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596825.3

文献号 : CN1060802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屠振武

申请人 : 宁波芝麻开门智能停车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包括停车位底盘(1)、停车板(2)、设置在立体停车库顶棚的太阳能电源、充电装置和限位装置;停车板(2)的侧边设有车充插座(3),充电装置包括固定受电机构和活动触板机构,固定受电机构安装在停车板(2)的侧边处并与车充插座(3)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安装在停车位底盘(1)的侧边并与太阳能电源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中的活动触头(15)在停车板(2)停靠时竖直方向运动并与固定受电机构接触通电;限位装置竖直方向运动并且一端与活动触板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停车板(2)限位连接。因此,无需增大停车空间,更加有利于立体停车库的设计初衷,使用也更加方便。

权利要求 :

1.一种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包括停车位底盘(1)和用于承载车辆的停车板(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立体停车库顶棚的太阳能电源、充电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的停车板(2)的侧边设有车充插座(3),充电装置包括固定受电机构和活动触板机构,固定受电机构安装在停车板(2)的侧边处并与车充插座(3)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安装在停车位底盘(1)的侧边并与太阳能电源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中的活动触头(15)在停车板(2)停靠时竖直方向运动并与固定受电机构接触通电;所述的限位装置竖直方向运动并且限位装置的一端与活动触板机构连接,另一端在停车板(2)停靠时与停车板(2)限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受电机构包括第一绝缘板(11)、第二绝缘板(12)和受电电板(13),第一绝缘板(11)与停车板(2)的侧边连接,第二绝缘板(12)位于第一绝缘板(11)下并通过多个连接块(14)与第一绝缘板(11)连接,受电电板(13)为多个且通过紧固件均布在第二绝缘板(12)底面,每个受电电板(13)均与车充插座(3)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触板机构还包括气缸(6)、活动弹簧钢板(19)、绝缘套(17)、弹簧(16)和导线引出接头(18),气缸(6)竖直放置,气缸(6)缸体固定连接在停车位底盘(1)的侧边,气缸(6)的活塞杆自由端朝上并与活动弹簧钢板(19)连接;所述的绝缘套(17)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19)上,导线引出接头(18)位于活动弹簧钢板(19)下方并通过穿过绝缘套(17)的接杆(20)与活动触头(15)连接;所述的活动触头(15)位于受电电板(13)的正下方,并且活动触头(15)的下端滑动连接在绝缘套(17)内,上端与受电电板(13)的底端压紧或脱开;所述的弹簧(16)套接在接杆(20)上并位于活动触头(15)的下端内,弹簧(16)的下端与绝缘套(17)抵紧,上端与受电电板(13)的底面抵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套(17)包括连为一体的翻边(17-1)和U形筒(17-2),翻边(17-1)连接在U形筒(17-2)的开口处,U形筒(17-2)的筒底设有通孔(17-3),U形筒(17-2)的外筒壁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19)内,翻边(17-1)的台阶面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19)的端面;所述的活动触头(15)包括连为一体的弧形触头(15-1)和触头座(15-2),触头座(15-2)呈筒状,一端与弧形触头(15-1)的平面端连接,弧形触头(15-1)的弧面端与受电电板(13)的底端压紧或脱开;所述的触头座(15-2)的外壁滑动连接在绝缘套(17)的U形筒(17-2)内,接杆(20)的上端套接有弹簧(16)并同时位于触头座(15-2)内,接杆(20)的上端与弧形触头(15-1)的平面端连接,下端与导线引出接头(18)连接,同时接杆(20)滑动配合在通孔(17-3)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6)的活塞杆自由端通过连接杆(10)与活动弹簧钢板(1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水平限位板(8)和竖直限位板(9),水平限位板(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0)上,竖直限位板(9)的下端与水平限位板(8)的另一端连接;在未充电时竖直限位板(9)的顶部位于停车板(2)的底面下方,在充电时竖直限位板(9)位于停车板(2)的车架边框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停车位底盘(1)的顶部设有用于限制水平限位板(8)过度向上移动的定位块(7)。