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08377.4

文献号 : CN1059801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内海京久疋田伸治

申请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固化层的厚度不均及层叠薄膜整体中产生褶皱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通过如下来制造层叠薄膜(70),即在涂布部(20)上对被连续输送的第一薄膜(10)的表面涂布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而在层压部(30)上形成涂膜(22),在涂膜(22)上层压被连续输送的第二薄膜(50),并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来夹持涂膜(22),在固化部(60)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来夹持涂膜(22)的状态下,将第一薄膜(10)卷绕于支撑辊(62)来进行连续输送的同时从紫外线照射装置(64)照射紫外线,并使涂膜(22)固化来形成固化层(28)。

权利要求 :

1.一种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如下工序:对被连续输送的第一薄膜的表面涂布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来形成涂膜;

将所述第一薄膜卷绕于支撑辊上,通过层压辊和所述支撑辊将被连续输送的第二薄膜层压在所述第一薄膜的所述涂膜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来夹持所述涂膜;及在通过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来夹持所述涂膜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薄膜的一侧卷绕于所述支撑辊,在所述第一薄膜以某个包角与所述支撑辊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连续输送,同时照射光化射线,使所述涂膜固化来形成固化层,所述第一薄膜卷绕在所述支撑辊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薄膜与所述涂膜接触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30m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涂膜照射光化射线之前的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温度与对所述涂膜照射光化射线之后的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温度之差为2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任意一方与所述支撑辊接触时,所述支撑辊的温度与所述第一薄膜的温度之差、以及所述支撑辊的温度与所述第二薄膜的温度之差为2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涂膜照射光化射线之后的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温度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为具备阻隔膜的阻隔薄膜,且所述阻隔薄膜具备具有1.00cm3/(m2·day·atm)以下的氧透过率的阻隔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阻隔膜为包含选自氮化硅、氧化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无机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具备硬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包含量子点和量子杆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具备光扩散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的粘度在40mPa·s~400mPa·s的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薄膜与所述涂膜接触的位置与照射光化射线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30m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撑辊与所述层压辊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薄膜、所述固化层及所述第二薄膜的合计厚度值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撑辊与所述层压辊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薄膜与所述涂膜的合计厚度加长5mm的长度值以下。

说明书 :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光学元件、液晶显示器和有机EL显示器等的显示装置、半导体装置、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的各种装置中利用由如阻气薄膜、保护薄膜、光学薄膜和防反射薄膜等多个薄膜构成的层叠薄膜。作为该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提出有各种方法。
