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单元及具备该扬声器单元的扬声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79606.7

文献号 : CN10646501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元孝弥

申请人 : TOA株式会社

摘要 :

扬声器单元(1)具备:环状的振动板(20);环状的音圈(21),沿着振动板的圆周方向设置于振动板的径向中间部位;磁回路(10),具有供音圈插通的磁隙;以及壳体(40),具有用于将从振动板发出的声音引导到外部的声道(LS)。至少由相对于振动板的音圈位于内侧的第1部分、音圈以及磁回路(10)划定第1空间(SA),至少由相对于振动板的音圈位于外侧的第2部分、音圈以及磁回路划定第2空间(SB)。扬声器单元具有将第1空间和磁回路的内部空间(SN)连通的至少1个第1连通孔(17a)以及将第2空间和位于磁回路(10)的侧部的侧部空间(SO)连通的至少1个第2连通孔(49a)。

权利要求 :

1.一种扬声器单元,具有:环状的振动板;环状的音圈,沿着所述振动板的圆周方向设置于所述振动板的径向中间部位;磁回路,具有供所述音圈插通的磁隙;以及壳体,具有将从所述振动板发出的声音引导到外部的声道,其中,由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所述音圈位于内侧的第1部分、所述音圈以及所述磁回路划定第1空间,由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所述音圈位于外侧的第2部分、所述音圈以及所述磁回路划定第2空间,在所述磁回路的后部存在后部空间,

所述后部空间包含所述磁回路的内部空间、位于所述磁回路的侧部的侧部空间以及将所述内部空间和所述侧部空间连通的底部空间,所述扬声器单元具有至少1个第1连通孔和至少1个第2连通孔,至少1个第1连通孔将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磁回路的内部空间连通,至少1个第2连通孔将所述第2空间和所述磁回路的侧部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

所述扬声器单元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振动板上的相位塞,所述声道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相位塞之间的环状部分,所述声道的环状部分具有从内方开口端朝向输出开口端逐渐缩小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单元,所述壳体包括:盖,具有所述声道;以及壳体主体,收纳所述磁回路,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设置于所述盖和所述磁回路之间的树脂制的密封部件,所述振动板在所述盖和所述磁回路之间配置于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所述至少1个第2连通孔包括形成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槽或贯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单元,所述磁回路包括:环状的磁石,配置于比所述音圈靠所述振动板的径向外侧;环状的板,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与所述振动板对置的面上;以及磁轭,以相对于所述板的内周面形成所述磁隙的方式配置,所述磁轭包括: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位于所述板相反侧的面上的背板部;沿着所述磁石的内周面的周壁部;以及将所述周壁部的前端覆盖的前板部,所述第1连通孔将所述磁轭的所述前板部贯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单元,所述磁回路包括:环状的磁石,配置于比所述音圈靠所述振动板的径向内侧;圆状的板,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与所述振动板对置的面上;以及磁轭,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位于与所述板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且以相对于所述板的外周面形成所述磁隙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连通孔将所述板贯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

所述壳体收纳所述振动板、所述音圈以及所述磁回路,所述后部空间由所述磁回路的所述振动板相反侧的部分和所述壳体划定,所述侧部空间由所述磁回路的侧部和所述壳体划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磁回路与所述壳体之间,将所述第2空间和所述侧部空间之间分隔,所述至少1个第2连通孔包括以将所述第2空间和所述侧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槽或贯穿孔。

