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611114639.8

文献号 : CN1065266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元福张娜高勇姜在兴

申请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分别从岩性、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和地球物理方面进行识别,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关键转换面的精确位置。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首次将三角洲沉积期次按照三角洲沉积作用,划分为三角洲建设期和破坏期。本发明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逐步精确,综合确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资料可靠度、精确度均较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分别从岩性、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和地球物理方面进行识别,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关键转换面的精确位置;

所述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识别岩性标志,标定所有沉积界面位置;

S2.识别砂体类型,进行沉积环境分区,标定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S3.识别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进一步标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置处发育典型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故通过岩心、薄片资料进行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的识别,标定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关键位置;

步骤S2中,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满足由三角洲建设期向破坏期转换的位置要求;通过岩心和录井资料分析,用砂体类型来分析三角洲水动力条件,计算砂体的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来判定三角洲处于建设期还是破坏期,进一步锁定转换面的位置;

所述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分流河道滩坝砂体数量+朵体废弃砂体数量+河口坝席状砂体数量+滩坝化砂体数量)/砂体总数量;

当砂体的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1/2时,三角洲处于建设期,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于该砂体之上;

当砂体的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1/2时,三角洲处于破坏期,三角洲破坏转换面位于该砂体之下;

通过砂体类型进行沉积环境分区,缩小了转换面的位置范围,标定出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4.识别地球物理标志,对转换面的关键位置进行验证;

若识别位置处地球物理标志符合转换面特征,则证明转换面位置的准确性;若识别的位置处不符合转换面的地球物理标志,则重复步骤S1-S3进行修正和检查;

步骤S4中,地球物理标志符合转换面特征包括:

(1)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建设期,测井曲线组合形态为明显的齿化箱型和漏斗形;

(2)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破坏期,测井曲线出现坎值变化,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值均变小,并且变为低幅齿化或小型指状形态或出现高值尖刀状或指状形态;

(3)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为三角洲建设期,地震资料上表现为明显的前积结构,并且大部分地区顶积层和底积层较发育,地震资料上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三角洲建设与破坏沉积转换面首先满足下部为厚层砂岩、上部为泥岩或砂泥岩互层的岩性特征;通过砂岩和泥岩突变接触面为识别标志,标定出所有的沉积界面位置;所述沉积界面包含了所有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转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三角洲沉积砂体类型的判定是对三角洲沉积大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判定,首先对符合岩性特征的转换面可能位置进行筛选,满足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受波浪改造作用小,砂体为建设堆积;转换面上部受波浪作用改造强烈,砂体被改造与破坏为薄层砂体的沉积水动力环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在浅水三角洲处,转换面之下为建设期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的沉积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

主要转换面之上主要为破坏期三角洲沉积,波浪改造作用较强,常发育冲洗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

在三角洲前缘处沉积转换面之下为发育深水沉积,主要为块状构造泥岩,转换面之深水沉积为典型滑移-滑塌变形构造、球枕构造、重荷模构造、火焰状构造、震积变形构、槽模或者沟模层面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主要转换面的古生物识别标志方面,通过岩心资料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下有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和逃逸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物遗迹化石和逃逸构造包括各种产状的生物潜穴,生物潜穴主要保存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层内,或砂泥互层的岩层内,生物潜穴与层面垂直、斜交或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三角洲的建设作用及破坏作用,将三角洲分为三种类型: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

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S4;

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和S4;

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S3。

说明书 :

