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496440.X

文献号 : CN1061185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邢哲

申请人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能够提高胶水和胶带的散热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水,所述胶水包括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以及散热组分,所述散热组分包括: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其中,所述纳米碳化硅的粒径在30‑800nm之间,所述纳米氮化钛的粒径在10‑900nm之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胶水,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水包括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以及散热组分,所述散热组分由纳米碳化硅、纳米氮化钛和纳米二氧化钛组成,其中,所述纳米碳化硅的粒径在30-

800nm之间,所述纳米氮化钛的粒径在10-900nm之间,所述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在30-800nm之间,且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为90-99份,所述散热组分为1-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氮化钛在所述散热组分中的质量分数为15-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水,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分均匀分散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和散热组分按照预设比例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混合并搅拌均匀,获得胶水;

或者,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按照预设比例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获得胶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按照预设比例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具体包括:将引发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获得引发剂溶液;

将散热组分、丙烯酸单体或/和丙烯酸酯单体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并搅拌至分散均匀,获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在搅拌下,将所述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发生原位聚合反应,滴加完成后继续反应0.5-2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具体包括:将所述引发剂溶液分3-6次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每两次滴加的时间间隔为

0.5-1h。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次的滴加量占总量的1/6-1/3。

8.一种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以及涂覆在所述薄膜表面上的散热涂层,所述散热涂层包括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水,所述薄膜对8-15微米波长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的厚度为10-20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涂层的厚度为10-9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还包括:覆盖在所述散热涂层的表面的离型层,所述离型层的厚度为25-100μm。

12.一种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涂覆有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胶水;

或者,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贴附有如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胶带。

说明书 :

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的密集化及微型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元件变得更小且以更高的速度运行,使其对散热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将热量从热源尽快散发出去,目前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散热方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在散热器与电子元件的发热部位之间连接导热片,导热片以水平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出去,效率较低,散热效果不理想。
[0003] 在现有技术中,还有人利用散热胶带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散热胶带由高分子聚合物类基材、涂覆在该基材上的散热涂层及胶水层组成,然而,由于散热涂层通常通过热传导的形式进行散热,高分子聚合物类基材的热传导性能差,不利于散热,为了改善其散热性能,科研工作者将热传导性能优异的石墨材质和高分子聚合物类基材复合作为散热胶带的基材,但是,由于石墨本身为片状结构,作为基材时容易发生粉碎或者损坏,散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0004] 当然,在现有技术中,还有很多提高散热效果的方法,但是,现有的提高散热效果的方法均停留在增大传热导热性能,实现散热胶带和发热元件的无缝接触的阶段,这样,对材料的要求较高,并且导热性能虽然提高了,但是热量容易聚集起来不容易散发出去,散热效果仍然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能够提高胶水和胶带的散热效果和机械性能。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水,所述胶水包括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以及散热组分,所述散热组分包括: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其中,所述纳米碳化硅的粒径在30-800nm之间,所述纳米氮化钛的粒径在10-900nm之间。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氮化钛在所述散热组分中的质量分数为15-40%。
