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15180.3

文献号 : CN1064159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振光朴钟元张晳浩

申请人 : 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摘要 :

根据一个实施例,连接器可包括:可紧固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定位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定位在内壳体内的连接端子;具有一端连接至连接端子而另一端延伸到外壳体外的导线;至少一个阻尼器,其用于使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隔开,从而中断或减低从外壳体传输至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其用于将导线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至外壳体,由此将从外部传输至导线的振动传输至外壳体。

权利要求 :

1.一种连接器,包括:

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

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的内壳体;

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中的连接端子;

导线,所述导线具有连接至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以及从所述外壳体向外延伸的另一端;

至少一个阻尼器,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构造成使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间隔开以便减低或阻止从所述外壳体传输至所述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所述夹具构造成将所述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紧固至所述外壳体以将传输至所述导线的外部振动传输至所述外壳体;

其中,当所述配对结构连接至所述外壳体时,连接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的部件松开,使得所述内壳体保持处于浮动状态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第一阻尼器;

设置在所述配对结构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第二阻尼器;以及构造成与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和所述配对结构相接触的第三阻尼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的面向所述配对结构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其中所述配对结构、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所述第二阻尼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弹性模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器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所述内壳体;

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受所述外壳体和所述配对结构挤压;以及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插入到形成于所述内壳体的周边上的沟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器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所述内壳体;以及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附接至所述外壳体的端部部分的外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线和所述夹具之间以保护所述导线的保护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的弹性模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一个壳体包括朝向另一壳体突出的临时连接突起;以及所述另一壳体包括构造成接收所述临时连接突起的插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其中所述内壳体临时地连接至所述外壳体的状态中,所述临时连接突起由所述插件的内壁阻挡;以及在其中所述配对结构、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所述临时连接突起与整个内壁间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连接突起的端部部分设置成与所述插件的底面间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内壳体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的方向,所述插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临时连接突起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构造成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分离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用以固定至所述配对结构的固定器;以及当所述固定器固定至所述配对结构时,所述配对结构构造成朝向所述外壳体施加压力至所述内壳体,使得所述临时连接突起与所述插件的内壁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包括构造成彼此连接的多个子夹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夹具包括:第一子夹具,所述第一子夹具包括构造成施加压力到所述导线上的第一压力施加突起;以及第二子夹具,所述第二子夹具包括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导线而言与所述第一压力施加突起相对的第二压力施加突起。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所述导线插入到其中的导线插入孔;以及

夹具紧固件,所述夹具紧固件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面向内凹入以与所述导线插入孔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紧固件包括:从所述外壳体环向地凹入的座置空间;以及

构造成容许在所述座置空间和所述导线插入孔之间连通的压力施加突起插件。

说明书 :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连接器为用于电连接或短路的电气构件类型。连接器可包括例如插座和插头。连接器可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例如汽车、便携式终端装置、相机、机动车、飞机以及家用电器。
[0003] 例如,韩国专利申请公开号10-2012-0030824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构造成组装至车辆的凸出壳体,构造成组装至凸出壳体的凹入壳体,可旋转地附接至凹入壳体的壳体固定器,其中当凹入壳体插入到凸出壳体中时,壳体固定器构造成旋转以朝向凸出壳体移动凹入壳体,使得凹入壳体完全地连接至凸出壳体。当凹入壳体连接至凸出壳体时,包含在凹入壳体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可连接至包含在凸出壳体中的第二连接端子。
[0004] 响应于经由连接至第一连接端子的导线所传递的振动或者从凹入壳体所传输的振动,在第一连接端子中可发生振动效应。在该实例中,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可变得有缺陷或者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可彼此断开,这在高振动环境中可能非常频繁地发生。

