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581548.9

文献号 : CN1059940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盛叶香尘吕业坚甘习军

申请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鱼卵准备;(2)鱼卵附着孵化网片: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装置的孵化网片上;(3)孵化网片的悬挂:将均匀粘附粘性鱼卵的孵化网片从孵化装置上取出,垂直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上;(4)孵化管理: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本发明的孵化方法简单,采用的孵化装置结构简洁实用,方便搬运携带,可有效提高孵化鱼卵的分布均匀度,避免卵粒堆叠造成的缺氧死亡,能够减少孵化常见水霉病对卵粒的危害,进一步提高鱼卵的孵化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鱼卵准备:将粘性鱼卵置于容器中,并加入质量百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和雄性鱼精子,搅拌40-60秒钟,每50-100毫升的鱼卵加入的雄性鱼精子量为0.5-1毫升,加入0.3%氯化钠溶液的量为5-10毫升;

(2)鱼卵附着孵化网片: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孵化装置的把手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通过水体波动和孵化网片移动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装置的孵化网片上;每张60×40厘米的孵化网片泼撒50-100毫升的授精后的粘性鱼卵;

(3)孵化网片的悬挂:将均匀粘附粘性鱼卵的孵化网片从孵化装置上取出,垂直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上,孵化网片间隔15-20cm,平均每立方水体悬挂的孵化网片数量为3-5张;

(4)孵化管理: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保持水池中的水含氧量为4-5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水流控制在3-5立方米/小时,即可在2-5天内孵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装置包括把手(1)、木制边框(2)、木制底框(3)和孵化网片(4),所述的把手(1)安装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两端,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半潜在水中,木制底框(3)设置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下部,孵化网片(4)放置在木制底框(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网片(4),包括网片(5)、铁制框(6)和挂钩(7),网片(5)安装固定在铁制框(6)内,挂钩(7)安装在铁制框(6)上,挂钩(7)能在铁制框(6)上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片(5)由聚乙烯制成,其网眼大小为80目。

说明书 :

