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245472.8

文献号 : CN10620844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落谷俊一山内涉前田真幸

申请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该马达的旋转部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磁铁、配置于磁铁的径向外侧的轭部以及供轭部固定的轮毂。轭部的上部固定于轮毂。因此,与上部附近相比,轭部的真圆度容易随着朝向下端而降低。轭部包括:第一内周面,其隔着第一间隙与磁铁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以及第二内周面,其在第一内周面的下方隔着第二间隙与磁铁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第二内周面与磁铁的外周面大致平行,且配置于第一内周面的径向外侧。在第一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中存在粘接剂。在第二间隙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即,在轭部中的真圆度容易降低的下端部附近与磁铁之间不存在粘接剂。因此,能抑制磁铁因粘接剂在固化时的体积变化而在周向上不均匀地发生变形。

权利要求 :

1.一种马达,包括:

静止部,该静止部具有定子;以及旋转部,该旋转部能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包括:

圆筒状的磁铁,该磁铁具有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相对的磁极面;

圆筒状的轭部,该轭部配置于所述磁铁的径向外侧,轮毂,该轮毂具有轮毂圆筒部和轮毂上板部,其中所述轮毂圆筒部配置于所述轭部的径向外侧,所述轮毂上板部从所述轮毂圆筒部的上方朝径向内侧扩展,所述定子具有作为磁性体的定子铁芯,所述轭部的上部固定于所述轮毂,所述轭部包括:

第一内周面,该第一内周面隔着第一间隙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以及第二内周面,该第二内周面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内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隔着第二间隙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所述第二内周面与所述磁铁的外周面平行,且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中存在粘接剂,在所述第二间隙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所述粘接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第一间隙的径向宽度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二间隙的至少下端到轴向中央为止的范围中不存在所述粘接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部包括:

第一圆筒部,该第一圆筒部具有所述第一内周面;以及第二圆筒部,该第二圆筒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下方,并具有所述第二内周面,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径向宽度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宽度长,所述磁铁以及所述轭部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长度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二间隙的至少下端到轴向中央为止的范围中不存在所述粘接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间隙的至少下端存在粘接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部包括:

第一圆筒部,该第一圆筒部具有所述第一内周面;以及第二圆筒部,该第二圆筒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下方,并具有所述第二内周面,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径向宽度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部还具有连接内周面,该连接内周面将所述第一内周面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内周面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接内周面距中心轴线的距离随着从上端朝向下方逐渐变大,存在于所述磁铁与所述轭部之间的所述粘接剂的下侧的界面与所述连接内周面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宽度长,所述磁铁以及所述轭部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长度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宽度的两倍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是层叠着十二块以上电磁钢板的层叠钢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径向宽度比所述磁铁和所述定子铁芯在径向上的间隔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容积比所述第一间隙的容积大。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容积比存在于所述磁铁和所述轭部之间的所述粘接剂的体积大。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上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中心靠下方的位置,且配置于与所述定子铁芯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还具有从所述轮毂上板部的下表面呈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所述轭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被固定在一起。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通过压入而固定在一起。

19.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还具有环状的盘片载置部,该盘片载置部从所述轮毂圆筒部的外周朝径向外侧扩展,存在于所述磁铁与所述轭部之间的所述粘接剂的下侧的界面位于比所述盘片载置部的盘片载置面靠下方的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径向宽度在周向上是不均匀的。

21.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存取部,该存取部对被所述马达的所述轮毂支承的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出和/或写入;以及机壳,该机壳容纳所述马达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存取部。

说明书 :

