叶片,所述固定基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中的任一方具有第一防脱部,所述固定基部以及所述连接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将所述第一防脱部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止挡部,所述可动环以及所述连接部中的任一方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防脱部的轴向前方或轴向后方的第二防脱部,所述可动环以及所述连接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将所述第二防脱部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止挡部,通过所述可动环旋转,所述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所述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同时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具有连接所述多个整流叶片的单个的操作部件,通过对所述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所述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所述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同时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整流叶片分别在径向内端部具有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整流叶片分别在所述轴流风扇侧的面具有多个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止挡部的形状不同,若使所述可动环旋转,则与所述第一止挡部以及所述第二止挡部各自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一防脱部或所述第二防脱部旋转且在轴向滑动,由此所述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所述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同时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部具有绕所述旋转轴线呈螺旋状延伸的螺纹牙或螺纹槽,所述可动环具有与所述螺纹牙接触的螺纹槽或与所述螺纹槽接触的螺纹牙,通过所述可动环旋转,所述可动环相对于所述固定基部在轴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脱部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一止挡部的内表面呈球状,所述第二防脱部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二止挡部的内表面呈球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整流叶片分别在径向内端部具有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翼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整流叶片分别在所述轴流风扇侧的面具有多个突起。

10.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轴流风扇;以及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静翼单元,所述轴流风扇具有:

叶轮,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马达,其使所述叶轮旋转,

且所述轴流风扇产生向轴向前方的气流,所述静翼单元配置在所述叶轮的轴向前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在点模式与广域模式之间切换所述整流叶片的位置,与没有所述静翼单元的情况相比,所述点模式是使从所述叶轮产生的气流聚集的模式,与没有所述静翼单元的情况相比,所述广域模式是使从所述叶轮产生的气流扩散的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广域模式中,所述多个整流叶片各自的所述叶轮侧的面以随着向径向外侧而离开所述叶轮的方式倾斜。

说明书 :

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风扇和循环器等送风机中使用轴流风扇。轴流风扇通过来自马达的驱动力使叶轮旋转,向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向产生气流。在这些送风机中,根据使用时的状况,存在如下情况:想要使气流向特定的方向集中或想要将气流送到远处的情况;以及想要使气流扩散到较大的范围的情况。因此,以往提出一种用于使从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聚集或扩散的结构。
[0003] 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公报平1-11994号公报中记载了以往的送风机。在该公报记载的送风机中,在风扇马达的前方设置有用于调节气流的多个叶片。然后,通过使风向调节环旋转或水平移动从而改变各叶片的方向,来切换扩散送风与向特定方向送风。
[0004] 但是,在日本实用新型公报平1-11994号公报的结构中,不使各叶片的内端部以及外端部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以连接各叶片的内端部和外端部的轴为中心使叶片的角度发生变化,由此调节从风扇马达产生的气流。因此,存在由于叶片的角度而使气流的损失变大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不仅抑制从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的损失,而且能够变更气流的扩散或聚集的程度的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
