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818141.3

文献号 : CN1063757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亮马华东孙靓卢大玮

申请人 : 北京邮电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可以获得待调整图像;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确定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针对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根据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根据视差梯度图调整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应用本发明,由于能够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通过视差梯度图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得对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评估更为准确,因此,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前期调整环节就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调整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大幅提高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调整图像;

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还包括: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所述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焦距均为第一焦距;所述立体参数值包括: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左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光轴与所述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光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零视差平面到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所在平面的距离;

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

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包括:采用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二预设模型为:其中d为该像素对应的视差,Is为所述第一距离,Zp为所述第二距离,dep为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f为所述第一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的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包括:根据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或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包括: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第三对应关系以及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暖色系中第二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负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白色与取值为零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冷色系中第三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正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包括:获得视差阈值;

确定所述视差梯度图中视差超过所述视差阈值的像素点,并以第一预设方式重新标识所确定的像素点;

根据重新标识后的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视差阈值,包括:确定针对放映所述待调整图像的目标设备的立体显示舒适区;

根据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所述视差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针对放映所述待调整图像的目标设备的立体显示舒适区,包括:根据第三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前边界;

根据第四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后边界;

将所述前边界和所述后边界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四预设模型

为: 其中Dmin(vd)和Dmax(vd)分别表示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前边界和后边界,vd表示人眼到所述目标设备的显示屏幕的观看距离,pd表示人眼的瞳距,δ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辐辏角,θ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的调节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所述视差阈值包括:根据第五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

根据第六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将所述下限值和所述上限值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视差阈值;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六预设模型为:其中pmin(vd)和pmax(vd)分别表示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和所述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包括:根据第一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一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和/或,

根据第二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二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10.一种视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得待调整图像;

立体参数值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还包括: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所述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焦距均为第一焦距;

所述立体参数值包括: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左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光轴与所述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光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零视差平面到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所在平面的距离;

场景深度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

视差计算模块,用于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视差梯度图绘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视差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说明书 :

