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车底边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510664.1

文献号 : CN1060050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志义

申请人 : 湖南晟通天力汽车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厢车底边梁装置,设置于厢车的一厢板前端底角处,厢板的前端底角设有缺口,厢车底边梁装置包括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以及封口梁,上边梁包括上梁主体及自上梁主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上梁副板;下边梁包括下梁主体及自下梁主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下梁副板;斜撑梁包括斜梁主体及自斜梁主体延伸形成的斜梁副板;直撑梁的上端连接固定于上梁主体的底部,直撑梁的下端连接固定于下梁主体的顶部;封口梁同时位于斜梁主体与直撑梁之间以及上梁主体与下梁主体之间;斜撑梁与下边梁的夹角为钝角,斜撑梁与所述上边梁的夹角为锐角。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自重小、防水效果好且抗弯抗扭强度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厢车底边梁装置,设置于厢车的一厢板前端底角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厢板的前端底角设有缺口,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包括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以及封口梁,所述上边梁包括上梁主体及自所述上梁主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上梁副板,所述上梁主体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缺口的顶部,所述上梁主体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缺口的侧边部,所述上梁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厢板的内侧表面;

所述下边梁包括下梁主体及自所述下梁主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下梁副板,所述下梁主体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厢板的底部,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缺口的下方,所述下梁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厢板的内侧表面;

所述斜撑梁包括斜梁主体及自所述斜梁主体延伸形成的斜梁副板,所述斜梁主体的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梁主体的底部,所述斜梁主体的另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下梁主体的前端;

所述直撑梁的上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梁主体的底部,所述直撑梁的下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下梁主体的顶部;

所述封口梁同时位于所述斜梁主体与直撑梁之间以及所述上梁主体与下梁主体之间,并同时连接固定所述上梁主体、下梁主体、斜梁主体以及直撑梁,所述斜梁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封口梁的内侧表面;

所述斜撑梁与所述下边梁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斜撑梁与所述上边梁的夹角为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上梁主体顶部的上梁挡条、设于所述斜梁主体上的斜梁挡条、设于直撑梁上的直梁挡条以及设于下边梁上的下梁挡条,所述上梁挡条与所述上梁副板分别于所述厢板的两侧夹持厢板,所述斜梁挡条与所述斜梁副板分别于所述封口梁的两侧夹持封口梁,所述直梁挡条挡接于所述封口梁的外侧,所述下梁挡条的一部分与下梁副板分别于厢板的两侧夹持厢板,所述下梁挡条的另一部分挡接于封口梁和直撑梁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与所述下边梁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以及封口梁均由铝合金型材制成,所述斜撑梁、上边梁以及下边梁均由截面相同的铝合金型材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封口梁均设有至少两条加强筋和至少三个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与厢板之间,所述下边梁与厢板之间,所述封口梁与所述上梁主体、下梁主体、斜撑梁、直撑梁两两之间,所述直撑梁与上梁主体、下梁主体两两之间,所述斜撑梁与上梁主体、下梁主体两两之间,均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梁主体与所述下梁主体的夹角为120度。

说明书 :

