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237783.4

文献号 : CN1059786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薛翠薇朱秋明闭宇铭陈小敏王成华杨颖

申请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供通信系统优化研究和系统性能评估使用。在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系统中,所述建模及仿真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进行理论建模,获得其理论数学模型;将数学理论模型转换为便于仿真实现的累加模型;利用用户指定或实测的方位角/俯仰角联合分布特性分别计算获得三维离散到达角/离开角的取值;利用收、发端移动速度大小、方向及三维离开角/到达角计算收、发端的多普勒频移;利用收、发端天线阵列流型,获得其导引矢量矩阵;将三维离散到达角/离开角、收/发端多普勒频移、收/发端导引矢量矩阵代入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累加形式表达式,计算获得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

权利要求 :

1.一种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考虑发射和接收信号三维传播的情况,建立双移动MIMO信道模型为如下形式其中,ar(αr,βr)、at(αt,βt)分别为收、发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αr/αt为收/发端方位角,βr/βt为收/发端俯仰角;p(αt,βt)为发射信号离开角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p(αr,βr)为接收信号到达角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支路附加相移,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fr、ft分别表示收发端移动导致的多普勒频移分量;j为虚部单位;

第二步:为了快速实现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仿真,将第一步中的理论模型改写为如下仿真模型形式其中, 为发射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为接收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为收/发端方位角, 为收/发端俯仰角; 为收发端各支路的多普勒频移;N2、N1为接收端、发射端的散射支路数目; 为支路附加相移,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j为虚部单位;

第三步:根据用户预先指定或实测的方位角/俯仰角联合分布,动态计算并产生N2、N1组到达角和离开角的方位角/俯仰角值

1)假设到达角或离开角的归一化二维联合分布函数为 其中离开角情况令n=n1,到达角情况令n=n2,利用等体积法将该函数曲线围成的体积等分为N份,其中离开角情况令N=N1-1,到达角情况令N=N2-1,即同时,令对 的空间采样步长相等,即

2)以 为中心点,在左半区间 取N/4个αt/r值,并在右半区间对称取N/4个αt/r值;以 为中心点,在左半区间 取N/4个βt/r值,并在右半区间 对称取N/4个βt/r值;

3)结合步骤1)和2)可获得(N+1)组方位角 和俯仰角第四步:利用离开角/到达角取值以及收/发端移动速度矢量计算N1N2支路的多普勒频移;

第五步:利用收/发端天线阵列的三维布局策略,获得收/发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进而获得第六步:将上述步骤中计算获得的多普勒频移 天线阵列导引矢量代入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仿真模型中,最后实时输出MIMO信道衰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具体包括如下方法:令 为收发支路的多普勒频移,vt、 vr、 分别为发射端以及接收端的速度大小、方向,fc为通信载频, 分别为到达角、离开角,各支路的多普勒频移包含发射端频移和接收端频移两部分因素,且可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说明书 :