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鱼类的人工繁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受精鱼卵孵化过程中,沉性鱼卵由于本身的比重较大而堆积在水底,相互挤压,极易造成损伤,同时相互堆积使鱼卵无法获得充足的溶解氧,造成孵化率相对较低,仔鱼畸形率高等问题。现有的孵化方式是通过将鱼类受精的粘性鱼卵直接泼撒于水中的棕榈叶、网片或水池底部等附着物上,让其自然粘附直接孵化。正规点的方式是采用孵化框或孵化槽等,仅依靠增加曝气石的数量、降低孵化密度等方法,无法真正解决鱼卵堆积的问题,另一方面孵化设备设施体积大,占地面积大,耗水量高,操作复杂,难度大,孵化效率低下,大大制约了沉性鱼卵孵化的成功率。近年来常用的孵化箱/柜,采用降低鱼卵孵化密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鱼卵溶解氧不足的问题,但其体积大,占地面积大,操作难度大,价格昂贵,无法满足普通育苗场的需求。
[0003] 然而现有技术有以下缺点:一是粘附在附着物上的卵粒分布不均匀,容易聚集粘附造成缺氧死亡,滋生水霉后更会造成卵粒的大面积死亡;二是鱼卵孵化的水体空间利用率不高,易导致局部水体的水质恶化和缺氧,进而造成人工孵化失败;三是鱼卵的孵化率不稳定,不利于鱼苗的持续规模化生产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合理地分布卵粒的孵化空间、高效地利用鱼卵的孵化水体以及提高和稳定鱼卵的孵化率,从而降低鱼苗的生产成本,确保鱼苗的的持续规模化生产的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及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0007] (1)鱼卵准备:将粘性鱼卵置于容器中,并加入质量百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和雄性鱼精子,搅拌40-60秒钟,每50-100毫升的鱼卵加入的雄性鱼精子量为0.5-1毫升,加入0.3%氯化钠溶液的量为5-10毫升;
[0008] (2)鱼卵附着孵化网片: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孵化装置呈半潜式是指孵化装置一部分沉在水面下,另一部分露在水面上。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孵化装置的把手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通过水体波动和孵化网片移动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装置的孵化网片上;每张60×40厘米的孵化网片泼撒50-100毫升的授精后的粘性鱼卵;
[0009] (3)孵化网片的悬挂:将均匀粘附粘性鱼卵的孵化网片从孵化装置上取出,垂直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上,孵化网片间隔15-20cm,平均每立方水体悬挂的孵化网片数量为3-5片;
[0010] (4)孵化管理: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保持水池中的水含氧量为4-5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水流控制在3-5立方米/小时,即可在2-5天内孵化出。
[0011] 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过程采用的孵化装置,包括把手、木制边框、木制底框和孵化网片,所述的把手安装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两端,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半潜在水中,木制底框设置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下部,孵化网片放置在木制底框上。
[0012] 所述的孵化网片,包括网片、铁制框和挂钩,网片安装固定在铁制框内,挂钩安装在铁制框上,挂钩能在铁制框上转动。
[0013] 所述的网片由聚乙烯制成,其网眼大小为80目。
[0014] 本发明的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方法及装置,孵化方法简单,装置设置巧妙,结构简洁实用,使用本孵化装置并结合相应的使用方法,可有效提高孵化鱼卵的分布均匀度,避免卵粒堆叠造成的缺氧死亡,以及减少孵化常见水霉病对卵粒的危害,进一步提高鱼卵的孵化率;悬挂式铁边孵化网片的设计有利于大幅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便于开展大规模鱼苗孵化生产;本孵化装置制作方法简单、原材料易找,整体成本较低。本孵化装置主要基于鱼类繁殖生物学原理而设计,特别是参考粘性鱼卵的自身特性和孵化环境条件,如鱼类体外授精后卵粒在水中随水流自由散落粘附于物体粗糙面上,从而构思制作出半潜式孵化装置边框和可悬挂的铁边孵化网片,通过人工授精泼洒鱼卵和人工晃动孵化装置制造水流使鱼卵均匀分布于网片上。通过应用本孵化装置,已成功孵化出鲤鱼、鲫鱼、黄颡鱼、斜颌鲴、乌苏里拟鲿、苏氏圆腹(鱼芒)等多种粘性卵粒鱼类的苗种,效果显著。其中,对苏氏圆腹(鱼芒)的卵粒进行孵化试验监测,发现孵化率比传统的孵化方法提高了至少20%,达到80%以上,水池孵化密度由原来的1万尾/m³提高至6万尾/m³,年孵化该品种鱼苗2000万尾以上,实现了鱼类名贵品种的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采用的孵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木制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木制底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孵化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5为孵化网片在水中悬挂的示意图。
[0020] 图中的部件序号对应的名称为:
[0021] 1、把手,2、木制边框,3、木制底框,4、孵化网片,5、网片,6、铁制框,7、挂钩,8、挂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更加详细的介绍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3] 实施例1
[0024] 采用以下工艺步骤即可利用粘性鱼卵孵化鱼苗:
[0025] (1)鱼卵准备:将粘性鱼卵置于容器中,并加入质量百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和雄性鱼精子,搅拌40秒钟,每50毫升的鱼卵加入的雄性鱼精子量为0.5毫升,加入0.3%氯化钠溶液的量为5毫升;
[0026] (2)鱼卵附着孵化网片: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孵化装置的把手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装置的孵化网片上;每张60×40厘米的孵化网片泼撒50毫升的授精后的粘性鱼卵;
[0027] (3)孵化网片的悬挂:将均匀粘附粘性鱼卵的孵化网片从孵化装置上取出,垂直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上,孵化网片间隔15-20cm,每立方水体放置孵化网片5片;