[0009] 优选的,所述散热组分还包括:纳米二氧化钛,所述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在30-800nm之间。
[0010]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为90-99份,所述散热组分为1-10份。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分均匀分散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
[0012]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3] 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和散热组分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混合并搅拌均匀,获得胶水;
[0014] 或者,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获得胶水。
[0015] 优选的,所述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具体包括:
[0016] 将引发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获得引发剂溶液;
[0017] 将散热组分、丙烯酸单体或/和预聚物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并搅拌至分散均匀,获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018] 在搅拌下,将所述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发生原位聚合反应,滴加完成后继续反应0.5-2h。
[0019] 优选的,所述将所述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具体包括:
[0020] 将所述引发剂溶液分3-6次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每两次滴加的时间间隔为0.5-1h。
[0021] 优选的,每一次的滴加量占总量的1/6-1/3。
[0022]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带,包括:薄膜以及涂覆在所述薄膜表面上的散热涂层,所述散热涂层包括如上所述的胶水,所述薄膜对8-15微米波长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
[0023] 优选的,所述薄膜的厚度为10-200μm。
[0024] 可选的,所述散热涂层的厚度为10-90μm。
[0025] 进一步的,所述胶带还包括:覆盖在所述散热涂层的表面的离型层,所述离型层的厚度为25-100μm。
[0026]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元器件,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涂覆有如上所述的胶水;
[0027] 或者,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贴附有如上所述的胶带。
[002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由于所述散热组分包括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碳化硅具有导热系数高、绝缘性强、机械强度高、不易老化、能产生较高的远红外光谱的特点,氮化钛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温化学稳定性及优良的导热、导电性能,所述碳化硅和所述氮化钛在低温下能够将热量转化为8-15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出去,通过将所述散热组分分散于丙烯酸酯胶黏剂中,能够形成散热胶水,所述散热胶水能够屏蔽外界发射至所述胶水表面的红外线,还能够通过所述散热组分将热量转化为8-15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出去,并且所述散热组分的法向发射率能够达到0.9以上,法向发射率越高,其单位面积上辐射的热量就越多,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另外,所述丙烯酸酯胶黏剂为一种优良的透明胶黏剂,粘附性能好,在将其或者所制备的胶水粘附在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时,能够实现无缝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散热效果较低的缺陷。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水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胶水的胶带和元器件进行详细描述。
[0030]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水,所述胶水包括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以及散热组分,所述散热组分包括: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其中,所述纳米碳化硅的粒径在30-800nm之间,所述纳米氮化钛的粒径在10-900nm之间。
[0031]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规则的球形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颗粒,其粒径即指其直径;对于不规则的颗粒,粒径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关于粒径的定义,示例的其定义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投影径、几何当量径或者物理当量径。其中,投影径:指颗粒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粒径;几何当量径:取与颗粒的某一几何量相等时的球形颗粒的直径;物理当量径:取与颗粒的某一物理量相等时的球形颗粒的直径。本发明实施例不对粒径的定义进行限定,其可以是直径,也可以是投影径、几何当量径或者物理当量径中的任意一种。
[003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水,由于所述散热组分包括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碳化硅具有导热系数高、绝缘性强、机械强度高、不易老化、能产生较高的远红外光谱的特点,氮化钛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温化学稳定性及优良的导热、导电性能,所述碳化硅和所述氮化钛在低温下能够将热量转化为8-15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出去,通过将所述散热组分分散于丙烯酸酯胶黏剂中,能够形成散热胶水,所述散热胶水能够屏蔽外界发射至所述胶水表面的红外线,还能够通过所述散热组分将热量转化为8-15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出去,并且所述散热组分的法向发射率能够达到0.9以上,法向发射率越高,其单位面积上辐射的热量就越多,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另外,所述丙烯酸酯胶黏剂为一种优良的透明胶黏剂,粘附性能好,在将其或者所制备的胶水粘附在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时,能够实现无缝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散热效果较低的缺陷。
