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传感器及手环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22474.9

文献号 : CN106255946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大泽祐太

申请人 : 保力马科技(日本)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传感器,该触摸传感器为佩戴在身上使用的高性能装置,难以感知背面侧的静电电容变化,且难以发生非正常运转的情况。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11具备传感电极层16,该传感电极层16具有多个传感电极14,触摸传感器11层合了位于操作面侧2a的表面保护层15和位于操作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保护层17,其中,背面保护层17中设置有难以感知操作面相反一侧的静电电容变化的抑制部件17a。

权利要求 :

1.一种触摸传感器,该触摸传感器具备传感电极层,所述传感电极层具有多个传感电极,所述触摸传感器层合了位于操作面侧的表面保护层和位于操作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保护层,其特征在于,背面保护层中设置有难以感知操作面相反一侧的静电电容变化的抑制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其中,传感电极层由传感片构成,所述传感片具备基膜、在该基膜的一面形成的多个传感电极、及覆盖所述传感电极的抗蚀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其中,抑制部件中包含厚度为表面保护层3倍以上的绝缘部。

4.如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其中,抑制部件中包含与表面保护层相比介电率低的绝缘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其中,抑制部件中包含导电部,该导电部位于在与操作面垂直的方向上至少局部与传感电极重叠的位置,且该导电部处于对于传感电极绝缘的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其中,将导电部接地。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其中,所述触摸传感器是操作者身体的一部分与操作面相反一侧接触的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

8.一种手环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手环式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摸传感器、及与所述传感电极导通连接并处理传感信号的控制部。

说明书 :

触摸传感器及手环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触摸传感器,特别是,涉及可以佩戴在身体的局部使用的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及采用了该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开发了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的指数记录装置、作为眼镜型或手表型信息处理装置的智能装置等佩戴在身上使用的高性能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3-146557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了手表型的可穿戴装置,这种高性能装置中采用了由金属部件形成的输入键或触摸传感器。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65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就在身上佩戴使用的高性能装置而言,与操作触摸面板的操作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与身体接触,因而组装在该高性能装置中的触摸传感器也要感知其背面侧的静电电容变化。特别是,高性能装置为薄型时,由背面侧与身体的接触、非接触造成的静电电容变化会导致发生非正常运转的情况。因此,在与皮肤直接接触的高性能装置中可以配置传感器的部位受到了限制。
[0008]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摸传感器、及采用了该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所述触摸传感器难以感知背面侧的静电电容变化,尤其是佩戴在身上使用时也难以发生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09] 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所述的触摸传感器。
[0011] 即,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具备传感电极层,该传感电极层具有多个传感电极,所述触摸传感器层合了位于操作面侧的表面保护层与位于操作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保护层,其中,背面保护层中设置有难以感知操作面相反一侧的静电电容变化的抑制部件。
