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扇结构及其组装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93704.X

文献号 : CN10615106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栢灏王仲澍

申请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散热风扇结构及其组装方法,包括一壳体、一多级扇轮及一静叶部组,该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及一间隔连接件组,一镂空空间界定在该第一、二框部之间,并透过间隔连接组跨接该第一及第二框部用以连接该两者,该多级扇轮被容设于该壳体内,该多级扇轮具有一轮毂环设有一第一动叶及一第二动叶,一无动叶区界定在所述第一、二动叶之间,该静叶部组包括一第一静叶部及一第二静叶部,所述第一、二静叶部相对组设于壳体的镂空空间以封闭该镂空空间,透过本发明的设计,可依照不同高阻抗系统,更换该静叶部组进以达到不同之高静压力效果,进而大幅节省模具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及一间隔连接件组,该间隔连接件组连接该第一、二框部,且使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维持一间隔,并界定一镂空空间在该第一、二框部之间,其中该第一框部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框部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及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镂空空间沿着一轴向连通;

一多级扇轮,容设于该壳体内,该多级扇轮具有一轮毂,该轮毂环设有一第一动叶及一第二动叶,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沿着该轮毂的一轴向间隔设置,一无动叶区界定在该第一、二动叶之间,其中该第一动叶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动叶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无动叶区位于该镂空空间;及一静叶部组,包括一第一静叶部及一第二静叶部,所述第一、二静叶部设于该壳体的镂空空间以封闭该镂空空间,该第一静叶部具有一第一内壁,该第一内壁设有复数第一导流件,该第一导流件由该第一内壁沿着一径向朝该镂空空间凸伸,该第一静叶部还具有一第一自由端对应该多级扇轮的无动叶区,该第二静叶部具有一第二内壁,该第二内壁设有复数第二导流件,该第二导流件由该第二内壁沿着该径向朝该镂空空间凸伸,该第二静叶部还具有一第二自由端对应该多级扇轮的无动叶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部之一侧更具有一基座,该基座中央处延伸有一轴筒座,所述多级扇轮套设于该轴筒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向外延伸有复数支撑部,该支撑部可为肋条或扇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连接件组更具有一第一间隔连接件及一第二间隔连接件,所述第一、二间隔连接件设置在该壳体之对角位置处,该第一间隔连接件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间隔连接件具有一第三侧面及一第四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叶部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二静叶部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三端面及一第四端面,该第一、二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三侧面相连接,该第三、四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四侧面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叶片设置方向为同向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叶片设置方向为不同向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叶片数量可为相同数目或不相同数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导流件可为扇叶或肋条。

10.一种散热风扇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一间隔连接件组及一镂空空间位于该第一、二框部之间,该第一框部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框部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及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镂空空间沿着一轴向连通;

将一多级扇轮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多级扇轮具有一轮毂,该轮毂环设有一第一动叶及一第二动叶,一无动叶区界定在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间,令该第一动叶对应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动叶对应容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无动叶区对应位于该镂空空间;

提供一静叶部组,包括一第一静叶部及一第二静叶部,将该第一、二静叶部从该壳体的一径向设于该壳体的镂空空间,以封闭该镂空空间,以使该静叶部组与该壳体结合成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风扇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叶部组与该壳体结合方式可为卡合或铆合或扣合或黏合或锁固或以外部元件固定。

说明书 :

