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859728.9

文献号 : CN1062001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简守甫夏志强王一明

申请人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扫描线,数据线,像素单元,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和第一配向膜;第一电极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夹角和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不相等;第一配向膜具有第一配向方向,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相互不垂直;第一电极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和第二电极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夹角相等。按照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在对第一配向膜配向时,对摩擦布引起压痕的位置不固定,从而改善了配向不良引起的像素边缘漏光不良,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对比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扫描线,数据线,由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交叉设置限定的像素单元,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和第一配向膜;

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β,0<α<90°,0<β<90°,且α与β不相等;

所述第一配向膜具有第一配向方向,所述第一配向方向与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相互不垂直;

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黑色矩阵以及多个色阻,多个所述色阻与所述像素单元一一对应;每个所述色阻均与所述黑色矩阵有部分交叠区域,所述交叠区域形成阵列排列的凸起,在使用摩擦布对所述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同一列所述色阻的连线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不平行,所述色阻层中相同列的所述凸起在所述摩擦布上对应的位置不同;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λ,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0<λ<90°,0<θ<90°;且λ=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α-β|≥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1°≤|α-β|≤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向方向与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γ满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和第二电极区域位于同一个像素单元内;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通;

所述第一电极区域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各所述第一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电极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四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连通;

所述第二电极区域还包括一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各所述第四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和第二电极区域分别位于沿所述数据线方向相邻的两个像素单元内,所述第一电极区域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连接各所述第一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区域还包括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连接各所述第二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沿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区域还包括一个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用于连接各所述第三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四电极;

所述第四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沿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所述第二电极区域还包括一个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用于连接各所述第四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同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面状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不同的膜层;

所述第三电极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区域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对置的对置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与所述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对置基板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向膜。

1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说明书 :

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降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上的像素与色阻的位置对准工艺偏差而提高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和改善显示效果,现有的一些显示面板采用了将色阻整合于阵列基板(Color Filter On Array,COA)上的技术。使用COA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将色阻集成在了阵列基板上。
[0003] 使用COA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其阵列基板包括驱动电路层,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之上的色阻层,以及色阻层之上的配向层。
[0004] 驱动电路层例如可以包括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
[0005] 色阻层可以包括多个色阻,多个色阻之间被黑色矩阵隔开。各个色阻往往有一部分覆盖在黑色矩阵上。覆盖在黑色矩阵上的部分色阻就形成了色阻层中凸起的部分,且凸起的部分呈阵列排布。
[0006] 在对包含上述驱动电路层和色阻层的显示面板的配向层进行配向时,配向方向通常垂直于扫描线延伸方向。
[0007] 但是,使用摩擦布按照上述配向方向对配向层进行配向时,由于色阻层中相同列的凸起对应摩擦布上的位置相同,摩擦布上的毛刷会受到相同列的凸起的作用而凹陷,因而会出现摩擦阴影区,导致同一列凸起两侧对应的配向膜的配向较弱,引起像素边缘漏光,从而引起显示画面的对比度下降。

发明内容

[0008]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9]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扫描线,数据线,由扫描线和数据线交叉设置限定的像素单元,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和第一配向膜;第一电极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β,0<α<90°,0<β<90°,且α与β不相等;第一配向膜具有第一配向方向,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相互不垂直;第一电极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λ,第二电极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0<λ<90°,0<θ<90°;且λ=θ。
[0010]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上述显示面板。
[0011] 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在第一电极区域设置第一电极,在第二电极区域设置第二电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扫描线之间分别具有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且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不相等;对配向膜使用第一配向方向进行配向,第一配向方向与第一电极之间的夹角和第一配向方向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夹角相等。使得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呈不为90°的夹角,进而在使用摩擦布对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色阻层中相同列的凸起在摩擦布上对应的位置不同,不会使摩擦布在固定位置形成凹陷。可以改善同一列凸起连线两侧的第一配向膜的配向不良,从而改善像素边缘漏光,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附图说明