发明内容

[0005] 一方面提供了在高振动环境中正常地起作用的连接器。
[0006] 根据一方面,提供有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中的内壳体;设置在内壳体中的连接端子;具有一端连接至连接端子而另一端从外壳体向外延伸的导线;至少一个阻尼器,其构造成使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隔开以便减低或阻止从外壳体传输至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其构造成将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紧固至外壳体以便将传输至导线的外部振动传输至外壳体。
[0007] 该至少一个阻尼器可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第一阻尼器,设置在配对结构和内壳体之间的第二阻尼器,以及构造成与外壳体、内壳体和配对结构相接触的第三阻尼器。
[0008] 第一阻尼器可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壁上的面向配对结构的侧面上。
[0009] 在其中配对结构、外壳体和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第二阻尼器的弹性模量可小于第一阻尼器的弹性模量。
[0010] 第三阻尼器可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内壳体,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可受外壳体和配对结构挤压,以及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可插入到形成在内壳体的周边上的沟槽中。
[0011] 第三阻尼器可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内壳体,以及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的厚度可大于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的厚度。
[0012] 夹具可附接至外壳体的端部部分的外侧面。
[0013] 连接器还可包括设置在导线和夹具之间以保护导线的保护部件。
[0014] 保护部件的弹性模量可小于该至少一个阻尼器的弹性模量。
[0015] 当配对结构连接至外壳体时,连接内壳体和外壳体的部件可松开,使得内壳体保持处于浮动状态中。
[0016] 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一个壳体可包括朝向外壳体突出的临时连接突起,而另一壳体则可包括构造成接收临时连接突起的插件。
[0017] 在其中内壳体临时地连接至外壳体的状态中,临时连接突起可被插件的内壁阻挡,以及在其中配对结构、外壳体和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临时连接突起可与整个内壁间隔开。
[0018] 临时连接突起的端部部分可设置成与插件的底面间隔开。
[0019] 关于内壳体插入到外壳体中的方向,插件的长度可大于临时连接突起的长度。
[0020] 该至少一个阻尼器可包括第一阻尼器,其构造成在内壳体与外壳体分离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
[0021] 外壳体可包括将固定至配对结构的固定器,以及当固定器固定至配对结构时,配对结构可构造成朝向外壳体施加压力至内壳体,使得临时连接突起与插件的内壁分离。
[0022] 外壳体可包括第二固定器,其在形状上对应于提供在配对结构中的第一固定器的形状,以及连接器还可包括构造成连接至外壳体的固定杆,该固定杆包括吊钩,其设置成在固定杆连接至外壳体的状态中关于第二固定器而言与第一固定器相对。
[0023] 内壳体可包括连接端子插入其中的端子插入孔和形成为与端子插入孔的纵向方向相交的阻塞物孔,以及连接器还可包括位置固定部件,其插入到阻塞物孔中以防止连接端子从内壳体中分离。
[0024] 夹具可包括构造成彼此连接的多个子夹具。
[0025] 该多个子夹具可包括第一子夹具,其包括构造成施加压力到导线上的第一压力施加突起;以及第二子夹具,其包括设置成关于导线而言与第一压力施加突起相对的第二压力施加突起。
[0026] 外壳体可包括导线插入到其中的导线插入孔以及从外壳体的外侧面向内凹入以与导线插入孔连通的夹具紧固件。
[0027] 夹具紧固件可包括从外壳体环向地凹入的座置空间以及构造成容许座置空间和导线插入孔之间连通的压力施加突起插件。
[0028] 示范性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将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部分地根据该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通过本公开内容的实施而懂得。