散热风扇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风扇结构及其组装方法,尤指一种可依照不同高阻抗系统以更换静叶部组达到不同之高静压效果,进以节省模具成本之散热风扇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0003] 【背景技术】
[0004] 随着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元件发热量逐步增高的同时,以往用自然对流来解决废热的方法已渐渐不敷使用。随着电脑系统中的电子元件的发热量逐渐提高,往往一个电脑系统中会同时采用多颗风扇进行散热,而这些风扇分别安装在各个主要发热元件的附近,以降低主要发热元件的温度。或者,风扇会被安置在电脑系统的入风口或出风口处,以帮助电脑系统中的气流流动,达到减低系统温度的目的。由此可知,风扇已成为现在的电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角。
[0005] 请参阅图1、图2,为已知单转子扇叶风扇1,其一具有单排复数扇叶叶片组101之转子10与一定子11上具有复数静叶111(如图1所示)或肋条(如图2所示)结构,由于单转子动静扇叶之散热风扇具有使气流由转子扇叶经过设计其流出之气流角度承接定子上扇叶,使得气流转弯产生作功的效果,进而表现出较佳之风扇特性。但由于为单转子结构设计,故相对高背压区之压力稍嫌不足,针对高阻抗之系统使用上解热相对较差。
[0006] 另外,请参阅图3,为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1416560A号,揭示一种风扇模组2包含模组壳体20、第一组静叶21、第二组静叶22、马达23及动叶组24。模组壳体20具有通道25,通道25两侧分别为入风口251及出风口252,第一组静叶21与第二组静叶22设置于模组壳体20的内侧壁并位于通道25中,马达23设置于通道25中并包含转子26,动叶组24包含轮毂241、第一组动叶242及第二组动叶243,轮毂241固接转子26的外缘,第一组动叶242与第二组动叶
243环设于轮毂241的外缘,第一组动叶242位于入风口251与第一组静叶21之间,并且第二组动叶243位于第一组静叶21与第二组静叶22之间。然而,该案之说明书内容并未揭示如何将第一组动叶242设置于模组壳体20的入风口251与第一组静叶21之间,也未揭示如何将第二组动叶243设置于第一组静叶21与第二组静叶22之间,然由该案说明书所揭示之内容根本无法令人据以实施。
[0007] 【发明内容】
[0008] 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依照不同阻抗系统,更换该静叶部组进以达到不同之静压力效果之散热风扇结构。
[0009] 本发明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节省模具成本之散热风扇结构。
[0010] 本发明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据以实施之散热风扇结构。
[0011] 本发明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依照不同阻抗系统,更换该静叶部组进以达到不同之静压力效果之散热风扇组装方法。
[0012] 本发明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节省模具成本之散热风扇组装方法。
[0013] 本发明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据以实施之散热风扇组装方法。
[0014]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风扇结构,包括:一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及一间隔连接件组,该间隔连接件组连接该第一、二框部,且使该第一框部及该第二框部维持一间隔,并界定一镂空空间在该第一、二框部之间,其中该第一框部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框部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及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镂空空间沿着一轴向连通;一多级扇轮,容设于该壳体内,该多级扇轮具有一轮毂环设有一第一动叶及一第二动叶,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沿着该轮毂的一轴向间隔设置,一无动叶区界定在该第一、二动叶之间,其中该第一动叶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动叶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无动叶区位于该镂空空间;及一静叶部组,包括一第一静叶部及一第二静叶部,所述第一、二静叶部组设于该壳体的镂空空间以封闭该镂空空间,该第一静叶部具有一第一内壁设有复数第一导流件由该第一内壁沿着一径向朝该镂空空间凸伸,且具有一第一自由端对应该多级扇轮的无动叶区,该第二静叶部具有一第二内壁设有复数第二导流件由该第二内壁沿着该径向朝该镂空空间凸伸,且具有一第二自由端对应该多级扇轮的无动叶区。
[0015] 该第二框部之一侧更具有一基座,该基座中央处延伸有一轴筒座,所述多级扇轮套设于该轴筒座上。
[0016] 该基座向外延伸有复数支撑部,该支撑部可为肋条或扇叶。
[0017] 该间隔连接件组更具有一第一间隔连接件及一第二间隔连接件,所述第一、二间隔连接件设置在该壳体之对角位置处,该第一间隔连接件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间隔连接件具有一第三侧面及一第四侧面。
[0018] 该第一静叶部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二静叶部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三端面及一第四端面,该第一、二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三侧面相连接,该第三、四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四侧面相连接。
[0019] 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叶片设置方向为同向对应设置。
[0020] 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叶片设置方向为不同向对应设置。
[0021] 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叶片数量可为相同数目或不相同数目。
[0022] 该第一、二导流件可为扇叶或肋条。
