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436056.0

文献号 : CN1062565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相原裕一日原康太

申请人 :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地矫正卡片的翘曲并能够防止卡片劣化的转印装置。在利用转印辊将转印膜的转印层转印到卡片两面上的转印装置中,具有转印辊的转印部构成为对卡片的至少1面进行2次以上转印处理。此时,控制部在转印处理时将转印顺序控制成,相对于卡片的第1面(表面)和第2面(背面)至少1次是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并控制成使由卷曲消除机构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比转印处理的次数少。

权利要求 :

1.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具备:

转印部件,其将转印膜或者保护膜的转印层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这两面上,且对所述第1面和第2面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多次转印处理;

矫正部件,其进行卷曲消除处理,所述卷曲消除处理矫正由所述转印部件转印有所述转印层的所述记录介质的翘曲;

转印顺序决定部件,其决定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进行转印的转印顺序;以及控制部件,其对所述转印部件、所述矫正部件和所述转印顺序决定部件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件将转印顺序决定成,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至少1次是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并使由所述矫正部件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比所述转印处理的次数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进行控制,以使进行如下次数的所述矫正部件的卷曲消除处理,该次数与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进行的转印处理的次数和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第2面进行的转印处理的次数之差相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进行最初的2次转印处理时,将转印顺序决定成,不对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连续转印而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进行第3次和第4次的转印处理时,将转印顺序决定成,不对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连续转印而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进行转印的转印次数不同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决定成,从转印次数多的面起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转印次数少的面的剩余转印次数变为0次后,交替地进行剩余的转印处理和由所述矫正部件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对一面的转印次数比对另一面的转印次数多2次以上的情况下,在对一面进行的连续的转印处理之间进行由所述矫正部件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

说明书 :

转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转印装置,特别是涉及在卡片状记录介质上转印图像的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利用加热辊(HR)将形成于转印膜的图像(镜像)转印到卡片上的转印装置是广泛公知的。在这种转印装置中,通常采用了将加热辊顶压到转印膜的转印层的相反侧的面上并将转印膜和卡片同时(同速)搬送的结构。
[0003] 在这样的转印装置中,用加热辊对卡片和转印膜加热,转印膜的转印层被转印到卡片上并将转印膜从卡片上剥离,从而进行转印处理。之后,当被转印的卡片和转印膜冷却时,在转印膜的收缩作用下,卡片产生翘曲(卷曲)。因此,转印装置具备矫正卡片的翘曲的卷曲消除机构,在卡片上转印了图像之后,利用卷曲消除机构进行用于矫正卡片的翘曲的卷曲消除处理。
[0004]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进行卷曲消除处理时,将卡片搬送到卷曲消除机构并在到达中央时刻使其停止,压下卷曲消除单元(按压构件),对卡片进行由用户设定的时间的卷曲消除处理。在该技术中,如图20所示,通过构成卷曲消除机构的按压构件,对在一面(图中下表面)侧转印图像并存在翘曲的卡片的另一面(图中上表面)侧按压规定时间,从而矫正(除掉)卡片的翘曲,使卡片转动180°(使表背面翻转),通过按压构件对在另一面(图中下表面)侧转印图像并存在翘曲的卡片的一面(图中上表面)侧同样按压规定时间,从而矫正卡片的翘曲。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每次进行转印处理都通过卷曲消除单元按压卡片来矫正卡片的翘曲,提供了处理、外观优异的卡片。
