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防眩目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348022.6

文献号 : CN10600436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崧卿

申请人 : 孙崧卿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防眩目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滤光板和控制电路;固定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滤光板设置于固定支架上;滤光板包括主体、变光片、导光管和感光部;导光管设置于主体上,导光管的光轴设置于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感光部用于接收穿过导光管的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导光管设置有吸光层;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与变光片连接用于调节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在通过变光片处的通光率。本发明采用导光管检测眩目光方向并确定眩目光照射于主体的位置,快速确定在主体上遮挡部位。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止强光刺眼,而且也不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和行车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架、滤光板和控制电路;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滤光板设置于固定支架上;

所述滤光板包括主体、变光片、导光管和感光部;所述导光管设置于主体上,所述导光管的光轴设置于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以适于所述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穿过导光管;所述感光部用于接收穿过导光管的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所述导光管设置有吸光层;

所述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变光片连接用于调节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在通过变光片处的通光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部包括光感层;所述光感层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用于将穿过导光管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部包括光致发光点;

所述光致发光点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和光感层之间,所述光致发光点用于将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转换为光致发光信号;所述光感层设置于主体周边,用于将光致发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中设置有微透镜,所述感光部设置于微透镜的焦点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光纤,所述光致发光点设置于光纤交叉点处;所述光纤按照横纵坐标轴方式布设于主体上用于传导光致发光点所发出的光线,所述光纤的入光面设置于光致发光点处,所述光纤的出光面设置于主体周边的光感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与主体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球形槽和球面突起;所述导光管设置于球面突起中,所述球面突起与球形槽匹配以便球面突起在球形槽中滑动;所述球形槽中设置有凸点;所述球面突起表面上设置有与凸点匹配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间隔分布于球面突起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卡套和第二卡套;所述第一卡套设置于导光管外侧位于主体一侧,所述第二卡套设置于导光管外侧位于主体另一侧;所述第一卡套与主体之间设置有适于第一卡套活动的间隙,以便于调整位于第一卡套内的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卡套与主体之间设置有适于第二卡套活动的间隙,以便于调整位于第二卡套内的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为后视反光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光片为液晶板或变色玻璃。

说明书 :