[0033] 其中,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可以为通过商业途径获取的丙烯酸酯压敏胶,也可以通过自制获取。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可以由丙烯酸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后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聚合而获得。
[0034]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丙烯酸单体选自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
[0035] 通常,所述丙烯酸酯单体的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其中,式(I)中R1可以为氢或者甲基,R2可以为氢或者烷基。
[0036] CH2=CR1-CO-OR2  (I)
[0037] 优选的,R1和R2中碳原子个数之和小于等于24。这种丙烯酸酯单体容易获取,成本较低。
[0038]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单体选自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月桂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这几类丙烯酸酯单体为最为常用的制备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原料,分布广泛,成本较低。
[0039]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发剂为偶氮化合物或者有机过氧化物。
[0040] 其中,偶氮化合物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所述有机过氧化物选自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
[0041] 优选的,有机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0042]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商业途径或者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制备获得丙烯酸酯胶黏剂后,将所述丙烯酸酯胶黏剂和所述散热组分混合并搅拌均匀,获得所述胶水。
[0043]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为90-99份,所述散热组分为1-10份。其中,份表示一个单位,1份可以为1kg,也可以为1g,在这里仅表示两种物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与所述散热组分以此份数进行混合所获得的所述胶水的散热性能最佳,所述散热组分过多对散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提高贡献不大。
[0044] 优选的,所述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的粒径在50-200nm之间。
[0045] 一般来说,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的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其散热性能越好。但是,粒径越小,对制备条件的要求越苛刻,并且,当粒径小到一定范围时,粒径的大小对性能的影响不再明显,例如,对于粒径为10nm的碳化硅和氮化钛组成的散热组分与粒径为50nm的碳化硅和氮化钛组成的散热组分来说,二者的性能相差不大。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在综合考虑制备条件和性能的情况下,认为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的粒径在50-200nm之间时,散热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0046]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氮化钛在所述散热组分中的质量分数为15-40%。这样,散热组分的散热性能最佳,所述纳米氮化钛的质量分数过小或者过大,都会对散热组分的散热产生负面影响。
[0047]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分还包括:纳米二氧化钛,所述纳米二氧化钛的粒径在30-800nm之间。将纳米二氧化钛加入散热组分中,会大大增强散热组分的性能。这是因为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在将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到周围环境中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周围环境辐射到其表面的红外线,由于加入了纳米二氧化钛,其特殊形貌可以反射一部分发射到其表面的红外线;同时,纳米二氧化钛还可以反射一部分环境中的红外线,从而减少外界辐射到其表面的红外线,使得在相同的散热面积上,所需散发的热量减少,散热效果大大增强。因此,将包括二氧化钛的散热组分作为无机填料分散于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可以使胶水具有更加优异的散热性能,而且,由于其表面接收的紫外线减少,会使其抗老化性能增强,延长使用寿命。
[0048]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优选锐态矿晶型的纳米二氧化钛。采用该晶型结构的纳米二氧化钛,具有优异的反射外界辐射的作用,能够将外界传导的热量发射出去,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0049]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散热组分中添加的纳米二氧化钛的量不做限定。优选的,上述散热组分中纳米二氧化钛的质量分数为15%-25%。在这一质量分数范围内,该散热组分的性能会更加优异,超过25%以后发射效果提高不明显。
[0050] 其中,对所述散热组分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结合方式不做限定,所述散热组分可以分散在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表面,也可以作为一团填充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
[0051]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胶水还包括偶联剂,偶联剂是一类具有两不同性质官能团的物质,其分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分子中含有化学性质不同的两个基团,一个是亲无机物的基团,易与无机物表面起化学反应;另一个是亲有机物的基团,能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的合成树脂或其它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生成氢键溶于其中。因此偶联剂被称作“分子桥”,用以改善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界面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如物理性能(机械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