[0005]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利用加热辊将形成于转印膜的图像转印到卡片上的转印装置中,对卡片的一面进行多次转印处理。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6783号公报(参照段落“0032”、“0053”~“0055”)[0009]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80682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1的技术所公开的卷曲消除机构,通过在卡片的翘曲方向的相反方向用按压构件按压卡片来矫正卷曲,因此,由于对卡片施加负荷、按压时间长或者进行多次按压而使对卡片的损害增加。例如,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由于对记录介质的一面进行多次转印处理,因此,当每次进行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卷曲消除处理时,必须对卡片进行多次卷曲消除处理,对卡片的损害有可能变大。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矫正卡片状记录介质的翘曲并且能够防止记录介质的劣化的转印装置。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备:转印部件,其将转印膜或者保护膜的转印层转印到卡片状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这两面上,且对第1面和第2面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多次转印处理;矫正部件,其进行卷曲消除处理,所述卷曲消除处理矫正由转印部件转印有转印层的记录介质的翘曲;转印顺序决定部件,其决定对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进行转印的转印顺序;以及控制部件,其对转印部件、矫正部件和转印顺序决定部件进行控制,控制部件将转印顺序决定成,相对于记录介质的第1面和第2面至少1次是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并使由矫正部件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比转印处理的次数少。
[0015] 发明的效果
[0016] 根据本发明,控制部件对转印顺序和由矫正部件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时机进行控制,从而不需要每次转印处理都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因此,可以得到能够通过减少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来减轻对卡片的损害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包含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印刷系统的外观图。
[0018] 图2是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9] 图3是图像转印的原理说明图,(a)表示转印构件、剥离构件和支承构件位于工作位置的状态,(b)是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图。
[0020] 图4是表示由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发行的卡片和用于对该卡片进行转印处理的一次转印的顺序的图。
[0021]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卷曲消除机构的卷曲消除动作的说明图,(A)表示按压构件位于从支承构件分离的退避位置的状态,(B)表示按压构件进入到支承构件的卷曲消除状态,(C)表示(B)的卷曲消除状态中的相对于支承构件将按压构件压入最多的状态。
[0022]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0023] 图7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0024] 图8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0025] 图9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另一例子的图。
[0026] 图10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0027] 图11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3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0028] 图12是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时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3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0029]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的顺序和卷曲消除次数的模式的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模式的图。
[0030]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的顺序和卷曲消除次数的模式的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模式的图。
[0031]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的顺序和卷曲消除次数的模式的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模式的图。
[0032]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的顺序和卷曲消除次数的模式的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3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模式的图。