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沉积基准面是目前常用的关键界面,其识别方法一般需要结合地震和测井等资料。①利用地震资料:在地震剖面上正确识别和区分盆缘上超、滨岸上超和水下上超的基础上,经过差异沉降、脱压实和地层剥蚀恢复等一系列校正,可获得反映基准面变化的上超点曲线;②利用测井资料:在对测井曲线进行谱分析识别出米兰柯维奇旋回的基础上,采用校正的费希尔图解方法可编制出反映基准面变化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沉积基准面一般多用于层序地层划分、层序级别确定、井间层序对比和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
[0003] 由于地下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高科技手段可以直接识别沉积的关键界面,只能综合运用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判定。沉积基准面是前人常用的关键沉积界面,其缺点如下:①陆相沉积地层沉积环境复杂,岩性变化大,该界面的识别易产生多解性。②沉积基准面的识别主要利用测井和地震等间接资料,露头、岩心等直观识别标志缺乏,可靠性弱。③沉积基准面主要针对研究层序地层形成及等时层序,不利于将三角洲建设期和破坏期的识别,也不利于将三角洲破坏期砂体与三角洲作为统一沉积体系进行研究。
[0004] 1)易产生多解性
[0005] 由于陆相地层沉积环境复杂,岩性变化大,地层的旋回性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的并不明显,尤其在搬运介质变化起主导作用的低级旋回中更是如此,导致对沉积基准面位置存有争议,产生多解性。在三角洲应用中,由于三角洲地层变化较快,沉积地层较为复杂,这种多解性表现的尤为突出,不利于三角洲的正确解释。
[0006] 2)识别标志可靠性弱,精度低
[0007] 沉积基准面的识别多依靠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于沉积的响应。但是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是对沉积地层的间接反应,准确性相较于岩心和沉积露头直观证据精确度低,可靠性弱。而三角洲砂体具有多期性,尤其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厚度较薄,在测井和地震资料上难以有较好的沉积响应,识别标志可靠性弱,精度低。
[0008] 3)不利于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
[0009] 沉积基准面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层序地层形成及等时层序的研究,对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破坏期和建设期、三角洲破坏期砂体与三角洲体系无法形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不利于三角洲沉积过程的细致刻画,也不利于三角洲复合体期次划分。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沉积基准面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001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其分别从岩性、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和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识别,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关键转换面的精确位置。
[0012]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0013] S1.识别岩性标志,标定所有沉积界面位置;
[0014] S2.识别砂体类型,进行沉积环境分区,标定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0015] S3.识别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进一步标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0016]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置处发育典型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故通过岩心、薄片资料进行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的识别,标定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关键位置。
[0017]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还包括:
[0018] S4.识别地球物理标志,对转换面的关键位置进行验证;
[0019] 若识别位置处地球物理标志符合转换面特征,则证明转换面位置的准确性;若识别的位置处不符合转换面的地球物理标志,则重复步骤S1-S3进行修正和检查。
[0020] 进一步地,步骤S1中,三角洲建设与破坏沉积转换面首先满足下部为厚层砂岩、上部为泥岩或砂泥岩互层的岩性特征;通过砂岩和泥岩突变接触面为识别标志,标定出所有的沉积界面位置;所述沉积界面包含了所有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转换面。
[0021] 进一步地,步骤S2中,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满足由三角洲建设期向破坏期转换的位置要求;通过岩心和录井资料分析,用砂体类型来分析三角洲水动力条件,计算砂体的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来判定三角洲处于建设期还是破坏期,进一步锁定转换面的位置。
[0022] 进一步地,所述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分流河道滩坝砂体数量+朵体废弃砂体数量+河口坝席状砂体数量+滩坝化砂体数量)/砂体总数量;
[0023] 当砂体的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1/2时,三角洲处于建设期,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于该砂体之上;
[0024] 当砂体的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1/2时,三角洲处于破坏期,三角洲破坏转换面位于该砂体之下;
[0025] 由此通过砂体类型进行沉积环境分区,大幅度缩小了转换面的位置范围,标定出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0026] 进一步地,步骤S2中,三角洲沉积砂体类型的判定是对三角洲沉积大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判定,首先对符合岩性特征的转换面可能位置进行筛选,应满足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受波浪改造作用小,砂体为建设堆积;转换面上部受波浪作用改造强烈,砂体被改造与破坏为薄层砂体的沉积水动力环境。