一种自动防眩目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遮阳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区调节防眩光汽车遮阳板。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夜间会车,迎面而来的汽车远光灯强烈照射,使驾驶者双眼瞬间眩目,不能正常判断前方路况,造成安全的极大隐患。为避免这种现象产生,往往采用遮阳防眩滤光板,通过光电转换器和液晶光阀等组成;或者将液晶板安装在透光板中部,通过光电转换器控制使液晶板在透明色与深色之间转换;获取在液晶玻璃上设置有带光敏管的电控制器,能够随对面照射光度的大小而自动变色。有的采用分区域调节透光板的灰度遮挡强光,这种装置采用微型摄像头采集前方车辆光源,通过图像处理确定光源位置,进而确定需要在透光板上进行遮挡的部位,这种装置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图像处理效果比较差耗时,难以推广使用,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且遮挡效果好的一种防眩目强光汽车遮阳板。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快速确定射入观察者眼睛光线的方向,从而确定需要在透光板上改变通光率的遮挡部位。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防眩目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滤光板和控制电路;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滤光板设置于固定支架上;
[0006] 所述滤光板包括主体、变光片、导光管和感光部;所述导光管设置于主体上,所述导光管的光轴设置于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以适于所述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穿过导光管;所述感光部用于接收穿过导光管的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所述导光管设置有吸光层;所述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变光片连接用于调节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在通过变光片处的通光率。
[0007] 进一步,所述感光部包括光感层;所述光感层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用于将穿过导光管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
[0008] 进一步,所述感光部包括光致发光点;所述光致发光点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和光感层之间,所述光致发光点用于将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转换为光致发光信号;所述光感层设置于主体周边,用于将光致发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0009] 进一步,所述导光管中设置有微透镜,所述感光部设置于微透镜的焦点处。
[0010] 进一步,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光纤,所述光致发光点设置于光纤交叉点处;所述光纤按照横纵坐标轴方式布设于主体上用于传导光致发光点所发出的光线,所述光纤的入光面设置于光致发光点处,所述光纤的出光面设置于主体周边的光感层。
[0011] 进一步,所述导光管与主体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
[0012] 进一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球形槽、球面突起;所述导光管设置于球面突起中,所述球面突起与球形槽匹配以便球面突起在球形槽中滑动;所述球形槽中设置有凸点;所述球面凸起表面上设置有与凸点匹配的若干凹槽,所述凹槽间隔分布于球面突起上。
[0013] 进一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卡套和第二卡套;所述第一卡套设置于导光管外侧位于主体一侧,所述第二卡套设置于导光管外侧位于主体另一侧;所述第一卡套与主体之间设置有适于第一卡套活动的间隙,以便于调整位于第一卡套内的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卡套与主体之间设置有适于第二卡套活动的间隙,以便于调整位于第二卡套内的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
[0014] 进一步,所述主体为后视镜。
[0015] 进一步,所述变光片为液晶板或变色玻璃。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由主体和导光管构成的用于检测眩目光方向并确定眩目光照射于主体的位置,通过在主体上设置不同倾角的导光管,使得该导光管通过的光源光线刚好能进入观察者眼睛;而其他方向的光源光线被排除在导光管外,快速确定需要在主体透光板上的遮挡部位。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止强光刺眼,而且也不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和行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8] 图1为眩目光定位检测装置的检测域示意图。
[0019] 图2为主体上导光管设置示意图。
[0020] 图3为穿过导光管光线示意图。
[0021] 图4为导光管布设剖视图。
[0022] 图5导光管的角度调节机构示意图。
[0023] 图6第一卡套和第二卡套组装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主体上光纤布设示意图。
[0025] 图中,1为主体、2为导光管、3为检测域、4为入眼角度、5为感光元件;21为吸光层、22为阻光层;23为角度调节机构;231为球形槽、232为球面突起;233为凸点、234为凹槽、235为第一卡套、236为第二卡套;24为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51为发光点、52为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7] 实施例1
[0028]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防眩目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滤光板和控制电路;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车架上;所述滤光板设置于固定支架上;所述滤光板包括主体1、变光片、导光管2和感光部;本实施例的感光部可以采用感光元件5;
