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关节用绷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11416.6

文献号 : CN10616346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土屋显晴尾岛仁絈野英宪

申请人 : 兴和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足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穿着者的步行性的具备包扎功能的足关节用绷带。足关节用绷带(100)具备:带状的本体部(10),其由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的织物织成,且由卷绕部(11)、第1支持部(12)以及第2支持部(13)构成,该卷绕部(11)卷绕于穿着者的脚踝,该第1支持部(12)配置于穿着者的脚背至脚踝,该第2支持部(13)在穿着者的脚背的上部与第1支持部(12)交叉且配置于穿着者的脚踝至脚背;固定部(2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由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23)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与穿着者的跖骨对应的部分;以及扣合部(3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且具有相对于固定部(20)的绒圈面(23)扣卸的面状扣件的钩面(33)。

权利要求 :

1.一种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带状的本体部,其由一个织物织成,且由如下部分构成:卷绕部,其卷绕于穿着者的脚踝;第1支持部,其配置于上述穿着者的脚背至脚踝;以及第2支持部,其在上述穿着者的脚背的上部与上述第1支持部交叉且配置于上述穿着者的脚踝至脚背;

固定部,其接合于上述本体部的一端,由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的另一个织物织成,且紧固于与上述穿着者的跖骨对应的部分;以及扣合部,其接合于上述本体部的另一端,且具有相对于上述固定部的绒圈面扣卸的面状扣件的钩面,上述固定部与上述本体部的一端的接合部较上述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且向着上述本体部的另一端侧凸起而进行缝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持部配设于上述本体部的一端侧,上述第2支持部配设于上述本体部的另一端侧,上述卷绕部配设于上述第1支持部与第2支持部之间,且上述第1支持部、卷绕部及第2支持部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为40%~8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固定部的圆周方向与上述本体部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设为145°~165°来将上述固定部及上述本体部接合。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为大致圆锥筒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由文字或图形或者这些的结合所构成的图案形成于上述本体部的面料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关节用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包括由作为记号的图形所构成的图案。

说明书 :

足关节用绷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支持穿着者的日常动作的足关节用绷带,尤其关于一种提高足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小腿三头肌(腿肚)的疲劳,并且缓解跟腱、小腿三头肌及足关节外侧(韧带)的疼痛的具备包扎功能的足关节用绷带。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应对预防手关节、足关节或膝关节的扭伤等外伤、这些受到外伤时的应急处理、受伤后至完全恢复的康复(rehabilitation)的辅助或预防外伤等的复发等医疗用目的,而使用有带状的包扎带(贴合于身体的部分而使用的伸缩性或非伸缩性黏着布带)或绷带、以圆编而编成的大致筒状的护具等。
[0003] 这些之中,包扎带有如下问题:一次性使用而不经济,根据使用者的体质不同黏着剂会导致使用者的皮肤产生斑疹,而且对高龄者等皮肤脆弱的使用者而言在剥离包扎带时会有产生表皮剥离之虞。
[0004] 此外,圆编的护具有如下问题:由于为大致筒状,故而有在使受伤的部位强行弯曲而插入的情形时会伴随着疼痛之虞,而且与包扎带相比固定力较差。
[0005] 相对于此,绷带由于使在经纱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织物,故而易于追随患部,可由穿着者自身一面调整固定力一面卷绕,不对穿着者的身体的活动施加强制力便可获得稳定的固定力,且可反复使用,故而较为经济。
[0006] 例如,现有的脚踝矫正器具备:扣止部,其扣止于脚的大拇趾或其他脚趾;带状的环状卷绕部,其呈环状卷绕于脚踝而固定,且具有沿该卷绕的方向伸缩的可挠性;带状的螺旋卷绕部,其将这些扣止部与环状卷绕部连接,自脚的大拇趾或其他脚趾呈螺旋状卷绕至脚踝,且具有沿该卷绕的方向伸缩的可挠性;以及弯曲螺旋卷绕部,其在环状卷绕部及螺旋卷绕部与扣止部之间弯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56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0011] 对于现有的脚踝矫正器,由于将供脚的大拇趾或其他脚趾插入的扣止部作为固定件,且自脚趾呈螺旋状卷绕至脚踝,故而矫正脚踝的外旋或内旋,并非意图用以使脚踝的关节整体稳定的包扎(8字形(Figure eight))。
[0012] 此外,现有的脚踝矫正器由于仅有脚的大拇趾或其他脚趾中的1根脚趾插入扣止部,故而有如下问题:与其他脚趾相比,插入有扣止部的脚趾以扣止部的布料的厚度的量变高,在穿着脚踝矫正器步行时会在脚底产生不适感。
[0013] 此外,现有的脚踝矫正器将在橡胶板的正背面接合固定有布(面状扣件布、普通布)的素材用于环状卷绕部,而有环状卷绕部的厚度变厚的问题。
[0014] 此外,专利文献1中,未具体地揭示弯曲螺旋卷绕部、环状卷绕部及螺旋卷绕部的最大伸长率。
[0015]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足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穿着者的步行性的具备包扎功能的足关节用绷带。
[0016]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0017] 在本发明的足关节用绷带中,具备:带状的本体部,其由织物织成,且由卷绕部、第1支持部以及第2支持部构成,该卷绕部卷绕于穿着者的脚踝,该第1支持部配置在从穿着者的脚背至脚踝,该第2支持部在穿着者的脚背的上部与第1支持部交叉且配置在从穿着者的脚踝至脚背;固定部,其接合于本体部的一端,由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的织物织成,且紧固于与穿着者的跖骨对应的部分;以及扣合部,其接合于本体部的另一端,且具有相对于固定部的绒圈面扣卸的面状扣件的钩面。