8.一种扬声器,具备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单元。

说明书 :

扬声器单元及具备该扬声器单元的扬声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单元以及具备该扬声器单元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有改善音响特性的扬声器单元。
[0003] 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扬声器单元具备磁回路、音圈、圆顶状的振动板、以及支承振动板的支柱。
[0004] 振动板与磁回路之间的圆顶状的空间经由设置于支柱的孔而与位于磁回路后方的空间连通。根据这种构成,振动板的背面侧的空间扩大,所以背压变动的抑制得到缓和,音响特性得到改善。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23759号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但是,已知具有环状的振动板的扬声器单元。
[0010] 这种扬声器单元大多作为用于高音域的扬声器(高频扬声器)使用。因此,从以前开始就没有进行中低音域的改善。
[0011]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单元以及具备该扬声器单元的扬声器,该扬声器单元具有环状的振动板,与现有结构相比,在中低音域具有优异的音响特性。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 (1)解决上述课题的扬声器单元,具有:环状的振动板;环状的音圈,沿着所述振动板的圆周方向设置于所述振动板的径向中间部位;磁回路,具有供所述音圈插通的磁隙;以及壳体,具有将从所述振动板发出的声音引导到外部的声道,其中,至少由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所述音圈位于内侧的第1部分、所述音圈以及所述磁回路划定第1空间,至少由相对于所述振动板的所述音圈位于外侧的第2部分、所述音圈以及所述磁回路划定第2空间,所述扬声器单元具有至少1个第1连通孔和至少1个第2连通孔,至少1个第1连通孔将所述第1空间和位于所述磁回路的后部的后部空间连通,至少1个第2连通孔将所述第2空间和位于所述磁回路的侧部的侧部空间连通。
[0014] 根据此结构,位于振动板的背面侧且相比于音圈靠近径向内侧的第1空间和磁回路的后部空间相互连通,从而振动板的背面侧的第1空间扩大。另外,位于振动板的背面侧且相比于音圈靠近径向外侧的第2空间和位于磁回路的侧部的侧部空间相互连通,从而振动板的背面侧的第2空间扩大。由此,背腔扩大,中低音域的音响特性得到改善。
[0015] (2)在上述扬声器单元中,所述扬声器单元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振动板上的相位塞,所述声道包括形成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相位塞之间的环状部分,所述声道的环状部分具有从内方开口端朝向输出开口端逐渐缩小的截面积。
[0016] 在具有预定的输出开口端的扬声器单元中,有时为了提高音响输出而使用大径的振动板。在该情况下,难以使扬声器单元的输出开口端的截面积相对于振动板的大小足够大。在该构成中,以声道的截面积逐渐扩大的方式形成声道的话,声道的内方开口端的声道宽度(环状的内方开口端的宽度)变得过窄,音响能量的放出量受到限制。
[0017] 针对这种问题,根据上述构成,确保声道的内方开口端的声道宽度足够,所以音响能量的利用率提高。另外,声道的环状部分的截面积从内方开口端朝向输出开口端逐渐缩小,从而声道的传输损失被抑制。因此,扬声器单元的效率提高。
[0018] (3)在上述扬声器单元中,所述壳体包括:盖,具有所述声道;以及壳体主体,收纳所述磁回路,所述扬声器单元具备设置于所述盖和所述磁回路之间的树脂制的密封部件,所述振动板在所述盖和所述磁回路之间配置于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所述至少1个第2连通孔包括形成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槽或贯穿孔。
[0019] 树脂制的密封部件相比于板容易加工。因此,根据上述构成,与第2连通孔设置于板的情况相比,扬声器单元的生产效率提高。
[0020] (4)在上述扬声器单元中,所述磁回路包括:环状的磁石,配置于比所述音圈靠所述振动板的径向外侧;环状的板,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与所述振动板对置的面上;以及磁轭,以相对于所述板的内周面形成所述磁隙的方式配置,所述磁轭包括: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位于所述板相反侧的面上的背板部;沿着所述磁石的内周面的周壁部;以及将所述周壁部的前端覆盖的前板部,所述第1连通孔将所述磁轭的所述前板部贯穿。也就是说,在外磁型的扬声器单元的情况下,第1连通孔设置于磁轭。