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三维立体动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三维立体(Stereoscopic 3D,简称S3D)动画是动画领域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与发展前沿,其依靠计算机图形与图像技术,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建造模型、绘制材质、模拟灯光、设计动画,通过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拍摄整个动画过程,渲染并生成生动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广泛应用在影视制作、虚拟现实、游戏、广告等领域。
[0003] 视差是反映S3D动画中每帧图像立体效果的重要指标,视差值越大,立体效果越明显。然而,当视差超过一定范围时,又会引起观看者不适,甚至出现复视的情况。因此,在S3D动画制作过程中将每帧图像的视差调整至合理范围内是至关重要的。
[0004] S3D动画制作流程中的视差调整通常包括前期调整和后期调整两个环节。前期调整发生在正式渲染之前,通过设置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参数,调整每帧图像的视差,保证既能产生较高的立体视觉效果,又不会让观众产生视觉不适。在渲染完成之后,在实际显示环境中进行每帧图像立体效果的评价,如果评价不合格,再对该帧图像的视差进行回溯修改,回溯修改就是后期调整环节。然而,S3D动画制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其中单帧图像的渲染往往就需要数小时,因此,如果在渲染之后出现立体效果不合格问题,再回溯修改并渲染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造成人力和时间成本的严重攀升。由此可见,如何在前期调整环节就对每帧图像的立体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估,进而将每帧图像的视差调整到合理范围内,是提高S3D动画制作效率的关键。
[0005] 目前,在前期调整环节中,动画制作人员主要使用“像素标尺”并结合自身制作经验进行每帧图像立体效果的评估和视差的调整,具体为:首先,动画制作人员使用“像素标尺”确定当前帧图像的视差,使用时将“像素标尺”置于叠放的立体图像对上层,测量场景的左右图像分离度,即利用“像素标尺”将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丈量出来;然后,制作人员根据经验判断该帧图像的视差是否满足立体效果要求,如不满足,则对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进行调整,直至该帧图像的视差符合立体效果要求。
[0006] 然而,基于“像素标尺”和制作经验进行视差评估和调整的方法存在如下局限:(1)每帧图像中的视差都需要制作人员通过“像素标尺”手动比较得出,不仅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2)动画制作人员无法从整体上直观地观察整个图像的视差,进而无法将视差与该帧图像的实际立体效果直接联系起来,仅根据经验进行立体效果的评估,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仍不能在前期调整环节将视差调整在合理范围内,使得S3D动画制作的效率依然较低。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一方面,以提高计算画面视差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将画面的视差与立体效果直观地联系起来,以提高对图像立体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使得视差在前期调整环节就被调整在合理范围内,进而提高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包括:
[0009] 获得待调整图像;
[0010] 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
[0011] 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
[0012] 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13] 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014] 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0015] 优选的,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还包括: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所述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焦距均为第一焦距;
[0016] 所述立体参数值包括: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左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光轴与所述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光轴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零视差平面到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所在平面的距离;
[0017] 所述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包括:
[0018] 采用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19]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二预设模型为:其中d为该像素对应的视差,Is为所述第一距离,Zp为所述第二距离,dep为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f为所述第一焦距。
[0020]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的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包括:
[0021] 根据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或
[0022] 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023] 优选的,所述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包括:
[0024] 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第三对应关系以及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暖色系中第二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负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白色与取值为零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冷色系中第三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正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
[0025]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包括:
[0026] 获得视差阈值;
[0027] 确定所述视差梯度图中视差超过所述视差阈值的像素点,并以第一预设方式重新标识所确定的像素点;
[0028] 根据重新标识后的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0029] 优选的,所述获得视差阈值,包括:
[0030] 确定针对放映所述待调整图像的目标设备的立体显示舒适区;
[0031] 根据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所述视差阈值。
[0032] 优选的,所述确定针对放映所述待调整图像的目标设备的立体显示舒适区,包括:
[0033] 根据第三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前边界;
[0034] 根据第四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后边界;
[0035] 将所述前边界和所述后边界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