[0027]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在浅水三角洲处,转换面之下为建设期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的沉积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
[0028] 主要转换面之上主要为破坏期三角洲沉积,波浪改造作用较强,常发育冲洗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等;
[0029] 在三角洲前缘处沉积转换面之下为发育深水沉积,主要为块状构造泥岩,转换面之深水沉积为典型滑移-滑塌变形构造、球枕构造、重荷模构造、火焰状构造、震积变形构、槽模或者沟模层面构造等。
[0030] 进一步地,步骤S3中,主要转换面的古生物识别标志方面,通过岩心资料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下有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和逃逸构造。
[0031] 进一步地,所述动物遗迹化石和逃逸构造包括各种产状的生物潜穴,生物潜穴主要保存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层内,或砂泥互层的岩层内,生物潜穴与层面垂直、斜交或平行。
[0032] 进一步地,步骤S4中,地球物理标志符合转换面特征包括:
[0033] (1)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建设期,测井曲线组合形态为明显的齿化箱型和漏斗形;
[0034] (2)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破坏期,测井曲线出现坎值变化,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值均变小,并且变为低幅齿化或小型指状形态或出现高值尖刀状或指状形态;
[0035] (3)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为三角洲建设期,地震资料上表现为明显的前积结构,并且大部分地区顶积层和底积层较发育,地震资料上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
[0036] 进一步地,根据三角洲的建设作用及破坏作用,将三角洲分为三种类型: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
[0037] 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S4;
[0038] 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和S4;
[0039] 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S3。
[0040]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41] 1)明确三角洲期次划分和内部沉积结构
[0042] 传统的沉积基准面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层序地层形成及等时层序的研究,仅能刻画三角洲外部边界,对于三角洲内部结构和建设与破坏的期次划分没有明确,不利于三角洲沉积过程的细致刻画,也不利于三角洲复合体期次划分。本发明针对三角洲沉积特征,首次提出了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从三角洲建设与破坏角度对三角洲进行期次划分和研究,角度新颖,明确了三角洲的期次划分和内部沉积结构,有利于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有力的解释了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某些三角洲主体河道中出现的厚层砂岩无工业产量的原因。
[0043] 2)解决三角洲解释的多解性
[0044] 传统的沉积基准面是根据地层的旋回性对沉积地层进行解释和期次划分,而地层的旋回性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的并不明显,导致对沉积基准面位置存有争议,尤其是三角洲沉积具有多期次性和复杂性,利用沉积基准面在三角洲解释中更容易产生多解性。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主要是利用三角洲的岩性、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识别,识别特征显著,识别思路清晰,易于判断转换面位置,解决了三角洲解释的多解性问题。
[0045] 3)使三角洲内部解释更为精确可靠
[0046] 传统的沉积基准面识别多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其识别精度多为几米到几十米,而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还结合了岩心资料,是地层最直接、精确度最高的研究资料,通过岩心资料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更为精确可靠,三角洲内部解释也更为细致,这对于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0047] 世界上许多油气田尤其是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均与三角洲沉积密切相关,而三角洲沉积的建设与破坏作用是控制三角洲沉积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对三角洲自身沉积相单元的研究已较成熟,而对于与三角洲建设与破坏期次的划分、三角洲建设期与破坏期转换面识别的研究较为薄弱。
[0048] 大型三角洲沉积往往发育多个期次,每个三角洲期次又可划分出三角洲建设期和三角洲破坏期,两者之间可识别出典型的三角洲沉积关键界面——三角洲建设与破坏转换面。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识别需要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录井以及地震和地化资料,对比分析三角洲的岩性组合关系、砂体类型、沉积构造类型、古生物标志以及测井、地震曲线组合形态等进行综合判定和识别。
[0049]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识别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出三角洲的建设期和破坏期,区分三角洲在不同时期发育的沉积砂体类型组合方式、规模、内部沉积结构及生储盖组,有利于进行三角洲复合体期次划分,也有利于分析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某些三角洲主体河道中出现的厚层砂岩无工业产量的原因,这对于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附图说明

