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分离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80025781.2

文献号 : CN10645712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西部祥平野中嘉治荻野智行奥村雄志庄司恭敏

申请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二氧化碳分离系统的处理塔(91)具有:塔型的处理容器(10),该处理器(10)由维持吸附剂层状流动同时妨碍吸附剂向下移动的上下两个位置的障碍物(60)将内部空间从上方虚拟地分为再生处理室(3)、干燥处理室(4)和吸附处理室(2);形成有分别向各处理室的下部喷出与各处理室的处理对应的气体的喷出口的第一流路构件;和形成有分别从各处理室的上部排出与吸附剂接触后的气体的排气口的第二流路构件。下侧两个处理室中在障碍物(60)的下方形成有排气口。

权利要求 :

1.一种二氧化碳分离系统,是使用吸附剂分离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具备处理塔,所述处理塔具有:

使脱附用水蒸气与二氧化碳吸附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二氧化碳从所述吸附剂放出的再生处理室;

使干燥用气体与和所述脱附用水蒸气接触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吸附剂干燥的干燥处理室;和使所述对象气体与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所述吸附剂的吸附处理室,所述处理塔具有:

从顶部投入所述吸附剂,并从底部排出所述吸附剂的塔型的处理容器,该处理容器由维持所述吸附剂的层状流动同时妨碍所述吸附剂的向下移动的障碍物将内部空间虚拟地分为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

形成有分别向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下部喷出与各处理室的处理相对应的气体的喷出口的第一流路构件;和形成有分别从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上部排出与所述吸附剂接触后的所述气体的排气口的第二流路构件,所述吸附处理室中,所述排气口在形成于所述障碍物的下方的不存在所述吸附剂的空隙处开口。

2.一种二氧化碳分离系统,是使用吸附剂分离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具备处理塔,所述处理塔具有:

使脱附用水蒸气与二氧化碳吸附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二氧化碳从所述吸附剂放出的再生处理室;

使干燥用气体与和所述脱附用水蒸气接触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吸附剂干燥的干燥处理室;和使所述对象气体与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所述吸附剂的吸附处理室,所述处理塔具有:

从顶部投入所述吸附剂,并从底部排出所述吸附剂的塔型的处理容器,该处理容器由维持所述吸附剂的层状流动同时妨碍所述吸附剂的向下移动的上下多个障碍物将内部空间从上方向下方虚拟地分为所述再生处理室、所述干燥处理室和所述吸附处理室;

形成有分别向所述再生处理室、所述干燥处理室和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下部喷出与各处理室的处理相对应的气体的喷出口的第一流路构件;和形成有分别从所述再生处理室、所述干燥处理室和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上部排出与所述吸附剂接触后的所述气体的排气口的第二流路构件,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中,所述排气口在形成于所述障碍物的下方的不存在所述吸附剂的空隙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障碍物由使所述吸附剂的流路面积朝向下方减少的斜坡形成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形成体的斜坡面的母线与铅锤方向形成大于0°小于60°的范围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障碍物由在与所述吸附剂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棒状体形成。

说明书 :