[0036]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四预设模型为: 其中Dmin(vd)和Dmax(vd)分别表示所述立体显
示舒适区的前边界和后边界,vd表示人眼到所述目标设备的显示屏幕的观看距离,pd表示人眼的瞳距,δ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辐辏角,θ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的调节角。
[0037]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所述视差阈值包括:
[0038] 根据第五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
[0039] 根据第六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0040] 将所述下限值和所述上限值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视差阈值;
[0041]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六预设模型为:其中pmin(vd)和pmax(vd)分别表示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和所述
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0042]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包括:
[0043] 根据第一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一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44] 和/或,
[0045] 根据第二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二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4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视差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0047] 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得待调整图像;
[0048] 立体参数值确定模块,用于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
[0049] 场景深度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
[0050] 视差计算模块,用于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51] 视差梯度图绘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052] 视差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005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可以获得待调整图像;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本发明提供的方案,一方面,能够自动地计算出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提高了计算视差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通过视差梯度图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得对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评估更为准确,因此,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前期调整环节就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调整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大幅提高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5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5]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拍摄模型的示意图;
[0056]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差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0057] 图3a和图3c分别表示两张待调整图像,图3b和图3d分别为与图3a和图3c对应的视差梯度图;
[0058]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视差大小与立体效果的原理示意图;
[0059]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原理示意图;
[0060] 图6为观看距离vd与视差阈值的变化关系曲线图;
[0061] 图7为图6中虚线所标记的方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62] 图8a至图8d依次表示采用影院、电脑、手机和电视机作为放映设备观看待调整图像时,对应的视差梯度图;
[0063] 图9a为待调整图像的场景深度值的分布直方图。图9b至图9d依次为不同立体参数值对应的视差分布直方图;
[0064] 图10a和图10b分别为Is和Zp两个立体参数值与负视差和正视差大小的变化关系曲面图,图10c和图10d分别为图10a和图10b对应的等高线图;
[0065] 图11a和图11b分别为Is和Zp两个立体参数值与待调整图像中负视差、正视差超过视差阈值的像素个数占总像素个数的百分比的变化关系曲面图,图11c和图11d分别为图11a和图11b对应的等高线图;
[0066] 图12a至图12f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对一张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进行调整的调整效果示意图,其中,图12a和图12b分别为这张待调整图像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视差分布直方图,图12c和图12d分别为图12a和图12b对应的视差梯度图,图12e和图12f分别为图12a和图12b对应的立体图像。
[0067]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差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9]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下面首先对三维立体(Stereoscopic 3D,简称S3D)动画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拍摄模型进行说明。
[0070]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采用的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拍摄模型中设置有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该虚拟立体摄像机组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1、左虚拟立体摄像机2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3,其中,左虚拟立体摄像机2和右虚拟立体摄像3机分别用于模拟人的左眼和右眼,以从两个视角对目标三维立体动画场景的待调整图像进行拍摄,从而得到带有差别的左右立体图像对,对左右立体图像对进行叠加后,就可以得到带有视差的图像;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用来观看叠加后的左右立体图像对。
[0071]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及装置分别进行说明。首先对一种图像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0072] 实施例1
[0073]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差调整方法,应用于S3D动画制作流程中的视差的前期调整环节中,该方法包括:
[0074] S201、获得待调整图像;
[0075] 实际应用中,S3D动画的一个场景通常由许多单帧图像组成,动画制作人员根据动画情节的需要,首先确定出待调整的目标三维立体动画场景,然后从已经制作好的组成目标三维立体动画场景的多帧图像中确定出待调整图像。
