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防渗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617306.0

文献号 : CN1062439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京学

申请人 : 神盾防火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排污防渗胶,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5~10份,聚丙烯酰胺8~15份,填料果壳粉10~30份,粘度在280~400mpa·s的溶剂2~10份,沥青10~30份,催化剂0.2~0.8份。本发明提出的排污防渗胶,防水效果好,不含挥发性溶剂,涂布后得到的涂层耐酸碱、无污染、无毒。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保护环境。

权利要求 :

1.一种排污防渗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5~10份,聚丙烯酰胺8~15份,填料10~30份,粘度在280~400mpa·s的溶剂2~10份,沥青10~30份,催化剂0.2~0.8份;其中,所述催化剂为辛酸亚锡,所述填料为果壳粉或凹凸棒土,填料的粒度为200目~1000目;

所述的排污防渗胶通过以下方法制成:

1)在反应釜内按计量投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丙烯酰胺、溶剂、沥青、辛酸亚锡,预热反应釜,再按计量加入异氰酸酯;

2)将反应釜升温至85℃,在搅拌条件下反应1~3小时;

3)加入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防渗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7~10份,聚丙烯酰胺8~15份,填料15~20份,粘度在280~400mpa·s的溶剂5~6份,沥青20份,辛酸亚锡0.2~0.8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防渗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环氧大豆油或白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防渗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预热的温度为40~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防渗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将反应釜的温度降30~50℃后加入填料,再搅拌半小时。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排污防渗胶在构建地面防水层中的应用。

7.应用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排污防渗胶构建地面防水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喷涂的方法,喷涂的厚度为1~3mm。

说明书 :

一种排污防渗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涂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面防水的防渗胶。