[005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流程图;
[0052] 图2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岩性识别标志结构示意图;
[0053] 图3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砂体类型标志中王18井分流河道滩坝砂化图;
[0054] 图4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砂体类型标志中王5井三角洲朵体废弃图;
[0055] 图5为三角洲破坏期发育沉积构造识别标志图;
[0056] 图6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古生物识别标志图;
[0057] 图7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测井识别标志图;
[0058] 图8为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流程图;
[0059] 图9为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下面将结合附图1-9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1]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62] 其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流程图;图2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岩性识别标志结构示意图;图3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砂体类型标志中王18井分流河道滩坝砂化图;图4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砂体类型标志中王5井三角洲朵体废弃图;图5为三角洲破坏期发育沉积构造识别标志图;图6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古生物识别标志图;图7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测井识别标志图;图8为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流程图;图9为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流程图。
[0063] 1.本发明的出发点及思路
[0064] 沉积关键界面多用于划分层序地层旋回,而三角洲沉积具有多期次性、复杂性,前人所用的沉积关键界面均不适用,无法满足三角洲精细刻画和期次划分的需求。故针对三角洲沉积研究首次提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将三角洲分为三种类型: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能清晰划分三角洲建设期、破坏期,识别三角洲建设期和破坏期发育的砂体类型,有助于三角洲有利有成藏砂体的识别和预测。
[0065] 沉积基准面等关键界面多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识别,可靠性和准确性较差,本发明提出一种识别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三角洲的岩性特征、砂体类型、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等直观识别证据以及测井特征和地震特征等间接证据,对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进行精确识别。
[0066]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可以可分为四个步骤:
[0067] ①首先利用岩心、录井资料,对三角洲沉积进行基础岩性特征的判定,确定所有沉积界面的位置;
[0068] ②然后通过岩心、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界面上下的三角洲砂体类型,分析水动力条件、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置的沉积环境,计算建设破坏因子,缩小三角洲建设-破坏转换面的分布范围,标定三角洲主要沉积期次转换面;
[0069] ③分析沉积构造类型、古生物标志,确定三角洲建设-破坏关键转换面的精确位置。
[0070] ④通过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地球物理标志,进一步对三角洲建设与破坏关键转换面进行验证。而针对建设和破坏作用划分的三种三角洲类型,在岩心、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突出点不同,其识别建设与破坏转换面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故本发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识别方法。
[0071] 2.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
[0072] 三角洲沉积发育多个期次,每期三角洲均可分为建设期和破坏期,能指示三角洲由建设期转变为破坏期的界面称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转换面上部与下部分别对应三角洲的建设期和破坏期,建设期水动力较弱,三角洲砂体不断向湖推进,主要发育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破坏期水动力较强,早期形成的砂体不断被波浪改造破坏,主要发育波浪改造薄互层席状砂和滩坝砂体。三角洲建设期和破坏期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砂体发育类型、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等,故两者之间可划分出典型界面——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
[0073] 3.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识别方法
[0074]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识别方法可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从岩性、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和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识别,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关键转换面的精确位置。
