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冷却构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15067.5

文献号 : CN106103957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道法正礼早水义昭中岛纯

申请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水套间隔件布置为包围住气缸套的与水套相对应的部位的大致整周。在水套间隔件的与冷却液引入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来将从冷却液引入部引入了的冷却液引入水套间隔件的内侧。水套间隔件的上部靠近气缸体外周壁,并且在该水套间隔件的上部与气缸套的上部外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路径,该冷却液路径用来使从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在气缸套的上部外周循环。水套间隔件的下部靠近气缸套。

权利要求 :

1.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在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在构成发动机的气缸体中的气缸套的周围形成有水套,在形成该水套的外周的气缸体外周壁上形成有用来将冷却液引入该水套内的冷却液引入部,并且在上述水套中布设有水套间隔件,上述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水套间隔件布置为包围住上述气缸套的与上述水套相对应的部位的大致整周,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与上述冷却液引入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来将从该冷却液引入部引入了的冷却液引入上述水套间隔件的内侧,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上部靠近上述气缸体外周壁,并且在该水套间隔件的上部与上述气缸套的上部外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路径,该冷却液路径用来使从上述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在上述气缸套的上部外周循环,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下部靠近上述气缸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液路径是使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上部离开上述气缸套的上部外周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动机是多气缸发动机,

上述水套形成在设在各气缸内的上述气缸套的周围,

上述水套间隔件是树脂制的,该水套间隔件布置为包围住多个上述气缸套的周围,在上述气缸体的气缸孔间壁部和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与该气缸孔间壁部相对应的部位之间设有密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形成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气缸列方向上的一端部,上述冷却液路径形成为使从上述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从该冷却液路径的排气侧部分往进气侧部分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气缸体一起构成上述发动机的气缸盖中形成有气缸盖水套,该气缸盖水套供来自该气缸体的水套的冷却液流动,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气缸列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引出部,该冷却液引出部用来将在上述冷却液路径中循环过的冷却液引向上述气缸盖水套,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上述冷却液引出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限制部,该冷却液限制部限制从该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的流动。

说明书 :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特别涉及这样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即:在气缸体的水套内布设有用来形成冷却水的流路的水套间隔件。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存在如下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即:在构成发动机的气缸体内形成有冷却水流通的水套,在该水套内布设有用来形成冷却水的流路的水套间隔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发动机的冷却构造的一个例子。