[0033]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印处理的顺序和卷曲消除次数的模式的图,是表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3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的模式的图。
[0034] 图18是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微型计算机的CPU所执行的卡片发行程序的流程图。
[0035] 图19是表示卡片发行程序的转印顺序决定处理的详细情况的转印顺序决定子程序的流程图。
[0036]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卷曲消除动作的说明图,是表示在双面转印时每次转印处理都进行卷曲消除处理的方式的图。
[0037] 图21是表示以往的课题的说明图,是表示不由卷曲消除机构进行卷曲消除处理而对卡片同一面连续地实施转印处理的情况下的问题的图。
[0038] 附图标记说明
[0039] 1 印刷装置(转印装置)
[0040] 10 卷曲消除机构(卷曲消除部件)
[0041] 33 加热辊(热定影体)
[0042] 41 色带
[0043] 46 转印膜
[0044] 100 控制部(控制部件)
[0045] B1 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部件)
[0046] B2 转印部(转印部件)
[0047] F 转动单元(翻转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的印刷装置的实施方式,该印刷装置在卡片(PVC材料等的卡片状记录介质)上印刷记录文字、图像并且对卡片进行磁方式或电方式的信息记录。
[0049] <系统结构>
[0050]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构成了印刷系统200的一部分。即,印刷系统200大致划分是由上位装置201(例如个人计算机等主机)和印刷装置1构成的。
[0051] 印刷装置1经由省略图示的接口连接到上位装置201,能够从上位装置201向印刷装置1发送图像数据、磁或电的记录数据等来指示记录动作等。此外,印刷装置1具有操作面板部(操作显示部)5(参照图6),除了来自上位装置201的记录动作指示之外,也能够进行来自操作面板部5的记录动作指示。
[0052] 在上位装置201连接有:数码相机、扫描器等图像输入装置204;用于向上位装置201输入命令、数据的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203;显示由上位装置201生成的数据等的液晶显示器等监控装置202。
[0053] <印刷装置>
[0054] 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外壳2,在外壳2内具备信息记录部A、印刷部B、介质收容部C、收容部D和转动单元F。
[0055] (信息记录部)
[0056] 信息记录部A由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和接触式IC记录部27构成。
[0057] (介质收容部)
[0058] 介质收容部C将多张卡片以站立姿势排列收纳,在其前端设置有分离开口7,通过拾取辊19从最前列的卡片起依次导出来供给卡片。
[0059] (转动单元)
[0060] 被导出的空白的卡片由搬入辊22输送到转动单元F。转动单元F由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外壳2的转动框架80和支承于该框架的2个辊对20、21构成。而且,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转动框架80。
[0061] 在转动单元F转动的外周,配置有上述的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和接触式IC记录部27。而且,辊对20、21形成用于向这些信息记录部23、24、27的任一个搬送卡片的介质搬送路65,由这些记录部以磁方式或电方式向卡片写入数据。此外,在转动单元F的附近,配置有检测环境温度(外部空气温度)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Th。
[0062] (印刷部)
[0063] 印刷部B用于在卡片的表背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在介质搬送路65的延长线上设置有移送卡片的介质搬送路径P1。另外,在介质搬送路径P1配置有搬送卡片的搬送辊29、30,并连结到未图示的搬送马达。
[0064] 印刷部B具备:图像形成部B1,其具有膜状介质搬送机构,相对于由该搬送机构搬送的转印膜46,用热打印头40形成图像;以及转印部B2,其接着通过加热辊33向介质搬送路径P1上的卡片的表面转印形成于转印膜46的图像。
[0065] 在印刷部B的下游侧,在介质搬送路径P1的延长线上设置有介质搬送路径P2,该介质搬送路径P2向收容堆积器60移送印刷后的卡片。在介质搬送路径P2配置有搬送卡片的搬送辊对37、38,并连结到未图示的搬送马达。
[0066] 在搬送辊对37与搬送辊对38之间配置有卷曲消除机构10。卷曲消除机构10通过对由搬送辊对37、38夹持(夹紧)了两端部的卡片的中央部进行按压,来矫正因加热辊33进行的热转印而使卡片产生的翘曲。卷曲消除机构10通过包括偏心凸轮36的结构而构成为能够在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进退,关于其详细情况会在后面说明。
[0067] (收容部)
[0068] 收容部D构成为将从印刷部B输送的卡片收容到收容堆积器60。收容堆积器60构成为利用升降机构61向图2下方移动。
[0069] (印刷部详细情况)
[0070] 下面,对上述的印刷装置1的整体结构中的印刷部B详细进行说明。
[0071] 转印膜46呈具有比卡片的宽度方向稍大的宽度的带状,从上起依次按如下的顺序层叠而形成:接受色带41的墨水的墨水接受层、保护墨水接受层的表面的透明的保护层(墨水接受层和保护层合称为转印层)、通过加热促进墨水接受层和保护层一体地剥离的剥离层、基材(基底膜)。
