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基础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508562.6

文献号 : CN10612072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成张佳宁彭洁王宏陈凯钱莉郑鑫殷红星谢宽

申请人 : 南通大学江苏溧阳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包括:多个钢管,其具有不同的直径,形成地基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护筒的筒身;多个冲击锥体,其对应于不同直径的多个钢管,能够与不同直径的钢管组合;所述冲击锥体包括圆柱形的上半部分以及圆锥形的下半部分;所述钢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的直径等于所述钢管的内径,其外表面设置有对应的外螺纹,使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能够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所述钢管;所述冲击锥体的下半部分的最大直径等于所述钢管的内径。

权利要求 :

1.一种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包括:多个钢管,其具有不同的直径,形成地基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护筒的筒身;多个冲击锥体,其对应于不同直径的多个钢管,能够与不同直径的钢管组合;所述冲击锥体包括圆柱形的上半部分以及圆锥形的下半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的直径等于所述钢管的内径,其外表面设置有对应的外螺纹,使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能够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所述钢管;

所述钢管内表面的螺纹为贯通整根钢管的内螺纹;所述冲击锥体的下半部分的最大直径等于所述钢管的内径;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表面设置内螺纹,所述盲孔的内螺纹的方向与所述钢管的内表面的内螺纹的方向相反;所述建筑基础施工设备还包括取出杆,其直径与所述盲孔的直径相等,长度高于所述钢管的长度,底部设置与所述盲孔内表面螺纹对应的外螺纹;所述取出杆底部螺纹尽头后设置突出条,使该位置的直径大于所述盲孔的直径;通过所述取出杆能够将所述冲击锥体通过所述钢管内部旋转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状结合体,其具有环形结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外表面设置多个竖条;所述钢管与所述冲击锥体结合部分外表面设置与其对应的外螺纹,从而能够将所述环状结合体与所述钢管结合固定。

3.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制作混凝土桩基。

说明书 :