[0021] (5)在上述扬声器单元中,所述磁回路包括:环状的磁石,配置于比所述音圈靠所述振动板的径向内侧;圆状的板,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与所述振动板对置的面上;以及磁轭,设置于所述磁石的位于所述板相反侧的面上,且以相对于所述板的外周面形成所述磁隙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连通孔将所述板贯穿。也就是说,在内磁型的扬声器单元的情况下,第1连通孔设置于板。
[0022] (6)在上述扬声器单元中,所述壳体收纳所述振动板、所述音圈、以及所述磁回路,所述后部空间至少由所述磁回路的所述振动板相反侧的部分和所述壳体划定,所述侧部空间至少由所述磁回路的侧部和所述壳体划定。
[0023] (7)在上述扬声器单元中,具备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磁回路与所述壳体之间,将所述第2空间和所述侧部空间之间分隔,所述至少1个第2连通孔包括以将所述第2空间和所述侧部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密封部件的槽或贯穿孔。
[0024] (8)解决上述课题的扬声器具备上述的扬声器单元。因此,该扬声器相比于具有现有结构的环形振动板的扬声器,中低音域的音响特性优异。
[0025] 发明效果
[0026] 上述扬声器单元以及扬声器相比于现有结构在中低音域具有优异的音响特性。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涉及第1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的分解图。
[0028] 图2是扬声器单元的截面立体图。
[0029] 图3是声道的放大图。
[0030] 图4是示出声道的截面积的变化的曲线图。
[0031] 图5是示出音响特性的曲线图。
[0032] 图6是示出音响特性的曲线图。
[0033] 图7是示出音响特性的曲线图。
[0034] 图8是示出音响特性的曲线图。
[0035] 图9是涉及第2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第1实施方式)
[0037] 参照图1~图8,说明涉及第1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
[0038]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前侧”以及“前”表示输出声音的一侧,“后侧”以及”后”表示声音输出侧的相反侧。另外,“背面”是与输出声音的面相反的面。
[0039] 如图1所示,扬声器单元1具备磁回路10、振动板20、音圈21、相位塞30、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壳体40(参照图2)。另外,相位塞30是用于使声波的相位对齐的部件。
[0040] 图2示出扬声器单元1的截面立体图。
[004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磁回路10具备:环状的磁石11;环状的板12,其配置于磁石11的前表面;以及磁轭13,其以相对于板12的内周面12b形成磁隙G的方式配置。
[0042] 磁轭13具有:背板部14,其配置于磁石11的后表面;以及中央部15,其插通于磁石11的中心孔11a。
[0043] 中央部15具备:周壁部16,其在圆周方向上沿着磁石11的内周面;以及前板部17,其将周壁部16的前端覆盖。在周壁部16的内侧具有内部空间SN。即,内部空间SN至少由周壁部16和前板部17划定。另外,内部空间SN是属于相比于磁回路10的前表面存在于后侧的后部空间的概念。
[0044] 中央部15的前板部17位于板12的中心孔12a(参见图1)。在中央部15的外周面15a(参见图1)与板12的内周面12b(参见图1)之间设置有缝隙(即,磁隙G),音圈21插通于该缝隙。
[0045] 另外,在中央部15的前板部17设置有连接部18,在连接部18连接相位塞30。连接部18从中央部15的中心部突出。连接部18的直径小于中央部15的前板部17的直径。在前板部
17,沿着连接部18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1连通孔17a。各第1连通孔17a将后述的第1空间SA和内部空间SN(即,后部空间)连通。第1空间SA至少由相对于振动板20的音圈
21位于内侧的第1部分(包括后述的内环部20a的部分。)、音圈21以及磁回路10的磁轭13划定。
[0046] 振动板20由环状的板部件形成。在振动板20的径向中间部位安装有圆筒状的音圈21。换言之,在振动板20的径向中间部位安装有沿着振动板20的圆周方向设置的环状的音圈21。音圈21的直径大于扬声器单元1的输出开口端45b的直径。
[0047] 在振动板20上,比音圈21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以下称为“内环部20a”。)的面与音圈21的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90度。另外,同样地,在振动板20上,比音圈21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以下称为“外环部20b”。)的面与音圈21的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90度。
