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055292.4

文献号 : CN1064942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翔高畅陈光明刘鸿志李喜鹏李林仝玉飞

申请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包括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及变速箱悬置总成;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左悬置及左加强板;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右悬置及右加强板;发动机左悬置与发动机右悬置以发动机中心点为非对称设置;变速箱悬置总成包括变速箱吊挂梁、变速箱支架总成及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及右变速箱吊挂总成。本技术方案通过左悬置总成与右悬置总成的以发动机的中心非对称设置,解决了因为发动机各部件安装时,重心偏移导致的振动不平衡问题;通过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结构,使得发动机的振动能够传递给变速箱壳体,以降低发动机的振动;采用吊挂式悬置结构,降低了整个动力悬置总成的振动再传递过程。

权利要求 :

1.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及变速箱悬置总成;

所述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左悬置及左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左悬置的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左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左加强板的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右悬置及右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右悬置的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的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发动机左悬置与所述发动机右悬置以发动机中心点为非对称设置;

所述变速箱悬置总成包括变速箱吊挂梁、变速箱支架总成、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及右变速箱吊挂总成;

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于左纵梁上,所述右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于右纵梁上;所述变速箱吊挂梁的左端与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变速箱吊挂梁的右端与所述右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连接;

所述变速箱支架总成固定于所述变速箱吊挂梁上;

所述发动机左悬置包括发动机左支脚及左悬置胶垫,所述发动机左支脚包括左支脚本体,所述左支脚本体为板形结构,在所述左支脚本体近所述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左支脚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左悬置胶垫安装孔;

在所述左支脚本体的近所述车架的下侧设置有翻边;

所述发动机右悬置包括发动机右支脚及右悬置胶垫,所述发动机右支脚包括右支脚本体,所述右支脚本体为板形结构,在所述右支脚本体近所述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右支脚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右悬置胶垫安装孔;

在所述右支脚本体的近所述车架的下侧设置有翻边;

所述左支脚本体的俯视图长度大于所述右支脚本体的俯视图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支脚本体上及所述右支脚本体上均设置有减重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板包括发动机左加强板、左胶垫及变速箱左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左加强板及所述变速箱左加强板均为几字形,其中发动机左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不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发动机安装通孔;

所述变速箱左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相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

所述左胶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左加强板的顶面与所述变速箱左加强板的顶面之间;

所述右加强板包括发动机右加强板、右胶垫及变速箱右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右加强板及所述变速箱右加强板均为几字形,其中发动机右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不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发动机安装通孔;

所述变速箱右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相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

所述右胶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右加强板的顶面与所述变速箱右加强板的顶面之间;

所述发动机左加强板的几字型宽度大于所述发动机右加强板的几字型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吊挂梁包括横梁、左斜梁、右斜梁、左弯折部及右弯折部;

所述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斜梁的上端连接,所述左斜梁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左弯折部;

所述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斜梁的上端连接,所述右斜梁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右弯折部;

所述左斜梁的弯折方向与所述右斜梁的弯折方向相反;且所述左弯折部与所述右弯折部均与所述横梁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支架总成包括固定夹块、减振衬套及变速箱支架;所述减振衬套设置于所述固定夹块与所述变速箱支架之间;

所述变速箱支架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用于同变速箱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块与所述变速箱吊挂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与所述右变速箱吊挂总成的形状、大小及结构均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包括支承板总成及变速箱吊挂夹;

所述支承板总成包括支承板、垫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螺栓;在所述支承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安装通孔及变速箱吊挂夹安装孔;

所述第二连接板为U型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边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板安装通孔相对应;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吊挂夹为开口夹形状,所述变速箱吊挂梁的弯折部穿过所述变速箱吊挂夹,在所述变速箱吊挂夹上设置有螺栓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螺栓穿孔。

说明书 :

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悬置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