[0076] S202、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
[0077]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拍摄模型示意图,参考图1可知,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包括:第一距离Is和第二距离Zp,其中,第一距离Is为左虚拟立体摄像机2的光轴4与右虚拟立体摄像机3的光轴5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Zp为零视差平面7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所在平面6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零视差平面7是在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前期调整阶段之前,由动画制作人员根据经验确定的。
[0078] S203、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
[0079] 可以理解的是,在调整前所述待调整图像本身具有深度信息,即具有深度分量。
[0080] 具体的,结合图1可知,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像素点A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为,该像素点到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1所在平面的距离,也就是该像素点到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所在平面6的距离,在图1中用dep表示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
[0081] 在实际应用中,在待调整图像确定后,可以通过一次渲染回调工作将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存储在深度缓存区,使用时直接从深度缓存区中读取每一像素点的场景深度值。该深度缓存区是一个大小为resX*resY的浮点型数组depthArr[],对于一个像素点个数为resX*resY的图像,图像上坐标为(x,y)的像素点的场景深度值存储在数组depthArr[resX*x+y]中,存储时按行优先的顺序进行存储,图像左下角的像素点的为起始点,对应的坐标为(0,0)。
[0082]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存储,此处对具体的存储方式不做限定。
[0083] S204、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84] 在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和每一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确定后,具体可以采用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085]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模型为:
[0086] 其中d为该像素对应的视差,Is为所述第一距离,Zp为所述第二距离,dep为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f为所述第一焦距。
[0087] 由于在S3D动画制作软件中,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拍摄模型建立好后,左虚拟立体摄像机和右虚拟立体摄像机的焦距通常不再发生变化,且为了便于批量操作,针对一个固定的三维动画场景,上述第一距离Is和第二距离Zp一般也不会改变。因此,为了提高视差计算效率,进而提高视差调整效率,可以将上述第一预设模型进行简化,简化后的第一预设模型即为第二预设模型。
[0088] 具体的,第二预设模型为: 其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与第一预设模型中一致,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0089] S205、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090] 所谓视差梯度图,是指能够反映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的大小和不同像素点间的视差差别的特殊图像,该特殊图像中的像素点与待调整图像中的像素点一一对应。
[0091]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
[0092] 方式一、根据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093] 预先建立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为:第一预设颜色越深表示视差越大,第一预设颜色越浅表示视差越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大小一一对应,也可以将视差按大小进行分段,使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不同的分段一一对应。
[0094] 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大小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时,会使得视差差别较小的像素点对应的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的差别也较小,这样的话,一方面,动画制作人员无法从绘制出的视差梯度图中分辨出视差较为接近的像素点,使得为视差较为接近的像素点设置颜色差别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一一对应的计算工作量较大,使得绘制视差梯度图的时间较长,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因此,优选的,采用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分段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以降低计算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动画制作人员的等待时间。
[0095] 图3a和图3c分别表示两张待调整图像,图3b和图3d分别示出了图3a和图3c对应的视差梯度图,在图3b和图3d中均采用黑色作为第一预设颜色,较深的黑色表示视差较大的像素点,较浅的黑色(灰色)表示视差较小的像素点,视差越小越接近于白色。
[0096] 方式二、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097] 预先建立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采用不同颜色与视差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优选的,采用不同颜色与视差分段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以节约计算资源,减少动画制作人员的等待时间。
[0098] 另外,当步骤S204中采用第二预设模型进行视差计算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距离Is和第二距离Zp设置好后,视差d与场景深度dep存在如下关系(请参考图4,图4中8为观看者的左眼,9为观看者的右眼,10为放映设备的显示屏幕):
[0099] 若Zp>dep,此时d<0,即负视差(对应图4中的点A2),所取得的立体效果为出屏效果,即人眼观看到的目标三维动画场景中的物体呈现在屏幕外,具有“飞出”的视觉效果,并且,随着dep的增大,出屏效果逐渐减弱;若Zp=dep,此时视差为零(对应图4中的点A0),人眼观看到的目标三维动画场景中的物体呈现在屏幕上;若Zp<dep,此时d>0,即正视差(对应图4中的点A1),所取得的立体效果为入屏效果,即人眼观看到的目标三维动画场景中的物体呈现在屏幕内,具有“缩进”的视觉效果,并且,随着dep的增大,入屏效果逐渐增强。
[0100] 因此,优选的,为了更直观的向动画制作人员展示上文中的“出屏效果”和“入屏效果”,上述方式二中的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可以包括:
[0101] 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第三对应关系以及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102] 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暖色系中第二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负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白色与取值为零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冷色系中第三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正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颜色和第三预设颜色为不同的颜色。
[0103] 例如,在实际用中,可以使用橘色(暖色)表示负视差,蓝色(冷色)表示正视差,采用白色表示零视差,同时使用橘色的深浅程度的变化反应负视差的变化,使用蓝色的深浅程度的变化反应正视差的变化。在利用这一方式绘制的视差梯度图图中,颜色越冷表示入屏效果越强,颜色越暖表示出屏效果越强,两色交界处为视差为零,由于待调整图像中像素点的场景深度值存在局部连续的特性,因此上述冷暖两色可以平滑地过渡。
[0104] S206、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0105] 具体的,可以使用预设的规则判断视差梯度图所反映的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在不满足要求时,通过调整立体参数值调整待调整图像视差,最终使待调整图像的视差满足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判断视差梯度图中超出视差阈值的像素点的个数占总像素点个数的百分比是否大于预设值,来判断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
[0106] 也可以在向动画制作人员展示出视差梯度图后,由动画制作人员根据经验和故事情节需要判断视差梯度图所反映的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在不满足要求时,通过调整立体参数值调整待调整图像视差,最终使待调整图像的视差满足要求。
[0107] 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判断视差梯度图所反映的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0108]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这种视差调整方法,一方面,能够自动地计算出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提高了计算视差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通过视差梯度图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得对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评估更为准确,因此,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前期调整环节就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调整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大幅提高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109] 实施例2
[0110] 可选地,实施例1中的步骤S206中的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包括:
[0111] 步骤1、获得视差阈值;
[0112] 上述视差阈值可以是根据动画制作人员的经验确定的阈值,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的阈值。
[0113] 步骤2、确定所述视差梯度图中视差超过所述视差阈值的像素点,并以第一预设方式重新标识所确定的像素点;
[0114] 其中,第一预设方式为与已有像素点的标识方式不同的方式,例如,第一预设方式可以为第四预设颜色标识的方式,或者第一预设方式可以为网格覆盖的方式等等。
[0115] 步骤3、根据重新标识后的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16] 具体调整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117] 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除了能够取得实施例1所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外,由于将超过视差阈值的像素点采用第四预设颜色重新标识出来,使得视差梯度图能展示更有用的反映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信息,更有助于正确评价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进一步提升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118] 实施例3
[0119] 由于制作动画的制作设备和实际放映设备通常是不一样的,例如,人们通常是使用PC机或工作站显示设备制作动画,而实际放映动画的显示设备可以为电视屏幕、电影院的大屏幕或手机屏幕等,可以理解的是,在制作设备上所观察到的立体效果和实际放映设备上所显示的立体效果极有可能是不一样的,然而,目前的动画制人员均未考虑实际放映设备与制作设备的差别,以至于制作完成的动画在实际放映时所呈现出的立体效果不理想。
[012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3具体采用如下方式获得实施例2中步骤1中所述的视差阈值:
[0121] 首先,确定针对放映所述待调整图像的目标设备的立体显示舒适区;
[0122] 请参考图5,在图5中,人双眼(左眼8和右眼9)所感知到的点在左右图像中的像点分别为Bl和Br,该点被辐辏(汇聚)于点C处,而点C所在的深度不同于放映动画的目标设备的显示屏幕10,但实际上,观看立体图像时,人眼的视线必须聚焦在显示屏幕10上,即双眼必须调节于显示屏幕10上的点B(这一现象称为辐辏-调节矛盾)。用δ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辐辏角,用θ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的调节角。观看时人眼始终将看到的图像调节在显示屏幕10上,对于观看者来讲,调节角θ通常是固定的,辐辏角δ与调节角θ的差值越大,则C点距离显示屏幕10越远,辐辏-调节矛盾就越严重,当超出一定范围,甚至会导致左右图像无法汇聚而产生复视现象。一般情况下,人眼对辐辏-调节矛盾有一定的耐受性,在一定感知深度区间,人眼接受辐辏-调节矛盾,并产生立体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人眼能够接受的感知深度区间称为立体显示舒适区。
[0123] 继续参考图5,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上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范围:
[0124] 根据第三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前边界11;
[0125] 根据第四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后边界12;
[0126] 将所述前边界和所述后边界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13;
[0127]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四预设模型为: 其中Dmin(vd)和Dmax(vd)分别表示所述立体显
示舒适区的前边界和后边界,vd表示人眼到所述目标设备的显示屏幕的观看距离,pd表示人眼的瞳距(一般为65mm),δ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辐辏角,θ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的调节角。
[0128] 其次,根据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所述视差阈值。具体为:
[0129] 根据第五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
[0130] 根据第六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0131] 将所述下限值和所述上限值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视差阈值;
[0132]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六预设模型为:其中pmin(vd)和pmax(vd)分别表示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和所述