[0018] 再者,本发明中,“配置”是指“接触并固定于相对于人(穿着者的部位)的特定位置”,“配设”是指“设置于相对于物(足关节用绷带)的特定位置”。
[0019] 发明效果
[0020] 本发明的足关节用绷带可提高足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小腿三头肌的疲劳,并且可缓解跟腱、小腿三头肌及足关节外侧(韧带)的疼痛。

附图说明

[0021] 图1(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右脚内翻扭伤预防用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b)为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0022] 图2(a)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本体部及固定部形成有图案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b)为图2(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0023] 图3(a)为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左侧视图,(b)为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右侧视图,(c)为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俯视图,(d)为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仰视图。
[0024] 图4(a)为将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本体部表示为环状的左侧视图,(b)为将图1(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本体部表示为环状的右侧视图。
[0025] 图5(a)为使图1所示的固定部的中心标记位于正面中央的前视图,(b)为图1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立体图。
[0026] 图6(a)为自左侧前方观察图1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b)为自正面侧观察图1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c)为自左侧后方观察图1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d)为自右侧前方观察图1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穿着状态的说明图。
[0027] 图7(a)为表示在图1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固定部中插入右脚的脚尖的状态的说明图,(b)为表示使本体部自右脚的内踝半旋转至脚踝的状态的说明图,(c)为表示自图7(b)所示的状态进而半旋转至脚踝的状态的说明图,(d)为表示将本体部在脚背上配置于右脚的外踝至第1趾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8] 图8(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左脚内翻扭伤预防用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b)为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0029] 图9(a)为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左侧视图,(b)为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右侧视图,(c)为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俯视图,(d)为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仰视图。
[0030] 图10(a)为将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本体部表示为环状的左侧视图,(b)为将图8(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本体部表示为环状的右侧视图。
[0031] 图11(a)为用以说明图1所示的本体部及固定部的绒圈面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b)为图11(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A-A'线的剖视图。
[0032] 图12(a)为用以说明图2所示的本体部及固定部的绒圈面及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b)为图12(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B-B'线的剖视图。
[0033] 图13为表示图1所示的本体部的最大伸长率的不同所引起的效果感的评价结果的表。
[0034] 图14(a)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右脚内翻扭伤预防用的另一足关节用绷带的概略构成的前视图,(b)为图14(a)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的后视图。
[0035] 图15(a)为用以说明图14(a)及图14(b)所示的本体部的面料面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b)为图15(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C-C'线的剖视图。
[0036] 图16(a)为用以说明不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的本体部的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的说明图,(b)为图16(a)所示的织物组织的箭头D-D'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0038] 本发明中,绷带是指“通过以在经纱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织物作为主要材料,并将该带状织物卷绕于身体的一部分而可辅助该身体的功能的物品”,只要具有此种效力,即便不表现为绷带(例如包扎护具、护具带等)亦包含于本发明的绷带的范围内。
[0039] 如图1~图10所示,本发明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具备:带状的本体部10,其由卷绕部11、第1支持部12以及第2支持部13构成,该卷绕部11由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的织物织成,卷绕于穿着者的脚踝,该第1支持部12以拉伸状态配置在穿着者的脚背至脚踝,该第2支持部13在穿着者的脚背的上部与第1支持部12交叉且以拉伸状态配置在穿着者的脚踝至脚背;固定部2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由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23的织物织成,且紧固在与穿着者的跖骨对应的部分;以及扣合部30,其接合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且具有相对于固定部20的绒圈面23扣卸的面状扣件的钩面33。