[0012] 由于在传感电极层的背面侧设置了难以感知静电电容变化的抑制部件,操作者即使接触到触摸传感器的背面,传感电极也难以检测到静电电容的变化。因此,例如,作为手环型的可穿戴传感器,使用时其背面即使与手臂接触或分离也难以检测到因手臂的接触引起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可以避免非正常运转的情况。由此,不仅限于以上情形,在易于发生静电电容变化的其他情形,使用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时也可以避免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13] 作为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传感电极层由传感片构成,该传感片具备基膜、在该基膜的一面形成的多个传感电极、及覆盖所述传感电极的抗蚀层。
[0014] 传感电极层由传感片构成,该传感片具备基膜、在该基膜的一面形成的多个传感电极、及覆盖所述传感电极的抗蚀层,因而利用市售的传感片等即可以轻松地制造,可以削减制造工序。并且,利用集束了与多个传感电极连接的线路的端子,可以轻松地与处理传感信号的控制部进行连接。并且,由于传感电极被基膜和抗蚀层保护,可以得到对弯曲拉伸等外力耐性强的触摸传感器。
[0015] 作为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抑制部件中包含厚度为表面保护层3倍以上的绝缘部。
[0016] 抑制部件中设置有厚度为表面保护层3倍以上的绝缘部时,静电电容的变化与厚度成反比,因而只要表面保护层和背面保护层采用相同的材料,即可以将背面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控制在表面的1/3以下。因此,利用这种程度的差异可以区分表面与背面的信号,进而可以将背面的信号判断为噪音,抑制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17] 作为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抑制部件中包含与表面保护层相比介电率低的绝缘部。
[0018] 由于抑制部件中包含与表面保护层相比介电率低的绝缘部,因而在背面保护层的厚度薄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检测到静电电容的变化。从而,适用于薄型设备的情形。
[0019] 作为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抑制部件中包含导电部,该导电部位于在与操作面垂直的方向上至少局部与传感电极重叠的位置,且该导电部处于对于传感电极绝缘的状态。
[0020] 抑制部件中包含位于在与操作面垂直的方向上至少局部与传感电极重叠的位置的导电部,且该导电部处于对于传感电极绝缘的状态,因而可以阻断背面保护层的外表面与传感电极之间的静电作用,可以抑制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21] 导电部优选接地。使导电部接地时,导电部的电位可以保持一定,难以发生电位变化,从而可以避免检测到背面保护层侧的静电电容变化。
[0022] 这种触摸传感器可以用作为操作者身体的一部分与操作面相反的一侧接触的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可以作为兼具处理传感信号的控制部的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或手环式装置。
[0023] 发明的效果
[0024] 根据本发明的触摸传感器,作为在身上佩戴使用的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或手环式装置使用时也难以出现非正常运转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具备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的立体图。
[0026] 图2是对于图1的手环式装置,在一个传感电极上以带状打开的方式切断后状态的剖面图。
[0027] 图3是将手环式装置的环状周围以平分为两个环的方式切断后状态的剖面图。
[0028]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具备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面图。
[0029] 图5是第3实施方式的具备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面图。
[0030] 图6是第4实施方式的具备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的、相当于图2的剖面图。
[0031] 图7是第5实施方式的具备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手环式装置的、相当于图2的剖面图。
[0032] 图8是试样1的俯视图。
[0033] 符号的说明
[0034] 1显示部、2带、2a表面、2b背面、3结合部、10,20,30,40,50手环式装置、11,21,31,41,51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触摸传感器)、11a传感片、11b基膜、11c抗蚀层、12控制部、13带部、14传感电极、15表面保护层、16传感电极层、17背面保护层、17a,17b,17c抑制部件、19绝缘部、20线路、21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基于以下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对于相同的材质、作用、效果等也省略重复说明。