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硬盘装置以及光盘装置中装设有用于使盘片旋转的主轴马达。主轴马达具有:静止部,该静止部固定于装置的机壳;以及旋转部,该旋转部一边对盘片进行支承一边进行旋转。主轴马达利用在定子与磁铁之间产生的磁通而产生转矩,以使旋转部相对于静止部旋转。现有的主轴马达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6-331558号公报中有记载。
[0003]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6-331558号公报所记载的主轴马达中,旋转部具有供盘片载置的转子轮毂、转子轭部以及磁铁。转子轭部固定于转子轮毂的内周面。另外,转子轭部的内周面和磁铁的外周面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在一起(第0030段、图2)。
[0004] 在这种马达中,在仅将转子轭部的上端部附近固定于转子轮毂的情况下,虽然能在转子轭部的上端部附近提高真圆度,但存在在转子轭部的下端部附近产生变形,真圆度降低的可能。若转子轭部的真圆度降低,则固定于转子轭部的磁铁的真圆度也容易降低。在该情况下,磁铁与定子之间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均匀,因此,磁力在周向上不均匀,因而成为主轴马达产生振动的原因。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转子轭部的下端部的真圆度比上端部的真圆度低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磁铁变形的技术。
[0006]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一发明是马达,其特征是,包括:静止部,该静止部具有定子;以及旋转部,该旋转部能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旋转部包括磁铁、轭部以及轮毂。磁铁具有与定子在径向上相对的磁极面,并呈圆筒状。轭部配置于磁铁的径向外侧,并呈圆筒状。轮毂具有轮毂圆筒部和轮毂上板部,其中上述轮毂圆筒部配置于轭部的径向外侧,上述轮毂上板部从轮毂圆筒部的上方朝径向内侧扩展。定子具有作为磁性体的定子铁芯。轭部的上部固定于轮毂。轭部具有第一内周面和第二内周面。第一内周面与磁铁的外周面隔着第一间隙在径向上相对。第二内周面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二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隔着第二间隙与磁铁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对。第二内周面与磁铁的外周面平行,且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第一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中存在粘接剂,在第二间隙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
[0007]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二发明是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一发明的马达;存取部,该存取部对被所述马达的所述轮毂支承的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的至少一方;以及机壳,该机壳容纳所述马达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存取部。
[0008]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在轭部中的真圆度容易降低的下端部附近与磁铁之间不存在粘接剂。由此,能抑制磁铁因粘接剂在固化时的体积变化而在周向上发生变形。
[0009]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11]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片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0012]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13]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14] 图5是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轮毂、磁铁以及轭部在粘接剂固化前的横剖视图。
[0015] 图6是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轮毂、磁铁以及轭部在粘接剂固化后的横剖视图。