[0040] 固定部20通过紧固在与穿着者的跖骨对应的部分,而将足关节用绷带100相对于穿着者的足关节进行定位,并且成为构成8字形的本体部10的下部固定件。
[0041] 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由窄宽度的伸缩织物所构成,该窄宽度的伸缩织物为带状,通过针织机或提花针织机等力织机(power loom)组合经纱1及纬纱2而织成,在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圆周方向)上具有伸缩性,且抑制纬纱方向(宽度方向W)的伸缩性。
[0042] 此外,本体部10由如下部分构成:卷绕部11,其卷绕在穿着者的脚踝;第1支持部12,其以拉伸状态配置在穿着者的脚背至脚踝;以及第2支持部13,其在穿着者的脚背的上部与第1支持部12交叉且以拉伸状态配置在穿着者的脚踝至脚背;第1支持部12配设在本体部10的一端10a侧,第2支持部13配设在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侧,卷绕部11配设在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之间,且第1支持部12、卷绕部11及第2支持部13为相同宽度的直线状。
[0043] 此外,如图11所示,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1具备:底经纱1a,其与纬纱2一同构成织物的一面(例如里料面);绒头纱1b,其在经纱方向上在相邻的复数根纬纱2上浮起而在织物的另一面(例如面料面)形成绒圈;以及弹性纱1c,其对经纱方向赋予伸缩性。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具有本体部10的绒圈面10c及固定部20的绒圈面23的面称为“面料面”,将其背面称为“里料面”。
[0044] 纬纱2具备:底纬纱2a,其与底经纱1a一同构成织物的里料面;以及熔融纱2b,其与底纬纱2a并排设置且具有热熔性;将1根底纬纱2a及1根熔融纱2b并排设置而构成为1根纬纱2。再者,图11及图12中,将1根底纬纱2a及1根熔融纱2b图示为1根纬纱2。此外,图11(b)及图12(b)中,以并排设置的纬纱2为基准,上侧成为面料面,下侧成为里料面。
[0045] 此外,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为通过使用提花针织机,而相对于在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上相邻的复数根纬纱2,使经纱1的底经纱1a在面料面侧浮起,使经纱1的绒头纱1b在里料面侧下沉,如图2所示,可通过自由开口的提花组织,将由文字、图形或记号或者这些的结合所构成的图案14局部地形成于面料面,除图案14的区域以外,在面料面的大致整个面具有绒圈(绒圈面10c、绒圈面23)。
[0046] 其次,使用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织物组织的一例进行说明。即,形成绒圈面10c(绒圈面23)的底经纱1a如图11(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1-3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047] 此外,形成绒圈面10c(绒圈面23)的绒头纱1b如图11(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6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且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6-2-2-2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048] 此外,形成绒圈面10c(绒圈面23)的弹性纱1c如图11(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049] 再者,图11所示的由底经纱1a、绒头纱1b及弹性纱1c构成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只要能在面料面具有绒圈(绒圈面10c、绒圈面23),则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0050] 继而,使用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形成于本体部10的图案14的织物组织的一例进行说明。即,形成图案14的底经纱1a如图12(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3-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051] 此外,形成图案14的绒头纱1b如图12(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且相对于相邻的2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2-2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052] 此外,形成图案14的弹性纱1c如图12(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053] 再者,图12所示的由底经纱1a、绒头纱1b及弹性纱1c构成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只要能在面料面的绒圈面10c、23之间形成图案14,则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0054] 此外,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可通过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底纬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自如地调整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本发明中,最大伸长率表示“以最高荷重拉伸时的最长的长度(伸长尺寸)与原本长度(放置尺寸)的差相对于原本长度的百分率”。
[0055]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根据下述官能评价的综合判断结果,优选设定为40%~80%,更优选为45%~75%,最优选为60%。
[0056] 此处,对将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底经纱1a优选为粗细100支的仿毛尼龙双纱,优选对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使用132根仿毛尼龙双纱。
[005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绒头纱1b为将10根尼龙丝合捻并加热,进而沿10根尼龙丝的加捻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加捻加工而成的粗细210旦尼尔的特殊加工纱(210D-10F),优选对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使用132根特殊加工纱(210D-10F)。
[0058]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弹性纱1c优选为粗细560旦尼尔的聚氨酯纱,优选对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使用36根聚氨酯纱。