二氧化碳分离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从包含煤炭燃烧排气等的二氧化碳(CO2)的对象气体分离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有使用吸附剂分离并回收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图4所示的以往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100。该以往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100具备:从上方向下方排列配置的料斗110、吸附塔120、再生塔130、干燥塔140以及冷却塔150;和从冷却塔150向料斗110移送吸附剂的输送机(conveyor)160。容纳于料斗110的吸附剂依次经吸附塔120、再生塔130、干燥塔140、以及冷却塔150,由于自重向下方移动。
[0003] 吸附塔120中,对象气体与吸附剂接触,且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吸附剂。从干燥塔140向再生塔130供给水蒸气,通过该水蒸气凝结于二氧化碳吸附后的吸附剂,从吸附剂放出二氧化碳。被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回收路135被回收泵170吸引,由回收泵170压缩后贮留于二氧化碳储器(holder)180。干燥塔140使附着于吸附剂的冷凝水通过间接加热蒸发。来源于冷凝水的蒸发的水蒸气作为再生用水蒸气被供给至再生塔130。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1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图4所示的以往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100中,至少在吸附塔120、再生塔130、以及干燥塔140各塔的下部,设置有调整来自各塔的吸附剂的排出量的排出装置。因此,以往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100,在将料斗110、吸附塔120、再生塔130、干燥塔140、以及冷却塔150在上下方向排列的基础上,具备多个排出装置,因此很难控制系统的高度,且不能避免系统的大型化。又,由于系统具备多个排出装置,用于各排出装置的设备、运行、保养所涉及的成本上涨,所以是不经济的。
[0009]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产生的,是使用吸附剂分离以及回收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设备、运行、保养所涉及的成本增加同时可实现系统小型化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
[0010]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1] 根据本发明一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是使用吸附剂分离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具备:具有使脱附用水蒸气与二氧化碳吸附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二氧化碳从所述吸附剂放出的再生处理室;使干燥用气体与和所述脱附用水蒸气接触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吸附剂干燥的干燥处理室;和使所述对象气体与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所述吸附剂的吸附处理室的处理塔,所述处理塔具有:从顶部投入所述吸附剂,并从底部排出所述吸附剂的塔型的处理容器,该处理容器由维持所述吸附剂的层状流动同时妨碍所述吸附剂的向下移动的障碍物将内部空间虚拟地分为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设置有分别向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下部喷出与各处理室的处理相对应的气体的喷出口的第一流路构件;和设置有分别从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上部排出与所述吸附剂接触后的所述气体的排气口第二流路构件,所述吸附处理室中,所述排气口开口于形成于所述障碍物的下方的不存在所述吸附剂的空隙处。
[0012] 上述结构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中,干燥处理室与吸附处理室形成于一个处理容器。因此,与干燥处理室的下方也设置有排出装置的以往的系统相比较,能够减少处理容器以及排出装置的数量。通过处理容器以及排出装置的数量的减少,能够削减设备、运行、以及保养所涉及的成本。此外,可以使排出装置的设置空间减少,且通过控制系统的高度为较低,能够谋求系统的小型化。