[0003]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在水套内布设有水套间隔件,该水套间隔件覆盖气缸套的大致整个外周,在该水套间隔件的上部设有缺口,该缺口形成用来使气缸套的外周部上的冷却水的流量增加的空间部,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使冷却水朝水套间隔件的内侧和外侧流通。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797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由于水套内的冷却水在水套间隔件的外侧流动,因此气缸套的热经由冷却水向形成水套的外周的气缸体外周壁逸散。其结果是,气缸套的升温效果降低,直到气缸套整体成为稳定的大致均匀的温度分布为止需要时间。由此,在气缸套的内侧滑动的活塞的滑动阻力难以降低,另外,暖机促进效果也降低。而且,对燃烧室附近的气缸套上部的有效的冷却也变得不充分。
[0007]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边抑制热向气缸体外周壁逸散,边达成气缸套的及早升温和及早温度均匀化,且确保对气缸套上部的冷却性。
[0008]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9]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这样的:使水套间隔件的上部靠近气缸体外周壁,并且在水套间隔件的上部与气缸套的上部外周之间形成冷却液路径。
[0010] 具体而言,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以如下所述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为对象,并采取了后述的解决方法。在该发动机的冷却构造中,在构成发动机的气缸体中的气缸套的周围形成有水套,在形成该水套的外周的气缸体外周壁上形成有用来将冷却液引入该水套的冷却液引入部,并且在上述水套中布设有水套间隔件。
[0011] 也就是说,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这样的:上述水套间隔件布置为包围住上述气缸套的与上述水套相对应的部位的大致整周,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与上述冷却液引入部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用来将从该冷却液引入部引入了的冷却液引入上述水套间隔件的内侧,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上部靠近上述气缸体外周壁,并且在该水套间隔件的上部与上述气缸套的上部外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路径,该冷却液路径用来使从上述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在上述气缸套的上部外周循环,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下部靠近上述气缸套。
[0012] 据此,由于在水套间隔件的上部与气缸套的上部外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路径,因此在冷却液路径中流动的冷却液不与气缸体外周壁接触,此外,由于水套间隔件的上部靠近气缸体外周壁,因此在冷却液路径中流动的冷却液由该水套间隔件绝热。由此,能够抑制气缸套的热经由在冷却液路径中流动的冷却液向气缸体外周壁逸散。此外,由于水套间隔件的下部靠近气缸套的下部,气缸套的下部由水套间隔件绝热,因此能够抑制气缸套的下部被冷却。由上所述,气缸套能够及早升温且达成均匀的温度分布。其结果是,能够减低活塞的滑动阻力,并谋求改善油耗。此外,还能确保对气缸套上部的冷却性。而且,由于冷却液只在水套的大致上部中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液流量,从而能够减轻将冷却液输向水套的水泵的负荷。其结果是,能够促进发动机的暖机。
[0013] 优选:上述冷却液路径是使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上部离开上述气缸套的上部外周而形成的。
[0014] 据此,由于冷却液路径是使水套的上部离开气缸套的上部外周而形成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气缸套的上部外周的形状就能够形成冷却液路径。
[0015] 优选:上述发动机是多气缸发动机,上述水套形成在设在各气缸内的上述气缸套的周围,上述水套间隔件是树脂制的,该水套间隔件布置为包围住多个上述气缸套的周围,在上述气缸体的气缸孔间壁部和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与该气缸孔间壁部相对应的部位之间设有密封部件。
[0016] 据此,虽然树脂制的水套间隔件因为考虑了制造误差、装配性而成形为与各气缸孔间壁部之间的间隙较大,但是由于在该间隙中设置有密封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在冷却液路径中流动的冷却液通过该间隙流向冷却液路径的外部。
[0017] 优选:上述开口部形成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气缸列方向上的一端部,上述冷却液路径形成为使从上述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从该冷却液路径的排气侧部分往进气侧部分循环。