[0048] 振动板20的内环部20a的内周部被夹持于相位塞30的基部31与磁轭13的连接部18之间。
[0049] 振动板20的外环部20b的外周部被夹持于后述的密封部件49与盖41之间。
[0050] 相位塞30具有:基部31(参见图3),经由中介部件19与磁轭13的连接部18连接;以及主体部32,设置于该基部31上,且构成声道LS的内表面。
[0051] 主体部32的大致形状为圆锥形,主体部32形成为从基部31朝向顶端变窄。主体部32的与中心轴C1垂直地切割的截面形状(截面的外形),与中心轴C1的位置无关地均为圆形。主体部32的侧面32a朝向中心轴C1倾斜。在主体部32的基部31侧部分与磁轭13的前板部
17之间存在环状的空间。在该空间配置振动板20的内环部20a。
[0052] 相位塞30被插通于沿着中心轴C1的孔的螺栓33紧固。螺栓33的头部配置于相位塞30的顶部。螺栓33的头部优选为半球形或者近似于半球形的形状。
[0053] 壳体40具备将振动板20的前侧覆盖的盖41、以及将振动板20以及磁回路10收纳的壳体主体46。
[0054] 壳体主体46具有将磁回路10的侧面包围的侧壁47、以及底壁48。
[0055] 在壳体主体46的侧壁47与磁回路10之间设置有空间(以下称为“侧部空间SO”)。在壳体主体46的底壁48与磁回路10之间设置有空间(以下称为“底部空间SD”)。另外,底部空间SD是属于磁回路10的上述后部空间的概念。
[0056] 盖41具有:中心部42,具有用于使声音汇聚的贯穿孔45;圆周部43,设置于中心部42的周围,将磁回路10的前表面覆盖;以及外周部44,设置于圆周部43的周围,与壳体主体
46的侧壁47连接。
[0057] 在盖41的圆周部43与磁回路10的板12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49。密封部件49由树脂或金属(例如、铝)形成。密封部件49由例如模具成形。
[0058] 在盖41与磁回路10之间且在密封部件49的内侧的空间配置振动板20。
[0059] 在密封部件49与板12之间,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2连通孔49a。各第2连通孔49a沿着密封部件49以及板12的径向延伸。
[0060] 例如,各第2连通孔49a作为将密封部件49的板12的面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槽构成。各第2连通孔49a将外环部20b的背面侧的空间(以下称为“第2空间SB”。)与壳体40内的侧部空间SO连通。第2空间SB至少由相对于振动板20的音圈21位于外侧的第2部分(包括外环部20b的部分。)、音圈21、以及磁回路10的板12划定。
[0061] 设置于盖41的中心部42的贯穿孔45形成为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45b逐渐变窄。贯穿孔45的与中心轴C2垂直地切割的截面形状(截面的外形),与中心轴C2的位置无关地均为圆形。在贯穿孔45内配置有相位塞30。贯穿孔45与相位塞30之间的空间构成引导声音的声道LS的一部分。声道LS将从振动板20发出的声音引导到外部。
[0062] 如上所述,扬声器单元1具有:多个第1连通孔17a,将振动板20的背侧的第1空间SA和内部空间SN连通;以及多个第2连通孔49a,将振动板20的背侧的第2空间SB和侧部空间SO连通。以下说明由多个第1连通孔17a以及多个第2连通孔49a产生的作用。
[0063] 已知有通过将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空间扩大而能够提高中低音域的效率。在扬声器单元1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空间被分隔成相对于音圈21位于内侧的第1空间SA和位于外侧的第2空间SB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第1空间SA以及第2空间SB中的任意一个空间和底部空间SD连通。
[0064] 但是,第1空间SA和第2空间SB经由磁隙G连通,磁隙G的宽度小,所以该磁隙G成为空气移动的障壁。另外,在只在第1空间SA以及第2空间SB中的一个空间设置与后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的情况下,可能形成谐振模式的声波。鉴于该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振动板20的背侧且被音圈21分隔的第1空间SA和第2空间SB分别独立地设置连通孔。
[0065]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比音圈21靠内侧的第1空间SA与夹着板12配置的磁轭13的内部空间SN连通。也就是说,第1空间SA通过具有较短的长度的第1连通孔17a而与内部空间SN连通。因此,由第1空间SA和内部空间SN构成的连通空间,与由第1空间SA和底部空间SD的连通构成的连通空间相比,稳定性变小。另外,比音圈21靠外侧的第2空间SB与夹着密封部件49配置的侧部空间SO连通。也就是说,第2空间SB通过具有较短的长度的第2连通孔49a而与侧部空间SO连通。因此,由第2空间SB和侧部空间SO构成的连通空间,与由第2空间SB和底部空间SD的连通构成的连通空间相比,稳定性变小。由此,可以想到第1空间SA的压力变动对振动板20的内环部20a的影响、以及第2空间SB的压力变动对振动板20的外环部20b的影响均较小。