[0013] 又,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是使用吸附剂分离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具备:具有使脱附用水蒸气与二氧化碳吸附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二氧化碳从所述吸附剂放出的再生处理室;使干燥用气体与和所述脱附用水蒸气接触后的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吸附剂干燥的干燥处理室;和使所述对象气体与所述吸附剂接触从而使所述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所述吸附剂的吸附处理室的处理塔,所述处理塔具有:从顶部投入所述吸附剂,并从底部排出所述吸附剂的塔型的处理容器,该处理容器由维持所述吸附剂的层状流动同时妨碍所述吸附剂的向下移动的上下多个障碍物将内部空间从上方虚拟地分为所述再生处理室、所述干燥处理室和所述吸附处理室;形成有分别向所述再生处理室、所述干燥处理室和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下部喷出与各处理室的处理相对应的气体的喷出口的第一流路构件;和形成有分别从所述再生处理室、所述干燥处理室和所述吸附处理室的上部排出与所述吸附剂接触后的所述气体的排气口的第二流路构件,所述干燥处理室与所述吸附处理室中,所述排气口开口于形成于所述障碍物的下方的不存在所述吸附剂的空隙处。
[0014] 上述结构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中,吸附处理室、再生处理室以及干燥处理室形成于一个处理容器内,处理容器的下部设置有一个排出装置。因此,与各处理室的下部设置有排出装置的以往的系统相比较,能够削减排出装置的数量。通过排出装置的数量的削减,能够削减排出装置所涉及的制造成本以及运行成本。此外,可以减少排出装置的设置空间,且通过控制系统的高度为较低,能够谋求系统的小型化。
[0015] 也可以是上述二氧化碳分离系统中,所述障碍物是使所述吸附剂的流路面积朝向下方减少的斜坡形成体。此时,优选为所述斜坡形成体的斜坡面的母线与铅锤方向形成大于0°小于60°的范围的角度。又,也可以是二氧化碳分离系统中,所述障碍物是在与所述吸附剂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棒状体。
[0016] 根据上述二氧化碳分离系统,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且无需运行动力地实现能够限制从下侧的处理室向上侧的处理室的气体移动同时维持从上侧的处理室向下侧的处理室的吸附剂的移动的障碍物。因此,能够抑制二氧化碳分离系统的设备、运行、以及保养所涉及的成本的增大。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控制设备成本并且小型化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的大致结构图;
[0020]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的大致结构图;
[0021] 图3是示出节流部的变形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的大致结构图;
[0022] 图4是以往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的大致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本发明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是使用固体吸附剂选择性分离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并对利用于分离的固体吸附剂进行再生的一系列的系统。也可以是该系统是还回收分离出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系统。对象气体例如是燃烧排气。吸附剂例如是负载胺化合物的多孔性物质。作为多孔性物质,能够使用硅胶、活性炭、活性氧化铝、金属氧化物等。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0024] (第一实施形态)
[0025]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A。该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A具备:进行二氧化碳向吸附剂的吸附、吸附剂的再生、以及吸附剂的干燥的处理塔91;和从处理塔91的底部向顶部移送吸附剂的输送机92。
[0026] 处理塔91具有以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塔型的处理容器10。处理容器10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吸附剂投入内部的投入口13,并由输送机92将吸附剂送给至该投入口13。处理容器10的底部设置有吸附剂的排出口14。排出口14设置有用于将吸附剂连续或间歇性地排出的排出装置93。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排出装置93,是从处理容器10内向输送机92定量排出吸附剂的盘式送料机(table feeder),具备旋转轴垂直的旋转器和旋转驱动旋转器的驱动单元。但是,排出装置93不限定为盘式送料机,能够将例如旋转式送料机(rotary feeder)等众所周知的粒体排出单元作为排出装置93使用。