[0018] 据此,由于使冷却液从较高温的排气侧开始循环,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各气缸的气缸套冷却。
[0019] 优选:在与上述气缸体一起构成上述发动机的气缸盖中形成有气缸盖水套,该气缸盖水套供来自该气缸体的水套的冷却液流动,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气缸列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冷却液引出部,该冷却液引出部用来将在上述冷却液路径中循环过的冷却液引向上述气缸盖水套,在上述水套间隔件的、上述冷却液引出部与上述开口部之间形成有冷却液限制部,该冷却液限制部限制从该开口部引入了的冷却液的流动。
[0020] 据此,从冷却液引入部引入了的冷却液从开口部流入冷却液路径,并流向冷却液路径的排气侧和进气侧。其中,流向进气侧的冷却液从上述开口部流向冷却液引出部而流向气缸盖水套这样的流动受到冷却液限制部的限制。由此,能够做到:使从开口部流入了冷却液路径的冷却液中的大部分流向冷却液路径的排气侧而可靠地在该冷却液路径中循环,然后流向气缸盖水套。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做到边抑制热向气缸体外周壁逸散,边达成气缸套的及早升温和及早温度均匀化,且确保对气缸套上部的冷却性。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气缸体的俯视图。
[0024] 图2为发动机的、相当于沿着图1中的II-II线剖开的剖面的图。
[0025] 图3为发动机的、相当于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剖开的剖面的图。
[0026] 图4为从排气侧看到的水套间隔件的立体图。
[0027] 图5为从进气侧看到的水套间隔件的立体图。
[0028] 图6A为示出水套间隔件的俯视图。
[0029] 图6B为示出水套间隔件的、从排气侧看到的侧视图。
[0030] 图6C为示出水套间隔件的、从进气侧看到的侧视图。
[0031] 图7A为在安装了水套间隔件的状态下的图1的部分扩大图,并且是示出VIIa部的图。
[0032] 图7B为在安装了水套间隔件的状态下的图1的部分扩大图,并且是示出VIIb部的图。
[0033] 图7C为在安装了水套间隔件的状态下的图1的部分扩大图,并且是示出VIIc部的图。
[0034] 图8为沿着图3中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0035] 图9为示出气缸套的温度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示例的实施方式。
[0037] 图1为气缸体3的俯视图,该气缸体3构成多气缸发动机1(以下称为发动机1),该发动机1具备示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的冷却构造。图2和图3分别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和III-III线将上述发动机1剖开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038] 上述发动机1是四个连体式(siamese type)气缸5、5、…沿着曲柄轴(省略图示)的轴向直列地排列着的直列四气缸发动机。该发动机1是由铝合金制的上述气缸体3和组装在该气缸体3上侧的、同样为铝合金制的气缸盖7构成的,该发动机1构成为活塞(省略图示)在由这些气缸体3和气缸盖7形成的上述气缸5、5、…内上下往返移动。
[0039] 上述发动机1是以曲柄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横放装载在设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更具体而言,上述发动机1是以上述各气缸5的中心线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式布设为倾斜(slant)状态。在该发动机1的左侧(图1中的上侧)布设有用来将进气引入各气缸5内的进气歧管(省略图示),另一方面,在上述发动机1的右侧(图1中的下侧)设有排气系(排气歧管等。省略图示)。在该气缸体3的长度方向(气缸列方向,以下也称为发动机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及气缸孔间壁部9、9、…各自的进气侧和排气侧形成有供螺栓拧合的螺栓孔11、11、…,该螺栓用来与上述气缸盖7进行螺栓连结。
[0040] 此外,在上述发动机1中设有水泵(省略图示),该水泵用来将冷却水输往如后文中所述那样形成在上述气缸体3中的水套13和形成在上述气缸盖7中的水套15内。该水泵经由设在上述气缸体3上的曲轴带轮(省略图示)被曲柄轴驱动。
[0041] 在上述气缸体3的大致长方体形块材的上表面上,以直列地排着敞口的方式形成有构成上述发动机1的多个上述气缸5、5、…的一部分的气缸孔17、17、…。为了对布设在上述各气缸5的内周面上(气缸孔17的内周面上)的气缸套19(参照图3)周围进行冷却,在上述气缸体3的上述气缸孔17、17、…的进气侧和排气侧形成有作为冷却水的流通路的气缸体水套13(水套)。如图3所示,该气缸体水套13布置为:包围住气缸套19的从上部起到上下方向(活塞往返移动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止的范围,更具体而言,包围住气缸套19的从上端部起到相当于气缸套19的上下方向长度的约六成的部分为止的范围。
