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筋板及其应用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033499.1

文献号 : CN1064221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何树勋

申请人 : 淄博迈可达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筋板及其应用方法,属于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挡脚板和支撑板,挡脚板连接在踏板的上表面,支撑板与踏板的下表面相活动连接,支撑板与踏板下表面的连接位置至少有两处。此拉筋板由于挡脚板连接在踏板的上表面,支撑板与踏板的下表面相活动连接,支撑板与踏板下表面的连接位置至少有两处,使得拉筋板整体上呈“Z”型,结构简单,且支撑板不受安装空间的限制能够做得比较粗壮,提高其稳定性,并能通过改变支撑板的安装位置来调节踏板的倾斜角度,使人们拉筋训练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大的训练跨度损伤筋骨。

权利要求 :

1.一种拉筋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挡脚板和支撑板,挡脚板连接在踏板的上表面,支撑板与踏板的下表面相活动连接,支撑板与踏板下表面的连接位置至少有两处;支撑板也能与踏板的上表面相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上至少开设两排连接通孔,每排连接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成排设置的连接通孔中配装螺钉,支撑板通过螺钉安装在踏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开设有多个连接槽,连接槽沿踏板的横向设置且其横断面呈上大下小状;支撑板上设有凸块,凸块配装在连接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为燕尾槽,凸块为燕尾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为“T”型槽,凸块为“T”型块。

6.一种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拉筋板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挡脚板位于踏板的一端,支撑板位于踏板下方时,作为拉筋板使用;挡脚板和支撑板同位于踏板的同一侧时,作为板凳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筋板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拉筋板使用时,通过改变支撑板在踏板上的安装位置来调节踏板的坡度。

说明书 :