背景技术

[0002] 动力总成悬置作用是承接发动机和变速箱,为了更好的适应恶劣路况,动力总成悬置以柔性材料(即橡胶垫及支架的固定组件)来衔接发动机或变速箱与车架之间的连接。
[0003] 动力总成悬置包含发动机前悬置,发动机后悬置及变速箱悬置,其中少数轻型载货小卡车无变速箱悬置,一些大型车辆还包括有分动器悬置。
[0004] 发动机前悬置是发动机前半部分与车架固定的中间过渡,发动机后悬置为发动机后端与车架固定的中间过渡,现技术的发动机固定方式可靠性好,但是隔振、降噪等性能较差,发动机启动时,驾驶室抖动严重,NVH性能不佳。
[0005] 在现有技术中,也有后悬置总成包括后置链接板及后悬置下支撑梁,后置链接板与车架以螺栓母的形式固定,后悬置下支撑梁与支架连接板固定并且上面自带发动机后悬置支脚连接空位,此时,发动机后悬置点即可固定,发动机后悬置支脚自带减震胶垫可使发动机在振动过程中起到减震效果,但是此结构在整车布置上空间占用率大,有时无法装配排气道。
[0006] 发动机前悬置包含前悬置支架连接板和前减振支脚连接支架,其连接方式与后悬置连接相同,均是以螺栓连接,发动机前端自带支脚减振橡胶垫,以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动力总成振动所产生的冲击,但是安装不便。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以解决现技术的动力总成悬置中存在的隔振、降噪性能来佳的问题。
[0008]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 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包括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及变速箱悬置总成;
[0010] 所述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左悬置及左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左悬置的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左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左加强板的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
[0011] 所述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包括发动机右悬置及右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右悬置的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板的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
[0012] 所述发动机左悬置与所述发动机右悬置以发动机中心点为非对称设置;
[0013] 所述变速箱悬置总成包括变速箱吊挂梁、变速箱支架总成及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及右变速箱吊挂总成;
[0014] 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于左纵梁上,所述右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于右纵梁上;所述变速箱吊挂梁的左端与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变速箱吊挂梁的右端与所述右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连接;
[0015] 所述变速箱支架总成固定于所述变速箱吊挂梁上。
[0016] 所述发动机左悬置包括发动机左支脚及左悬置胶垫,所述发动机左支脚包括左支脚本体,所述左支脚本体为板形结构,在所述左支脚本体近所述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左支脚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左悬置胶垫安装孔;
[0017] 在所述左支脚本体的近所述车架的下侧设置有翻边;
[0018] 所述发动机右悬置包括发动机右支脚及右悬置胶垫,所述发动机右支脚包括右支脚本体,所述右支脚本体为板形结构,在所述右支脚本体近所述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所述右支脚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右悬置胶垫安装孔;
[0019] 在所述右支脚本体的近所述车架的下侧设置有翻边;
[0020] 所述左支脚本体的俯视图长度大于所述右支脚本体的俯视图长度。
[0021] 在所述左支脚本体上及所述右支脚本体上均设置有减重孔。
[0022] 所述左加强板包括发动机左加强板、左胶垫及变速箱左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左加强板及所述变速箱左加强板均为几字形,其中发动机左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不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发动机安装通孔;
[0023] 所述变速箱左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相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
[0024] 所述左胶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左加强板的顶面与所述变速箱左加强板的顶面之间;
[0025] 所述右加强板包括发动机右加强板、右胶垫及变速箱右加强板;所述发动机右加强板及所述变速箱右加强板均为几字形,其中发动机右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不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发动机安装通孔;
[0026] 所述变速箱右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相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
[0027] 所述右胶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右加强板的顶面与所述变速箱右加强板的顶面之间;
[0028] 所述发动机左加强板的几字型宽度大于所述发动机右加强板的几字型宽度。
[0029] 所述变速箱吊挂梁包括横梁、左斜梁、右斜梁、左弯折部及右弯折部;
[0030] 所述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斜梁的上端连接,所述左斜梁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左弯折部;
[0031] 所述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斜梁的上端连接,所述右斜梁的下端弯折形成所述右弯折部;
[0032] 所述左斜梁的弯折方向与所述右斜梁的弯折方向相反;且所述左弯折部与所述右弯折部均与所述横梁垂直。
[0033] 所述变速箱支架总成包括固定夹块、减振衬套及变速箱支架;所述减振衬套设置于所述固定夹块与所述变速箱支架之间;
[0034] 所述变速箱支架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用于同变速箱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块与所述变速箱吊挂梁固定连接。
[0035] 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与所述右变速箱吊挂总成的形状、大小及结构均相同。
[0036] 所述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包括支承板总成及变速箱吊挂夹;
[0037] 所述支承板总成包括支承板、垫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螺栓;在所述支承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安装通孔及变速箱吊挂夹安装孔;
[0038] 所述第二连接板为U型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边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接板安装通孔相对应;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
[0039] 所述变速箱吊挂夹为开口夹形状,所述变速箱吊挂梁的弯折部穿过所述变速箱吊挂夹,在所述变速箱吊挂夹上设置有螺栓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螺栓穿孔。
[004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41] 本技术方案通过左悬置总成与右悬置总成的以发动机的中心非对称设置,解决了因为发动机各部件安装时,重心偏移导致的振动不平衡问题。
[0042] 本技术方案的动力总成悬置,通过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结构,使得发动机的振动能够传递给变速箱壳体,以降低发动机的振动。
[0043] 本技术方案的变速箱悬置总成,采用吊挂式悬置结构,降低了整个动力悬置总成的振动再传递过程。

