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379693.9

文献号 : CN10595183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熊健雷崇蒋晔林蓼费金新蔡武林杨宗元刘上

申请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步骤为:跨路口的地下工程盖挖顺筑区域两侧由地面向下完成围护结构,两侧的围护结构间施工竖向的钢管柱,用围护结构和钢管柱支撑起盖板,盖板上现浇或铺设预制的混凝土路面体系,恢复道路路口交通;在盖板下方进行土方开挖,修建地下结构主体,预留多条横向膨胀加强带预留槽;交通疏解完成后拆除路面体系和完全切割钢管柱,将膨胀加强带预留槽中圆形空槽内钢筋补接完整,完成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本发明利用内部填充混凝土的钢管柱来替代格构柱,拉大了临时立柱的间距,减少立柱间斜撑,方便了施工,增强了安全性;且可完全切割,不影响顶中底板防水及耐久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步骤为:

a.跨路口的地下工程区域两侧由地面向下完成围护结构,两侧的围护结构间施工竖向的钢管柱(5),多根钢管柱(5)横向间隔布置成行,多行钢管柱(5)沿纵向间隔布置,用围护结构和钢管柱(5)支撑起盖板(3),盖板(3)上现浇或铺设预制的混凝土路面体系,恢复道路路口交通;

b.在盖板(3)下方进行土方开挖,修建地下结构主体,在修建地下结构的底板、中板、顶板时均横向设置多条膨胀加强带(6)的预留槽,预留槽为长条形盲槽,所述预留槽横向穿过各行钢管柱(5),各行钢管柱(5)竖直位于所穿过的预留槽两横向边缘内,预留槽内布置钢筋时在与钢管柱(5)交汇处留出与钢管柱(5)横截面对应的圆形空槽,钢筋端头预留钢筋接驳器;

c.交通疏解完成后拆除盖板(3)和钢管柱(5),将圆形空槽内钢筋补接完整,完成膨胀加强带(6)的预留槽内混凝土施工。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钢管柱(5)内填充混凝土。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完成预留槽内混凝土施工时预留止水带进行防水处理。

4.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钢管柱(5)根部位于底板下方,拆除时将钢管柱从根部割除,吊起移出施工区域。

5.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行钢管柱为2-3根横向间隔排列。

6.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行钢管柱(5)中相邻两钢管柱(5)的横向距离为6-7m。

7.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行钢管柱(5)中相邻两行钢管柱(5)的纵向距离为9-10m。

8.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膨胀加强带(6)宽度为1-2m。

说明书 :