[0042] 该气缸体水套13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缩颈。此外,在形成上述气缸体水套13的外周的气缸体外周壁21上的排气侧发动机前端部形成有冷却水引入通路23(冷却液引入部),该冷却水引入通路23(冷却液引入部)用来将从上述水泵输送过来的冷却水引入上述气缸体水套13内。该冷却水引入通路23形成在上述气缸体外周壁21上的、与上述气缸体水套1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下侧相对应的部位上,且越接近最靠发动机前侧的气缸5就越朝发动机后侧倾斜。因此,从上述冷却水引入通路23引入了气缸体水套13内的冷却水向发动机前侧和后侧分流,冷却水中的大部分流向发动机后侧,其它部分流向发动机前侧。
[0043] 在上述气缸体水套13中布设有水套间隔件25,该水套间隔件25形成在该气缸体水套13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水通路,且该水套间隔件25布设为包围住四个上述气缸套19、19、…的与上述气缸体水套13相对应的部位的大致整周。图4和图5为水套间隔件25的整体立体图,图4示出从排气侧看到的水套间隔件25,图5示出从进气侧看到的水套间隔件25。另外,图6A、6B、6C为示出水套间隔件25的图,图6A为俯视图、图6B为从排气侧看到的侧视图,图6C为从进气侧看到的侧视图。
[0044] 上述水套间隔件25是由耐热性合成树脂构成的。该水套间隔件25具有:包围住上述各气缸套19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水套间隔件下部27;从该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上端朝上述气缸体外周壁21向外侧延伸出来的凸缘29;以及从该凸缘29的外周端向上方延伸而包围住上述各气缸套19的上端部的水套间隔件上部31。
[0045] 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呈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较细长的大致圆筒状,并且该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顺着这些气缸孔间壁部9、9、…的形状缩颈。
[0046] 如图6B所示,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排气侧部分中的、与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相对应的部分的上端保持一定的高度,并且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排气侧部分中的剩余部分的上端从与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相对应的部分起朝发动机后侧向上方倾斜。而且,如图6C所示,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进气侧部分的上端以比排气侧部分的上端平缓的斜度朝发动机前侧向上方倾斜。
[0047] 此外,如图4至图6所示,从轻量化的角度出发,在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外周面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减薄部33。
[0048] 而且,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靠近上述各气缸套19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几乎与该各气缸套19外侧的上述气缸5的外周面接触。但是,由于上述气缸体水套13的与该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比较狭窄,因此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位于从该气缸孔间壁部9、9、…起稍微靠外侧的位置。由此,如图2所示,在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和该气缸孔间壁部
9、9、…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此外,为了能够在制造上述发动机1时容易地将上述水套间隔件25安装到上述气缸体水套13中,上述水套间隔件25被设计成:与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最靠发动机后侧的上述气缸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但是,若形成有这些较大的间隙,则有时会有在形成在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内侧的后述冷却水路径45中流动的冷却水向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内侧泄漏的情况。于是,在上述较大的间隙中布设有聚氨酯橡胶制的密封部件35、37、39。
[0049] 图7A、7B、7C为在安装了水套间隔件25的状态下的图1的部分扩大图,图7A为示出VIIa部的图,图7B为示出VIIb部的图,图7C为示出VIIc部的图。密封部件35如图7A所示那样安装在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间隙中,将该间隙封闭起来。此外,圆弧状密封部件37、39如图7B、7C所示那样安装在与发动机前后方向上的两侧的上述气缸5相对应的间隙中,将该间隙封闭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省略了上述密封部件35。