[0006]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静翼单元,其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大致同轴配置,调整从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静翼单元具有:多个整流叶片,其从旋转轴线的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切换机构,其切换多个整流叶片的位置。切换机构两级以上地切换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
[0007] 一种送风机,具有:轴流风扇;以及上述的静翼单元,轴流风扇具有:叶轮,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马达,其使叶轮旋转,且轴流风扇产生向轴向前方的气流,静翼单元配置在叶轮的轴向前方。
[0008]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从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以及旋转分量与静翼单元的各整流叶片相撞而改变方向。由此,该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相对于与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切换,能够变更气流的扩散或聚集的程度。
[0009] 而且,由于送风机具有上述的静翼单元,因此从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以及旋转分量与静翼单元的各整流叶片相撞而改变方向。由此,该整流叶片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相对于与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切换,能够变更气流的扩散或聚集的程度。
[0010]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风扇的侧视图。
[0012] 图2是点模式下的静翼单元的立体图。
[0013] 图3是点模式下的静翼单元的侧视图。
[0014] 图4是点模式下的静翼单元的主视图。
[0015] 图5是广域模下式的静翼单元的立体图。
[0016] 图6是广域模下式的静翼单元的侧视图。
[0017] 图7是广域模下式的静翼单元的主视图。
[0018] 图8是切换机构的立体图。
[0019] 图9是切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图10是连接部的剖视图。
[0021] 图11是点模式下的切换机构的后视图。
[0022] 图12是不完全点模式下的切换机构的后视图。
[0023] 图13是不完全广域模式下的切换机构的后视图。
[0024] 图14是广域模式下的切换机构的后视图。
[0025]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说明送风机以及静翼单元的例子。另外,在本说明中,分别将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平行以及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正交以及大致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说明中,将轴向作为前后方向,将相对于轴流风扇的静翼单元侧作为前侧而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并非打算通过该前后方向的定义来限定送风机以及静翼单元在使用时的设置方向。
[0027] 图1是具有静翼单元50的风扇1的侧视图。该风扇1是通过马达10的动力使叶轮40旋转,从而向轴向前方送风的送风机。风扇1例如放置在家庭的地板上,用于使用者纳凉。如图1所示,该风扇1具有马达10、马达罩20、脚部30、叶轮40、静翼单元50以及罩60。另外,在图1中,为了明示叶轮40以及静翼单元50,以剖切了的状态表示罩60。另外,风扇1也可以安装在墙壁或顶棚。
[0028] 马达10是对叶轮40提供用于旋转的动力的动力源。马达10被容纳在作为壳体的马达罩20的内部。马达10具有沿旋转轴线9向轴向前方延伸的轴11。轴11的前端部比马达罩20的前表面向轴向前方突出。若向马达10提供驱动电流,则通过配置在马达10内的线圈与磁铁之间的磁力产生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的转矩。由此,马达10的轴11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旋转。图1中的实线箭头R0表示轴11的旋转方向。
[0029] 例如将无刷直流马达用于马达10。无刷直流马达由于不存在因电刷的磨损而产生的性能劣化,因此比有刷马达寿命长。并且,无刷直流马达比交流马达易于进行变速控制且耗电量低。但是,也可以使用有刷马达或交流马达来代替无刷直流马达。
[0030] 脚部30具有基座部31和支柱32。基座部31在马达罩20的下方呈大致水平扩展。在使用风扇1时,基座部31的下表面与地面接触。支柱32从基座部31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支柱32的上端部与马达罩20连接。由此,马达10以及马达罩20被支承在距离地面一定的高度位置。
[0031] 叶轮40是通过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旋转产生向轴向前方的气流的部件。叶轮40配置在马达罩20的轴向前方。如图1所示,叶轮40具有:位于中央的杯部41;以及从杯部4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旋转叶片42。杯部41固定于马达10的轴11的前端部。多个旋转叶片42在杯部41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各旋转叶片42相对于轴向以及周向斜着扩展。各旋转叶片42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端缘位于比旋转方向后方侧的端缘靠轴向后方的位置。
[0032] 若使马达10驱动,则马达10的轴11以及固定于轴11的叶轮40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向与轴11的旋转方向R0相同的方向旋转。如此,则气体被多个旋转叶片42加速,在叶轮40的周围产生从轴向后方向轴向前方的气流。即,在该风扇1中,由马达10和叶轮40构成了产生向轴向前方的气流的轴流风扇70。