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线引出接头(18)的数量为四个,均匀安装在活动弹簧钢板(19)上,相应的活动触头(15)的数量为四个、第二绝缘板(12)上的受电电板(13)的数量也为四个,受电电板(13)位于活动触头(15)的正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6)为一个,相应的连接杆(10)的数量也为一个,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于活动弹簧钢板(19)第二个导线引出接头(18)和第三个导线引出接头(18)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6)为两个,相应的连接杆(10)的数量为两根,其中一根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在第一个导线引出接头(18)和第二个导线引出接头(18)之间,另外一根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在第三个导线引出接头(18)和第四个导线引出接头(18)之间。

说明书 :

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立体停车库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建造于道路上空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拥有量也越来越多,从而产生停车难的问题。目前,常规的停车场地已经无法满足停车的需求,立体停车库就应运而生。而现在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千家万户,但是电动汽车的电瓶续航一直是电动汽车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指定的地点安装有充电桩,电动汽车停靠在充电桩附近,通过充电桩上的插头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但是,当电动汽车停靠进立体停车库内时,传统的立体停车库并没有专门为电动汽车设置充电装置,因此,造成了电动汽车使用者的不便。
[0003] 针对以上现象,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公开了公开号为CN104966963A的专利“一种充电插头及充电车库”,它包括安装在车库钢结构纵梁上的插座和安装在载车板上的插头,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插座本体具有一个安装于纵梁上的安装部和一个伸出的延伸部,插座本体上设有贯穿安装部和延伸部的中空部,位于中空部的插座本体上设有若干插座导电体,位于安装部一端的所有插座导电体均电连接在一起且连接用于与充电电源相连的充电接头;插头包括插头本体,插头本体具有一个安装于载车板上的固定端和一个与中空部相适配的插入端,插入端设有若干与插座导电体对应的插头导电体,所有插头导电体均电连接在一起且连接用于连接车辆充电端头的过渡接头。又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公开的公开号为CN204652002U的专利“一种车库充电装置”,它包括车库、光伏组件、电源柜、充电桩电源柜、输出线及交流充电桩,车库至少为二层,形成多个单独的车位,光伏组件固定设置在车库的顶板上,以便将沟通转换为电能,并将电能传递至与充电桩电源柜连接的电源柜中,充电桩电源柜的一端与电源柜电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少两条输出线,输出线的末端连接在交流充电桩上,交流充电桩至少二个,并悬挂固定设置在车位内,以供车主充电。
[0004] 但是,上述这些结构的立体停车库的充电装置存在的问题是:
[0005] 1)由于上述两种带充电装置的立体停车库中,给车辆充电的均是充电桩,但是,充电桩占用了本来就狭小的停车位空间,因此,势必要增大停车位空间,这样就违背了立体停车库设计时尽量多停放车辆的初衷;
[0006] 2)另外,如后者的立体停车库结构中,充电桩并不是每个停车位都设有的,通常这些带有充电桩的停车位是预留给电动汽车来使用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一旦这些停车位被在先的非电动汽车停放后,后来的电动汽车就找不到可以充电的停车位,因此,利用率不高;
[0007] 3)其次,当车辆在进行充电时,并没有设置用来固定车辆的限位结构,这样一来,当停车位内的车辆发生震动时,将可能出现插头与插座脱离的现象,甚至产生漏电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不占用空间,又能给电动汽车稳定充电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
[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包括停车位底盘和用于承载车辆的停车板;它还包括设置在立体停车库顶棚的太阳能电源、充电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的停车板的侧边设有车充插座,充电装置包括固定受电机构和活动触板机构,固定受电机构安装在停车板的侧边处并与车充插座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安装在停车位底盘的侧边并与太阳能电源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中的活动触头在停车板停靠时竖直方向运动并与固定受电机构接触通电;所述的限位装置竖直方向运动并且限位装置的一端与活动触板机构连接,另一端在停车板停靠时与停车板限位连接。