[0050] 如图4、图5和图6A所示,上述凸缘29形成遍及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上端整周。该凸缘29的与上述冷却水引入通路23相对应的部位顺着该冷却水引入通路23的形状向外侧突出。
[0051] 此外,上述凸缘29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的外周端比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与该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平缓地弯曲着。
[0052] 而且,上述凸缘29在上述气缸体水套13的整周上具有与该气缸体水套13的宽度大致相等的宽度。但是,上述凸缘29的位于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的发动机前侧的部位构成将冷却水向形成在上述气缸盖7的内部的后述水套主体55(气缸盖水套)引出的冷却水引出部41,如图6A所示,上述凸缘29中的、位于该冷却水引出部41和与上述冷却水引入通路23相对应的部位的中间的部位(以下称为中间部位)的宽度比其它部位窄。
[0053] 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沿着上述凸缘29的外周端形成,与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同样呈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较细长的大致圆筒状,并且该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位顺着这些气缸孔间壁部9、9、…的形状缩颈。
[0054] 如图4和图6B所示,在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排气侧部分上的、与上述冷却水引入通路23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矩形开口部43。该开口部43用来将从上述冷却水引入通路23引入的冷却水引入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内侧。
[0055]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离开上述各气缸5的外周面,并且靠近上述气缸体外周壁21。因此,在该水套间隔件上部31与上述气缸5、5、…之间形成有宽度较宽的空间,从上述开口部43引入了的冷却水在该空间中循环。也就是说,该空间构成使从上述开口部43引入了的冷却水在上述气缸套19、19、…的上部外周从排气侧往进气侧循环的冷却水路径45(冷却液路径)。
[0056] 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上端位于一定的高度,如图6B所示,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排气侧部分中的、与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相对应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并且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排气侧部分中的剩余部分的高度尺寸从与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相对应的部分起朝发动机后侧逐渐变小。而且,如图6C所示,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的进气侧部分的高度尺寸朝发动机前侧逐渐变小。
[0057] 此外,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中的、与上述凸缘29的上述中间部位相对应的部位靠近最靠发动机前侧的上述气缸5的外周面。因此,上述冷却水路径45中的与上述中间部位相对应的部位变得比该冷却水路径45的其它部位窄,由此构成冷却水的流动受到限制的冷却水限制部47。由此,虽然从上述开口部43流入了上述冷却水路径45的冷却水会向发动机前侧和后侧分流,但流向发动机前侧的冷却水的流动受到上述冷却水限制部47限制,因此流入了上述冷却水路径45的冷却水中的大部分会流向发动机后侧。
[0058] 由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与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形成的上述水套间隔件25布置为包围住四个上述气缸套19、19、…的与上述气缸体水套13相对应的部位的大致整周。也就是说,如图2、图3、图6B和图6C所示,上述水套间隔件25是以在气缸体水套13中形成间隙的方式被布设在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的下端的多个突起部支承着,并且上述水套间隔件25具备供冷却水引入的上述开口部43,该水套间隔件25设置为以从活塞往返移动方向看去时包围住四个上述气缸套19、19、…的大致整周的方式包围住四个上述气缸套19、19、…的与上述气缸体水套13相对应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冷却水会流入上述水套间隔件下部27与上述气缸5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和该水套间隔件下部27与气缸体外周壁21之间的间隙、以及上述水套间隔件上部31与气缸体外周壁21之间的间隙,但是由于该冷却水几乎不会流动,因此对冷却性几乎没有影响。
