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615104.2

文献号 : CN1062646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建明

申请人 : 周建明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该装置包括对称布置的左翼和右翼,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连接柱、顶紧块和调节螺栓,左翼和右翼内分别设有横向的左贯穿孔和右贯穿孔,连接柱置于右贯穿孔内,顶紧块置于左贯穿孔内,调节螺栓置于顶紧块内并与连接柱的尾部螺纹连接;该装置还包括左销钉和右销钉,所述左翼的侧面设有与左贯穿孔垂直并相通的左销钉孔,左销钉置于左销钉孔内,右翼的侧面设有与右贯穿孔垂直并相通的右销钉孔,右销钉置于右销钉孔内。本发明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椎体活动性较强、稳定性好、不容易移位和脱出的优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包括对称布置的左翼(1)和右翼(2),其特征是:还包括连接柱(3)、顶紧块(4)、调节螺栓(5)、左销钉(61)和右销钉(62),左翼(1)和右翼(2)内分别设有横向的左贯穿孔(11)和右贯穿孔(21),连接柱(3)置于右贯穿孔(21)内,顶紧块(4)置于左贯穿孔(11)内,调节螺栓(5)置于顶紧块(4)内并与连接柱(3)的尾部螺纹连接;左翼(1)的侧面设有与左贯穿孔(11)垂直并相通的左销钉孔(63),左销钉(61)置于左销钉孔(63)内;右翼(2)的侧面设有与右贯穿孔(21)垂直并相通的右销钉孔(64),右销钉(62)置于右销钉孔(64)内;连接柱(3)的尾部内凹形成圆孔(31),圆孔(31)延伸出与调节螺栓(5)相配合的内螺栓孔(32);顶紧块(4)由一体结构的底座(41)和凸台(42)组成,凸台(42)的外径小于底座(41)的外径,且凸台(42)的末端置于圆孔(31)内;顶紧块(4)内设有与调节螺栓(5)相配合的套孔(43),调节螺栓(5)置于套孔(43)内并与连接柱(3)的内螺栓孔(31)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左贯穿孔(11)自左翼(1)的外侧向内侧依次由第一贯穿孔(111)、第二贯穿孔(112)和第三贯穿孔(113)组成,其中第一贯穿孔(111)的内径大于第二贯穿孔(112)的内径,第三贯穿孔(113)的内径大于第一贯穿孔(111)的内径,且第三贯穿孔(113)的内径大于连接柱(3)尾部的外径;顶紧块(4)的底座(41)置于第一贯穿孔(111)内,凸台(42)置于第二贯穿孔(112)内;左销钉(61)与底座(41)相接触,右销钉(62)与连接柱(3)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左翼(1)和右翼(2)在互相相对的内侧面设有若干外凸的凸刺(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柱(3)的杆部呈四棱柱形,其头部呈圆锥形,且其头部的末端呈弧形。

说明书 :