[0012]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3] 图1示出了本申请涉及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示出了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中,色阻层中的黑色矩阵、色阻与扫描线、数据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6] 图4示出了包含图3所示色阻层的显示面板沿图3所示AA’的截面示意图;
[0017] 图5A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8] 图5B示出了图5A所示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19] 图6A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0] 图6B示出了图6A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21] 图7A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0022] 图7B示出了图7A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23] 图8A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0024] 图8B示出了图8A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25] 图9示出了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002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8]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涉及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二基板102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液晶层
103。第一基板101包括透明基板11、驱动电路层12、色阻层13、液晶驱动层14、第一配向膜
15。其中,驱动电路层12设置于透明基板11的一侧;色阻层13设置于驱动电路层12远离透明基板11的一侧;液晶驱动层14设置在色阻层13远离驱动电路层12的一侧;第一配向膜层15设置在液晶驱动层14远离色阻层13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结构,例如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色阻层13与液晶驱动层14之间的平坦层。显示面板
100中的第一配向膜15具有第一配向方向。
[0029]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层12包括多条扫描线121和多条数据线122。其中,扫描线121和数据线122交叉设置。驱动电路层12还包括由扫描线121和数据线122交叉设置形成的多个像素单元123。并且,驱动电路层还包括位于每个像素单元123的位于扫描线121和数据线122交叉处的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出),薄膜晶体管包括薄膜半导体、栅极以及源漏极,其中,栅极与对应的扫描线121电连接,漏极与对应的数据线122电连接。图2仅示出了一种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形状示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扫描线和数据线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其他的形状。
[0031] 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中,色阻层中的黑色矩阵、色阻与扫描线、数据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2] 第一基板中,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之上的色阻层包括黑色矩阵131以及多个色阻132。如图3所示,黑色矩阵131将对应任意两个相邻的像素单元的色阻132间隔开。每个色阻与一个像素单元相对应。也就是第一基板上包括与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扫描线
121和数据线122往往被黑色矩阵所覆盖。并且,由于驱动电路层中的薄膜晶体管不发光,可以将薄膜晶体管也设置在黑色矩阵覆盖的区域,以提高显示效果。图3仅示出了与图2所示像素单元对应的色阻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各个色阻的形状以及黑色矩阵的形状可以根据由扫描线和数据线交叉设置形成的像素单元的形状来进行设置。
[0033]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各个色阻时,往往将部分色阻形成在黑色矩阵上。如图4所示,其示出了包含图3所示色阻层的显示面板沿图3所示AA’的截面示意图。在图4中,每个色阻132均与黑色矩阵131有部分交叠区域。色阻层13的各个色阻132与黑色矩阵131之间的交叠区域形成了阵列排列的凸起133。
[0034]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液晶驱动层包括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
[0035] 请参考图5A,图5A为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200。
[0036] 如图5A所示,第一电极区域201和第二电极区域202位于由任意相邻两条扫描线121与任意相邻两条数据线122形成的同一个像素单元内。第一电极区域201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区域202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22。可选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之间可以连通。
[0037] 请参考图5B,其示出了图5A所示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38] 如图5B所示,第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第二电极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β。其中,0<α<90°,0<β<90°,且α与β不相等。
[0039] 第一电极21和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λ,第二电极22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其中,0<λ<90°,0<θ<90°;且λ=θ。
[0040] 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相互不垂直。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0041] 这样,在使用摩擦布对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由于同一列色阻的连线与第一配向方向不平行,色阻层中相同列的凸起在摩擦布上对应的位置不同,因此,色阻层中同一列凸起不会使摩擦布形成固定位置凹陷。改善了现有工艺中容易使摩擦布形成固定位置凹陷而引起的同一列凸起连线两侧的配向膜配向不良,从而降低了由于配向不良造成的像素边缘漏光的发生率,提高了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0042] 由于配向工艺存在工艺偏差,配向工艺的工艺偏差有可能使得在对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候,同一列上述凸起仍然在摩擦布的固定位置形成凹陷。为了减小配向工艺偏差的影响,可以将第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与第二电极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β之间的差异尽量增大,例如第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与第二电极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β之间的关系可以满足:|α-β|≥1°。
[0043] 另外,第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与第二电极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β之间的差异大于一定阈值时,会引起不同视角的显示面板的亮度存在差异。此处的阈值例如可以为10°。因此,第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电极
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β之差不宜过大,可选的可以将第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电极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β之差控制在10°以内。也就是一电极2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电极2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β满足:1°≤|α-β|≤10°。
[0044]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5A所示,第一电极区域201中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3。第一连接部将上述每一个第一电极21连接在一起,以便于向第一电极区域201中的多个第一电极21施加相同的电压信号。