[0033] 叶轮40例如是由注塑成型而得到的单个的树脂部件。但是,叶轮40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杯部41与多个旋转叶片42也可以是相互分体的部件。并且,叶轮40也可以是由除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的部件。
[0034] 静翼单元50是用于调整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机构。换言之,静翼单元50调整从轴流风扇70产生的气流。静翼单元50位于叶轮40的轴向前方,且与叶轮40的旋转轴线9大致同轴地配置。换言之,静翼单元50位于轴流风扇70的轴向前方,且与轴流风扇70的旋转轴线9大致同轴地配置。静翼单元50与轴11以及叶轮40是分开的。因此,在轴11以及叶轮40旋转时,静翼单元50不旋转而静止。如图1所示,静翼单元50具有:多个整流叶片51;以及切换整流叶片51的位置的切换机构52。
[0035] 风扇1的使用者通过操作切换机构52切换多个整流叶片51的位置,能够调整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聚集或扩散的程度。以下,将与没有静翼单元50的情况相比使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聚集的状态称作“点模式”。换言之,点模式是指与没有静翼单元50相比使从轴流风扇70产生的气流聚集的模式。在点模式中,风扇1能够对位于风扇1的轴向前方的使用者集中地送较强的风。并且,以下,将与没有静翼单元50的情况相比使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扩散的状态称作“广域模式”。换言之,广域模式是指与没有静翼单元50的情况相比使从轴流风扇70产生的气流扩散的模式。在广域模式中,风扇1能够对位于较大的范围内的多个使用者送较缓的风。换言之,切换机构52在点模式与广域模式之间切换整流叶片51的位置。
[0036] 罩60是将叶轮40以及静翼单元50容纳于内部的笼状的框体。罩60容许由叶轮40产生的气流通过,并防止使用者接触到旋转的叶轮40。如图1所示,罩60具有外周环61、多个前方辐条62以及多个后方辐条63。外周环61、多个前方辐条62以及多个后方辐条63分别由铁等金属形成。但是,这些部件的表面也可以被树脂薄膜覆盖。
[0037] 外周环61呈圆环状包围叶轮40的径向外侧。多个前方辐条62在静翼单元50的前方呈放射状扩展。各前方辐条6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固定于外周环61。并且,各前方辐条6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固定于静翼单元50的切换机构52。多个后方辐条63在叶轮40的轴向后方呈放射状扩展。各后方辐条6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固定于外周环61。并且,各后方辐条6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固定于马达罩20。
[0038] 接着对静翼单元50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9] 图2以及图5是静翼单元50的立体图。图3以及图6是静翼单元50的侧视图。图4以及图7是静翼单元50的主视图。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如图2以及图5中的虚线箭头F1那样作为整体朝向轴向前方。但是,该气流具有如图2以及图5中虚线箭头F2那样向与叶轮40的旋转方向R0相同的方向旋转的旋转分量。
[0040] 如上所述,静翼单元50具有:多个整流叶片51;以及切换整流叶片51的位置的切换机构52。
[0041] 多个整流叶片51在切换机构52的周围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各整流叶片51从旋转轴线9的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各整流叶片51的形状既可以呈直线状也可以呈圆弧状。在图2、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的例子中,各整流叶片51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
[0042] 另外,在罩60的前方辐条62倾斜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各整流叶片51的前方辐条62侧的端缘沿前方辐条62的倾斜而倾斜。例如,在前方辐条62以随着向径向外侧而向轴向后方侧移位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各整流叶片51的前方辐条62侧的端缘也可以以随着向径向外侧而向轴向后方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利用罩60的内部的空间来配置静翼单元50。因此,风扇1能够在轴向实现省空间化。
[0043] 切换机构52同时切换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以下称作相位角)和整流叶片51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9正交的平面的倾斜(以下称作仰俯角)。由此,在点模式与广域模式之间多级地切换整流叶片51的位置。
[0044] 图2、图3以及图4示出点模式下的静翼单元50。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在点模式中,多个整流叶片51的角度呈接近与轴向平行的状态。因此,在点模式中,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不被整流叶片51扩散,而如图2中虚线箭头F3那样送向轴向前方。并且,如图4所示,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位于与叶轮40的旋转方向R0相反的方向。因此,若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旋转分量与整流叶片51相撞,则如图4中虚线箭头F4那样向径向内侧改变该流动的方向,并聚集于旋转轴线9附近。
[0045] 因此,在点模式中,直进分量与聚集于旋转轴线9附近的气流的旋转分量叠加,能够对位于风扇1的轴向前方的使用者集中地送较强的风。并且,能够将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送至轴向前方的更远处。