[0016] 图7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公开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例子。另外,在本公开中,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并将沿着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本公开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将相对于底座板靠顶盖侧的位置作为上方,对各部分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是要限定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在制造时以及使用时的朝向。
[0018]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1A的纵剖视图。该马达11A被使用在盘片驱动装置1A中。盘片驱动装置1A使盘片12A在机壳10A内旋转。顶盖14A将底座板21A和底座板21A的上部覆盖。盘片12A在中央具有圆孔。
[0019] 如图1所示,马达11A包括:静止部2A,该静止部2A具有定子24A;以及旋转部3A,该旋转部3A能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9A旋转。定子24A具有作为磁性体的定子铁芯41A。
[0020] 旋转部3A具有轮毂32A、磁铁33A以及轭部34A。轮毂32A具有:轮毂圆筒部322A,该轮毂圆筒部322A配置于轭部34A的径向外侧;以及轮毂上板部321A,该轮毂上板部321A从轮毂圆筒部322A的上方朝径向内侧扩展。磁铁33A呈圆筒状,并具有与定子24A在径向上相对的磁极面。
[0021] 轭部34A呈圆筒状,并配置于磁铁33A的径向外侧。另外,轭部34A的上部固定于轮毂32A。
[0022] 轭部34A具有第一内周面610A和第二内周面620A。第一内周面610A与磁铁33A的外周面隔着第一间隙711A在径向上相对。
[0023] 第二内周面620A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610A靠下方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与磁铁33A的外周面隔着第二间隙712A在径向上相对。第二内周面620A与磁铁33A的外周面平行。
另外,第二内周面620A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610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24] 在第一间隙711A的至少一部分中存在粘接剂80A。另外,在第二间隙712A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80A。
[0025] 轭部34A的上部固定于轮毂32A。轭部34A的上部附近在整个周向上固定于轮毂32A,因此,在周向上变形较少,在轭部34A的上部附近真圆度较高。另一方面,在轭部34A的未被固定的区域中刚度较低,随着从上部朝向下端周向上的变形变大,真圆度容易降低。当轭部34A在其真圆度较低的下端附近与磁铁33A粘接固定时,磁铁33A可能会因粘接剂80A在固化时的体积变化而在周向上不均匀地发生变形。
[0026] 特别地,第二内周面620A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610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与填充于第一间隙711A的粘接剂80A相比,填充于第二间隙712A的粘接剂80A的轴向的单位长度的体积较大。因此,在第二间隙712A中,与第一间隙711A相比,粘接剂80A在固化时的体积变化较大。
[0027] 在该马达11A中,在第二间隙712A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即,在轭部34A中的真圆度容易降低的下端部附近与磁铁33A之间不存在粘接剂80A。由此,能抑制磁铁33A的变形。
[0028] 图2是装设有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1的盘片驱动装置1的纵剖视图。该盘片驱动装置1使在中央具有圆孔的磁盘12旋转,以从磁盘12读出信息以及将信息写入至磁盘12。如图2所示,盘片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11、两张磁盘12、存取部13以及顶盖14。
[0029] 马达11一边对两张磁盘12进行支承,一边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使磁盘12旋转。马达11具有在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底座板21。底座板21的上部被顶盖14覆盖。马达
11的旋转部3、两张磁盘12以及存取部13容纳于由底座板21和顶盖14构成的机壳10的内部。
存取部13使磁头131沿着磁盘12的记录面移动,以从磁盘12读出信息以及将信息写入至磁盘12。
[0030] 另外,盘片驱动装置1所具有的磁盘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张或三张以上。另外,存取部13只要对被后述轮毂32支承的磁盘12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的至少一方即可。