[0066] 也就是说,在第1空间SA以及第2空间SB的任意一方设置了连通孔的情况下,因谐振模式而导致在中音域的一部分产生效率下降,但是通过在第1空间SA以及第2空间SB两者设置连通孔,从而谐振模式的发生得到抑制,在中音域的效率下降减小。另外,其原因考虑为如下:包括第1空间SA的连通空间的稳定性(stiffness)以及包括第2空间SB的连通空间的稳定性均变得越小,背压变动的抑制得到缓和,所以通过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的短缩,更进一步抑制在中音域的效率下降。
[0067] 另外,第1连通孔17a的截面积以及第2连通孔49a的截面积适当设定。通过调整第1连通孔17a的截面积以及第2连通孔49a的截面积,从而能够调整中低音域的效率提高幅度。例如,通过减小它们的截面积,从而能够抑制中低音域的效率提高幅度,由此,能够提高声音的明亮性(声音的听取容易度)。
[0068] 接着,参照图3,说明声道LS的结构。图3示出声道LS的放大图。
[0069] 声道LS被分为作为贯穿孔45与相位塞30之间的空间构成的部分(以下称为“环状部分”)和在贯穿孔45中没有配置相位塞30的部分(以下称为“圆柱状部分”)。
[0070] 声道LS中的环状部分的截面形状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45b逐渐缩小。
[0071] 另外,在声道LS中,至少环状部分的截面积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45b逐渐缩小。其结果,在第1实施方式中,声道LS构成为内方开口端45a的截面积大于输出开口端45b的截面积。
[0072] 在现有技术中,以提高扬声器单元1的效率为目的,声道LS的截面积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45b逐渐扩大。
[0073] 相对于此,本技术具备与现有技术的构成相反的构成。通过这种构成得到的优点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0074] 输出开口端45b的直径根据例如标准规格设定。另一方面,振动板20的大小任意设定。在要求高输出的扬声器单元1的情况下,使用大型的振动板20。在第1实施方式中,振动板20的直径(与音圈21对应的部分的直径)大于输出开口端45b的直径。若振动板20的直径变大,则与此相对应地,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的直径也变大。在这种情况下,若像现有技术那样,以声道LS的截面逐渐扩大为前提的话,对应于增大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的直径,需要减小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的声道宽度DS。声道宽度DS变窄的话,放出到外部的放出量与振动板20输出的全音响能量之比(以下称为“能量利用率”。)变小,所以产生在中低音域效率下降的问题。
[0075] 在第1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1中,鉴于上述情况,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的开口面积大于声道LS的输出开口端45b的开口面积。由此,改善能量利用效率。
[0076] 但是,仅仅是将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的开口面积设定为比声道LS的输出开口端45b的开口面积大的话,有时未必能改善效率。下面说明这一点。
[0077] 图4示出描绘了声道LS的截面积相对于以内方开口端45a为起点的距离的关系的曲线(示意性地示出的曲线)。
[0078] 这些曲线是通过将盖41的贯穿孔45中的与相位塞30对应的部分看做圆锥台、且将相位塞30看做圆锥(其中,将顶端设为半球状。)而导出的。图4的中间点示出声道LS的环状部分的终点(环状部分与圆柱状部分的连接点。螺栓33的顶点。)。
[0079] 曲线L2示出以内方开口端45a的截面积(以下称为“内方开口截面积”。)比输出开口端45b的截面积(以下称为“输出开口面积”。)稍大的方式设定的情况下的扬声器单元1的声道LS的截面积的变化。
[0080] 在曲线L2中,截面积的峰值存在于从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至中间点。也就是说,曲线L2表示声道LS的截面积逐渐扩大而超过截面积的峰值后缩小。在具有这种声道LS的扬声器单元1中,效率下降。这是因为,在声道LS的截面积从扩大到缩小的范围,产生声波的传输损失。
[0081] 曲线L1示出构成为内方开口面积比输出开口面积大且声道LS的截面积逐渐缩小的情况下的扬声器单元1的声道LS的截面积的变化。根据具有这种声道LS的扬声器单元1,与具有曲线L2的声道LS的扬声器单元1相比,效率提高。声道LS的截面积逐渐缩小,所以抑制声波的传输损失。
[0082] 参照图5~图8,说明在扬声器单元1设置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而产生的效果、以及使上述声道的截面积逐渐缩小而产生的效果。另外,图5~图8所示的音响特性曲线图示出音压相对于频率的关系。
