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373702.3

文献号 : CN1062493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萍

申请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得较大的拍摄倍率、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正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负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正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通过仅使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1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包括2片以上的负透镜和3片以上的正透镜。第二透镜组(G2)由1片或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

权利要求 :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构成,通过仅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和第一透镜组后组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从物侧起依次由1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后组包括2片以上的负透镜和3片以上的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由1片或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9):

0.5<-f1/f2<1.3   (9)其中,

f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

0.4<f1/f<1   (1)其中,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

0.6<f1B/f1<1.2   (2)其中,

f1B:所述第一透镜组后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3):

0.6<-f3/f2<1.7   (13)其中,

f3: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

0.2<Nd1-Nd2<0.7   (3)其中,

Nd1: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Nd2: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

35<vd2-vd1<75   (4)其中,

vd2: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vd1: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

1<(R1f+R1r)/(R1r-R1f)<2.5   (5)其中,

R1f: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正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1r: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正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

0.8<(R2f+R2r)/(R2f-R2r)<5.5   (6)其中,

R2f: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负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r:所述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所述负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后组的从物侧起第1、2个透镜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组后组的从物侧起第3、4个透镜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光焦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由8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5<f1/f<0.9   (1-1)。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1):

0.7<f1B/f1<1.1   (2-1)。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9-1):

0.6<-f1/f2<1.2   (9-1)。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3-1):

0.7<-f3/f2<1.6   (13-1)。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1):

0.3<Nd1-Nd2<0.6   (3-1)。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1):

40<vd2-vd1<70   (4-1)。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5-1):

1.5<(R1f+R1r)/(R1r-R1f)<2.2   (5-1)。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6-1):