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0133] 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观看距离为vd时,最佳观看立体效果所对应的视差阈值为[pmin(vd),pmax(vd)]。
[0134] 一般情况下(短时间观看立体内容时),δ-θ=±60',稳定情况(长时间观看立体内容时)下,δ-θ=±42',结合实际情况,本发明实施例在计算中定义移动设备的观看距离vd为0.3米,台式机观看距离vd为0.5米,电视机观看距离vd为3.5米,电影院的观看距离vd为10米,可以理解的是,观看距离会因观看者和放映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0135]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在辐辏-调节范围(δ-θ的可接受范围)确定后,上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范围主要跟观看距离vd有关,进而使得视差阈值也主要取决于观看距离vd。图6示出了观看距离vd与视差阈值的关系曲线,图7为图6中虚线所标记的方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根据图6和图7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放映设备对应的视差阈值,在动画制作时就可以根据具体放映设备所对应的视差阈值将待调整图像中超过视差阈值的像素点标记出来,进而对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做出甄别。
[0136] 图8a至图8d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得到的标识出超出视差阈值的像素点的视差梯度的示意图。图8a至图8d依次表示在不同放映设备上观看所述待调整图像时对应的视差梯度图,它们分别是:影院、电脑、手机(移动设备)和电视机。图8a至图8d中被网格覆盖的部分即为超出视差阈值的部分。从图8a至图8d中可以看出,对同一帧待调整图像,当放映设备不同时(也就是观看距离不同时),超出视差阈值的像素点的面积是不同的,因此所取得的立体效果是不一致的。
[0137] 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是根据不同放映设备对应的不同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的视差阈值,并在绘制出的视差梯度图中将超出视差阈值的像素点标识出来,因此,使得视差梯度图能展示更有用的反映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信息,更有助于正确评价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更进一步地提升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另外,由于考虑了实际放映设备(观看距离)对立体效果的影响,因此,使得制作出的动画在相应放映设备上放映时的立体效果更佳。
[0138] 实施例4
[0139]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可以包括:
[0140] 根据第一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一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41] 和/或,
[0142] 根据第二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二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43] 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第一距离越大,拍摄得到的立体图像视差超出阈值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就越大,生成立体图像的立体效果就越不理想;第二距离越大,获得立体图像的观看舒适性就越差。
[0144] 因此,可以根据上述变化规律通过对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进行调整,调整后,通过上文中的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即可达到调整视差的目的。当然重新计算后,还需要绘制视差梯度图,并根据视差梯度图对立体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合格时确认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调整完毕,否则继续调整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直至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满足要求。
[0145] 发明人所进行的一项实验中:以图3a中所示的图像作为待调整图像,提取出其每一个像素点的场景深度值(该图像的分辨率为2048x876,约180万个像素点),设置三组所述立体参数值(Is,Zp):(1,180)、(2,180)、(1,3060);利用第二预设模型分别计算得到上述三组立体参数值对应的视差;取:δ-θ=[-42',60'],vd=0.5m(对应观看设备为桌面显示设备),pd=65mm(成年人的瞳距),采用实施例3中提供的视差阈值确定方法,计算得到视差阈值为[-0.6135,1.75062](单位为厘米)。
[0146] 图9a显示了这一图像的场景深度值的分布直方图。图9b至图9d依次为上述三组立体参数值对应的视差分布直方图。
[0147] 图10a和图10b显示了实验得出的Is和Zp两个立体参数值与视差大小的变化关系曲面图,图10c和图10d分别为图10a和图10b对应的等高线图;其中,图10a和图10c表示负视差,图10b和图10d表示正视差。从图10a至图10d中可以看出Is和Zp两个立体参数值对视差的影响存在单调递增的趋势。
[0148] 图11a和图11b显示了Is和Zp两个立体参数值与待调整图像中视差超过视差阈值的像素个数占总像素个数的百分比的变化关系曲面图,图11c和图11d分别为图11a和图11b对应的等高线图;其中,图11a和图11c表示负视差,图11b和图11d表示正视差;当该百分比接近于零,说明对应的立体图像对的视差基本完全落在选定的视差阈值内,也即能够在立体图像选择的放映设备上获得较好的立体观看效果。从图11a至图11d中还可以看出,正、负视差分布区间与立体参数值Is和Zp均具有单调的变化关系。第一距离Is越大,待调整图像视差超出视差阈值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越不理想;第二距离Zp越大(零视差平面距离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所在平面越远),待调整图像的舒适性就越差。根据这一关系可以对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进行调整,以取得满意的立体效果和观看舒适性。
[0149] 图12a至图12f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对一张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进行调整的调整效果示意图,其中,图12a和图12b分别为一张待调整图像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视差分布直方图,图12c和d分别为图12a和与图12b对应的视差梯度图,图12e和图12f分别为图12a和图12b对应的立体图像。在图12a至图12f中,调整前的立体参数值(Is,Zp)为:(1.995,89.531),调整后的立体参数值(Is,Zp)为:(1.995,180)。
[0150] 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使得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和观看舒适性均满足满足要求,使得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在前期调整环节就被调整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151] 实施例5
[0152] 相应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视差调整装置,该装置包括:图像获取模块1301、立体参数值确定模块1302、场景深度值确定模块1303、视差计算模块1304、视差梯度图绘制模块1305和视差调整模块1306。
[0153] 图像获取模块1301,用于获得待调整图像;
[0154] S3D动画的一个场景通常由许多单帧图像组成,动画制作人员根据动画情节的需要,首先确定出待调整的目标三维立体动画场景,然后从已经制作好的组成目标三维立体动画场景的多帧图像中确定出待调整图像。