[0003]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方法,即向隔开间隙而并行配置的一对滚筒提供基材薄膜和第1铸型薄膜,且朝向滚筒的间隙吐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液,并且朝向相互啮合的方向旋转两个滚筒,以使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液夹持于基材薄膜与第1铸型薄膜之间,并在这种夹持状态下照射紫外线来固化树脂液,由此制造层叠薄膜。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0245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8]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固化层中产生厚度不均,且在层叠薄膜整体中产生褶皱。
[0009]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固化层的厚度不均及层叠薄膜整体中产生褶皱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0010]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1]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如下工序:对被连续输送的第 一薄膜的表面涂布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来形成涂膜;在涂膜上层压被连续输送的第二薄膜,并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及在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的状态下,将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任意一方卷绕于支撑辊来进行连续输送的同时照射光化射线,并使涂膜固化来形成固化层。
[0012] 优选,对涂膜照射光化射线之前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温度与对涂膜照射光化射线之后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温度之差为25℃以下。
[0013] 优选,将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任意一方与支撑辊接触时,支撑辊的温度与第一薄膜的温度之差、以及支撑辊的温度与第二薄膜的温度之差为25℃以下。
[0014] 优选,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温度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
[0015] 优选,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为具备阻隔膜的阻隔薄膜,且阻隔薄膜具备具有1.00cm3/(m2·day·atm)以下的氧透过率的阻隔膜。另外,1.00cm3/(m2·day·atm)-6 2相当于9.87×10 ml/(m·day·Pa)。
[0016] 优选,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具备硬涂层。
[0017] 优选,涂布液包含量子点和量子杆的至少一方。
[0018] 优选,阻隔膜为包含选自氮化硅、氧化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无机膜。
[0019] 优选,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至少一方具备光扩散层。
[0020] 优选,涂布液的粘度在40mPa·s~400mPa·s的范围。
[0021] 发明效果
[0022]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固化层的厚度不均及层叠薄膜整体中产生褶皱。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层叠薄膜的制造设备的概略结构图。
[0024] 图2是层叠薄膜的制造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通过以下优选实施方 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变更,且能够利用本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都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
[0026] 在此,在图中以相同符号表示的部分为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要件。并且,本说明书中,利用“~”来表示数值范围时,以“~”表示的上限、下限的数值也包含于数值范围内。
[0027] 关于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人等对固化层的厚度不均、及层叠薄膜整体中所产生的褶皱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以往的方法中,向一对滚筒提供基材薄膜和第1铸型薄膜,并朝向旋转的滚筒的间隙同时吐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液来进行夹持。由于旋转的滚筒在振动,因此在所涂布的树脂液层中产生厚度不均。由此,存在针对固化层的厚度精度不良的问题。并且,在未支撑层叠薄膜的情况下进行紫外线的照射。因此,存在由于紫外线照射时的热而在层叠薄膜中产生褶皱的问题。发明人等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完成了本发明。
