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包括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0840378.1

文献号 : CN10641027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俊义吴涛李素丽徐延铭

申请人 : 珠海光宇电池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包括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以及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所述非水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以及硫酸乙烯酯和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混合物。本发明的电解液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抑制电解液在正极表面分解,从而改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同时阻抗增加小,使锂离子电池能够在高电压下长期正常工作,并保持优良的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

权利要求 :

1.非水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以及硫酸乙烯酯和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混合物;

所述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为4-氰基苯乙烯或1,4-双(4-氰基苯乙烯基)苯或4,4'-二氰基二苯乙烯,所述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的含量为电解液中重量的5%;

所述硫酸乙烯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1%~5%;

所述1,3-丙烷磺酸内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4%。

2.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以及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电解液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

说明书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包括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及电池。

背景技术

[0002] 相比其他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质量轻、体积小、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输出功率大、充电效率高、无记忆效应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设备,并正在电动车、大型储能装置等新型领域迅速推广应用。应用的拓展使消费者和市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高容量正极材料或高电压正极材料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
[0003] 然而目前已商业化应用的4.35V以上的高电压正极电池普遍存在高温循环性能及高温存储性能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温循环后厚度膨胀和内阻增长较大,长时间高温存储后容量保持偏低。造成高温循环性能及高温存储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有:
[0004] (1)电解液的氧化分解。高电压下,较高氧化活性的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速率增加,在高温条件下反应速率会增加更多,使得电解液的氧化分解产物不断在正极表面沉积,导致正极阻抗快速增长,电池内阻增大。
[0005] (2)正极金属离子溶出与还原。高电压下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的副反应加剧同样会导致更多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金属离子被还原,高温下电解液中LiPF6分解出更多的HF,使得正极腐蚀加剧,也导致正极材料结构被破坏,金属离子的溶出增多;溶出到电解液的金属离子容易穿过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到达负极获得电子而被还原成金属单质,从而破坏SEI的结构,使得负极阻抗不断增大,电池自放电加剧,不可逆容量增大,性能恶化。
[0006]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高电压下和正极活性材料相容性好,并可改善高温循环和高温存储性能的电解液。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的非水电解液及包含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0009] 非水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以及硫酸乙烯酯和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混合物。
[0010] 进一步的,所述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1%~10%。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5%~5%。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乙烯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1%~5%。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乙烯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5~3%。
[0014] 进一步的,所述1,3-丙烷磺酸内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1%~10%。
[0015] 进一步的,所述1,3-丙烷磺酸内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5~6%。
[0016] 进一步的,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为具有式Ⅰ、Ⅱ、Ⅲ所示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的一种或组合:
[0017]
[0018] 式I中,R1~R5中包含一个氰基或一个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R1~R5中的其他基团以及R6~R8各自独立的选自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
[0019]
[0020] 式Ⅱ中,R1~R5及R14~R18中分别包含一个氰基或一个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R1~R5、R14~R18中其他基团以及R6~R13各自独立的选自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