附图说明

[0029]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并且更为容易地认识到,附图中:
[0030] 图1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0031] 图2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0032] 图3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0033] 图4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0034] 图5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0035] 图6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临时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的截面视图;
[0036] 图7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完全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
[0037] 图8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传输振动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
[0038] 图9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以及
[0039] 图10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外壳体和夹具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在下文,参照附图将详细地描述一些示范性实施例。关于图中指定给各元件的参考标号,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相同的元件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即便它们在不同的图中示出。而且,在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当认为对于众所周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将导致对本公开内容不明确的解释时将省略此种描述。
[0041] 另外,用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可在文中用来描述构件。这些术语中的各个均非用来定义对应构件的本质、次序或序列而仅仅是用来区分该对应构件与其它构件。应注意的是,如果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构件“连接”、“联接”或“连结”至另一构件,第三构件可“连接”、“联接”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构件之间,即使第一构件可直接地连接、联接或连结至第二构件。
[0042] 图1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0043] 图2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前视图,以及图5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0044] 图6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临时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的截面视图,以及图7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完全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
[0045] 图8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传输振动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
[0046] 参看图1至图8,连接器组件10可包括配对结构11和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11的连接器100。
[0047] 配对结构11可提供在产品例如包括电子装置的汽车中。配对结构11可提供在需要电连接的部件中。配对结构11可包括可固定至连接器100的第一固定器11a,构造成插入到连接器100中以接收连接器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壁11b,以及设置在配对结构11内的配对端子11c。例如,第一固定器11a可为形成在插入壁11b的侧表面上的突起。
[0048] 连接器100可物理地和电学地连接至配对结构11。连接器100可包括外壳体110、内壳体120、连接端子130、导线140、至少一个阻尼器150、夹具160、导线密封件170、保护部件175,位置固定部件180,以及固定杆190。
[0049] 外壳体110可连接至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可包括提供在外壳体110中以接纳内壳体120的内壳体空间,提供成容许插入导线140并且与内壳体空间连通的导线插入孔112,以及构造成紧固夹具160的夹具紧固件114。例如,夹具紧固件114可为形成在外壳体110的外侧面上的突起。外壳体110可连接至配对结构11,同时与内壳体120临时地连接。稍后将进一步地描述连接的过程。
[0050] 内壳体120可设置在外壳体110中。连接端子130可插入到内壳体120中。内壳体120可包括形成在内壳体120的纵向方向上以容许插入连接端子130的端子插入孔122,以及形成为与端子插入孔122的纵向方向交叉的阻塞物孔124。
[0051] 在连接器100连接至配对结构11的过程中,连接端子130可物理地和电学地连接至配对端子11c。连接端子130可通过覆盖导线140来保持导线140。使用连接端子130,配对结构11c可连接至导线140。连接端子130可设置在内壳体120中并且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22中。
[0052] 导线140可连接至连接端子130。导线140的一端可连接至连接端子130而导线140的另一端可从外壳体110向外延伸。保护部件175和导线密封件170可提供在导线140外侧以覆盖导线140。