[0052] 若所述胶水中含有偶联剂,所述偶联剂能够将散热组分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通过氢键或者化学键的形式连接起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散热组分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界面结合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所述散热胶水与被贴基体的结合力。所述偶联剂可以加在所述散热组分中,或加在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或两者结合。
[0053]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偶联剂为0.5-5份。
[0054]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偶联剂选自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中的任一种或者几种混合。
[005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胶水还可以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可以为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增稠剂、分散剂、涂面调节剂、流动性调节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稳定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通过添加根据需要添加添加剂,能够提高胶水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能。
[0056] 其中,所述添加剂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0057]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分均匀分散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
[005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分均匀分散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由于该散热组分均是无机刚性纳米粒子,其粒子尺寸小、模量高,与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界面结合力较强,同时还能够改善胶水和被贴基体的结合力,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分均匀分散之后比表面积较大,能够最大程度上将红外线辐射出去,提高散热效果。
[0059]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
[0060] 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和散热组分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混合并搅拌均匀,获得胶水;
[0061] 或者,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获得胶水。
[006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水的制备方法,通过直接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和散热组分混合均匀制备胶水,或者,将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制备胶水,能够将所述散热组分均匀分散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所获得的胶水在涂覆于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时,能够屏蔽外界发送到所述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的红外线,还能够将所述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的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出去,提高散热效果。
[0063] 其中,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可以为通过商业途径获取的压敏胶,也可以通过自制获取,在此不再赘述。
[0064]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将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各反应组分和散热组分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具体包括:
[0065] 将引发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获得引发剂溶液;
[0066] 将散热组分、丙烯酸单体或/和丙烯酸酯单体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并搅拌至分散均匀,获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067] 在搅拌下,将所述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发生原位聚合反应,滴加完成后继续反应0.5-2h。
[0068]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边滴加边反应,在此过程中,所述散热组分被包裹在所述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中,使得分散更加均匀;另外,将催化剂滴加入反应体系中,能够增大催化剂和反应组分的接触面积,同时,还能够提高反应体系的催化效果。
[0069]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发剂为偶氮化合物或者有机过氧化物。
[0070] 其中,偶氮化合物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所述有机过氧化物选自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
[0071] 优选的,有机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0072] 其中,丙烯酸单体可以选自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所述丙烯酸预聚物是指由丙烯酸单体、丙烯酸酯单体等进行聚合反应生成的聚合物。
[0073] 通常,所述丙烯酸酯单体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其中,式(I)中R1可以为氢或者甲基,R2可以为氢或者烷基。
[0074] 优选的,R1和R2中碳原子个数之和小于等于24。这种丙烯酸酯单体容易获取,成本较低。