附图说明

[0044] 图1为发动机悬置正视图;
[0045] 图2为移除发动机后的发动机悬置俯视图;
[0046] 图3为发动机左悬置总成分解图;
[0047] 图4为带发动机的发动机右悬置总成示意图;
[0048] 图5为移除发动机后的发动机右悬置总成分解图;
[0049] 图6为变速箱悬置总成示意图;
[0050] 图7为变速箱悬置总成正视图;
[0051] 图8为变速箱悬置总成俯视图;
[0052] 图9为变速箱悬置总成侧视图;
[0053] 图10为变速箱悬置总成分解图;
[0054] 图11为支撑板示意图;
[0055] 图12为变速箱吊挂夹结构示意图;
[0056] 图13为垫板、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螺栓结构示意图;
[0057] 图14为图13的立体结构图;
[0058] 图15为固定夹块正视图;
[0059] 图16为减振衬套结构示意图;
[0060] 图17为变速箱支架结构示意图。
[0061] 附图标记说明
[0062] 1发动机,2发动机左悬置总成,3发动机右悬置总成,4变速箱,5变速箱悬置总成,6左纵梁,7右纵梁,21发动机左悬置,22左加强板,31发动机右悬置,32右加强板,211减重孔,221发动机左加强板,222左胶垫,223变速箱左加强板,321发动机右加强板,322右胶垫,323变速箱右加强板,51变速箱吊挂梁,52变速箱支架总成,53左变速箱吊挂总成,54右变速箱吊挂总成,521固定夹块,522减振衬套,523变速箱支架,531变速箱吊挂夹,541变速箱吊挂夹,532支承板,533连接板安装通孔,534变速箱吊挂安装孔,535垫板,536第二连接板,537第一连接板,538六角头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0064] 本技术方案仅针对小马力发动机匹配小扭矩变速箱在变截面车架上的应用,因为传统的常规马力发动机将发动机悬置和支架固定在车架的纵梁的内侧,本技术方案是在原有的车架纵梁不变的情况下,仅对动力总成悬置进行改进设计。
[0065] 本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小型卡车或多功能车上,在小客车上也可以适用。
[0066] 本申请提供一种载货车动力总成悬置,如图1至图17所示,包括发动机左悬置总成2、发动机右悬置总成3及变速箱悬置总成5。
[0067] 发动机左悬置总成2包括发动机左悬置21及左加强板22;发动机左悬置的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左加强板的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左加强板的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发动机左悬置用于发动机1在怠速抖动力时可以降低隔振率,使得驾驶员感受不到明显的振动提高驾驶员使用车辆的舒适性。左加强板的作用是发动机悬置部分振动的传导介质,通过加强板将过大的振动传递给变速箱悬置,使其能够更好的保护发动机悬置的使用寿命,是均衡发动机悬置和变速箱悬置的有效手段。
[0068] 发动机右悬置总成3包括发动机右悬置31及右加强板32;发动机右悬置的一端固定于车架上,另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右加强板的一端与发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右加强板的另一端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发动机右悬置的作用同发动机左悬置的作用;右加强板的作用也同左加强板的作用。
[0069] 发动机左悬置与发动机右悬置以发动机中心点为非对称设置。
[0070] 变速箱悬置总成5包括变速箱吊挂梁51、变速箱支架总成52及左变速箱吊挂总成53及右变速箱吊挂总成54。
[0071] 左变速箱吊挂总成53固定于左纵梁6上,右变速箱吊挂总成54固定于右纵梁7上;变速箱吊挂梁的左端与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连接,变速箱吊挂梁的右端与右变速箱吊挂总成固定连接。
[0072] 变速箱支架总成固定于变速箱吊挂梁上。
[0073] 发动机左悬置包括发动机左支脚及左悬置胶垫,发动机左支脚包括左支脚本体,左支脚本体为板形结构,在左支脚本体近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左支脚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左悬置胶垫安装孔。