[0029] 所述导光管2按照入眼角度4设置于主体1上与观察者眼睛视线的相交处;所述导光管2的轴向沿入射光线的方向设置;所述入眼角度4为光源发出的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24与观察者眼睛正前方视线之间的夹角;所述变光片设置于主体上;所述变光片与控制电路连接;
[0030] 所述导光管2的入光面用于允许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24进入导光管2并将进入导光管的光线引导于感光元件5上;所述感光元件5设置于导光管2的出光面;所述感光元件5用于将射入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所述感光元件与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变光片连接;在所述电信号作用下驱动控制电路改变所述变光片的通光率;用于调节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在通过变光片处的通光率。
[0031] 所述导光管内侧壁设置有用于防止光线在导光管2内侧壁反射的吸光层21;所述导光管侧壁设置有用于防止光线从导光管外侧壁穿入到导光管内部的阻光层22。
[0032] 所述感光元件包括光致发光点51和光感层,本实施例的光感层为光敏传感器;所述发光点设置于导光管的一端用于将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转换为光响应信号;所述光敏传感器沿坐标轴设置于主体周边,用于获取发光点光响应信号。
[0033]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和感光部组成的一个用于检测射入观察者眼睛光线的传递方向的眩目光向检测部件,该眩目光向检测部件直接设置于主体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该眩目光向检测部件可以设置于后视镜上用于检测经过后视镜反射造成的眩目现象。
[0034] 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光纤52,所述光纤按照横纵坐标轴方式布设于主体上用于传导发光点所发出的光线,所述发光点设置于光纤交叉点处;所述光纤的入光面设置于发光点处,所述光纤的出光面设置于主体周边。
[0035] 所述导光管与主体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23,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
[0036]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23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球形槽231、球面突起232;所述导光管设置于球面突起232中,所述球面突起232与球形槽231匹配以便球面突起在球形槽中滑动。
[0037] 所述球形槽中设置有凸点233;所述球面凸起表面上设置有与凸点匹配的若干凹槽234,所述凹槽间隔分布于球面突起上。
[0038]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卡套235和第二卡套235;所述第一卡套235设置于导光管外侧位于主体一侧,所述第二卡套236设置于导光管外侧位于主体另一侧;所述第一卡套与主体之间设置有适于第一卡套活动的间隙,以便于调整位于第一卡套内的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卡套与主体之间设置有适于第二卡套活动的间隙,以便于调整位于第二卡套内的导光管与主体之间的夹角。
[0039] 所述主体为后视反光镜;所述后视反光镜;
[0040] 所述导光管设置于后视反光镜上,所述导光管的光轴设置于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以适于所述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穿过导光管;所述感光部用于接收穿过导光管的光线并将光线转换为电信号;所述导光管设置有吸光层;
[0041] 本实施例的导光管在后视反光镜上可以设置于入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也可以设置于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其导光管的光轴分别沿入射光线方向或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平行设置;以适于穿过导光管的光线为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在感光部被转换为电信号。
[0042] 所述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变光片连接用于调节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在通过变光片处的通光率。
[0043] 所述变光片也可以采用由电控旋光材料层和偏振片层来组成;所述电控旋光材料层设置有电极;所述电极与控制电路连接;
[0044] 所述电控旋光材料层设置于反光镜的表面;所述偏振片层设置于电控旋光材料层上,所述电极与电控旋光材料层连接;
[0045] 在偏振片层表面还设置有透明防刮材料层。
[0046] 所述偏振片层表面还设置有透明防刮材料层;
[0047] 而在白天行车时,液晶板不加以电压,不对射向后视镜并形成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旋转改变,偏振光会以同偏振片偏振方向一致的偏振方向透过偏振片并不减弱光强度进入驾驶员眼中,实现驾驶员对后方路况的获取,满足白天行车的正常需要。