1<(R2f+R2r)/(R2f-R2r)<5   (6-1)。

19.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

说明书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尤其是涉及适于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这样的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在上述领域的相机中使用的摄像透镜,提出有使透镜系统的中间部分的一部分的透镜组移动来进行对焦的内聚焦方式的摄像透镜。与使透镜系统整体移动来进行对焦的整组抽出方式相比,内聚焦方式容易使在对焦时进行移动的聚焦组轻型化,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性高的聚焦和迅速的自动聚焦控制。近年来,利用数码相机来进行动画摄影的情况增多,具有这种优点的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是有用的。
[0003] 作为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透镜系统。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如下所述的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备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移动来进行对焦。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324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61076号公报
[0007] 然而,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所得到的拍摄倍率小。在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中,希望以更大的拍摄倍率进行拍摄。另外,在从无限远到最近处的大范围的物体距离中,还希望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获得较大的拍摄倍率、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0009] 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构成,通过仅使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对焦,第一透镜组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和第一透镜组后组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从物侧起依次由1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包括2片以上的负透镜和3片以上的正透镜,第二透镜组由1片或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
[0010]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基础上,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6)、(9)、(13)、(1-1)~(6-1)、(9-1)、(13-1)中的至少一个。
[0011] 0.4<f1/f<1  (1)
[0012] 0.5<f1/f<0.9  (1-1)
[0013] 0.6<f1B/f1<1.2  (2)
[0014] 0.7<f1B/f1<1.1  (2-1)
[0015] 0.2<Nd1-Nd2<0.7  (3)
[0016] 0.3<Nd1-Nd2<0.6  (3-1)
[0017] 35<vd2-vd1<75  (4)
[0018] 40<vd2-vd1<70  (4-1)
[0019] 1<(R1f+R1r)/(R1r-R1f)<2.5  (5)
[0020] 1.5<(R1f+R1r)/(R1r-R1f)<2.2  (5-1)
[0021] 0.8<(R2f+R2r)/(R2f-R2r)<5.5  (6)
[0022] 1<(R2f+R2r)/(R2f-R2r)<5  (6-1)
[0023] 0.5<-f1/f2<1.3  (9)
[0024] 0.6<-f1/f2<1.2  (9-1)
[0025] 0.6<-f3/f2<1.7  (13)
[0026] 0.7<-f3/f2<1.6  (13-1)
[0027] 其中,
[0028]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0029]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0030] f1B:第一透镜组后组的焦距;
[0031] Nd1: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0032] Nd2: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0033] vd2: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0034] vd1: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0035] R1f: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036] R1r: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037] R2f: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038] R2r: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039]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0040] f3: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0041]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基础上,优选第一透镜组后组的从物侧起第1、2个透镜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光焦度,第一透镜组后组的从物侧起第3、4个透镜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光焦度。
[0042] 在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基础上,也可以是,第一透镜组由8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004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由…构成”表示实际的构件组成,除了列举的构成要素以外,也可以包含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阑、玻璃罩、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手抖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004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的透镜组的光焦度的符号、透镜的光焦度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曲率半径的值在含有非球面的情况下是在近轴区域内考虑的。
[0045]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摄像透镜。
[0046] 发明效果
[0047] 根据本发明,在从物侧起依次由正的第一透镜组、光阑、负的第二透镜组、正的第三透镜组构成、且对焦时仅第二透镜组进行移动的透镜系统中,由于适宜地设定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透镜结构,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获得较大的拍摄倍率、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摄像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0048]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0049]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0050]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0051]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0052]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0053]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