[0031] 机壳10容纳马达11的至少一部分和存取部13。优选机壳10的内部空间是尘埃极少的洁净空间。在该盘片驱动装置1中,在机壳10的内部填充有洁净的空气。但是,也可将氦气、氢气或氮气填充于机壳10的内部以代替空气。另外,还可将上述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填充于机壳10的内部。
[0032] 接着,对盘片驱动装置1中使用的马达11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马达11的纵剖视图。如图3所示,马达11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相对于盘片驱动装置1的机壳10静止。旋转部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0033] 静止部2具有底座板21、轴22、下环状构件23以及定子24。
[0034] 底座板21在定子24、旋转部3、磁盘12以及存取部13的下侧相对于中心轴线9垂直地扩展。
[0035] 轴22沿着中心轴线9被配置。如图2所示,轴22的上端部固定于盘片驱动装置1的顶盖14。另外,如图3所示,轴22的下端部借助下环状构件23固定于底座板21的圆筒保持部211。
[0036] 定子24是具有定子铁芯41和多个线圈42的电枢。定子铁芯41是磁性体。定子铁芯41固定于底座板21。此外,定子铁芯41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极齿411。线圈42是卷绕于各极齿411的导线的集合体。
[0037] 旋转部3具有套筒31、轮毂32、磁铁33以及轭部34。
[0038] 套筒31在轴22的周围沿轴向呈筒状延伸。套筒3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中央贯通孔310。轴2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中央贯通孔310内。
[0039] 在轴22以及下环状构件23与套筒31之间存在润滑液。套筒31借助润滑液被支承为能相对于轴22以及下环状构件23旋转。另外,旋转部3也可利用滚珠轴承或滑动轴承等其他结构的轴承来代替上述流体轴承被支承为能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0040] 轮毂32配置于套筒31的径向外侧。轮毂32的材料使用例如铝合金等非强磁性体的金属。在图3的例子中,套筒31和轮毂32是彼此分体形成的构件,但套筒31和轮毂32也可以一体形成。
[0041] 轮毂32具有轮毂上板部321、轮毂圆筒部322、盘片载置部323以及突出部324。
[0042] 轮毂上板部321在定子24的上侧呈环状扩展。另外,轮毂上板部321从轮毂圆筒部322的上端朝径向内侧扩展。轮毂圆筒部322从轮毂上板部3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朝下侧呈筒状延伸。轮毂圆筒部322配置于轭部34的径向外侧。
[0043] 盘片载置部323从轮毂圆筒部322的外周朝径向外侧扩展,并呈环状。在图3的例子中,盘片载置部323从轮毂圆筒部322的下端部突出。下层的磁盘12的下表面与圆环状的盘片载置部323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即,盘片载置部323的上表面是盘片载置面。突出部324从轮毂上板部321的下表面朝下方呈圆环状地突出。
[0044] 磁铁33呈圆筒形状,并配置于定子24的径向外侧。在磁铁33的内周面沿周向交替地磁化有N极和S极。另外,磁铁33的内周面和多个极齿411的径向外侧的端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在径向上相对。即,磁铁33具有与极齿24在径向上相对的磁极面。
[0045] 轭部34是存在于轮毂32与磁铁33之间的圆筒状的构件。轭部34由作为强磁性体的金属形成。轭部34将磁铁3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由此,能抑制磁力从磁铁33的外周面泄漏。即,能抑制马达11的转矩降低。
[0046] 轭部34例如通过冲压加工形成。该轭部34的下部与上部相比为壁薄。因此,在轭部34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情况下,特别地,轭部34的下端部附近的真圆度容易比上端部附近的真圆度低。另外,轭部34也可通过切削等其他方法形成。
[0047] 在这种马达11中,当朝线圈42供给驱动电流时,在多个极齿411中产生磁通。此外,因极齿411与磁铁33之间的磁通的作用而在静止部2与旋转部3之间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绕着中心轴线9旋转。被轮毂32支承的磁盘12与旋转部3一起绕着中心轴线9旋转。
[0048] 接着,对磁铁33、轭部34以及轮毂32的结构以及固定状态进行说明。图4是马达11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4所示,轮毂32与轭部34和磁铁33与轭部34分别使用粘接剂80而固定在一起。另外,在该马达11中,轭部34被压入至轮毂32,并且轮毂32与轭部34被粘接剂80固定。另外,磁铁33与轭部34也可仅通过粘接剂80固定。