[0059] 即,若上述经纱1的材质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为例如宽度为5cm,则经纱1(底经纱1a、绒头纱1b、弹性纱1c)的经密度为1485.6D/mm(=((210D×132根)+(100D×2根×132根)+(560D×36根))/50mm)。
[0060]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绒头纱1b为通过丝支数为10根,而与丝支数为低支数(例如7根)的情形相比,有密集的长丝的接着力较高、且织物(本体部10、固定部20)的质地柔软的优点。
[0061] 此外,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弹性纱1c的粗细设为560旦尼尔,与较粗的弹性纱(例如1120旦尼尔)的情形相比,可使织物(本体部10、固定部20)的厚度变薄且使织物本身柔软。
[0062]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底纬纱2a优选使用1根粗细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polyester woolly)。
[0063] 此外,优选对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熔融纱2b使用1根粗细100旦尼尔的尼龙热熔纱(例如东丽(Toray)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Elder(注册商标)”)。
[0064]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中,通过力织机同时织入1根底纬纱2a及1根熔融纱2b作为纬纱2,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36.9次(各36.9根)。
[0065] 即,上述纬纱2的材质及织入次数(根数)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中,纬纱2(聚酯毛纱、尼龙热熔纱)的纬密度为9225D/英寸(=(150D+100D)×36.9次/英寸)。
[0066]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纬纱2的底纬纱2a为通过将粗细设为150旦尼尔,而与较粗的纬纱的底纬纱(例如300旦尼尔)的情形相比,可使织物(本体部10、固定部20)的厚度变薄。
[0067]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可通过上述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底纬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将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圆周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
[0068] 再者,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纱1c的粗细,列举了560旦尼尔作为一例,但本发明中,亦可选择能够获取(量产)的粗细低1等级的420旦尼尔或粗细高1等级的1120旦尼尔而变更上述纬纱2的粗细及织入次数(根数)。即,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纱1c的粗细只要为420旦尼尔~1120旦尼尔,则可将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
[0069]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的底纬纱2a的粗细,列举了150旦尼尔为一例,但在本发明中,亦可选择能够获取(量产)的粗细低1等级的100旦尼尔或粗细高1等级的300旦尼尔而变更上述弹性纱1c的粗细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即,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的底纬纱2a的粗细只要为100旦尼尔~300旦尼尔,则可将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
[0070]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列举了每2.54cm(1英寸)36.9次(各36.9根)为一例,但本发明中,亦可选择每2.54cm32.8次(各32.8根)~41.0次(各41.0根)而变更上述弹性纱1c及纬纱2的粗细。即,本实施方式的纬纱2(底纬纱2a、熔融纱2b)的织入次数(根数)只要为每2.54cm32.8次(各32.8根)~41.0次(各
41.0根),则可将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上述范围内的最大伸长率。
[0071] 再者,在本体部10的厚度过厚的情形时,当在穿着者的脚踝卷绕绷带时厚重而难以卷绕,在过薄的情形时,绷带的织物本身容易断裂而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固定力。因此,本体部10的厚度优选设定为易于卷绕绷带、且可获得所期望的固定力的厚度,例如若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为60%,则优选设定为3mm以下。
[0072] 此外,在固定部20的厚度过厚的情形时,会使穿着者的脚底产生不适感,在过薄的情形时,绷带的织物本身容易断裂而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固定力。因此,固定部20的厚度为优选设定为不使穿着者的脚底产生不适感、且可获得所期望的固定力的厚度,例如若固定部20的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为60%,则优选设定为3mm以下。
[007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0中,在将固定部20紧固在与穿着者的跖骨对应的部分的情形时成为外侧的面(面料面)配设有绒圈(绒圈面23),因此,就扣卸的容易性及扣合位置的自由度而言,配设在本体部10的扣合部30(钩面33)配设在本体部10的另一端20b的里料面侧。
[0074] 此外,为了构成8字形及上方固定部,本体部10必需穿着者的脚背交叉的部分(第1支持部12及第2支持部13)的长度以及绕穿着者的脚踝至少一周的部分(卷绕部11)的长度,虽然脚踝的大小因性别或年龄等而存在个人差异,但可考虑设定为例如46cm~48cm的长度。此外,为了有效地进行穿着者的足关节的固定,本体部10需要某种程度的宽度,优选设定为例如3cm~7cm。此外,关于固定部20,为了增加与穿着者的脚部的接触面积而增加摩擦力,防止固定部20相对于穿着者的脚部的位置偏移,而需要某种程度的宽度,优选设定为例如3cm~7cm。
[0075]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使用与固定部20相同的布料,以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的织物织成,但若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为所期望的最大伸长率,则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并非必需。