[0021]
[0022] 式Ⅲ中,R1~R5及R8~R12中分别包含一个氰基或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R1~R5、R8~R12中其他基团以及R6~R7各自独立的选自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
[0023] 进一步的,所述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为碳原子数为2~6的链状烷氰基或碳原子数为5~8的环状烷氰基。
[0024] 进一步的,所述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为碳原子数为1~4的链状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5~7的环状烷烃基。
[0025] 进一步的,所述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为碳原子数为6~9的芳香基或苯基、碳原子数为7~9的苯烷基。
[0026] 进一步的,所述碳原子数为2~22的烷烃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中的至少一个氢原子可被卤原子所取代。
[0027]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以及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所述非水电解液为前述的非水电解液。
[0028]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在电解液中添加包括碳碳双键和苯环的腈类化合物以及硫酸乙烯酯和1,3-丙磺酸内酯,这些添加剂能够在正极表面参与钝化膜的形成,抑制电解液在正极表面分解以及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同时阻抗增加小,改善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添加剂同时参与负极SEI膜的形成,能稳定电解液和负极界面,从而提高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采用该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能够在高电压下长期正常工作,并保持优良的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下文特举本发明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下。
[0030] 本发明方法主要通过改善在电解液和正极间形成的保护膜,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高电压下的性能,基本思路是:在电解液中加入以下两种添加剂:一种是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一种是硫酸乙烯酯(DTD)和1,3-丙烷磺酸内酯(PS)的混合物。即,非水电解液中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该添加剂包括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以及硫酸乙烯酯和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混合物,将该电解液应用到锂离子电池中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高温循环性能。
[0031] 非水电解液中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的含量为电解液的总重量的0.1%~10%。优选地,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为电解液的总重量的0.5%~5%。非水电解液中硫酸乙烯酯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1%~5%,优选为0.5~3%。1,3-丙烷磺酸内酯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为电解液总重量的0.1%~10%,优选为0.5~6%。
[0032] 本发明的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为具有式Ⅰ、Ⅱ、Ⅲ所示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组合:
[0033]
[0034] 式I中,R1~R5中包含一个氰基或一个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R1~R5中的其他基团以及R6~R8各自独立的选自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
[0035]
[0036] 式Ⅱ中,R1~R5及R14~R18中分别包含一个氰基或一个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R1~R5、R14~R18中其他基团以及R6~R13各自独立的选自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
[0037]
[0038] 式Ⅲ中,R1~R5及R8~R12中分别包含一个氰基或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R1~R5、R8~R12中其他基团以及R6~R7各自独立的选自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
[0039] 下面对式I~III所示化学结构式中涉及的烷氰基、烷烃基或芳香基等取代基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040] 烷氰基为在烷烃基上连接氰基所形成的基团,此处的“连接”是指烷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氰基取代而形成的连接方式。在式Ⅰ~Ⅲ中,碳原子数为2~22的烷氰基中,与氰基相连的烷烃基的具体种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链状烷烃基或环状烷烃基均可,链状烷烃基可为直链烷烃基和支链烷烃基,环状烷烃基上可以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含有取代基。与烷烃基相连接的氰基的个数可为1个、2个、3个或者4个,优选为1个或2个。
[0041] 在烷氰基中,碳原子数的下限值优选为2、3、4、5,碳原子数的上限值优选为3、4、5、6、7、8、10、12、16、18、20。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2~10的烷氰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2~8的链状烷氰基或碳原子数为3~10的环状烷氰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2~6的链状烷氰基或碳原子数为5~8的环状烷氰基。
[0042] 作为烷氰基的实例,可以是氰甲基、2-氰基乙基、1-氰基乙基、3-氰基正丙基、2-氰基异丙基、4-氰基正丁基、3-氰基仲丁基、2-氰基仲丁基、1-氰基仲丁基、叔丁基氰基、5-氰基正戊基、4-氰基正戊基、3-氰基正戊基、2-氰基正戊基、1-氰基正戊基、4-氰基异戊基、3-氰基异戊基、2-氰基异戊基、1-氰基异戊基、1-氰基-2,2-二甲基丙基、3-氰基-2,2-二甲基丙基、3-氰基-1-乙基丙基、4-氰基-1-甲基丁基、6-氰基-正己基、4-氰基-异己基、3-氰基-1,1,2-三甲基丙基、7-氰基-正庚基、8-氰基-正辛基、2-氰甲基-4-氰基丁基中的一种。
