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857929.5

文献号 : CN1063633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宏伟鲁旭豆盼盼

申请人 : 东莞华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运水环,通过车削形成环状体,该环状体的内壁上环设有至少两个运水槽,运水槽连通,设有贯穿该环状体壁面的通孔;(2)制备浇口套主体,该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直径大于运水环的内壁直径;(3)加热运水环,运水环的内径变大,将运水环对应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垂直自然放下,运水环自然冷却至室温,运水环紧密套于浇口套主体上,本发明采用组合式结构,直接在运水环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运水槽,加工工艺简单,采用加热、过盈配合的装配方式,该运水槽能够牢固地固定在浇口套主体上,密封效果良好,不会漏水,并且能够达到很好的冷却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运水环,通过车削形成环状体,该环状体的内壁上环设有至少两个运水槽,所述运水槽连通,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两运水槽均设有贯穿该环状体壁面的通孔;

(2)制备浇口套主体,该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直径大于运水环的内壁直径;

(3)加热运水环,由于受热膨胀,运水环的内径变大,将运水环对应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垂直自然放下,运水环套于该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上,并与浇口套主体的大端顶部接触,运水环自然冷却至室温,运水环紧密套于浇口套主体上,完成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过程;

所述步骤(1)中,包括以下步骤:

a、原料数控车削开粗,粗车形成运水环外圆;

b、数控精车内圆,形成运水环的内壁;

c、车削镗孔开槽,在运水环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至少两个运水槽;

d、数控精车外圆,对运水环的外壁进行精加工;

e、铣削水路连接槽,在运水环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连通运水槽的连接槽,钻孔攻丝,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运水槽设置贯穿该运水环壁面的用于冷却液输入输出的通孔;

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运水环加热至红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0.1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3mm。

说明书 :

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浇口套,特别涉及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浇口套为一体成型,直接在浇口套上加工形成冷却水路,只能在浇口套的外壁上直接通过多次钻孔攻丝作业,留下两个进出水口,然后将多余的孔位封闭,在浇口套的内壁形成一条环绕的冷却水路,只能形成一条冷却水路。但这样的冷却水路其冷却效果不佳,并且浇口套的体积较大。这种传统的制造工艺中采用整体式的加工方法,虽然简单,但浇口套结构大、粗笨,且冷却效果不佳;另外还有一些加工方式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冷却水路焊接到浇口套主体上,但容易漏水,并且冷却效果也不够理想。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
[0004]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 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制备运水环,通过车削形成环状体,该环状体的内壁上环设有至少两个运水槽,所述运水槽连通,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两运水槽均设有贯穿该环状体壁面的通孔;
[0007] (2)制备浇口套主体,该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直径大于运水环的内壁直径;
[0008] (3)加热运水环,由于受热膨胀,运水环的内径变大,将运水环对应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垂直自然放下,运水环套于该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上,并与浇口套主体的大端顶部接触,运水环自然冷却至室温,运水环紧密套于浇口套主体上,完成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过程。
[0009] 所述步骤(1)中,包括以下步骤:
[0010] a、原料数控车削开粗,粗车形成运水环外圆;
[0011] b、数控精车内圆,形成运水环的内壁;
[0012] c、车削镗孔开槽,在运水环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至少两个运水槽;
[0013] d、数控精车外圆,对运水环的外壁进行精加工;
[0014] e、铣削水路连接槽,在运水环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连通运水槽的连接槽,钻孔攻丝,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运水槽设置贯穿该运水环壁面的用于冷却液输入输出的通孔。
[0015] 所述步骤(2)中,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0.15mm。
[0016] 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mm。
[0017] 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5mm。
[0018] 所述浇口套主体的小端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内壁直径0.13mm。
[0019] 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运水环加热至红透。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直接在运水环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运水槽,加工工艺简单,运水槽连贯顺畅,采用加热、过盈配合的装配方式,该运水槽能够牢固地固定在浇口套主体上,密封效果良好,不会漏水,并且能够达到很好的冷却效果。
[0021]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的透视图;
[0024] 图3是本发明中浇口套主体的透视图;
[0025] 图4是本发明中运水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是本发明中运水环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一种带运水环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8] (1)制备运水环1,通过车削形成环状体,该环状体的内壁上环设有至少两个运水槽11,所述运水槽11连通,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两运水槽11均设有贯穿该环状体壁面的通孔12,该通孔12与运水槽11连通;
[0029] (2)制备浇口套主体2,该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直径大于运水环1的内壁直径;
[0030] (3)加热运水环1,由于受热膨胀,运水环1的内径变大,将运水环1对应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垂直自然放下,运水环1套于该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上,并与浇口套主体2的大端22顶部接触,运水环1自然冷却至室温,运水环1紧密套于浇口套主体2上,完成带运水环1的浇口套的加工过程。由于运水环1被加热至红透,此时运水环1的内径大于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该运水环1是自然落下,不会对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表面造成刮损,从而运水环1冷却后,密封效果良好,不会漏水。
[0031] 所述步骤(1)中,包括以下步骤:
[0032] a、原料数控车削开粗,粗车形成运水环1外圆;
[0033] b、数控精车内圆,形成运水环1的内壁;
[0034] c、车削镗孔开槽,在运水环1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至少两个运水槽11;
[0035] d、数控精车外圆,对运水环1的外壁进行精加工;
[0036] e、铣削水路连接槽13,在运水环1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连通运水槽11的连接槽13,钻孔攻丝,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运水槽11设置贯穿该运水环1壁面的用于冷却液输入输出的通孔12。
[0037] 所述步骤(2)中,所述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1内壁直径0.1-0.15mm。
[0038] 所述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1内壁直径0.1mm。
[0039] 所述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1内壁直径0.15mm。
[0040] 所述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径大于所述运水环1内壁直径0.13mm。
[0041] 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运水环1加热至红透。
[0042] 一种通过前述带运水环1的浇口套的加工工艺制备的带运水环1的浇口套,其包括浇口套主体2,该浇口套主体2上部为小端21,该浇口套主体2的下部为大端22,于该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上通过过盈配合套设有运水环1,所述运水环1的内壁上环设有至少两个运水槽11,所述运水槽11连通,于该运水环1上对应位于顶端、底端的两运水槽11均设有贯穿该环状体壁面的通孔12。一条运水槽11相当于传统浇口套中的一条冷却水路,多条运水槽11的设置,能够使浇口套冷却均匀,冷却效果好。在本申请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该运水环1的高度,从而在运水环1的内壁上设置更多的运水槽11,达到更加好的冷却效果。由于运水环1厚度不大,并不会使整个浇口套的体积增大多少。
[0043] 所述至少两条运水槽通过连接槽13连通。
[0044] 所述浇口套的内壁直径小于该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直径。
[0045] 所述运水环1内壁直径小于该浇口套主体2的小端21外周直径0.1-0.15mm。
[0046] 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设计巧妙,采用组合式结构,直接在运水环1的内壁上加工形成运水槽11,加工工艺简单,运水槽11连贯顺畅,采用加热、过盈配合的装配方式,该运水槽11能够牢固地固定在浇口套主体2上,密封效果良好,不会漏水,并且能够达到很好的冷却效果。
[004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