[0083] 图5示出第1参考例以及第2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SP2。
[0084] 在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中,没有设置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且内方开口面积小于输出开口面积。除此之外的构成与上述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相同。也就是说,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是现有结构的扬声器单元。
[0085] 在第2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中,相对于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设置有第1连通孔17a。也就是说,第2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用第1连通孔17a将位于振动板20的内环部20a的背侧的第1空间SA和磁轭13的内部空间SN之间连通。
[0086] 如图5所示,第2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2,在中低音域(70Hz~500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高的效率(参见箭头A)。这是因为设置第1连通孔17a而产生的效果。但是,第2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2在中音域(500Hz~1k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低的效率(参见箭头B)。这是因为谐振模式的产生而引起的。
[0087] 图6示出第1参考例以及第3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
[0088] 第3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相对于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设置有第2连通孔49a。也就是说,第3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用第2连通孔49a将位于振动板20的外环部20b的背侧的第2空间SB和侧部空间SO之间连通。
[0089] 如图6所示,第3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3在中低音域(70Hz~500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高的效率(参见箭头C)。这是由设置了第2连通孔49a而产生的效果。但是,第3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3在中音域(500Hz~1k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低的效率(参见箭头D)。这是因为谐振模式的产生而引起的。
[0090] 图7示出第1参考例以及第1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1的音响特性。
[0091] 在第1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1,相对于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设置有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
[0092] 如图7所示,第1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1的音响特性SPA在中低音域(70Hz~500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高的效率(参见箭头E),在中音域(500Hz~1kHz)中的效率下降被抑制(参见箭头F)。也就是说,根据此结构,除了中低音域的效率提高,能够得到在只设置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中的一个连通孔的情况下不能产生的效果(中音域的效率下降的抑制效果)。
[0093] 图8示出第1参考例以及第2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
[0094] 第2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1,相对于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设置第1连通孔17a、第2连通孔49a,且构成为声道LS中的环状部分的截面积逐渐缩小。
[0095] 如图8所示,第2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1的音响特性SPB在中低音域(70Hz~500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高的效率(参见箭头G),在中音域(500Hz~1kHz)基本上维持效率(参见箭头H),在高音域(3kHz~20kHz)具有比第1参考例的扬声器单元的音响特性SP1高的效率(参见箭头I)。