[0036] 第1实施方式(图1~图3)
[0037]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手环式装置10的立体图。该装置10的外观呈具有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1、环状的带2,及通过开闭结合部3可以在手臂上进行佩戴或取下的形状。并且,从功能的角度看装置10时,由被用作为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的触摸传感器、与该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的传感电极14导通连接并处理传感信号的控制部12(构成显示部1的部位)、这些以外部分的带部13和结合部3构成。
[0038] 本实施方式中,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构成带2的一部分,一端与控制部12结合,另一端与结合部3结合。并且,装置10的表面2a构成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面,相反一侧构成背面2b。操作者触摸操作面后,传感电极14检测到静电电容的变化,该输出被输入到控制部12。
[0039] 图2示出了在一个传感电极14上将环状的装置10以带状打开的方式切断后状态的剖面图。作为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其构成为自装置10的表面2a侧起依次层合了表面保护层15、传感电极层16及背面保护层17。
[0040] 本实施方式中,传感电极层16由具有多个传感电极14的传感片11a构成。传感片11a是具有层合结构的片状物,该层合结构是在基膜11b上设置多个导电性的传感电极14和线路(未图示)后,用抗蚀层11c覆盖而成。通过形成传感片11a,易于形成与控制部12连接的端部或线路。
[0041] 基膜11b优选由热塑性的树脂薄膜构成。这是由于采用热塑性树脂时,加热后易于成形的缘故。作为材质,例如,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树脂、聚碳酸酯(PC)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聚丙烯(PP)树脂、聚氨酯(PU)树脂、聚酰胺(PA)树脂、聚苯醚砜(PES)树脂、聚醚醚酮(PEEK)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树脂、聚酰亚胺(PI)树脂、环烯烃聚合物(COP)等。
[0042] 在表面保护层15与背面保护层17之间需要设置装饰层(未图示)时,要求传感片11a具有透明性,此时优选基膜11b也采用具有透明性的树脂薄膜。
[0043] 对于基膜11b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10μm~200μm。
[0044] 在基膜11b上也可以设置提高与导电性高分子的密合性的底漆层、表面保护层、抗静电等目的的覆盖层等来进行表面处理。
[0045] 作为传感电极14,其构成中含有导电油墨或导电性高分子。采用导电性高分子时,可以得到伸缩时难以失去导电性,高透明性的传感电极14。并且,可以形成液状的涂液来进行印刷形成,并与ITO等相比可以廉价地得到传感电极14,由这一点来说也是优选的。另一方面,不需要透明性时,可以用银油墨或碳浆料等导电油墨来形成传感电极14。银油墨可以形成低电阻、灵敏度优异的传感电极14,由这一点来说是优选的。另一方面,采用碳浆料可以与导电性高分子相比更为廉价地得到传感电极14、且耐候性优异,由这一点来说是优选的。
[0046] 就可以形成传感电极14的具有透明性的导电性高分子而言,可以列举聚对苯撑、聚乙炔、PEDOT-PSS(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等。
[0047] 传感电极14的层厚优选为0.04μm~1.0μm,更优选为0.06μm~0.4μm。层厚小于0.04μm时,传感电极14的电阻值会变高,层厚超过1.0μm时,透明性会变低。
[0048] 此外,就传感电极14的层厚而言,可以在基膜11b上形成传感电极14后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测定。
[0049] 线路是导通连接控制部12与传感电极14的导电线,优选用含有高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浆料或导电油墨来形成,高导电性金属可以是铜、铝、银、或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并且,在这些金属或合金中,基于导电性高、与铜相比难以氧化的理由,优选银线路。
[0050] 线路的厚度优选为1.0μm~20μm。小于1.0μm时,线路的电阻值易于升高,会成为形成噪音的原因。另一方面,超过20μm时,高度差变大,涂布抗蚀层11c时会混入气泡。
[0051] 抗蚀层11c为绝缘性的被膜,设置抗蚀层11c是出于防止多个传感电极14间的导通、保护传感电极14免受紫外线或划痕等的目的。并且,也适用于防止银浆料或金属形成的线路硫化的用途。
[0052] 形成抗蚀层11c的树脂选用硬质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类、氨酯类、环氧类、聚烯烃类的树脂或其他树脂,要求透明性时可以使用具有透明性的树脂。