[0072] 转印膜46通过马达Mr2、Mr4的驱动,被转印膜盒内的旋转的卷取辊和导出辊分别卷取或导出。即,在转印膜盒内,在卷取辊的中心配置有卷取筒47,在导出辊的中心配置有供给筒48,马达Mr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齿轮传递到卷取筒47,马达Mr4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齿轮传递到供给筒48。膜搬送辊49是移送转印膜46的主要的驱动辊,通过控制该辊49的驱动来决定转印膜46的搬送量及搬送停止位置。该膜搬送辊49连结到未图示的步进马达。在膜搬送辊49驱动时马达Mr2、Mr4也驱动,但这是为了将从卷取筒47、供给筒48中的任一方导出的转印膜46由另一方卷取,而不是将该转印膜46作为搬送的主体来进行驱动。此外,作为马达Mr2和马达Mr4,使用能够正反转的DC马达。
[0073] 在膜搬送辊49的周面,配置有夹送辊32a和夹送辊32b。虽然没有在图2中示出,但夹送辊32a、32b是能够以相对于膜搬送辊49进入和退避的方式移动地构成的,图中的状态是通过向膜搬送辊49进入并压接而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搬送辊49。由此,转印膜46进行与膜搬送辊49的转速相应的距离的准确搬送。
[0074] 色带41收纳于色带盒42,并以张设在供给色带41的供给筒43与卷取色带41的卷取筒44之间的状态收容于该盒42,卷取筒44在马达Mr1的驱动力下旋转,供给筒43在马达Mr3的驱动力下旋转。作为马达Mr1和马达Mr3,使用能够正反转的DC马达。另外,在马达Mr1、Mr3之间,配置有测定马达Mr1、Mr3的环境温度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Th。
[0075] 色带41是通过在长度方向上按面顺序(日文:面順次)反复Y(黄色)、M(品红)、C(靛蓝)的彩色色带板(日文:リボンパネル)和Bk(黑色)色带板而构成的。此外,根据种类的不同,也可以构成为将Y(黄色)、M(品红)、C(靛蓝)的彩色色带板和Bk(黑色)色带板、还有UV(紫外)色带板、另一个Bk色带板在长度方向上按面顺序反复。另外,在色带41的终端部附带有表示色带41的使用限度的空标记。图2所示的Se2是用于检测该空标记的透射式传感器。
[0076] 压印辊45和热打印头40构成了图像形成部B1,在与压印辊45相向的位置配置热打印头40。热打印头40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加热元件,这些加热元件通过打印头控制用IC(未图示)根据印刷数据被控制选择性地加热,经由色带41在转印膜46的转印层上印刷图像。此外,冷却风扇39用于冷却热打印头40。
[0077] 向转印膜46的印刷结束的色带41通过剥离滚子25和剥离构件28从转印膜46上剥下。剥离构件28固定设置于色带盒42,剥离滚子25在印刷时与剥离构件28抵接而由两者夹持转印膜46和色带41,从而进行剥离。然后,被剥离的色带41在马达Mr1的驱动力下被卷取筒44卷取,转印膜46由膜搬送辊49搬送到具有压印辊31和加热辊33的转印部B2。
[0078] 在转印部B2,转印膜46与卡片一同由加热辊33和压印辊31夹持,形成在转印膜46的转印层上的图像被转印到卡片上。在开始转印处理的情况下,在传感器Se3检测到形成于转印膜46的标记后将转印膜46搬送规定距离,从而将转印膜46定位在转印开始位置。另外,在传感器Se4检测到卡片前端后将卡片搬送规定距离,从而将卡片前端定位在转印开始位置。由此,进行转印膜46和卡片的位置对准,开始转印处理。此外,加热辊33以经由转印膜46与压印辊31压接或分离的方式安装于升降机构(未图示)。
[0079] 转印辊33和剥离滚子34b及支承销51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分别在图3(a)所示的工作位置和图3(b)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剥离滚子34b和支承销51设置于转印膜盒,剥离滚子34b以支承有转印膜46的状态在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剥离滚子34b设定为在工作位置经由转印膜46与沿着搬送路径P1搬送的卡片接触。转印到卡片的转印膜46从转印辊33到剥离滚子34b一直粘接于卡片,在卡片到达剥离滚子34b时转印膜46从卡片上剥离。此外,被剥离的转印膜46在与卡片正交的方向(图的下方向)上被卷取,因此,卡片和剥离后的转印膜46经由剥离滚子34b保持大致90度的关系(剥离角度β大致90度)。
[0080] 后述的控制部100,在向卡片上转印图像时将转印辊33移动到工作位置(Pn1)而压接,在图像形成后(卡片后端通过了转印辊33之后)将转印辊33移动到退避位置(Pn2)而使其分离。由此,防止在卡片后端通过了转印辊33之后转印膜46与转印辊(加热辊)33接触而使转印膜46因转印辊33的热而变形。
[0081] 另外,控制部100,在卡片后端通过支承销51的时机,使剥离滚子34b及支承销51从工作位置(Pn3)移动到退避位置(Pn4)。在此,由于使剥离滚子34b及支承销51移动到退避位置,因此,防止了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在使卡片朝向搬送通路上游侧的翻转单元F转向搬送时卡片与支承销51、剥离滚子34b碰撞。通过这样的控制,不会有过剩的热作用于转印膜而发生变形的可能,另外也不会在剥离转印膜46时发生转印不良。
[008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转印部B2对卡片的至少一面进行多次转印处理。例如,在向卡片的表面(第1面)转印彩色图像和保护层(不由图像形成部B1进行图像形成而由转印部B2对转印膜46的转印层进行转印,从而转印涂层)、向卡片背面(第2面)转印单色图像的情况下,在转印部B2对表面转印2次,对背面转印1次。另外,在向表面转印UV墨水图像、彩色图像和保护层、向背面转印单色图像和保护层的情况下,在转印部B2对表面转印3次,对背面转印2次。这能够由用户任意地设定,因此,既可以对表面转印2次、对背面转印2次,也可以对表面转印1次、对背面转印3次。
[0083] 例如如图4所示对卡片的表面进行3次转印处理、对背面进行2次转印处理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部B1,相对于转印膜46形成3处表面用的印刷数据,形成2处背面用的印刷数据。然后,在转印部B2,对卡片进行多次转印处理并发行卡片。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按“表面1→背面1→表面2→背面2→表面3”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因此对转印膜46也按该顺序形成图像。也就是说,在图像形成部B1对转印膜46印刷的顺序,根据在转印部B2对卡片的转印处理的顺序来变化。此外,在对卡片的同一面进行多次转印处理的情况下,从靠近卡片的印刷数据起先对转印膜46进行图像形成。