[0075] 第一步:识别岩性标志,标定所有沉积界面位置。
[0076] 首先通过岩心和录井资料,以砂岩与泥岩突变接触面为判别标志,标定出所有沉积界面的位置。
[0077]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下为建设期,当三角洲沉积水动力较强,物源充足,主要发育厚层砂岩;转换面之上为破坏期,当水动力较弱,水体相对平静,物源相对匮乏,主要发育指示湖相环境的泥岩和页岩,砂泥薄互层,灰质泥岩和泥灰岩,碳质页岩,为典型的砂岩—泥岩的转换。故三角洲建设与破坏沉积转换面首先满足下部为厚层砂岩、上部为泥岩或砂泥岩互层的岩性特征。通过砂岩和泥岩突变接触面为识别标志,标定出所有的沉积界面位置,包含了所有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转换面。
[0078] 第二步:识别砂体类型,进行沉积环境分区,标定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0079]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满足由三角洲建设期向破坏期转换的位置要求。通过岩心和录井资料分析,用砂体类型来分析三角洲水动力条件,计算三角洲建设破坏因数,来判定三角洲处于建设期还是破坏期,进一步锁定转换面的位置。
[0080] 三角洲破坏因数=(分流河道滩坝砂体数量+朵体废弃砂体数量+河口坝席状砂体数量+滩坝化砂体数量)/砂体总数量。当三角洲破坏因数<1/2时,三角洲处于建设期,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于砂体之上;当三角洲破坏因数>1/2时,三角洲处于破坏期,三角洲破坏转换面位于砂体之下。由此通过砂体类型进行沉积环境分区,大幅度缩小了转换面的位置范围,标定出三角洲建设-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
[0081]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下主要发育物源供给充足而形成的多期河道叠加与迁移;转换面之下三角洲为破坏期,波浪、风暴及河流作用较强,常见波浪作用改造形成的河口坝席状砂化和分流河道滩坝砂化、湖侵-湖退作用造成的三角洲河道迁移,朵体废弃和滩坝砂化。其中河口坝席状砂化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远端河口坝周缘,是河口坝砂体经湖泊波浪冲刷作用,再分布而形成的连片性较好的薄而面积大的砂层。三角洲朵体废弃是湖侵作用终止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逼迫河道发生侧向迁移,物源供给输送到其它地方,导致三角洲朵体废弃,而后在浅湖位置,无外源物质输入,水体纯净含氧量较高,生物大量繁殖,最终沉积生物介壳滩。
[0082] 三角洲沉积砂体类型的判定是对三角洲沉积大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判定,可以首先对符合岩性特征的转换面可能位置进行筛选,应满足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受波浪改造作用小,砂体多为建设堆积;转换面上部受波浪作用改造强烈,砂体多被改造与破坏为薄层砂体的沉积水动力环境。
[0083] 第三步:识别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标定三角洲建设-破坏关键转换面的位置;
[0084] 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位置处发育典型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故通过岩心、薄片资料进行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的识别,标定三角洲建设-破坏转换面的关键位置。
[0085] 在浅水三角洲处,转换面之下建设期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的沉积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沉积转换面之上主要为破坏期三角洲沉积,波浪改造作用较强,常发育冲洗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等。在三角洲前缘处沉积转换面之下未发育深水沉积,主要为块状构造泥岩,沉积转换面之深水沉积可见典型滑移-滑塌变形构造、球枕构造、重荷模构造、火焰状构造、震积变形构、槽模和沟模层面构造等。
[0086] 沉积转换面的古生物识别标志:通过岩心资料判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下可见大量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和逃逸构造,以各种产状的潜穴为主,包括居住迹(Domichnia)、进食迹(Fodinichnia)、牧食迹(Pascichnia)三大类,可进一步识别出Skolithos、Planolites、Cochlichnus,此外,还发现鱼化石以及腹足类和介形类的印模。生物潜穴主要保存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层内,或砂泥互层的岩层内,垂直、斜交或与层面平行。
[0087] 第四步:识别地球物理标志,对转换面的关键位置进行验证;
[0088] 测井和地震资料是地质研究中重要的间接资料,是除岩心和露头以外可靠度较高的地质资料,因此可以识别地球物理标志,对前三个步骤识别出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进行验证,若识别位置处地球物理标志符合转换面特征,则进一步证明转换面位置的准确性;若识别的位置处不符合转换面的地球物理标志,则应重复前三步进行修正和检查。通过地球物理标志的识别,进一步提高了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关键位置的准确性。
[0089] 三角洲建设-破坏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建设期,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多为明显的齿化箱型和漏斗形;三角洲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破坏期,测井曲线会出现坎值变化,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值均变小,并且变为低幅齿化或小型指状形态或出现高值尖刀状或指状形态。三角洲沉积转换面下部为三角洲建设期,地震资料上表现为明显的前积结构,并且大部分地区顶积层和底积层较发育,地震资料上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