[0045]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连接部23通过过孔与设置在驱动电路层的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或漏电极连接。在显示面板加电后,由源电极或漏电极将数据线上的电压传输到与第一连接部23连接的各个第一电极21上。
[0046]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区域201还包括至少一第三电极24,第三电极24的形状为条状。且第三电极2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24的延伸方向相同。在第一电极区域201内,第一电极21和第三电极24交替设置。在第二电极区域202内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电极25,第四电极25的形状为条状,且第四电极2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极22的延伸方向相同。在第二电极区域202内,第二电极22与第四电极25交替设置。可选的,第三电极24和第四电极25连通。进一步可选的,第二电极区域202还可以包括一个第二连接部26。上述至少一个第四电极25通过第二连接部26连接在一起,以便于向上述至少一个第三电极24和至少一个第四电极25施加相同的电压信号。
[0047]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多个像素单元内的第二连接部26连接在一起。以便于向不同的像素单元中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提供等电位的电压信号。
[0048]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第三电极23和第四电极24同层设置。也就是说,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第三电极24和第四电极25形成在同一膜层。可以理解的是,交替设置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与第三电极24和第四电极25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使得第一电极21和第三电极24之间相互绝缘以及第二电极22和第四电极25之间相互绝缘。
[0049] 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可以为像素电极,第三电极24和第四电极25可以为公共电极。
[00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与第三电极24之间可以形成水平电场,第二电极22和第四电极25之间可以形成水平电场。上述第一电极21和第三电极24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与第二电极22和第四电极25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呈镜像结构。并且第一电极21和第三电极24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驱动液晶旋转的方向与第二电极22和第四电极25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驱动液晶旋转的方向不同,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光学上的补偿,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视角,提升显示质量。
[0051] 请参考图6A,图6A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300。
[0052] 在本实施例中,与图5A和图5B所示实施例不同点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区域301和第二电极区域302分别位于沿数据线相邻的两个像素单元内。在本实施例中,沿数据线相邻的任意两个像素单元关于扫描线轴对称。
[005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区域301至少包括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区域302至少包括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32。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不连通。
[0054] 请参考图6B,其示出了图6A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55] 与图5A和图5B所示实施例相同,如图6B所示,第一电极3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二电极3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β。其中,0<α<90°,0<β<90°,且α与β不相等。
[0056] 可选的,为了减小配向工艺偏差的影响,|α-β|≥1°。
[0057] 进一步可选的,为了避免不同视角的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差异过大,1°≤|α-β|≤10°。
[0058] 设置在第一电极区域301和第二电极区域302之上的第一配向膜层具有第一配向方向。第一电极31和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λ,第二电极32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其中,0<λ<90°,0<θ<90°;且λ=θ。
[005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相互不垂直。进一步地,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这样,在使用摩擦布对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色阻层中相同列的凸起在摩擦布上对应的位置不同,不会使摩擦布在固定位置形成凹陷。可以改善同一列凸起连线两侧的第一配向膜的配向不良,从而降低了像素边缘漏光发生率,提高了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0060]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6A所示,第一电极区域301包括第三连接部33,各个第一电极31通过第三连接部33连接。可选的,第三连接部33通过过孔与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中的源电极或漏电极连接,用于在显示面板工作时,将数据线上传输的信号传输到各个第一电极31上。
[006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6A所示第二电极区域302包括第四连接部34,各个第二电极32通过第四连接部34连接。可选的,第四连接部34通过过孔与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中的源电极或漏电极连接,用于在显示面板工作时,将数据线上传输的信号传输到各个第一电极上。
[0062]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6A所示第一电极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三电极35,第三电极3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3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三电极35与第一电极31沿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0063] 如图6A所示,第一电极区域301还包括一个第五连接部37,第五连接部37用以连接各个第三电极35。
[0064] 第二电极区域302还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四电极36,第四电极3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极3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二电极32与第四电极36沿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0065] 第二电极区域302还包括一个第六连接部38,第六连接部38用于连接各个第四电极36。
[0066] 可选的,第一电极区域的第五连接部37和第二电极区域的第六连接部38可以连接在一起,以便于向各第三电极和各第四电极传输相同的电压信号。
[0067]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三电极35和第四电极36同层设置。第一电极31和第三电极35之间形成水平电场,第二电极32和第四电极36之间形成水平电场。第一电极31和第三电极35之间的水平电场与第二电极32和第四电极36之间的水平电场之间关于扫描线延伸方向呈镜像结构。因此,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的水平电场驱动液晶分子旋转的方向与第二电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水平电场驱动液晶分子旋转的方向不相同。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光学上的补偿,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视角,提升显示质量。
[0068] 请参考图7A,其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400。
