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内酯在制备防治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508435.6

文献号 : CN10603853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耿赖小平吴建国

申请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七叶内酯在制备防治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该应用中所述的药物由七叶内酯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其中七叶内酯用在药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60%。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具有抗Ⅱ型登革热病毒的作用,可用于防治登革热感染。

权利要求 :

1.七叶内酯作为唯一活性成分在制备防治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由七叶内酯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其中七叶内酯用在药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的药物是注射剂、胶囊剂或片剂。

说明书 :

七叶内酯在制备防治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制品,具体涉及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在分类上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4个不同血清型,即Ⅰ、Ⅱ、Ⅲ、Ⅳ型登革病毒。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登革热(dengue fever)、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登革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凶猛,病死率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和气候的持续变暖,加上蚊媒扩散速度加快、分布范围变广,致使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0.5亿~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中国的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都曾有过登革热的发生和大流行。由于感染登革热的死亡率很高,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防治登革病毒感染与传播已成为医学界当务之急。由于登革病毒的致病机制并未阐明,尚无用于人体的疫苗及有效的治疗药物,寻找一种有效治疗登革热的药物迫在眉睫。
[0003] 七叶内酯,又称秦皮乙素,属香豆素类化合物,属香豆素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如下式(Ⅰ)所示。七叶内酯的棱柱状结晶、叶状结晶真空升华,熔点268~270℃,溶于稀碱显蓝色荧光,可溶于热乙醇及冰醋酸,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水。
[0004]
[0005] 七叶内酯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柠檬的叶,木犀科植物苦杨白蜡树的树皮及颠茄、曼陀罗、地黄等植物中,具有抗菌、抗炎、镇静、镇咳、祛痰及平喘等作用。但是,目前文献报道中还没有出现七叶内酯具有抗登革热病毒活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七叶内酯的新用途,即在制药中的新应用。
[0007] 上述在制药中的新应用为,七叶内酯在制备防治登革热Ⅱ型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08] 上述应用中,所述的七叶内酯可以采用常规的方法从天然植物提取,也可以由合成或其他方法制得。
[0009] 上述应用中,所述的药物由七叶内酯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其中,七叶内酯在药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60%。
[0010] 上述应用中,所述的药物可以是临床上可接受的注射剂、胶囊剂或片剂。
[0011] 本发明所述的注射剂、胶囊剂和片剂具有抗Ⅱ型登革热病毒的作用,可用于防治登革热感染。
[0012] 本发明用七叶内酯抗登革热病毒是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七叶内酯对登革热Ⅱ型病毒的抑制作用,观察七叶内酯对BHK-21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登革热Ⅱ型病毒的抑制作用,利用CCK-8检测试剂测得受试药物的半数有毒浓度(CC50)为790.5,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2.67,其选择指数SI是296.07,为低毒高效。具体实验方法如下所述。
[0013] 1.实验材料
[0014] 1.1细胞株 乳仓鼠肾细胞(BHK-21),引自武汉病毒研究所,T11代。本室冻存保种。
[0015] 1.2实验组及其对应的受试药物
[0016] 受试样品:取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OT:KA0425CA14)七叶内酯,加入含0.5%DMSO的DMEM培养基解,制得每毫升含七叶内酯1.65mg的药液。
[0017] 1.3病毒株 登革二型病毒引自武汉病毒研究所
[0018] 1.3试剂和仪器 新生小牛血清及DMEM培养基(Gibco公司);DMSO(广州市康洋化工有限公司);胰蛋白酶(美国DIFCO公司;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代理)。Olympus PM-6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E-52A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BP221S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密仪器表有限公司)。
[0019] 2.方法
[0020] 2.1七叶内酯在BHK-21细胞上毒性浓度的测定
[0021] 将密度为0.5×105cell/ml BHK-21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μL。生长24h细胞成片(80-90%)贴壁后备用。将药物用细胞维持培养液(含2%血清)从连续2倍梯度稀释6个梯度,每孔加入所配制的药液100μL,设正常细胞对照,每孔加入100μL细胞维持培养液。设溶剂对照组,于37℃的5%CO2培养箱中培养。加药培养48h后加入含100μL10%CCK-8试剂的培养基,在37℃孵育1h。按照下面方法计算:
[0022] 以450nm检测吸光度,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以细胞的活性表示,计算公式:
[0023] 细胞活率(%)=(药物组-空白对照)/(细胞对照-空白对照)×100%。
[0024] 2.2病毒抑制率的测定
[0025] 选择生长旺盛、成层良好细胞,倾弃生长液,加入胰酶消化,用生长液分散使细胞悬液浓度为105个/孔。用移液器将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uL。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培养12~18小时,待细胞在96孔板中长成单层后,吸去培养液,每孔加入100ul的不同稀释浓度的药物和100uL的100TCID50病毒液,每一药物浓度设置3个复孔,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正常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置于培养箱中孵育1h,吸去含药培养液和病毒液。在病毒对照组75%-100%病变时吸去维持液,加入100μL 10%CCK-8,在酶标仪450nm测定吸光度,计算药物的病毒抑制率。
[0026] 病毒抑制率=(试验组平均OD值-病毒对照组平均OD值)/(细胞对照组平均OD值-病毒对照组平均OD值)×100%
[0027] 3.结果
[0028] 3.1药物毒性结果见下表1。
[0029] 表1
[0030]
[0031] 3.2药物对病毒抑制率的测定结果见下表2。
[0032] 表2
[0033]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例1:(注射剂)
[0035] 取七叶内酯1000mg,加枸橼酸1000mg,枸橼酸钠500mg,氯化钠1800mg,加1000ml的注射用水,,搅拌使溶解,除菌滤过,灌封,经100℃15分钟流通蒸汽灭菌,制成每支2mg/2ml的注射液供注射使用。
[0036] 例2:(胶囊剂)
[0037] 取七叶内酯5000mg与4000mg微晶纤维素、500mg羧甲基淀粉钠、400mg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辅料充分混合,采用辊压法进行干法制粒,再与适量硬脂酸镁混匀,填充入3#空心胶囊,制成规格为100mg/粒的胶囊剂供口服使用。
[0038] 例3:(片剂)
[0039] 取七叶内酯5000mg与4000mg淀粉、200mg交联PVP、300mg羧甲基淀粉钠混合均匀,用5%PVP的75%乙醇溶液作为粘合剂,制软材,以18目筛制粒,60℃干燥后1h,20目整粒后加入适量滑石粉,混匀,压片,制成规格为100mg/片的片剂供口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