一种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工程、市政基坑工程等工程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城市地铁施工往往会影响路面交通,对于一些跨路口的车站,为减少明挖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往往会对跨路口部分采用盖挖顺筑的施工方式。即首先由地表面完成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等围护结构和竖向的临时支撑立柱,用围护结构和临时立柱支撑起现浇或预制的混凝土路面体系,恢复道路路口交通。而后在盖板下方进行土方开挖,至下而上修建地下结构的主体结构、进行防水处理,完成交通疏解后拆除路面体系和临时立柱。盖挖顺筑法施工临时立柱时,常规的做法是选择较多的格构柱作为盖挖路面板的竖向支撑,如图1所示,围护桩1和格构柱4为竖向临时支撑,围护桩1间采用桩间的旋喷桩2形成止水帷幕,盖板3位于格构柱4上方,车站顶板、中板、底板的钢筋施工时从格构柱中间及两侧绕避穿过,格构柱周边预留止水钢板,待车站顶、中、底板施工完毕,盖挖体系在完成交通疏解任务后再割除格构柱。该做法的缺点是格构柱刚度、承载力有限,故需布置的数量较多,影响施工机械的操作空间和出土的效率,同时与车站顶中底板的接口位置较多,使其施工较为复杂,而且格构柱残留在混凝土顶底中板内时间长会导致金属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金属与混凝土的结合也使该结合处的防水处理存在困难。
[0003]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承载力及刚度大、方便机械施工、可完全分离、在顶底板内无残留的临时立柱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方便、防水性能好的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合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钢管柱的方法,步骤为:
[0006] a.跨路口的地下工程区域两侧由地面向下完成围护结构,两侧的围护结构间施工竖向的钢管柱,多根钢管柱横向间隔布置成行,多行钢管柱沿纵向间隔布置,用围护结构和钢管柱支撑起盖板,盖板上现浇或铺设预制的混凝土路面体系,恢复道路路口交通;
[0007] b.在盖板下方进行土方开挖,修建地下结构主体,在修建地下结构的底板、中板、顶板时均横向设置多条膨胀加强带的预留槽,所述预留槽横向穿过各行钢管柱,各行钢管柱竖直位于所穿过的预留槽两横向边缘内,预留槽内布置钢筋时在与钢管柱交汇处留出与钢管柱横截面对应的圆形空槽;
[0008] c.交通疏解完成后拆除盖板和钢管柱,将圆形空槽内钢筋补接完整,完成预留槽内的混凝土施工。
[0009] 优选的,步骤a中钢管柱内填充混凝土。
[0010] 优选的,步骤c中完成预留槽内混凝土施工时预留止水带进行防水处理。
[0011] 优选的,步骤c中钢管柱根部位于底板下方,拆除时将钢管柱从根部割除,吊起移出施工区域。
[0012] 优选的,每行钢管柱为2-3根钢管柱横向间隔排列。
[0013] 优选的,每行钢管柱中相邻两钢管柱的横向距离为6-7m。
[0014] 优选的,多行钢管柱中相邻两行钢管柱的纵向距离为9-10m。
[0015] 优选的,膨胀加强带宽度为1-2m。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7] 1.钢管柱刚度和承载力较大,使用钢管柱来替代格构柱,拉大了临时立柱的间距,减少立柱间斜撑,方便了施工,增强了安全性;且可完全切割,不影响顶、中、底板防水及耐久性。
[0018] 2.格构柱切割后残留在顶、中、底板中的部分将会日久腐蚀,对其所在处的防水耐久性构成威胁,而钢管柱完全移出后无任何残留,且膨胀加强带会一次浇筑,包括原钢管柱所在空槽处,膨胀加强带两侧的规则止水带能保证顶中顶底板上原钢管柱处防水效果。
[0019] 3.顶、中、底板的钢筋施工时不需要穿过钢管柱,留出空槽和钢筋端头钢筋接驳器即可,比格构柱施工时更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现有技术中格构柱作为临时立柱的盖挖平面布置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中钢管柱作为临时立柱的盖挖平面布置图
[0022] 其中:1.围护桩 2.旋喷桩 3.盖板 4.格构柱 5.钢管柱 6.膨胀加强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4] 如图1所示现有的格构柱作为临时立柱的盖挖平面布置图,已在背景技术中作了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0025]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膨胀加强带处理盖挖临时立柱的方法,步骤为:
[0026] a.将交通疏解至拟施工的跨路口地下工程区域外,地下工程盖挖顺筑区域两侧由地面向下完成围护结构,本实施例围护结构为横向两侧的围护桩1,围护桩1间采用桩间的旋喷桩2形成止水帷幕,围护桩1作为盖挖顶板的支撑点之一。两侧的围护桩1间施工多根竖向的钢管柱5,多根钢管柱5横向间隔布置成行,多行钢管柱5沿纵向间隔布置,一般车站中钢管柱5的布置根据上方载荷及自身承载力来确定,钢管柱5可填混凝土以提高刚度和承载力。每行钢管柱中相邻两钢管柱5的横向距离为6-7m,多行钢管柱中相邻两行钢管柱的纵向距离为9-10m,一般车站每行设置2-3根钢管柱即可满足承载要求。本实施例中钢管柱5内浇筑混凝土,每行钢管柱5为两个,横向距离为6.1m,钢管柱5距临近的围护桩1横向距离为5.8m,钢管柱共3行,相邻两行钢管柱的纵向距离为9m。用围护桩1和钢管柱5支撑起盖板3(钢管柱5位于盖板3覆盖范围内),盖板3上现浇或铺设预制的混凝土路面体系,恢复道路路口交通。本实施例中横向为图2中上下向,纵向为左右向。
[0027] b.在盖板5下方进行土方开挖,自下而上修建地下结构即车站主体,在修建底板、中板、顶板时均设置多条横向膨胀加强带6的预留槽(预留槽为长条形盲槽,横向膨胀加强宽度为1-2m,本实施例为2m),底板、中板、顶板上的各膨胀加强带6预留槽横向穿过各行钢管柱5,各行钢管柱5竖直位于所穿过的预留槽两横向边缘内(水平面上钢管柱5位于预留槽内部),各膨胀加强带6的预留槽布置钢筋时在与钢管柱5交汇处留出与钢管柱5横截面对应的圆形空槽,钢筋端头预留钢筋接驳器。
[0028] c.交通疏解完成后拆除盖板3、路面体系和钢管柱5,钢管柱5根部位于底板下方,拆除时将钢管柱5从根部割除,吊起移出施工区域,将膨胀加强带6预留槽中圆形空槽内钢筋补接完整,完成膨胀加强带6预留槽内混凝土施工,施工时预留槽两侧预留规则止水带进行防水处理,做好膨胀加强带6的施工缝防水处理。
[0029] 除盖挖范围外,其余施工区域按纵向60m间距布置膨胀加强带,盖挖范围内的膨胀加强带与盖挖范围外的膨胀加强带的布置与施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