[007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单体选自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月桂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这几种丙烯酸酯单体为最为常用的制作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原料,应用广泛,成本较低。
[0076]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引发剂溶液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具体包括:
[0077] 将所述引发剂溶液分3-6次滴加入所述反应性单体溶液中,每两次滴加的时间间隔为0.5-1h。
[0078] 通过间隔滴加,能够在一次滴加完后反应一定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反应速率。
[0079] 示例性的,每一次的滴加量占总量的1/6-1/3。
[0080] 其中,所述引发剂为偶氮化合物或者有机过氧化物。
[0081] 其中,对反应过程中所添加的散热组分、丙烯酸单体或/和丙烯酸酯单体以及引发剂的质量比不做限定。
[0082]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原位聚合反应中,所述散热组分为1-10份,所述丙烯酸单体或/和丙烯酸酯单体为90-99份,所述引发剂为0.1-0.5份,所述有机溶剂为110-350份。其中,所述丙烯酸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以任意比例混合。
[0083]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原位聚合反应的温度为60-85℃。
[0084]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85] 反应完成后,向所述反应体系其中添加添加剂,并搅拌均匀;
[0086] 或者,在反应过程中向反应体系中添加添加剂。
[0087] 其中,所述添加剂可以为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增塑剂、增稠剂、分散剂、涂面调节剂、流动性调节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稳定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通过添加根据需要添加添加剂,能够提高胶水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能,例如,通过添加偶联剂,能够增大所述散热组分和所述丙烯酸酯胶黏剂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所述胶水与被贴基体的结合力。
[0088] 表面活性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磺酸钠、三乙醇胺皂、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物。
[0089]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带,包括:薄膜以及涂覆在所述薄膜表面上的散热涂层,所述散热涂层包括如上所述的胶水,所述薄膜对8-15微米波长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
[009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带,通过将具有散热作用的胶水涂覆在薄膜的表面,能够得到具有散热性能的胶带,由于该薄膜对8-15微米波长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等于50%,在将所述胶带黏贴于某个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时,所述胶水中的散热组分能够屏蔽外界发射至所述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的红外线,所述胶水涂层中的散热组分还能够在低温下将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经所述薄膜辐射出去,从而能够提高所述胶带的散热效果,并且,所述胶水表面的法向发射率能够达到0.9以上,法向发射率越高,单位面积的散热性能越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0091] 其中,对所述薄膜的材质不做限定,只要所述胶水与所述薄膜的附着力良好即可。
[0092]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无毒无味、安全性好、耐高温、力学性能优异;所述聚碳酸酯(PC)无色透明,透光性好,耐热,抗冲击性强,耐紫外线辐射;所述聚乙烯(PE)应用广泛,成本较低;聚丙烯(PP)耐热、耐腐蚀;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耐热、耐湿性较好;所述聚苯乙烯(PS)具有良好的绝热、绝缘和透明性,所述聚氯乙烯(PVC)柔韧性好,具有良好的抗热、抗水渗透的特性。
[0093]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薄膜的厚度为10-200μm。薄膜主要起承载胶水以及透过红外线的作用,其厚度过大影响红外线穿透效果,厚度过小容易发生破损。
[0094] 其中,对所述薄膜的成型工艺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所述薄膜可以通过双向拉伸或者流延的工艺进行制作而获得。在双向拉伸工艺中,通过对双向拉伸工艺进行优化,所制作的薄膜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撕裂强度以及良好的光泽度。
[0095] 当然,所述薄膜还可以包括所述散热组分。通过将所述散热组分分散在所述薄膜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胶带的散热效果,并能够进一步屏蔽外界发射到所述薄膜表面的红外线,增强所述薄膜的机械强度。
[0096]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涂层的厚度为10-90μm。所述散热涂层太薄,粘结强度较差,产品不稳定,容易从粘附基体表面剥离,厚度太大热传导路径长,不利于导热与散热。
[0097] 优选的,所述胶带还包括:覆盖在所述散热涂层的表面的离型层,所述离型层的厚度为25-100μm。通过在所述散热涂层表面增设离型层,能够对所述胶水进行保护,并且易于剥离,所述离型层厚度太薄容易发生破损,不利于对胶水的保护,厚度太大胶带卷曲时所受应力过大,容易分离或产生褶皱。
[0098]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元器件,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涂覆有如上所述的胶水;
[0099] 或者,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贴附有如上所述的胶带。
[010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元器件,通过将具有散热作用的胶水涂覆在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表面,或者将具有散热作用的胶带贴附在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的表面,能够屏蔽外界发射至所述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的红外线,将所述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的热量通过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出去,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元器件的散热效果,保护元器件,延长使用寿命。