[0155] 立体参数值确定模块1302,用于确定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其中,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至少包括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
[0156] 与实施例1中一致,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包括:第一距离Is和第二距离Zp。
[0157] 场景深度值确定模块1303,用于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的深度分量,确定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
[0158] 可以理解的是,在调整前所述待调整图像本身具有深度信息,即具有深度分量。
[0159] 具体的,结合图1可知,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像素点A基于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的场景深度值为,该像素点到所述中心虚拟立体摄像机1所在平面的距离,也就是该像素点到所述虚拟立体摄像机组所在平面6的距离,在图1中用dep表示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
[0160] 视差计算模块1304,用于针对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根据所述立体参数值和该像素点对应的所述场景深度值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61] 在虚拟立体摄像机组的立体参数值和每一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确定后,具体可以采用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62] 具体的,所述视差计算模块1304采用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计算该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63]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二预设模型为:其中d为该像素对应的视差,Is为所述第一距离,Zp为所述第二距离,dep为该像素点对应的场景深度值,f为所述第一焦距。
[0164] 同实施例1,第二预设模型为第一预设模型的简化模型,以通过提高视差计算效率来提高视差调整效率。
[0165] 视差梯度图绘制模块1305,用于根据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166] 所谓视差梯度图,是指能够反映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的大小和不同像素点间的视差差别的特殊图像,该特殊图像中的像素点与待调整图像中的像素点一一对应。
[0167] 具体的,所述视差梯度图绘制模块1305包括:
[0168] 第一绘制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169] 预先建立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为:第一预设颜色越深表示视差越大,第一预设颜色越浅表示视差越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大小一一对应,也可以将视差按大小进行分段,使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不同的分段一一对应。
[0170] 可以理解的是,当采用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大小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时,会使得视差差别较小的像素点对应的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的差别也较小,这样的话,一方面,动画制作人员无法从绘制出的视差梯度图中分辨出视差较为接近的像素点,使得为视差较为接近的像素点设置颜色差别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一一对应的计算工作量较大,使得绘制视差梯度图的时间较长,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因此,优选的,采用第一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视差分段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以降低计算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动画制作人员的等待时间。
[0171] 第二绘制子模块,用于根据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和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
[0172] 预先建立不同颜色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采用不同颜色与视差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优选的,采用不同颜色与视差分段一一对应的方式绘制视差梯度图,以节约计算资源,减少动画制作人员的等待时间。
[0173] 与实施例1一致,当视差计算模块1204采用第二预设模型进行视差计算时,在第一距离Is和第二距离Zp设置好后,视差d与场景深度dep存在如下关系:
[0174] 若Zp>dep,此时d<0,即负视差,所取得的立体效果为出屏效果,即人眼观看到的目标三维动画场景中的物体呈现在屏幕外,具有“飞出”的视觉效果,并且,随着dep的增大,出屏效果逐渐减弱;若Zp=dep,此时视差为零,人眼观看到的目标三维动画场景中的物体呈现在屏幕上;若Zp<dep,此时d>0,即正视差,所取得的立体效果为入屏效果,即人眼观看到的目标三维动画场景中的物体呈现在屏幕内,具有“缩进”的视觉效果,并且,随着dep的增大,入屏效果逐渐增强。
[0175] 因此,优选的,所述第二绘制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第三对应关系以及所述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绘制视差梯度图,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暖色系中第二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负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白色与取值为零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三对应关系为:冷色系中第三预设颜色的深浅程度与取值为正数的视差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颜色和第三预设颜色为不同的颜色。
[0176] 视差调整模块1306,用于根据所述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的视差。
[0177] 具体的,可以使用预设的规则判断视差梯度图所反映的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在不满足要求时,通过调整立体参数值调整待调整图像视差,最终使待调整图像的视差满足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判断视差梯度图中超出视差阈值的像素点的个数占总像素点个数的百分比是否大于预设值,来判断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
[0178] 也可以在向动画制作人员展示出视差梯度图后,由动画制作人员根据经验和故事情节需要判断视差梯度图所反映的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在不满足要求时,通过调整立体参数值调整待调整图像视差,最终使待调整图像的视差满足要求。