[0027] 处理容器10,借由输送机92与排出装置93的动作从排出口14将吸附剂连续地抽出,并且从投入口13重新供给吸附剂,使吸附剂由自重从处理容器10的顶部下降到底部。
[0028] 处理容器10的投入口13与排出口14之间设置有限制吸附剂的流动的上下方向上的两个节流部6。借助节流部6,处理容器10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越往下方越减少。各节流部6由维持吸附剂的移动层的层状流动的同时妨碍一部分的吸附剂向下方移动的障碍物60形成。移动受妨碍的吸附剂避开或接触障碍物60从而偏离并向下方移动。因此,障碍物60的下方产生不存在吸附剂的空隙V。
[0029] 根据本实施形态的节流部6,以形成于处理容器10内壁的斜坡形成体61作为障碍物60。斜坡形成体61的入口61a位于与处理容器10的内壁面一致或靠近的位置。又,斜坡形成体61具有下部缩窄的斜坡面61c,并在入口61a的下方具有比该入口61a半径小的出口61b。
[0030] 以障碍物60(此处为斜坡形成体61)为边界,处理容器10被上侧的障碍物60虚拟地分为上侧的再生处理室3与下侧的干燥处理室4,并被下侧的障碍物60虚拟地分为上侧的干燥处理室4与下侧的吸附处理室2。此处,“虚拟地分为”并不是实际地将各处理室区分开的实体(例如,遮板(shutter)等),而是上侧与下侧的处理室直接地连通。
[0031] 吸附处理室2是使对象气体与吸附剂接触的处理室。吸附处理室2的下部设置有形成有喷出对象气体的喷出口的流路构件24,该流路构件24与对象气体供给路21连接。吸附处理室2的上部设置有形成有排出对象气体的排气口的流路构件25,流路构件25与对象气体排出路22连接。设置于吸附处理室2的上部的排气口开口于形成于障碍物60的下方的不存在吸附剂的空隙V处。
[0032] 对象气体通过对象气体供给路21供给至吸附处理室2。吸附处理室2内,吸附剂向下移动,且对象气体在与该吸附剂的流动相反的方向上从下至上流通。如此在吸附处理室2内形成有对流式移动层,连续地进行吸附剂与对象气体的接触。通过吸附剂与对象气体的接触,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吸附剂。
[0033] 吸附处理室2与干燥处理室4之间设置有节流部6,所以障碍物60的下方存在不存在吸附剂的空隙V,比障碍物60靠近下方的气体以流向压力损失较小的空隙V的形式被引导。因此,在吸附处理室2上升的对象气体的几乎都流向空隙V,从吸附处理室2的排气口通过对象气体排出路22向外部排出。即,通过与吸附处理室2的吸附剂接触而被去除二氧化碳的对象气体几乎不从吸附处理室2流向干燥处理室4。二氧化碳吸附后的吸附剂被移送至再生处理室3。
[0034] 为了在节流部6形成如上所述的对象气体的流动,优选为圆锥状的斜坡形成体61的斜坡面61c的母线与铅锤方向形成的角度γ为大于0°小于60°的范围的角度(0°<γ<60°)。角度γ为0°以下时,斜坡形成体61不能作为节流部6发挥作用,空隙V与干燥处理室4之间不产生压力损失差。其结果是,干燥处理室4中对流的气体量减少,又,对象气体从吸附处理室2流入,因此干燥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角度γ为60°以上时,斜坡面61c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会小于安息角并在斜坡形成体61产生吸附剂的滞留、偏析。已知安息角由粒子的大小和粒子的角的圆度、形状决定,作为参考例,平均粒子径为直径3mm的吸附剂(例如,硅胶)的安息角大约为30°,此时角度γ超过60°则斜坡面61c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小于安息角并可能会产生吸附剂的滞留、偏析。上述的平均粒子径是指,使用以激光衍射・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试料,求得粒度分布(累积分布)时的体积基准的相对粒子量为50%的粒子径(中值粒径)。无需明示,吸附剂、其平均粒子径也不限定于上述参考例。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斜坡形成体61的斜坡面61c是相对距离直径线形变化的线形斜坡,但也可以是斜坡面61c为指数函数形、抛物线形的斜坡。
[0035] 再生处理室3是使脱附用水蒸气与吸附剂接触的处理室。再生处理室3的下部设置有形成有喷出脱附用水蒸气的喷出口的流路构件34,该流路构件34与脱附用水蒸气供给路31连接。再生处理室3的上部设置有形成有排出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的排气口的流路构件
35,流路构件35与二氧化碳回收路32连接。常压下100℃以上的脱附用水蒸气通过脱附用水蒸气供给路31被供给至再生处理室3。
[0036] 再生处理室3内,被供给的脱附用水蒸气在与吸附剂的流动相反的方向上从下向上流动。如此在再生处理室3内形成有对流式移动层,连续地进行吸附剂与脱附用水蒸气的接触。通过吸附剂与脱附用水蒸气的接触,脱附用水蒸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于吸附剂,借此从吸附剂放出二氧化碳。另外,脱附用水蒸气中的水蒸气的量为脱附用水蒸气中的水蒸气几乎全部凝结于吸附剂的程度。从吸附剂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脱附用水蒸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回收路32排出。附着冷凝水的吸附剂被移送至干燥处理室4。
