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382784.8

文献号 : CN1060084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崔紫宁田浩胡德坤李亚胜宋高鹏刘星宇

申请人 : 华南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黄瓜枯萎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疫病、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香蕉炭疽病、芦笋茎枯病等有明显防治效果,可以作为农用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同时所述化合物对HL‑60人白血病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BGC‑823人胃癌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KB人鼻咽癌细胞等有抑制效果,在抗肿瘤活性方面有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

1.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所述R1基为一个或多个,所述R1基为氢、卤素、硝基、羟基、碳原子数为1 4的烷基或烷氧~基;R2基为氢、碳原子数为1 3的烷基。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基为氢、4-甲氧基、2-氯基、3-氯基、4-氯基、4-溴基、3-甲基、

4-甲基、2-氟基、3-氟基、4-氟基、2,4-二氟基、2,6-二氟基、2-硝基、3-硝基或4-硝基;R2基为氢、碳原子数为1 3的直链烷基。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基为氢、4-甲氧基、2-氯基、3-氯基、4-氯基、4-溴基、3-甲基、

4-甲基、2-氟基、3-氟基、4-氟基、2,4-二氟基、2,6-二氟基、2-硝基、3-硝基或4-硝基;R2基为氢或甲基;

且R1和R2不同时为氢。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稀释剂存在下,式III所示化合物与SOCl2反应,制备式II化合物;

S2.在稀释剂和缚酸剂存在下,式II化合物与1,3,4-噻二唑-2-硫醇或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分别进行反应,分离得到式I所示化合物;

所述R1基为一个或多个,所述R1基为氢、卤素、硝基、羟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或烷氧基;R2基为氢、甲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石油醚、己烷、环己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乙醚、二异丙醚、二恶烷、四氢呋喃、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丙酮、丁酮、甲基异丁酮、乙腈、丙腈、丁腈、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甲酰苯胺、N-甲基吡咯烷酮、六甲基磷酰三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甲醚或二乙二醇单乙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缚酸剂为氢氧化钠、碳酸钾、乙醇钠、三乙胺、三甲胺、三丁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N-二甲基氨基吡啶、二氮杂二环辛烷、二氮杂二环壬烯或二氮杂二环十一碳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S2.中,反应温度为0 160℃,反应时间为3 15小时。

~ ~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稀释剂、式III所示化合物与SOCl2的摩尔比为:(40 80):(1 1.5):(1 3);

~ ~ ~

S2.中稀释剂、式II所示化合物与2-巯基-1,3,4-噻二唑或2-巯基-5-甲基-1,3,4-噻二唑的摩尔比为:(40 80):(1 1.5): (1 5)。

~ ~ ~

9.权利要求1或2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在制备农用杀菌剂或抗肿瘤活性抑制剂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农用杀菌剂针对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致病疫霉菌、长孢状刺盘孢菌、香蕉炭疽、黄瓜尖镰孢菌、灰葡萄胞菌、辣椒疫霉菌、芦笋茎枯菌、大斑病长蠕孢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抗肿瘤活性抑制剂针对的肿瘤细胞系为人白血病细胞系、人乳腺癌细胞系、人胃癌细胞系、人肝癌细胞系、人鼻咽癌细胞系中的一种或多种。

说明书 :