[0074] 在左支脚本体的近车架的下侧设置有翻边,起到加强作用。
[0075] 发动机右悬置包括发动机右支脚及右悬置胶垫,发动机右支脚包括右支脚本体,右支脚本体为板形结构,在右支脚本体近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通孔,右支脚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右悬置胶垫安装孔。
[0076] 在右支脚本体的近车架的下侧设置有翻边,起到加强作用。
[0077] 左支脚本体的俯视图长度大于右支脚本体的俯视图长度。
[0078] 在左支脚本体上及右支脚本体上均设置有减重孔211。
[0079] 左加强板22包括发动机左加强板221、左胶垫222及变速箱左加强板223;发动机左加强板及变速箱左加强板均为几字形,其中发动机左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不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发动机安装通孔。在本实施例中,左加强板与左支脚本体在发动机壳体上分开安装。
[0080] 变速箱左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相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
[0081] 左胶垫设置于发动机左加强板的顶面与变速箱左加强板的顶面之间。
[0082] 右加强板32包括发动机右加强板321、右胶垫322及变速箱右加强板323;发动机右加强板及变速箱右加强板均为几字形,其中发动机右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不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发动机安装通孔。
[0083] 变速箱右加强板的几字型两底边的长度相同,且在两底边上各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
[0084] 右胶垫设置于发动机右加强板的顶面与变速箱右加强板的顶面之间;在本申请中,右加强板与右支脚有一个共孔安装于发动机壳体上。
[0085] 发动机左加强板的几字型宽度大于发动机右加强板的几字型宽度。
[0086] 在发动机左加强板及发动机右加强板上均设置有垫块,垫块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加强板面的高度差,使得发动机左加强板或发动机右加强板能够更好的固定在发动机侧壳体上。
[0087] 变速箱吊挂梁51包括横梁、左斜梁、右斜梁、左弯折部及右弯折部;
[0088] 横梁的左端与左斜梁的上端连接,左斜梁的下端弯折形成左弯折部;
[0089] 横梁的右端与右斜梁的上端连接,右斜梁的下端弯折形成右弯折部;
[0090] 左斜梁的弯折方向与右斜梁的弯折方向相反;且左弯折部与右弯折部均与横梁垂直。
[0091] 变速箱支架总成52包括固定夹块521、减振衬套522及变速箱支架523;减振衬套设置于固定夹块与变速箱支架之间;
[0092] 变速箱支架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通孔,用于同变速箱的壳体固定连接;固定夹块与变速箱吊挂梁固定连接。
[0093] 左变速箱吊挂总成与右变速箱吊挂总成的形状、大小及结构均相同。
[0094] 左变速箱吊挂总成包括支承板总成及变速箱吊挂夹531;
[0095] 支承板总成包括支承板532、垫板535、第一连接板537、第二连接板536及六角头螺栓538;在支承板上设置有连接板安装通孔533及变速箱吊挂夹安装孔534;
[0096] 第二连接板为U型板;第二连接板的两侧边均固定于第一连接板上;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与连接板安装通孔相对应;垫板设置于第二连接板上;六角头螺栓穿过第一连接板。
[0097] 变速箱吊挂夹为开口夹形状,变速箱吊挂梁的弯折部穿过变速箱吊挂夹,在变速箱吊挂夹上设置有螺栓孔,六角头螺栓穿过螺栓穿孔。
[0098]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在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