[0028] (4)孵化管理: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保持水池中的水含氧量为4-5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水流控制在3-5立方米/小时,即可在2-5天内孵化出。
[0029] 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过程采用的孵化装置,包括把手1、木制边框2、木制底框3和孵化网片4,所述的把手1安装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两端,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半潜在水中,木制底框3设置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下部,孵化网片4放置在木制底框3上。
[0030] 所述的孵化网片4,包括网片4、铁制框6和挂钩7,网片4固定在铁制框6内,挂钩7安装在铁制框6上,挂钩7能在铁制框6上转动。
[0031] 所述的网片4由聚乙烯制成,其网眼大小为80目。
[0032] 实施例2
[0033] 采用以下工艺步骤即可利用粘性鱼卵孵化鱼苗:
[0034] (1)鱼卵准备:将粘性鱼卵置于容器中,并加入质量百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和雄性鱼精子,搅拌50秒钟,每80毫升的鱼卵加入的雄性鱼精子量为0.8毫升,加入0.3%氯化钠溶液的量为8毫升;
[0035] (2)鱼卵附着孵化网片: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孵化装置的把手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装置的孵化网片上;每张60×40厘米的孵化网片泼撒80毫升的授精后的粘性鱼卵;
[0036] (3)孵化网片的悬挂:将均匀粘附粘性鱼卵的孵化网片从孵化装置上取出,垂直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上,孵化网片间隔15-20cm,每立方水体放置孵化网片4片;
[0037] (4)孵化管理: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保持水池中的水含氧量为4-5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水流控制在3-5立方米/小时,即可在2-5天内孵化出。
[0038] 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过程采用的孵化装置,包括把手1、木制边框2、木制底框3和孵化网片4,所述的把手1安装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两端,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半潜在水中,木制底框3设置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下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由厚木板制作成长方形边框,并在边框两短边各装上把手1一个;木制底框3采用细木条制作孵化装置的“日”字形底框;孵化网片4放置在木制底框3上。
[0039] 所述的孵化网片4,包括网片4、铁制框6和挂钩7,网片4固定在铁制框6内,挂钩7安装在铁制框6上,挂钩7能在铁制框6上转动。
[0040] 所述的网片4由聚乙烯制成,其网眼大小为80目。
[0041] 本发明的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装置的使用过程为:将孵化装置置于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把手1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使鱼卵均匀粘附于孵化网片4上;取出均匀粘附的孵化网片4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8上,孵化网片4间隔15-20cm。
[0042] 实施例3
[0043] 采用以下工艺步骤即可利用粘性鱼卵孵化鱼苗:
[0044] (1)鱼卵准备:将粘性鱼卵置于容器中,并加入0.3%氯化钠溶液和雄性鱼精子,搅拌60秒钟,每100毫升的鱼卵加入的雄性鱼精子量为1毫升;加入0.3%氯化钠溶液的量为10毫升;
[0045] (2)鱼卵附着孵化网片: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孵化装置的把手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装置的孵化网片上;每张60×40厘米的孵化网片泼撒100毫升的授精后的粘性鱼卵;
[0046] (3)孵化网片的悬挂:将均匀粘附粘性鱼卵的孵化网片从孵化装置上取出,垂直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上,孵化网片间隔15-20cm,每立方水体放置孵化网片3片;
[0047] (4)孵化管理: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保持水池中的水含氧量为4-5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水流控制在3-5立方米/小时,即可在2-5天内孵化出。
[0048] 半潜式粘性鱼卵通用孵化过程采用的孵化装置,包括把手1、木制边框2、木制底框3和孵化网片4,所述的把手1安装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两端,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半潜在水中,木制底框3设置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下部。上下通透的木制边框2由厚木板制作成长方形边框,并在边框两短边各装上把手1一个;木制底框3采用细木条制作孵化装置的“日”字形底框;孵化网片4放置在木制底框3上。
[0049] 所述的孵化网片4,包括网片4、铁制框6和挂钩7,网片4固定在铁制框6内,挂钩7安装在铁制框6上,挂钩7能在铁制框6上转动。
[0050] 所述的网片4由聚乙烯制成,其网眼大小为80目。
[0051] 本发明采用的孵化装置的使用过程为:将孵化装置置于水池的水中,呈半潜式,一人于水面上泼撒受精后的粘性鱼卵,另一人拉着把手1不断左右水平晃动孵化装置,通过水体波动和孵化网片移动使鱼卵分散均匀粘附于孵化网片4上;取出均匀粘附的孵化网片4整齐悬挂于水中的挂绳8上,孵化网片4间隔15-20cm。鱼苗孵化过程需对水池中的水进行曝气充氧,保持水池中的水含氧量为4-5毫克/升,水温控制在18-25℃,每3-5小时换一次水,水流控制在3-5立方米/小时,即可在2-5天内孵化出。水池的一端将水中排出,另一端注入清水。
[0052] 本申请人传统的孵化方法及装置和利用了本申请的孵化方法及装置分别孵化苏氏圆腹(鱼芒),孵化记录如下:
[0053] 实验结果:苏氏圆腹(鱼芒)
[0054]
[0055]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实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