[0076] 然而,本体部10通过以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的织物织成,而与不具有绒圈面10c的情形相比,在不使用时可将足关节用绷带100卷起使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于本体部
10的绒圈面10c而小型化地保管,并且根据穿着者不同,亦存在将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于本体部10而使用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可使足关节用绷带100的使用方法(扣合位置)具有自由度。
[007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0通过将作为伸缩织物的带状体的两端互相接合(例如缝合)而形成为环状,尤其是两端接合前的带状体为等腰梯形状,通过将两端(梯形的腰彼此)接合,从而两端接合后的带状体成为大致圆锥筒状。
[0078] 藉此,足关节用绷带100在穿着者的脚尖插入至固定部20的情形时,固定部20的内侧面与脚背的倾斜贴合,而能够抑制在固定部20的大致圆锥筒的大径部21及小径部22产生隆起或皱褶。
[0079] 再者,关于固定部20,为了供穿着者的脚尖插入并紧固在与跖骨对应的部分,优选为例如将两端接合前的带状体的梯形的下底的长度(两端接合后的大致圆锥筒的大径部21的圆周长)设定为17cm~21cm,将两端接合前的带状体的梯形的上底的长度(两端接合后的大致圆锥筒的小径部22的圆周长)设定为14cm~18cm。
[0080] 此处,固定部20在两端接合后的大致圆锥筒的大径部21与小径部22的圆周长的差为4cm以上的情形时,即便使大径部21与穿着者的脚贴合,由于小径部22的圆周长较小,故而亦会压迫穿着者的脚,相反地,即便使小径部22与穿着者的脚贴合,由于大径部21的圆周长较大,故而亦会在穿着者的脚与大径部21之间产生间隙。
[0081] 因此,固定部20优选为两端接合后的大致圆锥筒的大径部21与小径部22的圆周长的差设定为小于4cm,优选为2.5cm~3.5cm,尤其,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0为将两端接合后的大致圆锥筒的大径部21与小径部22的圆周长的差设定为3cm。
[0082] 再者,缝制种类有拼缝(flatseamer)(四根针缝制)、包缝(overlock)、三点锯齿等,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0的两端彼此的缝制为以拼缝缝制,拼缝具有如下优点:缝合部分变薄,以压住接缝的力使接缝平坦而牢固地完成,通过山型剪裁而容易追随立体物,且布料背面无缝边,因此缝制部位不会接触皮肤而穿着感良好。
[0083] 此外,固定部20因缝制带状体的两端而形成为圆周长的长度无法调整的环状,但亦可不缝制带状体的两端彼此,而在带状体的一端的里料面缝制面状扣件的钩面,使固定部20的圆周长的长度可调整。
[0084] 然而,在固定部20缝制面状扣件的钩面会因构件数量增加而导致足关节用绷带100的制造成本上升,并且固定部20在面状扣件部分的厚度会变厚,而有损足关节用绷带
100的穿着感及美感,因此优选为将带状体的两端彼此缝制。
[0085]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0及本体部10为如图1所示,将固定部20的圆周方向与本体部10的长度方向L所成的角θ设为155°而接合,但只要在穿着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时本体部10可构成8字形,则并不限定于该所成的角θ。
[0086] 再者,在将本体部10自一端10a牵引至另一端10b侧的情形时,所成的角θ越接近180°,力越作用于固定部20的圆周方向(长度方向)而使固定部20旋转,所成的角θ越接近
90°,力越作用于固定部20的宽度方向而使固定部20沿着脚背向上滑。因此,考虑到足关节用绷带100的使用方法的简便性,所成的角θ的范围优选设定为145°~165°,以便在将本体部10自一端10a牵引至另一端10b侧的情形时,能以在固定部20不产生隆起、且在接合部40附近本体部10不扭曲的状态,相对于固定部20将本体部10向斜后方牵引。
[0087] 此外,固定部20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接合部40为长于本体部1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且向着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侧凸起而缝制。
[0088] 如此,足关节用绷带100通过将接合部40朝向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侧缝制为凸状,而在将足关节用绷带100卷绕在穿着者的足关节的情形时,可与本体部10的卷绕(牵引)方向对应地吸收接合部40处的扭曲,且抑制接合部40附近的隆起或褶皱的产生。
[0089] 再者,在接合部40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情形时,当穿着者穿着足关节用绷带100时,由于来自本体部10的拉伸应力,而有如下之虞:应力集中于三角形的顶点,使该顶点部分的布料变弱,而缝制部位崩坏。
[0090]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接合部40为通过设为大致半圆形状,而即便对于来自本体部10的拉伸应力,应力亦不会集中,从而可抑制缝制部位的崩坏,亦可应对本体部10的牵引方向的个人差异,并且可抑制接合部40附近的隆起或褶皱的产生。
[0091] 此外,在固定部20与本体部10的一端10a的接合处,通过在本体部10的两侧边不进行缝制,而不将本体部10的两侧边固定于固定部20,使本体部10的接合部40附近的两侧边的织物可伸长。
[0092]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即便本体部10相对于穿着者的脚踝的卷附角度略有变化,亦可吸收本体部10的接合部40附近的各边的织物的变形,从而可抑制本体部10的接合部40附近的各边的布料产生隆起或褶皱。
[0093] 此外,如图5(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可将作为记号的由接缝构成的中心标记24缝制在固定部20的接合部40附近,以便使固定部20紧固于穿着者的脚的正确位置,而成为本体部10构成8字形的向穿着者的足关节的正确卷绕方法。
[0094] 本实施方式的扣合部30为例如图1(b)所示的组合长方形与等腰梯形而成的平面形状,长方形部分31缝制于本体部10的里料面,等腰梯形部分32自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突出。如此,扣合部30通过等腰梯形部分32自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突出,而变薄不与本体部10重叠的量,可使穿着者的手指易于抓持等腰梯形部分32,从而可相对于固定部20的绒圈面23容易地扣卸钩面33。
[0095] 其次,使用图6及图7,对图1、图3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的穿着方法进行说明。
[0096] 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在穿着者的右脚穿着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进行说明,在穿着者的左脚穿着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情形为使用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将以下说明的“右脚”及“左手”分别替换为“左脚”及“右手”而进行穿着。
[0097] 如图7(a)所示,穿着者将右脚的脚尖插通在足关节用绷带100的固定部20,压入至与跖骨对应的部分,且使固定部20之中心标记24对准脚背之中央。