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

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杂环化合物合成领域,特别涉及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新颖的杂环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投入到对各种杂环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中。其中,人们对1,3,4-噻二唑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在农药中得以商品化并投入使用。
[0003] (1)农用杀菌剂
[0004] 1,3,4-噻二唑类杀菌剂敌枯唑和敌枯双(Bis-ADTA)等曾经是防治水稻难治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的特效药剂,但是由于存在严重的致畸作用以及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而被禁用。后来有报道,在敌枯双的5位引入巯基后所得的化合物无不良的毒副作用,同时保持了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噻枯唑(Bismerthiazol)就是这样一个衍生物,其作为杀菌剂,己经被广泛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具有内吸和保护作用。为我国在国际上首创的新型杀菌剂。
[0005] 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噻二唑类杀菌剂主要有1998年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创制的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噻菌铜(thiodiazole-copper,龙克菌)、噻枯唑(Bismerthiazol)、噻菌茂(青枯灵)、噻唑锌(thiodiazole-zinc)、噻森铜等,优良的杀菌特性,以及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的特点使他们在植物真菌细菌病害防治方面广泛使用。
[0006] 2001年,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介绍了一类噻二唑金属络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用于防止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有机金属噻二唑类农用杀菌剂。该类杀菌剂均为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金属络合物。其中噻唑锌(thiodiazole-zinc)为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效低毒噻二唑有机锌杀菌剂。用来防治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对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特效。
[0007]
[0008] (2)除草剂
[0009] Kai等人在敌枯唑2,5位进行衍生化,得到五个系列化合物,其中一个系列表现出良好的除草活性,当5位为叔丁基取代时,活性最好。化合物1和2是其中除草活性最好的两个。化合物1由Elanco公司在1974年开发,商品名为:特丁噻草隆(Tebuthiuron)。Nuesslein等人将特丁噻草隆中的叔丁基换为乙基磺酰基,发现其在5kg/ha的浓度下,对白芥、甜菜、番茄和谷子的种子完全抑制,该化合物在1973年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商品名为:磺噻隆(Ethidimuron)。
[0010]
[0011] 含1,3,4-噻二唑环的化合物有很多具有除草活性,已经商品化的除草剂有噻氟隆(Thiazfluron)、特丁噻草隆(Tebuthiuron)、磺噻隆(Ethidimuron)等。
[0012]
[0013] 吴厚斌等合成的同时包含两种杂环的化合物3和4,二者表现出了对稗草、反枝觅、油菜和苜蓿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稗草、反枝觅、油菜和苜蓿的抑制率分别为45.3%,87.0%,60.8%和78.4%。徐彦军等以化合物3为先导,将具有典型除草活性的二芳醚结构引入1,3,4-噻二唑中,设计合成了衍生物5,除草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类衍生物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但是远低于先导化合物3。从而说明吡啶环2-位上的氯原子可能对维持该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是必需的。
[0014]
[0015] (3)杀虫剂
[0016] 李兴海等人报道的含1,3,4-噻二唑环苯甲酰脲类化合物6在普筛浓度下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经过研究发现,噻二唑环上的R2为供电子基团时活性较好,R2为H时无活性,可见基团R2对化合物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苯环上R1为2,6-di-F时,对淡色库蚊活性较好,当R1为2-Cl时对桃蚜活性较好,当R1为3-CH3时对粘虫有较好的活性。车超等人研究发现吡啶取代的1,3,4-噻二唑衍生物7杀虫活性较高,在2000μg/mL浓度下施药3天后对棉铃虫的杀死率达90%。柴兵与曹松等将哒嗪酮引入1,3,4-噻二唑,发现该类衍生物8和9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与昆虫生长调节活性。
[0017]