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腰椎退变会导致非常棘手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长期慢性腰痛,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痛和腰椎不稳的主要手术方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应用可帮助获得90%一100%的融合率,但患者症状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再者,螺钉固定和脊柱融合存在潜在并发症如邻近节段退变、螺钉断裂、假关节形成等。
[0003] 因此,外科手术处理的理念正逐步转变到非融合技术上来。对于早期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椎小关节炎和由于椎间隙高度降低而导致的椎间孔狭窄神经处理,使用非刚性固定力学支持的非融合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这类治疗方式和全椎间盘置换术一起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手术策略中迅速起到特殊的作用,可推迟或避免腰椎退行性病变阶段的最终融合手术。该非融合手术无需植入异体骨或人工骨,无需骨的固定,能够保留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脊柱的运动性和恢复其稳定性,从而易于再次手术。
[0004] 非融合技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所致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点是:(1)减小了植入节段矢状位上屈曲和过伸的运动范围;(2)明显增加了神经根孔和椎管的直径;(3)在中立位和过伸位的时候减少了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内部压力;(4)减小了两侧小关节的关节面接触区域的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5)在相邻节段未见运动范围的改变和椎间盘加速退变的迹象;(6)未见到手术节段椎体间角度的变化,椎间盘后方高度的变化和棘突间隙的变化。
[0005] 非融合技术需要使用将非融合棘突固定装置植入两个腰椎的椎体棘突之间,同时非融合棘突固定装置与上下椎体棘突之间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动度。目前常见的设计是整体呈H形,由左右两侧的两翼和横于两翼之间的支撑体组成,但其为一体结构,左右两翼之间的距离固定,手术时无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做进一步调节,术后容易移位和脱出。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椎体活动性较强、稳定性好、不容易移位和脱出的腰椎用棘突间撑开装置。
[0007]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对称布置的左翼和右翼,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连接柱、顶紧块和调节螺栓,左翼和右翼内分别设有横向的左贯穿孔和右贯穿孔,连接柱置于右贯穿孔内,顶紧块置于左贯穿孔内,调节螺栓置于顶紧块内并与连接柱的尾部螺纹连接。
[0008] 本发明还包括左销钉和右销钉,所述左翼的侧面设有与左贯穿孔垂直并相通的左销钉孔,左销钉置于左销钉孔内;右翼的侧面设有与右贯穿孔垂直并相通的右销钉孔,右销钉置于右销钉孔内。
[0009] 本发明的连接柱的尾部内凹形成圆孔,圆孔延伸出与调节螺栓相配合的内螺栓孔;顶紧块由一体结构的底座和凸台组成,凸台的外径小于底座的外径,且凸台的末端置于圆孔内;顶紧块内设有与调节螺栓相配合的套孔,调节螺栓置于套孔内并与连接柱的内螺栓孔螺纹连接。
[0010] 本发明所述左贯穿孔自左翼的外侧向内侧依次由第一贯穿孔、第二贯穿孔和第三贯穿孔组成,其中第一贯穿孔的内径大于第二贯穿孔的内径,第三贯穿孔的内径大于第一贯穿孔的内径,且第三贯穿孔的内径大于连接柱尾部的外径;顶紧块的底座置于第一贯穿孔内,凸台置于第二贯穿孔内;左销钉与底座相接触,右销钉与连接柱相接触。
[0011] 本发明所述左翼和右翼在互相相对的内侧面设有若干外凸的凸刺。
[0012] 本发明所述连接柱的杆部呈四棱柱形,其头部呈圆锥形,且其头部的末端呈弧形。
[001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包括左翼、右翼和连接柱,左翼和右翼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节螺栓进行调节,从而适应各患者的个体情况;连接柱位于上下棘突之间,用于支撑和稳定上下棘突;左翼和右翼内侧面上的凸刺与上下棘突接触,用于帮助该装置固定于椎体中,不易移位和脱落。其作用原理为使部分载荷通过棘突-撑开装置-棘突进行传递,该装置产生的撑开力可使手术节段发生相对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张开以减少对椎管内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可增加椎间孔直径,从而减轻相邻椎体间的退变;限制病变节段椎体的前屈伸矢状位活动度,增加椎管的容积和神经孔的面积,减轻椎间盘后缘的压力,从而缓解椎管狭窄导致的腿部、臀部、腹股沟以及背部等的疼痛,但并不会影响手术相邻节段椎体的运动和压力传导。术中将该撑开装置塞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之间,其左右翼可以防止前移,棘上韧带可以为器械提供遮挡,防止其后移;它分散了椎体间的压力,使腰椎处于轻度屈曲位,允许患者保留一个相对正常的体位而非过度的屈曲,它的置入起到了稳定脊柱的作用。使用该装置可大大减少手术的创伤面,简化操作流程,术后椎体活动性的稳定性非常好,不容易移位和脱出,同时可有效改善对邻近节段负荷增加、退变加速等并发症的影响,为椎体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附图说明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0016]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0017] 图3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0018]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0019] 图5为图3中左翼的剖视图。
[0020] 图6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0021] 图7为本发明中左翼的主视图。
[0022] 图8为本发明中左翼的右视图。
[0023] 图9为本发明中右翼的主视图。
[0024] 图10为本发明中右翼的左视图。
[0025] 图11为本发明中连接柱的主视图。
[0026] 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
[0027] 图13为本发明中连接柱的右视图。
[0028] 图14为本发明中连接柱的左视图。
[0029] 图15为本发明中顶紧块的主视图。
[0030] 图16为图15的剖视图。
[0031] 图17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0032] 图18为图17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参见图1-图16,本实施例包括对称布置的左翼1和右翼2,还包括连接柱3、顶紧块4、调节螺栓5、左销钉61和右销钉62。连接柱3的头部呈圆锥形,且其头部的末端呈弧形。左翼1和右翼2在互相相对的内侧面设有若干外凸的凸刺7,且左翼1和右翼2内分别设有横向的左贯穿孔11和右贯穿孔21。连接柱3置于右贯穿孔21内,顶紧块4置于左贯穿孔11内,调节螺栓5置于顶紧块4内并与连接柱3的尾部螺纹连接。左翼1的侧面设有与左贯穿孔11垂直并相通的左销钉孔63,左销钉61置于左销钉孔63内;右翼2的侧面设有与右贯穿孔21垂直并相通的右销钉孔64,右销钉62置于右销钉孔64内。
[0034] 连接柱3的尾部内凹形成圆孔31,圆孔31延伸出与调节螺栓5相配合的内螺栓孔32,顶紧块4由一体结构的底座41和凸台42组成,凸台42的外径小于底座41的外径,且凸台
42的末端置于圆孔31内;顶紧块4内设有与调节螺栓5相配合的套孔43,调节螺栓5置于套孔
43内并与连接柱3的内螺栓孔31螺纹连接。
[0035] 左贯穿孔11自左翼1的外侧向内侧依次由第一贯穿孔111、第二贯穿孔112和第三贯穿孔113组成,其中第一贯穿孔111的内径大于第二贯穿孔112的内径,第三贯穿孔113的内径大于第一贯穿孔111的内径,且第三贯穿孔113的内径大于连接柱3尾部的外径;顶紧块4的底座41置于第一贯穿孔111内,凸台42置于第二贯穿孔112内;左销钉61与底座41相接触,右销钉62与连接柱3相接触。
[0036] 参见图17和图18,在患者局麻、处于轻度屈曲的侧卧位下将该撑开装置置于狭窄节段的棘突之间, 固定装置的左翼1和右翼2夹持在上下腰椎棘突的两侧,然后对调节螺栓4进行调节,以调整左翼1和右翼2之间的距离,最后拧紧左销钉61和右销钉62,左销钉61将顶紧块4顶紧固定在左贯通孔11,右销钉62将连接柱3顶紧固定在右贯通孔12内。连接柱3位于上下棘突之间,用于支撑和稳定上下棘突;左翼1和右翼2内侧面上的凸刺7与上下棘突接触,起到有效阻止该撑开装置在椎体中移动、不易脱落和移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