[0043] 式I~III中,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中,烷烃基的具体种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链状烷烃基和环状烷烃基均可,链状烷烃基可为直链烷基或支链烷烃基,环状烷烃基上可以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含有取代基。烷烃基中碳原子数的优选下限值可为1、3、5,碳原子数的优选上限值可为3、4、5、6、7、8、10、12、16。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10的烷烃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6的链状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3~8的环状烷烃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4的链状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5~7的环状烷烃基。
[0044] 作为烷烃基的实例,可以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环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环丁基、正戊基、异戊基、叔戊基、新戊基、环戊基、2,2-二甲基丙基、1-乙基丙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正己基、异己基、2-己基、3-己基、环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1,1,2-三甲基丙基、3,3-二甲基丁基、正庚基、2-庚基、3-庚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4-甲基己基、异庚基、环庚基、正辛基、环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烃基、十二烷烃基、十三烷烃基、十四烷烃基、十五烷烃基、十六烷烃基、十七烷烃基、十八烷烃基、十九烷烃基、二十烷烃基中的一种。
[0045] 式I~III中,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中,芳香基的具体种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如苯基、苯烷基、至少含有一个苯基的芳香基,例如联苯基、稠环芳烃基均可,在联苯基和稠环芳烃基上还可以连接有其他取代基团。芳香基中碳原子数的优选上限值可为7、8、9、10、12、14、16、18、20、22,碳原子数的优选下限值可为6、7、8、9。可优选碳原子数为6~
16的芳香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6~9的芳香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苯基、碳原子数为7~9的苯烷基。
[0046] 作为芳香基的实施,具体可为苯基、苄基、联苯基、对甲苯基、邻甲苯基、间甲苯基、对乙苯基、间乙苯基、邻乙苯基、3,5-二甲苯基、2,6-二甲基苯基、3,5-二乙基苯基、2,6-二乙基苯基、3,5-二异丙苯基、2,6-二异丙苯基、3,5-二正丙苯基、2,6-二正丙苯基、3,5-二正丁苯基、2,6-二正丁苯基、3,5-二异丁苯基、2,6-二异丁苯基、3,5-二叔丁苯基、2,6-二叔丁苯基、三苯甲基、1-萘基、2-萘基中的一种。
[0047] 式I~III中碳原子数为2~22的烷烃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基、碳原子数为6~26的芳香基均可被卤原子取代形成相应的卤代物,当被卤原子取代时,前述基团中的至少一个氢原子被卤原子所取代,特别的选用F、Cl进行取代,卤原子的个数可为1~4个,当被2个以上的卤原子取代时,卤原子可相同,也可不同。
[0048] 当烷氰基被取代时,优选碳原子数为1~10的卤代烷氰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6的链状卤代烷氰基或碳原子数为3~8的环状卤代烷氰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4的链状卤代烷氰基或碳原子数为5~7的环状卤代烷氰基。
[0049] 当烷烃基被取代时,优选碳原子数为1~10的卤代烷烃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6的链状卤代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3~8的环状卤代烷烃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1~4的链状卤代烷烃基或碳原子数为5~7的环状卤代烷烃基。
[0050] 当芳香基被取代时,优选碳原子数为6~16的卤代芳香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碳原子数为6~9的卤代芳香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卤代苯基、碳原子数为7~9的卤代苯烷基。
[0051] 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可为2-氰基苯乙烯,3-氰基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3-氰基苯丙烯,4-氰乙基苯异丙烯,2-氰基苯乙烯,2-氰甲基苯基正丁烯,4-氰基苯乙烯,(1-邻氰基苯乙烯基,4-对氰基苯乙烯基)苯,1,4-双(4-氰基苯乙烯基)苯,1,4-双(2-氰基苯乙烯基)苯,2,2'-二氰基二苯乙烯,3,3'-二氰基二苯乙烯,4,4'-二氰基二苯乙烯,2,4'-二氰基二苯乙烯中的一种。
[0052] 其中,优选4-氰基苯乙烯,或1,4-双(4-氰基苯乙烯基)苯,或4,4'-二氰基二苯乙烯,结构式分别如下:
[0053]
[0054]
[0055] 发明人发现,当电解液中包括前述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时,可以抑制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分解,有效减少电解液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对电极表面钝化膜的腐蚀,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的循环性能以及高温下的存储性能。
[0056] 在根据本申请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当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低于0.1%时,其与正极活性材料中过渡金属元素的络合不够致密,在负极参与形成的SEI膜也不够致密,无法有效抑制非水电解液与正负极活性材料之间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从而无法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当含有苯环结构和碳-碳双键的腈类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高于10%时,其与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元素形成的络合层会过厚,在负极参与形成的SEI膜同样过厚,从而引起阴极阻抗显著增加,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变差。
[0057] 本发明电解液中有机溶剂选自碳酸酯化合物或羧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碳酸酯化合物可为链状碳酸酯或环状碳酸酯。作为有机溶剂的实例,可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脂(PC)、碳酸丁烯酯(B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1,4-丁内酯(GBL)、丙酸甲酯(MP)、丁酸甲酯(MB)、乙酸乙酯(EA)、丙酸乙酯(EP)、丁酸乙酯(EB)、丙酸丙酯(PP)。