发明内容

[001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农用杀菌剂或抗肿瘤活性抑制剂。
[0019]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002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应用。
[0021]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22] 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
[0023]
[0024] 所述R1基为一个或多个,所述R基为氢、卤素、硝基、羟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或烷氧基。R2基为氢、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
[0025]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R1基优选为氢、4-甲氧基、2-氯基、3-氯基、4-氯基、4-溴基、3-甲基、4-甲基、2-氟基、3-氟基、4-氟基、2,4-二氟基、2,6-二氟基、2-硝基、3-硝基或4-硝基;R2基为氢、碳原子数为1~3的直链烷基。
[0026]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所述R1基为氢、4-甲氧基、2-氯基、3-氯基、4-氯基、4-溴基、3-甲基、4-甲基、2-氟基、3-氟基、4-氟基、2,4-二氟基、2,6-二氟基、2-硝基、3-硝基或4-硝基;R2基为氢或甲基;
[0027] 且R1和R2不同时为氢。
[0028] 一种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 S1.在稀释剂存在下,式III所示化合物与SOCl2反应,制备式II化合物;
[0030] S2.在稀释剂和缚酸剂存在下,式II化合物与1,3,4-噻二唑-2-硫醇、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进行反应,分离得到式I所示化合物;
[0031]
[0032] 所述R1基为一个或多个,所述R1基为氢、卤素、硝基、羟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或烷氧基。R2基为氢、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
[0033] 即经历如下反应:
[0034]
[0035] 式II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进行,例如,R1为氢的苯基取代呋喃甲酸可以以呋喃甲酸为起始原料,经Meerwein芳基化反应制得(参见:例如,(a)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10,30(10),1482-1491;(b)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07,27(10),1300-1304)。其余R1为其它取代基的苯基取代的呋喃甲酸也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制备得到。
[0036]
[0037]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优选为,先将稀释剂与1,3,4-噻二唑-2-硫醇、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混合,加入部分缚酸剂,再缓慢加入式II所示化合物及余下的缚酸剂,升温反应。
[0038] 所述稀释剂为惰性有机溶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稀释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氯苯、二氯苯、石油醚、己烷、环己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乙醚、二异丙醚、二恶烷、四氢呋喃、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丙酮、丁酮、甲基异丁酮、乙腈、丙腈、丁腈、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甲酰苯胺、N-甲基吡咯烷酮、六甲基磷酰三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甲醚或二乙二醇单乙醚。
[0039]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所述稀释剂选自苯、甲苯、四氢呋喃或二氯甲烷。
[0040] 缚酸剂的存在下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缚酸剂优选为氢氧化钠、碳酸钾、乙醇钠、三乙胺、三甲胺、三丁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N-甲基哌啶、N-甲基吗啉、N,N-二甲基氨基吡啶、二氮杂二环辛烷、二氮杂二环壬烯或二氮杂二环十一碳烯。
[0041] 作为一种最优选方案,所述缚酸剂最优选为氢氧化钠。
[0042] S2.中,式II化合物与1,3,4-噻二唑-2-硫醇、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进行反应,反应温度根据稀释剂的选择可以在较宽的范围下进行,优选为0~160℃。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更优选为40~60℃。
[0043] S2.中,式II所示化合物与1,3,4-噻二唑-2-硫醇、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进行反应的反应时间为3~15小时。更优选为10小时。
[0044]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S1.中稀释剂、式III所示化合物与SOCl2的摩尔比优选为:(40~80):(1~1.5):(1~3)。
[0045]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S1.中稀释剂、式III所示化合物与SOCl2的摩尔比更优选为:60:1:1.5。
[004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S2.中稀释剂、式II所示化合物与1,3,4-噻二唑-2-硫醇、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的摩尔比优选为:(40~80):(1~1.5):(1~5)。
[0047]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S2.中稀释剂、式II所示化合物与1,3,4-噻二唑-2-硫醇、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的摩尔比更优选为:60:1:2.5。
[0048] 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在制备农用杀菌剂或抗肿瘤活性抑制剂中的应用。
[0049] 本发明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经实验证明,其对卵菌、半知菌、子囊菌等有较好的防效。同时该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农用杀菌剂针对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致病疫霉菌、长孢状刺盘孢菌、香蕉炭疽、黄瓜尖镰孢菌、灰葡萄胞菌、辣椒疫霉菌、芦笋茎枯菌、大斑病长蠕孢菌等;所述抗肿瘤活性抑制剂针对的肿瘤细胞系为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人乳腺癌细胞(MCF-
7)、人胃癌细胞系(BGC-823)、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或人鼻咽癌细胞系(KB)。
[00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51] 本发明公开一种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结构新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农用杀菌剂或抗肿瘤活性抑制剂。所述S-(5-取代-1,3,4-噻二唑)-(5-取代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拓展了五元氮杂环类结构在农药或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具体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定。除非特别说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试剂、方法均为本领域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0053] 实施例1:S-1,3,4-噻二唑-5-(4-氯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I-1-1)与S-(5-甲基-1,3,4-噻二唑)-5-(4-氯苯基)-2-呋喃硫代甲酸酯(I-1-2)的制备