[0053] 导线密封件170可设置在导线140的外面和内壳体120的内面之间以防止导线140在内壳体120中摆动。例如,导线密封件170可设置成与外壳体110的内壁间隔开。导线密封件170可包括例如橡胶材料。
[0054] 保护部件175可设置在导线140和夹具160之间。保护部件175可防止导线140由于外部振动而直接地接触夹具160,该外部振动可导致对导线140的损坏。在其中使用夹具160将导线140连接至连接器100的状态中,保护部件175的弹性模量可足够地小于该至少一个阻尼器150的弹性模量。因此,保护部件175可容许经由导线140传输的大部分外部振动经由夹具160传递。
[0055] 导线密封件170也可与保护部件175一体地形成。
[0056] 该至少一个阻尼器150可使内壳体120与外壳体110间隔开。因此,该至少一个阻尼器150可用于减低或阻止从外壳体110传递至内壳体120的振动。该至少一个阻尼器150可包括设置在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之间的第一阻尼器152,设置在配对结构11和内壳体120之间的第二阻尼器154,以及构造成与外壳体110、内壳体120和配对结构11相接触的第三阻尼器156。
[0057] 第一阻尼器152可设置在外壳体110的内壁上的面向配对结构11的侧面上。第一阻尼器152可在内壳体120与外壳体110分离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第一阻尼器152可提供成双唇口(double-lib)形状并由柔性材料形成。
[0058] 第二阻尼器154可提供在内壳体120的外侧面上。在其中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第二阻尼器154的弹性模量可小于第一阻尼器152的弹性模量。例如,在其中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相对靠近配对结构11设置的阻尼器可具有的弹性模量小于距配对结构11较远设置的阻尼器的弹性模量。上述结构可顺序地减低外部振动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小传递至连接端子130和配对结构11c的外部振动。
[0059] 第二阻尼器154可提供成环形形状以覆盖内壳体120的周边。第二阻尼器154可防止水或灰尘进入配对结构11和内壳体120之间的间隙。在此方面,第二阻尼器154也可例如为壳体密封部件。
[0060] 第三阻尼器156可提供成环形形状以覆盖内壳体120的周边。第三阻尼器156可防止水或灰尘进入配对结构11和外壳体110之间的间隙。外部振动可引起配对结构11和外壳体110之间的摩擦。在该实例中,由于摩擦可产生灰尘。第三阻尼器156可用于保护连接器100免受灰尘。基于第三阻尼器156与第一阻尼器152和第二阻尼器154的位置关系,第三阻尼器156也可例如为中间阻尼器。
[0061] 第三阻尼器156可包括设置在配对结构11和外壳体110之间的第一部分156a和固定在内壳体120的周边上的第二部分156b。当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完全地彼此连接时,第一部分156a可受压缩且因此第一部分156a的变形率可小于第二部分156b的变形率。例如,第一部分156a的厚度可大于第二部分156b的厚度。因此,从外壳体110传输至第一部分156a的大部分振动可传递至配对结构11。而且,内壳体120可不接收振动或者可接收处于足够衰减状态中的振动。
[0062] 第一部分156a和第二部分156b可分别理解为第三阻尼器156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例如,第三阻尼器156的外侧面可受外壳体110和配对结构11挤压以及第三阻尼器156的内侧面可插入到形成在内壳体120的周边上的沟槽中。在其中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第三阻尼器156的外侧面的弹性模量可小于第三阻尼器
156的内侧面的弹性模量。第三阻尼器156可提供成环形形状以覆盖内壳体120的周边。而且,第三阻尼器156的外侧面的厚度可大于其内侧面的厚度。
[0063] 夹具160可将导线140的至少一部分紧固至外壳体110以便将来自导线140的外部振动传递至外壳体110。夹具160可附接至例如外壳体110的端部部分的外侧面。
[0064] 当没有夹具160时,经由导线140传输的外部振动可由导线密封件170和内壳体120部分地吸收并且大部分的外部振动可直接地传递至连接端子130。在该实例中,可发生配对结构11c和连接端子130之间的连接错误。
[0065] 理论上,当导线密封件170设置在内壳体120中以过度地受压缩至失去弹性的程度时,经由导线140传递的大部分外部振动可由内壳体120吸收。然而,在此种结构中,导线密封件170的直径可大于端子插入孔122的直径,使得导线密封件170无法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22中。因此,实践中不可能将导线140插入到端子插入孔122中。而且,连接器100的组装可能无法进行。
[0066] 导线密封件170实际上可具有适当的直径和弹性以对抗预定大小的摩擦力和移动通过端子插入孔122。换言之,仅是通过采用导线密封件170和内壳体120,经由导线140所传递的外部振动可能不够充分地移除。
[0067] 通过采用夹具160,大部分外部振动可主要地直接传递至外壳体110。传递至外壳体110的外部振动可次要地在衰减状态中经由第一阻尼器152、第二阻尼器154和第三阻尼器156传递至内壳体120。传递至内壳体120的外部振动可第三位地在进一步的衰减状态中经由导线密封件170传递至连接端子130。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低传递至连接端子130的外部振动。
[0068] 具体地,导线密封件170或保护部件175可不沿着夹具160插入,而是基于搭扣配合连接至夹具160。因此,导线密封件170或者保护部件175、夹具160,以及外壳体110可具有小弹性地连接,如同导线密封件170或者保护部件175、夹具160,以及外壳体110为一个刚性体那样。基于上述结构,经由导线140传输的大部分外部振动可直接地传递至外壳体110。
[0069] 尽管显示的是夹具160覆盖导线140的下部部分,但夹具160也可提供成覆盖导线140的上部部分和/或下部部分。例如,两个子夹具可针对导线140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中的每一个提供。这两个子夹具可紧固在外壳体110上或者彼此紧固以将导线140紧固至外壳体110。
[0070] 位置固定部件180可插入到内壳体120的阻塞物孔124中以防止连接端子130与内壳体120分离。
[0071] 固定杆190可增大外壳体110和配对结构11之间的结合力。固定杆190可能够拆卸地附接至外壳体110。固定杆190可包括吊钩192,其设置成在其中固定杆190连接至外壳体110的状态中相对于第二固定器116而言与第一固定器11a相对。固定杆190可阻碍第二固定器116与第一固定器11a分离,从而增大外壳体110和配对结构11之间的结合力。