[0058] 电解液中的锂盐可为有机锂盐或无机锂盐,具体而言,锂盐中可含有氟元素、硼元素、磷元素、硫元素、氯元素以及砷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砷酸锂(LiAsF6)、四氟草酸磷酸锂(LiTFOP)、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2F)2,Li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LiB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LiDFOB)以及LiN(SO2F)(SO2RF),LiN(SO2RF)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取代基RF=-CnF2n+1的饱和全氟烷基,n为1~10的整数,优选为1~4的整数,且2n+1大于零的整数。特别优选为LiPF6和/或LiN(SO2RF)2。锂盐在电解液中的浓度为0.5M~2M(M=mol/L)。
[0059]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说明中所使用到的试剂、材料以及仪器如没有特殊的说明,均为常规试剂、常规材料以及常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所涉及的试剂也可通过常规合成方法合成获得。
[0060] 实施例1~17电解液的制备:
[0061] 把碳酸二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按30:50:20的比例混合均匀形成溶剂,加入六氟磷酸锂作为溶质,六氟磷酸锂的浓度为1M,制成电解液基液;向电解液中加入一定重量比的硫酸乙烯酯、1,3-丙烷磺酸内酯以及不同种类和含量的含有双键和苯环的腈类化合物,使其充分溶解。制备电解液时,各实施例中所用到的含有双键和苯环的腈类化合物的具体种类、含量以及硫酸乙烯酯、1,3-丙烷磺酸内酯的含量如表1中所示,表1中的DTD为硫酸乙烯酯,PS为1,3-丙烷磺内酯。表1中还包括了对比例1~3所采用的添加剂的种类及含量。
[0062] 表1
[0063]
[0064]
[0065] 注:“/”表示不添加。
[0066]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0067] 制备正极片:将钴酸锂(LiCoO2)、粘结剂(聚偏氟乙烯)、导电剂(乙炔黑)按照重量比为97:2:1进行混合,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NMP),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充分搅拌均匀,获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于厚度为12μm的铝箔上;将铝箔在室温晾干后转移至120℃烘箱干燥1h,然后经过冷压、分切、焊接极耳,得正极片。
[0068] 制备负极片:将石墨、导电剂、粘结剂(丁苯橡胶)、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重量比为97:0.5:1.3:1.2进行混合,加到去离子水中后,在真空搅拌机的搅拌作用下充分搅拌均匀,获得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铜箔上;将铜箔在室温晾干后转移至120℃烘箱干燥1h,然后经过冷压、分切、焊接极耳,得到负极片。
[0069] 隔膜采用聚乙烯多孔膜,多孔膜的厚度为12μm。
[0070] 将得到的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按次序卷绕成电芯,用铝塑薄膜将电芯顶封和侧封,留下注液口,然后从注液口灌注电解液,再经过老化、化成、二封、分选等工序制得锂离子电池。
[0071] 将制得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性能测试,包括高温存储性能测试和循环测试:
[0072] (1)锂离子电池高温存储性能测试
[0073] 将得到的电池在25℃下静置30分钟,之后以1C倍率恒流充电至4.45V,再在4.45V下恒压充电至0.05C,并静置5分钟,然后在60℃下储存7天后,测定电池的厚度膨胀率,电池的厚度膨胀率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0074] 厚度膨胀率=[(存储后厚度-存储前厚度)/存储前厚度]×100%。
[0075] (2)锂离子电池45℃循环测试
[0076] 将得到的电池均在45℃下,以1C恒流充电至4.45V,然后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再用1C恒流放电至3.0V,此时为首次循环,按照上述条件对电池进行多次循环,分别计算得出电池循环100次、200次和3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0077] 容量保持率=(对应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0078]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079] 表2
[0080]
[0081] 由表2可以看出,对比例1~3的电池厚度膨胀率均高于实施例1~17的电池的厚度膨胀率,经过多次循环后对比例1~3的电池的循环容量保持率也都低于实施例1~17的电池的循环容量保持率。
[0082] 而且从对比例1~3和实施例的数据可以看出,单独添加硫酸乙烯酯和1,3-丙烷磺酸内酯,或单独添加腈类添加剂,虽然能够对锂离子电池的存储产气抑制,循环容量保持率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远小于两者的组合使用。
[0083] 从实施例1~17和对比例1~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非水电解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1%的硫酸乙烯酯和4%的1,3-丙烷磺酸内酯的同时,添加质量分数为0.1%~10%的含有苯环和双键的腈类化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和循环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当含有苯环和双键的腈类添加剂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分数在1%~5%时,对锂离子电池存储和循环性能具有更优的改善作用。但是当含有苯环和双键的腈类添加剂的添加量达到10%时,虽然锂离子电池的存储产气得到更好的抑制,由于含有苯环和双键的腈类添加剂含量太高,锂离子电池阻抗增加显著,导致循环容量衰减加速,反而恶化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0084] 在非水电解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5%的含有苯环和双键的腈类添加剂,同时添加质量分数为0.1%~5%的硫酸乙烯酯和0.1%~10%的1,3-丙烷磺酸内酯时,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和循环性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硫酸乙烯酯在电解液的质量分数为1%且1,3-丙烷磺酸内酯质量分数为4%时,对锂离子电池的存储和循环性能具有更优的改善作用。但是当硫酸乙烯酯的添加量达到5%,或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添加量达到10%时,由于阴阳极成膜阻抗增加,虽可以更好的抑制电池产气,但同时会导致循环容量衰减加速,恶化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0085]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