[0023]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风扇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一间隔连接件组及一镂空空间位于该第一、二框部之间,该第一框部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框部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及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镂空空间沿着一轴向连通;将一多级扇轮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多级扇轮具有一轮毂并环设有一第一动叶及一第二动叶,一无动叶区界定在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间,令该第一动叶对应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动叶对应容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无动叶区对应位于该镂空空间;提供一静叶部组,包括一第一静叶部及一第二静叶部,将该第一、二静叶部从该壳体的一径向组设于该壳体的镂空空间,以封闭该镂空空间,以使该静叶部组与该框体结合成一体。
[0024] 该静叶部组与该壳体结合方式可为卡合或铆合或扣合或黏合或锁固或以外部元件固定。
[0025] 透过本发明的设计,首先将该多级扇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接着提供所述第一、二静叶部,将该第一、二静叶部从该壳体的一径向方向朝该镂空空间位置处相对应结合,以令该镂空空间形成封闭状态,使该静叶部组与该框体结合成一体,透过本组装方法,可依照不同高阻抗的系统,任意更换该静叶部组以达到不同之高静压力的效果;再且,可大幅改善传统散热风扇之外框若欲更换静叶部组,则必须重新开设一完整外框模具而导致浪费成本的缺点。
[0026] 此外,本发明相较于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1416560A号之技术内容,本发明之散热风扇结构依照说明书所揭示之组装方法可使该静叶部组与该壳体结合成一散热风扇,达到可据以实施并可达成前述之功效。
[0027]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已知散热风扇结构之立体图;
[0029] 图2为已知散热风扇结构之立体图;
[0030] 图3为另一已知散热风扇结构之剖视图;
[0031] 图4A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32] 图4B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0033] 图5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另一角度立体组合图;
[0034] 图6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剖视图;
[0035] 图7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36] 图8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37] 图9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38] 图10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39] 图11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组装方法之第一实施例之步骤流程图。
[0040] 附图中各序号所对应的组件为:
[0041] 散热风扇结构3
[0042] 壳体30
[0043] 第一框部301
[0044] 第一容置空间3011
[0045] 第二框部302
[0046] 第二容置空间3021
[0047] 间隔连接件组303
[0048] 第一间隔连接件3031
[0049] 第一侧面3031a
[0050] 第二侧面3031b
[0051] 第二间隔连接件3032
[0052] 第三侧面3032a
[0053] 第四侧面3032b
[0054] 镂空空间304
[0055] 多级扇轮31
[0056] 轮毂311
[0057] 第一动叶312
[0058] 第二动叶313
[0059] 无动叶区314
[0060] 静叶部组32
[0061] 第一静叶部321
[0062] 第一端面321a
[0063] 第二端面321b
[0064] 第一内壁322
[0065] 第一导流件323
[0066] 第一自由端324
[0067] 第二静叶部325
[0068] 第三端面325a
[0069] 第四端面325b
[0070] 第二内壁326
[0071] 第二导流件327
[0072] 第二自由端328
[0073] 基座33
[0074] 轴筒座331
[0075] 支撑部332
[0076]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本发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0078] 请参阅图4A、图4B、图5、图6,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及剖视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风扇结构3,包括一壳体30、一多级扇轮31及一静叶部组32,该壳体30包括一体成型的一第一框部301、一第二框部302及一间隔连接件组303,该间隔连接件组303连接该第一、二框部301、302,且使该第一框部301及第二框部302之间维持一间隔,并在该第一、二框部301、302之间界定一镂空空间304;
[0079] 其中,该第一框部301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3011,该第二框部302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3021,该第一、二容置空间3011、3021及该镂空空间304沿着一轴向相互连通,而该第二框部302之一侧更具有一基座33,该基座33中央处延伸有一轴筒座331,该基座向外延伸有复数支撑部332,并于本实施例中,该等支撑部332为肋条的形状;
[0080] 所述间隔连接件组303更具有一第一间隔连接件3031及一第二间隔连接件3032,所述第一、二间隔连接件3031、3032设置在该壳体30之对角位置处,该第一间隔连接件3031具有一第一侧面3031a及一第二侧面3031b,该第二间隔连接件3032具有一第三侧面3032a及一第四侧面3032b;
[0081] 所述多级扇轮31容设于该壳体30内并且套设在该轴筒座331上,该多级扇轮31具有一轮毂311环设有一第一动叶312及一第二动叶313,该第一、二动叶312、313沿着该轮毂311的一轴向间隔设置,在该第一、二动叶312、313之间界定一无动叶区314,其中该第一动叶312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3011,该第二动叶313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3021,该无动叶区314恰位于该镂空空间304;
[0082] 所述静叶部组32,包括一第一静叶部321及一第二静叶部325,所述第一、二静叶部321、325组设于该壳体30的镂空空间304以封闭该镂空空间304,该第一静叶部321具有一第一内壁322设有复数第一导流件323由该第一内壁322沿着一径向朝该镂空空间304凸伸,且具有一第一自由端324对应该多级扇轮31的无动叶区314,该第二静叶部325具有一第二内壁326设有复数第二导流件327由该第二内壁326沿着该径向朝该镂空空间304凸伸,且具有一第二自由端328对应该多级扇轮31的无动叶区314;