[0098] 然后,穿着者一面以左手抓持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一面牵引本体部10,将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在脚背上配置于右脚的第5趾侧至内踝。再者,所谓伸长状态为表示具有穿着者在穿着足关节用绷带100后可对卷绕位置进行微调整的伸长裕度的状态。
[0099] 其次,穿着者如图7(b)及图7(c)所示,使用两手,使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卷绕部11)自右脚的内踝经由与跟腱对应的部分向外踝的方向相对于脚踝仅环绕1周半。
[0100] 然后,穿着者如图7(d)所示,一面以左手抓持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一面将伸长状态的本体部10(第2支持部13)在脚背上配置于外踝至右脚的第1趾侧。
[0101] 最后,穿着者如图6所示,使位于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的扣合部30的钩面33扣合在位于脚掌心的固定部20的绒圈面23而完成。
[0102] 如此,足关节用绷带100为通过使扣合部30扣合在位于穿着者的脚掌心的固定部20,而可将穿着者的脚掌心向上顶,从而可提高穿着者的穿着感及效果感。
[0103] 再者,图1、图3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为在上述足关节用绷带100的穿着方法中,将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配置于右脚的第5趾侧至内踝后,相对于脚踝逆时针地卷绕本体部10(卷绕部11)。因此,图1、图3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在穿着于右脚的情形时,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开始自固定部20卷绕的方向为自右脚的外侧经由脚背至内侧,沿足部的外翻方向预先施加力,从而可预防因足关节向内侧扭转而发作的内翻扭伤。
[0104] 此外,根据需要将图1、图3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穿着在左脚的情形时,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开始自固定部20卷绕的方向成为自左脚的内侧经由脚背至外侧,沿足部的内翻方向预先施加力,从而亦可预防因足关节向外侧扭转而发作的外翻扭伤。
[0105] 相对于此,关于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在穿着于左脚的情形时,将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配置于左脚的第5趾侧至内踝后,相对于脚踝顺时针地卷绕本体部10(卷绕部11)。藉此,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在穿着于左脚的情形时,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开始自固定部20卷绕的方向成为自左脚的外侧经由脚背至内侧,沿足部的外翻方向预先施加力,从而可预防因足关节向内侧扭转而发作的内翻扭伤。
[0106] 此外,根据需要将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穿着于右脚的情形时,本体部10(第1支持部12)开始自固定部20卷绕的方向成为自右脚的内侧经由脚背至外侧,沿足部的内翻方向预先施加力,从而亦可预防外翻扭伤。
[0107] 再者,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为将图1、图3及图4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本体部10的一端10a以固定部20之中心标记24为基准接合于线对称的位置而形成。
[0108] 其次,基于试用试验的试验结果,对本实施方式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的最佳范围进行说明。
[0109] 再者,在试用试验中,制作并使用如下足关节用绷带100(以下分别称为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该足关节用绷带100为如图1所示,具备根据下述表1所示的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织成的最大伸长率为45%、60%或75%的本体部10(长度:50cm、宽度5cm)、固定部20及扣合部30。
[0110] 此外,使用最大伸长率为35%或90%的本体部10(长度:50cm、宽度:5cm),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制作足关节用绷带(以下分别称为比较例1及比较例2),用于试用试验。
[0111] [表1]
[0112]
[0113] 试用试验如图6所示,在穿着者的右脚穿着足关节用绷带,实施图13的评价项目中的穿着者的效果感的官能评价(共5人)。评价方法为首先由各穿着者将针对各评价项目的官能评价以3个阶段(3:很好、2:好、1:差)分数化,并算出各评价项目中的全体穿着者(5人)的平均分。其后,针对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算出各评价项目的总分及平均分,将综合平均分为2分以上判断为及格分。
[0114] 再者,图13的评价项目“固定力”若为足关节的跖屈或背屈的可动区域抑制力,则设想步行、跑步、上下楼梯等动作中的过度使用力的足关节的跖屈或背屈的可动区域的抑制。此外,若为足部的内翻及外翻的可动区域抑制力,则设想运动时的侧步或冲刺时的停止动作、在台阶等不稳定的场所站稳等日常动作时过度使用力的情形、或超过可动区域的界限的动作的抑制。
[0115] 进而,关于图13的评价项目“疼痛”,若为因织物的压迫力所致的疼痛,则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认为织物无法追随肌肉或关节的活动或皮肤的伸缩,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压迫力而容易感觉疼痛,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认为抑制可动区域的固定力变弱。
[0116] 此外,若因织物的硬度所致的摩擦的疼痛,则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认为由于无法追随肌肉或皮肤的活动,因此织物与皮肤摩擦而容易感到疼痛,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认为由于织物随着肌肉或皮肤伸长,因此对皮肤造成的问题较少。
[0117] 此外,关于图13的评价项目“面状扣件的剥离容易度”,所谓面状扣件容易剥离为指对于力量弱小的穿着者而言,面状扣件的扣卸使用亦无障碍,并且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的织物本身较硬而不易变形。
[0118] 此外,所谓面状扣件难以剥离是指在穿着者运动时,面状扣件的钩面不会因绷带的穿着部位的关节的可动或肌肉的膨胀而自绒圈面脱离,相反地,通过面状扣件的钩面及绒圈面间的强扣合力,在自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的织物拉出绒头纱而剥离面状扣件的情形时,绒头纱会自织物突出而使织物起毛。