[0084] (卷曲消除机构详细情况)
[0085] 下面,对上述的卷曲消除机构1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卷曲消除机构10具有:偏心凸轮36、具有弯曲成凸状的面的按压构件34、以及具有弯曲成与按压构件34的弯曲面对应的凹状的面的支承构件35。
[0086] 如图5(A)所示,在卷曲消除机构10不进行动作时,按压构件34被定位在退避位置,按压构件34和支承构件35以经由介质搬送路径P2(同时参照图2)相对的方式分离地配置。在按压构件34,在弯曲成凸状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中央部固定有滚子,该滚子与偏心凸轮
36的周面抵接。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多个齿轮(未图示)传递到偏心凸轮36的轴芯(同时参照图2)。
[0087] 相对于由搬送辊对37、38夹持了两端部的卡片,将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偏心凸轮36的轴芯而使偏心凸轮36转动,从而如图5(B)所示,按压构件34越过介质搬送路P2而进入到支承构件35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卡片被夹在支承构件35的弯曲成凹状的面与按压构件34的弯曲成凸状的面之间,通过由按压构件34和支承构件35施加与卡片的翘曲相反的翘曲来进行矫正。
[0088] 图5(C)表示图5(B)所示的卷曲消除状态中的相对于支承构件35将按压构件34压入最多的状态。分别构成支承构件35和搬送辊对37、38的从动辊(图5(C)的下侧的辊)设置成能够在如图5(C)的箭头所示与介质搬送路径P2交叉的方向(图5(C)的上下方向)上滑动,由弹簧14、15向按压构件34侧施力。此外,支承构件35固定于搬送辊对37、38的从动辊侧的轴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1次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时间设定为10秒,但能够根据卡片的材质、厚度、环境温度来适当设定卷曲消除处理的时间。该时间只要在不会因卡片的卷曲而对卡片的搬送、转印处理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上矫正卷曲即可。
[0089] 下面,对印刷装置1的控制和电气系统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动作控制的控制部100;以及从商用交流电源转换成能够使各机构部和控制部等驱动/工作的直流电源的电源部120。
[0090] (控制部)
[0091] 如图6所示,控制部100具备微型电子计算机102(以下,简称为微型计算机102。),该微型计算机102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控制处理。微型计算机102由如下构件构成:作为中央运算处理装置以高速时钟频率(日文:クロック)工作的CPU;存储有印刷装置1的程序、程序数据的ROM;作为CPU的工作区工作的RAM;以及连接它们的内部总线。
[0092] 在微型计算机102连接有外部总线。在外部总线连接有:用于进行与上位装置201的通信的省略图示的接口;暂时储存要印刷到卡片上的印刷数据、要以磁方式或电方式记录到卡片的磁条、收容IC的记录数据等的缓冲存储器101。
[0093] 另外,在外部总线连接有:对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控制的传感器控制部103;包括向各马达供给驱动脉冲、驱动电力的马达驱动器等的致动器控制部104;用于控制向构成热打印头40的发热元件供给的热能的热打印头控制部105;用于对操作面板部5进行控制的操作显示控制部106;以及上述信息记录部A。
[0094] (电源部)
[0095] 电源部120向控制部100、热打印头40、加热辊33、操作面板部5和信息记录部A等供给工作/驱动电源。
[0096] <转印顺序和卷曲消除处理>
[0097]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由印刷部B进行的转印处理的顺序和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动作)进行说明。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当对卡片状的记录介质进行转印处理时,在转印到卡片的转印膜46的收缩作用下卡片发生卷曲。例如,在对表面转印2次、对背面转印1次的情况下(参照图21),若先对表面连续进行2次转印处理,则有如下的可能:因转印处理产生的卡片的卷曲变大,在搬送、背面的转印处理时产生不良影响(即使因1次的转印处理产生的卷曲没有影响,当连续进行2次转印处理时卷曲也会积累而增大)。因此,以往如图20所示在对卡片的表面进行了转印之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之后翻转卡片来对背面进行转印处理,再次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后将卡片排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卡片两面中的至少一方实施多次转印处理,因此,若用以往的方法进行卡片发行,则必须进行与转印次数相同的次数的卷曲消除处理。这样,由卷曲消除机构10对卡片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增多,因此对卡片的损害有可能变大。
[0098]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如图7所示地在对表面转印了1次之后,不进行卷曲消除机构10的卷曲消除处理而使卡片翻转来进行对背面的转印,则卷曲会被抵消,本实施方式着眼于这一点,能够通过对转印顺序和卷曲消除处理的时机进行控制来将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减轻对卡片的损害。以下表示具体例子。