[0054]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0055]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0056]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0057]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0058]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0059]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从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
[0060] 图13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前侧的立体图。
[0061] 图13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62] 附图标记说明
[0063] 1  摄像透镜
[0064] 2  轴上光束
[0065] 3  最大视场角的轴外光束
[0066] 20  更换透镜
[0067] 30  相机
[0068] 31  相机机身
[0069] 32  快门按钮
[0070] 33  电源按钮
[0071] 34、35  操作部
[0072] 36  显示部
[0073] 37  安装件
[0074] G1  第一透镜组
[0075] G1A  第一透镜组前组
[0076] G1B  第一透镜组后组
[0077] G2  第二透镜组
[0078] G3  第三透镜组
[0079] L11~L18、L21~L23、L31~L34  透镜
[0080] Sim  像面
[0081] St  孔径光阑
[0082] Z  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8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剖视图,分别与后述的实施例1~6对应。图1~图6所示的例子的基本结构、图示方法相同,故以下主要参照图1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
[0084] 在图1中,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图1的标注有无限远这样的语句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标注有最近处这样的语句的下段示出对焦于最近处物体的状态。在图1中,光路是针对轴上光束2、最大视场角的轴外光束3而示出的。
[0085] 该摄像透镜沿着光轴Z从物侧朝向像侧而依次由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t、整体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8这8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孔径光阑St并非表示大小、形状,而是示出光轴Z上的位置。
[0086] 该摄像透镜是如下所述的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在对焦时使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t、以及第三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并仅使第二透镜组G2相对于像面Sim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来进行对焦。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处物体进行对焦时,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向像侧移动,图1中,在上段与下段之间标记出表示该移动方向的箭头。需要说明的是,该箭头并非示出准确的移动轨迹,而是示意性地示出移动方向。
[0087] 该摄像透镜通过采用从物侧起依次排列正透镜组、孔径光阑St、负透镜组、正透镜组而相对于孔径光阑St对称性良好的结构,容易减小将拍摄倍率放大时的像差变动。另外,通过在孔径光阑St的两侧配置正透镜组,有利于歪曲像差的修正。三个透镜组中的唯一的负透镜组即第二透镜组G2能够具有较强的负光焦度,通过将该第二透镜组G2设为聚焦组,能够缩短对焦时的聚焦组的移动距离,能够有助于缩短透镜系统全长。
[0088] 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1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包括2片以上的负透镜、和3片以上的正透镜。
[0089] 能够利用第一透镜组前组G1A的正透镜来修正歪曲像差和倍率色差,能够利用第一透镜组前组G1A的负透镜来抑制透镜系统整体的大径化并抑制球面像差。在将第一透镜组前组G1A的负透镜设为弯月形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从物侧起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侧的正透镜、和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透镜构成。
[0090]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透镜组后组G1B能够将负光焦度和正光焦度分别分割给多个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修正高阶的球面像差,容易使可对焦的最近处距离进一步变近而进一步增大拍摄倍率。
[0091] 优选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从物侧起第1、2个透镜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光焦度,优选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从物侧起第3、4个透镜具有相互不同符号的光焦度。即,优选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从物侧起第1、2个透镜中的任一方为正透镜且另一方为负透镜,优选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从物侧起第3、4个透镜中的任一方为正透镜且另一方为负透镜。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利用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从物侧起第1、2个透镜的组、第3、4个透镜的组来实现球面像差、轴上色差的良好修正,另外,能够利用第一透镜组后组G1B良好地修正高阶的球面像差,此外容易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
[0092] 也可以在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最靠像侧配置正透镜,在这种的情况下,利用该正透镜,容易实现球面像差的良好修正和透镜系统全长的缩短。
[0093]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修正像差,透镜片数多是有利的,但比孔径光阑St靠物侧的透镜组即第一透镜组G1的透镜片数变得过多的话,最靠物侧的透镜会大径化,因此优选第一透镜组G1由8片以下的透镜构成。
[0094] 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7)中的至少一个。
[0095] 0.4<f1/f<1  (1)
[0096] 0.6<f1B/f1<1.2  (2)
[0097] 0.2<Nd1-Nd2<0.7  (3)
[0098] 35<vd2-vd1<75  (4)
[0099] 1<(R1f+R1r)/(R1r-R1f)<2.5  (5)
[0100] 0.8<(R2f+R2r)/(R2f-R2r)<5.5  (6)
[0101] 0.16<D4/f<0.26  (7)
[0102] 其中,
[0103]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0104]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0105] f1B:第一透镜组后组的焦距;
[0106] Nd1: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0107] Nd2: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0108] vd2: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0109] vd1: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0110] R1f: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11] R1r:第一透镜组前组的正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12] R2f: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13] R2r:第一透镜组前组的负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14] D4:第一透镜组前组与第一透镜组后组的光轴上的间隔。