背景技术

[0002] 地下工程、水池、厨卫室内、排污管线的地面构建时需要设置地面防水层。地面防水材料可分为三类:防水卷材,涂布型防水材料;水泥基防水材料。防水卷材是指将沥青类或高分子类防水材料浸渍在胎体上,制作成的防水材料卷材形式的产品。卷材的胎体多为玻璃纤维、玻璃布和聚乙烯等,含有对环境有污染的成分。水泥基防水抹面质脆、韧性差,在湿度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易产生空鼓开裂现象。在水泥砂浆中引入了聚合物材料进行改性,可大大地提高水密性,三用于改性的氯丁橡胶胶乳、丁苯胶乳、羧基丁苯胶乳、丙烯酸酯胶乳、环氧乳液等,含有芳香基、卤素等成分,降解后对环境造成危害。防水卷材和水泥基防水材料构建的防水涂层比较厚,而且施工工序较多,对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
[0003] 涂布型的防水材料一般是液态产品,施工时用喷涂机喷涂,具有施工简单快捷的优势,墙角、拐弯等处也易于处理。因为涂布型的防水材料需要有一定的粘度才能实现与地面的紧密结合,所以其中主要含有聚氨酯、丙烯酸、橡胶沥青、氯丁橡胶、有机硅类的防水涂料。市场上现有的防渗材料多采用不易降解的有机成分,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本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环保的排污防渗胶。
[0005]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排污防渗胶,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成:
[0007]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5~10份,聚丙烯酰胺
[0008] 8~15份,填料果壳粉10~30份,粘度在280~400mpa·s的溶剂2~10份,沥青10~30份,催化剂0.2~0.8份。
[0009] 所述的排污防渗胶,优选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成:
[0010]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7~10份份,聚丙烯酰胺8~15份,填料15~20份,粘度在280~400mpa·s的溶剂5~6份,沥青20份,辛酸亚锡0.2~0.8份。
[0011] 其中,所述催化剂为辛酸亚锡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0012] 其中,所述填料为果壳粉、木粉、滑石粉、硅藻土、凸凹棒土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的粒度为100目~1000目。
[0013] 所述填料优选采用果壳粉或凸凹棒土。果壳粉是用核桃壳、杏壳、樱桃壳、酸枣壳、花生壳等果壳加工而成,具有硬度高,耐酸碱,耐浸泡的特点,相比于其他调料,分解后进入土壤不会造成污染;凸凹棒土比表面积大,吸水性好,且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0014] 其中,所述溶剂为环氧大豆油或白油。
[0015] 更优选地,溶剂采用环氧大豆油。环氧大豆油是用大豆油经过氧化处理后制得的,在常温下为浅黄色黏稠油状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0.01(25℃),用于制备防渗胶,有极好的憎水性。环氧大豆油无毒,可生物降解。从地面降解后进入土壤不会造成污染。
[0016] 所述的排污防渗胶,通过以下方法制成:
[0017] 1)在反应釜内按计量投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丙烯酰胺、溶剂、沥青、辛酸亚锡,预热反应釜,再按计量加入异氰酸酯;
[0018] 2)将反应釜升温至85℃,在搅拌条件下反应1~3小时,
[0019] 3)加入填料。
[002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预热的温度为40~50℃。
[0021] 其中,所述步骤3)中将反应釜的温度降30~50℃后加入填料,再搅拌半小时。
[0022] 本发明所述排污防渗胶在构建地面防水层中的应用。
[0023] 应用所述排污防渗胶构建地面防水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喷涂的方法,喷涂的厚度为1~3mm。
[002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 本发明提出的排污防渗胶,防水效果好,不含挥发性溶剂,涂布后得到的涂层耐酸碱、无污染、无毒。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保护环境。
[0026] 本排污防渗胶有良好的防渗透性能,可应用于地下工程、水池、厕浴间、隧道等防水抹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应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8] 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所用手段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0029] 本发明中所述的质量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质量单位,例如可以是克,千克,吨,或为了操作方便自定的质量单位。在同一个配方中,“份”表示的单位质量相同。
[0030] 实施例1:
[0031] 原料按质量份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8份,聚丙烯酰胺10份,填料用粒度325目的果壳粉18份,粘度在325mpa·s的环氧大豆油溶剂5份,沥青20份,催化剂辛酸亚锡0.5份。
[0032] 制备:
[0033] 使用体积为200L的反应釜,反应釜内设置有搅拌器,反应釜有通热水的保温夹套。
[0034] 1)在反应釜内按计量投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丙烯酰胺、溶剂、沥青、辛酸亚锡,预热反应釜至45℃,再按计量加入异氰酸酯;
[0035] 2)将反应釜升温至85℃,在搅拌条件下反应2小时,
[0036] 3)将反应釜的温度降至50℃后加入填料,再搅拌半小时。
[0037] 产物为黑色,粘度为涂-4杯22秒(25℃)。
[0038] 所得排污防渗胶构建地面防水层,用喷涂的方法,喷涂的厚度为2mm。喷涂面积为5m2的卫生间地面,待24小时全干后,密闭房门,卫生间内放水10mm并标记液位,经过24小时后液位没有下降。
[0039] 实施例2:
[0040] 原料按质量份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8份,聚丙烯酰胺10份,填料用粒度325目的果壳粉15份,粘度在325mpa·s的环氧大豆油溶剂5份,沥青20份,催化剂辛酸亚锡0.4份。
[0041] 制备:
[0042] 1)在反应釜内按计量投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丙烯酰胺、溶剂、沥青、辛酸亚锡,预热反应釜至45℃,再按计量加入异氰酸酯;
[0043] 2)将反应釜升温至85℃,在搅拌条件下反应2小时,
[0044] 3)将反应釜的温度降至50℃后加入填料,再搅拌半小时。
[0045] 产物为黑色,粘度为涂-4杯20秒(25℃)。
[0046] 所得排污防渗胶构建地面防水层,用喷涂的方法,喷涂的厚度为2mm。喷涂面积为5m2的卫生间地面,待24小时全干后,涂层表面具有憎水的性能;密闭所述卫生间的房门,卫生间内放水10mm并标记液位,经过24小时后液位没有下降。
[0047] 实施例3:
[0048] 原料按质量份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8份,聚丙烯酰胺10份,填料用平均粒度100目的凸凹棒土15份,粘度在325mpa·s的环氧大豆油溶剂5份,沥青20份,催化剂辛酸亚锡0.5份。
[0049]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50] 产物为灰褐色,粘度为涂-4杯28秒(25℃)。说明凸凹棒土对产品的粘度影响较大,可调整用较少的用量。
[0051] 实施例4:
[0052] 原料按质量份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份,异氰酸酯8份,聚丙烯酰胺10份,填料用平均粒度100目的凸凹棒土8份,粘度在325mpa·s的环氧大豆油溶剂5份,沥青20份,催化剂辛酸亚锡0.5份。
[0053]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54] 产物为灰褐色,粘度为涂-4杯20秒(25℃)。
[0055] 所得排污防渗胶构建地面防水层,用喷涂的方法,喷涂的厚度为2mm。喷涂面积为5m2的卫生间地面,待24小时全干后,密闭房门,卫生间内放水10mm并标记液位,经过24小时后液位没有下降。
[0056] 虽然,上文中已经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