一种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无线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属于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是一种综合考虑收发端双移动、方位角/俯仰角联合分布、多普勒频移、天线阵列等因素的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背景技术:
[0002]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是当前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它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位置的多天线,不增加带宽或发送功率的前提下,有效对抗无线信道衰落,从而大幅度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容量,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0003] 建立准确而有效的MIMO信道模型是实现MIMO移动通信系统及确立传输策略的理论基础,而现有成熟的信道模型及仿真方法大多局限于二维入射形式。在实际传播环境中,由于不同高度的散射体随机分布和收发端天线自身的高度,导致电磁波经过反射、绕射和折射等方式后从不同三维方向入射到接收天线,即除了水平维的方位角外,还有垂直维的俯仰角。同时,越来越多的通信系统中的收发双方均存在移动情况,因此,研究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为了评估MIMO通信系统在实际MIMO通信环境下的性能,也需要实时产生MIMO信道,故该信道的仿真实现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准确分析及研究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模型及特性,本发明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收发端双移动、方位角/俯仰角联合分布、多普勒频移、天线阵列等因素的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
[0005]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 第一步:考虑发射和接收信号三维传播的情况,建立双移动MIMO信道模型为如下形式
[0007]
[0008] 其中,ar(αr,βr)、at(αt,βt)分别为收、发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αr/αt为收/发端方位角,βr/βt为收/发端俯仰角;p(αt,βt)为发射信号离开角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p(αr,βr)为接收信号到达角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支路附加相移,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fr、ft分别表示收发端移动导致的多普勒频移分量;j为虚部单位;
[0009] 第二步:为了快速实现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仿真,将第一步中的理论模型改写为如下仿真模型形式
[0010]
[0011] 其中, 为发射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为接收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为收/发端方位角, 为收/发端俯仰角; 为收发端各支路
的多普勒频移;N2、N1为接收端、发射端的散射支路数目; 为支路附加相移,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j为虚部单位;
[0012] 第三步:根据用户预先指定或实测的方位角/俯仰角联合分布,动态计算并产生N2、N1组到达角和离开角的方位角/俯仰角值;
[0013] 第四步:利用离开角/到达角取值以及收/发端移动速度矢量计算N1N2支路的多普勒频移;
[0014] 第五步:利用收/发端天线阵列的三维布局策略,获得收/发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进而获得
[0015] 第六步:将上述步骤中计算获得的多普勒频移 天线阵列导引矢量代入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仿真模型中,最后实时输出MIMO信
道衰落。
[0016] 进一步地,第三步中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0017] 1)假设到达角或离开角的归一化二维联合分布函数为 其中离开角情况令n=n1,到达角情况令n=n2,利用等体积法将该函数曲线围成的体积等分为N份,其中离开角情况令N=N1-1,到达角情况令N=N2-1,即
[0018]
[0019] 同时,令对 的空间采样步长相等,即
[0020]
[0021] 2)以 为中心点,在左半区间 取N/4个αt/r值,并在右半区间对称取N/4个αt/r值;以 为中心点,在左半区间 取N/4
个βt/r值,并在右半区间 对称取N/4个βt/r值;
[0022] 3)结合步骤1)和2)可获得(N+1)组方位角 和俯仰角
[0023] 进一步地,第四步中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0024] 令 为收发支路的多普勒频移,vt、 vr、 分别为发射端以及接收端的速度大小、方向,fc为通信载频, 分别为到达角、离开角,各支路的多普勒
频移包含发射端频移和接收端频移两部分因素,且可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0025]
[0026]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 (1)、本发明提出的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模型,综合考虑了三维信号传播以及收发端二者都存在运动的情况;
[0028] (2)、本发明提出的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仿真方法,适用于方位角/俯仰角非独立情况,且二者的联合概率分布可服从任意分布;
[0029] (3)、本发明提出的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仿真方法,便于计算机仿真和FPGA硬件实现,同时输出信道具备时间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空间选择性衰落等特征。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基于收发端双移动散射环境下的三维MIMO信道模型。
[0031] 图2为本发明所列举实施例中Von Mises Fisher二维联合概率理论分布。
[0032] 图3为采用本发明产生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二维统计分布。
[0033] 图4是本发明所列举实施例中产生的N1N2条支路的多普勒频移。
[0034] 图5是本发明所列举实施例中产生的MIMO信道衰落的包络统计分布。
[0035] 图6是本发明所列举实施例中产生的MIMO信道衰落的归一化自相关函数模值。具体实施方式:
[0036] 本发明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7] 第一步:考虑发射和接收信号三维传播的情况,建立双移动MIMO信道模型为如下形式
[0038]
[0039] 其中,ar(αr,βr)、at(αt,βt)分别为收、发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αr/αt为收/发端方位角(入射信号投影与x轴夹角),βr/βt为收/发端俯仰角(入射信号与xoy平面夹角);p(αt,βt)为发射信号离开角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p(αr,βr)为接收信号到达角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支路附加相移,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fr、ft分别表示收发端移动导致的多普勒频移分量;j为虚部单位;
[0040] 第二步:为了快速实现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仿真,将第一步中的理论模型改写为如下仿真模型形式
[0041]
[0042] 其中, 为发射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为接收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为收/发端方位角(入射信号投影与x轴夹角), 为收/发端俯仰角
(入射信号与xoy平面夹角); 为收发端各支路的多普勒频移;N2、N1为接收端、发射端的散射支路数目; 为支路附加相移,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j为虚部单位;
[0043] 第三步:根据用户预先指定或实测的方位角/俯仰角联合分布,动态计算并产生N2、N1组到达角和离开角的方位角/俯仰角值;
[0044] 第四步:利用离开角/到达角取值以及收/发端移动速度矢量计算N1N2支路的多普勒频移;
[0045] 第五步:利用收/发端天线阵列的三维布局策略,获得收/发端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 进而获得
[0046] 第六步:将上述步骤中计算获得的多普勒频移 天线阵列导引矢量代入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仿真模型中,最后实时输出MIMO信
道衰落。
[0047] 其中,第三步中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0048] 1)假设到达角或离开角的归一化二维联合分布函数为 (离开角情况令n=n1,到达角情况令n=n2),利用等体积法将该函数曲线围成的体积等分为N份(离开角情况令N=N1-1,到达角情况令N=N2-1),即
[0049]
[0050] 同时,令对 的空间采样步长相等,即
[0051]
[0052] 2)以 为中心点,在左半区间 取N/4个αt/r值,并在右半区间对称取N/4个αt/r值;以 为中心点,在左半区间 取N/4
个βt/r值,并在右半区间 对称取N/4个βt/r值;
[0053] 3)结合步骤1)和2)可获得(N+1)组方位角 和俯仰角
[0054] 其中,第四步中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0055] 令 为收发支路的多普勒频移,vt、 vr、 分别为发射端以及接收端的速度大小、方向,fc为通信载频, 分别为到达角、离开角,各支路的多普勒
频移包含发射端频移和接收端频移两部分因素,且可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0056]
[0057] 下面具体通过一个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三维双移动MIMO传播信道的建模及仿真方法,本实施例采用表1所示的仿真场景参数,MIMO信道的产生步骤如下所示:
[0058] 表1:仿真场景参数设置
[0059]
[0060]
[0061] 1、计算产生N+1=41组服从Von Mises Fisher二维分布的离开角/到达角取值,根据定义及角度参数,可得
[0062]
[0063] 将上述分布函数代入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的方程组式(3)和(4),求解获得的收发端方位角及俯仰角的N组取值(中心点除外)如表2所示。
[0064] 表2:收发端方位角及俯仰角取值
[0065]
[0066]
[0067] 2、将收发端的移动速度vt/vr、方向 及方位角 俯仰角 参数代入多普勒频移表达式,计算获得各散射支路的多普勒频移如图3所示。
[0068] 3、根据仿真参数,计算获得收发天线阵列的导引矢量分别为
[0069]
[0070] 4、将上述步骤获得的仿真参数代入仿真模型式(2),实时计算输出MIMO信道衰落。
[0071] 本实施例所获得的效果可以通过图1-图5仿真实验中所获得的具体数据作进一步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到:1)从图1、2可以看出利用本发明提出的到达角/离开角的产生方法产生出的方位角/俯仰角的联合统计分布与与理论分布吻合;2)从图4、5可以看出双移动信道的幅值统计分布、包络自相关特性与传统的单移动瑞利信道的不同。
[007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