[0028] 本实施方式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作为主要结构而具有如下工序:对被连续输送的第一薄膜的表面涂布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来形成涂膜;在涂膜上层压被连续输送的第二薄膜,并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及在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的状态下,将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任意一方卷绕于支撑辊来进行连续输送的同时照射光化射线,并使涂膜固化来形成固化层。
[0029]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薄膜上形成规定厚度的涂膜之后,将第二薄膜层压于涂膜上,由此能够抑制涂膜的厚度不均。并且,照射光化射线时,在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的状态下,将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任意一方卷绕于支撑辊来进行连续输送,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中产生褶皱。
[0030] 参考图1、图2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层叠薄膜是指至少具有以下结构的薄膜,即利用两个薄膜来夹持通过光化射线固化的树脂的固化层。
[0031] 图1表示层叠薄膜的制造设备1的概略图,图2为制造设备1的局部放大图。首先,将第一薄膜10从未图示的输送机连续输送至涂布部20。从输送机例如以1~50m/分钟的输送速度输送第一薄膜10,但并不限定于该输送速度。 进行输送时,例如对第一薄膜10施加20~150N/m的张力。从防止褶皱和防止薄膜滑动所导致的损伤的观点考虑,优选为30~100N/m。
[0032] 第一薄膜10具有相对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具有长条形状。优选第一薄膜10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距离,即厚度为10~100μm。从减小所适用的产品的厚度的要求和防止褶皱的观点考虑,第一薄膜10的厚度进一步优选15μm~60μm。并且,第一薄膜10例如具有300~1500mm的宽度。第一薄膜10的厚度及宽度可根据所适用的产品来适当进行选择。
[0033] 作为第一薄膜10优选使用如下薄膜,即作为主成分包含选自纤维素酰化物、环状烯烃、丙烯酸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的至少一种的薄膜。第一薄膜10由于发挥从氧中保护后述的涂膜22及固化层28的作用,因此优选氧透过率为1.00×-4 3 210 ~1.00cm/(m·day·atm)。从氧透过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作为第一薄膜10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设为主成分。为了实现上述氧透过率,优选使用阻隔薄膜。该阻隔薄膜包含第一薄膜10和形成于第一薄膜10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阻隔膜。第一薄膜10中除了上述主成分树脂之外还可包含例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等。
[0034] 涂布部20中,在被连续输送的第一薄膜10的表面涂布有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并形成有涂膜22(参考图2)。涂布部20中设置有例如模涂布机24和与模涂布机24相对置而配置的支撑辊26。将第一薄膜10中与形成有涂膜22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卷绕于支撑辊26并在被连续输送的第一薄膜10的表面上从模涂布机24的吐出口涂布涂布液来形成涂膜22。
[0035] 在此,涂膜22是指在厚度被调整为大致均匀的第一薄膜10上被固化前的涂布液。涂膜22的厚度可根据所适用的产品等适当进行设定。例如,涂膜22具有10~80μm的厚度。涂膜22例如在相对于设定厚度为±5%的范围内形成。
[0036]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涂布装置而示出有适用了挤出涂布法的模涂布机24,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形成规定厚度的涂膜22,则可使用适用了帘式涂布法、挤出涂布法、棒涂法或辊涂法等各种方法的涂布装置。
[0037] 涂布部20中所使用的涂布液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是指通过照射光化射线而进行交联反应、聚合反应并固化的树脂。光化射线是指紫外线、电子射线、放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等电磁波。 作为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例如使用具有光(紫外线)、电子射线、放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或多官能低聚物的官能团的树脂,其中优选光聚合性官能团。作为光聚合性官能团,可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不饱和聚合性官能团等。