[0099] 首先,在对表面转印1次、对背面转印1次的情况下,由于对表面和背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所以卷曲被抵消,因此,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为0次(图13的模式1、模式2、参照图7)。
[0100] 然后,在对表面转印2次、对背面转印1次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的顺序(图14的模式1)进行转印处理,最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并排出。在此情况下,通过第1次和第2次的转印处理将卷曲抵消,通过卷曲消除机构10,对因第3次的对表面的转印处理而产生的卷曲进行卷曲矫正。除此之外,也可以如图9所示地按“表面→表面→背面”的顺序(图14的模式3)进行转印处理,在第1次的转印处理之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或者按“背面→表面→表面”的顺序(图14的模式2)进行转印处理,最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这样,能够用1次就处理完以往要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3次的卷曲消除处理。
[0101] 然后,在对表面转印2次、对背面转印2次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背面”的顺序(图15的模式1)进行转印处理,不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就排出。除此之外,按图15的模式2至模式4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卷曲消除次数也是0次。但是,如图15的NG模式所示,在按“表面→表面→背面→背面”、“背面→背面→表面→表面”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的情况下,需要在第1次的转印处理之后和第4次的转印处理之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卷曲消除次数为2次。因此,优选在第1次和第2次的转印处理中按“表面→背面”或“背面→表面”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不像“表面→表面”、“背面→背面”这样对同一面连续地进行转印处理。但是对于该NG模式,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也比以往那样每次转印处理都进行卷曲消除处理的情况的次数少,因此与以往相比有效果。
[0102] 而且,在对表面转印3次、对背面转印2次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背面→表面”的顺序(图16的模式1)进行转印处理,最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并排出卡片。在此情况下,通过到第4次为止的转印处理抵消了卷曲,因此,最后只要进行1次卷曲消除处理即可。作为在第4次之前卷曲被抵消的转印顺序,除了上述顺序之外,还有“表面→背面→背面→表面→表面”(图16的模式2)、“背面→表面→表面→背面→表面”(图16的模式3)和“背面→表面→背面→表面→表面”(图16的模式4),在按该顺序进行转印处理的情况下,最后仅进行一次卷曲消除机构10的卷曲消除处理即可。另外,图16的模式5是在第1次的对表面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1次卷曲消除处理即可,图16的模式6是在第3次的对背面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1次卷曲消除处理即可,图16的模式7是在第1次的对表面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1次卷曲消除处理即可。但是,在图16的NG模式1下,必须在第1次、第2次和第5次的转印处理之后分别各进行1次、共计3次卷曲消除处理,另外,在图16的NG模式2下,必须在第1次、第4次和第5次的转印处理之后分别各进行1次、共计3次卷曲消除处理。但是对于该NG模式,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也比以往那样每次转印处理都进行卷曲消除处理的情况的次数少,因此与以往相比有效果。
[0103] 另外,在对表面转印3次、对背面转印1次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按“表面→背面→表面→表面”的顺序(图17的模式1)进行转印处理,在第3次和第4次的转印处理之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分别各进行1次、共计2次卷曲消除处理并排出。另外,在图17的模式2下同样在第3次和第4次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在图17的模式3下,在第1次和第4次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在图17的模式4下,在第1次和第2次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卷曲消除处理。
[0104] 根据以上,若利用通过对表面和背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来将卡片的卷曲抵消这一点,则能够减少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与对表面的转印次数和对背面的转印次数之差相应的次数的卷曲消除处理,使装置内的搬送、转印不良不再发生,也能够抑制被排出的卡片的翘曲,也能够减轻卷曲消除处理对卡片的损害。也就是说,在如表面2次、背面2次这样表面和背面的转印次数之差为0次的情况下,卷曲消除次数也为0次,在如表面3次、背面2次这样转印次数之差为1次的情况下,卷曲消除次数也为1次。另外,在如表面3次、背面1次这样转印次数之差为2次的情况下,卷曲消除次数也为2次。