[0069] 图7A所示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图5A所示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和扫描线和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此处不赘述。与图5A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区域中401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区域402中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42,且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连通。第一电极区域401不再包括第三电极,第二电极区域402中不包括第四电极。第一电极区域401中的各个第一电极41通过连接部43连接在一起。
[0070] 请参考图7B,其示出了图7A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71] 如图7B所示,第一电极4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二电极42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β。其中,0<α<90°,0<β<90°,且α与β不相等。
[0072] 可选的,为了降低配向工艺偏差的影响,设置α与β满足:|α-β|≥1°。
[0073] 进一步可选的,为了避免不同视角的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差异过大,设置α与β满足:1°≤|α-β|≤10°。
[007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一个面状的第三电极44,第三电极44与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位于不同的膜层。
[0075] 第三电极44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多个第一电极区域401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且第三电极44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多个第二电极区域402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0076]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区域401及第二电极区域402与第三电极44可以设置在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007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1和第三电极44之间可以形成水平电场,第二电极42和第三电极44之间可以形成水平电场,上述第一电极41和第三电极43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与第二电极42和第三电极44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呈镜像结构。
[0078]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电极区域401和第二电极区域402的第一配向膜具有第一配向方向。如图7B所示,第一配向方向与第一电极41之间的夹角为λ,第二电极32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其中,0<λ<90°,0<θ<90°;且λ=θ。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0079] 也就是说,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呈不为90°的夹角。这样,在使用设置于滚轮上的摩擦布对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色阻层中相同列的凸起在摩擦布上对应的位置不同,不会使摩擦布在固定位置形成凹陷。可以改善同一列凸起连线两侧第一配向膜的配向不良,从而降低像素边缘漏光发生率,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0080] 请参考图8A,其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500。
[0081] 图8A所示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与扫描线、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图6A所示的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和扫描线和数据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此处不赘述。与图6A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区域501中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一电极51,第二电极区域502中包括至少一个条状的第二电极52。第一电极区域501不包括第三电极,第二电极区域502中不包括第四电极。第一电极区域501的各第一电极51通过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第二电极区域502的各第二电极52通过连接部54连接在一起。
[0082] 请参考图8B,其示出了图8A所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以及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0083] 如图8B所示,第一电极5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二电极51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β。其中,0<α<90°,0<β<90°,且α与β不相等。
[0084] 可选的,为了降低配向工艺偏差的影响,设置α与β满足:|α-β|≥1°。
[0085] 进一步可选的,为了避免不同视角的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差异过大,设置α与β满足:1°≤|α-β|≤10°。
[008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显示面板包括一个面状的第三电极55,第三电极55与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位于不同的膜层。
[0087] 第三电极55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多个第一电极区域501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且第三电极55向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多个第二电极区域502相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0088]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第一电极区域501和第二电极区域502与第三电极55可以设置在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008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1和第三电极55之间可以形成水平电场,第二电极52和第三电极55之间可以形成水平电场,上述第一电极51和第三电极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与第二电极52和第三电极之间形成的水平电场关于扫描线呈镜像结构。
[0090] 设置在第一电极区域501和第二电极区域502之上的第一配向膜具有第一配向方向。
[009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第一配向膜的的第一配向方向与第一电极51之间的夹角为λ,第二电极52与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其中,0<λ<90°,0<θ<90°;且λ=θ。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0092] 也就是说,第一配向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不为90°的夹角。这样,在使用设置于滚轮上的摩擦布对第一配向膜进行配向时,色阻层中相同列的凸起在摩擦布上对应的位置不同,不会使摩擦布在固定位置形成凹陷。可以改善同一列凸起两侧第一配向膜的配向不良,从而改善像素边缘漏光,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0093] 本申请显示面板除上述膜层之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结构。
[0094] 例如,设置于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之上的第二配向膜,且第二配向膜位于对置基板的靠近液晶层的一侧。第二配向膜具有第二配向方向,且第二配向方向与第一配向方向垂直。
[0095]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例如手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另外,本申请显示装置不限于图9所示的手机600,还可以为电脑,电视机,智能穿戴等装置。
[0096]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