[0053] 抗蚀层11c的厚度通常为6μm~30μm,优选为10μm~20μm。这是由于超过30μm时缺乏柔软性,小于6μm时传感电极14的保护不充分的缘故。
[0054] 相对于作为传感片11a的传感电极层16,表面保护层15位于操作面侧,保护传感电极层16。作为表面保护层15的材质,可以使用硬质树脂或弹性体。其中,考虑到装置10的装配性或肌肤触感等,优选采用柔软的弹性体。作为柔软的弹性体,可以列举热固性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
[0055] 并且,表面保护层15优选采用高介电率的材质。通过采用介电率较高的聚氨酯类树脂或聚偏氟乙烯等氟类树脂,或添加钛酸钡或氧化钛等可以提高介电率的填料,可以提高表面保护层15的介电率。
[0056] 在得到所期望的传感电极层16保护效果的范围内,表面保护层15的厚度优选薄的情形。这是由于,薄的情形可以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的缘故。并且,优选比背面保护层17更薄。这是由于,可以加大操作者接触到操作面时的静电电容变化,避免非正常运转的情况的缘故。
[0057] 在表面保护层15的表面或背面可以设置用于实施图样、设计等的装饰层。表面保护层15的背面设置有装饰层时,表面保护层15需要用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来形成。
[0058] 本实施方式的背面保护层17构成了介电率比表面保护层15低的绝缘部,其本身即为抑制部件17a。抑制部件17a是使背面2b与手臂的接触、非接触引起的静电电容变化难以传递到传感电极14的部件。
[0059] 作为降低构成抑制部件17a的背面保护层17的介电率的方法,可以列举素材本身使用介电率低的材料、或形成空气层的方法。更具体地说,可以列举使用介电率较低的有机硅类材料或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树脂或泡沫体的方法、在表面形成突起来形成空气层的方法等。
[0060] 作为抑制部件17a的背面保护层17的厚度是能够得到所期望的保护效果的厚度。并且,优选比表面保护层15厚。这是由于,操作者接触到背面保护层17时的静电电容变化小于接触到操作面时的静电电容变化时,通过设定指定阈值即可辨别出操作者所接触的面的缘故。尤其是,表面保护层15与背面保护层17各材质的介电率差小时,通过设置厚度差即可以避免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61] 以上说明中,是将传感片11a的基膜11b配置在与背面保护层17接触的位置,且将传感片11a的抗蚀层11c配置在与表面保护层15接触的位置来层合了各层,但也可以将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中的传感片11a的表面与背面相反配置。其中,优选在抗蚀层11c侧设置表面保护层15。这是由于,抗蚀层11c的厚度通常比基膜11b薄,因而与相反设置时相比,可以缩短传感电极14与操作面的距离的缘故。
[0062] 制造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时,可以是嵌入成形传感片11a后与表面保护层15或背面保护层17一体成形,或是将背面保护层17和传感片11a重合后在其上涂布构成表面保护层15的液状树脂,或是在预先成形的表面保护层15与背面保护层17之间夹持并固定传感片11a。
[0063] 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和控制部12分别形成不同部件,在将从传感电极14伸出的线路与控制部12的指定部位电连接的同时固定两者。
[0064] 控制部12处理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的输出,根据需要显示信息,并具有与外部设备进行信号输入、输出的功能。并且,该控制部12中还设置有显示面板,形成了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1。
[0065] 图3示出了将环状的装置10的周围以平分的方式切断后状态的剖面图。如该剖面图所示,在位于图左右的带2中,左侧是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右侧是由柔软的塑料、橡胶类材料或皮革等形成的带部13。具有显示部1的控制部12位于图上侧,结合部3形成于图下侧。
[0066] 就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和包括该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的装置10而言,操作者解开结合部3后将带2缠绕在手臂上来进行利用。操作者用手指接触具有传感电极14的表面2a时,用与传感电极14导通的控制部12检测静电电容变化后进行必要的处理。根据情况,通过显示部1显示该结果。另一方面,手臂上缠绕的装置10以与手臂之间有缝隙的状态被佩戴时,也会反复与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之间时而生成缝隙或接触的问题,而由此生成的静电电容变化由于抑制部件17a难以传递到传感电极14,从而难以发生由该接触或非接触引起的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67] 变形例
[0068] 可以用相同材质形成表面保护层15和背面保护层17,此时的背面保护层17的厚度优选为表面保护层的3倍以上。这是由于,操作者接触时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与厚度成反比,因而相对于表面保护层15的厚度,密封部件17a的厚度为3倍以上时也可以与厚度差成比例地减小静电电容的变化的缘故。静电电容的变化大致为3倍以上时即可以区分操作面和背面的信号,进而可以将两者归类为噪音和信号后抑制非正常运转的情况。