[0119] 进而,关于图13的评价项目“织物的密接性”,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认为由于无法追随肌肉或皮肤的活动,因此布料无法密接而皮肤阻力减少,削弱绷带的效果,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认为布料与皮肤密接而容易固定,与皮肤肌或肌肉的活动贴合,而易于获得绷带的效果。
[0120] 此外,关于图13的评价项目“卷绕容易度”,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难以沿着皮肤的曲面,本体部10的卷绕困难。此外,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织物与皮肤密接而容易固定,易于与皮肤或肌肉的活动贴合,但为了有效地穿着,必须将本体部10一面充分伸长一面进行卷绕。然而,若使本体部10充分伸长,则抓持本体部10的另一端
10b的手与固定部20的距离分开较远,因此难以对足关节进行穿着及卷附。进而,难以将本体部10的另一端10b固定于固定部20的特定位置,因此会产生一面摸索一面进行卷绕的动作以便可固定于特定位置。
[0121] 此外,关于图13的评价项目“固定力的调整容易度”,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适合牢固的固定,但固定力的可调整范围较窄,因此,对于力量弱小的穿着者而言,固定力的调整变难。
[0122] 进而,关于图13的评价项目“织物的断裂难度”,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小的情形时,织眼密集,因此织物强韧,难以将织物断裂。此外,在织物的最大伸长率较大的情形时,认为织眼稀疏,因此织物为容易断裂的梭织组织,因织物断裂而导致本体部10的构造变弱。
[0123] 在如上的评价项目中,实施例2为如图13所示,在几乎所有评价项目中获得良好的评价结果。
[0124] 此外,实施例3虽固定力较弱,但在其他评价项目中获得良好的评价结果。
[0125] 此外,实施例1虽有疼痛,且织物的密接性较差,但在其他评价项目中获得良好的评价结果。相对于此,比较例1及比较例2在几乎所有评价项目中均获得较差的评价结果。
[0126] 根据以上,可知作为综合的评价结果,平均分为2分以上的实施例1(最大伸长率45%)、实施例2(最大伸长率60%)及实施例3(最大伸长率75%)作为本体部10最佳。
[0127] 即,本实施方式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本体部10的经纱方向上的最大伸长率优选为40%~80%,更优选为45%~75%,最优选为60%。
[0128] 其次,基于面状扣件的耐久性试验(剥离强度)的试验结果,对本实施方式的足关节用绷带100的固定部20进行说明。
[0129] 再者,面状扣件的耐久性试验(剥离强度)中,根据上述官能评价的评价结果,以最佳的结果即实施例2(经纱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为60%的固定部20)为基准,与其他伸缩织物进行比较。此外,作为比较例,使用由下述表2所示的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所构成的市售伸缩织物(以下,分别称为比较例3、比较例4及比较例5)。再者,比较例3不具有作为面状扣件的绒圈面,因此不具备经纱中的绒头纱及纬纱中的熔融纱。
[0130] [表2]
[0131]
[0132] 再者,实施例2与比较例3~5的大的不同点为绒头纱的丝支数的差异,相对于实施例2的10根,比较例4为7根,比较例5为15根,比较例3未使用绒头纱(不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
[0133] 面状扣件的耐久性试验(剥离强度)为依据日本工业标准的JIS L3416“面状扣件”的7.4.2“剥离强度”,将反复进行1000次接着、剥离后所得的实验结果示于下述表3。
[0134] [表3]
[0135]
[0136] 如表3所示,可知实施例2的保持率(耐久试验后的剥离强度相对于初始的剥离强度的百分率)与比较例3~5相比最高,可知最适于作为卷绕于足关节并以面状扣件的钩扣合的足关节用绷带100所使用的固定部20。
[0137] 尤其是实施例2的耐久试验后的剥离强度相对于初始的剥离强度变大(保持率超过100%),因此,在长时间持续地用作足关节用绷带100的方面较为有利。
[0138] 再者,绒头纱的丝支数较多会使面状扣件的钩容易扣合于绒圈,而保持率变高,另一方面,最大伸长率变低。
[0139] 比较例5虽然绒头纱的丝支数多于实施例2的绒头纱的丝支数,但为了防止外观的起毛而实施有树脂加工,因此面状扣件的钩变得难以扣合于绒圈,初始的剥离强度及保持率低于实施例2的初始的剥离强度及保持率。
[0140] 如上所述,足关节用绷带100通过将本体部10构成8字形,而可固定穿着者的踝关节,实现关节适应性,使足关节稳定,抑制步行时穿着者的脚踝的晃动(脚跟固定(heel lock)),防止内翻扭伤或消除单脚站立时的不稳定性等,从而辅助穿着者的稳定步行。
[0141] 此外,本体部10所构成的8字形,通过辅助足关节的背屈制动,而可将穿着者的重心向脚尖站立方向引导,从而辅助穿着者的步行。此外,本体部10所构成的8字形可进行用以使穿着者的足关节稳定、吸收立足期(步行中脚接触地面的期间)的初期来自地面(地板)的冲击的辅助。
[0142] 尤其,足关节用绷带100发挥如下作用效果:可在立足期的初期吸收冲击,且在立足期之中期至后期有助于产生推进力,并且可通过左右(内外翻)的制动而获得足关节的稳定性。
[0143] 此外,足关节用绷带100发挥如下作用效果:通过辅助穿着者的足关节,而可缓解跟腱的疼痛、小腿三头肌的疲劳及疼痛以及足关节外侧(韧带)的疼痛。
[0144] 此外,图2所示的足关节用绷带100通过例如对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1的底经纱1a使用绿色的纱,对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1的绒头纱1b使用黑色的纱,对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1的弹性纱1c使用黑色的纱,对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纬纱2使用黑色的纱,并且如图12所示,相对于共享的纬纱2使底经纱1a浮起且使绒头纱1b下沉,就会在黑色的面料面形成绿色的图案14,与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面料面的图案14对应的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里料面的部分呈黑色显现于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绿色的里料面。
[0145] 再者,足关节用绷带100并不限定于这些色彩,例如,考虑对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1的绒头纱1b使用彩虹色的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任一种颜色的纱,并将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除图案14以外的面料面设为彩虹色中的任一种颜色。藉此,足关节用绷带100可通过七色的色彩丰富的商品群而激发需求者的购买欲望。
[0146] 此外,足关节用绷带100可通过例如对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经纱1的绒头纱1b使用荧光色的纱并将本体部10及固定部20的除图案14以外的面料面设为荧光色,而激发需求者的购买欲望,并且通过在夜间外出时穿着,而被汽车等的头灯照射而醒目,从而可期待亦对安全防灾方面有所帮助。
[0147] 再者,对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亦可如图14所示为不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0c的伸缩织物。