[0096] 中低音域(70Hz~500Hz)的效率提高是通过设置了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而产生的效果。
[0097] 高音域(3kHz~20kHz)的效率提高是通过构成为声道LS的截面积逐渐缩小而产生的效果。
[0098] 中音域(500Hz~1kHz)的效率下降抑制是通过设置第1连通孔17a以及第2连通孔49a、以及构成为声道LS的截面积逐渐缩小而产生的综合效果。
[0099] 根据第1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的效果。
[0100] (1)第1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1具有:至少1个第1连通孔17a,将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第1空间SA和磁回路10的内部空间SN(后部空间)连通;以及至少1个第2连通孔49a,将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第2空间SB和磁回路10的侧部空间SO连通。
[0101] 根据此结构,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第1空间SA和磁回路10的内部空间SN相互连通,从而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空间扩大。另外,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第2空间SB和磁回路10的侧部空间SO相互连通,从而振动板20的背面侧的空间扩大。由此,所谓背腔扩大,所以扬声器单元1的中低音域的音响特性得到改善。另外,如上述说明,中音域的效率下降被抑制。另外,在高音域几乎没有影响,还能得到些许效率提高。
[0102] (2)在上述扬声器单元1,声道LS具有:设置于壳体40的贯穿孔45;以及在与配置于贯穿孔45内的相位塞30之间形成的联杆状部分。声道LS中的环状部分的截面积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45b逐渐缩小。
[0103] 根据此结构,与声道LS中的环状部分的截面积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45b逐渐扩大的方式构成的声道LS相比,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扩大。因此,音响能量的能量利用率提高。另外,通过声道LS中的环状部分的截面积从内方开口端45a朝向输出开口端
45b逐渐缩小的构成,声道LS的传输损失被抑制。通过这些构成,扬声器单元1的效率提高。
[0104] (3)在上述扬声器单元1,在盖41与磁回路10之间配置树脂制的密封部件49。振动板20配置于盖41与磁回路10之间且密封部件49的内侧。第2连通孔49a作为槽设置于密封部件49。
[0105] 树脂制的密封部件49与板12相比容易加工。因此,根据此结构,与第2连通孔49a被设置于板12的情况相比,扬声器单元1的生产效率提高。
[0106] 另外,密封部件49具有作为槽构成的第2连通孔49a,而不是贯穿孔,所以能够通过树脂成型或者拉模铸造(die casting)成型。因此,有助于扬声器单元1的生产效率提高。
[0107] (4)在上述扬声器单元1中,磁轭13具有与磁石11的后表面连接的背板部14、沿着磁石11的内周面的周壁部16、以及将周壁部16的前端覆盖的前板部17。第1连通孔17a将磁轭13的前板部17贯穿。也就是说,在外磁型的扬声器单元1的情况下,第1连通孔17a设置于磁轭13。
[0108] (第2实施方式)
[0109]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具有外磁型的磁回路10的扬声器单元1,但上述说明的技术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内磁型的磁回路10的扬声器单元1。下面,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扬声器单元1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说明该扬声器单元1。
[0110] 图9示出具有内磁型的磁回路10的扬声器单元1的例子。
[0111] 该扬声器单元1具备磁回路10、振动板20、音圈21、相位塞30、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壳体40。磁回路10具备环状的磁石11、配置于磁石11的前表面的圆状的板112、以及以相对于板112的外周面112c形成磁隙G的方式配置的磁轭113。
[0112] 磁轭113具有:环状的背板部113a,配置于磁石11的后表面;以及沿着磁石11的外周面的外壁部113b。