[0090] 测井和地震是三角洲的沉积响应,仅作为判断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间接证据,用于验证满足一、二、三步条件的转换面的辅助标志。
[0091] 4.三角洲分类及建设与破坏转换面的识别针对性方法
[0092] 根据三角洲的建设作用及破坏作用,可以将三角洲分为三种类型: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对三种不同的三角洲类型,分别提出针对性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步骤。
[0093] 1)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
[0094] 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是最为常见的三角洲类型。其沉积特征为: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下部以建设作用为主,砂体不断向湖推进,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常见河道的下切、迁移和充填作用,物源充足,主要发育厚层砂岩。转换面之上为破坏期,水动力较弱,水体相对平静,物源相对匮乏,主要发育指示湖相环境的泥岩和页岩,砂泥薄互层,灰质泥岩和泥灰岩,碳质页岩,为典型的砂岩—泥岩的转换。
[0095] 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的建设与破坏沉积转换面具备转换面的普遍沉积特征,地质现象丰富,如图1所示,其转换面的识别需应用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及第四步。
[0096] 2)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
[0097] 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下部多为正常的三角洲建设沉积,物源充足,主要发育厚层砂岩。砂体不断向湖推进,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常见河道的下切、迁移和充填作用。受构造运动、古地震及火山运动等触发因素,使三角洲迅速进入破坏期,三角洲建设砂体遭受破坏,出现三角洲朵体的废弃、河口坝砂体席状砂化、滩坝化等,其上发育厚层的泥岩,与下部建设期发育的厚层砂岩呈现不整合接触,该接触面即为典型的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期转换面。
[0098] 由此可见,岩性标志是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的重要标志,厚层砂岩与厚层泥岩的不整合接触在地球物理资料上易于识别,测井曲线会出现坎值变化,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值均变小,并且变为低幅齿化或小型指状形态或出现高值尖刀状或指状形态。故由于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作用转换面具有典型岩性标志,且该标志在地球物理上易于识别,如图8所示,故识别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期与破坏期转换面仅需要识别方法的第一步岩性标志识别和第四步地球物理标志识别即可。
[0099] 3)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
[0100] 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多为正常的三角洲破坏作用沉积,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下仅保留少量三角洲建设砂体,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上长时间遭受三角洲破坏作用,波浪、风暴及河流作用较强,主要发育大量砂岩泥岩薄互层,砂体经湖泊波浪冲刷作用,再分布而形成的连片性较好的薄而面积大的砂层。常见波浪作用改造形成的河口坝席状砂化和分流河道滩坝砂化、湖侵-湖退作用造成的三角洲河道迁移,朵体废弃和滩坝砂化。
[0101] 由于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长期遭受波浪、风暴及河流等三角洲破坏作用,其岩性由下部残留的厚层砂岩转变为上部大套的砂泥岩薄互层及泥岩;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上,厚层砂体遭受三角洲破坏作用,转换面之上沉积砂体类型转变为分流河道滩坝砂体、朵体废弃砂体、河口坝席状砂体、滩坝化砂体,沉积砂体类型发生明显转变;受波浪和风暴作用影响,可见大量的冲洗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沉积构造;且由于三角洲上部长期遭受破坏作用,在该接触面附近常见大量的生物逃逸迹。但是由于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之上多为砂岩、泥岩薄互层,砂岩和泥岩厚度较薄,测井和地震识别尺度较大,故在测井和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如图9所示,故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其建设与破坏转换面识别需要通过识别方法的第一步岩性标志、第二步砂体类型标志、第三步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标志即可识别出来。
[010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103] 1.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首次将三角洲沉积期次按照三角洲沉积作用,划分为三角洲建设期和破坏期。
[0104] 2.本发明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逐步精确,综合确定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位置,资料可靠度、精确度均较高。
[0105] 3.本发明从岩性特征、砂体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首次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的识别特征。
[0106] 4.本发明应用三角洲建设与破坏转换将三角洲划分为三种类型:半建设-半破坏型三角洲、建设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破坏作用为主的三角洲。针对三种不同的三角洲类型,分别提出相对应的三角洲建设与破坏主要转换面识别方法。
[010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