[0038] 作为涂布液的溶剂,例如能够使用有机溶剂。作为有机溶剂包含醇类、酮类、酯类、脂族烃类、酰胺类、醚类、醚醇类。优选将这些溶剂并用2种以上来使用,更优选并用3种以上来使用。
[0039] 涂布液例如具有20~600mPa·s粘度。从防止气泡和厚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涂布液的粘度为40~400mPa·s。
[0040] 涂布液中,除了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之外,还可添加量子点。量子点是指具有基于量子限制效应的光学特性的粒径为纳米级晶粒的情况。作为量子点,例如已知有核壳结构的量子点。作为核壳结构的量子点,若设为核/壳,则可举出CdSe/ZnS、CdSe/CdS、CdTe/CdS、InP/ZnS、GaP/ZnS、Si/ZnS、InN/GaN等。但是,量子点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核壳结构。量子点通过改变其大小可改变光学特性。量子点的粒径越小,则量子点发光的能量越大。并且,替代量子点可使用量子杆。量子杆是指具有与量子点相同的特性,且形状呈细长的粒子。量子点和量子杆可同时使用。包含量子点和/或量子杆的层叠薄膜还被称作量子点薄膜。关于量子点,可参考例如日本特开2012-169271号公报的0060~0066段,但并不限定于在此所记载的内容。作为量子点,可使用市售品,而不受任何限制。量子点的发光波长通常可通过粒子的组成、大小来进行调整。
[0041] 制造量子点薄膜时,优选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例如,以往技术中,在进行固化工序时照射光化射线则涂膜的温度上升。随着温度上升存在构成量子点的重金属飞溅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涂膜22被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夹持,因此能够一边防止涂膜22中的重金属的飞溅,一边能够固化涂膜22。
[0042] 并且,由于涂膜22被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夹持,因此固化时能够减少氧的影响。从而,根据固化树脂的种类,在进行固化时无需吹扫惰性气体(例如氮气)。
[0043] 通过涂布部20而形成有涂膜22的第一薄膜10被连续输送至层压部30。 层压部30中,在涂膜22上层压有被连续输送的第二薄膜50,并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来夹持涂膜22。
[0044] 用于层压涂膜22的第二薄膜50具有相对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具有长条形状。优选第二薄膜50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距离,即厚度为10μm~100μm。从减小所适用的产品的厚度的要求和防止褶皱的观点考虑,第二薄膜50的厚度进一步优选为15μm~60μm。并且,第二薄膜50例如具有300~1500mm的宽度。第二薄膜50的厚度及宽度可根据所适用的产品来适当进行选择。为了防止卷曲,更优选与第一薄膜的厚度相匹配。为了防止卷曲,更优选第一薄膜10与第二薄膜50的厚度相同。
[0045] 作为第二薄膜50优选使用如下薄膜,即作为主成分包含选自纤维素酰化物、环状烯烃、丙烯酸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的至少一种的薄膜。第二薄膜50由于发挥从氧中保护涂膜22及固化层28的作用,因此优选氧透过率为1.00×10-4~1.00cm3/(m2·day·atm)。从氧透过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作为第二薄膜50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设为主成分。为了实现上述氧透过率,优选使用阻隔薄膜。该阻隔薄膜包含第二薄膜50和形成于第二薄膜50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阻隔膜。并且,第二薄膜50中除了主成分树脂之外还可包含例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等。
[0046] 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至少一方为阻隔薄膜即可,且其氧透过率为1.00cm3/(m2·day·atm)以下即可。另外,氧透过率为在测定温度23℃、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利用氧气透过率测定装置(MOCON公司制,OX-TRAN 2/20:商品名)进行测定的值。
[0047] 相对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阻隔膜的形成,即阻隔薄膜的形成可在层压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之前,或在层压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之后均能够进行。若考虑工序损失,则优选在进行层压之前形成涂布昂贵的涂布液之前的阻隔膜。由于可减少层压时或层压后的褶皱或卷曲,因此优选第一薄膜10与第二薄膜50的杨氏模量,热收缩率等物理特性为相同特性。
[0048] 阻隔膜至少含有无机膜即可,例如,还可以为包含至少1层无机膜和至少1层有机层的阻隔层叠体。