[0048] 所述变光片为液晶板,所述液晶板包括两片平行玻璃基板及填充在该平行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材料,在玻璃基板的内表面上分别依次印制有ITO电极和导电透光膜,玻璃基板的外表面上分别贴有偏光轴呈90°的偏光片,其中一面的导电透光膜覆盖玻璃基板的整个区域构成公共电极,另一面的导电透光膜均分为多个按照矩阵排列的方块构成分别对应于液晶方块的控制电极,公共电极和各个液晶方块的控制电极通过线路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
[0049] 本实施例提供的主体上设置有检测域3,所述检测域3为光源与观察者眼睛连线与主体交汇处的邻域;该邻域面积大小可以根据整个主体面积以及导光管检测角度范围来确定。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检测角度是指能进入导光管的光线的最大夹角。
[0050] 本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有机塑料。
[0051] 本实施例在主体上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将主体分割成对称性的或非对称性的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设置一个或多个导光管来检测从该区域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可以将检测区域分成水平方向的三个呈长条形的检测域;也可以将检测区域分成对称均匀分布的九个方形检测域或十六个方形检测域;或者更多个非均匀分布的检测域。
[0052]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同时具有遮光和导光的作用,遮光是遮挡导光管外部的光线,以及遮挡在导光管内部发生反射的光线;而导光是引导能穿过导光管的光线,这样可以使平行于导光管光轴的光线或与导光管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光线通过导光管,这种能顺利通过导光管而不被导光管遮挡或吸收的光线就是从该区域能直接射入观察者眼睛的眩目光线。
[0053] 本实施例提供吸光层是为了防止射入观察者眼睛光线以外的光线射入,防止其他光线窜入到导光管,同时防止射入到导光管侧壁的光线经侧壁多次反射后从导光管射出;从而导致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的感光元件误检测到光线;因此,只有沿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才能通过导光管而射入到感光元件上。因此,该导光管设置的位置表示有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通过。
[0054] 本实施例提供的感光部仅仅对穿过导光管的光线进行光电转换,所以感光部可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端,且位于导光管内使得导光管也遮挡其他光线照射到感光部。
[0055] 所述能射入观察者眼睛范围是根据导光管的通光距离与导光管射入光线处的入光面的宽度来决定的。
[0056]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通过调整导光管长度和直径来控制射入并通过导光管光线的角度范围,可以将一定范围内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收集到导光管,可以使得观察者眼睛中一定范围移动,扩大了检测范围的灵活性,对观察者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约束条件,方便了使用者,增强使用者的舒适度。
[0057]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纤按照横纵坐标轴方式布设于主体上用于传导发光点所发出的光线,所述发光点设置于光纤交叉点处;所述光纤的入光面设置于发光点处,所述光纤的出光面设置于主体周边。主体周边设置光敏传感器;发光点采用光致发光材料制作,可选用荧光颗粒或磷光颗粒,发光点将射入的光线转换为光响应信号;光敏传感器沿坐标轴的形式设置于主体周边的光纤的出光面,用于获取发光点光响应信号并生成发光点的发光点坐标;发光点坐标输入到控制器中进行处理;通过控制器连接的控制电路来改变眩目光在主体上的通过率,减弱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强,不同发光点设置与其对应的不同的变光区域,通过光敏传感器转变的电流设置阈值,判断需要启动控制电路来实现改变变光区域的控制条件。
[0058] 实施例2
[0059] 本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可以为透明玻璃或透明有机塑料;变光片上设置变光区,该变光区可以采用与主体匹配的通光率可调的透明膜层,可以采用压制或胶贴方法与主体结合在一起;透明膜层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与控制电路连接,通过控制电路来调节每个区域的通光率,每个区域可以通过改变折射率来实现通光率的大小,也可以通过改变各区域的颜色或灰暗程度来实现通光率的大小。
[0060] 所述变光区可以设置为第一变光域和第二变光域;所述第一变光域为光源与观察者左眼连线与主体交汇处的邻域;所述第二变光域为光源与观察者右眼连线与主体交汇处的邻域;所述第一变光域和第二变光域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
[0061]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变光域和第二变光域根据主体大小进行划分,主体可以为长方形或弧状长方形透明体;根据主体与观察者眼睛距离和位置,在主体上设置需要遮挡强光的部位,该部位面积大小能恰好遮挡需要遮挡的强光源;两个变光域可单独控制,也可同时控制,或者交叉控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
[0062] 所述导光管为光纤;所述光纤的入光面位于光源侧;所述光纤的出光面位于观察者一侧。
[0063] 所述导光管侧壁设置有吸光层;所述吸光层用于吸收位于能射入观察者眼睛范围外的光线。