[0101] 其中,对所述元器件的种类不做限定。
[0102] 所述元器件可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离子显示器、液晶显示装置、发光二极管、投影仪等。
[0103] 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部位表面可以为处理器外壳表面、背光单元的外壳表面等,散热部位表面可以为散热器的表面。
[0104] 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元器件的其他构成等已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0105] 以下,本发明实施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具体说明本发明而提出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的是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0106] 实施例1
[0107] 分别将0.85g直径为30nm的碳化硅,0.15g直径为10nm的氮化钛分别分散于100g乙酸乙酯溶剂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90g丙烯酸酯压敏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压敏胶散热胶水。
[0108]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10微米的PP膜上,120℃烘干后在形成约25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散热器FIN片上,在环境温度25℃,激光器热功率130W时,散热器表面温度为56.0℃,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50.3℃。
[0109] 实施例2
[0110] 分别将0.7g直径为800nm的碳化硅,0.8g直径为900nm的氮化钛、0.5g直径为30nm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分别分散在有机溶剂中(30g甲苯,40g乙酸乙酯,30g乙苯),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1.0g硅烷偶联剂、0.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9.8g丙烯酸酯压敏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压敏胶散热胶水。
[0111]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200微米的PET膜上,150℃烘干后在形成约10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散热器FIN片上,在环境温度25℃,激光器热功率130W时,散热器FIN表面温度为55.4℃,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49.7℃。
[0112] 实施例3
[0113] 分别将6g直径为200nm的碳化硅,2.5g直径为200nm的氮化钛、1.5g直径为800nm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分别分散在溶剂中(30g二甲苯,40g乙酸乙酯,30g乙苯),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1g钛酸酯偶联剂、90g上海苏澳化工的SA-108压敏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压敏胶散热胶水。
[0114]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100微米的PS膜上,100℃烘干后在形成约90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此胶带贴附在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驱动板散热器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散热器表面温度为77.5℃,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69.7℃。
[0115] 实施例4
[0116] 分别将4g直径为200nm的碳化硅,1g直径为50nm的氮化钛分别分散于10kg乙酸丁酯溶剂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25g铝酸酯偶联剂、495g丙烯酸酯压敏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压敏胶散热胶水。
[0117]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50微米的PET膜上,120℃烘干后在形成约20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光源壳体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壳体表面温度为61.8℃,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57.3℃。
[0118] 实施例5
[0119] 分别将3.5g直径为200nm的碳化硅,4g直径为200nm的氮化钛、2.5g直径为800nm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分别分散在有机溶剂中(30g二甲苯,40g乙酸丁酯,30g乙苯),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5g硅烷偶联剂、99g丙烯酸酯压敏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压敏胶散热胶水。
[0120]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200微米的PP膜上,120℃烘干后在形成约25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光机壳体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壳体表面温度为51.0℃,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47.5℃。
[0121] 实施例6
[0122] 将0.1g偶氮二异丁腈和10g乙酸乙酯配制成引发剂溶液;分别将0.85g直径为30nm的碳化硅,0.15g直径为10nm的氮化钛分别分散在100g乙酸乙酯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90g甲基丙烯酸甲酯、5g丙烯酸-2-乙基己酯、4g丙烯酸,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123] 在带有物料混合功能以及温控功能的反应器内将单体溶液升温至60℃,分3次向单体溶液内滴加引发剂溶液进行聚合反应,每次滴加1/3,滴加时间为20分钟,滴加后持续反应1小时,当引发剂溶液全部加入聚合体系后,继续反应0.5小时,合成反应结束,得到基于丙烯酸类的常温高远红外发射率散热胶水。