[0059] 上述气缸盖7是由大致长方体形的块材构成的,其下表面上的与上述各气缸孔17相对应的部位构成燃烧室49的顶面。图8是沿着图3中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在各顶面的进气侧形成有一对进气口51、51,上述进气口51、51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另外,在排气侧形成有一对排气口53、53,上述排气口53、53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而且,在这些进气口51、51和排气口53、53之间形成有火花塞孔52,在该火花塞孔52的进气侧形成有喷射器孔54。
[0060]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气缸盖水套15具有:水套主体55,其形成在上述各气缸5的燃烧室49周围;以及排气侧水套57,其形成在上述各气缸5的排气口53的与燃烧室49相反的一侧。
[0061] 上述水套主体55以在各气缸5的燃烧室49的周围附近包围住各气缸5的进气口51、排气口53、火花塞孔5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遍及上述气缸盖7的发动机前后方向上的整体。此外,上述水套主体55还经由形成在发动机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上的孔部与上述排气侧水套57的发动机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连通。由此,在上述水套主体55中流动的冷却水依次流向上述排气侧水套57。
[0062]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气缸盖7的下表面上布设有密封垫59,该密封垫59覆盖上述水套主体55。在该下表面上的与形成在上述气缸体3上的螺栓孔11、11、…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螺栓插孔61、61、…。
[0063] 如图2所示,上述密封垫59上的与上述气缸孔间壁部9、9、…相对应的部分贯穿形成有使上述气缸体水套13与上述水套主体55相连通的连通孔63、63、…,另一方面,该密封垫59上的与上述气缸体水套13的前端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使该气缸体水套13与上述水套主体55相连通的连通路(省略图示)。
[0064] 接着,具体地说明从水泵供给的冷却水的流动情况。从水泵供给的冷却水流入冷却水引入通路23,从该冷却水引入通路23通过形成在水套间隔件25上的开口部43而被引入冷却水路径45。
[0065] 被引入冷却水路径45的冷却水撞上最靠发动机前侧的气缸5的外周面,向发动机前侧和后侧分流。由于冷却水引入通路23如前述那样越接近上述气缸5就越朝发动机后侧倾斜,因此从冷却水引入通路23引入了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朝向发动机后侧。由此,引入冷却水路径45的排气侧部分的冷却水中的大部分流向发动机后侧,其它部分流向发动机前侧。
[0066] 由于流向发动机前侧的冷却水的流动受到冷却水限制部47的限制,因此流向发动机前侧的冷却水的流量小于流向发动机后侧的冷却水的流量。通过了该冷却水限制部47的冷却水到达冷却水引出部41,并通过形成在密封垫59上的连通路流入气缸盖7的水套主体55。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由于在水套间隔件25的与冷却水引出部41相对应的部位和最靠发动机前侧的气缸5之间的间隙中压入有密封部件39,因此冷却水不会从该间隙向外泄漏。
[0067] 另一方面,流向发动机后侧的冷却水循环经过冷却水路径45的排气侧部分。在该循环中途,冷却水路径45的上下宽度逐渐变小,从而流路截面积慢慢地变小。由此,冷却水的流速维持在规定速度。此外,在该循环中途,虽然一部分冷却水会流经气缸孔间壁部9、9、…,但此时由于在水套间隔件25与气缸孔间壁部9、9、…之间的间隙中压入有密封部件
35,因此冷却水不会从该间隙向外泄漏。
[0068] 流过了冷却水路径45的排气侧部分的冷却水绕到最靠发动机后侧的气缸5的外周。此时,由于在水套间隔件25与该气缸5之间的间隙中压入有密封部件37,因此冷却水不会从该间隙向外泄漏。
[0069] 绕到了最靠发动机后侧的气缸5的外周的冷却水在冷却水路径45的进气侧部分中流向发动机前侧。此时,虽然从冷却水引入通路23起的距离变远,从而冷却水的水势变弱,但由于冷却水路径45的上下宽度朝着发动机前侧逐渐变小,从而流路截面积慢慢变小,因此冷却水的流速维持在规定速度。
[0070] 流过了冷却水路径45的进气侧部分的冷却水绕过最靠发动机前侧的气缸5的周围,到达冷却水引出部41,并通过连通路流入气缸盖7的水套主体55。需要说明的是,在冷却水路径45中循环的中途,冷却水会经由密封垫59上的连通孔63、63、…流入气缸盖7的水套主体55。
[0071] (气缸套的壁温的测量)