[0049] 该马达11的轭部34具有轭部圆筒部341和轭部上板部342。轭部圆筒部341是配置于磁铁33的径向外侧、并沿着中心轴线9延伸的圆筒形的部位。轭部上板部342是从轭部圆筒部341的上端朝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的部位。
[0050] 轭部34的上部通过压入粘接而固定于轮毂32。具体而言,轭部上板部342具有从其内周面的上端朝径向内侧突出的上板固定部343。上板固定部343的内周面和轮毂32的突出部324的外周面通过压入而固定在一起。另外,上板固定部343的内周面与突出部324的外周面、轭部上板部342的上表面与轮毂上板部321的下表面、轭部34的外周面的上部与轮毂圆筒部322的内周面分别通过粘接剂80固定在一起。
[0051] 轭部34的上部附近在整个周向上固定于轮毂32,因此,在周向上变形较少,在轭部34的上部附近真圆度较高。此外,在轭部34的未被固定的区域中刚度较低,随着从上部朝向下端周向上的变形变大,真圆度容易降低。
[0052] 在该马达11中,与仅通过粘接进行固定的情况相比,通过压入粘接进行固定,轮毂32与轭部34能被更加牢固地固定。因此,提高了轮毂32以及轭部34的整体的刚度,并抑制了马达11的振动。另外,通过压入粘接对轭部34的上部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轭部34的上部附近的真圆度。因此,能抑制与轭部34粘接固定的磁铁33的变形。
[0053] 另外,轭部上板部342也可不必具有上板固定部343。在该情况下,轭部上板部342的内周面和突出部324也可通过粘接剂80固定在一起。另外,轭部上板部342和突出部324的外周面也可通过插入借助粘接剂固定在一起。
[0054] 另外,通过轭部34的上部被固定于轮毂上板部321的下表面、轮毂圆筒部322的内周面以及突出部324的外周面这三个面,提高了轭部34的上部的真圆度。由此,提高了轭部34整体的真圆度。其结果是,能抑制与轭部34粘接固定的磁铁33的变形。
[0055] 轭部34的内周面具有第一内周面610、第二内周面620以及连接内周面630。第二内周面620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610靠下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6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一内周面610以及第二内周面620与磁铁33的外周面平行。连接内周面630将第一内周面的下端与第二内周面620的上端连接。另外,连接内周面630的距中心轴线9的距离随着从上端朝下方而逐渐变大。
[0056] 此处,将磁铁33的外周面与轭部圆筒部341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的间隙称为径向间隙71。另外,将磁铁33的上表面与轭部上板部342在轴向上的间隙称为轴向间隙72。径向间隙71的上端与轴向间隙72的径向外端连接。
[0057] 径向间隙71具有第一间隙711、第二间隙712以及锥面间隙713。
[0058] 第一间隙711配置于径向间隙71的上端。第一内周面610与磁铁33的外周面隔着第一间隙711在径向上相对。在第一间隙711的至少一部分中存在粘接剂80。
[0059] 第二间隙712配置于径向间隙71的下端。第二内周面620与磁铁33的外周面隔着第二间隙712在径向上相对。在第二间隙712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80。另外,第二间隙712的径向宽度比第一间隙711的径向宽度大。
[0060] 锥面间隙713配置于第一间隙711的下方且配置于第二间隙712的上方。锥面间隙713是连接内周面630与磁铁33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的间隙。锥面间隙713的上端部与第一间隙711的下端部对齐。另外,锥面间隙713的下端部与第二间隙712的上端部对齐。锥面间隙
713的径向宽度随着从其上端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大。
[0061] 轭部圆筒部341具有第一圆筒部61、第二圆筒部62以及锥面部63。
[0062] 第一圆筒部61配置于轭部圆筒部341的上部。第一圆筒部61的至少一部分与磁铁33通过粘接剂80固定在一起。
[0063] 第二圆筒部62配置于第一圆筒部61的下方且配置于轭部圆筒部341的下部。即,第二圆筒部62配置于轭部34的下端。另外,第二圆筒部62的径向宽度比第一圆筒部61的径向宽度小。
[0064] 锥面部63配置于第一圆筒部61的下方且配置于第二圆筒部62的上方。锥面部63将第一圆筒部61的下端与第二圆筒部62的上端连接。锥面部63的径向宽度随着从其上端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小。
[0065] 在该马达11中,轭部34的外周面是距中心轴线9的距离恒定的圆筒状的曲面。即,轭部上板部342的外周面、第一圆筒部61的外周面、第二圆筒部62的外周面以及锥面部63的外周面各自距中心轴线9的距离是相同的。
[0066] 这样,轭部34的径向宽度随着从上端朝向下方而逐级变小。因此,轭部34随着从上端朝向下方而更加容易发生变形。另外,该轭部34的上部固定于轮毂32。因此,在固定于轮毂32的上部附近,轭部34的真圆度较高。根据这种结构,轭部34的真圆度随着从上端朝向下方而降低。