[0046] 图5、图6以及图7示出广域模式下的静翼单元50。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在广域模式中,多个整流叶片51的角度呈接近于与轴向垂直的状态。因此,在广域模式中,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被整流叶片51扩散,如图5中虚线箭头F5那样被送向径向外侧。并且,如图7所示,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位于与叶轮40的旋转方向R0相同的方向。因此,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旋转分量若与整流叶片51相撞,则如图7中的虚线箭头F6那样向径向外侧改变流动方向,并扩散。
[0047] 因此,在广域模式中,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以及旋转分量均被扩散,能够对位于风扇1的轴向前方的较大范围内的多个使用者送较缓的风。
[0048] 如此,在该风扇1中,从轴流风扇70产生的气流的直进分量以及旋转分量通过与静翼单元50的各整流叶片51相撞,来改变方向。因此,通过切换该整流叶片51的相位角和仰俯角,能够变更气流的扩散或者聚集的程度。
[0049] 多个整流叶片51分别在径向内端部具有缺口51B。更详细地说,多个整流叶片51在径向内端部具有弯曲状的缺口51B。由此,多个整流叶片51的内端部附近的气流容易通向轴向前方。因此,能够使旋转轴线9附近的风量增加。如图2所示,优选缺口51B在整流叶片51的径向的内端部且在点模式中位于整流叶片51的轴向前方侧。由此,即使在点模式中,也能够使整流叶片51与叶轮40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均匀地与整流叶片51相撞。
[0050] 并且,多个整流叶片51分别在轴流风扇70侧的面具有多个突起51A。具体地说,如图2、图3、图5以及图6所示,多个整流叶片51分别在叶轮40侧的面具有多个突起51A。多个突起51A能够在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中形成细微的湍流,抑制由于气流偏离整流叶片51而产生的大量的气流的剥离。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气流的剥离而产生的风噪声,降低送风时的噪声。在图2、图3、图5以及图6的例子中,在外端部附近和内端部附近沿各整流叶片51的轴向前方侧的端缘设置突起51A。但是,也可以在整流叶片51的其他位置设置相同的突起51A。
[0051] 接着对切换机构52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2] 切换机构52切换多个整流叶片51的位置。切换机构52具有连接多个整流叶片51的单个的操作部件。通过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51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9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同时切换。切换机构52是支承多个整流叶片51,且多级地切换各整流叶片51的相位角和仰俯角的机构。换言之,切换机构52是两级以上地切换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51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9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的机构。图8以及图9是示意地示出切换机构52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8之后的各图中,为了明示切换机构52,只表示有一个整流叶片51,但实际上在单个切换机构52连接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流叶片51。
[0053]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切换机构52具有固定基部521和可动环522。更详细地说,切换机构52具有固定基部521、可动环522以及连接于整流叶片51的连接部540。可动环522能够以旋转轴线9为中心旋转地连接于固定基部521。并且,固定基部521以及连接部540中的任一方具有第一防脱部531。固定基部521以及连接部540中的另一方具有将第一防脱部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第一止挡部541。可动环522以及连接部540中的任一方具有配置在第一防脱部531的轴向前方或轴向后方的第二防脱部532。可动环522以及连接部540中的另一方具有将第二防脱部532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止挡部542。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基部521和可动环522分别具有防脱部。以下将固定基部521具有的防脱部称为第一防脱部531,将可动环522具有的防脱部称为第二防脱部532。
[0054] 在整流叶片51具有连接部540。连接部540具有分别与第一防脱部531和第二防脱部532对应的止挡部。在图8以及图9的例子中,连接部540的一对止挡部排列在与整流叶片51的内端部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连接部540既可以是与整流叶片51一体树脂成型的部件,并且也可以是作为分体部件安装于整流叶片51的部件。以下,将与第一防脱部531对应的止挡部称作第一止挡部541,将与第二防脱部532对应的止挡部称作第二止挡部542。
[0055] 第二止挡部542以第二防脱部532能够在轴向滑动的方式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空间。而在第一止挡部541中,第一防脱部531的沿轴向的滑动被限制。如此,在该例子中,第一止挡部541的形状与第二止挡部542的形状互不相同。
[0056] 图10是在止挡部插入有防脱部的状态下的连接部540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防脱部具有:球状的防脱顶端部53A;以及从防脱顶端部53A向旋转轴线9侧延伸的防脱轴部53B。换言之,第一防脱部531的外表面或所述第一止挡部541的内表面呈球状,第二防脱部532的外表面或第二止挡部542的内表面呈球状。防脱顶端部53A以能够在止挡部内旋转的状态被保持。并且,在第一止挡部541以及第二止挡部542的径向内侧均设置有开口543。防脱轴部