[0069] 与以上相同,利用表面保护层15与背面保护层17的介电率差时,表面保护层15和背面保护层17可以采用不同材质,但表面保护层15和背面保护层17采用相同材质形成时也可以通过改变厚度来进行调整。
[0070] 第2实施方式(图4)
[0071] 图4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的手环式装置20。该装置20中,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21的构成不同,具体地说,替代将传感电极层16用作为传感片11a的方式,采用了仅由传感电极14构成的单层结构。
[0072] 就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21的制造而言,可以采取在背面保护层17上印刷形成传感电极14后,进一步层合表面保护层15的方式。
[0073]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装置20,即使存在背面2b与身体接触或不接触的情形,也可以避免非正常运转的问题。
[0074] 第3实施方式(图5)
[0075] 图5示出了又一实施方式的手环式装置30。该手环式装置30中,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31与之前不同。
[0076] 更具体地说,带2整体为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31,位于图5右侧的带2也由构成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31的背面保护层17与表面保护层15的层合部分构成。并且,控制部12也被固定在背面保护层17上而形成一体。
[0077] 根据该实施方式,可以得到难以发生因背面2b与身体接触或不接触引起的非正常运转情况的装置30。
[0078] 第4实施方式(图6)
[0079] 图6示出了又一实施方式的手环式装置40的与图2相当的剖面图。该手环式装置40中,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41的背面保护层17中设置有导电性的抑制部件17b,这一点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不同。
[0080] 背面保护层17兼具有绝缘部19和导电性的抑制部件17b。导电性的抑制部件17b可以用铜、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将银粉末或铜粉末分散在树脂中的导电性树脂,或导电性高分子来形成。图6中,抑制部件17b配置在最外层形成外装部件。
[0081] 该抑制部件17b在与装置40的表面2a垂直的方向上覆盖传感电极14的至少一部分,并优选完全覆盖。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覆盖了整个传感电极14。通过覆盖传感电极14,操作者接触到装置40的背面2b时,传感电极14也难以检测到静电电容的变化。
[0082] 第5实施方式(图7)
[0083] 图7示出了又一实施方式的手环式装置50的与图2相当的剖面图。该手环式装置50中,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51的背面保护层17中也设置有导电性的抑制部件17c,但该配置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不同。
[0084] 背面保护层17在绝缘部19之外还具有导电性的抑制部件17c,抑制部件17c被固定设置在基膜11b的背面。该实施方式中,传感电极14被抑制部件17c所覆盖,因而操作者即使接触到背面保护层17,传感电极14也检测不到静电电容的变化。
[0085] 传感电极层16仅由传感电极14构成时,需要以与传感电极14绝缘的状态配置抑制部件17c,并可以嵌埋配置在背面保护层17的内部、即绝缘部19的内部。
[0086] 作为导电性的抑制部件17c,除了使之在背面保护层17中处于电性孤立(漂浮)的状态以外,还可以使之与控制部12中设置的地线(GND)相连。由此,操作者接触到装置50的背面2b时,抑制部件17c的电位也可以保持一定,更不会检测到背面2b的静电电容变化。
[0087]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各部件的形状、材质、制造方法等的变更、替换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88] 例如,背面保护层17可以采用低介电率的材质并形成厚膜,抑制部件17a~17c分别也可以适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并且,传感片11a中的传感电极层16也可以用单层的传感电极14形成,并且,也可以是与之相反的方式。
[0089] 再者,以上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12具有显示部1,但也可以不具有显示部1,控制部12也可以形成为用PC等显示控制部12的处理数据的形式。
[0090] 就以上触摸传感器而言,是用将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11~51应用在手环型装置10~50的例子做了说明,但并局限在这些装置10~50,对于眼镜式装置或手套式装置、或在衣服的局部设置输入装置等情形,只要是一面为操作面、另一面与操作者接触的装置时均可以适用。