[0115]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能够良好地修正像散、歪曲像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有助于透镜系统全长的缩短。
[0116]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后组G1B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能够良好地修正像散、球面像差,或者能够有助于透镜系统全长的缩短。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最靠物侧的透镜大径化,有助于小型化。
[0117]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组前组G1A的正透镜和负透镜大径化。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能够良好地抑制球面像差。
[0118]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能够良好地进行修正以避免倍率色差修正不足。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能够良好地进行修正以避免倍率色差修正过度。
[0119]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歪曲像差、倍率色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球面像差。
[0120]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歪曲像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容易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或者色差。
[0121]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透镜的大径化。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透镜系统全长。
[0122] 第二透镜组G2由1片或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由图1可知,第二透镜组G2中的轴外光束3的光路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最近处物体对焦时有所不同。对此,通过采用聚焦组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这两者的结构,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倍率色差的变动,进而容易增大拍摄倍率。另外,通过将构成第二透镜组G2的透镜片数设为2片或3片,能够实现聚焦组的轻型化。
[0123] 例如,第二透镜组G2也可以采用从物侧起依次由将正透镜以及负透镜从物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3片结构。在第二透镜组G2具有由正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的情况下,有利于倍率色差的修正。或者,第二透镜组G2也可以采用从物侧起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2片结构。在采用2片结构的情况下,有利于聚焦组的轻型化。在上述3片结构、2片结构的情况下,均容易利用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正透镜来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
[0124] 关于第二透镜组G2,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0125] 0.4<-f2/f<1.3  (8)
[0126] 其中,
[0127]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0128]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0129]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8)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容易良好地修正轴上色差,另外,能够良好地修正对焦于最近处物体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此外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8)的上限以上,能够防止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聚焦组的移动量,能够有助于透镜系统全长的缩短。
[0130] 另外,关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
[0131] 0.5<-f1/f2<1.3  (9)
[0132] 其中,
[0133]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0134]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0135]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9)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或者防止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良好地修正像散、歪曲像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9)的上限以上,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弱,或者防止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容易修正轴上色差,并且能够抑制对焦于最近处物体时的球面像差修正过度。
[0136] 另外,关于第二透镜组G2的负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2)中的至少一个。
[0137] 1.65<NG2n<2.2  (10)
[0138] 28<vG2n<60  (11)
[0139] -0.3<(RG2nf+RG2nr)/(RG2nf-RG2nr)<1.8  (12)
[0140] 其中,
[0141] NG2n:第二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0142] vG2n:第二透镜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0143] RG2nf:第二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44] RG2nr:第二透镜组的负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45]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0)的下限以下,容易增强第二透镜组G2的负光焦度,容易缩短对焦时的聚焦组的移动量,能够有助于透镜系统全长的缩短。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0)的上限以上,能够在从当前可使用的光学材料中选择材料时避开色散大的材料,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
[0146]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容易良好地进行修正以避免倍率色差修正不足。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容易良好地进行修正以避免倍率色差修正过度。
[0147]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2)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聚焦组即第二透镜组G2中的球面像差修正不足,能够在采取第二透镜组G2与其他透镜组的平衡的同时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另外,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2)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第二透镜组G2中的球面像差修正过度,容易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
[0148] 另外,关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
[0149] 0.6<-f3/f2<1.7  (13)
[0150] 其中,
