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自消能淤沙管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371593.1

文献号 : CN10590868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抚民曾丹齐伟刘星

申请人 : 南昌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包括消能管和淤沙管两部分,淤沙管与消能管为整体结构,消能管壁包括左右两个管侧壁、下方的管底壁和上方的管顶壁,消能管内前段设置左右两块对称的L形分导流板,消能管内中段左右两侧设置挡流板,消能管内末段设置分流拦板,上、下两块固定板夹住并固定L形分导流板、挡流板和分流拦板,两块挡流板和分流拦板呈品字形,并以管轴为中心对称分布;管侧壁前端呈斜形,两块L形分导流板将消能管管口入水分成三股,L形分导流板与管侧壁和挡流板之间形成两侧分流道,两块L形分导流板之间过水口形成渐放式流道。本发明充分利用天然资源,绿色环保,可大大节省建设投资成本,且其适应性强,结构简单,施工制作方便。

权利要求 :

1.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包括消能管和淤沙管两部分,淤沙管与消能管为整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管壁包括左右两个管侧壁、下方的管底壁和上方的管顶壁,消能管内前段设置左右两块对称的L形分导流板,消能管内中段左右两侧设置各设置一块挡流板,消能管内末段设置一块分流拦板,上、下两块固定板夹住并固定L形分导流板、挡流板和分流拦板,两块挡流板和分流拦板呈品字形,并以管轴为中心对称分布;管侧壁前端呈斜形,且管口处左右管侧壁间距小于管后段左右管侧壁间距;两块L形分导流板将消能管管口入水分成三股,L形分导流板与管侧壁和挡流板之间形成两侧分流道,两块L形分导流板之间过水口形成渐放式流道通向淤沙管;挡流板与管侧壁设置止水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淤沙管节与消能管节采用分段连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消能管管内的构件用固定件固定形成整体,与外面的管形构件形成套筒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能管在管口处L形分导流板与管侧壁之间为侧流通道,宽度为B1,L形分导流板之间形成主流通道,宽度为B2;

主流出口宽度B3,L形分导流板的短边宽度B4,L形分导流板的短边宽度与挡流板间距 B5, 两块挡流板之间间距 B6,挡流板与分流拦板间距 B7 ,分流拦板与管侧壁间距 B8,左右管侧壁间距 B9;其中要求2B1+B2

说明书 :

江水自消能淤沙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崩岸工程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收集江河流水挟带的泥沙的江水自消能淤沙管。