厢车底边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厢式货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厢车底边梁装置。【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运货汽车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带有厢体的厢车,可以密封运输各类物品,具有机动灵活、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但此类厢体呈长方体状,容纳空间固定,难以进一步提升其容纳空间。相关技术中,厢体分为前厢、后厢两部分,前厢部分与后厢部分的连接结合处需形成台阶状。由此,后厢部分容纳货物的高度大于前厢部分,才能进一步提升了厢体的容纳空间,但所述连接结合处两侧的底边梁装置为钢瓦楞板结构,自身重量重、锈蚀严重、防水效果差、抗弯抗扭强度低。因而,相关技术中的厢车底边梁装置存在自重大、防水效果差、抗弯抗扭强度低的不足。
[0003]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厢车底边梁装置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重小、防水效果好且抗弯抗扭强度高的厢车底边梁装置。
[0005] 本发明一种厢车底边梁装置,设置于厢车的一厢板前端底角处,所述厢板的前端底角设有缺口,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包括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以及封口梁,[0006] 所述上边梁包括上梁主体及自所述上梁主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上梁副板,所述上梁主体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缺口的顶部,所述上梁主体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缺口的侧边部,所述上梁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厢板的内侧表面;
[0007] 所述下边梁包括下梁主体及自所述下梁主体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下梁副板,所述下梁主体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厢板的底部,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缺口的下方,所述下梁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厢板的内侧表面;
[0008] 所述斜撑梁包括斜梁主体及自所述斜梁主体延伸形成的斜梁副板,所述斜梁主体的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梁主体的底部,所述斜梁主体的另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下梁主体的前端;
[0009] 所述直撑梁的上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梁主体的底部,所述直撑梁的下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下梁主体的顶部;
[0010] 所述封口梁同时位于所述斜梁主体与直撑梁之间以及所述上梁主体与下梁主体之间,并同时连接固定所述上梁主体、下梁主体、斜梁主体以及直撑梁,所述斜梁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封口梁的内侧表面;
[0011] 所述斜撑梁与所述下边梁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斜撑梁与所述上边梁的夹角为锐角。
[0012] 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上梁主体顶部的上梁挡条、设于所述斜梁主体上的斜梁挡条、设于直撑梁上的直梁挡条以及设于下边梁上的下梁挡条,所述上梁挡条与所述上梁副板分别于所述厢板的两侧夹持厢板,所述斜梁挡条与所述斜梁副板分别于所述封口梁的两侧夹持封口梁,所述直梁挡条挡接于所述封口梁的外侧,所述下梁挡条的一部分与下梁副板分别于厢板的两侧夹持厢板,所述下梁挡条的另一部分挡接于封口梁和直撑梁的外侧。
[0013] 优选的,所述上边梁与所述下边梁相互平行。
[0014] 优选的,所述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以及封口梁均由铝合金型材制成,所述斜撑梁、上边梁以及下边梁均由截面相同的铝合金型材制成。
[0015] 优选的,所述上边梁、下边梁、斜撑梁、直撑梁、封口梁均设有至少两条加强筋和至少三个空腔。
[0016] 优选的,所述上边梁与厢板之间,所述下边梁与厢板之间,所述封口梁与所述上梁主体、下梁主体、斜撑梁、直撑梁两两之间,所述直撑梁与上梁主体、下梁主体两两之间,所述斜撑梁与上梁主体、下梁主体两两之间,均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
[0017] 优选的,所述斜梁主体与所述下梁主体的夹角为120度。
[0018]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通过将上边梁等拼接固定成一框架结构,使底边梁装置成为一体,抗弯、抗扭强度高;高、低错位的台阶形底边梁装置,适配于提升容纳空间的厢体;副板的贴合固定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底边梁装置的强度,同时提升了防水性能;同样的材质,本发明底边梁装置自重更轻,与厢板的缺口配合设置,更进一步降低厢体的重量。由此,自重更小、防水效果更好,抗弯、抗扭强度更高。【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主视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的上边梁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的下边梁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的斜撑梁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图5的M区域放大示意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的封口梁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的直撑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8] 参照图1-图8所示,本发明一种厢车底边梁装置,设置于厢车的一厢板2前端底角处。所述厢板2的前端底角设有方形的缺口21,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包括上边梁11、下边梁12、斜撑梁13、直撑梁14以及封口梁15。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所指的前端方向为X方向,后端方向为-X方向,上端方向为Y方向,下端方向为-Y方向。厢板2的外侧表面指如图1所示的表面,内侧表面为外侧表面的相对面。