[0037] 干燥处理室4是使与脱附用水蒸气接触后的吸附剂干燥的处理室。本实施形态中,吸附剂的干燥通过使干燥用气体与吸附剂接触借助直接加热而进行。但是,也可以是吸附剂的干燥在通过干燥处理室4内的流通有热媒介的配管借助间接加热而进行。例如,也可以是作为间接加热用的热媒介,而使用从再生处理室3排出的二氧化碳、供给至再生处理室3之前的脱附用水蒸气等。
[0038] 干燥处理室4的下部连接有干燥用气体供给路41,干燥处理室4的上部连接有干燥用气体排出路42。干燥处理室4的下部设置有形成有喷出干燥用气体的喷出口的流路构件44,该流路构件44与干燥用气体供给路41连接。干燥处理室4的上部设置有形成有排出干燥用气体的排气口的流路构件45,流路构件45与干燥用气体排出路42连接。设置于干燥处理室4的上部的排气口开口于形成于障碍物60下方的不存在吸附剂的空隙V处。
[0039] 干燥用气体通过干燥用气体供给路41被供给至干燥处理室4。干燥处理室4内,被供给的干燥用气体在与吸附剂的流动相反的方向上从下向上流动。如此干燥处理室4内形成有对流式移动层,连续地进行吸附剂与干燥用气体的接触。通过吸附剂与干燥用气体的接触,附着于吸附剂的冷凝水蒸发。
[0040] 干燥处理室4与再生处理室3之间设置有节流部6,所以在障碍物60的下方存在不存在吸附剂的空隙V,在比障碍物60靠近下方的气体以流向压力损失较小的空隙V的形式被引导。因此,在干燥处理室4上升的干燥用气体几乎都流向空隙V。而且,来源于冷凝水的蒸发的水蒸气与干燥用气体一起从干燥处理室4的排气口通过干燥用气体排出路42向外部排出。即,与干燥处理室4的吸附剂接触后的干燥用气体几乎不从干燥处理室4流向再生处理室3。
[0041] 干燥处理室4中随着吸附剂的干燥的进行,吸附剂的温度由于附着于吸附剂的冷凝水的蒸发慢慢下降到干燥用气体的湿球温度。之后,吸附剂的温度维持在冷凝水的蒸发中干燥用气体的湿球温度。以干燥用气体的湿球温度为向吸附处理室2的投入温度(例如,约40℃)的形式调制干燥用气体。干燥后的吸附剂被移送至吸附处理室2。
[0042] 上述结构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A中,吸附处理室2、再生处理室3以及干燥处理室4形成于一个处理容器10内,且处理容器10的下部设置有一个排出装置93。如此,通过以一个处理容器10内作为多个处理室来利用,与在处理塔91设置多个处理容器的以往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处理容器的数量。通过减少处理容器的数量,能够削减处理塔91所涉及的设备成本,并且可以形成控制了高度的处理塔91。又,随着处理容器的数量的减少,与上述以往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排出装置的数量。通过该排出装置的数量的减少,能够削减涉及排出装置的设备、运行、以及保养所涉及的成本。此外,通过排出装置的数量的减少,可以形成控制了高度的处理塔91,进而能够实现系统的小型化。
[0043] 又,上述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A中,形成有在处理容器10的再生处理室3、干燥处理室4以及吸附处理室2上连续的移动层。即,由节流部6限制气体的移动,但是不限制吸附剂的移动。因此,维持吸附剂的移动层的层状的流动,且不发生吸附剂的堵塞等不好的情况。
[0044] (第二实施形态)
[0045]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B。根据前述的第一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A中,常压的脱附用水蒸气被供给至再生处理室3,且在吸附处理室2、再生处理室3、以及干燥处理室4不产生压差。因此,可以使吸附处理室2、再生处理室3、以及干燥处理室4形成于一个连续的空间。与此相对,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B中,脱附用水蒸气为温度约60(℃)且绝对压约20(kPa)的饱和水蒸气。因此,常压的干燥处理室4以及吸附处理室2形成于一个处理容器,而表压为负压的再生处理室3形成于其他的处理容器。以下,详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B。另外,本实施形态的说明中,存在与前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同或类似的构件在附图中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0046] 如图2所示,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B具备:进行二氧化碳向吸附剂的吸附、吸附剂的再生、以及吸附剂的干燥的处理塔91;和从处理塔91的底部向顶部移送吸附剂的输送机92。
[0047] 处理塔9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两个塔型的处理容器101、102。各处理容器101、10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吸附剂投入内部的投入口13。各处理容器101、102的底部上设置有吸附剂的排出口14。各排出口14设置有用于将吸附剂连续或间歇性地排出的排出装置93。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排出装置93,是将吸附剂从处理容器10内向输送机92定量排出的盘式送料机,具备旋转轴垂直的旋转器和旋转驱动旋转器的驱动单元。但是,排出装置93不限定于盘式送料机,能够将例如旋转式送料机等众所周知的粒体排出单元作为排出装置93使用。