[0124]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20微米的PVC膜上,100℃烘干后在形成约90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此胶带贴附在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驱动板散热器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散热器表面温度为77.0℃,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69.5℃。
[0125] 实施例7
[0126] 将0.1g过氧化苯甲酰和10g乙酸丁酯配制成引发剂溶液;分别将0.7g直径为800nm的碳化硅,0.8g直径为900nm的氮化钛、0.5g直径为30nm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分散于60g乙酸丁酯溶剂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10g甲基丙烯酸苯酯,5g甲基丙烯酸、
4.8g丙烯酸正丙酯,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127] 在带有物料混合功能以及温控功能的反应器内将单体溶液升温至85℃,分4次向单体溶液内滴加引发剂溶液进行聚合反应,每次滴加时间为15分钟,滴加1/4,滴加后持续反应0.8小时,当热引发剂溶液全部加入聚合体系后,继续反应2小时,合成反应结束,得到基于丙烯酸类的常温高远红外发射率散热胶水。
[0128]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200微米的PET膜上,120℃烘干后在形成约90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将厚度为25微米的离型层贴附在所述散热涂层表面,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光源壳体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壳体表面温度为61.2℃,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56.7℃。
[0129] 实施例8
[0130] 将0.3g偶氮二异庚腈和50g甲苯配制成引发剂溶液;分别将6g直径为200nm的碳化硅,2.5g直径为200nm的氮化钛、1.5g直径为800nm的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分散在300g甲苯溶剂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50g甲基丙烯酸甲酯,20g丙烯酸、20g丙烯酸正丙酯,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131] 在带有物料混合功能以及温控功能的反应器内将单体溶液升温至82℃,分5次向单体溶液内滴加引发剂溶液进行聚合反应,每次滴加时间为15分钟,滴加1/5,滴加后持续反应0.5小时,当引发剂溶液全部加入聚合体系后,继续反应1小时,合成反应结束,得到基于丙烯酸类的常温高远红外发射率散热胶水。
[0132]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100微米的PET膜上,120℃烘干后在形成约35微米的散热涂层的胶带,在所述散热涂层表面贴附一层厚度为100微米的离型层,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光机壳体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壳体表面温度为50.3℃,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47.0℃。
[0133] 实施例9
[0134] 将2.5g偶氮二异丁腈和150g乙酸乙酯配制成引发剂溶液;分别将4g直径为200nm的碳化硅,1g直径为50nm的氮化钛分别分散在1kg乙酸乙酯溶剂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300g甲基丙烯酸甲酯,95g丙烯酸月桂酯、100g丙烯酸异丁酯,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135] 在带有物料混合功能以及温控功能的反应器内将单体溶液升温至85℃,分6次向单体溶液内滴加引发剂溶液进行聚合反应,每次滴加时间为15分钟,滴加1/6,滴加后持续反应1小时,当引发剂溶液全部加入聚合体系后,继续反应1小时,合成反应结束,得到基于丙烯酸类的常温高远红外发射率散热胶水。
[0136]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25微米的PP膜上,115℃烘干后在形成约10微米的散热涂层,在所述散热涂层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50微米的离型层,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光机壳体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壳体表面温度为51.9℃,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46.5℃。
[0137] 实施例10
[0138] 将2.5g过氧化苯甲酰和150g乙酸乙酯配制成引发剂溶液;分别将4g直径为200nm的碳化硅,1g直径为50nm的氮化钛分别分散在1kg乙酸乙酯溶剂中,搅拌至分散均匀,然后继续加入100g甲基丙烯酸甲酯,195g丙烯酸月桂酯、200g丙烯酸异丁酯,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反应性单体溶液;
[0139] 在带有物料混合功能以及温控功能的反应器内将单体溶液升温至70℃,分6次向单体溶液内滴加引发剂溶液进行聚合反应,每次滴加时间为15分钟,滴加1/6,滴加后持续反应1小时,当引发剂溶液全部加入聚合体系后,继续反应1小时,合成反应结束,得到基于丙烯酸类的常温高远红外发射率散热胶水。
[0140] 将散热胶水喷涂在厚度为25微米的PP膜上,115℃烘干后在形成约10微米的散热涂层,在所述散热涂层表面覆盖一层厚度为50微米的离型层,将此胶带贴附在激光影院光机壳体表面,在环境温度25℃时,未贴附的壳体表面温度为51.9℃,贴附后测试相同位置温度为45℃。
[0141] 综上所述,由于所述散热组分包括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氮化钛,碳化硅具有导热系数高、绝缘性强、机械强度高、不易老化、能产生较高的远红外光谱的特点,氮化钛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温化学稳定性及优良的导热、导电性能,所述碳化硅和所述氮化钛在低温下能够将热量转化为8-15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出去,通过将所述散热组分分散于丙烯酸酯胶黏剂中,能够形成散热胶水,所述散热胶水能够屏蔽外界发射至所述胶水表面的红外线,还能够通过所述散热组分将热量转化为8-15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出去,并且所述散热组分的法向发射率能够达到0.9以上,法向发射率越高,其单位面积上辐射的热量就越多,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另外,所述丙烯酸酯胶黏剂为一种优良的透明胶黏剂,粘附性能好,在将其或者所制备的胶水粘附在发热部位或/和散热部位时,能够实现无缝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散热效果较低的缺陷。
[01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