[0067] 在径向间隙71以及轴向间隙72中存在粘接剂80。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径向间隙71的第一间隙711和轴向间隙72由粘接剂80充满。
[0068] 存在于磁铁33与轭部34之间的粘接剂80的上侧的界面即上侧界面81位于轴向间隙72的内侧附近。这样,通过使粘接剂80不仅仅存在于径向间隙71,也存在于轴向间隙72,磁铁33和轭部34不仅在径向上固定在一起,也在轴向上固定在一起。由此,增大了磁铁33与轭部34的固定强度。
[0069] 另一方面,存在于磁铁33与轭部34之间的粘接剂80的下侧的界面即下侧界面82位于锥面间隙713内。由此,在制造马达11时的轭部34与磁铁33的组装工序中,通过使位于径向间隙71内的固化前的粘接剂80因毛细管力而被朝第一间隙711方向拉扯,粘接剂80的下侧界面82的位置稳定。
[0070] 通过使下侧界面82位于锥面间隙713内,在第一间隙711的至少下端存在粘接剂80。另外,下侧界面82位于比盘片载置面靠下方的位置。这样,通过使第一间隙711的较大范围由粘接剂80充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磁铁33与轭部34的固定强度。
[0071] 另外,通过使下侧界面82位于锥面间隙713内,在第二间隙712内不存在粘接剂80。
[0072] 图5以及图6是在粘接剂80存在于第二间隙712下端部的情况下第二间隙712下端部附近处的轮毂32、磁铁33以及轭部34的横剖视图。图5示出了粘接剂80在固化前的情形,图6示出了粘接剂80在固化后的情形。
[0073] 如上所述,轭部34的上部固定于轮毂32。轭部34的上部附近在整个周向上固定于轮毂32,因此,在周向上变形较少,在轭部34的上部附近真圆度较高。此外,在轭部34的未被固定的区域中刚度较低,随着从上部朝向下端周向上的变形变大,真圆度容易降低。因此,轭部圆筒部341的真圆度随着朝向下端而降低。
[0074] 因此,如图5所示,轭部34的下端部距中心轴线9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均匀。更详细而言,第二间隙712的径向宽度在周向上不均匀。轭部34的下端部例如变形为周向的三个部位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三角形状,或变形为周向的四个部位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菱形状。在图5中,轭部34的下端部变形为与饭团型相近的形状。
[0075] 在磁铁33以及轭部34的组装工序中,在以轭部34的下端部发生变形的状态将磁铁33与轭部34粘接固定的情况下,当粘接部80存在于第二间隙712的下端部时,如图5所示,存在于磁铁33与轭部34之间的粘接剂80的量在周向上不均匀。
[0076] 在轭部34的真圆度降低、轭部34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存在于磁铁33与轭部34之间的粘接剂80的量较多。另一方面,粘接剂80的体积在固化时缩小,因此,存在的粘接剂80的量越多,则粘接剂80的体积变化量越大。因此,在该部分,如图5中箭头所示,在粘接剂80固化时磁铁33被朝径向外侧拉拽,并且轭部34被朝径向内侧拉拽。由此,如图6所示,磁铁33沿着轭部34的形状而发生变形,导致磁铁33的下端部距中心轴线9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均匀。这样,当粘接剂80存在于第二间隙712的下端部时,磁铁33可能在周向上不均匀地发生变形。
[0077] 在该马达11中,在第二间隙712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80。即,在轭部34中的真圆度最低的下端部附近与磁铁33之间不存在粘接剂80。也就是说,通过使在轭部34的下端部附近的径向间隙71沿径向不均匀的区域中,也不存在粘接剂80,能抑制在粘接剂80固化时磁铁33被朝径向外侧拉拽。由此,抑制了磁铁33的变形,并能抑制因定子34的外周面与磁铁33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的间隙沿周向不均匀而产生的马达11的振动。
[0078] 另外,在该马达11中,在从第二间隙712的至少下端部到轴向中央为止的范围中不存在粘接剂80。如上所述,轭部圆筒部341的真圆度随着朝向下端而降低。因此,配置于轭部圆筒部341下端的第二圆筒部62的真圆度在轭部圆筒部341中最低。此外,在从第二圆筒部62的下端到轴向中央为止的范围中,真圆度在第二圆筒部62中也是特别低的。在该马达11中,在轭部34中真圆度特别低的下半部分与磁铁33之间不存在粘接剂80。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磁铁33的变形。
[0079] 此外,在该马达11中,在第二间隙712内不存在粘接剂80。即,在轭部圆筒部341中的真圆度最低的第二圆筒部62整体与磁铁33之间不存在粘接剂80。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磁铁33的变形。
[0080] 根据上述结构,在马达11中,能将轮毂32与轭部34和磁铁33与轭部34牢固地固定在一起,且能抑制磁铁33的变形。因此,能通过提高旋转部3的刚度来抑制马达11的振动,且能通过抑制磁铁33的变形来进一步抑制马达11的振动。