[0151] f3: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0152]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0153]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3)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变得过强,或者能够防止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3)的上限以上,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
[0154] 第三透镜组G3的优选方式为,从物侧起依次由2片或3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由图1可知,第三透镜组G3中的轴外光束3的光路在无限远物体对焦时和最近处物体对焦时有所不同。在第三透镜组G3具有2片或3片正透镜的情况下,能够由这些正透镜分担第三透镜组G3的正光焦度,能够在从无限远物体对焦于最近处物体时抑制歪曲像差在正方向上变动较大,容易增大拍摄倍率。
[0155]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透镜组G3采用从物侧起依次连续地排列2片或3片正透镜且在其像侧配置有负透镜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获得上述的关于歪曲像差的效果。假设在由2片或3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组G3中,在不连续地排列2片或3片正透镜、或将负透镜配置在最靠像侧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当光线在基于负透镜的发散作用之后受到基于正透镜的收束作用而使光线上下移动时,无法良好地获得上述的关于歪曲像差的效果。
[0156] 如上述的优选方式那样,在由多个正透镜分担第三透镜组G3的正光焦度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抑制球面像差。在第三透镜组G3采用上述的优选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三透镜组G3的最靠物侧的正透镜来修正球面像差,能够利用第三透镜组G3的从物侧起第2个正透镜来修正球面像差和轴上色差,容易利用第三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而良好地修正轴上色差和歪曲像差。
[0157] 在第三透镜组G3采用上述的优选方式的情况下,优选第三透镜组G3的负透镜为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透镜,在上述情况下,有利于良好地修正歪曲像差。
[0158] 另外,在第三透镜组G3采用上述的优选方式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16)中的至少一个。
[0159] 0.6<f3/f<1.2  (14)
[0160] 0.5<f1/f3<1.2  (15)
[0161] -0.5<(RG3nf+RG3nr)/(RG3nf-RG3nr)<10  (16)
[0162] 其中,
[0163] f3: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0164] 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0165]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0166] RG3nf: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物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67] RG3nr: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0168]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4)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球面像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4)的上限以上,能够防止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减小周边视场角的主光线向像面Sim射入的入射角。
[0169]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5)的下限以下,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像散、像面弯曲的产生,或者由于能够防止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减小周边视场角的主光线向像面Sim射入的入射角。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5)的上限以上,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组G1的透镜的大径化,或者由于能够防止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球面像差。
[0170] 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6)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歪曲像差。通过避免成为条件式(16)的上限以上,能够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或者色差。
[017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与各个条件式(1)~(16)相关的效果,更优选在各个条件式(1)~(16)的范围内进一步满足各个下述条件式(1-1)~(16-1)。
[0172] 0.5<f1/f<0.9  (1-1)
[0173] 0.7<f1B/f1<1.1  (2-1)
[0174] 0.3<Nd1-Nd2<0.6  (3-1)
[0175] 40<vd2-vd1<70  (4-1)
[0176] 1.5<(R1f+R1r)/(R1r-R1f)<2.2  (5-1)
[0177] 1<(R2f+R2r)/(R2f-R2r)<5  (6-1)
[0178] 0.17<D4/f<0.25  (7-1)
[0179] 0.5<-f2/f<1.2  (8-1)
[0180] 0.6<-f1/f2<1.2  (9-1)
[0181] 1.7<NG2n<2.1  (10-1)
[0182] 30<vG2n<55  (11-1)
[0183] -0.2<(RG2nf+RG2nr)/(RG2nf-RG2nr)<1.5  (12-1)
[0184] 0.7<-f3/f2<1.6  (13-1)
[0185] 0.7<f3/f<1.1  (14-1)
[0186] 0.6<f1/f3<1.1  (15-1)
[0187] -0.3<(RG3nf+RG3nr)/(RG3nf-RG3nr)<9  (16-1)
[0188]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虽未图示,但在该摄像透镜搭载于摄像装置时,也可以在该摄像透镜与像面Sim之间或各透镜之间配置与摄像装置的规格相应的低通滤光片、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等各种滤光片,还可以在该摄像透镜的像侧、物侧配置玻璃罩等保护构件。
[0189] 包含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在内的、以上说明过的优选结构或可能的结构能够任意地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而适当选择地采用。例如,通过适当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在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的同时拍摄倍率大、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内聚焦方式的摄像透镜。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拍摄倍率大”是指,拍摄倍率为0.6倍以上。
[0190]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1~6以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为1.00的方式被规格化。
[0191] [实施例1]
[0192] 图1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和光路,该图示方法如上所述,故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t、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构成。聚焦组仅为第二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处物体对焦时,第二透镜组G2向像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3组结构这一点、各透镜组的光焦度的符号、对焦的方法对于后述的实施例2~6的摄像透镜而言也是相同的。