[0113] 在板112的前表面中心部配置有用于连接相位塞30的内侧密封部件114。内侧密封部件114的直径小于磁石11的中心孔11a的直径。在板112的内侧密封部件114的周围,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1连通孔112a。各第1连通孔112a将内环部20a的背面侧的空间(第1空间SA)和磁石11内的内部空间SM连通。第1空间SA至少由相对于振动板20的音圈21位于内侧的第1部分、音圈21、以及磁回路10的板112划定。另外,内部空间SM是存在于比磁回路10的前表面靠后侧的后部空间的概念。
[0114] 盖41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具有中心部42、圆周部43、以及设置于圆周部43的周围的外周部44。
[0115] 在盖41的圆周部43和磁轭113的外壁部113b之间配置环状的密封部件49。密封部件49由树脂形成。
[0116] 另外,在密封部件49与磁轭113的外壁部113b之间,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2连通孔49a。各第2连通孔49a沿着密封部件49以及磁轭113的外壁部113b的径向延伸。例如,各第2连通孔49a作为将密封部件49的磁轭113的面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槽构成。各第2连通孔49a将外环部20b的背面侧的空间(第2空间SB)和壳体40内的侧部空间SO连通。第
2空间SB由相对于至少振动板20的音圈21位于外侧的第2部分、音圈21、以及磁轭113划定。
另外,除此之外的构成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扬声器单元1相同。
[0117] 如上所述,在内磁型的扬声器单元1的情况下,与外磁型的扬声器单元1不同,各第1连通孔112a设置于板112。与外磁型的扬声器单元1同样地,各第2连通孔49a在密封部件49上作为槽设置。根据该构成,能够得到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于上述(1)的效果。
[0118] 另外,在具有上述内磁型的磁回路10的扬声器单元1,以声道LS的截面积逐渐缩小的方式构成声道LS,从而能够得到在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上述(2)的效果。
[0119] (其他实施方式)
[0120] ·在第1实施方式中,前板部17和连接部18形成为一体,它们作为独立部件构成。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分离的连接部18和中介部件19(密封部件)形成为一体。根据这种构成,磁轭13的结构简化且部件数量也没有增加,所以生产效率提高。
[0121] ·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示出的声道LS是一个例子,声道LS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声道LS构成为从声道LS的内方开口端45a至输出开口端45b成为环状。另外,圆柱状部分也可以构成为朝向输出开口端45b截面积逐渐扩大,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朝向输出开口端45b截面积逐渐缩小。
[0122] ·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各第2连通孔49a配置于密封部件49与板12之间,且各第2连通孔49a作为通过将密封部件49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槽构成,但是各第2连通孔49a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各第2连通孔49a可以作为贯穿密封部件49的贯穿孔构成。
[0123] ·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技术适用于扬声器。
[0124] 这种扬声器具备上述扬声器单元1,从而中低音域的效率提高。
[0125] ·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扬声器单元1具备多个第1连通孔17a以及多个第2连通孔49a,但只要具备至少1个第1连通孔17a以及至少1个第2连通孔49a即可,第1连通孔17a的数量以及第2连通孔49a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
[0126] 附图标记说明
[0127] 1…扬声器单元、10…磁回路、11…磁石、11a…中心孔、12…板、12a…中心孔、12b…内周面、13…磁轭、14…背板部、15…中央部、15a…外周面、16…周壁部、17…前板部、
17a…第1连通孔、18…连接部、19…中介部件、20…振动板、20a…内环部、20b…外环部、
21…音圈、30…相位塞、31…基部、32…主体部、32a…侧面、33…螺栓、40…壳体、41…盖、
42…中心部、43…圆周部、44…外周部、45…贯穿孔、45a…内方开口端、45b…输出开口端、
46…壳体主体、47…侧壁、48…底壁、49…密封部件、49a…第2连通孔、112…板、112a…第1连通孔、112c…外周面、113…磁轭、113a…背板部、113b…外壁部、114…内侧密封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