[0148] 在该情形时,本体部10无需形成绒圈面10c的绒头纱1b,且无需保持绒头纱1b所构成的绒圈的熔融纱2b。
[0149]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使用相对于上述底经纱1a(以下称为第1底经纱1a)使与纬纱2的交叉浮沉相反地对应的底经纱1a(以下称为第2底经纱1d),代替构成经纱1的绒头纱1b。
[0150] 即,经纱1为如图15所示,具备与纬纱2一同构成织物的一面(例如里料面)的第1底经纱1a、对经纱方向赋予伸缩性的弹性纱1c、及与纬纱2一同构成织物的另一面(例如面料面)的第2底经纱1d。
[0151] 此外,纬纱2具备与第1底经纱1a一同构成织物的里料面的底纬纱2a。
[0152] 再者,在图15(b)及图16(b)中,以并排设置的纬纱2为基准,上侧成为面料面,下侧成为里料面。
[0153] 此外,本体部10为通过使用提花针织机,而相对于在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上相邻的多根纬纱2,使经纱1的第1底经纱1a(例如绿色的纱)在面料面侧浮起(使第2底经纱1d(例如黑色的纱)在里料面侧下沉),可通过自由开口的提花组织,将由文字、图形或记号或者这些的结合所构成的图案14局部地形成于面料面。
[0154] 其次,使用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织物组织的一例进行说明。即,第1底经纱1a为如图15(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的1-3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155] 此外,弹性纱1c为如图15(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156] 此外,第2底经纱1d为如图15(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的3-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157] 再者,图15所示的第1底经纱1a、弹性纱1c及第2底经纱1d所构成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0158] 继而,使用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图案部分的织物组织的一例进行说明。即,形成图案14的第1底经纱1a为如图16(b)所示,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的3-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159] 此外,形成图案14的弹性纱1c为如图16(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的1-1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160] 此外,形成图案14的第2底经纱1d为如图16(b)所示,相对于1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上侧通过并浮起,且相对于相邻的3根纬纱2(底纬纱2a)在下侧通过并下沉,反复进行与纬纱2(底纬纱2a)的1-3的交叉浮沉而构成织物组织。
[0161] 再者,图16所示的第1底经纱1a、弹性纱1c及第2底经纱1d所构成的织物组织为一例,只要可在面料面形成图案14,则并不限定于该织物组织。
[0162] 此处,对如下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即,为本体部10不具有面状扣件的绒圈面11的伸缩织物,且将本体部10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1.60倍±0.1)。
[0163] 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第1底经纱1a及第2底经纱1d优选为粗细100旦尼尔的仿毛尼龙双纱,在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中,优选将152根仿毛尼龙双纱分别用于第1底经纱1a及第2底经纱1d。
[0164]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弹性纱1c优选在粗细560旦尼尔的聚氨酯纱(例如Toray-Opelontex股份有限公司的聚氨酯弹性纤维“LYCRA(注册商标)纤维”)上包覆2根粗细150旦尼尔的聚酯毛(EW:polyester woolly)单纱而成的包覆纱,优选在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中使用41根包覆纱。
[0165]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的底纬纱2a优选使用1根粗细150旦尼尔的聚酯毛纱(EW)。
[0166]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中,通过力织机织入1根底纬纱2a作为纬纱2,纬纱2(底纬纱2a)的织入次数(根数)为每2.54cm(1英寸)33.6次(33.6根)。
[0167]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可通过上述经纱1及纬纱2的材质(尤其是弹性纱1c及底纬纱2a的粗细)以及纬纱2的织入次数(根数),而将经纱方向(长度方向L)的最大伸长率设定为60%。
[0168]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0为尼龙47%、聚酯44%、聚氨酯9%的混合率,但并不限定于该混合率。
[0169]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足关节用绷带100,对直接卷绕在皮肤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例如穿着有国际公开第2011/090193号公报所揭示的足关节护具或袜子(袜套类、短袜类、长筒袜类、紧身裤袜及连裤袜类)的足关节,通过卷绕在足关节护具上或袜子上,而可消除足关节用绷带100相对于皮肤的滑动,从而可提高足关节用绷带100的作用效果。
[0170] 再者,在将足关节用绷带100卷绕在袜子上的情形时,亦可将足关节用绷带100与袜子设为一套。
[0171] 此外,在将足关节用绷带100卷绕在袜子(优选为最大伸长率低的袜子)上的情形时,作为足关节用绷带100的一个方式,可通过将足关节用绷带100的固定部20自本体部10去除,并将本体部10的一端10a缝制在袜子的脚背部及脚底部的交界处的外侧面或内侧面,而使袜子的脚尖部作为固定部20发挥功能。
[0172] 符号说明
[0173] 1   经纱
[0174] 1a  底经纱(第1底经纱)
[0175] 1b  绒头纱
[0176] 1c  弹性纱
[0177] 1d  第2底经纱
[0178] 2   纬纱
[0179] 2a  底纬纱
[0180] 2b  熔融纱
[0181] 10  本体部
[0182] 10a 一端
[0183] 10b 另一端
[0184] 10c 绒圈面
[0185] 11  卷绕部
[0186] 12  第1支持部
[0187] 13  第2支持部
[0188] 14  图案
[0189] 20  固定部
[0190] 21  大径部
[0191] 22  小径部
[0192] 23  绒圈面
[0193] 24  中心标记
[0194] 30  扣合部
[0195] 31  长方形部分
[0196] 32  等腰梯形部分
[0197] 33  钩面
[0198] 40  接合部
[0199] 100 足关节用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