[0072]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对气缸套19的高度方向上的壁温分布进行了测量。该测量是这样进行的:在将冷却水从水泵输向气缸体水套13且已驱动发动机1运转的状态下,测量了气缸套19、19、…中的一个气缸套19的高度方向上的壁温分布。将测量条件设为以下三个情况:(a)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套间隔件25布设在气缸体水套13中的情况;(b)不将水套间隔件布设在气缸体水套13中的情况;以及(c)将以往的水套间隔件布设在气缸体水套13中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以往的水套间隔件,使用了下述水套间隔件,即:水套间隔件的整体靠近气缸套19、19、…且离开气缸体外周壁21。
[0073] 图9为示出上述测量的结果的图,纵轴和横轴分别示出气缸套19的高度和壁温,另外,实线示出在上述测量条件(a)下的结果,虚线示出在上述测量条件(b)下的结果,点划线示出在上述测量条件(c)下的结果。
[0074] 由图9可知,在不布设水套间隔件的上述测量条件(b)下,气缸套19上端的壁温达到约130℃,而下端部的壁温约为112℃,其温度差约为18℃。此外,在布设了以往的水套间隔件的上述测量条件(c)下,壁温整体朝高温区域偏移,气缸套19上端的壁温达到约135℃,而下端部的壁温约为122℃,其温度差约为13℃。
[0075] 相对于此,在布设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套间隔件25的上述测量条件(a)下,气缸套19上端的壁温约为130℃,比使用以往的水套间隔件的情况低了约5℃,而从气缸套19的中央部到下端部的壁温约为115℃,其温度差约为15℃。也就是说,可以得知: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套间隔件25既能够将气缸套19整体的温度保持在较低的温度,又能够抑制在气缸套19的高度方向上的温度差。
[0076] -示例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007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在水套间隔件上部31与气缸套19、19、…的上部外周之间形成有冷却水路径45,因此在冷却水路径45中流动的冷却水不与气缸体外周壁21接触,此外,由于水套间隔件上部31靠近气缸体外周壁21,因此在冷却水路径45中流动的冷却水由该水套间隔件25绝热。由此,能够抑制气缸套19、19、…的热经由在冷却水路径45中流动的冷却水向气缸体外周壁21逸散。此外,由于水套间隔件下部27靠近气缸套19,气缸套19的中央部由水套间隔件25绝热,因此能够抑制气缸套19的中央部被冷却水冷却。由上所述,气缸套19能够及早升温且达成均匀的温度分布。其结果是,能够减低活塞的滑动阻力,并谋求改善油耗。此外,还能确保对气缸套19上部的冷却性。而且,由于冷却水只在气缸体水套13的上部中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水流量,从而能够减轻将冷却水输向气缸体水套13的水泵的负荷。其结果是,能够促进发动机1的暖机。
[0078]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冷却水路径45是使水套间隔件上部31离开气缸套19、19、…的上部外周而形成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气缸套19的上部外周的形状就能够形成冷却水路径45。
[0079]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虽然树脂制的水套间隔件25因为考虑了制造误差、装配性而成形为与各气缸孔间壁部9、9、…之间的间隙较大,但是设置了密封部件35来将该间隙封闭起来,因此能够抑制在冷却水路径45中流动的冷却水通过间隙流向冷却水路径45的外部。
[0080] 而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使冷却水从较高温的排气侧开始循环,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各气缸5的气缸套19冷却。
[0081] 而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从冷却水引入通路23引入了的冷却水从水套间隔件25的开口部43流入冷却水路径45,并且流向发动机前侧和后侧。其中,流向发动机前侧的冷却水从上述开口部43流向冷却水引出部41而流向气缸盖水套15这样的流动受到冷却水限制部47的限制。由此,能够做到:从开口部43流入了冷却水路径45的冷却水中的大部分流向冷却水路径45的排气侧而可靠地在该冷却水路径45中循环,然后流向气缸盖水套15。
[0082] -产业实用性-
[0083]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应用在边抑制热向气缸体外周壁逸散,边达成气缸套的及早升温和及早温度均匀化,且确保对气缸套上部的冷却性这样的用途。
[0084] -符号说明-
[0085] 1     发动机
[0086] 3     气缸体
[0087] 5     气缸
[0088] 7     气缸盖
[0089] 9     气缸孔间壁部
[0090] 19    气缸套
[0091] 13    气缸体水套(水套)
[0092] 15    气缸盖水套
[0093] 21    气缸体外周壁
[0094] 23    冷却水引入通路(冷却液引入部)
[0095] 25    水套间隔件
[0096] 27    水套间隔件下部(水套间隔件的下部)
[0097] 31    水套间隔件上部(水套间隔件的上部)
[0098] 35    密封部件
[0099] 41    冷却水引出部(冷却液引出部)
[0100] 43    开口部
[0101] 45    冷却水路径(冷却液路径)
[0102] 47    冷却水限制部(冷却液限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