[0083] 所述第一静叶部321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面321a及一第二端面321b,该第二静叶部325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三端面325a及一第四端面325b,该第一、二端面321a、321b分别与所述第一、三侧面3031a、3032a相连接,该第三、四端面325a、325b分别与所述第二、四侧面3031b、3032b相连接。
[0084] 续请参阅图4A、图4B、图5、图6,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叶312及第二动叶313之叶片设置方向为同向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二动叶312、313之叶片数量为相同数目,所述第一、二导流件323、327呈扇叶的形状,透过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3的设计,可依照不同阻抗统,任意更换该静叶部组32以达到不同之静压力的效果,并且,可大幅改善传统风扇之外框若欲更换静叶部组,则必须重新开设一完整外框模具而导致浪费成本的缺点。
[0085] 请参阅图7,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所述之散热风扇结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之散热风扇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风扇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第一动叶312及第二动叶313之叶片设置方向为不同向对应设置。
[0086] 请参阅图8,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所述之散热风扇结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之散热风扇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风扇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第一动叶312及第二动叶313之叶片数量为不相同的数目,令所述第一、二动叶312、313为不相对应设置。
[0087] 请参阅图9,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所述之散热风扇结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之散热风扇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风扇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第一、二导流件323、327呈肋条的形状。
[0088] 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结构之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所述之散热风扇结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之散热风扇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风扇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基部33向外延伸的支撑部332,其形状为扇叶的结构。
[0089] 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组装方法之第一实施例之步骤流程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风扇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0] S1:提供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第一框部、一第二框部、一间隔连接件组及一镂空空间位于该第一、二框部之间,该第一框部界定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框部界定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及该第二容置空间及该镂空空间沿着一轴向连通;
[0091] 在本步骤S1中,首先提供一壳体30,该壳体30具有一第一框部301、一第二框部302、一间隔连接件组303以及位于该第一、二框部301、302之间形成一镂空空间304,该第一、二框部301、302分别界定有一第一容置空间3011及一第二容置空间3021,所述第一、二容置空间3011、3021及该镂空空间304沿着一轴向方向相互的连通。
[0092] S2:将一多级扇轮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多级扇轮具有一轮毂并环设有一第一动叶及一第二动叶,一无动叶区界定在该第一动叶及该第二动叶之间,令该第一动叶对应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二动叶对应容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该无动叶区对应位于该镂空空间;
[0093] 在步骤S2中,接着将一多级扇轮31设置在该壳体30内,该多级扇轮31具有一轮毂311且环设有一第一动叶312及一第二动叶313,该第一、二动叶312、313之间界定有一无动叶区314,令该第一动叶312对应容设在该第一容置空间3011,该第二动叶313对应容设在该第二容置空间3021,该无动叶区314对应位于该镂空空间304内。
[0094] S3:提供一静叶部组,包括一第一静叶部及一第二静叶部,将该第一、二静叶部从该壳体的一径向组设于该壳体的镂空空间,以封闭该镂空空间,以使该静叶部组与该框体结合成一体。
[0095] 在步骤S3中,最后提供一静叶部组32,而该静叶部组32包括一第一静叶部321及一第二静叶部325,将该第一、二静叶部321、325从该壳体30的一径向方向朝该镂空空间304位置处相对应结合,以令该镂空空间304形成封闭状态,使该静叶部组32与该框体结合成一体。
[0096] 于本实施例中,其中该静叶部组32与该壳体30结合方式为卡合方式,但于实际实施时,并不以此为限,其结合方式可为铆合或扣合或黏合或锁固或外部元件固定,其任一种方式。
[0097] 透过本发明散热风散组装方法,首先将所述多级扇轮31设置于所述壳体30内,接着提供所述第一、二静叶部321、325,将所述第一、二静叶部321、325从该壳体30的一径向方向朝该镂空空间304位置处相对应结合,以令该镂空空间304形成封闭状态,使该静叶部组32与该壳体30结合成一散热风扇结构3,如此可依照不同高阻抗的系统,任意更换该静叶部组32以达到不同之高静压力的效果;再且,与已知散热风扇相比,本散热风扇结构3可大幅改善传统散热风扇之外框若欲更换静叶部组32,则必须重新开设一完整外框模具,而导致浪费成本的问题。
[0098] 此外,本发明相较于台湾专利公开号第201416560A号之技术内容,本发明之散热风扇结构依照说明书所揭示之组装方法可使该静叶部组32与该壳体30结合成一散热风扇,达到可据以实施并可达成前述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