[0049] 作为构成无机膜的无机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金属、或无机氧化 物、氮化物、氧化氮化物等各种无机化合物。作为构成无机材料的元素,优选硅、铝、镁、钛、锡、铟及铈,也可以包含它们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50] 上述的材料中,作为阻隔膜尤其优选为包含选自氮化硅、氧化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无机膜。由这些材料构成的无机膜由于与有机膜的粘附性良好,因此即使在无机膜中存在气孔的情况下,有机膜也能够有效地填埋气孔,且能够抑制断裂。并且,进而在层叠有无机膜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极为良好的无机膜,并能够进一步提高阻隔性。
[0051] 并且,优选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至少一方具备硬涂层。在此,硬涂层是指具有耐划伤性的层,并指耐痕硬度(铅笔法)(根据JIS K-5600(1999年)标准)(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为H以上的层。耐痕硬度更优选为2H以上,尤其优选为3H以上。
[0052] 硬涂层能够通过将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聚合引发剂、根据需要含有透光性粒子、含氟或硅酮系化合物、有机溶剂的组合物(硬涂层形成材料物),在第一薄膜10与第二薄膜50的至少一方直接或隔着另一层涂布、干燥、固化来形成。关于硬涂层,例如可参考日本特开2014-170130号公报的0162~0189段,但并不限定于在此所记载的内容。
[0053] 并且,优选第一薄膜10与第二薄膜50的至少一方具备光扩散层。光扩散层是指使所通过的光散射的层。光扩散层能够通过将含有透光性粒子、基质形成成分(粘合剂用单体类等)及有机溶剂的涂布液,在第一薄膜10与第二薄膜50的至少一方直接或隔着另一层涂布、干燥、固化来形成。关于光扩散层,例如可参考日本特开2009-258716号公报的0025~0099段,但并不限定于在此所记载的内容。
[0054] 层压部30中设置有层压辊32和包围层压辊32的加热腔34。加热腔34中设有用于使第一薄膜10通过的开口部36及用于使第二薄膜50通过的开口部38。
[0055] 在与层压辊32相对置的位置配设有支撑辊62。形成有涂膜22的第一薄膜10中,与涂膜22形成面相反侧的表面卷绕在支撑辊62上并被连续输送至层压位置P。层压位置P是指第二薄膜50与涂膜22相接的位置。第一薄膜10优选在到达层压位置P之前卷绕于支撑辊62。其理由为,假设即使在第一薄膜10 中产生褶皱的情况下,在到达层压位置P之前也能够通过支撑辊62来矫正褶皱,并能够去除。因此,优选第一薄膜10卷绕在支撑辊62的位置(接触位置)和到达层压位置P的距离L1较长,例如优选为30mm以上,其上限值根据支撑辊62的直径和轨迹线来决定。
[0056]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固化部60所使用的支撑辊62和层压辊32进行了第二薄膜50的层压。即,将在固化部60所使用的支撑辊62兼作在层压部30使用的辊。层压部30中,可与支撑辊62另行设置有层压用辊,以使不与支撑辊62兼用。
[0057] 通过在层压部30使用固化部60中所使用的支撑辊62,能够减少辊的数量。并且,也可将支撑辊62作为针对第一薄膜10的热辊来使用。
[0058] 从未图示的输送机输送出的第二薄膜50卷绕于层压辊32并在层压辊32与支撑辊62之间被连续输送。在层压位置P第二薄膜50被层压于形成在第一薄膜10的涂膜22上。由此,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来夹持涂膜22。层压是指将第二薄膜50叠加、层叠于涂膜
22上。
[0059] 层压辊32与支撑辊62的距离L2优选为第一薄膜10、固化涂膜22而成的固化层28及第二薄膜50的合计厚度值以上。并且,L2优选为在第一薄膜10、涂膜22及第二薄膜50的合计厚度上加长5mm的长度以下。通过将距离L2设为合计厚度上加长5mm的长度以下,能够防止气泡进入第二薄膜50与涂膜22之间。层压辊32与支撑辊62的距离L2是指层压辊32的外周面与支撑辊62的外周面的最短距离。
[0060] 层压辊32和支撑辊62的旋转精度为以径向摆动为0.05mm以下,优选为0.01mm以下。径向摆动越小越能够将涂膜22的厚度分布设为较小。
[0061] 将第二薄膜50层压于涂膜22上时,优选施加于第一薄膜10的张力与施加于第二薄膜50的张力之差较小,更优选相同。张力之差越小越能够抑制产生褶皱。
[0062] 并且,由于能够抑制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夹持涂膜22之后的热变形,因此固化部60的支撑辊62的温度与第一薄膜10的温度之差、及支撑辊62的温度与第二薄膜50的温度之差为30℃以下,优选为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相同温度。
[0063] 支撑辊62的温度与第一薄膜10的温度之差、及支撑辊62的温度与第二薄膜50的温度之差是指使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任意一个与支撑辊62接触时的温度差,且温度差是指绝对值。
[0064] 关于支撑辊62的温度,由于通常具备温度调节器,因此能够将温度调节器的温度设为支撑辊62的温度。并且,关于第一薄膜10和所述第二薄膜50的温度能够通过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辐射温度计直接测定温度。
[0065] 为了使与支撑辊62的温度之差较小,因此在设有加热腔34的情况下,优选将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在加热腔34内进行加热。例如,加热腔34中,通过未图示的热风产生装置供给有热风而能够加热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