一种拉筋板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筋板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交通工具成了越来越多人的代步工具,加之办公室作业增多,使得人们的活动量逐渐减少,身体的各个部位长时间保持着屈曲,躯体得不到充分的伸展,肌腱韧带长期达不到应有的长度。古人云:筋长一寸、寿长十年。也就是说,人们只要骨正筋柔了,气血自然通畅,人们也就能保持较健康的状态。
[0003] 针对上述现状,人们研发了拉筋板。通过拉筋锻炼使人体经络畅通,从养生之道来讲就是治未病,即怎样不得病、不吃药的前提下能够健康、长寿。但是现有的拉筋板普遍结构比较复杂,稳固性有待提高,并且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为人们服务。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拉筋板及其应用方法,能够在简化其结构的同时提高其稳定性。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发明一种拉筋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挡脚板和支撑板,挡脚板连接在踏板的上表面,支撑板与踏板的下表面相活动连接,支撑板与踏板下表面的连接位置至少有两处。
[0006] 优选的,支撑板也能与踏板的上表面相活动连接。
[0007] 优选的,所述踏板上至少开设两排连接通孔,每排连接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成排设置的连接通孔中配装螺钉,支撑板通过螺钉安装在踏板上。
[0008] 优选的,所述踏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均开设有多个连接槽,连接槽沿踏板的横向设置且其横断面呈上大下小状;支撑板上设有凸块,凸块配装在连接槽内。
[0009] 优选的,所述连接槽为燕尾槽,凸块为燕尾块。
[0010] 优选的,所述连接槽为“T”型槽,凸块为“T”型块。
[0011] 本发明还提供了针对上述拉筋板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挡脚板位于踏板的一端,支撑板位于踏板下方时,作为拉筋板使用;挡脚板和支撑板同位于踏板的同一侧时,作为板凳使用。
[0012] 优选的,作为拉筋板使用时,通过改变支撑板在踏板上的安装位置来调节踏板的坡度。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 1、由于挡脚板连接在踏板的上表面,支撑板与踏板的下表面相活动连接,支撑板与踏板下表面的连接位置至少有两处,使得拉筋板整体上呈“Z”型,结构简单,且支撑板不受安装空间的限制能够做得比较粗壮,提高其稳定性,并能通过改变支撑板的安装位置来调节踏板的倾斜角度,使人们拉筋训练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大的训练跨度损伤筋骨。
[0015] 2、由于支撑板也能与踏板的上表面相活动连接,使得挡脚板与支撑板位于踏板的同一侧,共同支撑起踏板,使踏板形成凳面,供人们乘坐,这样既可以作为拉筋板使用,又可以作为板凳使用,从而使人们能够劳逸结合,更全面地为人们服务。
[0016] 3、由于通过在踏板上开设成排设置的连接通孔,连接通孔中配装螺钉,使得挡脚板和支撑板通过螺钉和连接通孔相配装的方式安装在踏板上,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安装操作。
[0017] 4、由于踏板上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沿踏板的横向设置且其横断面呈里大外小状;挡脚板或/和支撑板上设有凸块,凸块配装在插槽内,使得挡脚板或/和支撑板插装在踏板上,同样能够实现二者间的简单稳固安装。
[0018] 5、由于连接槽的数量为两条以上,可以使支撑板通过改变连接槽来改变其在踏板上的连接位置,调整踏板的倾斜角度。
[0019] 6、上述连接槽可以采用结构简单且成熟的燕尾槽或者“T”型槽,均能实现挡脚板和支撑板的稳固安装。
[0020] 7、由于挡脚板与支撑板等高度,在挡脚板与支撑板位于踏板的同一侧时,能够使得踏板的板面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提高板凳的舒适度。
[0021] 8、本发明仅通过螺钉或者连接槽将三块板体连接在一起,在简化其结构的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两种服务,使人们能够劳逸结合,更加人性化,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实施例一中使用状态一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0024] 图3是图2中B-B剖视图;
[0025] 图4是实施例一中使用状态二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是实施例二中使用状态一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是图5的C向视图;
[0028] 图7是图6中D-D剖视图;
[0029] 图8是实施例二中使用状态二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为:1、踏板;2、挡脚板;3、支撑板;4、连接通孔;5、螺钉;6、燕尾槽;7、燕尾块;8、“T”型槽;9、“T”型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3] 将本发明处于拉筋状态时与人体左右方向相一致的方向定义横向,相应地与人体前后方向相一致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将靠近板体表面的一端定义为外端;相应地将靠近板体中心的一端定义为里端。
[0034] 实施例一
[0035]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踏板1上开设有沿踏板1纵向设置的九排以上的连接通孔4,其中一排连接位于踏板1的一端部,其余八排连接通孔4从踏板1的另一端部开始向里排列,每排中连接通孔4的数量为两个,成排布置的连接通孔4中配装螺钉5,挡脚板2通过螺钉5安装在踏板1的第一面上,支撑板3通过螺钉5安装在踏板1的第二面上,第一面与第二面相对设置,使得挡脚板2和支撑板3位于踏板1的相对侧,挡脚板2与支撑板3等高度。
[0036] 如图1所示,将此种结构的本发明放置于地面后,挡脚板2位于踏板1的上面,支撑板3则位于踏板1的下面,踏板1处于倾斜状态,人体可以站在踏板1上,脚跟抵在挡脚板2上,脚尖随踏板1向上翘,扩大了脚跟的活动范围,能够拉伸人体腿部和臀部的筋骨,作为拉筋板使用,活动人体筋骨。
[0037] 随着拉筋锻炼的进展,更换支撑板3在踏板1上的安装位置,使其向挡脚板2所在的一侧移动,从而增大踏板1的倾斜角度,实现循序渐进式锻炼。在锻炼后需要休息时,如图4所示,改变挡脚板2的安装方向,使其与支撑板3位于踏板1的同侧,使得挡脚板2与支撑板3共同支撑踏板1,形成板凳,可供使用者休息使用,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
[0038] 实施例二
[003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踏板1与挡脚板2和支撑板3的连接结构不同。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在踏板1上沿其纵向开设有8条燕尾槽6,燕尾槽6沿踏板1的横向设置且其横断面呈里大外小状;挡脚板2和支撑板3上设有形状与燕尾槽6相适应的燕尾块7,燕尾块7配装在燕尾槽6内。
[0040] 其余均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0041] 实施例三
[004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采用“T”型槽8代替燕尾槽6作为挡脚板2与支撑板3与踏板1的连接槽,相应地挡脚板2和支撑板3上的燕尾块7代替为“T”型块9。其余均同实施例二。
[0043] 当然。除了采用上述的燕尾槽6和“T”型槽8作为连接槽外,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凹槽作为连接槽,只要连接槽的横断面呈里大外小状,使得连接槽能卡住挡脚板2和支撑板3即可。
[0044] 除上述之外,挡脚板2的安装结构也可以不同于支撑板3的安装结构,只要能够改变挡脚板2或者支撑板3的安装方向,使二者能位于踏板1的同侧,也能位于踏板1的相对侧即可,对于二者是否采用相同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要求。
[004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变更或改型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