[0010] 所述的固定受电机构包括第一绝缘板、第二绝缘板和受电电板,第一绝缘板与停车板的侧边连接,第二绝缘板位于第一绝缘板下并通过多个连接块与第一绝缘板连接,受电电板为多个且通过紧固件均布在第二绝缘板底面,每个受电电板均与车充插座电连接。
[0011] 所述的活动触板机构还包括气缸、活动弹簧钢板、绝缘套、弹簧和导线引出接头,气缸竖直放置,气缸缸体固定连接在停车位底盘的侧边,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朝上并与活动弹簧钢板连接;所述的绝缘套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上,导线引出接头位于活动弹簧钢板下方并通过穿过绝缘套的接杆与活动触头连接;所述的活动触头位于受电电板的正下方,并且活动触头的下端滑动连接在绝缘套内,上端与受电电板的底端压紧或脱开;所述的弹簧套接在接杆上并位于活动触头的下端内,弹簧的下端与绝缘套抵紧,上端与受电电板的底面抵紧。
[0012] 所述的绝缘套包括连为一体的翻边和U形筒,翻边连接在U形筒的开口处,U形筒的筒底设有通孔,U形筒的外筒壁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内,翻边的台阶面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的端面;所述的活动触头包括连为一体的弧形触头和触头座,触头座呈筒状,一端与弧形触头的平面端连接,弧形触头的弧面端与受电电板的底端压紧或脱开;所述的触头座的外壁滑动连接在绝缘套的U形筒内,接杆的上端套接有弹簧并同时位于触头座内,接杆的上端与弧形触头的平面端连接,下端与导线引出接头连接,同时接杆滑动配合在通孔处。
[0013] 所述的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通过连接杆与活动弹簧钢板连接。
[0014] 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水平限位板和竖直限位板,水平限位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竖直限位板的下端与水平限位板的另一端连接;在未充电时竖直限位板的顶部位于停车板的底面下方,在充电时竖直限位板位于停车板的车架边框内侧。
[0015] 所述的停车位底盘的顶部设有用于限制水平限位板过度向上移动的定位块。
[0016] 所述的导线引出接头的数量为四个,均匀安装在活动弹簧钢板上,相应的活动触头的数量为四个、第二绝缘板上的受电电板的数量也为四个,受电电板位于活动触头的正上方。
[0017] 所述的气缸为一个,相应的连接杆的数量也为一个,连接杆的上端连接于活动弹簧钢板第二个导线引出接头和第三个导线引出接头之间。
[0018] 所述的气缸为两个,相应的连接杆的数量为两根,其中一根连接杆的上端连接在第一个导线引出接头和第二个导线引出接头之间,另外一根连接杆的上端连接在第三个导线引出接头和第四个导线引出接头之间。
[0019] 采用以上的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它具有的优点是:
[0020] 1)由于本充电装置并不用另外安装充电桩,只是在停车板的侧边和停车位底盘之间设置了充电装置,只要停车板进入停车位,并接上电源,就能利用立体停车库顶棚上的太阳能电源来给电动汽车充电,因此,无需增大停车空间,更加有利于立体停车库的设计初衷,使用也更加方便;
[0021] 2)另外,由于每个停车位底盘都设有活动触板机构,每个停车板上都设有固定受电机构,这样保证了每个停车位都可以对电动车辆充电,因此,更加符合实际使用,立体停车库的总控制程序无需考虑是否要预留充电停车位,程序执行更加高效、稳定、快速;
[0022] 3)此外,当车辆在进行充电时,停车板的车架边框内侧通过限位装置进行限位,使停车板在侧移方向进行限位,这样,即使停车位内发生震动,也因为限位装置而避免停车板移走的现象,从而保护正在进行充电的插头与插座免于脱开,继而避免漏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限位装置中的竖直限位板和水平限位板形成一个弯钩式限位板,并且一端可以随着连接杆一起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另一端对停车板进行限位或者不限位,与充电装置有个联动关系,操作更加方便、结构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中停车板移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发明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中停车板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发明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发明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是本发明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是本发明中活动触板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 其中:1、停车位底盘;2、停车板;3、车充插座;4、固定受电机构;5、活动触板机构;6、气缸;7、定位块;8、水平限位板;9、竖直限位板;10、连接杆;11、第一绝缘板;12、第二绝缘板;13、受电电板;14、连接块;15、活动触头;15-1、弧形触头;15-2、触头座;16、弹簧;17、绝缘套;17-1、翻边;17-2、U形筒;17-3、通孔;18、导线引出接头;19、活动弹簧钢板;20、接杆;