[0193] 在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3~L18这6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构成。
[0194] 表1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示出非球面系数,表3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的值。表1的Si一栏示出以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的物侧的面设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对构成要素的面标注面编号的情况下的第i个(i=1,2,3,…)的面编号,Ri一栏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Di一栏示出第i个面和第i+1个面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Ndj一栏示出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设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的构成要素的关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j一栏示出第j个构成要素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0195] 在此,对曲率半径的符号而言,将凸面朝向物侧的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曲率半径设为负。表1还一并示出孔径光阑St,与孔径光阑St相当的面的面编号一栏记载有面编号和(St)这样的语句。Di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之间的间隔。
[0196] 在表1中,对非球面的面编号标注*记号,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一栏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表2示出实施例1的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表2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是指“×10+n”。非球面系数是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各系数KA、Am(m=4,6,8,10)的值。
[0197] 【数1】
[0198]
[0199] 其中,
[0200]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向非球面顶点相接的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引出的垂线的长度);
[0201] h: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0202] C:近轴曲率;
[0203] KA、Am(m=4,6,8,10):非球面系数。
[0204] 另外,表1中,针对对焦时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而使用DD[]这样的记号,[]中记入有该间隔的物侧的面编号。表3中以d线基准示出拍摄倍率、整个系统的焦距f’、F值FNo.、最大全视场角2ω、以及可变面间隔的值。2ω一栏的[°]是指单位为度。在表3中,在表记为无限远、中间、最近处的栏中分别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对焦于中间位置物体的状态、对焦于最近处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值。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规定的位数取整后的数值。
[0205] 【表1】
[0206] 实施例1
[0207]Si Ri Di Ndj vdj
1 0.63204 0.091 2.00100 29.13
2 2.26470 0.003    
3 0.53092 0.042 1.43875 94.94
4 0.25894 0.179    
5 -0.43611 0.033 1.72825 28.46
6 0.97373 0.003    
7 1.19506 0.069 1.74100 52.64
8 -0.36029 0.036    
9 -0.27528 0.033 1.80518 25.42
10 1.04268 0.112 1.91082 35.25
11 -0.38714 0.003    
12 -3.78334 0.033 1.63980 34.47
13 -7.14791 0.003    
14 1.60570 0.033 1.95375 32.32
15 -5.97366 0.003    
16(St) ∞ DD[16]    
17 -2.27046 0.033 1.89286 20.36
18 -0.80135 0.033 1.88100 40.14
19 0.81707 0.010    
*20 -112209.57870 0.033 1.74320 49.29
*21 -2.64435 DD[21]    
22 18.82478 0.053 1.43875 94.94
23 -0.96415 0.003    
24 4.56711 0.035 1.91082 35.25
25 -2.64812 0.003    
26 0.81084 0.061 1.49700 81.54
27 5.33412 0.003    
28 0.52444 0.034 1.84666 23.78
29 0.40902 0.372    
[0208] 【表2】
[0209] 实施例1
[0210]面编号 20 21
KA -5.3864616E+13 -9.9124092E+01
A4 1.0712889E+01 9.7459703E+00
A6 8.1918456E+01 1.1295672E+02
A8 -3.7482135E+02 -8.8666278E+02
A10 1.5318435E+04 2.7944816E+04
[0211] 【表3】
[0212] 实施例1
[0213]   无限远 中间 最近处拍摄倍率 0.0 0.3 0.7
f′ 1.00 1.12 0.84
FNo. 2.44 2.83 3.33
2ω[°] 26.8 22.2 18.2
DD[16] 0.082 0.293 0.711
DD[21] 0.650 0.438 0.021
[0214] 图7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7的上段从左起依次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畸变)、倍率色差(倍率的色差),中段从左起依次示出对焦于中间位置物体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下段从左起依次示出对焦于最近处物体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以黑色的实线、长虚线、短虚线示出关于d线(波长587.6nm)、C线(波长656.3nm)、F线(波长486.1nm)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分别以实线、短虚线示出径向、切向的关于d线的像差,在线种的说明中分别记入有(S)、(T)这样的记号。在歪曲像差图中,以实线示出关于d线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以长虚线、短虚线示出关于C线、F线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场角。
[0215] 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上述的实施例1的说明所述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均相同,故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0216] [实施例2]
[0217] 图2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和光路。在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3~L18这6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构成。表4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5示出非球面系数,表6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的值。图8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0218] 【表4】
[0219] 实施例2
[0220]Si Ri Di Ndj vdj
1 0.61822 0.166 1.95375 32.32
2 2.51407 0.020    
3 2.15700 0.052 1.49700 81.54
4 0.28283 0.241    
5 4.40896 0.089 1.75500 52.32
6 -0.32888 0.033 1.89286 20.36