53B在开口543的范围内能够与防脱顶端部53A一同旋转。
[0057] 另外,在图10的例子中,防脱顶端部53A的形状呈球状,但只要防脱顶端部53A在止挡部内呈能够旋转的状态,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防脱顶端部53A也可以呈半球状或多面体形状。但是,优选防脱顶端部53A的外表面或止挡部的内表面中的任一方呈球面状。
[0058] 通过可动环522旋转,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51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9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同时切换。更具体地说,使用者若抓住作为操作部件的可动环522并使可动环522在周向旋转,则在第一止挡部541的内部,第一防脱部531旋转,整流叶片51的内端部以第一防脱部531与第一止挡部541的连接点为支点在周向移位。并且,同时在第二止挡部542的内部,第二防脱部532一边旋转第二防脱部532一边沿第二止挡部542的筒状的空间滑动。由此,整流叶片51与连接部540保持相对角度地倾斜。如此,各整流叶片51的角度与径向内端部的倾斜相应地变化。其结果是,整流叶片51的相位角和仰俯角被同时地切换。换言之,若使可动环522旋转,则与第一止挡部541以及第二止挡部542各自的形状相对应,第一防脱部531或第二防脱部532旋转且在轴向滑动,由此整流叶片51的外端部相对于内端部的周向的相对位置和整流叶片51的相对于与旋转轴线9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被同时切换。
[0059] 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是切换机构52的后视图。在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中,通过旋转可动环522,示出从点模式向广域模式变化的情形。如图11所示,在点模式中,整流叶片51与轴向大致平行。若使可动环522旋转,则如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那样,分级地切换整流叶片51的相位角和仰俯角。由此,能够将多个整流叶片51切换为图11的点模式、图12的不完全点模式、图13的不完全广域模式、图14的广域模式。因此,能够与使用情况相应地将从风扇1产生的气流的扩散或聚集的程度调节为所期望的状态。若通过切换机构52增加能够切换的级数,则能够更细微地调节气流的扩散或聚集的程度。另外,切换机构52也可以是无级即连续地切换多个整流叶片51的位置的机构。
[0060]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0061] 图15示出分别在固定基部521以及可动环522设置了螺纹牙或螺纹槽52A、52B的情况下的切换机构52的例子。螺纹牙或螺纹槽52A、52B分别呈螺旋状绕旋转轴线9延伸。并且,若将可动环522嵌合于固定基部521,则固定基部521的螺纹牙或螺纹槽52A与可动环522的螺纹牙或螺纹槽52B相互接触。换言之,固定基部521具有呈螺旋状绕旋转轴线9延伸的螺纹牙或螺纹槽52A、52B,可动环522具有与螺纹牙接触的螺纹槽或与螺纹槽接触的螺纹牙52A、52B。
[0062] 通过可动环522旋转,可动环522相对于固定基部521在轴向移动。若可动环522在周向旋转,则可动环522随着螺纹牙或螺纹槽52A、52B,相对于固定基部521在轴向移动。如此,整流叶片51的内端部以第一防脱部531与第一止挡部54A的连接点为支点,在周向移位。并且,同时,可动环522相对于固定基部521在轴向移动。由此,第二防脱部532与第二止挡部
54B的连接点成为支点,整流叶片51与连接部540保持相对角度地倾斜。其结果是,整流叶片
51的相位角和仰俯角被同时地切换。这种情况下,由于可动环522通过螺纹牙以及螺纹槽
52A、52B在轴向移动,因此第二防脱部532无需在第二止挡部54B内滑动。因此,也可以将第一止挡部54A与第二止挡部54B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0063] 并且,至少在广域模式中,整流叶片51的叶轮40侧的面也可以随着向径向外侧而离开叶轮40的方式倾斜。如此一来,能够使从叶轮40产生的气流更加高效地向径向外侧扩散。
[0064]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基部521以及可动环522具有防脱部,连接部540具有止挡部。但是,也可以连接部540具有防脱部,固定基部521以及可动环522具有止挡部。
[0065]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风扇1的罩60的内部配置有静翼单元50。但是,本发明中的静翼单元也可以是配置在罩的外部的机构。并且,静翼单元既可以是可相对于风扇主体拆装的附属品,也可以是与风扇主体分开销售的机构。
[0066]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提及风扇1的所谓的摆头功能,但是本发明的送风机也可以具有摆头功能。在将静翼单元切换到了广域模式的状态下,若进一步利用摆头功能,则能够将从叶轮产生的气流传送到更大的范围。
[0067]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静翼单元50装设到风扇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装设有本发明的静翼单元的送风机也可以不必是以纳凉为目的的风扇。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中的静翼单元装设于以循环室内的空气为目的的循环器或以吹干头发为目的的吹风机等送风机。
[0068] 并且,构成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的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并且,也可以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宜地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构件。
[0069]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静翼单元以及送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