[0064] 本实施例提供吸光层是为了防止射入观察者眼睛光线以外的光线射入,防止其他光线窜入到导光管,同时防止射入到导光管侧壁的光线经侧壁多次反射后从导光管射出;从而导致设置于导光管出光面的感光元件误检测到光线;因此,只有沿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才能通过导光管而射入到感光元件上。因此,该导光管设置的位置表示有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通过。
[0065] 所述能射入观察者眼睛范围是根据导光管的通光距离与导光管射入光线处的入光面的宽度来决定的。
[0066] 本实施例的导光管中设置有微透镜;可以将微透镜设置于导光管的入光面,将感光部设置于微透镜的焦点处,由于造成眩目强光往往是从远光灯中射出,近似平行光线,所以微透镜可以将射入观察者眼睛的一束平行光线集中于微透镜的焦点处,增强感光部的灵敏度;同样,也可以将微透镜设置于导光管的出光面或导光管中适当的位置,其作用是将光线集中于感光部,因此感光部一般也就设置于微透镜的焦点处。
[0067]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通过调整导光管长度和直径来控制射入并通过导光管光线的角度范围,可以将一定范围内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收集到导光管,可以使得观察者眼睛中一定范围移动,扩大了检测范围的灵活性,对观察者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约束条件,方便了使用者,增强使用者的舒适度。
[0068]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也可以设置于从光源发出并最终进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的传播光路上,可以设置于主体前,即眩目光线穿过主体前,光线就通过导光管,也可以设置于主体后,即眩目光线先穿过主体,再让光线通过导光管。
[0069] 本实施例提供的主体上还设置有安装定位部件,所述安装定位部件用于帮助安装主体后,使得主体上设置于的导光管角度满足入眼角度,让通过导光管的光线恰好是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安装定位部件设置于主体中心,导光管设置在主体上的角度由观察者眼睛位置,以及观察者眼睛位置到主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眩目光从主体不同位置能射入到观察者眼睛的光线也就能确定,由于观察者眼睛有一个视觉范围,所以在这个视觉范围的光线都能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这个视觉范围也就能确定导光管的直径和通光长度。如图3所示,图中下部的圆圈代表观察者眼睛处,上部圆圈代表远处灯光源;该位置的灯光要从主体照射到观察者眼睛,其在主体上的位置有灯光源和观察者眼睛位置的连线与主体的交点,该交点设置导光管,则能接收到射入导光管的光线,导光管前方的光线夹角代表视觉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夹角大小,通过导光管的直径和径向长度可以按照图中所示进行几何计算,处于夹角范围的光线通过导光管射入到感光部,转换成电信号。
[0070] 导光管也可以是光线进入端直径大于光线射出端,导光管呈漏斗形或锥形。
[0071] 本实施例的导光管的轴向即为导光管的光轴;即为漏斗形或锥形的对称轴。
[007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主体可以采用曲面或球面,其曲面的中心恰好对应观察者眼睛的位置,导光管设置于曲面上,沿曲面到中心的径向设置。
[0073]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管内部可以是空腔,也可以是与主体一致的光传输介质,此种情况相当于在主体上延主体厚度方向或与主体传输光线的光路径上嵌入不透光的介质,这样不影响观察者在主体前方视野。
[0074] 本实施例还提供盯视域检测装置,所述盯视域检测装置包括固定装置、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于观察者头部用于固定信号发射装置;所述信号发射装置设置于固定装置上,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用于沿观察者视线方向发送视线检测信号,所述信号接收装置设置于主体上;所述视线检测信号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生成盯视坐标信号;所述盯视坐标信号传输到控制器中生成盯视控制信号。
[0075]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目装置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防眩功能:
[0076] 首先在主体上设置若干检测域;通过导光管获取从光源发出的能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达到变光区的光信号坐标;并根据光信号坐标确定需要控制通光率的光向变光区;通过盯视域检测装置获取观察者盯视变光区的视线信号坐标;并根据视线信号坐标确定需要控制通光率的视线变光区;然后判断光向变光区与视线变光区是否存在共同的变光区;
如果是,则生成用于控制变光区通光率的控制信号;如果否,则重复以上步骤。
[0077] 实施例3
[0078]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目动态监测装置,控制器还设置有透光度恢复模块;所述透光度恢复模块在接收到需要恢复透光强度信号后,恢复变光区域的透光度。恢复透光强度信号可以是主动通过按钮产生,也可以由预设时间值来控制;当按照预设时间阈值维持变光区域变光时间后产生恢复信号。
[0079]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视镜上可设置有检测域,所述检测域为经后视镜反射后进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与后视镜交汇处的邻域;所述导光管按照入眼角度设置于后视镜上的检测域内;所述导光管的轴向沿入射光线的方向设置;所述入眼角度为经过后视镜反射后射入观察者眼睛的光线所对应的入射光线与观察者正前方视线之间的夹角。
[0080]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