[0081] 特别地,在该马达11中,第二间隙712的径向宽度比磁铁33与定子铁芯41在径向上的间隔大。因此,即便在粘接剂80附着于第二内周面620的情况下,也能在轭部34的下端部抑制第二内周面620与磁铁33的外周面因粘接剂80而相连。由此,能抑制在粘接剂80固化时磁铁33被朝径向外侧拉拽,即能抑制磁铁33的变形。
[0082] 另外,第二间隙712的容积比第一间隙711的容积大。此外,第二间隙712的容积比存在于磁铁33与轭部34之间的粘接剂80的体积大。当磁铁33朝轭部34插入时,磁铁33的外周面一边将涂布于第二内周面620的粘接剂80刮走,一边被朝上方插入。通过使第二间隙712的容积较大,能在第二内周面620上涂布较多的粘接剂80。也就是说,当将磁铁33插入至轭部34时,能将相当于可填充于第一间隙711内的足够量的粘接剂80涂布于第二内周面
620。因此,能提高磁铁33与轭部34的粘接强度。
[0083] 第二间隙712的上端部配置于比定子铁芯41的轴向中心靠下方且与定子铁芯41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在该马达11中,将不存在粘接剂80的第二间隙712沿轴向配置得较长,直至与定子铁芯41在径向上重叠的部分为止。特别是定子铁芯41和磁铁33在径向上相对的区域,由于是产生磁力的部分,因此,需要将定子铁芯41的外周面和磁铁33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的距离在周向上均等保持。通过使第二间隙712配置于与定子铁芯41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在与定子铁芯41相对的部分能进一步抑制磁铁33的变形。因此,能进一步抑制马达11的振动。
[0084] 另外,该马达11的定子铁芯41是层叠着十二块以上电磁钢板的层叠钢板。因此,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41的轴向长度比定子铁芯41的径向长度长。此外,磁铁33以及轭部34的轴向长度比定子铁芯41的轴向长度长。
[0085] 这样,若使用在轴向较长的定子铁芯41,则不用增大马达11的直径,就能获得较大的转矩。但是,轭部34的轴向长度较长,因此,轭部34的下端部附近的真圆度特别容易降低。然而,在该马达11中,在轭部34的下端部附近与磁铁33之间不存在粘接剂80。因此,能抑制磁铁33与轭部34一起发生变形。
[0086] 另外,定子铁芯的轴向长度也可以比定子铁芯的径向宽度的两倍长。这样的话,不用增大马达的直径,就能获得更大的转矩。在该情况下,轭部的轴向长度进一步变长,因此,轭部的下端部附近的真圆度容易进一步降低。然而,如上所述,若在轭部的下端部附近与磁铁之间不存在粘接剂,则能抑制磁铁33与轭部34一起发生变形。
[0087] 图7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1B的局部纵剖视图。马达11B具有轮毂32B、圆筒状的轭部34B和圆筒状的磁铁33B。在该马达11B中,轭部圆筒部341B的厚度是相同的。
[0088] 轭部34B的上部固定于轮毂32B。轭部34B的上部附近在整个周向上固定于轮毂32B,因此,在周向上变形较少,在轭部34B的上部附近真圆度较高。
[0089] 在轭部34B的未被固定的区域中刚度较低,随着从上部朝向下端周向上的变形变大,真圆度容易降低。因此,当将轭部圆筒部341B中的真圆度较低的下端附近与磁铁33B粘接固定时,磁铁33B可能会因粘接剂80B在固化时的体积变化而在周向上不均匀地发生变形。
[0090] 特别地,第二内周面620B配置于比第一内周面610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与填充于第一间隙711B的粘接剂80B相比,填充于第二间隙712B的粘接剂80B的轴向的单位长度的体积较大。因此,在第二间隙712B中,与第一间隙711B相比,粘接剂80B在固化时的体积变化较大。
[0091] 在该马达11B中,在第二间隙712B的至少下端部不存在粘接剂。即,粘接剂80B不存在于轭部34B的真圆度容易降低的下端附近与磁铁33B之间。由此,能抑制磁铁33B的变形。
[0092] 也可将相同的结构应用于对如该马达11B那样轭部圆筒部341B的厚度相同的马达的轭部和磁铁进行固定。
[0093]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是轴固定型的马达,但也可将相同的结构应用于对轴旋转型的马达中的轭部和磁铁进行固定。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是外转子型的马达,但也可将相同的结构应用于对内转子型的马达中的轭部和磁铁进行固定。
[0094] 另外,也可将相同的结构应用于对用于使除了磁盘以外的光盘等盘片旋转的马达中的轭部和磁铁进行固定。
[009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中,将第一内周面的下端和第二内周面的上端连接的连接内周面是锥形面,但连接内周面也可以是曲面或台阶形状的面。
[0096] 另外,各构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另外,也可将上述各要素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中恰当地组合。
[0097] 本发明能用于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