7 -1.02588 0.036    
8 -0.31467 0.041 1.80000 29.84
9 2.78021 0.073 1.65160 58.55
10 -0.47471 0.011    
11 -1.43329 0.047 1.95375 32.32
12 -0.46809 0.003    
13 1.27109 0.033 1.95375 32.32
14 9.80529 0.003    
15(St) ∞ DD[15]    
16 5.07225 0.033 1.75500 52.32
17 0.45450 0.031    
*18 -41.77007 0.033 1.51633 64.06
*19 139.47539 DD[19]    
20 -38.15026 0.049 1.95375 32.32
21 -0.92788 0.003    
22 0.86401 0.036 1.90366 31.31
23 1.82375 0.013    
24 5.22997 0.046 1.95375 32.32
25 -1.25360 0.003    
26 -1.52673 0.033 1.80518 25.42
27 0.82695 0.360    
[0221] 【表5】
[0222] 实施例2
[0223]面编号 18 19
KA 5.0331526E+04 7.6941132E+04
A4 7.5673513E+00 8.3136771E+00
A6 1.4506726E+01 -1.8674367E+01
A8 -1.5755261E+03 4.6999687E+01
A10 3.8046507E+04 8.9188892E+03
[0224] 【表6】
[0225] 实施例2
[0226]   无限远 中间 最近处拍摄倍率 0.0 0.3 0.7
f′ 1.00 0.96 0.72
FNo. 2.40 2.77 3.19
2ω[°] 27.0 22.6 18.8
DD[15] 0.082 0.238 0.495
DD[19] 0.465 0.309 0.052
[0227] [实施例3]
[0228] 图3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和光路。在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3~L18这6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构成。表7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8示出非球面系数,表9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的值。图9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0229] 【表7】
[0230] 实施例3
[0231] Si Ri Di Ndj vdj1 0.66437 0.167 2.00100 29.13
2 2.55019 0.006    
3 2.11546 0.042 1.43875 94.94
4 0.28759 0.232    
5 -82.15544 0.066 1.74100 52.64
6 -0.35545 0.033 1.89286 20.36
7 -0.93329 0.072    
8 -0.33083 0.035 1.85478 24.80
9 3.14894 0.065 1.66672 48.32
10 -0.48834 0.025    
11 -1.45113 0.050 1.95375 32.32
12 -0.46852 0.003    
13 1.17858 0.033 1.95375 32.32
14 15.91691 0.003    
15(St) ∞ DD[15]    
16 26.48657 0.033 1.75500 52.32
17 0.44493 0.032    
*18 -42.62703 0.033 1.51633 64.06
*19 -9.34225 DD[19]    
20 2.81287 0.062 1.95375 32.32
21 -0.97311 0.005    
22 1.12226 0.033 1.90366 31.31
23 2.63299 0.018    
24 -6.61629 0.054 1.95375 32.32
25 -0.74700 0.033 1.80518 25.42
26 1.03374 0.364    
[0232] 【表8】
[0233] 实施例3
[0234]面编号 18 19
KA 5.1534294E+04 -2.8565398E+03
A4 7.8635298E+00 7.8214244E+00
A6 1.6321118E+01 -1.5802662E+01
A8 -1.4441207E+03 -3.1108658E+00
A10 2.5589291E+04 1.0379843E+03
[0235] 【表9】
[0236] 实施例3
[0237]   无限远 中间 最近处拍摄倍率 0.0 0.3 0.7
f′ 1.00 0.98 0.73
FNo. 2.40 2.78 3.27
2ω[°] 27.2 23.0 18.8
DD[15] 0.082 0.224 0.481
DD[19] 0.469 0.327 0.071
[0238] [实施例4]
[0239] 图4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和光路。在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3~L17这5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构成。表10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1示出非球面系数,表12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的值。图10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0240] 【表10】
[0241] 实施例4
[0242] Si Ri Di Ndj vdj1 0.64147 0.105 2.00100 29.13
2 2.14656 0.003    
3 0.53880 0.042 1.43875 94.94
4 0.26345 0.188    
5 -0.45741 0.033 1.72825 28.46
6 1.03499 0.003    
7 1.26223 0.075 1.74100 52.64
8 -0.39336 0.052    
9 -0.27505 0.054 1.80809 22.76
10 2.55358 0.003    
11 2.93989 0.083 1.95375 32.32
12 -0.37976 0.003    
13 1.38205 0.033 1.91082 35.25
14 -21.92271 0.003    
15(St) ∞ DD[15]    
16 -2.45448 0.033 1.89286 20.36
17 -0.91952 0.033 1.88100 40.14
18 0.77675 0.018    
*19 -7.55072 0.033 1.74320 49.29
*20 -2.09387 DD[20]    
21 12.19384 0.062 1.43875 94.94
22 -0.91498 0.003    
23 1.66956 0.033 1.91082 35.25
24 17.44372 0.003    
25 0.76616 0.074 1.49700 81.54
26 -18.26309 0.003    
27 0.82191 0.033 1.57501 41.50
28 0.45841 0.375    
[0243] 【表11】
[0244] 实施例4
[0245] 面编号 19 20KA -8.1112496E+02 -5.5866557E+01
A4 1.0398805E+01 9.4325513E+00
A6 7.6793003E+01 1.0577538E+02
A8 -4.9620868E+02 -9.5967492E+02
A10 1.5259945E+04 2.5827776E+04
[0246] 【表12】
[0247] 实施例4
[0248]  无限远 中间 最近处
拍摄倍率 0.00 0.30 0.75
f′ 1.00 1.12 0.87
FNo. 2.40 2.84 3.37
2ω[°] 27.2 22.4 18.2
DD[15] 0.082 0.293 0.673
DD[20] 0.635 0.424 0.044
[0249] [实施例5]
[0250] 图5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和光路。在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3~L17这5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构成。表13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4示出非球面系数,表15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的值。图11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0251] 【表13】
[0252] 实施例5
[0253]Si Ri Di Ndj vdj
1 0.66618 0.109 1.90366 31.31
2 2.32521 0.003    
3 0.49859 0.042 1.43875 94.94
4 0.27026 0.186    
5 -0.47502 0.034 1.66680 33.05
6 0.79306 0.008    