[0105] 另外,对于转印顺序,若在第1次和第2次的转印处理中按“表面→背面”或“背面→表面”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在第3次和第4接下来的转印处理中也按“表面→背面”或“背面→表面”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则每2次的转印处理就会抵消卷曲。因此,在对表面和背面的转印次数还剩1次以上的期间,优选每2次的转印处理对表面和背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哪个面的转印次数变为0后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例如,若比较图14的模式1、2和模式3,则在模式1、2下,在第3次的转印处理之后(排出前)进行卷曲消除处理,而在模式3下,在第1次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如模式3那样对同一面连续地进行转印处理的情况下的卷曲消除量,比如模式1、2那样对卷曲被抵消的卡片进行1次转印处理的情况下的卷曲消除量多。因此,整体的卡片发行处理的时间变长,所以,优选由卷曲消除机构
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尽量在最后进行。此外,在对表面和背面转印的转印次数之差在2以上的情况下,优选先对表面和背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之后反复进行转印处理和卷曲消除处理。
[010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比较对表面和背面转印的转印次数,从转印次数多的面开始转印处理,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然后,转印次数少的一方的剩余转印次数变为0后,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和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并排出卡片。此外,在对表面和背面转印的转印次数相同的情况下,用户设定哪个面在排出时向上,由此来变更转印顺序。例如,在设定成排出时表面向上的情况下,只要按图15的模式1或模式4的顺序,在转印处理结束时表面就会向上,因此能够直接排出。在设定成排出时背面向上的情况下,按图15的模式2和模式3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
[0107] <动作>
[0108] 下面,参照图18和图19的流程图,将以微型计算机102的CPU(以下,仅称为CPU。)为主体对印刷部B和卷曲消除机构10的控制作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卡片发行动作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流程图表示对卡片的表面和背面最多各进行3次转印处理的情况,对各面进行4次以上转印处理的情况也一样。另外,在该流程图中表示如下的方式,但转印顺序和卷曲消除处理的时机能够如上述的其他模式那样适当设定:比较对表面和背面的转印次数,从转印次数多的面开始转印处理,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之后转印次数少的一方的剩余转印次数变为0后,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和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并排出卡片。
[0109] 首先,从上位装置(PC)201接收转印数据(St1)。此时,由于从上位装置201分别发送对卡片的表面转印的转印数据和对背面转印的转印数据,因此,CPU能够把握要对各面进行几次转印处理。因此,CPU决定对卡片的转印顺序(St2)。
[0110] 用图19的流程图对转印顺序的决定子程序进行说明。首先,CPU判断对卡片的表面的转印次数(来自上位装置201的转印要求数)(St101),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1次时,在步骤St102中判断对卡片背面的转印次数(转印要求数),在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1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表面→背面”(St103)。然后,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1次、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2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背面→表面→背面”(St104)。然后,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1次、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3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背面→表面→背面→背面”(St105)。
[0111] 然后,在通过步骤St101判断为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2次时,在步骤St106中判断对卡片背面的转印次数,在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1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表面→背面→表面”(St107)。同样,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2次、对背面的转印次数也是2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表面→背面→表面→背面”(St108)。然后,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2次、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3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背面→表面→背面→表面→背面”(St109)。