[0048] 从第二处理容器102的排出口14排出的吸附剂由输送机92供给至第一处理容器101的投入口13。从处理容器101的排出口14排出的吸附剂,通过移送管94送给至第二处理容器102的投入口13。如此一来,各处理容器101、102中,借由输送机92与排出装置93的动作从排出口14连续地抽出吸附剂,并且从投入口13重新供给吸附剂,使吸附剂由于自重从处理容器10的顶部下降到底部。
[0049] 第一处理容器101的投入口13与排出口14之间设置有使处理容器10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减少的节流部6。节流部6上设置有维持吸附剂的移动层的层状流动的同时妨碍吸附剂向下移动的作为障碍物60的斜坡形成体61。以斜坡形成体61的出口61b为边界,第一处理容器101内被虚拟地分为上侧的干燥处理室4和下侧的吸附处理室2。
[0050] 干燥用气体通过干燥用气体供给路41被供给至干燥处理室4,且附着于吸附剂的冷凝水蒸发。来源于冷凝水的蒸发的水蒸气与干燥用气体一起通过干燥用气体排出路42排出。干燥后的吸附剂被移送至吸附处理室2。
[0051] 对象气体通过对象气体供给路21被供给至吸附处理室2,且对象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于吸附剂。被去除了二氧化碳的对象气体通过对象气体排出路22排出。二氧化碳吸附后的吸附剂被移送至再生处理室3。另外,吸附剂由于自重从吸附处理室2向再生处理室3,即,从第一处理容器101向第二处理容器102移动。
[0052] 第一处理容器101内形成有再生处理室3。温度约60(℃)且绝对压约20kPa的饱和水蒸气通过脱附用水蒸气供给路31被供给至再生处理室3。再生处理室3内,以由饱和水蒸气发生的冷凝水能够达到蒸发的负压(表压)的形式,被吸引泵33吸引。因此,第一处理容器101与第二处理容器102之间设置有用于保持相对于大气压的压力差的压差保持装置96(例如,闭锁料斗)。从吸附剂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脱附用水蒸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回收路32排出。附着有冷凝水的吸附剂由输送机92被移送至干燥处理室4。
[0053] 上述结构的二氧化碳分离系统1B中,干燥处理室4与吸附处理室2形成于一个第一处理容器101。因此,与干燥处理室4的下方也设置有排出装置的以往的系统相比较,能够减少处理容器以及排出装置的数量。通过处理容器以及排出装置的数量的减少,能够削减设备、运行以及保养所涉及的成本。此外,可以形成控制了高度的处理塔91,进而能够实现系统的小型化。
[0054]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形态,但上述结构例如可以做如下变更。
[0055] 例如,上述实施形态中,形成节流部6的障碍物60为斜坡形成体61,但障碍物60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障碍物60为在与吸附剂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此处为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棒状体62。此时,吸附处理室2以及干燥处理室4的排气口及其附近,以形成不存在吸附剂的空隙V的形式,在吸附处理室2以及干燥处理室4的排气口的正上方配置有至少一个棒状体62。
[0056] 各棒状体62,朝向上的面具有从上朝向下的倾斜度。借此从上方与棒状体62接触的吸附剂能够沿着棒状体62的表面向下方移动。图2所示的各棒状体62的纵截面形状为圆形,但也可以是棒状体62的纵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或四方形。
[0057] 另外,图3中多个棒状体62排列在上下一层,但也可以是是节流部6设置有上下多层的多个棒状体62。又,多个棒状体62在同一方向排列,但也可以是多个棒状体62以在俯视时网眼状的形式交差排列。
[0058] 又,例如,上述实施形态中,吸附处理室2、再生处理室3、以及干燥处理室4各设置有一个。但是,也可以是这些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室中,通过还设置有节流部6并以形成节流部6的障碍物60为边界虚拟地分为多个区域。
[0059] 符号说明:
[0060] 1A、1B 二氧化碳分离系统;
[0061] 2  吸附处理室;
[0062] 3  再生处理室;
[0063] 4  干燥处理室;
[0064] 10  处理容器;
[0065] 101  第一处理容器;
[0066] 102  第二处理容器;
[0067] 6  节流部;
[0068] 60  障碍物;
[0069] 61  斜坡形成体;
[0070] 62  棒状体;
[0071] 91  处理塔;
[0072] 92  输送机;
[0073] 93  排出装置;
[0074] 94  移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