一种建筑基础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使用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都采用不同的桩基础结构来进行施工。桩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建筑结构
[0003] 的承载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
[0004] 混凝土灌注桩是建筑中常采用的基础结构,具有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等特点,已被广泛采用公路及城市桥梁建筑中。混凝土桩基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项目的工程质量。好的桩基质量能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被使用寿命,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
[0005] 具体的,混凝土灌注桩是一种可以直接在工地孔桩的桩位上打成孔,然后可以在孔内浇筑混凝土或安先安放钢筋笼再浇注混凝土而成的一种桩基形式。套管成孔灌注桩是混凝土灌注桩的一种常用的施工工艺,其利用锤击打桩法或振动打桩法,将带有钢筋混凝土桩靴或带有活瓣式桩靴的钢套管沉入土中,然后灌注混凝土并拔管而成混凝土灌注桩。其中利用锤击沉桩设备沉管称为锤击灌注桩;利用激振器的振动沉管称为振动灌注桩。
[0006] 现有技术中,201410351906.8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建筑地基中成孔的护筒装置以及施工方法,其中通过在护筒下设置直径大于护筒的尖锥体,将其通过条状钢板焊接在护筒上,从而在通过尖锥体的冲击能够提高成孔效率。但是,该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焊接了护筒顶端尖锥体,在填注桩孔时需要将具有尖锥体的护筒从桩孔中取出,然后将其他护筒放入桩孔进行填充,这样一方面增加施工流程,从而导致施工效率降低,并且还需要增加施工设备;另一方面,护筒的取出和沉入会对桩孔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施工质量。
[0007]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发明的改进,提出了改进的一种建筑基础成孔的施工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包括:多个钢管,其具有不同的直径,形成地基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护筒的筒身;多个冲击锥体,其对应于不同直径的多个钢管,能够与不同直径的钢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锥体包括圆柱形的上半部分以及圆锥形的下半部分;所述钢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的直径等于所述钢管的内径,其外表面设置有对应的外螺纹,使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能够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所述钢管;所述冲击锥体的下半部分的最大直径等于所述钢管的内径。
[0009] 优选的,还包括环状结合体,其具有环形结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外表面设置多个竖条;所述钢管与所述冲击锥体结合部分外表面设置与其对应的外螺纹,从而能够将所述环状结合体与所述钢管结合固定。
[0010] 优选的,所述冲击锥体的上半部分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表面设置内螺纹,所述盲孔的内螺纹的方向与所述钢管的内表面的内螺纹的方向相反;所述建筑基础施工设备还包括取出杆,其直径与所述盲孔的直径相等,长度高于所述钢管的长度,底部设置与所述盲孔内表面螺纹对应的外螺纹。
[0011] 优选的,所述钢管内表面的螺纹为贯通整根钢管的内螺纹。
[0012] 优选的,通过所述取出杆能够将所述冲击锥体通过所述钢管内部旋转取出。
[0013] 优选的,所述取出杆底部螺纹尽头后设置突出条,使该位置的直径大于所述盲孔的直径。
[0014] 优选的,所述多根钢管的不同直径,对应于不同直径的灌注桩的需求,其中同一直径的钢管中,具有多根不同长度的钢管。
[0015] 优选的,所述钢管的底部和顶部,设置有外螺纹,通过所述环状结合体的内螺纹能够将同一直径的钢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6] 作为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制作混凝土桩基。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基础施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冲击锥体和取出杆的配合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使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实施例获取其他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
[0020]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包括钢管1,冲击锥体2,环状结合体3以及取出杆4。其中包括多根钢管1,其具有不同的直径,形成地基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护筒的筒身。与其对应的,还包括不同直径的冲击锥体2,其对应于不同直径的多个钢管1,能够与不同直径的钢管1组合。
[0021] 冲击锥体2包括圆柱形的上半部分21以及圆锥形的下半部分22,其上半部分21用于与钢管2相连接,下半部分22用于在重锤作用下对于地基土体产生冲击能量,从而生成桩坑。
[0022] 钢管1的内表面设置有贯穿钢管1的内螺纹11,冲击锥体2的上半部分21的外表面设置有对应的外螺纹211,使冲击锥体2的上半部分21能够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钢管1。冲击锥体2的下半部分22的下半部分为圆锥形,其最大直径等于钢管1的内径。
[0023] 冲击锥体2的上半部分21设置有盲孔212,盲孔212内表面设置内螺纹,盲孔212的内螺纹的方向与钢管1的内表面的内螺纹的方向相反。建筑基础施工设备还包括取出杆4,其直径与盲孔212的直径相等,长度高于钢管1的长度,底部设置与盲孔212内表面螺纹对应的外螺纹。取出杆4在其螺纹的尽头设置有突出条41,使取出杆4在该位置的直径大于盲孔212的直径。取出杆4用于在桩孔成孔后,将其升入钢管1内,旋转从而通过螺纹固定盲孔
212;在旋转到取出杆4的突出条41后,继续旋转取出杆4将带动冲击锥体2向上运动,从而将冲击锥体2通过钢管内部取出,从而可以在护筒内继续进行后续的桩端以及桩身的施工,不需要将通过将护筒整体取出后,沉入其他护筒进行桩端以及桩身的施工。
[0024] 环状结合体3,其具有环形结构,内部设置有内螺纹,外表面设置多个竖条31。竖条31用于在成孔时在孔壁上形成数条竖向的孔槽。钢管1与冲击锥体2结合部分的外表面设置与其对应的外螺纹,从而能够将环状结合体3与钢管1结合固定。
[0025] 本发明的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先将冲击锥体2的上半部分21与钢管2通过螺纹连接,然后将环状结合体3螺纹连接于钢管1与冲击锥体2结合部分的外表面;将组合成的护筒装置放置于桩位处,通过底端为平底的细长重锤击打冲击锥体2,形成桩孔;
然后,将取出杆4升入钢管1内,将冲击锥体2旋转从钢管1的内部取出;通过钢管1进行桩端和桩身的施工;在施工完毕后,将钢管1全部拔出地面。
[0026]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多根钢管1的不同直径,对应于不同直径的灌注桩的需求,优选的,可以在同一直径的钢管中,设置多根不同长度的钢管。其中,各个不同长度的钢管的底部和顶部,设置有外螺纹,通过环状结合体的内螺纹能够将同一直径的钢管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将不同长度的钢管结合,从而适应不同深度的灌注桩的需求。
[0027] 可替换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冲击锥体2的上半部分21可以设置十字形的开槽,取出杆4的底部设置对应的十字凸条,通过该开槽与凸条的配合,也能够将冲击锥体2从钢管1的内部取出。
[002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