背景技术

[0002] 崩岸是长江中下游沿江相当普遍和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沿江堤防和大中城市的安全。目前对于长江崩岸的治理虽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护岸措施,但是随着工程经验的验证,很多护岸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抛石护岸,很难形成整体,块石容易被大洪水冲带流失,需要定期甚至年复一年维护,成本费用较高,即使形成石堆,水流遇块石后因能量的转换而形成螺旋流和回流等,容易淘蚀基础造成块石整体的不稳定,影响护岸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江水自消能淤沙管,自动收集江河流水挟带的泥沙的混凝土或钢制长管形构件。当管内集聚满沙土后,重力增加,起着类似块石作用。同时管形成构件比较长,整体性比较好,不容易产生翻滚现象,有利于集合护岸。
[0004]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包括消能管和淤沙管两部分,淤沙管与消能管为整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管壁包括左右两个管侧壁、下方的管底壁和上方的管顶壁,消能管内前段设置左右两块对称的L形分导流板,消能管内中段左右两侧设置各设置一块挡流板,消能管内末段设置一块分流拦板,上、下两块固定板夹住并固定L形分导流板、挡流板和分流拦板,两块挡流板和分流拦板呈品字形,并以管轴为中心对称分布;管侧壁前端呈斜形,且管口处左右管侧壁间距小于管后段左右管侧壁间距;两块L形分导流板将消能管管口入水分成三股,L形分导流板与管侧壁和挡流板之间形成两侧分流道,两块L形分导流板之间过水口形成渐放式流道通向淤沙管;挡流板与管侧壁设置止水件。
[0006] 江水自消能淤沙管,还包括淤沙管节与消能管节采用分段连接结构。
[0007] 江水自消能淤沙管,还包括消能管管内的构件用固定件固定形成整体,与外面的管形构件形成套筒式结构。
[0008] 消能管节入口小于淤沙管节内径和出口,设置恰当比例可以确保降低江河流水流速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流量。具体是:上述的消能管在管口处L形分导流板与管侧壁之间为侧流通道,宽度为B1,L形分导流板之间形成主流通道,宽度为B2;主流出口宽度B3,L形分导流板的短边宽度B4,L形分导流板的短边宽度与挡流板间距 B5, 两块挡流板之间间距 B6,挡流板与分流拦板间距 B7 ,分流拦板与管侧壁间距 B8,左右管侧壁间距 B9;其中要求2B1+B2
[0009] 本发明的原理:
[0010] (1)水流处于低速至小于某个临界流速时,水中沙土颗粒由悬浮状态转变为沉降凝静状态,从而在管内集聚。
[0011] (2)消能原理包括流体自冲撞、摩擦、回旋消能,形成水涌消能,流量守衡原理消能。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3] 一是消能管短,节省工程投资;二是充分利用天然资源,绿色环保,可大大节省建设投资成本;三是在江河水流流速1 3m/s情况下有效运用,适应性强;四是该管结构简单,~施工制作方便。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 是图1的A-A剖视图。
[0016]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17] 在图中,1、管侧壁 21、管底壁 22、管顶壁 3、L形分导流板 4、挡流板 5、分流拦板 6、固定板 7、止水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实施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具体说明。
[0019] 如图所示,江水自消能淤沙管,包括消能管和淤沙管两部分,消能管由消能构件和外套管组合形成,消能构件用固定件固定,可在管形构件制作后将消能构件设置于其内部形成套筒式结构。消能管壁包括左右两个管侧壁(1)、下方的管底壁(21)和上方的管顶壁(22),消能管内前段设置左右两块对称的L形分导流板(3),消能管内中段左右两侧设置各设置一块挡流板(4),消能管内末段设置一块分流拦板(5),上、下两块固定板(6)夹住并固定两块L形分导流板(3)、两块挡流板(4)和一块分流拦板(5),两块挡流板(4)和一块分流拦板(5)在管内呈品字形分布,并以管轴为中心对称分布;管侧壁(1)前端呈斜形,且管口处左右管侧壁(1)间距小于管后段左右管侧壁(1)间距;两块L形分导流板(3)将消能管管口入水分成三股,L形分导流板(3)与管侧壁(1)和挡流板(4)之间形成两侧分流道;两块L形分导流板(3)之间过水口形成渐放式流道通向淤沙管,并且为主流道,然后与分流又汇聚一处,形成水流对冲、切割,充分利用水的自身冲撞、摩擦来消耗其动能。合流下泄冲撞分流拦板(5)形成水涌消能,产生缓流,并分流进入淤沙管。分流拦板(5)后形成负压回流区域产生回流消能,同时利用流量守衡原理,由于流量恒定,水流截面积的扩大会使流速得到进一步降低。挡流板(4)与管侧壁(1)设置止水件(7)。
[0020] 在消能管管口处L形分导流板(3)与管侧壁(1)之间为侧流通道,宽度为B1设置为27.5cm,L形分导流板(3)之间形成主流通道,宽度为B2设置为17cm;主流出口宽度B3设置为
15cm,L形分导流板(3)的短边宽度B4设置为19cm,L形分导流板(3)的短边宽度与挡流板(4)间距为B5设置为30cm, 两块挡流板(4)之间间距 B6设置为30cm,挡流板(4)与分流拦板(5)间距B7设置为40cm,分流拦板(5)与管侧壁(1)间距 B8设置为26.5cm,左右管侧壁(1)间距 B9设置为150cm;L形分导流板(3)的长板与短板之间夹角为θ1设置为80°;斜形管侧壁(1)内部夹角为θ2设置为160°。
[0021] 本发明江水自消能淤沙管现场的施工安装过程为:
[0022] 第一步:预先制作消能构件,由固定件固定住左右两个L形分导流板,左右二块挡流板,以及分拦流板,形成整体预制件。
[0023] 第二步:现场制作或预制消能管节外套管与淤沙管节混凝土。
[0024] 第三步:将消能构件安装进消能管节内。
[0025]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和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