[0112] 然后,在通过步骤St101判断为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3次时,在步骤St110中判断对卡片背面的转印次数,在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1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表面→背面→表面→表面”(St111)。然后,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3次、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2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表面→背面→表面→背面→表面”(St112)。然后,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是3次、对背面的转印次数也是3次的情况下,将转印顺序设定为“表面→背面→表面→背面→表面→背面”(St113)。由此,相对于从上位装置接收的转印数据,决定对卡片各面的转印顺序,步骤St2的转印顺序的决定子程序结束。
[0113] 在步骤St2中决定了转印顺序后(或与此同时)供给卡片(St3)。然后,按照决定的转印顺序在图像形成部B1对转印膜46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一次转印)(St4)。之后,将形成图像的转印膜46和卡片向转印部B2的转印开始位置搬送,并进行定位(St5)。在该状态下,将转印辊33移动到工作位置,开始转印处理(二次转印)(St6)。1次的转印处理结束后,对转印次数进行计数并保存在RAM(St7)。
[0114] 然后,在步骤St7中判断被计数的转印次数是否达到了要求的转印次数(St8),在还要继续转印处理的情况下,判断在本次的转印处理之后是否需要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St9)。在该步骤中,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和对背面的转印次数之差在2次以上(例如,表面3次、背面1次等)且接下来的转印处理是对与上一次的转印处理相同的面进行的情况下(表面→表面或背面→背面),判断为要通过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并进行卷曲消除处理(St10)。例如,在按“表面1→背面1→表面2→表面3”的顺序进行转印处理的情况下的第3次(表面2)的转印处理之后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如上述这样,通过对表面1和背面1进行的转印处理,卡片的卷曲被抵消,因此,在对表面1和背面1的转印处理之后不需要卷曲消除处理。在不进行卷曲消除处理的情况下,使卡片翻转(St11)并待机。
[0115] 在还有转印处理没完成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t4,将接下来的印刷数据在转印膜46上形成图像,并反复直到步骤St8为止。在步骤St8中判断为要求的转印处理全都结束了后,判断是否在卡片排出前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St12)。在此,判断对表面的转印次数和对背面的转印次数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卡片的卷曲被抵消,所以不需要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因此直接排出卡片(St14)。在对表面的转印次数和对背面的转印次数不同的情况下,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St13),在矫正卷曲后排出卡片(St14),结束卡片发行程序。
[0116] <效果等>
[0117]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效果等进行说明。
[0118]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对卡片两面进行转印处理,对卡片的至少1方的面进行多次转印处理。此时,通过控制部100来控制转印顺序(至少1次是对表面和背面交替地进行转印处理。)和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时机,从而不需要每次转印处理都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卷曲消除处理,因此,能够通过减少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来减轻对卡片的损害。
[0119] 此外,本发明在没有图像形成部B1仅具备转印部B2的层压装置中也能够应用。在该情况下,在转印膜46上预先形成有图像(也可以由另外的装置在转印膜46上形成图像,也可以使用全息图膜等保护膜),对卡片的至少一面进行多次转印处理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01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控制部100相对于从上位装置201接收的转印数据来决定转印顺序的方式,但也可以在上位装置201侧(应用程序、打印机驱动程序)决定转印顺序,来向印刷装置1发出转印处理的命令。另外,由卷曲消除机构10进行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只要比转印处理的次数少即可,最少的卷曲消除处理的次数就是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对卡片的表面和背面进行的转印处理的次数之差”。
[0121] 此外,本申请请求通过参照而在此援引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年123673号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