[0072] 在下文,将参照图6和图7描述将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相连接的过程。
[0073] 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中的一个壳体可包括朝向另一壳体突出的临时连接突起118。该另一壳体可包括构造成接收临时连接突起118的插件128。图6显示形成在外壳体110上的临时连接突起118和形成在内壳体120上的插件128。
[0074] 临时连接突起118的端部部分可设置成与插件128的底面间隔开。基于内壳体120插入到外壳体110中的方向,插件128的长度可大于临时连接突起的118长度。在上述结构中,基于内壳体120插入到外壳体110中的长度,临时连接突起118可由插件128的一部分内壁阻挡,或者临时连接突起118可与插件128的整个内壁间隔开。
[0075] 如图6中所示,在其中外壳体110临时地连接至内壳体120的状态中,临时连接突起118可由插件128的内壁阻挡。因此,由于第一阻尼器152的弹性,可防止内壳体120与外壳体
110分离。
[0076] 参看图7,当连接器100在图6中所示的临时连接状态中完全地连接至配对结构11时,临时连接突起118可与插件128的整个内壁间隔开。
[0077] 当配对结构11连接至外壳体110时,将内壳体120和外壳体110相连接的部分,例如临时连接突起118和插件128,可松开并且因此内壳体120可被保持处于浮动状态中。尽管作为实例图6显示临时连接突起118和插件128为将内壳体120和外壳体110相连接的部分,但用于连接的各种类型的部分也可对其适用。
[0078] 参照图8将描述振动路径,在其中连接器100完全地连接至配对结构11的状态中外部振动经由导线140沿着该振动路径传输。
[0079] 经由导线140传递的外部振动可经由充分地固定至导线140的保护构件175传递至夹具160。传递至夹具160的外部振动可沿着外壳体110的外壁传递,且然后传递至连接到外壳体110上的配对结构11。
[0080] 第一阻尼器152、第二阻尼器154和第三阻尼器156可容许内壳体120的外周边和尾端部分与外壳体110和配对结构11间隔开。在其中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该至少一个阻尼器150可容许内壳体120处于浮动状态中。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低沿着振动路径传递至内壳体120的外部振动。
[0081] 具体地,第一阻尼器152可减低或阻止经由外壳体110传递至内壳体120的外部振动。同样,第二阻尼器154可减低或阻止经由配对结构11传递至内壳体120的外部振动。在临时连接状态中,外壳体110和内壳体120可使用临时连接突起118和插件128而彼此接触。在完全连接状态中,临时连接突起118和插件128可彼此间隔开并且仅由该至少一个阻尼器150支承。
[0082] 基于上述振动路径,可显著地减小施加在设置于连接器100中的连接端子130上的振动的影响。因此,由于在高振动环境例如包括GDI发动机的空间中保证了正常性能,故可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并且还可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
[0083] 下文中,相同的名称可用于描述包含在上述示范性实施例中的元件和具有共同功能的元件。除非另有提及,对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可适用于下述示范性实施例且因此为简明起见而省略了重复的描述。
[0084] 图9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以及图10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外壳体和夹具的分解透视图。
[0085] 参看图9和图10,连接器组件20可包括配对结构21和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21的连接器200。
[0086] 配对结构21可包括构造成固定至连接器200的第一固定器21a,构造成插入到连接器200中并且接收连接器200的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壁,以及设置在配对结构12内的配对端子。
[0087] 连接器200可包括外壳体210、内壳体、连接端子、导线240、至少一个阻尼器、夹具260、导线密封件、保护部件,以及位置固定部件。
[0088] 外壳体210可包括内壳体插入其中的内壳体插入空间、导线240插入其中的导线插入孔212,以及夹具紧固件214。
[0089] 夹具紧固件214可例如为从外壳体210的外侧面向内凹入的空间。夹具紧固件214可包括从外壳体210环向地凹入的座置空间214a以及构造成与导线插入孔212连通的压力施加突起插件214b。
[0090] 夹具260可插入到夹具紧固件214中以将导线240紧固至外壳体210。夹具260可包括构造成彼此连接的多个子夹具。作为实例,图9和图10显示夹具260,其包括构造成彼此连接的第一子夹具261和第二子夹具262。
[0091] 第一子夹具261可包括第一夹具主体261a、构造成在导线240上施加压力的第一压力施加突起261b,以及构造成在紧固在第二子夹具262上的第一紧固件261c。
[0092] 第一夹具主体261a可座置在例如座置空间214a中。当未提供座置空间214a时,第一夹具主体261a可沿着外壳体210的周边座置。
[0093] 第一压力施加突起261b可从第一夹具主体261a延伸以插入到压力施加突起插件214b中。
[0094] 类似于第一子夹具261,第二子夹具262可包括第二夹具主体262a、第二压力施加突起262b,以及第二紧固件262c。
[0095] 第二压力施加突起262b可设置成相对于导线240而言与第一压力施加突起261b相对。第一压力施加突起261b和第二压力施加突起262b可在两侧施加压力到导线240上以紧密地夹持导线240。
[0096] 第二紧固件262c可紧固至第一紧固件261c,使得第一子夹具261和第二子夹具262牢靠地紧固在外壳体210上。
[0097] 根据示范性实施例,有可能提供在高振动环境中正常地起作用的连接器,从而在包括该连接器的装置中提高稳定性和延长寿命周期。
[0098] 大量的示范性实施例已在上文描述。尽管如此,将应理解的是,对于这些示范性实施例可作出各种修正。例如,如果所述技术以不同的次序实施和/或如果所述系统、体系结构、装置或电路中的构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和/或由其它构件或其等同物代替或替换,可获得适合的结果。因此,其它的实施方式落在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