21、充电导线;22、充电母线;23、充电计量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31] 由图1~图6所示的本发明立体停车库的停车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包括停车位底盘1和用于承载车辆的停车板2。它还包括设置在立体停车库顶棚的太阳能电源、充电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的停车板2的侧边设有车充插座3,充电装置包括固定受电机构和活动触板机构,固定受电机构安装在停车板2的侧边处并与车充插座3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安装在停车位底盘1的侧边并与太阳能电源电连接,活动触板机构中的活动触头15在停车板2停靠时竖直方向运动并与固定受电机构接触通电。所述的限位装置竖直方向运动并且限位装置的一端与活动触板机构连接,另一端在停车板2停靠时与停车板2限位连接。
[0032] 所述的固定受电机构包括第一绝缘板11、第二绝缘板12和受电电板13,第一绝缘板11与停车板2的侧边连接,第二绝缘板12位于第一绝缘板11下并通过多个连接块14与第一绝缘板11连接,受电电板13为多个且通过紧固件均布在第二绝缘板12底面,每个受电电板13均与车充插座3电连接。
[0033] 所述的活动触板机构还包括气缸6、活动弹簧钢板19、绝缘套17、弹簧16和导线引出接头18,气缸6竖直放置,气缸6缸体固定连接在停车位底盘1的侧边,气缸6的活塞杆自由端朝上并与活动弹簧钢板19连接。所述的绝缘套17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19上,导线引出接头18位于活动弹簧钢板19下方并通过穿过绝缘套17的接杆20与活动触头15连接。所述的活动触头15位于受电电板13的正下方,并且活动触头15的下端滑动连接在绝缘套17内,上端与受电电板13的底端压紧或脱开。所述的弹簧16套接在接杆20上并位于活动触头15的下端内,弹簧16的下端与绝缘套17抵紧,上端与受电电板13的底面抵紧。
[0034] 所述的绝缘套17包括连为一体的翻边17-1和U形筒17-2,翻边17-1连接在U形筒17-2的开口处,U形筒17-2的筒底设有通孔17-3,U形筒17-2的外筒壁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
19内,翻边17-1的台阶面紧配在活动弹簧钢板19的端面。所述的活动触头15包括连为一体的弧形触头15-1和触头座15-2,触头座15-2呈筒状,一端与弧形触头15-1的平面端连接,弧形触头15-1的弧面端与受电电板13的底端压紧或脱开。所述的触头座15-2的外壁滑动连接在绝缘套17的U形筒17-2内,接杆20的上端套接有弹簧16并同时位于触头座15-2内,接杆20的上端与弧形触头15-1的平面端连接,下端与导线引出接头18连接,同时接杆20滑动配合在通孔17-3处。
[0035] 所述的气缸6的活塞杆自由端通过连接杆10与活动弹簧钢板19连接。
[0036] 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水平限位板8和竖直限位板9,水平限位板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0上,竖直限位板9的下端与水平限位板8的另一端连接。在未充电时竖直限位板9的顶部位于停车板2的底面下方,在充电时竖直限位板9位于停车板2的车架边框内侧。
[0037] 所述的停车位底盘1的顶部设有用于限制水平限位板8过度向上移动的定位块7。
[0038] 所述的导线引出接头18的数量为四个,均匀安装在活动弹簧钢板19上,相应的活动触头15的数量为四个、第二绝缘板12上的受电电板13的数量也为四个,受电电板13位于活动触头15的正上方。
[0039] 所述的气缸6为一个,相应的连接杆10的数量也为一个,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于活动弹簧钢板19第二个导线引出接头18和第三个导线引出接头18之间。
[0040] 所述的气缸6为两个,相应的连接杆10的数量为两根,其中一根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在第一个导线引出接头18和第二个导线引出接头18之间,另外一根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在第三个导线引出接头18和第四个导线引出接头18之间。
[0041] 本发明中,停车位底盘1上还连接有母线充电保护装置,该母线充电保护装置包括充电计量控制箱23、充电母线22和充电导线21,所述的充电导线21的一端与活动触板机构5连接,另一端与充电计量控制箱23连接,充电计量控制箱23安装在停车位底盘1上,充电母线22与充电计量控制箱23连接。
[0042] 本发明的运行过程如下:当停车位底盘1上没有停靠停车板2时,气缸6处于回缩状态,此时与气缸活塞杆连接的连接杆10上的水平限位板8处于最低位置,竖直限位板9的顶端位于停车板2的最底面下方。当停车板2承载着电动汽车停靠在停车位底盘1上时,将电动汽车的插头插入车充插座3上,立体停车库的总控制器给气缸6发出指令,使气缸6动作,活塞杆带动水平限位板8以及活动触板机构5一起向上运动,直至水平限位板8与定位块7相抵时停止气缸6的动作,此时竖直限位板9位于停车板2的车架边框内侧,同时活动触板机构5中的活动触头15也与固定受电机构4中的受电电板13抵紧,处于通电状态,从而太阳能电源通过导线引出接头18、接杆20、弧形触头15-1、受电电板13、车充插座3和车辆插头给电动汽车充电。取车时,反方向驱动气缸6,使停车板2脱离竖直限位板9的限制后,拔下车辆插头,即可以移走停车板2。
[004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示例,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的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都应属于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