7 1.08352 0.088 1.69100 54.82
8 -0.37047 0.040    
9 -0.27869 0.034 1.80518 25.42
10 1.04828 0.128 1.91082 35.25
11 -0.39341 0.003    
12 1.26997 0.034 1.91082 35.25
13 13.57534 0.003    
14(St) ∞ DD[14]    
15 -2.24435 0.034 1.89286 20.36
16 -0.86537 0.034 1.88100 40.14
17 1.14123 0.010    
*18 -4.11205 0.034 1.74320 49.29
*19 -2.76622 DD[19]    
20 -13.72277 0.066 1.43875 94.94
21 -0.72467 0.003    
22 0.59499 0.083 1.48749 70.24
23 -23.06729 0.003    
24 0.57517 0.063 1.54072 47.23
25 0.36270 0.384    
[0254] 【表14】
[0255] 实施例5
[0256]面编号 18 19
KA 2.7945507E+02 -4.9796900E+02
A4 1.4495994E+01 1.1336837E+01
A6 1.2274345E+02 1.9652043E+02
A8 -2.1097548E+03 -2.7107758E+03
A10 2.3428469E+04 2.8670177E+04
[0257] 【表15】
[0258] 实施例5
[0259]  无限远 中间 最近处
拍摄倍率 0.00 0.30 0.67
f′ 1.00 1.02 0.81
FNo. 2.40 2.80 4.00
2ω[°] 27.4 22.8 19.0
DD[14] 0.082 0.305 0.659
DD[19] 0.604 0.381 0.027
[0260] [实施例6]
[0261] 图6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透镜结构和光路。在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中,第一透镜组G1从物侧起依次由第一透镜组前组G1A和第一透镜组后组G1B构成,第一透镜组前组G1A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后组G1B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13~L17这5片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G2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21~L22这2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G3从物侧起依次由透镜L31~L34这4片透镜构成。表16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7示出非球面系数,表18示出各种因素和可变面间隔的值。图12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0262] 【表16】
[0263] 实施例6
[0264]Si Ri Di Ndj vdj
1 0.61934 0.093 1.84666 23.78
2 1.72334 0.005    
3 0.43604 0.041 1.48749 70.24
4 0.27712 0.195    
5 -0.92133 0.033 1.89286 20.36
6 1.01512 0.012    
7 3.06084 0.039 1.95375 32.32
8 -0.77461 0.111    
9 -0.27896 0.045 1.69895 30.13
10 23.75973 0.092 1.72916 54.68
11 -0.35460 0.003    
12 2.50792 0.033 1.88300 40.76
13 -1.06703 0.003    
14(St) ∞ DD[14]    
15 -3.27219 0.033 1.90366 31.31
16 0.78760 0.013    
*17 -11.67494 0.033 2.10205 16.77
*18 -1.78157 DD[18]    
19 -1.64036 0.033 1.81600 46.62
20 -0.82667 0.003    
21 -115.22976 0.033 1.80400 46.58
22 -1.56241 0.003    
23 1.27176 0.038 1.49700 81.54
24 6.57624 0.003    
25 0.56978 0.033 1.48749 70.24
26 0.41379 0.366    
[0265] 【表17】
[0266] 实施例6
[0267] 面编号 17 18KA 2.8326868E+03 -1.8673334E+02
A4 7.0139490E+00 2.7914370E+00
A6 8.5714585E+01 1.7878428E+02
A8 -4.1131414E+02 -2.0318768E+03
A10 2.2178514E+04 4.1310586E+04
[0268] 【表18】
[0269] 实施例6
[0270]  无限远 中间 最近处
拍摄倍率 0.00 0.30 0.62
f′ 1.00 1.07 0.88
FNo. 2.44 2.66 3.06
2ω[°] 27.0 23.8 19.6
DD[14] 0.081 0.251 0.746
DD[18] 0.696 0.526 0.031
[0271] 表19示出上述实施例1~6的摄像透镜的条件式(1)~(16)的对应值。表19所示的值以d线为基准。
[0272] 【表19】
[0273]
[0274] 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6的摄像透镜中,最大拍摄倍率为0.6以上而获得较大的拍摄倍率,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小,对于从无限远到最近处的宽范围的物体距离而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
[0275]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13A、图13B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即相机30的外观图。图13A示出从前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13B示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是可拆卸地装配有更换透镜20的、不带有反光式取景器的单眼式数码相机。更换透镜20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收纳于镜筒内。
[0276] 该相机30具备相机机身31,在相机机身31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和电源按钮33。另外,在相机机身31的背面设有操作部34、35和显示部36。显示部36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拍摄前的位于视场角内的图像。
[0277] 在相机机身31的前面中央部设置有供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射入的拍摄开口,在与该拍摄开口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安装件37,经由安装件37而将更换透镜20安装于相机机身31。
[0278] 在相机机身31内设置有:对与由更换透镜20形成的被摄体像相应的摄像信号进行输出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摄像元件(未图示)、对从该摄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未图示)、以及用于记录所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未图示)等。在该相机30中,能够通过按下快门按钮32来实现静态图像或者动态图像的拍摄,通过该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被记录于上述记录介质中。
[0279] 通过对用于这种相机30的更换透镜20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1,能够以较大的拍摄倍率进行拍摄,对于从无限远到最近处距离为止的物体距离而能够获取良好的图像。
[0280]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能够加以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等的值并不局限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也能够采用其他值。
[0281] 另外,在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参照附图对应用于不带有反光式取景器的单眼式数码相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用途,例如,还能够应用于单反式相机、胶片式相机、摄像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