[0066] 第一薄膜10被卷绕在已进行温度调整的支撑辊62的情况下,优选通过支撑辊62来加热第一薄膜10。由此,能够相对轻松地将第一薄膜10和支撑辊62设为相同温度。
[0067] 另一方面,第二薄膜50与支撑辊62被分开。在此,优选通过将层压辊32设为热辊,以层压辊32直接加热第二薄膜50。能够使第二薄膜50的温度接近支撑辊62的温度。然而,加热腔34和热辊可根据需要设置而并非一定要设置。
[0068] 接着,在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来夹持涂膜22的状态下将其连续输送至固化部60。固化部60中设有支撑辊62和作为向与支撑辊62相对置的位置照射光化射线的装置的紫外线照射装置64。在支撑辊62与紫外线照射装置64之间连续输送夹持有涂膜22的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
[0069] 固化部60中,在通过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来夹持涂膜22的状态下,将第一薄膜10卷绕于支撑辊62来连续输送的同时从紫外线照射装置64照射紫外线来作为光化射线,并固化涂膜22来形成固化层28。
[0070] 固化层28是指包含通过光化射线固化的化合物(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且化合物通过光化射线固化的树脂层。
[0071] 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薄膜10卷绕于支撑辊62来进行了连续输送,但还可以将第二薄膜50卷绕于支撑辊62来进行连续输送。
[0072] 卷绕于支撑辊62是指将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任意一个以某个包角与支撑辊62的表面接触的状态。因此,被连续输送期间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与支撑辊62的旋转同步移动。相对支撑辊62的卷绕只要至少在照射 紫外线期间即可。
[0073] 支撑辊62具备圆柱状形状的主体和配置于主体两端部的旋转轴。支撑辊62的主体具有例如φ200~1000mm的直径。关于支撑辊62的直径φ并无限制,但考虑层叠薄膜的卷曲变形、设备成本、旋转精度则优选为φ300~500mm。支撑辊62的主体中安装有温度调节器,因此能够调整支撑辊62的温度。
[0074] 通过考虑照射紫外线时的发热、涂膜22的固化效率的高低、及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在支撑辊62上所产生的褶皱变形来选定支撑辊62的温度。支撑辊62例如优选设定在10~95℃的温度范围内,更优选为15~85℃。通过设为95℃以下,能够抑制来源于涂膜的丙烯酸等的单体挥发。并且,从设备的限制考虑优选为10℃以上。
[0075]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化部60优选向涂膜22照射作为光化射线的紫外线之前的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温度与向涂膜22照射紫外线之后的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温度之差为25℃以下。通过将温度差设为25℃以下,能够抑制产生褶皱。
[0076] 并且,优选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温度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下。通过将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温度设为各自薄膜(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能够抑制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刚性下降。通过维持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刚性,能够抑制产生褶皱。
[0077]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具备形成涂膜22之后的干燥工序。在不具备干燥工序的情况下,向涂膜22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量增加。因此,与照射紫外线之前相比具有照射紫外线之后的薄膜的温度变高的倾向。因此,在照射紫外线前后,为了防止产生褶皱,抑制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温度上升变得重要。
[0078] 在此,向涂膜22照射光化射线之前是指从最初照射光化射线的位置距离上游侧0.5m的区间。照射光化射线之后是指从最后照射光化射线的位置距离下游侧0.5m的区间。
在此,“上游”、“下游”是指相对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移动(输送)方向而使用。针对某标准位于移动(输送)方向侧的情况是指“下游”,位于与移动(输送)方向相反侧的情况是指“上游”。
[0079] 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温度能够通过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辐 射温度计直接测定温度。另外,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根据JIS K7121(1987年)进行测定。
[0080] 紫外线照射装置64具有产生紫外线的光源。作为产生紫外线的光源可使用例如低压汞灯、中压汞灯、高压汞灯,超高压汞灯、碳弧灯、金属卤化物灯、氙气灯等。
[0081] 从紫外线照射装置64向涂膜22照射例如100~10000mJ/cm2的照射量的紫外线。紫外线的照射量可适当进行设定。