[0179] 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判断视差梯度图所反映的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是否满足要求,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0180] 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这种视差调整装置,一方面,能够自动地计算出待调整图像中每一像素点对应的视差,提高了计算视差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通过视差梯度图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得对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评估更为准确,因此,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前期调整环节就将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调整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大幅提高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181] 实施例6
[0182] 可选地,实施例5中的所述视差调整模块1306包括:视差阈值获得子模块、标识子模块和视差调整子模块。
[0183] 视差阈值获得子模块,用于获得视差阈值;
[0184] 上述视差阈值可以是根据动画制作人员的经验确定的阈值,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的阈值。
[0185] 像素点标识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视差梯度图中视差超过所述视差阈值的像素点,并以第一预设方式重新标识所确定的像素点;
[0186] 其中,第一预设方式为与已有像素点的标识方式不同的方式,例如,第一预设方式可以为第四预设颜色标识的方式,或者第一预设方式可以为网格覆盖的方式等等。
[0187]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预设颜色为与上述第一预设颜色、第二预设颜色和第三预设颜色不同的颜色。
[0188] 视差调整子模块,用于根据重新标识后的视差梯度图调整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189] 具体调整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190] 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视差调整装置,除了能够取得实施例5所提供的视差调整装置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外,由于将超过视差阈值的像素点采用第四预设颜色重新标识出来,使得视差梯度图能展示更有用的反映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信息,更有助于正确评价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进一步提升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191] 实施例7
[0192] 由于制作动画的制作设备和实际放映设备通常是不一样的,例如,人们通常是使用PC机或工作站显示设备制作动画,而实际放映动画的显示设备可以为电视屏幕、电影院的大屏幕或手机屏幕等,可以理解的是,在制作设备上所观察到的立体效果和实际放映设备上所显示的立体效果极有可能是不一样的,然而,目前的动画制人员均未考虑实际放映设备与制作设备的差别,以至于制作完成的动画在实际放映时所呈现出的立体效果不理想。
[019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述实施例6中的视差阈值获得子模块可以包括: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单元和视差阈值确定单元。
[0194] 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针对放映所述待调整图像的目标设备的立体显示舒适区;
[0195] 具体的,根据第三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前边界;根据第四预设模型计算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的后边界;将所述前边界和所述后边界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
[0196]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四预设模型为: 其中Dmin(vd)和Dmax(vd)分别表示所述立体显
示舒适区的前边界和后边界,vd表示人眼到所述目标设备的显示屏幕的观看距离,pd表示人眼的瞳距,δ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辐辏角,θ表示人眼观看所述目标设备上所显示的图像时的的调节角。
[0197] 视差阈值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所述视差阈值。
[0198] 具体的,视差阈值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五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根据第六预设模型计算所述视差阈值的上限值;将所述下限值和所述上限值限定的范围确定为所述视差阈值;
[0199] 其中,所述第五预设模型为: 所述第六预设模型为:其中pmin(vd)和pmax(vd)分别表示所述视差阈值的下限值和所述
视差阈值的上限值。
[0200] 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观看距离为vd时,最佳观看立体效果所对应的视差阈值为[pmin(vd),pmax(vd)]。
[0201] 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视差调整方法,是根据不同放映设备对应的不同立体显示舒适区确定的视差阈值,并在绘制出的视差梯度图中将超出视差阈值的像素点标识出来,因此,使得视差梯度图能展示更有用的反映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的信息,更有助于正确评价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更进一步地提升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另外,由于考虑了实际放映设备(观看距离)对立体效果的影响,因此,使得制作出的动画在相应放映设备上放映时的立体效果更佳。
[0202] 实施例8
[0203] 上述实施例5至实施例7中任一实施例中的视差调整模块1306,具体用于根据第一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一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和/或,根据第二距离与视差的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二距离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所述第二距离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
[0204] 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第一距离越大,拍摄得到的立体图像视差超出阈值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就越大,生成立体图像的立体效果就越不理想;第二距离越大,获得立体图像的观看舒适性就越差。
[0205] 因此,可以根据上述变化规律通过对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进行调整,调整后,通过上文中的第一预设模型或第二预设模型重新计算所述待调整图像中各个像素点对应的视差,即可达到调整视差的目的。当然重新计算后,还需要绘制视差梯度图,并根据视差梯度图对立体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合格时确认待调整图像的视差调整完毕,否则继续调整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直至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满足要求。
[0206] 本发明实施例8提供的视差调整装置,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使得待调整图像的立体效果和观看舒适性均满足满足要求,使得待调整图像的视差在前期调整环节就被调整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了S3D动画制作的效率。
[0207]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20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209]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2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