[0029] 所述上边梁11包括上梁主体111及自所述上梁主体111的顶部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上梁副板112。所述上梁主体111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缺口21的顶部(未图示),所述上梁主体111的后端固定于所述缺口21的侧边部(未图示),所述上梁副板112贴合固定于所述厢板2的内侧表面。
[0030] 所述下边梁12包括下梁主体121及自所述下梁主体121的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下梁副板122,所述下梁主体121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厢板2的底部,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缺口21的下方,所述下梁副板122贴合固定于所述厢板2的内侧表面。
[0031] 所述斜撑梁13包括斜梁主体131及自所述斜梁主体131垂直延伸形成的斜梁副板132,所述斜梁主体131的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梁主体111的底部,所述斜梁主体131的另一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下梁主体121的前端。
[0032] 所述直撑梁14的上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梁主体111的底部,所述直撑梁14的下端连接固定于所述下梁主体121的顶部。
[0033] 所述封口梁15同时位于所述斜梁主体131与直撑梁14之间以及所述上梁主体111与下梁主体121之间,并同时连接固定所述上梁主体111、下梁主体121、斜梁主体131以及直撑梁14,所述斜梁副板132贴合固定于所述封口梁15的内侧表面。
[0034] 所述斜撑梁13与所述下边梁12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斜撑梁13与所述上边梁111的夹角为锐角。
[0035] 所述上边梁11、下边梁12、斜撑梁13、直撑梁14、封口梁15拼接固定形成一个整体,即为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该整体的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厢板2的底部,另一部分固定于位于所述厢板2的缺口21处。所述厢板2位于厢车厢体的台阶处,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于厢车厢体的两侧均有设置,用于形成厢体的台阶构造,并支撑厢体。
[0036] 本发明厢车底边梁装置通过将上边梁等拼接固定成一框架结构,使底边梁装置成为一体,抗弯、抗扭强度高;高、低错位的台阶形底边梁装置,适配于提升容纳空间的厢体;副板的贴合固定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底边梁装置的强度,同时提升了防水性能;同样的材质,本发明底边梁装置自重更轻,与厢板的缺口配合设置,更进一步降低厢体的重量。由此,自重更小、防水效果更好,抗弯、抗扭强度更高。
[0037]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上梁主体111顶部的上梁挡条1113,设于所述斜梁主体131上的斜梁挡条1313,设于直撑梁14的直梁主体141上的直梁挡条1413,以及设于下边梁121上的下梁挡条1213。所述上梁挡条1113与所述上梁副板112分别于所述厢板2的两侧夹持厢板2。所述斜梁挡条1313与所述斜梁副板132分别于所述封口梁15的两侧夹持封口梁15。所述直梁挡条1413挡接于所述封口梁15的外侧,所述下梁挡条1213的一部分与下梁副板122分别于厢板2的两侧夹持厢板2的底部。所述下梁挡条1213的另一部分挡接于封口梁15和直撑梁14的外侧。由此,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外观更为美观,强度更高,防水效果更好。
[0038]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边梁111与所述下边梁112相互平行。由此,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更为稳定,受力分布更为均匀。
[0039]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边梁11、下边梁12、斜撑梁13、直撑梁14以及封口梁15均由铝合金型材制成,所述斜撑梁13、上边梁11以及下边梁12均由截面相同的铝合金型材制成。由此,进一步降低了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的制造成本和自重,且各部件之间相容性更好。
[00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边梁11、下边梁12、斜撑梁13、直撑梁14、封口梁15均设有至少两条加强筋和至少三个空腔。其中,所述上边梁11、下边梁12、斜撑梁13、直撑梁14均设有三条加强筋和四个空腔,所述封口梁15设有两条加强筋和三个空腔。由此,构成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的各部件强度更高、自重更轻。
[0041]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边梁11与厢板2之间,所述下边梁12与厢板2之间,所述封口梁15与所述上梁主体111、下梁主体121、斜撑梁13、直撑梁14两两之间,所述直撑梁14与上梁主体111、下梁主体121两两之间,所述斜撑梁13与上梁主体111、下梁主体121两两之间,均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本实施方式中,厢板2亦由铝合金型材构成。由此,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的防水性更好、强度更高。
[004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斜梁主体131与所述下梁主体121的夹角为120度。由于上边梁11与下边梁12相互平行,由此,斜梁主体131与上梁主体111的夹角为60度。从而,所述厢车底边梁装置的结构强度更高,支撑性能更好。
[0043]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自重小、防水效果好且抗弯抗扭强度高。
[0044]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