[0082] 层压位置P与紫外线照射装置64的距离L3优选为30mm以上。在将第二薄膜50刚层压于涂膜22之后,由于层压辊32和支撑辊62的旋转精度、以及第一薄膜10和第二薄膜50的张力变动,涂膜22易产生厚度不均。在该状态下,若从紫外线照射装置64照射紫外线则有时在固化层28产生厚度不均。优选将层压辊32与紫外线照射装置64的距离L3设为较长。通过将距离L3设为较长,能够在到达紫外线照射装置64之前矫正涂膜22的厚度不均。
[0083] 通过照射紫外线,涂膜22成为固化层28,并制造包含第一薄膜10、固化层28、及第二薄膜50的层叠薄膜70。层叠薄膜70通过剥离辊80从支撑辊62剥离。层叠薄膜70被连续输送至未图示的卷取机,接着通过卷取机将层叠薄膜70卷取成滚筒状。
[0084] 实施例
[0085] 接着,例举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086] (实施例1)
[0087] 作为第一薄膜准备具有厚度50μm和宽度1500m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薄膜(TOYOBO CO.,LTD.制,商品名:A4300:Tg:70℃),作为第二薄膜准备具有厚度50μm和宽度1500m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薄膜(TOYOBO CO.,LTD.制,商品名:A4300:Tg:70℃)。
[0088] 将包含光化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涂布液根据以下配方进行调整。制备下述的量子点分散液,以孔径0.2μm的聚丙烯制过滤器进行过滤之后,减压干燥30分钟来作为涂布液而使用。
[0089] (量子点分散液)
[0090]
[0091] (气相二氧化硅AEROSIL(注册商标)R812(NIPPON AEROSIL CO.,LTD.制))[0092] 作为量子点1、2使用具有下述的核壳结构(InP/ZnS)的纳米结晶。
[0093] 量子点1:INP530-10(NN-labs公司制)
[0094] 量子点2:INP620-10(NN-labs公司制)
[0095] 涂布液的粘度为50mPa·s。
[0096] 将第一薄膜以1m/分钟的速度、60N/m的张力连续输送的同时从模涂布机将涂布液涂布于第一薄膜的表面来形成厚度50μm的涂膜。接着,将形成有涂膜的第一薄膜卷绕于支撑辊,并将第二薄膜层压在涂膜上。在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的状态下将其卷绕于支撑辊,并进行连续输送的同时照射紫外线。
[0097] 支撑辊的直径为φ300mm,支撑辊的温度为50℃。紫外线的照射量为2000mJ/cm2。并且,L1为50mm,L2为1mm,L3为50mm。
[0098] 通过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来形成固化层,并制造层叠薄膜。层叠薄膜的固化层厚度为50±2μm。固化层的厚度精度良好为±4%。并且,通过肉眼观察时未发现在层叠薄膜中产生褶皱。
[0099] (实施例2)
[0100]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涂布液,并准备了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实施例2中,作为粘度调节剂使用了气相二氧化硅AEROSIL(注册商标)R812(NIPPON AEROSIL CO.,LTD.制)0.3质量份。涂布液的粘度为200mPa·s。将第一薄膜以3m/分钟的速度、60N/m的张力进行连续输送的同时从模涂布机将 涂布液涂布于第一薄膜的表面来形成厚度70μm的涂膜。接着,将形成有涂膜的第一薄膜卷绕于支撑辊,并将第二薄膜层压于涂膜上。在通过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来夹持涂膜的状态下将其卷绕于支撑辊,并进行连续输送的同时照射紫外线。
[0101] 使第一薄膜与支撑辊接触时,通过改变支撑辊的温度与第一薄膜的温度之差确认到产生褶皱的情况。通过肉眼观察产生褶皱的情况,将未能确认到褶皱的情况评价为A,相对A将确认到褶皱的情况评价为B。表1中示出温度条件与评价结果。另外,温度差表示绝对值。支撑辊的直径为φ300mm。
[0102] [表1]
[0103]
[0104] 如表1所示,温度差大于25℃的试验2-1、2-4、2-5、2-8中确认到产生褶皱,温度差为25℃以下的试验2-2、2-3、2-6、2-7中未确认到产生褶皱。另外,确认到产生褶皱的试验2-1、2-4、2-5、2-8是指与未确认到产生褶皱的试验2-2、2-3、2-6、2-7相比确认到褶皱的情况,且褶皱程度作为产品无任何问题。
[0105] 通过改变向涂膜照射紫外线之前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温度与向涂膜照射紫外线之后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温度之差,确认到产生褶皱的情况。通过肉眼观察产生褶皱的的情况,将未能确认到褶皱的情况评价为A,相对A将确认到褶皱的情况评价为B。表2中示出温度条件与评价结果。另外,温度差表示绝对值。
[0106] [表2]
[0107]
[0108] 如表2所示,在上升温度大于25℃的试验2-14中确认到产生褶皱,在上升温度为25℃以下的试验2-9、2-10、2-11、2-12、2-13中未确认到产生褶皱。另外,确认到产生褶皱的试验2-14是指与未确认到产生褶皱的试验2-9、2-10、2-11、2-12、2-13相比确认到褶皱的情况,且褶皱程度作为产品无任何问题。
[0109] 符号说明
[0110] 1-制造设备,10-第一薄膜,20-涂布部,22-涂膜,24-模涂布机,26-支撑辊,28-固化层,30-层压部,32-层压辊,34-加热腔,50-第二薄膜,60-固化部,62-支撑辊,64-紫外线照射装置,70-层叠薄膜,80-剥离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