[0091] 上述说明中,将用手指触摸操作的面设为了“表面”,将与手臂等接触的面设为了“背面”,但用在检测与手臂等接触的用途时,可以将与手臂等接触的面设为“表面”,将与之相反一侧的面设为“背面”。
[0092] 并且,通过在背面的局部具有不设置抑制部件的部位,也可以借助该部位的传感电极层来检测背面的静电电容的变化。
[0093] 实施例
[0094] 基于以下各实验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制作模拟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以下各种试样后,评价了操作者接触到各试样的背面时的影响。
[0095] 1、各试样的制作
[0096] 试样1:
[0097] 制作了模拟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以下所示的试样1。图8示出了试样1的俯视图。
[0098] 首先,制作了在带状的厚度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基膜(11b))的一面层合有传感电极(14)及抗蚀层(11c)的传感片(传感电极层11a)。更具体地说,在宽20mm、长180mm的基膜(11b)的表面,用透明导电性油墨形成6个宽15mm×长25mm的作为传感电极(14)的导电部,并形成从各传感电极(14)延伸至基膜(11b)的一端的线路(20)后,在其上用透明的聚氨酯类树脂油墨形成了抗蚀层(11c)。此时,线路的所述一端不用抗蚀层(11c)覆盖,而是叠加碳油墨后形成了端子(21)。传感电极(14)、线路(20)、抗蚀层(11c)、端子(21)均通过丝网印刷来形成。
[0099] 在这种传感片(11a)的抗蚀层(11c)侧的表面设置厚度1mm的由硅橡胶层构成的表面保护层(15),并使端子(21)露出,在基膜侧的表面设置了厚度1mm的由硅橡胶层构成的背面保护层(17)。由此,制作了模拟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的试样1。
[0100] 试样2:
[0101] 除了背面保护层为厚度1mm的有机硅泡沫层以外,与试样1相同地制作了试样2。
[0102] 试样3:
[0103] 除了背面保护层为厚度3mm的有机硅橡胶层以外,与试样1相同地制造出试样3。
[0104] 试样4:
[0105] 除了用厚度1mm的由硅橡胶层形成的绝缘部、和在其外表面设置的厚度12μm的由铝箔形成的抑制部件构成背面保护层以外,与试样1相同地制作了试样4。
[0106] 试样5:
[0107] 在试样4中除了将抑制部件(铝箔)连接在测定装置的地线(接地)以外,与试样4相同地制作了试样5。
[0108] 试样6:
[0109] 除了用在传感片的背面层合设置的厚度12μm的由铝箔形成的抑制部件、和覆盖抑制部件设置的厚度1mm的由硅橡胶层形成的绝缘部构成背面保护层以外,与试样1相同地制作了试样6。试样6中,传感电极和抑制部件之间夹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而呈绝缘状态。
[0110] 试样7:
[0111] 在试样6中除了将抑制部件(铝箔)连接在测定装置的地线(接地)以外,与试样6相同地制作了试样7。
[0112] 2、灵敏度试验
[0113] 对于各试样,将与传感电极相连的线路连接到PSoC IC(Cypress公司制微处理器CY8C24894)后,测定了灵敏度(Diff)。作为PSoC IC的参数设定,Resolution(分辨率)为13bit(8192),Ref Value为4,Rb电阻为3.3KΩ。
[0114] 灵敏度试验1:在将各试样放置在绝缘性的试样台的状态,测定了手指接触到表面(表面保护层侧,以下相同)时的灵敏度的变化。将该测定值设为S1。
[0115] 灵敏度试验2:将各试样佩戴在手臂上并使背面与裸露的皮肤接触,测定了佩戴前后的灵敏度的变化。将该测定值设为N(噪音)。
[0116] 灵敏度试验3:对于各试样,在灵敏度试验2的佩戴在手臂的状态,测定了手指接触到表面时的灵敏度的变化。将该测定值设为S2。
[0117] S/N比:将手指接触到表面时的灵敏度变化作为信号(S1,S2),背面与手臂接触时的灵敏度变化作为噪音(N),算出了S/N比。
[0118] 以上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
[0119] 表1
[0120]
[0121] 对于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本试验不问手臂是否接触到背面,只对是否可以在表面进行输入操作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因此,将手臂接触到背面时的灵敏度变化设为噪音,只要手臂没有接触到背面状态的输入操作S1的值、及手臂接触到背面状态的输入操作S2的值大于噪音的值时,即可以识别噪音和信号。
[0122] 就试样1而言,S1/N比及S2/N比都小于1.0。即,噪音比信号大,其结果无法识别信号。就试样2~试样7而言,S1/N比及S2/N比都超过1,其结果可以识别信号。
[0123] 试样2~试样7中,就背面保护层的厚度为表面保护层厚度的3倍的试样3而言,S1/N比及S2/N比都为2以上。由此可知,采用相同材质或介电性质相似的材质时,优选将厚度控制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由试样2与试样1的比较可知,通过使用如泡沫材料的介电率低的材质,厚度相同时也可以减小手臂接触到背面时的影响。并且,由试样4与试样5、试样6与试样7的比较可知,设置有导电性的抑制部件时,通过将抑制部件接地,可以使S1/N比及S2/N比都变大。且还可知,就试样5和试样7而言,S1/N比及S2/N比两者都特别大,作为可穿戴式触摸传感器优选采用抑制部件接地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