[0054]
[0055] 在装有温度计的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mmol 1,3,4-噻二唑-2-硫醇(或者5-甲基-1,3,4-噻二唑-2-硫醇)与10ml二氯甲烷,室温下加入含15mmol氢氧化钠的10%(wt.)氢氧化钠水溶液,控制滴加速度,使温度保持在室温。待其完毕后,滴加含有7.5mmol 5-(4-氯苯基)-2-呋喃甲酰氯的二氯甲烷溶液。控制滴加速度,使两者同时加完。滴加完毕,慢慢升温至50℃,在50℃反应3~10h。反应完毕后,过滤,去除沉淀,旋蒸滤液以去除溶剂,得到淡黄色固体。用硅胶柱(洗脱剂为V石油醚/V乙酸乙酯=3/1)分离得到I-1-1化合物,收率:68%(I-1);或者分离得到I-1-2化合物,收率:73%(II-1)。
[0056] 按照实施例1类似的方法,仅将式I所示化合物中的R1、R2按照表1所示进行替换,得到相应的式I所示产物。上述化合物的外观、质谱及元素分析数据均列于表1中,核磁氢谱结果列于表2中。由上可知,上述化合物结构正确,均为式I所示化合物。
[0057] 表1式I所示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及元素分析数据
[0058]
[0059]
[0060] 表2式I所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
[0061]
[0062]
[0063]
[0064] 实施例2式I所示化合物的农用杀菌活性
[0065] 供试病原菌种:如表3所示(共计10种)。
[0066] 表3供试病原菌种及引发的病害
[0067]编号 病原菌种名 引发病害
1 禾谷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2 立枯丝核菌 水稻纹枯病
3 致病疫霉菌 马铃薯晚疫病
4 长孢状刺盘孢菌 苹果炭疽病
5 香蕉炭疽 香蕉炭疽病
6 黄瓜尖镰孢菌 黄瓜枯萎病
7 灰葡萄胞菌 番茄灰霉病
8 辣椒疫霉菌 辣椒疫病
9 芦笋茎枯菌 芦笋茎枯病
10 大斑病长蠕孢菌 玉米大斑病
[0068] 样品测试浓度:50μg/mL。
[0069] 带药培养基的制作:向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内注入1ml待测药液,然后在向其中注入9ml(温度85~90℃)培养基,在超净台上摇匀,铺成一均匀平面。
[0070] 将实施例1制备所得编号依次为I1—I16的17个化合物,采用生长速率法,分别针对上述供试病原菌种进行农用离体杀菌活性的筛选试验。本试验所用的病原菌均是从田间农作物、大棚蔬菜及贮藏果实的发病部位采样,从受病部位采取病原,在相应的培养基上接种与纯化。对部分活体寄生菌,则采用温室种植或叶片保鲜处理的方式,将病原菌接种在叶片上,发病产孢后收集新鲜孢子进行性状观察及生测试验。
[0071] 在超净台中,用接种针在供试菌的菌种管中挑取一块带有目标菌的培养基小块,放到含PDA培养基的大培养皿中,迅速盖上培养皿,用封口胶封紧,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当供试菌在培养皿中菌落分布均匀以后,用灭菌后的内径为0.6cm取样器打孔,得到直径为0.4-0.8cm的菌饼。将打制好的菌饼,置于带药培养基上,每只培养皿内放入1个菌饼,重复两次。
[0072] 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后,根据目标菌落扩展状况检查结果,并在适宜的时间测定每个菌饼扩展的菌落直径。根据目标菌扩展直径与对照直径计算试用药剂的抑制率。
[0073] 本发明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种的防治筛选结果见表4。
[0074] 表4式I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防治谱筛选结果(50μg/mL)
[0075]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I-1-2 72.10 51.02 25.19 56.23 31.27 54.26 59.49 48.73 86.34 75.02
I-2-2 36.14 33.45 24.67 24.16 21.18 48.17 48.54 79.86 82.21 73.66
I-3-1 65.12 26.48 39.48 18.25 51.07 79.65 62.45 82.99 56.44 35.48
I-4-1 52.17 29.46 48.22 25.19 64.13 82.15 63.14 91.02 65.34 75.19
I-5-1 53.16 24.21 44.13 56.34 52.05 86.17 78.98 34.19 86.44 52.10
I-5-2 43.89 46.29 52.16 52.01 45.43 56.34 56.37 93.26 90.18 68.47
I-6-2 79.16 28.13 55.34 20.34 43.01 12.01 49.49 86.47 37.18 25.11
I-7-1 46.78 48.71 56.31 23.18 21.15 28.19 58.47 84.23 56.38 35.34
I-7-2 80.12 57.46 20.10 55.21 22.30 37.36 64.21 34.56 50.09 48.45
I-9-1 15.32 61.02 53.21 61.84 34.56 57.68 25.13 52.18 35.47 43.58
I-9-2 19.24 68.40 20.68 48.13 41.23 59.47 29.48 62.34 58.97 50.28
I-11-2 75.01 48.57 55.22 12.03 28.16 84.32 64.23 68.77 85.34 20.14
I-14-2 24.13 19.28 43.17 14.98 26.34 21.58 38.48 75.14 56.19 23.29
I-15-1 56.47 43.39 64.50 51.00 38.38 56.34 50.01 46.08 45.24 29.38
I-15-2 50.14 58.28 58.91 53.69 35.01 46.31 35.20 60.10 43.16 34.16
I-16-1 38.45 54.17 64.33 48.73 40.27 59.44 30.22 38.05 38.47 54.17
I-16-2 78.24 64.58 45.13 54.57 64.21 53.12 24.13 38.75 52.78 42.97
[0076] 从表4中可以看出,式I所示化合物普遍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对表4中所列的10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
[0077] 实施例3式I所示化合物的的抗肿瘤活性
[0078] 供试肿瘤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BGC-823人胃癌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KB人鼻咽癌细胞。
[0079] 样品测试浓度:10μM。
[0080] 试验方法: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或者SRB(磺酰罗丹明B)法,进行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试验。
[0081] 采用MTT(J.Immunol.Methods 1986,89(2):271-277)法,取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株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上进行培养。待贴壁后加入受试化合物,培养72h,加入MTT。4h后,去除培养液,加入酸化异丙醇,振荡后在酶标仪57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根据下式计算抑制率:
[0082] 抑制率=(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
[0083] 采用SRB(J.Natl.Cancer Inst.1991,83(11):757-766)法,取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株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上,24h后加入设计量的受试化合物。培养48h后加入三氯醋酸,4℃放置1h。然后用水冲洗沉淀,室温控干,加入SRB。10min后用1%醋酸冲洗,最后加入10mmol/L Tris溶液,振荡,在酶标仪540nm波长下测定OD。根据上式计算抑制率。
[0084] 本发明化合物对供试肿瘤细胞系的防治筛选结果见表5。
[0085] 表5式I所示化合物对供试肿瘤细胞系的防治筛选结果
[0086]
[0087]
[0088] 从表5中可以看出,式I所示化合物普遍有抗肿瘤活性,对表5中所列的5种肿瘤细胞系均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